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设计)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系别:外贸

学生姓名:李斯特

学号:08575216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2级

完成日期:2014年5月6指导教师:李雨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截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建设完成,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商品出口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剖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现有的比较优势,挖掘二者贸易发展的空间,指出约束双方贸易的诸多现实因素,最后提出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一条以现有比较利益为基础、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拓展路径。

关键字:经济合作;比较优势;出口贸易;优势互补

目录

一、比较优势理论 (1)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1)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

1.概况 (1)

2.特点 (2)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3)

1.概况 (3)

2.特点 (4)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5)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10)

(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10)

(二)避免同质 (10)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10)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 (11)

参考文献: (12)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

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

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

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

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从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 1790)到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

都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都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在不同的产品上的优劣程度是不一样的,

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来说,应该依据

“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后来产生的赫克歇尔-饿林定理: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

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在赫克歇尔-饿林模型基础之上,巴拉萨提出了阶段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

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会导致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进而使出口商品构成和比较优势发生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

的要素会发生变化,资本积累在增加,技术在改进,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

品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本文就以上理论分析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概况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阶段性,大致是这样分段的。建国后致1978年,是改

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国家垄断的

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国家管理主要通

过进出口许可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货运监督与查禁走私制度和出口

商品检验制度等。进口受到很大的限制,出口由国家垄断和控制。不可否认这样的贸

易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不再适应

经济形势了。管的过死、缺乏利益激发机制、产销脱节,这样就使的对外贸易整体发

展缓慢。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额的0.75%,在世界贸易排名32 位。

第二阶段(1979-1989),这个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成长阶段。在此期间,外

贸在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分级管理的体制。这

样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外贸易总额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 年的1117亿美元。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12.6%。

第三阶段是稳步发展的一个阶段(1990-1999),在这个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步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国家改革了计划外贸体制,权力下放,运

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降低了对外贸易的计划成

分。同时加强对外贸易立法,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进出口

贸易总额1999年比1980年增长9.5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154亿

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36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5%。①

第四阶段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入世对世界经

济带来了活力与机遇2000年到2008年(有学者认为2000-2004年是一个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开放的适度保护的转向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的贸易政策。到2004 年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547亿美元年均增长24.9%。2008全年进出口总

额2561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

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比2007年

增加328亿美元。中国的外贸总额也在不断的增长,到2004年中国的外贸规模世界

②排名已经从世界32位跃到3位,到2008年也一直保持在第三位未有变化。

第五阶段应该就在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了。危机的到来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保护主义的抬头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世界范围的发展中国家的对

外贸易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以来就是中

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源头,在危机后世界贸易也会有一次深刻的主动或者被动调整,这样也能使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平衡,其中原因不再表述。

2.特点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的贸易地位显著提高,从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贸易产品机构逐步优化。中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一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直是连年增长,但是比例也在一直在下降。机械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明显增加。出口产

品中制成品在一直增加,出口较快的是集成电路,手提电脑和液晶电视显示器等电子产品类。

贸易地区逐步扩大。对中国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不断的扩大,而且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比重

一直在下降,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比重一直在增加。而且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也一直在增加。

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而且在较长的一段时

期保持较快的增长。这和中国政府的引进来战略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近年来中国的走出去战

略也在紧张的开展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在较快的增长。经济危机的到来虽然给中国经济带

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也有利于中国的资金走出去,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在慢慢的改变。

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1995年到2004年间就有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411起。而且贸易摩擦的方式也由以前的关税、配额许可证,向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

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特别在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更是加剧贸易摩

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贸易顺差使得世界针对中国的摩擦进一步升级。

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应对能力在增强,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未来也会出现一些有

利于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时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特保机制”)将于2013年底到期后中止,届时其他WTO成员方不能再运用此条款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另外,随着我国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以及对国际规则熟练

运用能力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报复的能力也将增强,这也会迫使其他国家慎重考虑与我国的

贸易冲突。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1.概况

东盟前身是东南亚国家联盟(1961年在曼谷成立)到2002年止东盟共有十个成

员国。东盟在国际影响力在不断的加强,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并在

2010年建成,这样东盟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并且极大的拉动东盟贸易的增长,下

表为东盟进出口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

3

东盟进出口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

类别1990- 1996- 2002- 1990- 1996- 2002-2009 年份

类别

1995 2001 2009 1995 2001

商品 5.3 6.3 6.4 5.6 5.8 5.5 服务 4.9 5.8 5.8 4.4 4.8 4.4 总额 5.2 6.2 6.3 5.4 5.6 5.4 东盟的贸易自由度在不断的上升,贸易政策在不断的透明化,公开化,关税水平

在不断的下降。东盟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990年的20.1%和16.2%上升到2007年的26.4%和25.1%,区域内贸易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东盟的进出口对象以亚洲、欧洲和中北美洲为重点,其中对东亚的进口呈上升趋

势。伴随着东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机械产品出口增加,由1990年的59.3%上升至2007年的74.2%;进口变化较小90年为74.2%,2007年的为74.1%。②

