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的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

久久地坐在床前。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黎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大作家的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它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B.小说以女邻居西蒙的死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既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品质和行为,更控诉了社会的不平和罪恶。

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女主人公将孩子抱来家中后激烈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D.渔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收养邻居孩子问题上他跟妻子不谋而合,这一情节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2)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3)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穷人”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答案】(1)B

(2)①铺设背景,渲染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

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3)①小说写的是发生在穷人之间的故事,渔民夫妇和女邻居都是穷人,以“穷人”为题切合人物身份。②与经济上的贫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主人公精神上十分富有,心地无比美好,以“穷人”为题突出了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B项,“更控诉了社会的不平和罪恶”分析错误,选文赞美了渔夫及妻子桑娜的美好心灵,没有控诉社会的不平和罪恶。故选B。

(2)选文开头段的景物描写,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渲染气氛,这是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为人物的活动铺设背景。情节方面,“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天气可真厉害!”“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渔夫出外捕鱼一无所获是因为天气,冉娜担心丈夫也是因为天气,女邻居的死也与天气有关,这段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中间段写邻居西蒙的家的环境描写,如:“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暗示邻居已经去世,推动情节发展。对人物的作用,如:“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恶劣天气打不到鱼,加剧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夫妇俩的选择依然是那么高尚,恶劣天气反而衬托了人物形象,更显示了渔夫夫妇的美好心灵和美好行为。

(3)小说以“穷人”作标题,有两重含义,表层含义:小说的主人公桑娜夫妇,还有邻居西蒙,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他们都是“穷人”,以此为题,切合人物身份。深层含义:桑娜终日劳作,渔夫深夜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鱼,生活艰难。当他们得知邻居去世时,首先想到不能让邻居的两个孩子醒来看见死去的母亲,在已有五个孩子的前提下,还是主动地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他们物质生活上是个“穷人”,精神上却很富有,他们有的是同情心和爱心,有的是在爱心支配下的美好行动,以此为题,更衬托出他们物质上虽然贫穷,精神上却非常富有。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铺设背景,渲染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⑶①小说写的是发生在穷人之间的故事,渔民夫妇和女邻居都是穷人,以“穷人”为题切合人物身份。②与经济上的贫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主人公精神上十分富有,心地无比美好,以“穷人”为题突出了人物形象。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

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⑶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三立梦露

周海亮

马三立梦露本名马三。他姓马,排行老三,很俗很实际的名字。马三立梦露这个怪异的名字是村里人送给他的外号,他觉得挺好。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把乡村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世纪70年代,收音机还不多,可是他有一台。每天他坐在炕头上听收音机,最初听新闻,后来听评书,再后来就迷上相声,迷上马三立。收音机乃稀罕之物,他听的时候,炕沿上、窗台上、锅台上甚至院子里,挤满前来蹭听的村人。一段听完,见村人仍不走,他说,我给你们来一段吧!他开始惟妙惟肖地模仿马三立,村人前俯后仰,啧啧称叹。特别是那句充满喜感的“逗你玩”,竟然真假难辨。正逗着,小儿内急,喊了几声“爹”,见他不应,就全都屙到炕上。他只得暂别马三立,冲院里喊:大黄!狗跑进屋,蹿上土炕,欢天喜地地将小儿的秽物舔了个精光。

喜欢马三立很正常。村里人都喜欢马三立。然而几年以后,他又开始喜欢梦露,在村人眼里,就有些不正常了。

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他阅读有关梦露的书,又从杂志上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一个大男人不好好干活,天天迷一个脸上长颗痦子的金发碧眼的袒胸露乳的美国大妞,很是让村里人看不懂。他老婆骂他,你还要不要脸?他说,你不觉得她挺好看?他老婆说,她好不好看关你什么事?他说,好看,就能让我心情舒畅。心情舒畅,就能干好地里的活。他开始弹三弦,唱《送女上大学》,边唱边瞟着墙上的梦露,似乎梦露就是那个穿着红格子衬衫和学生蓝裤子的桂兰①。弹完一曲,下地干活,竟真的不觉累。然当他回来,墙上的梦露一张都不见了。他喝来老婆,问,我的梦露呢?他老婆说,都被我撕了!他不由分说,上前一巴掌,将老婆干净利落地打翻在地。你这个不懂事的臭婆娘!他说,我不看梦露难道看你?

那次他与老婆闹翻了天。他老婆欲与他离婚,他诚恳地承认错误并发誓永不再往墙上贴梦露,两人的日子才得以继续。马三立梦露这个外号也由此传开,开始只是村里人叫,后来传到镇上,镇里人也叫。每叫他,他便应:哎!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快乐。

墙上没有再贴梦露,并不能证明他不再想着梦露。有梦露的杂志仍然天天看,看时,目光痴迷,口水澎湃。看一会儿,家里来了村人,便打开黑白电视,与村里人一起看马三立。那是村子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他在两年前开始赶集卖书卖杂志,赚下一笔钱。

几年后他把儿子送到镇里读中学,一家人就搬到镇上。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音像店,卖磁

带和录像带,也卖书和杂志。店里有录像机,每天都会吸引很多无所事事的人过来看录像。多是香港武打片,有时也播马三立的相声和梦露的电影。每逢这时,别人就让他快换片快换片。他不屑地冲那些人撇撇嘴,说,真没品味!

经常有村里人来镇上找他,喝喝酒,聊聊天。村里人夸他有本事,说他从农民变成老板,不过几年的事。他笑笑,说,不是你们把我赶出来了吗?村人说,谁赶过你?都喜欢你呢。他说,反正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与你们不一样的怪人。说完,喝一口酒,盯着电视里的梦露,说,你说她怎么可以这样迷人?

