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4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54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54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54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 XXXX-XX

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teel Towers and masts

(征求意见稿)

YD

YD XXXX —XX

200X -XX -XX 发布

200X -XX -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teel Towers and masts

YD XXXX-XX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施行日期:200X年XX月XX日

XX出版社

200X 北京

前言

本规范的编制是以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为准则,遵守建筑结构荷载和建筑结构(钢结构、建筑抗震、建筑地基基础等)设计规范的基本规定,结合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的特性,对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中的技术问题作出规定。

本规范共分七章,其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设计规定、结构内力分析、构件及节点连接、构造与工艺技术要求、地基与基础。

为了提高规范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希随时将问题和意见反馈给我们,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谢郁山、徐少伟、楚劲

参编单位: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陆皞、殷晓霞

目次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基本设计规定

3.1设计原则

3.2荷载与地震作用

3.3材料选用

4.结构分析

4.1一般规定

4.2自立式钢塔架

4.3单管塔

4.4拉线塔

5.构件及节点连接

5.1一般规定

5.2构件设计

5.3连接设计

5.4法兰连接计算

5.5塔脚板连接计算

6.构造与工艺技术要求

6.1一般规定

6.2节点连接

6.3制作与安装

6.4工艺技术要求

7.地基与基础

7.1一般规定

7.2地基计算

7.3基础设计

7.4基础的抗拔稳定

附录A 法兰盘内力计算

附录B 基础和锚板基础抗拔稳定计算附录C 本规定用词说明

1总则

1.0.1为在移动通信铁塔工程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悬挂移动通信天线为主的钢塔桅(自立式和拉线式)的设计,其它通信钢塔桅设计可参照使用。

1.0.3本规范的编制是以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为准则,执行和引用以下技术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钢塔桅的基础设计,尚应执行土建设计的其它技术规范和强制性标准。

1.0.4在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文件中,应注明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钢材牌号、连接材料的型号(或钢号)和对钢材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其他的附加保证项目。此外,还应注明所要求的焊缝形式、焊缝质量等级、端部刨平顶紧部位及对施工的要求。

1.0.5在已有建筑物上加建移动通信钢塔桅时,应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1.0.6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钢塔桅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1.0.7钢塔桅结构设计采用新理论、新材料或新结构形式,当缺乏实践经验时,应经过试验验证。

1.0.8在进行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时,凡本标准未作出规定的,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塔桅高度(Height of tower)

塔桅塔脚基础顶面至塔顶避雷针安装处的垂直距离

2.1.2塔桅根开Tower spacing)

三、四边形塔架相邻塔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2.1.3长细比构件计算长度与构件截面回转半径的比值

2.1.4主材铁塔的塔柱,主要受力构件,相当于空间桁架的弦杆2.1.5腹杆

连接铁塔各主材的支撑构件,包括水平横杆和斜杆

2.1.6横隔杆(Horizontal Cross membe

用于连接水平横杆的杆件

2.1.7辅助杆

用于减小受力构件的计算长度的构件

2.1.8角钢塔

主材及腹杆主要采用角钢制作的塔桅

2.1.9钢管塔主材采用钢管制作的铁塔

2.1.10单管塔

用于通信用途的单管悬臂式构筑物

2.1.11拉线塔

由立柱和拉索构成的塔桅钢结构

2.2符号

2.2.1作用与作用效应

F——基础或锚板基础所受的拔力、上部结构传到基础的竖向荷载

G——基础自重(包括基础上的土重) 标准值;

k

G——土体重量标准值;

e

G——基础自重标准值;

f

M

——力矩或弯矩、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弯矩;

xk M 、yk M ——对x 轴、对y 轴的弯矩; N ——轴向力(拉力或压力)、纤绳拉力;

k p ——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

max p ——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min p ——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边缘的最小压力;

Q ——底板的均布反力;

I q 、a q ——单位长度、单位面积上的裹冰荷载;

R ——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f R ――法兰盘之间的顶力;

G k S ——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G E S ——

Qk S ——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k S ——Ehk S ——EVk S ——T ——作用在底板上的拉力;

1T ——一个地脚螺栓承受的上拔力;

2.2.2 计算指标

f

——钢材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v f ——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a f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E f ——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g f ——钢绞线强度设计值;

b t N ——每个螺栓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E N ——欧拉临界力;

S ——地基变形的规定限值;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限值;

2.2.3 几何参数

A ——截面面积、毛截面面积、基础底面积;

B ——底板宽度;

C ——主角钢边至底板边的距离;

D ——地脚螺栓对应的计算宽度; H ——塔桅结构的总高度;

W ——截面抗弯模量;

x W 、y W ——对x 、y 轴的抗弯模量; max Y ——地脚螺栓中心至主角钢的最大距离;

i y ——第i 个螺栓中心到旋转轴的距离;

a ——底板计算区段的自由边长度、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

离;

x a ——合力作用点至x e 一侧基础边缘的距离; y a ——合力作用点至y e 一侧基础边缘的距离;

b ——计算高度处的裹冰厚度、平行于x 轴的基础边长、多边形单管塔单边宽度;

min b ——塔脚底板各区段中的最小宽度;

d ——圆截面构件、拉索的直径;

e ——力矩;

x e ——X 方向的偏心距; y e ——Y 方向的偏心距;

cr h ——土重法计算的临界深度; l ——平行于y 轴的基础底面边长;

t ——连接件的厚度;

s ——螺栓的间距;

θ——两螺栓之间的圆心角,弧度、拔力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0α——土体计算的抗拔角;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C ψ—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

q ψ——准永久值系数;

W ψ——

γ

——裹冰重度;

0γ——

1γ——土体重的抗拔稳定系数;

2γ——基础重的抗拔稳定系数;

G γ——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Q γ——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Eh γEV γ——

W γ——

RE γ——

1α——变化系数;

2α——与构件直径有关的裹冰厚度修正系数;

?——轴心受构件稳定系数;

3 基本设计规定

3.1设计原则

3.1.1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以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

3.1.2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 3.1.3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 3.1.4移动通信钢塔桅的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3.1.5

移动通信钢塔桅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这种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变形或耐久性能的有关规定限值。3.1.7塔桅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进行设计,其表达式为:

R S S S Qik Qi n

i Ci k Q Q Gk G ≤??

?