2.特点

东盟各国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一般的情况,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利用贸

易和投资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但是实际上东盟国家的GDP增长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1997年的金融风暴对东南亚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新加坡

经济腾飞的势头却没有被压制,也丝毫动摇不了其工业化的决心!新加坡已经走在东

南亚的前列。但是并不是只有新加坡一个走在前面,作为第二梯队,印尼、马来西

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也已经恢复元气并且在不断向前,虽然有西方国家的帮助。在

东盟并不是两极分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走在了后

面,但是也已经走上正轨,正在飞速发展。东盟各国的人均GDP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国家的实力,但是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自由度和进出口贸易有着极大的关系,

所以说国际贸易直接与国家GDP有关。下表为东盟人均GDP增长率。

①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

4

东盟各国 1995-2007年GDP增长率①

东盟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还存在水平不一问题,这也算是东盟经济的一个特点。新

加坡在世界自由化程度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的,2009年排名是第二。而东盟很多国家

的排名还是倒数。就整体而言东盟国家的贸易政策是偏向保守的。2002年东盟自由

贸易区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普惠关税方案协议”规定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逐步降到0-5%,这样东盟的自由化程度会得到普遍的提高。

东盟的出口贸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贸易结构相似。东盟大多数国家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

国家,贸易结构相似,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竞争较为激烈。中国与东盟,东盟各国之间如果

相似贸易部门发展的话,就会给成员国造成挤出效应。这样依赖外贸发展的东盟各国和中国,

就会出现某一国某一贸易部门难以找出突破口。再加上东盟各国之间有一定的初始差距,经济

实力明显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出口贸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

了一个新局面。同时,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于

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 1.2 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成为继北美、欧盟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并已经实现。国际

贸易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

数据来源:亚洲开发银行,亚太主要发展中国家主要指标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从生产需求上看,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资源投入的保障,我

国的一些能源瓶颈已显现出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瓶颈。从供给

方面看,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出口贸易作为世界市场的开拓和维护的重要手段是经济

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有利于弥补长期以来国内需求动力不足造成的影响。而与此相伴的

是,中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有增无减,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更为中国开展贸易、发展经济

赢得一个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东盟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

期阶段,面临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在于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

业不利于产业升级而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又会加剧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式。国际贸易的产

业结构必然对国内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一国国内的经济发展。而国内的经济发

展又反过来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其过程中包含了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东盟作为目前

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其进行贸易的不同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这就影响了我国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的产业选择,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方向在国际比较中

就体现为比较优势发展方向。而事实上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是相似的,所以比较优势的分析

就显得极为重要。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导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原则,虽然从亚

当·斯密提出绝对成本理论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经历着经济学界的检验和挑战,但是这些

检验和挑战无一不是对它的完善,而不是否定和推翻。最早提出并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概念的是

贝拉·巴拉萨

(Bela·Balassa)根据巴拉萨的定义,j国的出口商品i的显示比较优势(RCA)由i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相对于i商品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如果用Xij表示国家j出口商品i的出口值,用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则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CAij=(Xij/Xtj )/(Xiw/Xtw)

其中的W表示世界总和。如果RCAij的值小于1的话就意味着该商品在国家中的

出口比重小于世界的出口比重。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由此可知

RCAij如果大于1的话则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此公式一样适用于东盟。在对中国比较

优势计算的时候本文使用的是巴拉萨现行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方法。

中国制成品在东盟市场显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

1987年1997年2008年

初级产品 3.0668 1.3541 0.3495

资源密集型产品0.8846 1.4035 0.8001

低技术产品 1.5242 2.2219 2.5269

中等技术产品0.3234 0.9165 1.7485

高技术产品0.1012 0.5327 1.7281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1987年中国在东盟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初级产品和

低技术产品,其中以初级产品最具比较优势,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了3.0668。而资源密集型产品、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东盟市场均没有比较优势,其中高技术产品比较劣势最大。而10年后的1997年,初级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优势大幅减弱;低技术产品变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了

2.2219,其次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再次为初级产品;而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仍

然处于比较劣势。到了2005年情况又有所不同,初级产品继1997年比较优势减弱以后变为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且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为0.4495;资源密集型产品

在1997年由比较劣势产品变为比较优势产品之后,再次变为比较劣势产品。低技术

产品仍然是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2008年终于上升

为在东盟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它们仅具有中等靠上比较优势,因为它们的显性比较优势

指数的值仅略大于1.25。中国现在面临着产业转型的严重考验,不论未

来如何的发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慢慢的下降。东盟10国中,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的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近,产业结构也有很多

相似的地方。东盟有5.4亿人口产业结构相似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是高于东盟的,

所以在产业转移的时候发达国家会优先选择东盟而不是中国。上述的东盟第三梯队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比中国更加合适。特别是第一产业(归为初级产品)中国

基本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中国与东盟各国不同类

型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谷物及其制品。中国谷物出口的RCA值1993年的是0.927,2001年的是0.49,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谷物出口受政府政策