再几年过去,他去了县城,开了一家更大的音像店。城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他的过去,只知道他这里片子多,价格也便宜。没人知道,他便主动说给那些年轻人听。他说我有个外号叫马三立梦露。大家就笑,说,知道你迷马三立,可是梦露是怎么回事?

那时他刚给这些年轻人说了段马三立的《逗你玩》,嗓音还没有调回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梦露的照片,“啪”地往桌面上一甩,粗哑着声音说,瞧瞧!几个年轻人凑上来,仔细瞧过,说,原来梦露长这模样啊!

他愣愣,长叹一声说,在你们眼里,梦露也成马三立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有删改)【注】①桂兰: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里的张桂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直接切题,简要介绍了中心人物马三,列举的一系列农村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野气息。

B.小说善于运用相关事件的延展来表现人物、把握叙事节奏,如第2段“小儿内急”的描写,极富表现力。

C.马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引起了他老婆的不满,由此还引发了一场风波,外号也因此而来。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马三的话暗含了一个道理:人可以各有所好,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保持常新。

(2)文中的主人公马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马三立梦露》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C

(2)①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他喜欢相声,也喜欢外国明星,这两者分别是传统和新事物的代表。②有能力、善于追求。他模仿相声表演惟妙惟肖,他第一个买回收音机和电视机,他很早就到镇上开店。③乐观、率性。他利用文艺把沉闷的农村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他言行直率,敢于公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爱好和追求。

(3)①“马三立”与“梦露”一中一外,一土一洋、一旧一新,构成一组怪异的矛盾体,能激发起读者探究的欲望。②标题《马三立梦露》作为主人公的外号,高度浓缩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便于人物形象的刻画。③标题《马三立梦露》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文章情节得以有序展开。④“马三立梦露”在文中象征新事物,以此为题,委婉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解析】【分析】(1)C项,表述错误,马三引起老婆不满,是因为他“剪下梦露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土墙”。老婆认为他迷恋一个“袒胸露乳的美国大妞”是不要脸的行为,而

他也没有“由喜爱马三立转到痴迷梦露”,他在痴迷梦露的同时,仍然喜爱马三立。

(2)此题可根据文中的“他种地,养猪,打牌,喝酒,打孩子,弹三弦……把乡村沉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见他乐观热爱生活,把沉闷的日子过得精彩;“他笑笑,说,不是你们把我赶出来了吗?村人说,谁赶过你?都喜欢你呢。他说,反正在你们眼里,我就是与你们不一样的怪人。说完,喝一口酒,盯着电视里的梦露,说,你说她怎么可以这样迷人?”可见他言行率直,不顾人们奇怪的眼神,公开表现对外国明星的喜爱;从他“模仿马三立的相声表演,他第一个买回收音机和电视机,他很早就到了镇上开店,去了县城,开了一家更大的音像店”等情节可概括出他是有能力,有眼光,有追求的新农村人;文中他喜欢相声,喜欢马三立,也喜欢外国明星梦露,“八十年代初,即使城里人,也多不知道梦露是何人,但他不仅知道,并且对梦露拍过的电影如数家珍。”可见他是一个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人。

(3)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表达效果,可以从标题的内容、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和表现主题几个角度切入。本篇小说的题目是《马三立梦露》,首先从标题内容上看“马三立”代表中国传统,“梦露”是外国明星,对那个时代的农村人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构成一组矛盾体,能激发起读者探究的欲望;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马三立梦露”作为主人公的外号,表明他是一个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从情节的展开方面,文中写了他先喜欢马三立,后来又喜欢梦露,文中的相关事件都跟马三立梦露有关,可见“马三立梦露”是小说的线索;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马三立梦露”对那时的人们来说都是新事物,人们喜欢“马三立梦露”反映了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委婉揭示了主题。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既传统,又敢于接受新事物。他喜欢相声,也喜欢外国明星,这两者分别是传统和新事物的代表。②有能力、善于追求。他模仿相声表演惟妙惟肖,他第一个买回收音机和电视机,他很早就到镇上开店。③乐观、率性。他利用文艺把沉闷的农村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他言行直率,敢于公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爱好和追求。

⑶①“马三立”与“梦露”一中一外,一土一洋、一旧一新,构成一组怪异的矛盾体,能激发起读者探究的欲望。②标题《马三立梦露》作为主人公的外号,高度浓缩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便于人物形象的刻画。③标题《马三立梦露》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文章情节得以有序展开。④“马三立梦露”在文中象征新事物,以此为题,委婉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

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举相信天下竞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竞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

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转载于《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角度来叙述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同时,作为主角,“我”也表现出强烈的孝心和感恩图报等性格特点。

B.老中医给“我”妈看病后,看中了一个“我”妈当年作为嫁妆的花瓶。那只花瓶对“我”妈来说是无价之宝,因此她连忙摇手表示不同意卖。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老中医儿子说“我”家花瓶“也值几千块钱”,又介绍另一个花瓶的来历,有贬低“我”家花瓶之意,也说明他对老中医收购行为的不解与不满。

(2)老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以对老中医家中题有“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4)文中“我”对老中医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1)C

(2)①医术高明的医者:治愈县医院医生都不敢收治的“我”妈的病;②扶危济困心肠的医者:以收购花瓶的方式,既给“我”妈治了病,又给“我”留钱做学费;③医德高尚的医者:上门问诊、不计得失,嘱咐儿子不多收“我”的钱。

(3)①结构上:照应了标题,暗示了作品的主旨,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②人物形象

