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复习要点: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4页)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

律的科学。(第一章,第1页)

1、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5—16页)?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法、英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美国立国后,高等教育全力仿效德国。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的交往日增,其影响随着时代

的变化,而逐渐为亚、澳等诸洲所接受。现行的高等院校,从所有制上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从学校建制上分

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为国立,地方直接管理为公立,行政上不受国家管理的为私立;从基本学制、修业年限和培

养目标上一般分为4—5年的大学本科,着重学术研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

的人才;2-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1-3年的短期大学,其中2-3年的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上和生活上的必需能力,1-2年的进行职业培训,一般由地方自办,结业后,在本地工作。学习通常采用学分制。为了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各国有条件的大学,均建立研究员,

美国有的教育机构就将美国大学分类,划分出研究型大学,日本则将部分国立大学确定为研究院重点大学。在管理体制上,一些国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如德国、意大利。另一种管理体制是教育管

理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地方,国家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诸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制定“教

育目标”进行宏观引导,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会这类国家机构的政治影响力、政府拨款、设立各种研究基金这类

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志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6—19页)?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我们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

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剖析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

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愈来愈烈。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这也就突出了高等教育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内容及特点,第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企业和大学要力争在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互补的需要中

产生双赢的结果。

3、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页)?学习和研究高度教育学,旨在揭示高度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度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力量指导。

4、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23页)?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一点对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

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

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

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

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

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

会与未来负责。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

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学

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

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

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知识愈

广博,越能取精用宏,见解愈深透,经验愈丰富,就愈能自信其道,使己立于人,从而扩展学生的眼界,使他们

能适应社会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第二是教育学识。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学

好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这样才能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安排设计教与学。第

三是专业学识,即从事所学、所教、所管理的专业的学识。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己本门专业知识的学习,专

业知识扎实,能够做到心有整体,胸存“底本”,这样,教育教学和管理育人、进行研究就不会架空,这是对教育

工作者的最起码的要求。?实践出真知,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生命和价值都在于教育实践。

5、高等教育学研究需要注意之处?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23页)?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2)要有专业的扎实基础,这是科研的底座;

3)要善于借鉴和改造;4)要创新;5)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学识,从而实现在博中取精,开创一片新天地。

第二章高等教育功能与结构

?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复习要点:

?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第二章,第24页)

?2、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

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第二章,第24页)

?3、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它反映了高等教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

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第25页)

?4、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一种横向结构。它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

合形式。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第二章,第26页)

?5、形式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

育之间的比例。(第二章,第27页)

?6、能级结构?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能级

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第二章,第27—28页)

?7、地方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

故又称为区域结构。(第二章,第28页)

?8、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主

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第二章,第28页)

?9、高等学校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课程结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

课三类。(第二章,第29页)

?10、高等学校师资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第二章,第30页)

?11、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第二章,第31页)

?12、高等学校职能?高等教育功能(高等学习职能)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欧洲中世纪,培养人才是大学

的主要使命。19世纪初,以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为标志,研究的观念开始引入大学,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开始产生。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莫雷尔法》的出台,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新职能。今天,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大

学主要的三大职能。(第二章,第32-34页)。

理解:

?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结构要素或类型?

?答题要点:(第二章,第24-28页)?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是由高等教育系统中有关要素联结而成的,关系到高

等教育整体的结构。1)层次结构;2)体制结构;3)科类结构;4)形式结构;5)能级结构;6)地区(区域)结构。

?2、高等教育微观结构的结构要素及类型?

?答题要点:(第二章,第28-30页)?1)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2)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3)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1)教师的学历结构;(2)教师的职务结构;(3)教师的年龄结构;4)高等学校物质基础结构;5)高等学校知识结构,等。

?3、高等学校师资结构的构成要素或结构类型?

?答题要点:?1)教师的学历结构,这是指教师群体中那个各级学历教师的构成状态和比例。2)教师的职务结构,高校教师的职务结构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是由低到高排列的。3)教师的年龄结构,这是指教师群体中各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以及各年龄阶段的教师的构成比例。合理的师资结构是提高学校

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保障。

?4、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答题要点:(第二章,第34页)?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

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功能包括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高等

学习的职能则包括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5、高等教育功能发展的历史阶段?

?答题要点:(第二章,第32-34页)?1)第一阶段,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使命。?2)研究的观念开始引入大学。?3)为社会服务成为大学新职能。

?6、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点:(第二章,第34—42页)?个体功能包括:1)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2)提高个人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3)培养完整人格;4)加强个人素质。

?7、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点:(第二章,第34—42页)

?社会功能包括: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第二,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

才的功能;第三,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为经济部门输送专

门人才的功能;第二,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一,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第二,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第三,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

?8、高等教育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

?答题要点:(第二章,第34—42页)?1)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一,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第二,培养政

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的功能;第三,促进受教育者政治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一,为经济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的功能;第二,提供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功能。?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一,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第二,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第三,文化创造和交流功能。

?9、高等学校职能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点:(第二章,第40—42页)?与高等教育功能密切相关的是高等学校职能,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职能中。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为:1)培养专门人才;2)发展科学技术;3)开展社会服务。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重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复习要点:

?概念:?1、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去与国情所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是教育政策的概括。(第三章,第51页)

?2、教育目的?简单地说,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

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

活动作用的目的领域;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得培养所确立的

总要求。(第三章,第51页)

?3、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

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第三章,第51页)

?4、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

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

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第三章,第65页)

?5、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第三章,第69页)

?6、高等学校专业培养规格?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规格是指在高等教育完成以后,大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和

能从事的工作。(第三章,第69页)

?7、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第三章,第56页)?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

理解:

?1、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1—52页)?教育目的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1)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主要区别在于:培养目标是可测量的,而教育目的是不可测量的;教育目的是向所有受

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提出来的;教育目的有终极含义,更加抽象;而培养目标则更倾

向于阶段性,更具体。2)二者的联系在于:在教学实践中,随着一个个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就逐步地达到了教育目

的,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取代。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2—53页)?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教育目的的基本含义?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2—53页)?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

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代表人物有裴思泰洛齐、马斯洛和康德等。他们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以个人

的价值为中心,以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认为教育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

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因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是基

于人的社会性、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等。该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根据

社会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是由于文化教育学的张扬而形成的教育

目的观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主张,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他们认为教育史一种社会现象,与政

治、经济相比,教育的本质更倾向于文化的范畴;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生产活动,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存在

方式,通过教育使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能激发人的动机,唤醒人的意念,提高人们工作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