??++∑=γψγγγ2110 (3.1.7)

式中0γ——G γ——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应

取1.2;当永久荷载效应对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有利时应取1.0;对结构的倾覆、滑移验算,应取0.9。

Qi γ——第i 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其中1Q γ 为可变荷载1Q 的分项

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4;但对安装检修荷载可采用1.3;

G k S ——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Qik S ——第i 项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其中k Q S 1为第一个可变荷载

标准值的效应,其荷载效应在诸可变荷载效应中起控制作用;

Ci ψ——可变荷载Qi 的组合值系数,应根据不同的荷载组合按本章

的规定采用;

n ——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R ——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3.1.8塔桅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考虑如下两种不同荷载基本组合,其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应分别按表3.1.8采用:

表3.1.8 荷载基本组合及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

注:1、表中G 代表永久荷载,W 代表风荷载,L 代表平台活荷载,I 代表裹冰荷载;

2、需要考虑雪荷载时,雪荷载的组合系数均取0.7;

3.1.9结构或构件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设计表达

式:

RE Wk W W EVk EV Ehk Eh G E G R S S S S γγψγγγ/≤+++ (3.1.9) G γ——G E S —— Eh γEV γ——Eh γEV γEh γEV γEh γEV γEhk S ——EVk S ——

W γ——Wk S ——W ψ——RE γ——3.1.10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分别按荷

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进行计算,并应满足本规范要求的限

值。

1、标准组合应用于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其表达式为:

δψ≤++∑=Qik n

i Ci k Q Gk S S S 2

1 (3.1.10-1)

2、准永久组合用于地基变形的计算,其表达式为:

S S S Qik n

i qi Gk ≤+∑=1

ψ (3.1.10-2)

式中

δ——结构或构件的变形限值;

S ——地基变形的规定限值;

qi ψ——准永久效应组合时,

任何第i 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按表3.1.10取用。

表3.1.10 可变荷载准永久值系数

注:1、在风玫瑰图呈严重偏心的地区,计算地基不均匀变形时风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采用0.4(频遇值);

2、雪荷载的分区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执行。

3.1.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控制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塔桅结构任意点的水平位移不得大于该

点离地高的1/ 75;对桅杆结构,层间的相对水平位移,尚不得大于

层间高度的1/75。

2、当塔(杆)上挂有微波天线时,微波天线所在位置的塔身挠度角和扭

转角,应不超过微波天线的1/2半功率角。

3、

3.2荷载和地震作用

3.2.1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上的荷载一般可分为下列二类:

1、永久荷载:结构自重、固定的设备自重、拉索的初应力、土重、土压

力等;

2、可变荷载:风荷载、裹冰荷载、地震作用、雪荷载、平台的活荷载(包

括安装检修荷载)、地基变形等;

3.2.2风荷载

1、塔桅结构所承受风荷载的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执行,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采用,但基本风压不得小于0.35 。

2、风荷载的计算应考虑塔桅构件、平台、天线及其他附属物的挡风面积,移动通信天线的挡风面积应按实际方向角度计算,天线较多且无法确定方向时可按所有天线正面面积的75%计算。

3.2.3雪荷载:平台雪荷载的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执行,基本雪压按50年一遇采用。

3.2.4裹冰荷载

1设计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时,应考虑结构构件、拉索和天线等表面裹冰后所引起的重力荷载及挡风面积增大的影响。

2 基本裹冰厚度应根据当地离地10m 高度处的观测资料,取统计50年一遇的最大裹冰厚度为标准。当无观测资料时,应通过实地调查确定,或按下列经验数值分析采用:

1)重裹冰区:大凉山、川东北、川滇、秦岭、湘黔、闽赣等地区,基本裹冰厚度可取10-30mm ;

2)轻裹冰区:东北(部分)、华北(部分)、淮河流域等地区,基本裹冰厚度可取5-10mm 。

注:裹冰还会受地形和局地气候的影响,因此轻裹冰区内可能出现个别地点的重裹

冰或无裹冰的情况;同样,重裹冰区内也可能出现个别地点的轻裹冰或超裹冰的情况。

3管线及结构构件上的裹冰荷载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圆截面的构件、拉索等每单位长度上的裹冰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6

212110-?+=γααααπb d b q I

(3.2.4-1)

式中:

I q ——单位长度上的裹冰荷载(kN/m);

b ——基本裹冰厚度(mm),按本条款的规定采用; d ——圆截面构件、拉索的直径(mm);

1α——覆冰厚度的高度变化系数,按表3.2.4-1采用;

2α——与构件直径有关的裹冰厚度修正系数,按表3.2.4-2采用;

γ——裹冰重度,一般取9kN/m 3。

表3.2.4-1 裹冰厚度的高度变化系数1α

表3.2.4-2 裹冰厚度修正系数2α

2)非圆截面构件上每单位表面面积上的裹冰荷载q(kN/m 2)可按下式计算:

3

2106.0-?=γαb q a

(3.2.4-2)

式中

a q ——单位面积上的裹冰荷载(kN/m 2

);

3.2.5地震作用应按塔桅所在地的抗震设防基本烈度进行计算;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下时可以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仅需满足抗震构造要求;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同时考虑竖向地震与水平地震作用的不利组合。

3.2.6平台的活荷载,应按实际工艺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可按2kN/m 2考虑;平台栏杆顶部水平荷载可按1.0kN/m 采用。

3.3材料选用

3.3.1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采用的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和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尚应具有碳含量的合格保证。

焊接结构以及重要的非焊接承重结构采用的钢材还应具有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

3.3.2移动通信钢塔桅的钢材,宜采用Q235 普Q345低合金结构钢有条件时也可采用Q390钢或钢材强度等级更高的结构钢、以及优质碳素结构钢, 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和《优质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GB699)的规定。

需要焊接的构件不得采用Q235 普主要受力构件在冬季工作温度等于或低于-20o C 时,不宜采用Q235沸腾钢。

3.3.3角钢塔塔身杆件一般采用Q235、Q345结构钢,钢管塔架塔身构件宜采用材质为20号优质碳素钢的无缝钢管。 3.3.4拉线塔的拉索宜采用镀锌钢绞线。 3.3.5连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塔桅结构的焊接一般采用手工电弧焊,选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5118)的规定,焊条型号应与构件钢材的强度相适应,可按下列原则选用:

1)、对于Q235钢,宜选用E43××型焊条;

2)、对于Q345钢,宜选用E50××型焊条;

3)、对于Q390钢,宜选用E55××型焊条;

4)、对于不同强度钢材的连接焊缝,可采用与低强度钢材相适应的焊条。

2、采用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时,焊丝和相应的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