上:通过富有深意的描写,强化了他以“医者”身份自居,秉持职业操守的人格魅力;③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了“我”对老中医高尚品德的称颂和感激。

(4)①轻视。初见老中医为病患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②感激。“我”妈的重病痊愈后,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怀疑。看完《鉴宝》节目后,“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④惭愧和崇敬。悟出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心深怀敬意。(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酌情给分。)

【解析】【分析】(1)A项,主角应该是老中医;“感恩图报”的特点表现不明显;B项,“那只花瓶对‘我’妈来说是无价之宝,她连忙摇手表示不同意卖”说法不准确。文中,她“连忙摇手”是表示这个青花瓷瓶不值钱、没什么用,不能卖给老中医。D项,从小说来看,老中医儿子只是指出事实,并没有贬低“我”家花瓶之意;同时,他对老中医收购行为并没有“不满”之意。故本题选D项。

(2)依据“治愈能医治好正规医院都放弃的病人。”“以收购花瓶的方式,既给“我”妈治了病,又给“我”留钱做学费”“上门问诊、不计得失,嘱咐儿子不多收“我”的钱”“用收购不值钱的花瓶的方式帮助人并说用双倍价钱赎回,刺激我努力学习”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最后以对老中医家中题有‘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到题考的是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考生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从人物、情节、主旨角度组织答案。

(4)抓住关键情节初见老中医为病患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我”妈的重病痊愈后,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看完《鉴宝》节目后,“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悟出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心深怀敬意分析。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医术高明的医者:治愈县医院医生都不敢收治的“我”妈的病;②扶危济困心肠的医者:以收购花瓶的方式,既给“我”妈治了病,又给“我”留钱做学费;③医德高尚的医者:上门问诊、不计得失,嘱咐儿子不多收“我”的钱。

⑶①结构上:照应了标题,暗示了作品的主旨,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②人物形象上:通过富有深意的描写,强化了他以“医者”身份自居,秉持职业操守的人格魅力;③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了“我”对老中医高尚品德的称颂和感激。

⑷①轻视。初见老中医为病患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

②感激。“我”妈的重病痊愈后,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怀疑。看完《鉴宝》节目后,“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④惭愧和崇敬。悟出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心深怀敬意。(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酌情给分。)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

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艺术性探讨赏析。从情节结构(照应前文)、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揭示或深化主题,引人思考)方面作答。

(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要注意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变化、语言表现等,从而得出人物心理特征。此题首先找到文中的画线句,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人物的心理。解答时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即可。本文“我”的心理变化主要是“轻视--感激--怀疑--崇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

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C.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3)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C

(2)①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③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3)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②思想性格方

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A项,“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B项,“先叙后议”说法错误,应是夹叙夹议。D项,“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故选C。

(2)对苏轼的雕像的描写主要集中在3、4两段,结合“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突出苏轼是黄州的主角;“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等分析,对他外貌的描写,直观地展现了苏轼儒雅的形象;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情感上的作用就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3)“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重点要分析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从文章的第6段“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开始,以后的几段重点介绍了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可结合关键句子来分析。如“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等。最后根据这些关键句子进行整合,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学方面,思想性格方面,生活方面。

故答案为:(1)C;

(2)①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③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3)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具体为要求分析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的作用,属于概括题。可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等角度来分析。

(3)本题考查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理解句子,可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珠光宝气

聂鑫森

北阙云从公家的文物商店退休十年了。只可惜老伴五年前过世。而儿子早去了太平洋彼岸,找了个洋媳妇,他的日子自然过得有些落寞。

他试着去美国探过亲。可听不懂洋话,看不懂电视,真比坐牢还难受。他赶忙回到了这座江南的古城。儿子儿媳很通情达理。劝他就地解决找个老伴。

北阙云动心思了。半夜里醒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到底不是个办法,是该找个伴了。他开始注意起周围的动向,很快就发现他住的这个社区,每天清早都有不少老头老太太在锻炼身体。他马上到街市去置办了各种设备,接着,就一头扎进这些团体,有滋有味地练起来。

还没等到北阙云的枪口找到准确的目标,却有目标撞到他的枪口上来了。那天早晨,练完了太极剑,他正坐在一个石椅上休憩,蓦地旁边扬起一阵风,一个老太太坐在身边了。说是老太太,却并不显老,脸很白。露出一截光滑的手臂,像玉一样。还没等他说话,老太太朝他稠稠地一笑,说:“对不起,我坐一下。”

北阙云说:“不要紧,你坐。你好像不住在这个社区?”

“嗯啦!”声音很好听,有一点媚。

答话的时候,老太太转过了脸,身子再慢慢转过来,穿的居然是浅黑低领T恤衫。北阙云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我叫西门珠。你呢?”

“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早退休了。”

“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呢?”

“我怎么知道呢?我也不知道。”

北阙云觉得她很调皮,很有趣。他想找个什么话题和老太太聊一聊,但一时竟找不到。突然,他看见老太太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了,每颗都很圆,珠色因受潮而发黄,但最下面的那颗珠子很大,估计有一钱来重。他马上断定,这串珠子是野生的东珠,且是老珠,只可能是有身份的人家流传下来的。重到一钱的大东珠,价钱恐怕在几十万元以上了,但这颗大东珠值不了这个价。

北阙云有好话题了,他说:“西门珠,你这串珍珠不错,只可惜不会养护,都发黄了,那颗大珠子里都有胎柳了。”

西门珠说:“什么叫胎柳呀?你说给我听听。”

“珍珠内有胎,这胎裂成两块有了一条缝,像柳条似的,就叫胎柳。有了胎柳,这珠子就不值钱了。”

“黄的可以变白吗?胎柳可以愈合吗?怪不得人家都说这串珠子不好看。”西门珠显得很委屈。北阙云这一刻,也为西门珠委屈起来,小声说:“我可以修复它。不过,你不要对任何人说。”西门珠说:“那我就交给你吧。”

“你放心?不怕我跑了?”