?4、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3—54页)?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指向性规定,不仅是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这不仅包含对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还包含对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2)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这种规范和调控作用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和师生的行为上。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不断地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教育目的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大小是评价教育质量

高低的直接依据。这些作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发挥着作用,一起保证了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4—55页)?1)社会需要;2)个体内在需要;3)个体现实的需要使我们制定教育目

的的出发点,未来的社会需要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期望所在,它们一起构成了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6、全面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5—57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

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也是今后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

基本指导思想。要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

育。大学生强调全面发展是社会对其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

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大都是高级专门人才,大都在社会各行业中起着骨干作用。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也日益提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构建培养新型人才的育人环境,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大都是高级专门人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上,是“建设者”;在社会主义信念上,是“接班人”。两者不能对立和分割,要统一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7、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7-59页)?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前人的片面发展而言

的,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德、智、体、美多维度又有重心的结构和整体统一的发展,是个体实现的一种

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8、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8—59页)?1)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体力

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潜质和一切兴趣爱好的发展。?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的教育目的,也是当代教育所要追求的完美状态。

?9、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9—61页)?1)所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

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它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身体保健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高等学校体育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全面

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4)美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

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动教育,是以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们的劳动观点

和劳动习惯为目的的教育。?2)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缺一不可,它们之间

不可分割又不可代替。不可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是发展其他各育的基础;德育的进步又

要依赖于智育的发展;其他各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造就的健康身体作支持;德育和智育会随着劳动教育的学习而

更加有实践性。不可代替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只有共同发展

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

?10、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63—67页)?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第二,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11、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答题要点:(第三章,第66—67页)?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为了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识教育的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的选择,所以开展通识教育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1)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将会带来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它将会纠正我

国长期依赖实行的专业教育的弊端,使大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全面的知识,摆脱传统教育对人性的压抑和限制,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提高他们“做人”和

“做事”的能力。(2)通识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按专业培养的教育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

的需要,并日益显示出不足,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必须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实现自由

的本质。通识教育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并且与终极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在更大程度上关注了人的存在,实现了

人的自由理想。(3)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广博的知识和新型的思维

方式。

?1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67—68页)?(1)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2)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并能

实现高等教育的任务,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随时与社会实际发展保持一致,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3)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要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并涵盖

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目标基础之上,提出高而专的教育。

13、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70—73页)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我国部分高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过于注重

对专业课程水平的要求而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就大学生的专业培养来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育的确

是第一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本钱。然而这并不是用来打天下

的全部资本,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较高的人,光靠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好多

条件也是必须要具备的。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工作,他所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整体人格表现出来的,业

务技能方面的熟练和提高也往往与个人的思想品质、创造精神和敬业程度、责任意识等方面密切相关,直接或间

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高等院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除了专业知识方面,还要充分地认识到其

他方面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外乎对两种人才的培养,即精英人才和一般人才。所谓

精英人才,是那些具有突出贡献的,智能水平和道德素养能够在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的创造

性贡献,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历史进程的人。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为社会的发

展作贡献。一般人才,或者说一般高级人才指的是知识、智能水平和道德素养能够满足某种复杂劳动职业的基本

需要,并能在相应的职业劳动中从事富有成效的劳动的那些人。能够胜任工作是这些人最大的特点。一个国家的

教育事业固然要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但如果只盯住几个少数的精英人才而忽视对大批一般实

用人才的培养,势必造成本末倒置,成为只有几个将军而没有士兵的场面,那么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注定要

失败的。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要把培养一般高级人才作为自己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既实

现教育的育人使命,也促进经济的发展。?

(3)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育才”,一个是“育人”。“育才”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的合格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育人”主要指培养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的人,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这两方面的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分割也不能

相互取代。通过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个人只有在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下

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因此,这两方面并不矛盾,是辩证统一、高度互补的,社会的需要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的中是一致的。

?(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面临的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

门人才,这就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不论是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道德素质方面,都比中小学生有进一步

的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大部分都在社会各领域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高标准,

这样也更能显示出他们的优势所在。但是标准也应该有一定的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只有制定实事求是的专

业发展目标,把标准定在大多数同学通过自身努力就能顺利通过的基础之上,这样的目标才有激励作用,更有意

义。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更不能朝令夕改,以免引起教育的波动,甚至造成人才培养的

断层。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学科和领域不断涌现,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也在日益变化,这就要求高

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得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弹性机制,只有不断的发

展才能更趋于稳定和完善。从长远来看,处理好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教育及时回应时代的召唤,始终保持蓬勃健康的发展。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及任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及其提高。

复习要点:

?概念:?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

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第四章,第91页)

?2、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

展。(第四章,第95页)

理解:

?1、高等学校教师地位的决定因素?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76页)一般来说,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

和职业声望作为评价标准。

?2、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76—80页)?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2)高级人才的培养

者;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0—81页)?高等教育的目的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而这三个职能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完成。因此,高校教师的主

要任务有: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4、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1—85页)?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1)坚定的政治方向。这是高校教师必备

的首要条件,也是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根本要求,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2)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师德的根本标志,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这里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还包括

教师的职业道德。3)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做到既“专”又“博”。首先,高校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应该涉

猎与所教学科相关的学科内容和科学研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再次,还必须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4)优秀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只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培养自己优秀的教学能力,并且把它们运用到实

际的教学工作中去,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5、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1—85页)?其教学能力具体包括:1)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2)科学研究的能力;3)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4)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指导能力;6)终身学习的能力。(5)高校教师除了担负着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创新科技和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教

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1—85页)?提高高校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有:(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

治觉悟。(2)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养成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在教育实践

中人与人互相交往和影响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此外教师还要有超前的意识,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思

想观念。(3)勤奋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对课程

总体上熟练地把握,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二是要深入掌握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讲授的核心内容

主线及本课程与先修课和后续课程的关联等;三是要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不断探索,求得真知。高校教师还要通

过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与新技术开发能力。

7、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与途径?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4—85页)?1)要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做到对课程总体上熟练地把

握,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2)要深入掌握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讲授的核心内容主线及本课程与

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联等;?3)要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不断探索,求得新知。

8、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5—88页)?大学生生理的发育和成熟必然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趋向

定型,但是他们的可塑性依然比较大。1)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自觉性和自我认识

的深刻性。2)认识活动的发展。首先,大学生能够根据人知的目的来组织自己的观察活动,能够通过现象认识到

本质;其次,大学生的注意力基本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最后,大学生的记忆力能够以逻辑记忆为主,并且记忆

的准确性、持久性等指标都已发展完善,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情感特征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大

学生的情感日益受到理智的制约,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是还不成熟、不稳定。4)个性特征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品质是他们比较稳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三个方面。

