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讲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第六讲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2021年浅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浅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当放置于首要地位,话说人格教育。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标准,则各有不同的认识。我以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圆满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 ___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 ___护封建统治的 ___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 ___,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教育论文《话说人格教育》。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___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

青少年心理学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院系名称:政法学院________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____ 年级班级:13政本二班______ 小组人员:聂火贤1302010204 高剑宇1302010201 罗金辉1302010203 黄炯民 1302010202 郑杰 1302010238 王倩1302010229 指导老师:罗永仕__________ 二O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青少年的未来就是祖国和人类社会的未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问题已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因素探索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寻找解决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的 对策,为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使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既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原因;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2]人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人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应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探讨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 (一)理解“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极为抽象模糊的概念。它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明确的定义。 从词源上看,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的“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3]用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的印象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的是奥尔波特[4],他考察了50个定义。此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同时又提出新的定义。 下面列举一些关于人格的定义: (1)人格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 (2)人格是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简言之,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6] (3)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色的身心组织。[7] (4)人格是西方伦理思想史用语,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诗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亦即作为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8](5)马克思认为,人格实际上是一定社会的人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状况的概括,以及由对这种状况的理解所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极品格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9]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它是人的素质的基础。 (二)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理解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 人格,什么是人格呢?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他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是很被大家接受的。人格的培养关系到我们的幸福。 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找心理医生进行辅导。从心理层面上,要让有此种性格倾向的人认识到这种倾向会对整个人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活法,有的人做老好人,可能是因为他被爱的力量征服了,他可以为了心目中的那个她倾尽其所有。而有的老好人可能会有其一定的目的吧,但总之,他们终归留给别人的印象是“老好人”一个。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能遇到这样的“老好人”:他们对你的提议和行为,总是一连串地说着“OK”或“没问题”,可一旦做起你交代的事情来却又总在消极拖延或找借口推托,即使在你的一再催促下勉强做了,也总让你觉得什么地方别扭,有种想发火却又被噎着的感觉。 其实,严格来说这类人有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障碍,精神医学将其称为被动攻击型人格。那么,面对这样的人,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习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

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总是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甚至唯唯诺诺,背地里却不予合作,内心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故意迟到、故意不回电话、故意拆台使别人的工作无法进行等。性格方面经常表现为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里破坏或阻挠他人的事情等,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经常牢骚满腹,心里却又十分依赖权威。 被动攻击型人格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且属于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障碍。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患者不能用恰当的、有益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明明有很多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却又不愿坦荡、大方地表达出来,而是采取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的、将事情越弄越糟的“宣泄”方式获得某些心理平衡。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1.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调查表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是导致孩子产生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例如,在孩子童年时家长过于严厉,使孩子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不敢说出心中想说的话,行动上不敢越雷池半步。长到少年时,孩子就很有可能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来与成年人的意志和社会规范对着干。 2.学习成绩差。有的少年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家长、同伴都瞧不起他,久而久之,他的心里便产生了一种抵抗情绪,表现在行动上就易出现不合作、破坏欲强、懒惰散漫等现象。 3.人际关系较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人容易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 :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

青少年人格教育及其意义_1052

青少年人格教育及其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尤以中学思想政治课等德育课程为主要媒介。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教育将人格教育置于重要位置。青少年必须培养坚强的心理意志,才能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人格教育的涵义和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1人格与人格教育 关于人格和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自古有之,其中不乏服?沼谌胧篮屯瞥绯?然世外的思想,但都对人性方面做出过深刻的思考。古代的人性论研究中人格教育多采用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慎染、力行七种方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现今人们的生活与发展也有指导意义。人格研究及其人格教育对于现代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必要性。 中国人历来将“做人”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认为人应当德才兼备。这些要求更偏向于人性、品格的培养,不完全等同于人格。综合国内外研究者所作定义,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互相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涉及个体人际交往中的思维、