“我放心。我在……你跑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很含蓄,也很大胆,北阙云心都醉了。

北阙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他把穿珠子的丝光尼龙线小心地解开,用肥皂水把珠子泡了三天,洗净后,再用切碎的通草把珠子裹起来用手轻轻地揉。因为通草柔软,茎里含大量的白色髓,这样揉既不会伤珠皮,又能使珠子光泽发亮。每揉两个小时后,再歇两个小时,如此轮番下去,一共持续了三天,把北阙云的一双眼睛熬得通红。接下来,是愈合胎柳了。他去商店买来一块四川白蜡,又去集市买了一只纯白母鸡,杀了,取出一块稠酽的鸡油。他把白蜡、鸡油和用小刀拨划过表皮的大东珠,同放在一个碗里。然后在灶上架起一口盛了水的铁锅,锅里放上笼屉,将碗放在盖上盖子的笼屉中,先用猛火把水煮沸,再改用温火慢慢熬煮;水少了,就添一勺半勺。一天一夜,北阙云没有离开灶边。他仿佛看见白蜡、鸡油慢慢浸入珠体,那条胎柳正在慢慢消失。他要让西门珠见识一下他的本领,当她戴上这串焕然一新且价值重新变得昂贵的珍珠项链时,他是不是可以向她求婚了?

十天过去了。

在灿烂的晨曦中,北阙云把这串洁白无瑕的珍珠,交给了西门珠。西门珠迫不及待地戴在脖子上后,头微微昂起。她感到有无数道目光都被吸引过来,在这一刻,她高贵得让人嫉妒。交谊舞的音乐响起来了。老头老太太们彼此相邀,步入水泥场地。

西门珠说:“老北,我要好好谢谢你,我请你跳舞!”

北阙云说:“好。”

北阙云看着西门珠雪白的脖颈上,珠串一晃一晃,并传出细脆的声音,太好听了。…………

第二天早晨,西门珠没有来。

第三天早晨,西门珠也没有来。

北阙云向人打听她是住在哪个社区的,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西门珠像一缕云,像一丝风,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向何而去。

北阙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有一天夜里看电视,是一个直播现场拍卖珠宝翠玉的节目,北阙云突然看见西门珠的那串珍珠了。

他冷冷地“哼”了一声,然后把电视关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聂鑫森卷《大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阙云第一次见西门珠便怦然心动,这一细节很好地表现出他年老孤独,渴望爱情的心理。

B.西门珠主动和北阙云交谈,并说知道北阙云从前在文物商店做事,这一情节暗示了西门珠对北阙云有所了解,有主动接触他的嫌疑。

C.北阙云见西门珠脖子上戴的一串珍珠发黄了的细节既表现了他想找话题和西门珠多接近,也体现了他丰富的专业知识。

D.北阙云主动提出可以帮西门珠修复珍珠,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和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2)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探究。

【答案】(1)D

(2)①突转。小说在最后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和前文形成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②留白。小说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给读者一种自己在创造故事的感觉。③明暗双线结构。以北阙云为明线,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以西门珠为暗线,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了。

(3)①人物上:表现了北阙云高超的专业技能,有利于突出北阙云的人物形象。②情节上(结构上):情节上和结尾北阙云被骗形成鲜明的反差。修复珍珠的过程展示了北阙云一时被西门珠挑逗而陷入情痴状态,力图以高超的修复术和全部心血赢得西门珠爱慕的心理本能,极写修复珍珠过程之繁复、艰辛、忘我,方显出结局之惨痛、悲哀。③主旨上:极写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④读者上:这是读者相对陌生的内容,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分析】(1)D项,“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技艺的自信和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错误,北阙云主动提出可以帮西门珠修复珍珠,主要是因为北阙云想借此拉近和西门珠的关系,赢得西门珠的好感。自信是次要原因,心地善良与乐于助人有些牵强。故选D。

(2)小说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在读者认为北阙云会和西门珠喜结连理的意料中,作者最后却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有意接触北阙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北阙云帮助自己修复珍珠,这样的故事结局和和前文形成情节上的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情节安排。这是突转技巧的运用,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在读者回味小说情节和主旨的时候,作者运用留白的技巧,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为小说“添砖加瓦”,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同时,从小说情节线索的角度来看,北阙云和西门珠分别是整篇小说的明暗线。小说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有意引导北阙云为自己修复珍珠,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不见了。一明一暗的双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3)题目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探究小说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的作用。在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上,这段内容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具有高超的文物修复能力的人物,有利于突出北阙云“自信乐观、用情至深”的人物形象。在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上,详细叙述了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过程,向读者展示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揭露了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丑陋面目,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在与其他情节的关系上,北阙云修复胎柳的详细情节与最后北阙云被骗的结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北阙云修复珍珠过程越繁复、艰辛、忘我,越显得结局惨痛、悲哀。对读者来说,修复珍珠胎柳的过程是相对陌生、接触较少的内容,叙述得详细,能加深读者的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进一步阅

读。

故答案为:(1)D;

(2)①突转。小说在最后交代西门珠是个感情骗子,和前文形成突转,使情节发展出人意料。②留白。小说有意创造了整个人物和情节的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这篇小说,给读者一种自己在创造故事的感觉。③明暗双线结构。以北阙云为明线,明写北阙云为找个老伴去参加社区活动,遇到让他动心的西门珠,主动帮西门珠修复珍珠,最后发现自己被骗。以西门珠为暗线,暗写西门珠主动接近北阙云,等北阙云修复珍珠后就消失了。