9、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8—91页)?1)客观因素。包括:(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2)家庭环境的影响;(3)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学校内部环境来看,首先表现在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大学生心理变化;其次是教育过

程的影响;再次是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最后,是校园文化的影响。(4)教育观念因素的影响。?2)主观因素:(1)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2)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

10、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91—93页)?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丰富多彩的,包含以下不同的层面:1)高校师生间的

社会关系。从宏观的层面来讲,高校师生关系是包括在社会关系之中,师生的社会关系即是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

系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反映。师生关系总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性质受社会的整体性质的制约,因此

师生关系同样反映出了一定的政治关系,而权威和服从即是这种政治关系的外部表现。2)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这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这是

由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决定的。3)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它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一种内在联系,包

括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实际上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人际关系

是否和谐。4)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道德规

范的制约;从小的方面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必然要合乎教育内部的道德规范,如教师的

职业道德,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5)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这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权、责关系,即指法

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1、高校不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93页)?1)师生之间沟通减少;?2)相互信任程度降低;?3)功利主义色彩加重。12、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93—97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

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启发积极思维。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为教育教学活

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最重

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大学

氛围。(3)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生。高等院校校风与学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4)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间自由交流,有利于睿智和灵感的迸发,

有利于师生间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2)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1)在学校方面。第一,树立服务育人的教

育理念。学生与教师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校要为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思想创造自由的空间。第二,

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加强高校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的交流渠道。第三,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要想改善师生关系,在专业设置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给予学生表现和发展自己潜能的权利和空间。在教学方式

上,改变填鸭式教学,加大课堂讨论、课后调研的比重,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

的教学活动。第四,完善扶贫帮困制度。学校对贫困生群体要关心、爱护和体贴,充分利用“奖、贷、助、补”

等政策,并为有志于勤工俭学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以缓解学生过重的生活压力,使其一身轻松地投入到

学习工作中来,有助于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2)教师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学生观就是叫是

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

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第二,教师的素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同

时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第三,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大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

和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有助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第

四,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是坚持民主性原则,其次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3)学生方面。第一,尊

重教师。大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同样也将得到老实对自己的充分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大学生也必须尊重老

师。第二,以学为本。大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应做到勇于质疑问题,学会思考、分析、解决疑难,且须见解独特,

富有新意;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师生间相互合作,积极讨论,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增强。第三,培养和谐人际关

系。生活秩序和学习习惯能够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

发展,有利于提高合作和协调能力。这些都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五章高等学校管理

?重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复习要点:

?概念:

?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

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包含办

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第五章,第102页)

?2、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领导和教职工民主参与下

管理学校,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一种学校领导制度。(第五章,第109页)

?3、管理目标?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高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

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第五章,第110页)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它包括初期的目标制定、

中期对目标的有效控管、末期的成果考评三个阶段(第五章,第111页)。

5、高等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第五章,第114—115页)

?6、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管理的作用在于:

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效果与学校管理的总体目标相统一,并协调教学管理系统内各层次的目标、任

务和行为。教学计划管理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第五章,第115页)

?7、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教学质量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第五

章,第115页)

?8、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成长规

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各级各类人员进行规划与组织,对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以达到高等

学校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高效率、高效益之目的。(第五章,第116页)

?9、SWOT ?S(Strengths)表示实力……?W(Weakness)表示缺陷……?O(Opportunities)表示机遇……?T (Threats)表示威胁……(第五章第120页)

理解:

?1、高等学校外部管理体制的模式?

?答题要点:(第五章,第102—104页)

?1)中央集权型指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1)这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优点是: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有利于从全局角度统筹规划;便于统一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保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实行等级管

理,有助于上下一致,保证了高等学校办学的统一性,避免管理上的混乱。2)但由于权力集中而形成的刻板的科

层化管理体制使教育管理缺乏弹性,难于因地制宜;另一方面,束缚了高等教育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

?2)地方分权型指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力和管理责任主要是地方政府而非集中在中央政府,下级机关和地方政府

在其管辖范围内,有完全的独立权力,中央政府对其在权限内的事项不加干涉。1)这种管理体制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使高教管理具有弹性,避免一刀切;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下级机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

于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便于地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2)其缺点是难于统一规划,难于控制

教育质量,容易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容易出现教育资源的某些浪费或结构性失调现象。

?3)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复合型),是介于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中间的一种管理体制。它的特征是,

其决策和管理权力部分在中央政府方面,部分在其他组织或利益集团。

?2、我国高等学校外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105—107页)?从高等学校的外部

管理体制来看,我国属于中央集权型的管理体制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

列改革探索。1)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政府与高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

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2)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加强

中央政府对高教的宏观调控;第二,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近几年来,我国探索了建立这种新体制的共建、转权、合作、合并和参与联合办学的五条途径,并取得了可喜成效。

?3、高等学校内部决策层的构成?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105—107页)?从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来看,其内部决策层包含:1)高等学校的校长。高等学校的校长作为高等学校的首席行政人员,负有对高等学校全面管理的职责,也是学校的法人代表。2)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机构。包括:其一,董事会。我国一些公立高校的董事会,主要是为了广泛筹集办学经费,

其在学校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一种咨询性作用。其二,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在目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

制下,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的校务委员会的作用只是限于行政决策的咨询机构。其三,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学术委员会,作为有关学术工作如学科建设、教师任职资格评审等方面的决策或咨询机构。

?4、高等学校的决策模式?

?答题要点:(第五章,第107—108页)?1)科层制模式,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一侧的

一种学校决策模式。?2)学术团体模式,实际决策权力倾斜在学校学术人员一侧的一种学校决策模式。?3)双重组织模式力求学校决策权力在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强调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分享权威”。?5、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存在的基本问题。

?答题要点:(第五章,第109—110页)?1)我国现行的高校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校长受国

家委托,在党委领导和教职工民主参与下管理学校,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一种学校领导制度。?2)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演变过程始终与以下三个问题相联系:(1)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

制发展变化的影响。(2)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的关系、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对这两个关系的处

理,绝对地肯定或绝对地否定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处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辩证的统一。(3)要很好地研究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特点,使高等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

?6、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关系。

?答题要点:(第五章,第110-111页)?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简单来讲,目标管理包括初期……?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一种管理方式。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的一种管理目

的或结果。……

?7、高校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答题要点:(第五章,第113-114页)?1)高校目标管理具有激励效应。在高等学校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成为