适应,不同强度的钢材相焊接时,可按强度较低钢材选用焊接材料。焊丝和焊剂应符合《熔化焊用钢丝和焊剂》GB1300的规定。

3、角钢塔采用螺栓连接时可选用普通螺栓,并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

角头螺栓——A级和B级》(GB5782)、《六角头螺栓——C级》(GB5780)的规定。

4、钢管采用法兰连接时宜选用高强度材料的普通螺栓,高强度螺栓可采用

45号钢、40Cr、40B、或20MnTiB钢制作并应符合《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28~GB/T1231)的规定。

5、地脚锚栓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规定的Q235钢

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规定的Q345钢制作,有特殊要求可采用更高等级的螺栓。

3.3.6钢塔桅结构常用材料设计指标如下:

表3.3.6-1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N/mm2)

注:1、表中厚度系指计算点的钢材厚度,对轴心受拉和轴心受压构件系指截面中较厚板件的厚度。

2、20号优质碳素钢(无缝钢管)的强度设计值同Q235钢。

表3.3.6-2 螺栓和锚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N/mm2)

注:1 A级螺栓用于d≤24mm和l≤10d或l≤150mm(按较小值)的螺栓;B级螺栓用于d>24mm或l>10d或l>150mm(按较小值)的螺栓。d为公称直径,l为螺杆公称长度。

2 A、B级螺栓孔的精度和孔壁表面粗糙度,C级螺栓孔的允许偏差和孔壁表面粗糙度均应符合《移

动通信塔桅工程验收规范》的要求。

表3.3.6-3钢材焊缝的强度设计值(N/mm2)

注:1 自动焊和半自动焊所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保证其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埋

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GB/T 5293和《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GB/T 12470中相关的规定。2焊缝质量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规定。其中厚度小于8mm钢材的对接焊缝,不应采用超声波探伤确定焊缝质量等级。

3对接焊缝在受压区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取?c w,在受拉区的抗弯强度设计值取?t w。

4表中厚度系指计算点的钢材厚度,对轴心受拉和轴心受压构件系指截面中较厚板件的厚度。

表3.3.6-4拉线用镀锌钢绞线强度设计值(N/mm2)

4 结构分析 4.1一般规定

4.1.1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一般采用自立式钢塔架、单管塔、拉线塔等型式。 4.1.2塔桅结构的选型应综合考虑使用要求、周围环境与景观、建筑物的承受能力以及工程造价等因素。

4.1.3塔桅结构平台内力和位移的计算,应根据平台结构类型选用相应的计算简图,塔体可视为平台结构的支座。

4.2自立式钢塔架

4.2.1自立式钢塔架的横截面通常为三角形、正方形等,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正方形的角钢塔,为配合场地条件或装饰效果,也可采用矩形的角钢塔或小根开的三角形钢管塔等。

4.2.2塔架的根开尺寸,应根据塔高、荷载及场地情况等确定。一般正方形(塔柱坡度变化)的角钢塔,根开尺寸不宜小于塔高1/8,4.2.3钢塔架为空间结构,计算塔架结构时,宜将结构作为整体,按整体空间刚架法,采用三维空间程序进行受力分析,主材与腹杆之间、腹杆与腹杆之间的连接,可按实际情况,视为刚接或铰接。

4.2.4当钢塔架截面为四边形时,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应考虑如下两种作用方向。

4.2.5当钢塔架截面为三角形

时,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应考虑如下三种作用方向(

4.2.6当计算所得四边形钢塔架斜杆承担的剪力与同层 塔柱承担的剪力之比 4.012≤-=

Mtg Vb 时,

塔桅2

1.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之间不可分割、互为因果的联系,构成了统一的电磁场。其由电磁波。 2.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C=3*10 8 m/s 。1800MHz电磁波的波长为 1/3 m. 。 3.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其电场方向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现象叫做极化,电场强垂直极化水平极化。 4.当发送过来的电磁波与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向不一致时要产生能量的损失,叫做极化损失。 ⒌全波长对称振子,当? =900MHz时,天线长度L =1/3 m ,每个振子的长度l= 1/6 m 。 ⒍移动天线的输入阻抗为50Ω,则馈线的特性阻抗应为 50Ω,才能达到阻抗匹配。 ⒎前后瓣最大电平之比称前后比,其值越大,天线的定向接收性能越好. ⒏主瓣的二个半功率点的夹角称 3 dB 波束宽度. 越窄,方向性越强,抗干扰能力越强。 ⒐传输线也称馈线,主要任务是传输信号能量。如果传输线的长度远大于波长同轴电缆 10.GB9175-88环电磁波卫生标准中0.1W/m2 。2级标准为电磁波功率密度不超过 0.4 W/m2 。 11.通常用垂直平面及水平平面上表示小的曲线来表示天线的方向性,并称为天线辐射的方向图。 12.用半功率点之间的夹角表示天线方向图中的水平波束宽度和垂直波束宽度。 13.天线辐射的水平波束宽度决定了天线水平覆盖范围,天线垂直波束宽度决定了传输距离和纵向覆盖。 14.输入阻抗是天线馈电端输入电压与输入电流的比值。 15.两臂长度相等的振子叫做对称振子。每臂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称半波对称振子。 16.天线增益是用来衡量天线朝一个特定方向收发信号的能力,它是选择基站天线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17.天线的上副瓣抑制主要好处是减少对邻区的干扰,防止越区覆盖。 18. 360 度全方位发射的天线叫全向天线。 19.以一固定角度向某一方向发射的天线叫定向天线,定向天线又分单极化、双极化天线。 20.天线方位指天线的主波瓣指向与磁北方向的顺时针夹角。 21.天线俯仰角也是网络优化调制的一越远,天线波瓣图的畸变越小;天线俯仰角越大 22.天线挂高是指天线重心致地面的高度。 23.天线水平间距是指两天线之间的最近水平距离。 24.天线垂直间距是指上、下两天线之间的最近垂直距离。 25.主体螺栓(包括单管塔、通信杆、拉线塔法兰螺栓,角钢塔主材螺栓)强度应不低于 8.8级。 26.天线是电台/馈缆与自由空间之间的有效接口空间上和频率 27.天线的倾角主要是用与控制覆盖和减少交调。 1.(×)电场和磁场是没有联系,互相独立的。 2.(√)电场和磁场在空间相互垂直,同时两者又垂直于传播方向。 3.(√)电磁波的传播是一种能量的传播。 4.(√)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5.(√)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除了直线波外,还有反射波。 6.(√)馈线特性阻抗与馈线长度、工作频率无关。 7.(√)天线的输入阻抗关系到与馈线的阻抗匹配,将影响传输效率。 8. (√)方向图可以说明天线在空间各个方向上所具有的发射或接收电磁波的能力。 9 (√)天线的频带必须达到一定的宽度。 10.(√)天线的频带宽度有多种不同的定义。 11.(×)天线的主瓣宽度越大,则方向性越好,抗干扰性越强。 12.(×)为有效接收电磁波,天线的极化方式应和传播过来的电磁波极化方式正交。 13.(√)全向天线所有方向上增益相同,定向天线则是在发射方向上的增益最大。