(3)①人物上:表现了北阙云高超的专业技能,有利于突出北阙云的人物形象。②情节上(结构上):情节上和结尾北阙云被骗形成鲜明的反差。修复珍珠的过程展示了北阙云一时被西门珠挑逗而陷入情痴状态,力图以高超的修复术和全部心血赢得西门珠爱慕的心理本能,极写修复珍珠过程之繁复、艰辛、忘我,方显出结局之惨痛、悲哀。③主旨上:极写北阙云修复珍珠的艰辛忘我,更能表现对西门珠这一类情感骗子的抨击和批判,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④读者上:这是读者相对陌生的内容,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概括。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有抑扬、线索、留白、呼应、铺垫、悬念、伏笔、时空交错、误会、巧合、突转、点题、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④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

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动词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2)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形象?

(3)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1)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2)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3)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解析】【分析】(1)第一段中体现细节描写的动词有“叹息着”“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锁定”“端详着”“叫我去找个篓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突出了艰难饥饿年代里,母亲对大白菜的态度,既珍视大白菜而不想卖,又因生活困难而不得不卖掉大白菜的矛盾和无奈之情。

(2)依据第六段,“我因为手冻麻了而使得篓子跌在地上,最小的白菜的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和第八段我厌恶老太太嫌弃白菜卷得不紧而忍不住说“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都说明母亲严格教子。依据倒数第二段第四段,母亲因为我多算了老太太四毛钱而哭泣,并说“你今天让娘丢了脸”,表现了母亲为人诚信,不多要别人一毛钱的品质,还表现了母亲严格教子的品质。依据第六段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便缓和了,且用一种温暖的腔调和我说话,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第七段、第八段,母亲舞弊珍视白菜,却又任由老太太拽断了白菜根和撕扯着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说明母亲本性善良、朴实温和的特点。

(3)依据五段“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可知,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和母亲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和珍视;同时,正是因为格外喜欢和珍视这棵白菜,下文我才格外气愤老太太拽断了白菜根和撕扯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才想惩罚老太太而多算一毛钱,故写“最小的那颗白菜”为下文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联系那样艰难饥饿的年代和家里困苦的生活状态,“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也暗示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正如“我”的人生成长一样不易,侧面烘托母亲在艰难年代里抚养我长大的坚韧精神。

故答案为:⑴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⑵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⑶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⑵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

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只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警 弋舟 上了车,我才知道这是要把老奎送到养老院去。地方是老郭找的,离得也不算远,还在我们派出所的辖区里。这家养老院是私营的,规模不小,据说条件不错,住进去不容易,有的老人已经排了两年的队。天知道老郭是怎么搞定的。我想这事儿,怕是不会像让两根烟那么轻而易举。这就是我师父。他除了跟老奎长得像点儿,俩人之间既不沾亲又不带故。再说了,他已经退休了,自己还在跟喉癌死磕。 两个老头都不说话。我偶尔回头,看到坐在后排的他们,居然手拉着手。两只满是老年斑的手彼此扣着,像盘根错节的枯树根咬合在一起。车里有股老年人身上特有的怪味儿。这气味还带着颜色,青灰,又泛着点儿苔藓长着毛的墨绿。没错,你也可以说那就是死亡的味道。 到了地方,老奎却不想进去了。老郭也不劝他,让我跟他在院门口等着,自己蹒跚着进去找人办手续。老奎的包袱扔在地上,他一屁股坐了上去,从口袋里拿出只铝烟盒。这只铝烟盒我太熟悉了,老郭的,现在竟然到了他的手里。铝烟盒里装着烟丝,估计不够他抽几回的。也就是说,用这只铝烟盒来装烟丝,实用性不大。它更像是个装饰品或者是纪念物。不知为什么,我还觉得拿在老奎手里,它也像是个女人用的粉饼盒。尽管它也算不上太讲究,但对于老奎来说,还是精致了点儿。 他开始卷烟。我跟他说这家养老院有多好。我的话他压根没往耳朵里进。他抽着烟,眼睛空洞地望出去,像是曾经望着滔滔的江水。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又问了那个问题。它挺困扰我的,我当时想的是,我要是再不问一下,可能就永远不会得到答案了。我装作漫不经心地问老奎——为啥要在一把年纪了的时候想到来自首?老奎不搭理我,抽他的烟,望他的水。问完我才明白,其实我也没那么想得到个答案。这世界上说不清的东西太多了,而有答案的东西却太少。 “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冷不丁,老奎来了这么一句。 我听见了。但当时像没听见一样。随后我才意识到,“孤单”这个说法,我压根就没跟他挂上过钩。这个词不该在他老奎的词库里。我认为有些情感是他无从觉醒到的。哪怕它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攫紧了他的心,疯狂地荼毒他。就好比如果他真的被“孤单”所煎熬,恐怕他也只会本能地有所不适而已。那情形完全是生理上的,在他,可能就像是嗅到了一股令人反胃的恶臭。他没法将之上升为一种情感。所以,我以为听见了另外一个人说话。 他还是不看我。但我没看错的话,他的眼角有混浊的老泪。你见过人的眼泪像洗过抹布的脏水吗?当时我就见识了。他还能流出脏水一样的眼泪,这算是上帝对他的一个优待。你知道,动物们只能干瞪着眼睛默默承受。不过这可不像一辈子都让上帝头疼的那个老恶棍。他敢杀人,敢卖闺女,敢当钉子户,可是不敢承受老了的“孤单”。 他坐在那儿,整个人蜷缩着,像是被人扔出去时还揉成了团的废纸,你要是想重新弄平整,得用熨斗使劲熨才行。报纸卷出的烟卷都快烧到他指头上了。有一阵,我甚至动念,是不是想办法帮他把闺女给找回来。但这念头立刻打消了。还是算了吧。有什么好说的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