学校全部管理活动的基础与核心,管理最终通过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来搞好学校管理工作。?2)高校目标管理具有自主效应。目标管理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重视人的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思想因素的作用。?3)高校目标管理是系统、整体的管理,具有整合效应。学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功能的体现,是衡量学校管理工作好坏的

重要标准和尺度,学校管理的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要素组合起来。另外,学校目标管理通过让全体成员确定、

认定、执行目标,使每个人都参与了学校全局性的管理,使全校形成一盘棋,从而纠正学校部门、个人之间由于

本文主义和分散主义所可能导致的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等弊端。

?8、高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第五章,第114—117页)?1)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材建设和教学手

段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的建立与健全。2)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主要包括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

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3)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教职工的聘任录用、调配交流、

培训考核等,以及学生的思想管理、日常管理等工作。4)高等学校的财力和物力管理。

?9、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第五章,第114—116页)?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主要包括:1)科研规划;2)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3)科研资源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

?10、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答题要点:(第五章,第117页)?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任务实际上应该

包括筹措学校经费,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进行财务监督等几个方面,即(1)努力开源节流,积极筹措

办学经费,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所必要的财力投入,并为学校的长远发展积累必要的资金;(2)恰当编制和安排学校预算,合理计划和控制学校办学经费的使用;(3)拟定和健全学校财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正确处

理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4)监督检查学校各项资财的正当使用和促进学校办学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六章高等学校制度

?重点:高等学校的学制及学位制度;

复习要点:

?概念:

?1、学制?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与联系。(第六章,第123页)

?2、高等学校学制?高等学校的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

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第六章,第123页)

?3、学位制度?学位制度是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

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第六章,第131页)

理解:

?1、高等教育学制的制约和影响因素;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23—125页)?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总体上受以下三种因素制约: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社会的政治制度。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及特征。除此之外,民族的文化

传统和外国的先进经验也是制定新的学校教育制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2、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的基本状况;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27—130页)?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形式结

构看,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还有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从层次结构看,

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学制结构:(1)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

职业高等学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的不同,分为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

究生院三种层次类型。(2)成人高等学校。它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体系,一般以业余学习形式为主,但也有全

日制或半日制的。成人高等学校有多种形式,如广博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

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夜大学等。

?3、我国高等教育学制结构的基本特点;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30页)?从层次上,我国的高校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从类型上,我国现在有理、工、农、医……等多种院校、多科系和多专业共同发展。?从办学形式上,我国主要有普通高等

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类。

?4、世界学位制度的改革趋势;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32-133页)?(1)学位制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2)学位制度向广大自学成才者开放;(3)学位进入企业职工教育领域。

?5、我国学位授予的一般程序;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36页)?学位授权审核的一般程序为:高等学校及其学科、专业申请学士学位授权须

经本校学术委员会讨论后,由学校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组织相同专业的同行专家评审通过后,由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或其授权的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学科、专业是否有权授予硕士、博士

学位,一般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复核,再由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和批准并予以公布。

?6、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37—143页)?我国的学位制度经过多年不断摸索,在总结自身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

上,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学位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位授予权审定制度的改革。(1)学位授予权的审定制度要解决的是学位授予的法律依据和学位授予单位的

资格问题,处理的是国家或社会与学位授予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2)我国学位审核制度大致经历了中央集权阶段、审核权力部分下放阶段、部分高校自主发展探索阶段。(3)我国的学位授权审定制度经历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个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相互衔接的学位体系已经形成,学科结构逐步合理。但在层次结

构上,仍需调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使学位授权审定工作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

?2)学位申请者的培养制度的改革。(1)学位申请者的培养制度要解决的是学位授予单位与学位申请者之间的教

育问题,它所处理的是学位授予单位如何培养、学位申请者如何接受教育或通过学习达到学位授予单位所确定的

标准等。(2)在学位申请者的培养方面,我国的学位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我国于1981年恢复学位制度以来,至今已经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一,多学科。我国在哲学、经济学、教育学、

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下,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二,多层次。自《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

国一直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培养的学位培养制度。博士后研究学习是博士学位的顺承。其三,多类型。为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学位的培养制度从学位制度恢复初期的以培养单一型的学术人才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部

分学校进行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培养。(3)虽然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较以前有很大改革,开始注重应用型人才的

培养,但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上还过于统一,各院校、科研机构的培养方式大同小异,无法体现出不同人才培

养之间的差异性。

?3)学位授予制度的改革。(1)学位的授予制度要解决的是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学位的一些基本程序、仪式等,一

般包括对学位的授予标准、授予程序等方面的内容。(2)我国的《学位条例》最初只对全日制教育的学士、硕士、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给予了明确的规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对其他学习者学位的授予标准也以文件的

形式进行了规定,包括专业学位,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名誉博士,第二学士学位等。(3)我国的学位授予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以适应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各项措施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学

位类型和规格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学校授予程序的仪式上忽视学士、硕士学位

的授予成语和授予仪式。对此,在今后的学位授予制度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将学位授予程序和仪式提到一个重要

的地位上来。

?4)学位质量的评价制度的改革。(1)学位质量的评价制度要解决的是科学的学位质量标准以及社会或学位授予

单位如何评价学位质量的问题。(2)为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国家从学位制度恢复伊始就建立了各级监督管理机构,

通过开展各种工作,如对学位授予单位的审定、学科授权评议、学位授予质量评估、学位论文抽查和优秀论评选

等,对我国学位授予质量进行保证和监督。(3)随着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的不断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检

查和评价力度不断加大,评价方式不断丰富,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适合学位授予单位实际的评价体系,学位质量

评价监督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但我国学位质量的评价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评价缺乏政策、法

律依据,评价系统本身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对学位质量评价活动实行立法,构建政府或国家评价、学位授

予单位自我评价、社会中介评价三位一体的学位质量评价体系,推动我国学位质量评价制度不断走向完善。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

?重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高等学校新教师顺利走上新讲台的策略;

复习要点:

?概念:

?1、学科?从传递知识、教育教学的角度看,学科的涵义指的是“教学的科目”,即教与学的科目;从生产知识、

学问研究的角度看,学科的涵义则是指“学问的分支”、科学的分支或知识的分门别类。在高等学校里,教学和研

究都要由人去做,并且只有组织起来去做才是有效益和效率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学科的涵义则是“学界的组

织”或“学术的组织”,即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机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

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第七章,第148—149页)

?2、专业?专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的专业是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

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教育实体。(第七章,第150页)

?3、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高校为了方便培养人才按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设置各种专业的活动,设置和进行专业

教育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七章,第151页)

?4、课程?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

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广义的课程,指促进学

生发展的全部环境,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等都应包含在内。(第七章,第153页)