移动通信市场调研报告

移动通信市场调研报告 移动通信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为人类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移动通信市场调研报告,欢迎查看。 自1987年开办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下,移动通信在络建设与优化、业务开发和拓展、服务质量提高与改善、加快技术进步等各个方面均有了显著进步。回顾过去,历史记载了移动通信12年的光辉历程;纵览今昔,移动通信正投身于电信改革的滚滚浪潮中;历望未来,移动通信正阔步向世界一流电信运营商迈进。 一、移动通信概况 1、移动通信的络规模 至1999年9月底,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超过6000万户,长途和信令覆盖28个省,智能已覆盖东中都12个省,GSM覆盖全国31个省会城市、300多个地市、XX多个县市,24个省市实现了县以上城市覆盖,中部、东部地区覆盖范围达到乡镇,主要交通干线实现了连续覆盖,GSM900/1800双频建设正在中部、东部一些省会城市加紧进行。 2、移动通信的用户规模 从9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60%。至今年9月底,移动通信用户已达到3405万户,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其中GSM用户占全球GSM用户总数的七分之

一。 3、国际漫游 目前,移动通信已与48个国家与地区的80家境外运营公司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 4、移动通信的业务种类 除了基本的话音业务外,移动通信还开办了主叫号码显示、呼叫等待、语音信箱、呼叫转移、三方通话、遇忙前转、短消息、低速数据传真、IP电话接入业务、信息点播、“神州行”预付费卡智能业务等一系列新业务。 5、移动通信的用户服务 目前已速成全球最先进的移动通信实时计费,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话单;通过综合业务的建设,使用户实现即买即通;提供1860、1861客服中心查询、多媒体查询、免费打印、划卡查询、人工查询、上查询等服务,方便了用户查询、咨询、申告,贴近了与用户的距离,大力发展社会代销代办点,方便用户就近购买;与银行等企业合作及通过上交费,广开交费窗口,方便了用户;加强终端维修中心的建设,解决用户修机难问题。 二、移动通信市场特点 1、市场增长迅速,市场潜力大 根据ITU9月份报告,今年9月末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超4亿,移动电话用户到1999年末可望接近3800万户。根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通信领域中最活跃的力量,它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固定通信。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5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潜在移动通信国家,当年用户规模为4324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三。新世纪,我国移动通信将持续高速发展,到2000年6月,我国移动用户已达6000万,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国家。我国移动通信乃至整个通信事业的发展,得益于通信产业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也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地发展,还得益于信息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移动通信运营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局面。 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现状分析 1发展状况 近十年来,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得到高速发展。截止到2000年6月,GSM网规模达到8297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接近6000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4.6%,移动通信网将在本年内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网。 2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挂牌成立,该运营市场形成了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为主体的竞争新格局。 (1)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联通得到了政府和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其竞争实力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家综合业务提供商,中国联通的业务发展重点仍是移动通信,并获得了CDMA经营许可证。 中国移动已退出与长城电信网的合作,长城电信网独立运作。据预测,长城CDMA网也将并入中国联通,这样中国联通的综合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联通已构成对中国移动的强劲竞争。 两者的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截止到2000年6月。 (2)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 自从两年前起,中国电信移动通信公司开拓了模拟网的“本地通”,随后又开拓了数字网的“本地通”业务,将竞争领域扩展到固定电话市场。并且收费低廉,入网费仅二三百元,月话费减半,几乎接近安装一部固定电话的水平。当时的移动通信公司还是中国电信旗下的一员。然而1999年电信重组,移动独立之后,便逐步演变成中国电信新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近年来,固定电话大力开拓“移动市话”业务,并在许多城市兴起,南到肇庆、深圳,东到余杭、杭州,西到昆明、西安,几十个城市掀起了一股移动市话的热潮, 而且都大手笔地投资移动市话建设,并着力开拓这项业务。无线市话的推出不仅可以缓解固定电话趋于饱和、市场疲软和热装冷用的矛盾,更能刺激电话业务量的增长,提高网络的接通率,提高全网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减小由初装费降低资本的负面影响。 (3)增设移动运营商,促进移动通信运营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是全球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都看好这一庞大的潜在市场。随着“入世”的来临,新的移动业务经营者将可能出现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移动集团和中国联通两大移动业务经营商,而世界通信大国一般都有三家或三家以上,因此有必要增设第三家(或更多)移动通信运营商经营移动业务。 最有可能获取移动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是中国电信集团,原因如下: ·中国电信拥有世界第二、我国第一的网络规模,共有超过1.2亿个固定电信用户; ·它有丰富的电信网络(包括移动网络)经营维护经验; ·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开通移动市话业务;