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健全发展。完善的人格是个体能够良好融入社会的前提,个体的人格障碍有可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羁绊。青少年人格的完善离不开人格教育,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现状,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的心理品格施加影响,以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气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为人格教育。 2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意义 2.1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有利于健康成长,实现个人价值 青少年心理机能和人格尚未定型,易受外界影响,具备较大的可塑性。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较快,思维敏捷,积极求知,乐于与人交往,但同时想法不够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意志不坚定。青少年普遍的人格特点使得青少年能够快速汲取“营养”以成长,同时容易受挫。人格教育如能恰当利用青少年性格优势,克服心理缺陷,积极塑造有利于人际关系发展和有利于正确认识学习和现实状况的心理机制,则能够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的信念,避免误入歧途。长远看来,良好的人格教育不仅能够在道德、政治、心理品质方面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而且能够使得青少年找准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从而指导其行为。 2.2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有利于完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第29卷第4期2008年8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Hengy ang N o rmal U niv ersity N o.4V o l.29 A ug.2008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李伟强,甘 超 (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须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途径,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8)04—0135—03 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也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有专家预测,21世纪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冲击的人格健全者[1]。通常所说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等,一般是对良好的人格发展状态的一种表述,如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在品质上的完美程度和标准”[2],而很少涉及到其内容、结构等方面,从而给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和教育带来了难度。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深入研究,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就必须明确健全人格的涵义,充分了解他们的人格发展的状况,从而实施有效的人格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就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该问题的未来更全面深入的探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 对于什么是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健全人格是“能协调个体的内部关系的人格素质的心理层面”,是人“身心健康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不仅使个人生活得更快乐和幸福,而且使社会得到更多的和有价值的个人回报”,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充分的安全感”等一系列的指标,包含“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等一些要素[3-5]。简单来说,健全人格强调健康和全面两方面,健康是保证,全面是要求。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使青少年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表现出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稳定积极、心理健康等发展状态[6]。 从心理学视角,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征。首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即应具有内隐的人格心理特质和外显的人格行为特征,其中人格心理特质调节人格行为特征,而人格行为特征又可内化为人格心理特征。其次,健全人格应具有标准性的特征,即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心理特质应是健康、全面的,而他们的人格行为特征也应是合乎个体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再次,健全人格还应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即在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环境及知识结构的改变,他们的健全人格也应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收稿日期:2008—04—1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03jqw58)。 作者简介:李伟强(1975—),男,安徽巢湖人,讲师,博士,从事教育心理研究。 135 DOI:10.13914/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4891615.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4891615.html,43-1453/z.2008.04.033

(完整版)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学生如果出现人格障碍,小而言之,对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不利;大而言之,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悲剧。 对学生的教育,不外乎两个方面:做人和学习。而做人应该是第一位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以德为先,德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如果没有其良好的品德,高智商和强健的体魄往往会成为犯罪的帮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一般的犯罪。例如,近几年来的以网络犯罪为代表的高智商犯罪案件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其犯罪人员大多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所以说,人格教育对学生来说其意义是何等的重要,我曾听到有几位老人在闲谈时,谈到教育子女时说:“我们对子女要求并不高,不求对社会有多大贡献,只要不危害社会就行。”其实,这就是对人格重要性最简单、最朴实的看法。 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首先就是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格健康的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一项特殊而急迫的任务。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国际间的竞争主要突出在国民素质的竞争,其本质上是要求学校的教育,培养现代的人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能力还具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具有更高的人格素养,即“授业的本质是通过其学历的形成过程去积极谋求人格的形成”。只有具有高素质的人格的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和竞争中才会有稳固的基础,才会立于不败之地。2008年的“5?12”大地震震垮了房屋,震碎了人们的心灵,但在电视画面上有一显著的镜头,有一学校的校训:“人情、人性、人格、人才”始终屹立着。这充分地说明必须先塑造人格,在人格塑造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从当今社会发生的诸多学生问题中我发现,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一定影响。当今社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让子女吃好、穿好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学生王某上课经常迟到、不爱学习、说话也比较粗鲁,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经常不完成。有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他说:“学习有什么用呢?我的父母说,你们当老师的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块钱,他挖煤炭一个月的工资都有四五千!”我当时听到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有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父母的一句话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我想在这样的父母的教育下,其孩子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啊!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2.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的了惊人的成就,物质文明丰富了,但精神文明的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渐丢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颓废思潮开始在家长、老师、学生之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些学生接触新事物但并不知道如何去甄别,如在网上接触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一些低俗的东西,颓废的文化、黄色的网站迷住了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网络游戏让不谙世事的孩子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毕竟他们只是孩子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他们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看到这种现象,不禁感叹:校园多年的教育抵不上社会这个“大染缸”几天的“染色”。 3.学校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能,轻人格的培养也是一个误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统领着学校,升学率和高分数成了各学校的追求目标也成了考核老师的尺度。学校和老师追逐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德育及音体美等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课程却成了课程表上的装饰之物,大都被所谓的主课挤占殆尽。许多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法形成,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理疾病愈发严重,考试失利者为逃避现实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事件屡有发生。不良的教育方法成了学生人格健全的绊脚石。 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有诸多因素。而学生人格发展教育则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以做人的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实现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即自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有感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学习有感 2012年4月21日上午8:30我们在法制频道观看了于丹的《青少年人格教育》讲座,作为父母我们深有感触,并深有同感。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脖。这一片面的教育取向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在的中国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为了应付考试都太注重青少年的书本教育,而忽视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太脆弱,禁不起挫折,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金字塔里,父母娇生惯养,往往以自我中心,人际不和,带给他们人格的自卑和不自信。“中小学教育要给他们什么?要给他们文化,给他们拯救自己人生的力量。当他们迷茫时,当他们彷徨时,文化可以拯救他们的心灵。自己的心胸开朗了,忧思就少了许多。这就是仁者无忧。”于丹认为,