?5、教学?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第七章,第155页)?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认识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

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第156页)

?7、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59页)

?8、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

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

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第七章,第163页)

?9、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

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63页)

?10、教材?教材又称教科书,也叫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

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第七章,第166页)

?11、教学测量?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第七章,第167页)

?12、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

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第七章,第168页)

理解

?1、高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49—150页)?1)学科自身的发展。一个学科能否在高等学校中得到专门设置和发展,

从学科自身的角度看,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第二,学科的发展潜力。2)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高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不仅要从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方面来考虑,还要通过学校不同学科

的结构状况来系统考虑不同学科的设置增减问题,考虑的出发点主要是高效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3)社会因素。高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必须面对学科对现实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的问题。

?2、高校专业设置应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1—152页)?1)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现代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功能,

是为培养具有相同学科基础的专门人才搭建教育教学的基本平台,因此,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托。但这也

并不意味着专业设置只是高校对学科发展的简单照搬。高校中的专业设置,一是为整个科学发展的基本学科基础

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二是及时为那些既具有学科发展潜力,又具有良好社会效应的学科提供促进成熟和发展的

条件和帮助,三是主动培植新的学科和专业增长点。2)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存在和发展的

依据是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高校提出不同的要求。3)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

的关系。即使在同一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这与高等教育

的国家和民族特性及文化差异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3、高等学校课程特点。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3—154页)?高校的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具有明显的专业性。高校课程组合基本上是以知识为导向的,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组合的经纬,这样使得高校课程具有典型的

专业性质,专业性是高校课程的本质属性。2)具有前沿性。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且是发展科学知识的

策源地。这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要求高校课程的内容要具有前沿性;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从教学中汲取营养,而

课程也必须吸收最新的呀牛成果才能不断发展。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高校是高层次的教育,高校的课程比

中小学课程更加高深、复杂、尖端和开阔。高校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渗透了教师的科研历程和思维方式,这样,能

使学生明了本课程的科学方法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对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高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4—155页)?1)课程的综合化;2)课程的多样化;3)课程的职业化;4)课程的国际化;5)课程的人文化。

?5、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5—156页)?1)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有:(1)促进知识积累,提高文化修养;(2)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力;(3)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2)高等学校的教学与中小学的教学有明显

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且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

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2)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渗透了许多探索的成分。

?6、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7—158页)?(1)专业化逐步提高,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3)教学与科学研究逐步相结合;?(4)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

步增加。

?7、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8—159页)?1)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选择性。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

业知识技能为特征的活动,学生一旦选定了专业,学习活动就会围绕专业方向和需要进行。除了完成本专业的学

习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选择辅修专业,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2)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3)学习途径的广泛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的渠道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4)学习的创新性。创新性是指

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学生的学习已经具有研究和创新的性质。

?8、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9—162页)?根据高校教学过程的理论与高校教学实践的发展,高校的教学原则主要

有以下六条: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养成严谨的

科学态度,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使知识传授与思想培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坚持这一原则时,

要做到以下两点:(1)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2)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

要注重从知识到智能的转化,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这点的根本途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坚持这一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2)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3)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把理

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贯彻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两点:(1)加强理论知识的

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2)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4)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逐步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

研的能力,这条原则集中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2)寓科研于教学中;(3)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5)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这条原则是针对学生之间既有个性上的差异,又有处在同一年龄阶段和学

历层次上所拥有的共同之处而言的。这一原则就是既要强调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

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贯彻这一原则的要点是:(1)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2)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充

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三点:(1)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对学生严格要求。

?9、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途径与策略。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9—160页)?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

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从知识到智能的转化,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这点的根本途

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坚持这一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2)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3)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0、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途径与策略。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0—162页)?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逐步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

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研的能力,这条原则集中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

几方面:1)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2)寓科研于教学中;3)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

训练。

?11、教学计划的编制。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3—164页)?制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一方面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指出该专业人才

所需要的特殊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2)选择课程内容。一个专业要选择恰当课程内容或教学形式,应在依据

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先进性原则,课程内容要随时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及时删除陈旧

过时的内容;整体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保证各门学科自身基本原理和知识在逻辑上的连贯和完整;经济性原则,课程内容以最少的课时、最轻的负担来达到目标,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与达到目标不相干的内容;实践

性原则,选择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必须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3)组织课程内容。这要遵循以下原则:(1)从纵向关系看,一是要遵循“继续性原则”,它要求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必需使有关的课程在安排上能不断

继续地、逐渐加深地为学生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训练计划;二是要遵循“程序性原则”,它要求后学习的东西须在

先学的东西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2)从横向关系看,要遵循“统合原则”,它要求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各门

课程和教学形式应注意其相互关联性。4)评价课程,这是为了改进课程而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它一般包括四

个方面:(1)对课程制定过程进行评价;(2)对教学计划进行评价;(3)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进行评价;(4)对教学计划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

?1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3—164页)?一个专业要选择恰当课程内容或教学形式,应在依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遵循以下原则:1)先进性原则,课程内容要随时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及时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2)整体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保证各门学科自身基本原理和知识在逻辑上的连贯和完整;3)经济性原则,课程内容

以最少的课时、最轻的负担来达到目标,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与达到目标不相干的内容;4)实践性原则,选择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必须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

?13、课程评价的维度。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3—164页)?评价课程是为了改进课程而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它一般包括四个方

面:1)对课程制定过程进行评价;2)对教学计划进行评价;3)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进行评价;4)对教学计划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

?14、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5页)?1)目的性原则。教学大纲要明确本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规定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2)前沿性原则。教学大纲要求大学教学内容尤其是专业课程,应不断吸收

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删除陈旧、庞杂的内容,修正不确切、不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则。3)教育性原则。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4)启发性原则。教学内容的关键问题要阐述透彻,有理论深

度。要把结论产生的过程交代清楚,向学生展示学习与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5)逻辑性原则。一是要考虑学科

内容的体系,遵循科学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规律,做到起点适当,重点突出,难点

分散,注意到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15、高校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6—167页)?1)教材应该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2)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体现教材自身的特点;4)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16、高校教学测量的基本方式。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7—168页)?考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测量方法。考试包括三个环节:试卷编制、施测

与评分。

?17、高校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8—169页)?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师的根本任务,对教

师个体的工作质量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评价方法多种多样。

?1)综合量表评价法。(1)这是一种比较精细的数量化的教师教学评价方法。其运用的基本程序为:第一,编制

专门的教师教学评价表;第二,以听课为基础,在教师教学评价表上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定;第三,处理数据。