从市场细分看中国移动的品牌战略

随着手机应用的日渐普及,关于手机单向收费、降低资费的呼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呼声在今年的人大、政协两会达到一个高潮,有的代表振臂抨击“双向收费别再死扛”,也有的声音则立场坚定的支持双向收费,认为调整费率更可行。双方的论战自然而然地使手机资费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移动作为国内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大移动运营商,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投资者、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的多重压力,如何从容应对,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产品可以做到包打天下,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是自欺欺人,万事皆此理。移动通信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是有偿的网络服务。当一种服务成为商品,它就注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消费需求。通常的情况是,一些客户因为网络不好会放弃,一些客户因为资费过高而观望,一些客户则因为服务太差而走开,还有些客户更注重网络对手机的功能支持。这就形成移动运营商推行差异化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它以客户需求为依据,将不同类别的客户、不同档次的产品进行拆分组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调配运营成本,从而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市场细分,源出于此。 中国移动的品牌战略,包括了品牌的定位、设计、管理、包装、推广等等环节,这是对通信服务进行市场细分的客观要求。当“全球通”的资费超出低端客户的心理上限时,“神州行”应运而生;当眼花缭乱的移动新业务层出不穷时,“动感地带”又有了精彩的亮相。让企业从价格战的泥潭中解脱出来,中国移动的品牌战略功不可没。这就印证了一个有趣的逻辑链:初步竞争打破了独家垄断,后来者更是拿资费开刀,祭起价格战的大旗,不健全的监管体系又无力阻止竞争双方一步步滑向“囚徒困境”,由于利益的牵扯还或明或暗地影响到互联互通,给客户通信造成很大的障碍,单一的价格战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市场的无形之手迫使运营商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最终仍是通过市场的手段解决竞争的问题。以品牌战略统领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是企业保持市场领先、巩固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有句话说得很形象,防御竞争对手的进攻,首先要学会自己进攻自己。中国移动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对强势品牌进行整合,开发出面向中低端客户的“神州行”,让这些客户从“全球通”的品牌中自然剥离,主动维护了“全球通”的高端定位,突出了“专家品质,值得信赖”的卓越气质,使产品的溢价能力并没有随价格的变动而降低,这在近乎同质竞争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十分难得。中国移动的品牌战略,得到了市场的丰厚回报,短短两三年时间,就以超过一亿的客户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企业实力迅速增强,无论是客户份额还是盈利能力,都远远领先于对手,一举奠定了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主导地位,其中“神州行”客户数以千万计。而这一切,不过是刚刚拉开中国移动品牌战略的序幕。 对客户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绝非中国移动一家独创。美国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等市场大鳄,对于品牌战略的应用都堪称行业楷模。虽然中国移动不生产具体的有形产品,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是企业经营的共同要求。无视客户的需求而片面追求产品的生产销售能力,忽视品牌建设,同样是很多企业容易走入的经营误区。为什么长虹卖的电视比东芝、索尼两家销售之和还多,而利润总额却难望两者之项背?为什么波导手机号称国产销量第一,反倒在利润率上输给了TCL这个后起之秀?其中道理,不难悟透。中国移动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怎样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关键就在于正确细分市场,积极培育客户,将品牌战略深入贯彻到市场经营中去,为竞争制胜增添有力的筹码。 如果说“全球通”、“神州行”是按照业务类别进行的品牌划分,“动感地带”就是以客户诉求点为依据开发的崭新的服务品牌。“全球通”突出了国际漫游、网络优越、服务到位、业务齐全并有丰厚的积分回报诸多特点,在其麾下聚集了相对稳定、忠诚度较高的社会精英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作为老客户见证了中国移动的奋斗历程,更贴切地讲是和中国移动携手历经了风雨征程,伴随着中国移动一起走向成功,一句广告词颇有概括力:尽享成功,信赖全球

移动通信的调查报告

移动通信调查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本身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强劲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通信需求越来越强烈,形成了庞大的潜在用户。同时也与移动通信本身的技术特点与发展方向相符合,与移动通信本身的特点如个性化、移动化密切相关,而且随着移动网的扩大,个人移动通信成本在降低,基于良性发展的宏观经济市场,移动通信还将有一个持续、健康的发展阶段。 一移动通信的现状 1.用户规模 截止2002 年4 月, 我国移动用户总数已超过1. 6 亿, 普及率13.14%[ 3] 。用户规模过美国, 跃居世界第1 位, 占全球用户总数的14%以上。与我国实现移动电话自动漫游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76个。表2 列出了1991~2001 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发展情况, 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来自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 2002 年我国1 季度移动用户增加了1 668 万户, 总数达到1. 615 亿户。1 季度以来, 我国移动电话新增用户数每个月都超过500 万, 以此发展速度, 移动电话用户突破两亿大关为时不远。 2.业务种类 目前, 除了基本的话音业务外,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还开办了主叫号码显示、呼叫等待、呼叫转移、语音信箱、多方通话、中文短信息、移动秘书、IP 电话接入、信息点播、移动WAP (WirelessApplicat ion Protocol, 即无线应用协议) 、手机银行、手机炒股等业务。此外, 中国移动的GPRS 和中国联通的SDMA 这两项向3G 过渡的新业务也在全国展开。 3.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形成了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中国联通为主体的双寡头竞争格局,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业务继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资料表明, 2001 年两公司用户分别净增2 450. 9 万户和1 426. 2 万户,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4. 3%和111. 7% 。与此同时, 两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 003. 3 亿元和293. 9 亿元, 同比分别增加了54. 4%和24. 1%; 净利润分别为280. 14 亿元和44. 57 亿元, 同比上年分别增长27. 92%和15. 16% 。与此同

我国通信市场结构分析

自2008年以来,我国通信市场重新组合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三家运营商。 从根本上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垄断或竞争关系的概念,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问题,其实质就是该产业的垄断性或竞争性程度问题。正是由于市场结构的不同,才直接导致了市场行为进而产生市场绩效的差异;而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 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主要有一下两个 1.绝对集中度指标 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职工总量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 = n i N i i i X X CR 1 1 / 其中,CR n 表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前n 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一般来说,n 在4到8之间,最常见的是CR 4,测量市场或产业中最大的4个企业的资源份额),X i 为按照资源份额大小排列的第i 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额、资产额、职工人数,N 为市场上卖方企业数目(计 量买方集中度时指买方的数目), ∑=n i i X 1 表示前n 位企业的生产额、销售额、资产额或职工 人数之和。CR n 接近于0意味着最大的n 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小的部分。相反地,CR n 接近于1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度。 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分类研究的是贝恩教授,他将集中类型分成6个等级,并依据这种分类对当时美国产业的集中程度进行了测定,见下表。 表1 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及实例(美国) CR n

对产业集中程度的测定与把握,是政府制定有关公共政策,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的基础。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学者对本国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类型划分的具体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日本著名产业组织论学者越后和典教授,根据贝恩的分类方法和日本产业分类的实际情况,将日本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类型分成五类1,分类标准如下:A型(极高寡占产业): CR1>70% B型(高寡占产业):CR3>80%,CR5=100% 其中:B a型:CR1>50% B b型:B a型以外的情况 C型(中寡占产业):CR10≥80% 其中:C a型:CR1≥35% C b型:C a型以外的情况 D型(准中寡占产业):CR10>50% E型(低集中产业):CR l0<50% 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对日本17个部门156个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的分类。156个产业包括了日本工业中的大部分主要产业。其中,属于E型的仅21个产业,加上D型也不过57个产业,可见日本工业中的绝大多数产业属于寡占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而集中度低的产业最多的部门是纤维制品和木材、木制品工业。 2.H.H.I即H指数,也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A.O. Hirschman一O.C. Herfindahl Index) ,其公式为: ①转引自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137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移动市场营销策略