家长们最应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懂得爱人。学会分享,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用让自己发达的心去发达别人,用宽容、善良和悲悯之心去洞悉别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化别人。“当他们成人后,看到别的孩子就觉得是自己的孩子,看到别人的老人就觉得是自己的老人,能不爱他们吗?是呀,独生子女最缺少懂得他人的教育。懂得比爱更深刻,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尊敬别人,因为周围没有坐标,以前的家庭都有两三个甚至七八个孩子,兄弟姐妹间懂得团结协作、懂得关爱,但现在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关爱别人。很多孩子富于攻击性,是因为他么们内心缺少宽容和包容。”所以要教育他们责任、团结、自强、自立。 通过学习于丹老师的讲座,作为家长我们认为,在注重孩子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人格老师,所以父母应该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表率,并要教育孩子学会责任、团结、自强、自立、感恩、自控能力、抗打击抗挫折能力。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 学生最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自信的人格力量,这是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引言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其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差异连续性,另一个是平均水平连续性;差异连续性是指跨时间内个体间相对差异保持不变的程度,而平均水平连续性是指人格跨时间内的改变性程度(马振, 王亚男, 刘嵩晗, 2016)。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个体情绪调节、决策、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而青少年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谢笑春, 陈武, 雷雳, 2016; 杨丽珠, 马超, 20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也对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人格发展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等内外化问题(贺金波, 祝平平, 聂余峰, 应思远, 2017; 张春妹, 邹泓, 2006)、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更差的自我认同感(谢笑春等, 2016)。所以全面探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不仅能够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还为学校和家庭开展人格教育提供实践指导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则介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二是阐述社会文化、家庭、教师同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格的形成以及结构 2.1人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人格形成的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不同的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他们认为,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充当着一种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人格发展历程上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中价值体系是以智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三种力量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最终使得个体心理形成某些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为建构人格主要特质提供内部源泉,同时对人格发展起到评价与导向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自行建构过程与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互为影响、互为制约,静态与动态交互的过程。一旦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成为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成为制约人格发展方向和健康水平的动力与监控系统(付外仁, 1998; 曾天德,张大, 2005)。因此不同个体经验决定着不同人格适应机制,不同人格适应机制成为人格发展

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三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引言 一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事业有成,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上捷报频传,一个埋头做学问如今也苦尽甘来,成了学术明星。于是有人问老教授:你以为三人中哪个会更有出息?老教授说:现在还看不出来。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他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层次,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说明,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作用。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心理卫生学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而且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人格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寻找通向健全人格之路、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和程度。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及其构成 人格也称作个性(personality),词源来自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人格(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因此个性表现也是千差万别。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可以通过心理测验来了解和认识。 1、气质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提到气质,就和风度、气度联系起来。在评价某某人的言谈举止时,都会自然地用到“气质”。其实,这里所评价的气质,准确地说,应该是气度。从心理学上谈气质,更多的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上。气质的生理基础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在人的人格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它能使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气质是构成人格的重要部分,由于人的气质类型不同,其行为表现的特点就会有差异,甚至是明显的差异。 关于气质类型的学说,最有影响力的是“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分别产生于心脏、脑、肝和胃,以每个人所占优势的体液为主导,构成的四种气质类型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每种气

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生从5、6岁就进入学校,至少要在学校学习9年,有的要在学校学习16至20年。学校的教育方针、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教师的素质状况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1.教育目标的片面性助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1)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在一段时期中,教育中搞政治挂帅,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是造成德育流于形式、空洞无效的重要原因。而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育的结果就是政治教育落不到实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以知识教育代替人格教育。以智育取代学校的一切教育,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坏学生,而且“所谓的坏学生”遭到歧视,其结果使一些学生片面发展,出现人格不良。 (3)以片面代替全面的人格教育。比如,尊重只强调对父母、