(2)综合量表评价法的优点是:注重对教学活动的具体分解、评价指标比较具体;注重量化处理,结果比较准确;注重标准的一致性,评价人员主观因素干扰较少。不足和困难是:项目和权重的确定,很难保证根据的充分性、

合理性;评价人员对标准的理解,仍受个人经验或价值观的影响,难以真实准确。

?2)分析法。(1)这是一种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定性分析进而评定的方法。分析法一般没有专门的评

价指标和评等标准,主要取决于评价人员的学识和经验,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为主。分析法既可用于他评,也可

用于自评。(2)分析法有简便易行、能突出主要问题或主要特征的优点。局限性是标准不够明确,受主观因素影

响大,规范性差。因而分析法主要是用于日常的以改进教学工作为直接目的的教师教学评价,不宜用于规范的以

评定等级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性的教师教学评价。

?3)调查法。(1)教师教学评价的调查法,主要有问卷与座谈两种方式。(2)调查法兼有综合量表评价法与分析

法的有关要素,适用于专门了解某个教师较长时间内的教学情况,多在专门鉴定某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的管理性

评价中应用。

?18、高校新教师顺利走上讲台的基本策略;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70—174页)?为使高等学校新教师顺利走上讲台,成为合格的教师,学校方面应给新

教师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同时新教师本身也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只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同时具备,

才能保证新教师顺利走上讲台。

?1)在学校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新教师顺利走上讲台提供条件。(1)举办岗前培训。高等学校应举办新教师岗前培训班,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教学技能、学生管理等方面为即将上岗的新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岗前培训为教师顺利走上讲台

上了关键一课,通过岗前培训,新教师们能进一步了解岗位职责,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他们将会以饱满的工作

热情尽快投入到新岗位的工作中去,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2)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其一,

学校应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爱护新教师。确立“教育引导,加强管理,周到服务,使用

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院长负责、系部专管、以老带新的管理体制,力图缩短新教师的适应期,使他们尽

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其二,学校应重视对新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青年教师认清自己的神圣职责和

重要使命,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

?2)在教师方面,新教师要想顺利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1)心中要充满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充满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所教学科的爱。因为“没有爱就

没有教育”。(2)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其一,新老师的基本政治素质应具备:一是要有正确的

政治信仰;二是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要有一个理性的工作、学习、生活、活动态度,

切不可游戏人生。其二,新教师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包括: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二要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与

技能,三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3)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其一,心理上要进

行角色转变。新教师要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的角色,即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群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家长

的代理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等角色。其二,要有顽强的毅力。教师顽强的毅力是一种优秀的意志品质,是顺利

而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的保证,教师的这种意志品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怕困难,知难而进;二是持之

以恒,保持旺盛的精力;三是沉着、宽容、自制。(4)要有良好的性格。教师的良好性格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

完成,并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良好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活泼开朗

而不轻浮;二是热情大方而不做作;三是善良和蔼而不怯懦;四是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重点:高校科研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复习要点:

?概念:

?1、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以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为目的的研究,它是应用研究和发展

研究的基础。它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直接应用到生产的媒介,也是把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上升为理论

推动基础研究的动力。(第八章,第176页)

?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寻找它在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它的作用是

一方面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另一方面将生产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推动研究的发展。(第八章,第176页)

?3、发展研究?发展研究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开发和研制新材料、新设备、新工

艺等研究活动,这种研究具有非常明确的应用目标。(第八章,第176页)

?4、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其研发成果只有经过创

造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才能取得,是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第八章,第183页)

?5、科学技术开发方针?科学技术开发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的科技发展目标而确定的

指导原则。(第八章,第185页)

理解:

?1、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77—178页)?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的作用也

随着教育职能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现在的高校科研工作既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又是直接

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还是国家科技发展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主力军。科学研究在高校教

育系统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高校的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只有通过科研,教师才

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本学科在国外的发展趋势,才能把现代科技的新成就及时有

效地反映在教学中,从而做到以教学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高校的科学研究是

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在高等学校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能给学生创造全面发展智能的环境和

条件,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有机会探索未知,进行创造性学习。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培养了学生的事业心和严谨

的治学态度,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道德品质和协调合作的能力。(3)高校的科学研究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

起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有大量的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思想活跃,学术气氛浓厚,他们创新进取又有雄厚

的理论基础,因而能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4)科学研究是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高校的

科学研究课题大部分来自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需要,在确定过程中也往往考虑到社会各类单位的要求,其

研究的成果又被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直接的联系。

?2、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78—179页)?(1)学科齐全、综合性强。高等学校既有大学本科又有专科院校,既有

综合性大学又有专门的理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既有社会科学、又有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中又分为基础学科、

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三个层次。这种多类型多层次多学科的特征十分有利于高等学校对重大的综合性课题进行开

发研究,有利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有利于新学科的形成和新专业的发展。(2)人才聚集,创造力强。

高等学校聚集了大批的优秀专家和学者,他们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还有

一批充满朝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这里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创造的灵感,是新思

想、新观点的源泉。(3)基础研究设施先进,实力雄厚。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力量,在承担国家基础研

究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4)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是

高校科学研究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校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两

大任务,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学习与教育活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

水平,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

?3、高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79—181页)

?1)科研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科学研究正式开展前的一个阶段,准备充分与否对科研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

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准备阶段科研人员要完成的任务有:(1)确定研究课题。有效地提出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

前提和重要环节。在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中,课题的确定一般遵循下列原则:首先,就是判断课题的价值;其次,

要考虑课题的可行性,即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不同类型的科研,选题方法也往往不同。基础性课题来自

基础研究中发现的“空白”或是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应用性课题来自需要开展的应用

研究研究或是对已有应用研究成果的继续深入研究。(2)制定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下列工作:第一,确定研究对

象,既要明确研究什么人、事或物,又要明确研究他(它)们的哪一类问题;第二,确定研究范围,既要明确研

究对象范围,又要明确地域范围;第三,研究目的和意义,即研究者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此问题在理论或实

践上有何价值;第四,选择研究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第五,确定主要资料来源,既要明确资

料来源的范围,又要明确主要从哪些文献、实验或调查中获取;第六,明确主要研究阶段和起止时间以及阶段成

果形式和最终成果形式。

?2)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科学研究的具体操作阶段,实施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保证研究质量。实施阶段要完成的

主要任务是:(1)搜集、获取事实资料。一方面对于通过检索记录而得到的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另一方面,对于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获得的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分析。(2)分析处理事实资料。在占有大量丰富翔实的资料后,研究者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

占有的资料中获取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战有的事实资料进行深入思考和技术加工,完成课题设计中提出的研究