二O一七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后所镇中学赵和云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缄(xián)默迸(bèng)发苗圃(pǔ)津(jīn)津有味 B.哀号(háo)溃(kuì)退忐(tǎn)忑长吁(yū)短叹 C.哺(bǔ)育诘(jié)问蓬蒿(gāo)歇(xiē)斯底里 D.亢(kàng)奋啜(chuò)泣沉湎(miǎn)随声附和(hè) 2、选出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2分) A拮据扶夜工匠精神根深蒂固 B栈桥睿智轻而易举格物至知 C发窘狡黠浮想联翩不求甚解 D伦理繁衍趋之若骛味同嚼蜡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 ....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搞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B、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 ....,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 C、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D、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C、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D、“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2分) 老虎正要①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②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③下。 A. 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B. 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C. ①动词②助词③量词 D. ①介词②助词③量词

新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新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名著阅读 ①那天下午,因天气不好不能散步。我于是溜进餐室,里面有一个书架,我很快就找了一本书。于是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 ②在翻书的间隙,我抬头细看冬日下午的景色。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云雾,近处,是湿漉漉的草地和受风雨摧打下的树丛。连绵不断的冷雨,在一阵阵凄厉寒风的驱赶下横扫而过。 ③当时,我膝头摊着书,心里乐滋滋的,就怕别人来打扰。但打扰来得很快,餐室的门开了。 ④“嘿!苦恼小姐!”约翰·里德叫唤着,随后又打住了,显然发觉房间里空无一人。 ⑤“幸亏我拉好了窗帘。”我想。我真希望他发现不了我的藏身之地。约翰·里德自己是发现不了的,可惜伊丽莎从门外一探进头来,就说:“她在窗台上,准没错,杰克。”$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5041960.html, ⑥我立即走了出来,因为一想到要被这个杰克硬拖出去,身子便直打哆嗦。 ⑦“什么事呀?”我问。既尴尬又不安。 ⑧“你到这里来。”约翰·里德说。他在扶手椅上坐下,打了个手势,示意我走过去站到他面前。 ⑨约翰·里德是个十四岁的学生,比我大四岁。他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暗,一副病态。 ⑩这阵子,他本该呆在学校里,可是他妈妈把他领了回来,住上—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但他老师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的,做母亲的却认为约翰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蜡黄的。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总是欺负。他经常欺侮我,虐待我。弄得我每根神经都怕他。面对他的恐吓和欺侮,我无处哭诉。佣人们不愿站在我一边去得罪他们的少爷,而里德太太则装聋作哑,儿子打我骂我,她熟视无睹,尽管他动不动当着她的面这样做,而背着她的时候不用说就更多了。 ?我向来对约翰逆来顺受,因此便走到他椅子跟前。他拼命向我伸出舌头。我明白他会马上下手,一面担心挨打,一面凝视着这人那副令人厌恶的嘴脸。突然他二话没说,狠狠给了我一拳。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跟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这是对你的教训,”他说,“谁叫你鬼鬼祟祟躲到窗帘后面,谁叫你两分钟之前眼光里露出那副鬼样子,你这耗子!”我已经习惯了约翰·里德的谩骂,从来不愿去理睬,一心只想着如何去忍受辱骂之后必然而来的毒打。 ?“你躲在窗帘后面干什么?”他问。“在看书。”我答道。“把书拿来。”他又说。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 ?“你没有资格动我们的书。你靠别人养活你,你没有钱,你爸爸什么也没留给你,你应当去讨饭,而不该同像我们这样体面人家的孩子一起过日子,不该同我们吃一样的饭,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姓娃!”她把灯点着了。里面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淋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中考语文小说类阅读题专题教案