教师的尊重,而忽视对同学和他人的尊重;拼搏、奋斗只强调成功的荣耀,而忽视抗挫折的健康心态的培养;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却忽视合作能力的提高。 2.教育方法的失误直接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营养轻精神养分;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浮躁短视。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中小学就是只追求高分,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差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考试的机器,使得那些心理还很脆弱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来自学校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排解压力的渠道和方法,面临一些自认为走投无路的难题,在极度恐惧和不知所措时就选择极端的方式,有的自毁,有的走向犯罪道路。 3.教师人格不完善促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面镜子,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是年龄小的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模仿程度越高。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其人格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有一生的影响。一个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自私狭隘、浅薄粗暴的教师,会在行为上,动辄打骂学生、侮辱学生;一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他在课堂上教的知识,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详述: 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机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健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担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因此,在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 在艾里克森看来,若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这种人际关系的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若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怀疑,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怀疑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而信任感应大于不信任感。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信任他人是交往的必要基础,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决不应是时时事事都相信他人的人。那样的相信是轻信,那样的人是天真、易受骗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一定的怀疑是必要的,它可使人免受居心叵测者的伤害。 依照艾里克森的观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的一种积极品质的形成。这里所谓积极的品质是指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加强自我的东西。在第一个发展阶段里,假如婴儿具有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则形成“希望”的积极品质。一个具有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邵阳县黄塘乡中学胡小花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就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严峻,因为人格障碍而出现的悲剧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湖南邵东龙姓学生杀害班主任,湖南隆回某学生因考试作弊被抓跳楼自杀,安徽蒙城五个学生群殴老师,而学生群殴学生并拍视频取乐的今年就有数起。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有近半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现象。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了。 一、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独特结合的整体,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这几方面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成分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如果各成分间关系失调,则人的心理就会紊乱,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形成人格缺陷。 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 第一、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点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动。第三、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生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三、青少年产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和现象

第五讲 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塑造

第五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2.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3.人格的掩饰性:人格表现出来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性质,本身代表人格一种稳定的功能。 4.成人感:谓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 5.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6.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7.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8.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 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9.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 10.人格塑造: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培养习惯到人格改变,要求能够针对暴露出来的人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在个人最容易暴露人格弱点的地方,坚决克服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战胜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埃里克森认为,中学阶段所要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 C )。 A.勤奋对自卑B.亲密对狐独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主动对内疚 2.同一性发展的最低状态是( C )。

浅谈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浅谈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一个个只有把知识和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复杂的社会情况交叉影响,独生子女大量产生,加之腐朽,陈旧观念的影响,人们在重视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同时,不当的观念、不当的做法依然存在。而今少数青少年的自私自利,孤僻冷漠,自负浮躁,懦弱胆怯,骄横粗暴等毛病,都是人格缺陷。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研究员介绍: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通过广播电视和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如浙江省的一个高中生用榔头砸死自己的母亲,并从容处理母亲的尸体。本地也曾出现某校高中生杀死班主任之妻、杀害班主任之事件……面对学生如此惊人之举,我们不得不反思,到了高度重视健全人格教育的时候了。 其实,某些孩子的缺点,比如自私冷漠、惟我独尊、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嫉妒心理太强、想办法让别的同学受到批评,自己以此为乐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人格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缺乏对情绪,