中国移动市场营销策略 伴随着全球移动通信需求的飞速增长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移动也加快了自 身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断推出新业务,创建新品牌;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吸引、留住用户,积累客户资本,打造核心营销能力,因此针对移动通信市场的营销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移动在短短几年能够取得快速的发展,关键在于其赢得了客户的心,在产品、服 务、客户关系、营销传播等层面不断创新。 今天的电信业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创造价值的机会,但是许多尝试利用这些机会的公司正 在遇到很大的挑战。 中国移动一直在实施整合营销传播,强调“沟通从心开始,强化自身“移动通信专家的定位。 如分布在各城市的户外广告牌;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的形象传播、促销和产品传播;形象广告与软文相互配合;以大客户经理和终端营业员为代表的个人 营销传播,以直邮与短信为代表的直接营销传播,围绕重大节日或事件的事件营销等等集中 突出在企业形象、服务质量、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形象,以赢得广大用户和社会公众 的认知与支持。 同时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的特定展开相应的针对性传播,如校园营销计划,主要是通过一 些校园内的相关活动或举办相应的全国大型赛事,如街舞大赛、彩信暗语大赛等等;全球通高端论坛;VIP卡计划,针对商务人士的活动特点,与一些高尔夫俱乐部、机场、高档休闲场 所等联合促销;事件营销,通过赞助2015年奥运会、与世界杯、央视等合作来提升品牌的 影响力、认知度和美誉度等等。 一、移动通信行业发展概况与趋势近几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增长迅速。 截止11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98亿户,年增长超过6000万户。 2002年5月,中国移动的GPRS正式商用,并于10月推出彩信服务。 中国的3G频谱划定,国家第三、第四张移动牌照颁发在即,TD-SCDMA产业联盟宣布 成立,移动支付等新增值业务发展迅速,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移动公司统计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移动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第 二,仅次于美国。 1、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已揭开新的一页虽然话音业务仍是目前我国移动通信业务中的主 要业务,但以短消息、WAP业务为代表的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则已进入了起步阶段。 据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年底,全国移动数据用户将达到80万户,2004年将达到4300万户左右,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数将占手机用户数的30%。 2、预付费业务迅速发展随着今年我国移动市场竞争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移动运营商的 竞争也日趋激烈。

通信塔设计规范上课讲义

通信塔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YD XXXX-XX 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teel Towers and masts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 YD XXXX —XX 200X -XX -XX 发布 200X -XX -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teel Towers and masts YD XXXX-XX 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施行日期:200X年XX月XX日 XX出版社 200X 北京

前言 本规范的编制是以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为准则,遵守建筑结构荷载和建筑结构(钢结构、建筑抗震、建筑地基基础等)设计规范的基本规定,结合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的特性,对移动通信钢塔桅结构设计中的技术问题作出规定。 本规范共分七章,其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设计规定、结构内力分析、构件及节点连接、构造与工艺技术要求、地基与基础。 为了提高规范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希随时将问题和意见反馈给我们,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谢郁山、徐少伟、楚劲 参编单位: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陆皞、殷晓霞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5G移动通信网络行业市场细分策略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2020-2025年中国5G移动通信网络行业市场细分策略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市场细分策略概述 (5) 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 (5) 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 (6) 一、研究原则 (6) 二、研究方法 (6) 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细分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8) 一、重要性 (8) (一)市场细分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 (8) (二)市场细分有利于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 (8) (三)市场细分有利于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9) (四)市场细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9) (五)有利于充分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 (9) 二、研究意义 (10)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9-2020年中国5G移动通信网络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1) 第一节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11) 一、移动通信网络行业界定 (11) 二、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CT与IT的融合,万物互联包罗万象 (12) 三、移动通信网络驱动要素:技术、市场、政策三驾马车 (14) (一)技术驱动:多种技术融合推动性能飞跃 (14) (二)市场驱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两大驱动力 (15) (三)政策驱动:5G是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18) 第二节2020年5G发展现状和演进趋势 (18) 一、5G移动通信网络新变化 (19) (一)无线接入网:BBU拆分,两级架构变三级 (19) (二)承载网: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网元重新部署 (21) (三)核心网变化: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用户面部署下沉 (22) (四)组网方式:NSA向SA过渡 (22) 二、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案 (23) (一)5G前传方案:建网成本与后期运维的平衡 (23) (二)5G中回传方案:基于4G承载网技术框架的升级 (24) (三)5G组网演进安排:NSA向SA演进 (25) 三、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现状:基站建设加速,承载网建设即将启动 (25) 第三节移动通信网络产业链分析 (26) 一、通信运营:网络建设的火车头 (27) 二、通信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的实施者 (28) (一)网络规划设计 (30) (二)网络工程建设 (30) (三)网络运维/优化 (31) (四)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 (32) 三、通信系统设备:网络建设的基础构件 (32) (一)接入设备:无线接入网的基础构件 (32)

移动通信市场怎样细分和管理

移动通信市场如何细分和管理(渠道网格化及市场微区域化研究) 标签:渠道网格化 移动通信市场如何细分和管理 ——以慧聪邓白氏研究为广州某运营商提供的渠道网格化及市场微区域化研究为例 自3G牌照发放后,电信行业内争夺用户和争夺新业务优先发展权的竞争氛围日渐浓厚。中国电信提出2009年发展5000万移动用户的目标,将来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可能会进入短兵相接的“巷战”时代,而本已竞争激烈的信息化、集团业务、数据业务等领域必将面临更直接的用户争夺战。以中国移动为例,也已经开始集团客户市场重点工作,布局“四大”工程,抢占竞争时间窗口,包括(1)开展“集团客户保有拓展工程”,确保重点集团和成员的稳定,拓展三类防御武器——集团V网、移动400、商务宝;(2)开展“宽带接入与内容聚合工程”,全面进入互联网应用市场,聚焦三类进攻手段——宽带接入、企业建站、企业邮箱;(3)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快速复制推广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推出五档业务包——“动力100A、B、C、D、E”;(4)开展“城乡信息化推进工程”,把握信息化应用的“战略制高点”,关注重点行业应用——城管通、银信通、校讯通、农信通等。所有这些举措都闻到日趋激烈的火药味,2009年,面对竞争对手更加赤裸的客户争夺战,各运营商需要在全力保住现有市场的同时深入挖掘区域内的存量市场,尽最大努力满足存量市场中目标用户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一、建立和完善细分市场营销管理体系 具体到市场管理上,则有“三个需要”的工作具体要落实。即:需要建立基于细分市场的营销团队结构,从组织结构方面保证全面覆盖目标用户;需要建立起更快的用户需求反馈机制,不断地调整、优化分公司的产品线,全方位、立体式满足目标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需要培养和煅炼针对细分市场的专业营销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

