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观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

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

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

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

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

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篇二: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

2

第二课时

3

4

第三课时

5

篇三: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观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

美。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

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

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

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

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

精品文档

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板书设计

11/ 11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根底上,会进展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纯熟的进展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纯熟的进展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第一课时 课题: 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步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简单理解计算工具的开展,包括结绳计数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开展史。展示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案 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观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

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 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展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展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展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才能。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展探究的才能。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 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展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敏使用计算器 独立考虑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展回忆、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敏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____+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响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刚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敏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小学语文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教案5篇

小学语文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教案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

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小学语文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教案2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7篇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7篇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 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 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 发问的词有:谁什么怎么样

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对自己足够满意的答案提出来大家讨论。 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讨论解决: 小豆子像“一个囚犯”,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一株豌豆苗为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 哪一粒豌豆最了不起 四、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1.提出问题,读中思考,梳理相关内容,找到答案。 2.课后再读童话,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罗”、“眠”、“霸”、“占”,积累“压扁”、“霸占”、“滴溜溜”、“偷渡”、“青峰”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的美,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散文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 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 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蟋蟀实物收集蟋蟀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 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 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 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 看出的? 五、总结布置作业: 听写划记的生字新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篇2)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 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1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1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 课题:变一变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分割组合的方法,产生变形的画面效果。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割纸、粘贴组合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使用美工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将图片,切成长条后排列,产生变形的效果。 2、割纸、粘贴组合技巧的应用。教具学具:图片、美工刀、直尺、垫板、胶水、图画纸、卡纸、剪刀、铅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出现范例:两张相同图片,一张经过处理产生变形。 2、引导学生自学技法点击:利用教科书中的“技法点击”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3、请学生介绍操作方法。板书:制作要点——分割:直线组合:

直线等距 4、提出问题:还有其它的分割、组合的方法吗? 5、教师根据学生的设想边小结边出示范例制作要点:分割:直线、曲线……组合:直线等距,直线不等距、曲线排列…… (二)发展阶段师:怎样来实现我们的设想呢?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操作难点和要点,讲解演示操作的方法分割:先用铅笔画出裁剪线。另曲线分割必须先用硬纸皮做一把特殊的尺子,再画线;用尺子对准线,左手压实,右手持刀裁剪。(也可用剪刀剪出)组合:在底纸上,标出粘贴的位置;将裁剪好的纸条,排列起来达到满意的效果后,粘贴完成。 2、作业要求:把图片切成长条排列粘贴,产生变形的效果。使用工具刀注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2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优质的教案会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课堂的情况,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一定要认真写教案。以下是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 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 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202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设计五篇

202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设计五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七月的天山》 课型: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 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独特,那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但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 那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 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二)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 (三)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 难点: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 学具:算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读出下面各数: 3876 6025 7108 4003 4200 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教师板书: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 (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1.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10要怎么样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万”。(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 (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 提问:再加一万是多少 教师明确: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板书“十万”。(写在万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介绍数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根底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进步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绘北京和上海的详细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__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初步的认识小数,小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1.掌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小数的大小。 2.感受小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5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读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4.初步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穷困和训练的落后,产生关

注我国西部进展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充分自读,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主要内容。师提示:仆人公是谁?他去哪干什么,那时,他发觉了什么?于是,他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朋友去哪干什么,那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个内容? 指名读,你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4.课件出示地图:介绍“甘肃西部地区”、介绍“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xié)会(英文名Chinese Young Volunteers Associasion,简称CYVA)成立于2022年12月5日,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本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效劳活动,为社会供应志愿效劳,常常组织志愿者到西部山区支援当地训练。 二、争论、学习、理解课文 1.“朋友为什么会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 2.青年教师心里不安静。 (1)当他了解到学生连冰激凌都没有见过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课型新课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可以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进步学生的探究精神、归纳概括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和空间想象才能。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进步效率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考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展分类。 教学难点:

可以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假如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 〔学生答复〕 师:既然如此,假如把三角形进展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师:刚刚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课件出例如5. 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展分类。 师:假如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局部,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 〔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 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 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 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_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_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 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最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