小说类阅读题专题教案 教学内容: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点,复习并总结小说类阅读题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熟练掌握考点的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并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策划: 一、引入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我们聆听了这首优美的歌曲。是呀,“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此,我诚挚地祝愿大家都能决胜高考,都能拥抱属于自己的一缕阳光。在语文高考试题中,主要有基础题、阅读题和作文题,你们哪一种题型的得分率最低呢?是呀,阅读题的分值就占了全卷总分的40%,。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复习现代文阅读内容之一的小说类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二、我们先来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纲考点: 三、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些呢?(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四、人物形象的揣摩。 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因而命题者自然会从人物这一角度设置试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解题技巧。 1、常见题型 首先是常见题型,从人物的角度命题,一般有以下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解题方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如陈奂生是一个才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漏斗户主,所以难免会在住一宿招待所花了他两顶帽子的钱时表现出狭隘自私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如孔乙已面对一群小孩子给他要茴香豆时说的话也是:“不多不多,多乎?,不多也”,这就表现了他迂腐的性格。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药》里的华老栓为什么会拿革命者的鲜血来做人血馒头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呢,原因就是他生活着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犹如一间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周围的人都在是迷信的,愚昧的,麻木的。所以他的迷信、愚昧、麻木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项链》的作者就曾这样介绍玛蒂尔德: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如范进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将自己54岁以前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表现了他沉迷于仕途,热衷于功名的性格特点。 五、牛刀小试: 阅读小说《木笛》,回答文后题目: 1、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2、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意图是什么?(5分)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3分) 4、你认为文中的音乐大师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阅读指导: 第一步:请大家浏览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和主旨,整体阅读,把握要点这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 活动1、抽生复述故事情节(何人何时何地做了哪些事),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好了,我们在着眼于全篇,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做文后的习题了,大家还要注意阅读的步骤: 第二步:审读试题,揣摩题路(审题包括审分值和问题,如……揣摩题路就是说要试着从命题者的思维角度去揣摩。并从原文中找到题目相应的位置。) 第三步:对位推敲,摘取答案(在文中锁定了答题区域后,就要细心准确研读有关语段,找到信息源,筛选出关键词句。) 第四步:紧扣原文,整合答案(就是将筛选、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整合,组织答案)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0套)专题二十一?全 1.(2018·重庆市,23,55分)以下两题选.做.一.题.。全品中 考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③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 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1)其它形式文题,略 (2)一个孩子,因为有了期盼,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 妈生活得更加温馨;一只丑小鸭,因为有了期盼,就蜕变成 一只白天鹅,绽放出生命的美丽;一场春雨,因为有了期盼, 就化作春的使者,满怀深情的祝福儿童?? 请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写一篇文章。 2.(2018·安徽省芜湖市,21,55分)以“心中有话对你说”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全品中 考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 章;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3.(2018·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6,50分)人生总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也许从中你能咀嚼酸甜 苦辣,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真谛。请以“回味”为题,写一 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全品中考 4.(2018·湖南省长沙市,26,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 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送他人一朵花 题目(二)其它形式文题,略 【要求】 (1)文体限于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全品中考 5.(2018·南京市,23,50分) 请以“我作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6.(2018·江苏省盐城市,24,60分) 书香使我充实,书香让我陶醉,书香伴我成长??请以“书香作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7.(2018·山东省烟台市,23,60分) 题目:总想为你唱支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③不少于600字。全品中考 8.(2018·山东省济宁市,19,40分) 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 获得1—5分的加分。 9.(2018·四川省眉山市,19,45分) 请在以下两个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风雨也

最新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②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③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④第三是你的美貌。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顺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 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沙尘暴 ...?那时不时呼啸

(期中试题)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期中试题)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一、(辽宁沈阳重点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墨烟张 陈柳金 一日傍黑,张家院里哇地一声哭,土坯墙震落一层沙尘。婴儿落地,没听过这样大声的,且脸如包公,黑不溜秋。张父说,俺张家世代制墨,如今老天馈赠一墨宝,就叫他张秉墨吧! 这张秉墨,天生一个玩家。六岁便能玩墨,采烟、熬胶、和墨、上模、晾晒、裱金,一整套工序下来有模有款。九岁便玩书成瘾,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练得一手好书画,吟咏唐诗宋词亦有腔有调。张秉墨的天空悬着一颗文曲星。 但到了十八岁,天空却变了天。参加了地下组织的张父因叛徒出卖,死于鬼子刺刀之下。张秉墨强忍一腔怒火,接过搅墨棒,墨缸里转起圈圈旋涡,搅动一百零八圈后,蒸煮成团,蓄着劲举锤敲打一百零八遍。张秉墨发誓要做条好汉,把小日本的肉剁成酱,锤打成一根根愤怒的墨条。 张家院子每天清晨依旧飞出一群白鸽,鸽群沿鹤庄盘旋一圈后,总是有一只鸽子带着张秉墨的牵挂飞离队伍。薄暮时分,那鸽子才从天空凯旋而归。张秉墨宝贝一样捧在手心,喂了食,轻轻放进笼子。 前线还是失守了,小日本洪水猛兽一样冲进庄里,打砸抢烧,把个鹤庄鼓捣成了墨缸,每个人心里都墨黑墨黑的。小日本把鹤庄小学占为指挥部,临晚集合村民训话,太军佐藤野夫说鹤庄藏有共党,自己站出来,可免全庄人死,否则通通都得死! 村民个个岿然不动,佐藤无计可施。忽然头顶掠过一群白鸽,仰起头,鸽子送他一个见面礼。佐藤往脸上一抹,一撮腥臭的鸽屎。叭嘎,杀了它们!一阵乱枪响起,连鸽毛也不见掉下来。佐藤恼怒道,不供出来,你们,通通的当鸽子宰! 翌日,鸽群刚回笼,张家院门被踢开,几个小日本端着枪叽里嘎啦闯进来。正在锤墨的张秉墨猛一惊。贼头贼脑的小日本乱搜一气,从笼里捉出几只白鸽。翻译给张秉墨下了命令,以后每隔三天送两只鸽子孝敬太军! 鬼子走后,张秉墨赶紧去看鸽子,幸好那只白鸽还在,这才松了口气。入夜,他扬手放飞了那鸽。 就在这两天,有四个村民怀疑是共党分子捉进了指挥部。一向抬头做事的张秉墨把头压得老低,搅墨一百零八圈,锤墨一百零八遍。他要把张家本领亮出来,制成胳膊粗的圆条墨,当作礼物送给佐藤野夫。 转眼三天已到,张秉墨这次送给佐藤的是两只鸽子。进了门,只见佐藤呕吐不止,气喘吁吁。张秉墨细看,知他犯了夹阴伤寒,前几天吃了鸽肉大补精气,不慎便犯下此症。张秉墨说,太军,我有法子能治好你的病!佐藤如遇救星,却见他一脸乌黑,心生疑窦,但病痛难耐,只得恭听。张秉墨道,鸽屎为药引,槐角、扎参、细辛炖服。佐藤还记着上次鸽屎之恨,这次竟敢叫他吃这腥臭物,以为张秉墨捉弄他。翻译说,太军,张师傅可神了,您就信他一回吧! 佐藤服了鸽屎和中药,翌日果然恢复如常。三天后张秉墨送来鸽子时,他竖起大拇指,你,大大的神!张秉墨说,太军,下次俺送几根大圆墨给你,俺张家墨条,不仅是书画的上等墨料,还能止血、治皮肤疮毒和腮腺炎。佐藤听了大喜,临别,差翻译送张秉墨,张秉墨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 这晚深夜,张秉墨正要入梦,院门吱呀推开,一黑影潜了进来。是翻译窃取了日军的重要情报,内容是鬼子将于后天晚上攻打驻扎在一深山处的我军阵营。 张秉墨马上放飞那只白鸽。鸽子飞回时,也带回了我军指令——后天里应外合端掉日军指挥部。 这天傍晚,他又一次放飞了白鸽。转身去给佐藤送鸽子,这次多了几根胳膊粗的圆条墨,是他答应送给佐藤的礼物。 踏进门时,地上躺着一只流血的白鸽。佐藤凶相毕露:它,从你家飞出,你的下场……还没等他说完,门外已拥来一群鬼子。张秉墨放飞手里的白鸽,掏出嵌有炸药的圆条墨,把盖子一掀,几声巨响,佐藤野夫与鬼子不明不白地见鬼去了。 在张秉墨的葬礼上,鹤庄乡亲全都披麻戴孝。忽然一群白鸽悲鸣着从张家院子飞出,在鹤庄上空整整盘旋了一百零八圈。仪仗队前,翻译跟一战士手抬石碑大的方条墨,上书三个镏金大字:墨烟张! (选自《短小说》,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名著试题(一) 【2018黑龙江哈尔滨】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火烧新野 B.曹操——火烧乌巢 C.关羽——火烧赤壁 D.陆逊——火烧连营 【答案】C 【2018黑龙江龙东地区】 走近名著。(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B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_______”。 (1)语段A中的文字选自《_______》。作者现身说法,教导文中的“你”做一个“_______”的艺术家。(2分) (2)语段B中《昆虫记》被誉为“_______”。在这本书中,_______在地下“潜伏”四年;_______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____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2分)