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来成为次品;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健康将来成为废品;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没有好的品行,经来会成为危险品,对社会将构成潜在的威胁。所以,高度重视健全的人格教育,培养出能够担当起时代中人的国家栋梁,健全的人格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 基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健全的人格应包括以下内容:1、要有博大的爱心,它包括强烈的爱国精神,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同情心等。2、要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3、了解自我、结纳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4、心地善良,接纳他人,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5、有独立自主意识,不依赖他人。6、不迷信、讲科学、有创新精神。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教育和培养呢? 一、教师的博爱是实施人格培养的基础 1、确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去感受和经历的事情,它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友爱的基础上。客观上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似乎无“平等”可言。但是,从师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来讲,两者之间人格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传统的师道尊严一直占统治地位,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师生间缺少沟通亲近。若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来看,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青少年人格发展 的影响 口徐微冷珊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本丈简要的解析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阐述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着重探讨了自我同一性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具体影响,从性格特征、社会信任感、社会性合作等方面阐述了一些看法,为加强青少年自我认知的教育,完善自我同一性,促进人格健康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自我同一憔青少年人格发展 1.自我同一性 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是Ef i ks on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起源,Ef i k s on被称为I q一性之父。埃罩克森将自我同一性看作心理社会现象,认为I司~‘性植根丁个体和共有的文化之内,部分是意识的,部分是无意识的,它给个体的生活以一致感和连续感,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特性。同,‘性包含冲突并有其自己的发展阶段,同一性依靠于过去并决定于未来,它植根于儿童期,是对投射和自居作用整合的完形。埃里克森提出J,终生的自我捌‘性形成与发展的观点。 2.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在艾罩克森看来,同一性的产牛有两个来源:(1)青年人对童年身份的肯定或否定;(2)他们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首先,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它主要表现为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和谐统一方面。如果二者处于‘种小一致的状态,有可能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钉做过思索、规划和希望,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 其次是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丰要的途径,如果一味以应试为中心,会剥夺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自我同—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学校集体巾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像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从而出现问题并给社会带来危害。 第■是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父母是儿童早期认I司的对象,父母与子女之间开放的交流和民t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自主地选择 自我的发展道路。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 牛观、f卜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 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同时,青 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部源丁.他们 所生活的背景文化。一个社会的丰流文化 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这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代青少年的丰导心境。 3.自我同一性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 影响 3.1对青少年社会性合作的影响 、合作是当代中国青 年参与和谐社会 \建设的实践理念,通过合作意识的培养与 合作平台的构建,青少年才能在彼此互助、 相互合作的集体性态势中,获得人格、事业 的发展。自我间+性发展较好的个体有一 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连带感和门属感,即个 体感到自己从属丁.某一个社会或集团,他 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 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他了解社会的期 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j,事,与 他人合作,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 受到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他人是有意义和 有价值的。青少年j F处于合作性发展的关键 时期,如何与他人合作、与社会共融贯穿青 少年成长的整们立程。在自我与他人相交涉 的细微环节上,离4i开合作与合作精神,这 是一种人乍价值观的构建。由此可以看出, 『司一性的确寺,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 社会,能否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各项发展。 3.2对青少年意志品质形成的影响 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意 志的作J}j体现在为事业奋斗的过程巾,而 且在调整情绪、自我激励、增进心理健康 面同样具有霞要作用。自我同一性良好 意味着有一种连续性、前后‘致统含感, 这样的话,青少年一旦采取决定,有充分的 根据,经过周密思考,就会百折不回,不是一 遇到困难便怀疑预定的目的,不加分析就放 弃对预定N的的追求。因为他们的内外一 致,F1标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 么。I司‘性延迟的青少年对情绪反应较为敏 感,耐受性较低,遇到一点挫折就:f二脆放弃, 追求安逸。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白卡性低, 易受外界影响,被动顺从社会握力,受暗示 性强,表现为盲从,行为动机不是从自己 已形成的观点和信念产生的。 3.3对青少年信任感的影响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 就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具有信任感 的儿童敢丁.希望,富丁理想,具有强烈的 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 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同一性完成的人丰 动进取,自信乐观,小顾价值系统的必然 矛盾,而孥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同一性拒斥的人往往独断、不灵活、没有 耐性。有些人的语青有明显的排外性,他 把任何不同的意见看作是一种威胁;有些 人怕被那些他们在感情和自尊上依赖的 人拒绝,总是处于一种高度戒备,避免受 伤的紧张的应激状态。艾里克森指出,如 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J,他 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 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这个社会。 3.4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良好的价值感的培育正是学生健全 人格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心理学家张春兴 认为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感受, 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因而接纳自己,喜 欢自己,即是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 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自我I司。。性的形成 过程也是建立一个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 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 置。如果一个青少年无法认『司自己,接纳 自己,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那么,他 的自我价值感必然很低。这样的话,自我 同。性发展不良的青少年可能会极力寻 求他人的认可,没自.自己的主见和自信, 他们的自我评价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 础上,他们为外在的标准而活。与其他青 少年相比,他们较易附合他人而缺少自 主,很少会自己思考,小会沉思。更加严重 的是,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对臼我的评价 较低,自尊心较低,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 责任。而同一性完成或j F在探索的青少年 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他们承认自己的存 在是有价值的,理想中自我和现实中的自 我往往比较相似,这意味着自我接受、喜 欢自己、对自己的价值有适当的评价。◆ w w w.guanf j gua ncha.CO m管理观察。总第391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