任务。

?3)总结阶段。(1)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建立科学概念,做出科学判断,进而构建理论体系是形成科学理论必

须的三个台阶。在分析文献资料事实和数据资料处理结构的基础上,研究者应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研

究结论。(2)成果推广。科研工作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这才是科研工作的真正出路。因此,必须

把实验室成果推广,进行中试或应用开发,然后进行产业化生产,实现高校科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课题确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79—181页)?在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中,课题的确定一般遵循下列原则:?1)判断课题的价值;?2)要考虑课题的可行性,即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5、大学生进行科研的意义。(转换一下才能进行回答)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82—183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进行科研指导时,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

己获取知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首先可以开设指导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选修课或专题

讲座,介绍科学的自学方法。另外,教师可以直接制定一个专题,定期检查自学结果。?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第二,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献检索的重要性,学会搜集、检索

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个性。第二,教

师要注意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专题讨论、分析读书报

告、整理科研资料,及设计实验程序、组装调试实验仪器设备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另外,在随后的

科研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特别是创造性的见解,培养学生严

谨的科学作风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6、高校科学技术开发的优势;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84—185页)?(1)学科门类齐全。在高等学校既有人文社会科学、又有自然科学。这

种学科的综合优势,除了适于开展各个学科研究外,又适合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文理领域的综合研究,这是

其他专门研究机构所难以胜任的。(2)人才集中的优势。拥有大量学术水平的科研人员是科研实力的根本标志。

高校中不仅专职教师、教授等规模庞大,而且还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研究生,大学生成为发展高新科技的强大力量。(3)信息资源丰富。高校都建有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和情报资料中心,其中不少图书馆配有先进的计算机情报服务

系统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便于科研人员查阅所需资料,另外在高校工作的学科带头人,经常组织和参加一些学

术交流会、专题会,来往于国内外的访谈、考察,可以使得高校能及时了解校内外、国内外同行学术发展情况,

对开展研究和提高学术水平非常有利。(4)投入少产出高。高校的仪器设备、信息资料既可以用于教学又可用于

研究,一物两用,节约成本。在高校有大量的博士生、硕士生,人才资源丰富又比较低廉。此外,高校可以根据

科技发展的需要,组织不同学科的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富有弹性,投资少见效快。

?7、我国高校科学技术开发的基本方针;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85页)?我国本阶段高校科技开发工作的方针是: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新时期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全方位、多层次,有区

别地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走研究与教育、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

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8、高校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意义;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87—188页)?(1)高等学校创办科技产业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高校不仅要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而且要大力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是高校适应知识经

济发展的必然举措。其次,我国大学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最先动因是迫于经费的短缺和创收的需要。(2)高等学校创办科技产业有助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容易萌发新思想,产生新技术、新形成

的科技产业促进了先进技术向产业部门更快的扩散,加快了社会生产水平提高的进程,促进了高校更好地为经济

建设服务。(3)高等学校创办科技产业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高等学校通过创办科技产业把社会、

生产、市场要求的信息导入学校,推动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从而使高校培

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参加社会建设。

?9、高校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基本途径;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88页)?(1)高校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2)高等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9、高校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基本途径;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88页)?(1)高校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2)高等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10、我国大学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90页)?1)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要坚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所依托高校的协调发展,充分

利用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2)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依托大学的巨大的科技资源、教育资源、智力资源、人才

资源,以及校誉,还要依托于大学对大学科技园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依托大学的开明政策和创新文化。3)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大学不是被动的被利用的资源库,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倡导者、规划者和推动者。4)不仅企

业的技术创新要充分依托于大学的资源,而且在大学科技园的创建过程中也要充分依托大学的资源,特别是人才

资源。

?11、创建大学科技园区的作用;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90—191页)?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要坚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所依托高校的协调发展,充

分利用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

养。1)创建大学科技园区是实现大学功能的需要。2)创建大学科技园区是构建和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3)创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12、创建大学科技园区的启示;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192—193页)?1)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大学科技园的创办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3)依托大学的资源优势是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第九章高等教育全球化

?重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

复习要点:

?概念:

?1、高等教育全球化?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

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第九章,第195页)

理解:

?1、高等教育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区别与联系。

?答题要点:(第九章,第195—196页)?(1)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

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基础,而高等教育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3)高等教育全球化具

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全球共享性;二是各国之间关系密切,甚至有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意义。

?2、高等教育职能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点:(第九章,第197—199页)?“高等教育全球化”是表现为一系列事物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全

球化现象的集合。高等教育全球化同时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而出现和发展的,是二者结合的

产物,因此全球化现象必然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相关方面的影响。高等教育全球化带来一系列职能的变化。1)人才培养全球化。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逐渐转向全球化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全球化问题的

解决,满足全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全球化培养出来的全球化人才将直接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为全

球村的建设做出贡献。2)科学研究全球化。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促使各国学术研究走出国门,与其他各国进行合

作与交流,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换,相互吸引对方科学发展的新知识和新理念。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3)社会服务全球化。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第三个职能问题是带来的社会服务的全球化。例如许多跨国公司与我国大学

进行产学合作或合作办学等,扩展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直接将社会服务推向世界。我国同时也利用这个

机会积极拓展国际教育市场,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发展,良好地服务于社会。

?3、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第九章,第199—201页)?1)全球化高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全球化的高等教育要培养

高素质创新性的人;3)高等教育全球化要培养个性化的人;4)全球化的高等教育要培养现代化的人。

?4、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的方法。

?答题要点:(第九章,第201—203页)?高等教育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提供了一定的条

件,使人才培养途径更加多元化,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留学生培养。2)合作办学,即不同国家的教育机

构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共同培养人才。3)远程教育。它以使用教育辅助手段和采用新技术方法为主要物质基础,

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促使信息的全球快速有效的传递成为可能,这样通过教育内容的信息化,传递和教授给跨国学

院已经变得非常普遍。

?5、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答题要点:(第九章,第206—212页)?(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

念成为各国共识;?(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6、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辨证关系。

?答题要点:(第九章,第208—209页)?1)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全球地方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认可的教育思想、

制度与方法都必须适应当地的教育环境,以体现地方的主体性。2)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地方全球化是指所有建树的

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总是有地缘性的,总是产生于特殊、具体的教育环境,总是有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人创造

的,而后才具有一般性而被全球的“他者”广为借鉴、学习和再创。3)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对全球教育的地方化

采取的方法也不同。4)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地方化是相互关联相互结合的。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高等

教育地方化的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地方化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地方化。

?7、美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第八章,第215—218页)?纵观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不仅仅是一部自身不断反省、改革与变化