中国移动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移动市场调查 报告

西华师大移动通信市场话费套餐及满意度 调查报告 完成时间: 6月

目录 一、引言 (3) 二、研究设计和方法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内容 (4)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4)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5) (一)被调查学生现在使用移动套餐品牌的情况 (5) (二)被调查学生选择移动套餐品牌的原因是(多选) (5) (三)被调查学生对当前使用手机卡的满意度情况 (6) (四)被调查学生中,性别以及入学前住址对学生使用优惠套餐的影响 (7) 四、结论、建议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8) (一)结论 (8) (二)建议 (8)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9) 附录1 (10) 附录2 (13) 附录3 (14) 附录4 (15)

西华师大移动通信市场话费套餐及满意度 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一)通信市场的概念 通信市场指的是通信企业向消费者提供通信设备产品和信息传递服务的场所和领域,是社会对通信产品、服务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综合。也可指提供信息传递服务的市场。 (二)背景 工业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已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事实上,整个社会正在翻天覆地地变化着,这是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时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感受到这种震撼。但如果不加以留心,我们也可能会忽视一些事实上值得我们关注的重大的社会现象,例如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迅速兴起,发展迅猛,到现在为止已经占据了通信行业的70%市场份额。截止 6月累计用户份额:87.38%的新增用户选择了中国移动移动的GSM 网络,手机用户呈现一个加速向中国移动流入的局面,这一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大学生是移动通信市场的重要客户群体之一,中国移动必须深入了解中国大学生通信市场的特点才能够保持、扩大这一庞大的市场群体。话费套餐的目标就是要充分释放用户消费潜力,因此,它便有引诱大家花钱的味道。可是,引诱花钱并不是强迫花钱,手机用户能够自由选择一款适合于自己的话费套餐。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调研报告 自1987年中国开办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下,中国移 动通信在络建设与优化、业务开发和拓展、服务质量提高与改善、加快技术进步等各个方面均有了显著进步。回顾过去,历史记载了中国移动通信12年的光辉历程;纵览今昔,中国移动通信正投身于电信改革的滚滚浪潮中;历望未来,中 国移动通信正阔步向世界一流电信运营商迈进。 一、中国移动通信概况 1.中国移动通信的络规模 至1999年9月底,中国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超过6000万户,长途和信令覆盖28个省,智能已覆盖东中都12个省,GSm覆盖全国31个省会城市、300多个地市、2000多个县市,24个省市实现了县以上城市覆盖,中部、东部地区 覆盖范围达到乡镇,主要交通干线实现了连续覆盖,GSm9001800双频建设正在中部、东部一些省会城市加紧进行。 2.中国移动通信的用户规模 从90年代以来,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60%。至今年9月底,中国移动通信用户已达到3405万户,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其中GSm 用户占全球GSm用户总数的七分之一。 3.国际漫游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已与48个国家与地区的80家境外运营公司开通了国 际漫游业务。 4.中国移动通信的业务种类 除了基本的话音业务外,中国移动通信还开办了主叫号码显示、呼叫等待、语音信箱、呼叫转移、三方通话、遇忙前转、短消息、低速数据传真、IP电话接入业务、信息点播、“神州行”预付费卡智能业务等一系列新业务。 5.中国移动通信的用户服务 目前已速成全球最先进的移动通信实时计费,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话单;通过综合业务的建设,使用户实现即买即通;提供1860、1861客服中心查询、 多媒体查询、免费打印、划卡查询、人工查询、上查询等服务,方便了用户查询、咨询、申告,贴近了与用户的距离,大力发展社会代销代办点,方便用户就近购 买;与银行等企业合作及通过上交费,广开交费窗口,方便了用户;加强终端维 修中心的建设,解决用户修机难问题。 二、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特点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移动通信差不多成为通信领域中最活跃得力量,它得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固定通信.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5亿.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得潜在移动通信国家,当年用户规模为4324万,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三.新世纪,我国移动通信将持续高速进展,到2000年6月,我国移动用户已达6000万,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国家.我国移动通信乃至整个通信事业得进展,得益于通信产业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得宏观决策,也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地进展,还得益于信息产业政策得扶持和引导.移动通信运营业和制造业得协同进展,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得局面. 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现状分析 1进展状况 近十年来,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得到高速进展.截止到2000年6月,gsm网规模达到8297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接近6000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46%,移动通信网将在本年内进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网. 2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得挂牌成立,该运营市场形成了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通为主体得竞争新格局. (1)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得竞争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联通得到了政府和信息产业部得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歪,其竞争实力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目前唯—一家综合业务提供商,中国联通得业务进展重点仍是移动通信,并获得了cdma经营许可证. 中国移动已退出与长城电信网得合作,长城电信网独立运作.据预测,长城cdma网也将并入中国联通,如此中国联通得综合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国联通已构成对中国移动得强劲竞争.两者得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截止到2000年6月. (2)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之间得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

中国移动市场营销策略分析论文

中国移动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经过近几年中国电信业连续的分割重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已经成为实力最为雄厚、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居首位的运营商。随着全国通信运营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严峻; 为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必须详细的分析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有利条件,确定出独特而完整的营销策略;同时继续积累客户资本,打造核心营销能力,以保证未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策略、客户资本、核心营销能力伴随着全球移动通信需求的飞速增长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移动也加快了自身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断推出新业务,创建新品牌;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吸引、留住用户,积累客户资本,打造核心营销能力,因此针对移动通信市场的营销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移动在短短几年能够取得快速的发展,关键在于其赢得了客户的心,在产品、服务、客户关系、营销传播等层面不断创新。 今天的电信业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创造价值的机会,但是许多尝试利用这些机会的公司正在遇到很大的挑战。中国移动一直在实施整合营销传播,强调“沟通从心开始”,强化自身“移动通信专家”的定位。如分布在各城市的户外广告牌;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的形象传播、促销和产品传播;形象广告与软文相互配合;以大客户经理和终端营业员为代表的个人营销传播,以直邮与短信为代表的直接营销传播,围绕重大节日或事件的事件营销等等集中突出在企业形象、服务质量、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形象,以赢得广大用户和社会公众的认知与支持。同时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的特定展开相应的针对性传播,如校园营销计划,主要是通过一些校园内的相关活动或举办相应的全国大型赛事,如街舞大赛、彩信暗语大赛等等;全球通高端论坛;VIP 卡计划,针对商务人士的活动特点,与一些高尔夫俱乐部、机场、高档休闲场所等联合促销;事件营销,通过赞助2008年奥运会、与世界杯、央视等合作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认知度和美誉度等等。 一、移动通信行业发展概况与趋势 近几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增长迅速。截止11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98亿户,年增长超过6000万户。2002年5月,中国移动的GPRS正式商用,并于10月推出彩信服务。中国的3G频谱划定,国家第三、第四张移动牌照颁发在即,TD-SCDMA产业联盟宣布成立,移动支付等新增值业务发展迅速,中国的移