【答案】(1)傅雷家书 1分德艺俱备 0. 5分、人格卓越 0.5分(2)昆虫的史诗 0.5分蝉0.5分蜘蛛0.5分螳螂0.5分 【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 (1)关于名著《海底两万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会说多国语言。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设计并建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鹦鹉螺”号潜艇。 B.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环球旅行的故事。 C.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D.“鹦鹉螺”号潜艇从太平洋出发,尼摩他们经历了很多险情。曾在印度洋遭遇巨型章鱼,在红海又击儒艮,在大西洋肉搏鲨鱼等。 (2)请列举一部有冒险经历的名著并写出作者,简要概述其中一个能体现这种经历的故事情节。(《海底两万里》除外)(4分) 【答案】(1)D 在印度洋肉搏鲨鱼,在大西洋遭遇巨型章鱼。 (2)示例1:名著;《格列佛游记》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或斯威夫特故事情节:利立浦特王宫女官因看传奇小说时睡着了,导致皇后寝宫失火,水源不在近处,吊桶太小,虽然那些人一桶桶地供应给格列佛,可是火势太猛无济于事,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撒了一大泡尿,不到三分钟火就熄灭了。 示例2:名著:《鲁宾逊漂流记》或《鲁滨孙漂流记》作者:笛福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本文段选自课文《》,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_。 (2)给文段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②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4)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作者诙谐的说法,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B.“连鸽子也会唱歌”,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幼稚可爱的特点。 C.小弗朗士的这一想法,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法国人民学德语的愚蠢。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含分类汇编解析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含分类汇编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分,每小题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执拗.(ào)刹.那(chà)忍俊不禁.(jīn) B.匿.名(nì)绮.丽(yǐ)强聒.不舍(ɡuō) C.阔绰.(chuò)菜畦.(qí)相形见绌(chù) D.藻.饰(zǎo)惩.戒(cén)袅.袅烟云(niǎo) 2.选出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A.骸骨妇儒皆知花团锦簇B.烦躁苍海桑田温声细语 C.测隐穷愁潦倒正襟危坐D.癫狂张皇失措因地制宜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学生成绩优秀,应该归咎 ..于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我的令尊 ..大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跳广场舞,身体棒棒的 C.货运飞船,顾名思义 ....就是以货物运载为主的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 D.九年级开展了“爱我东坡”活动,同学们那些可歌可泣 ....的事迹感动了老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5.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或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中考语文试卷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题分类汇编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的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

2020年最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0套)专题二十一?全 1.(2018·重庆市,23,55分)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1)其它形式文题,略 (2)一个孩子,因为有了期盼,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一只丑小鸭,因为有了期盼,就蜕变成一只白天鹅,绽放出生命的美丽;一场春雨,因为有了期盼,就化作春的使者,满怀深情的祝福儿童…… 请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写一篇文章。 2.(2018·安徽省芜湖市,21,55分)以“心中有话对你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3.(2018·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6,50分)人生总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也许从中你能咀嚼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感悟生活真谛。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4.(2018·湖南省长沙市,26,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送他人一朵花 题目(二)其它形式文题,略 【要求】 (1)文体限于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5.(2018·南京市,23,50分) 请以“我作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6.(2018·江苏省盐城市,24,60分) 书香使我充实,书香让我陶醉,书香伴我成长…… 请以“书香作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7.(2018·山东省烟台市,23,60分) 题目:总想为你唱支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8.(2018·山东省济宁市,19,40分) 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