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外国不断进行着吸收、融合与交流的历史。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方面的内容有:

(1)全球化的教育观念;(2)全球化的培养目标;(3)全球化的教学课程;(4)全球化而教育教学手段;(5)全球化的人员流动;(6)全球化的合作交流;(7)全球化的教育支持。

第十章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重点:人文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及教师流动;

复习要点:

?概念:

?1、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通常我们把双语教育划分为广义

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广义的双语教育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主要指的是运用双语进行教育教

学的理念、过程及方法,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把其当作一种教育模式来看待。而狭义的双语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

用两种语言对具体的专业和课程内容进行教授和学习,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可以把双语教育看作是一种教学方

法和教学手段。(第十章,第220页)

?2、人文教育?在现代社会人们认同的人文教育是指在学校的环境与制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课程、校园文化

等各方而进行一种理性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尊重生活、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勇于追

求真理,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探索,达到变知识为智慧、变教育为德性、变方法为能力的教育

过程。(第十章,第224页)

?3、高校教师人事管理?高校教师人事管理是指,高等院校根据自身需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教师进行合理

引进、培训、组织和调配,使教师数量和结构保持在一个最佳状态,同时对教师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

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达成学校组织的目标,促进学校发展。(第十章,第236页)

理解:

?1、双语教育的正面效应;

?答题要点:(第十章,第220—223页)?1)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学生外语学习的推动作用;

第二,对专业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第三,对学生学习理念方面的优化作用。2)对师资水平提高的作用。要想成

功地在课堂上实施双语教学,广大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流利地利用外语讲授课

程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同时,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

以改进。3)对我国高校参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和竞争的作用。高校的学生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外语的学习紧密地

结合起来,为更好地参与国际的交流和竞争储备能力。我们不但要向发达国家的大学学习,还要参与其中,把自

己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积极地推向世界,双语教育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有效途径。4)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双语

教育的社会效应正是通过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模式及由它所培养出来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开放眼光的

人才来体现的。目前我国尚处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边缘地带,为了能够迎头赶上,为了日后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领

先的地位,我们要加快向美国以及欧洲先进国家学习的步伐,只有加强外语的学习才能够实现这个目的。

?2、双语教育的负面效应。

?答题要点:(第十章,第221—223页)?1)双语教育可能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产生不良影响;?2)双语教育可能对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不良影响。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 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获国家服务的人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它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过去也称“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也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锯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指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简答论述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教育规律 1、简述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生产性(5)教育的民族性(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发展(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1、试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制约着目标的设定,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2)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制约着高等教育(性质和规模,目的,内容)(2)高等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影响(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目的和内容,决定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巩固政治制度,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舆论为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整理高等教育学_判断题

【判断题】由普通高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等办学机构提供的非正规高等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案】错 【判断题】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为是大学(university) 【判断题】以采用问答法教学而闻名的古希腊学者是柏拉图 【判断题】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大学(university) 【判断题】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判断题】中世纪大学没有自治权 【判断题】以发展科研为主要职能是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之一 【判断题】经济发展不会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判断题】高等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无关 【判断题】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 【判断题】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源自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 【判断题】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 【判断题】高校教师与医师、律师一样都是专业人员,但不具有专业必备的基本属性 【判断题】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能力 【判断题】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判断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丨 【判断题】大学生已成年,其社会认知、情感及自我意识,都已成熟,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已基本定型 【判断题】〃向师性〃是指教师支配学生的一种倾向 【判断题】大学生权益就是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的方式,以及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

【判断题】大学生权益包括受教育权和一般公民权两个方面,受教育权不属于公民权的一部分 【判断题】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被管理的对象 【判断题】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判断题】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判断题】教育方针是高校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通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 【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唯一依据 【判断题】大众高等教育排斥精英高等教育 【判断题】专才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适应性,通才强调人才的技能性和职业性 【判断题】高校培养目标是一成不变的 【判断题】学术型人才是才与应用型人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判断题】高校实施教育活动,只要实施〃五育〃中的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判断题】通识教育就是宽口径教育 【判断题】改变人文教育落后状况的主要措施是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判断题】课程就是指教学科目 【判断题】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并不适合高校课程领域 【判断题】科学主义课程观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 【判断题】作为一种课程思潮,永恒主义课程观忽视了科技发展综合性的一面,坚持课程内容狭窄的专门化 【判断题】钻研教材即钻研教科书 【判断题】教学重点即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高等教育学复习整理笔记

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得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得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就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得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得运行形态与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得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得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得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它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得复杂得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就是国家在一定得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得需要,通过一定得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得总得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就是教育政策得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得以及实现教育目得得基本途径,就是一切教育工作营遵循得基本指针。如果就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得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得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教育目得:具体而言就就是指按一定社会得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得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与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得目得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得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得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得设置、组织机构间得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得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得中央与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得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得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得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就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得职责、权利与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得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得系统,它就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得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就是国家与高校为保证学位得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得学术衡量标准与严格得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得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得制度。 专业:就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与学科体系得内在逻辑而划分得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就是指所办专业得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得构成要素与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得“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得适应性与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得课程就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得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得地位与开设顺序得总与。广义得课程就是指为实现高教目得与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得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与结果,就是为学生得全面发展而设计得一切条件与一切活动得总与。 教学大纲:就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就是以系统与连贯得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与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学整理教案资料

高等教育学整理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特殊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识记:高等教育的四个阶段及其内容(P2~P6) 常用的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识记:高等教育价值观及其观点: 1、个人本位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在于促进个人的理智发展。B: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C:高等教育在于通过实施自由教育、普通教育、人文教育来达到目标。 2、知识本位的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3、社会本位的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B: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识记+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A、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制约。B、受社会制度制约。C、受文化传统制约。 2、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A、服务于经济建设.。B、服务于制度建设。C、服务于文化建设。 第三章: 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教育基本规律。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教育目的: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得设想与规定。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专才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于某一专业领域的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作用: 1、制约教育对象的发展 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3、激励教育主体 高等教育目的: 1、自由教育目的 2、职业教育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二、答题注意事项 1、名词解释:概念解释,考的是概念的理解是不是规范?概念比较长,按照主 谓宾模式背诵记忆;可能四分一题,可以多答一两句,则更加长度,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 2、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联系实际就要举例说明,要说专业术语不要 说别的;字迹整洁; 三、名词解释(精简版) 1、大众教育 西方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公民,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

极低。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而且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 或: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成员,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目的除了培养未来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一部分高等教育经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学校数量多,与各种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2、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包含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4、高等教育目的p48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