移动用户市场调研报告

移动用户市场调研报告 班级:XXXXX 姓名:XX 专业:XXX 学号:XX 时 间:XX

一、行业概况 二、市场需求,,,,,,,,,,,,,,,,,,,,,,,,,,, 二、顾客状况,,,,,,,,,,,,,,,,,,,,,,,,,,, I四、^竞争状^况,,,,,,,,,,,,,,,,,,,,,,,,,,, 五、行业发展

行业概况 三大运营商指的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不管是从通讯或者是地面网络 角度去看这三家都是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当然他们彼此的侧重点不同,例如: 中国移动主要运营GSM、TD-SCDMA和TD-LTE网络。 中国联通是唯一的全业务运营商,同时运营GSM、WCDMA、FDD-LTE,固网;中国电信主要运营CDMA、CDMA2000、FDD-LTE、TD-LTE网络和固网。 彳圄电信 CHINA TELECOM 1、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按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方案组建的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于2002年5月重组挂牌成立。原中国电信划分南、北两个部分后,中国电信下辖21个省级电信 公司,拥有全国长途传输电信网70%的资产,允许在北方十省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 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重组后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由中央管理,是经国务院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的试点。资产和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实行单列。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580亿元人民币。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络设施,包括本地无线环路;基于中国电信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象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进行国际电信业务对外结算,开拓海外通讯市场;经营与通讯及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广告、出版、设备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设计施工等业务;并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经营国家批准或允许的其他业务。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继续拥有中国电信”的商誉和无形资产。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下设21个省级企业。集团公司与21个省级企业是既以资本为纽带、又以网络和业务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业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案例主体: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 市场地位:市场霸主 市场意义:凭借其品牌战略和市场细分战略,将中国电信市场从资源竞争带入 了营销竞争时代。 市场效果:动感地带的用户已远远超出一千万,并成为移动通信中预付费用户 的主流。 案例背景:中国移动作为国内专注于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曾成功推 出了“全球通”、“神州行”两大子品牌,成为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霸主。但 市场的进一步饱和、联通的反击、小灵通的搅局,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弥漫着价格 战的狼烟,如何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提升客户品牌忠诚度、充分挖掘客户的价值,成为运营商成功突围的关键。 作为霸主,中移动如何保持自己的市场优势? “动感地带”2003年营销事件回放: 2003年3月,中国移动推出子品牌“动感地带”,宣布正式为年龄在15岁-25 岁的年轻人提供一种特制的电信服务和区别性的资费套餐; 2003年4月,中国移动举行"动感地带"(M-ZONE)形象代言人新闻发布会暨媒 体推广会,台湾新锐歌星周杰伦携手“动感地带”; 2003年5月-8月,中国移动各地市场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户外、杂志、 公关活动等开始了对新品牌的精彩演绎;

2003年9月&12月,中国移动在全国举办"2003动感地带M-ZONE中国大学生 街舞挑战赛",携600万大学生掀起街舞狂潮; 2003年9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M-Zone网上活动作品在新加坡举办的著名亚洲直效行销大会(DM Asia)上,获得本届大会授予的最高荣誉--"最佳互动行销活动"金奖, 同时囊括了"最佳美术指导"银奖及最佳活动奖; 2003年11月,中国移动旗下"动感地带"(M-ZONE)与麦当劳宣布结成合作联盟,此前由动感地带客户投票自主选择的本季度"动感套餐"也同时揭晓; 2003年12月,中国移动以“动感地带”品牌全力赞助由Channel [V]联袂中 央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的"未来音乐国度--U and Me!第十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评选活动。 “动感地带”策略解析 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沟通工具,伴随着3G浪潮的到来,手机将凭借运营网络的支持,实现从语音到数据业务的延伸,服务内容更将多样化,同时更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商机。 而同其它运营商一样,中国移动旗下的全球通、神州行两大子品牌缺少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目标群体粗放,大小通吃。一方面是移动通信市场黄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服务、业务内容上的同质化,面对“移动牌照”这个资源蛋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分食的状况,在众多的消费群体中进行窄众化细分,更有效的锁住目标客户,以新的服务方式提升客户品牌忠诚度、以新的业务形式吸引客户,是运营商成功突围的关键。 一.精确的市场细分,圈住消费新生代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quotamp’—amp总则quotquot为加强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的质量管理统一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的验收保证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的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quotquot本规范适用于自立式塔架、桅杆、单管塔等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的验收。quotquot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amp、《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amp配套使用。quotquotamp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施工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施工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的规定。quotquot’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的制作和安装应遵守国家现行的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对于在高度’及以上的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上进行施工作业者要具有登高作业证并应采取有关安全措施。术语quotquot验收-../01-2./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检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quotquot进场验收341/-../01-2./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按相关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检验对产品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quotquot检验批4230/.1452651按同一的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quotquotamp检验4230/.1452对检验项目中的性能进行测量、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标准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活动。—778—第四部分通信建设工程验收标准规范quotquot见证取样检测quotamp’ampamp在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取样并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所进行的检测。quotquot?唤蛹煅椤痲uot-./amp由施工的承接方与完成方经双方检查并对可否继续施工做出确认的活动。quotquotamp主控项目0’ampamp0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中对安

通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通信行业的变化是日新月异,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新技术出现,对人才素质也有新的要求。未来几年,我国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将迅速放量。一方面,3G人才需求看涨,另一方面,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于是,通过本次毕业实习调研收集和分析通信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当前社会、电信行业以及企业对通信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为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通信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作出如下调研报告。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是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的通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在校老师。利用电子访问方式、社会实践调查方式、互联网上查找相关信息为主,并通过在校老师,用人单位反映的就业情况为辅。 调研方法与容 (一)调研方法: 通过浏览、访问网络和文献、做调查问卷搜集得来的文字材料的整理,采访,咨询等方法。 (二)调研容:

1.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 2.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3.专业岗位知识能力 4.薪金水平 5.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目前就业较为热门技术、岗位 调研分析 (一)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由于通信产业在全球的高速及持续发展,该专业在国外也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对人才的需求量又相当大。每个学校平均每年都以200—300人的数量招生,有的学校甚至更多。学历层次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不等,有的学校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人才梯级培养的方式。尽管如此,此专业每年的毕业生还是供不应求,炙手可热。 男女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女 (二)专业岗位职业能力 能力要求: 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人才方向应该基于移动通信、微波技术、光通信、INTERNET通信方面的测试、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产品维修及企业网络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通信设备的测试与维修人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