因素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粮食生产的优势;中国粮食产品成本较

数据来源:UNCOMTRADE(联合国统计司)数据库

高,已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需求量较大,而且粮食产品成

本较高,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中国谷物制品不具有比较优势。泰国、

越南和缅甸3国谷物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谷物出口的RCA值高达4以上。尤

其是泰国,其谷物出口的RCA值由1993年的3.89上升到2002年的4.25,显示出其

越来越强的比较优势。目前,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泰国在谷物制品出口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RCA值一直保持在1左右。对应上表:

产品年份1987年1997年2008年

初级产品比较优势(极强) 比较优势(次强) 比较劣势

资源密集型产品比较劣势比较优势(次强) 比较劣势

低技术产品比较优势(次强) 比较优势(次强) 比较优势(次强)

中等技术产品比较劣势比较劣势比较优势(中等)

高技术产品比较劣势比较劣势比较优势(中等)将上表与表二对照来看,其结论基本一致。

首先来看反映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比较优势的关系。2008年,

我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在东盟市场上都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初级产品无论在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对中国经济

的增长都是负作用。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由于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0.9001,且1987—1997—2008年期间经历了由比较劣势变为比较优势又转为比较劣势,虽然这

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简单且劳动密集度较高,但仍有些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规

模、技术密集型(如石油提炼和现代食品加工),因此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短期内对中国

经济增长有一些促进作用,但中期后转为负作用,应该着手改革。低技术产品一直是

我国在东盟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积极的作用,但

在中长期,它的积极作用将减弱甚至恶化为负作用。可见,反映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

对我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起负影响的,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

贸易,不宜以反映外生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为大力发展的对象。但短期之内我国的

低技术产品在东盟市场仍具有优势以及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仍有一

定的促进作用。再来看反映内生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比较优

势的关系。高等技术产品2005年同样也变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表二的结果显示

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对我国短期经济的增长起积极作用,但中期和长期影响却表现为

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中等技术产品2008年变为具有中等比较优势的产品,它对

东盟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对我国经济增长都是起着

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因此,着眼于长远的经济发展,应当逐渐挖掘和开展我国对东盟

国家的中等、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充分认识双方的贸易结构的相似性,合理规避冲突。虽然在双方的贸易中都有了不同程度

的发展但是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商品中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是附加值低加工度浅、技术含量少的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是半成品和初级品,已经没有优势并且在不断的恶化。因此双方应从以下方

面来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双方产业结构,避免冲突与摩擦。东盟各国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2.正确认识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竞争是一定限度的竞争,是公

平的竞争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恶性竞争关系。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关系将促使双方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努力改进、提高、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对与东盟间的这种公平的竞争关系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中国应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出口份额。

3.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意味着

一个拥有约20亿人口的统一市场的形成,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新、更多的机遇。同时,

长期以来,东南亚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的建成必然要受到贸易区内外多种因素变化的刺激和制约。因此,要拓展双方的贸易空

间就需要开发东南亚市场的长期计划。这样一个实践中的长期计划需要有科学的、能促进双方

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政策制定的导向。

4.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从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对东盟出口的

各类产品中,对我国短期、中期、长期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的是我国对东盟中等技

术产品的出口。这是因为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成熟经济工业活动

的核心内容,包括需要大量技能和规模密集型技术的资本品及中间产品,这类产品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因此,对一国比较优势升级的基础和后劲实力至关重要的应该是

中等技术制成品产业的壮大。但是,我国此类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在各类产品出口所占的比例却

是在下降的。因此,应加大力度拓展我国对东盟国家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渠

道,前提是我国中等技术制成品在东盟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的加强。

5.合作为的是共赢,自由贸易区需要和谐的环境。不良竞争应该避免,摩擦可以

通过产业内合作来调整。这样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还可以合理利用双方所长降低成

本。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不但在资源性产品、农产品

贸易等领域表现明显,而且在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方面也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趋势。随着中

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区域内的关税将会逐步降低,各种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的促进措

施将会逐步地实施,因此,双边贸易的这种互补性在未来的几年中在深度和广度上将会有更大

的加深和扩展。双边贸易互补性的增强无疑将会使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贸易创造效应显著增加,

大大有利于区域内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通过对中国-东盟之间贸易互补性状况的

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会促进双方共同的发展,实现互利双赢。双

边经贸关系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趋势下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在资源性产品工业制成品原材料的进口中更好地利用东盟自然资源丰富、与我国地缘相近

等优势,在进口多元化战略中更好地发挥东盟的作用,扩大资源进口的来源地,进一步分散风

险。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瓶颈问题,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中国举步维艰。从

石油战略,天然气战略中,可见一斑。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地区,但是近年

来这两大石油产的国际形势动荡,严重威胁中国

的石油安全。而东盟地区的石油资源却是十分丰富而且待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不仅在石油方面与东盟有着良好的互补性,在其他方面如液化气,也都有良好的互补性。

(二)避免同质

为了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

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进一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在扩大产业

内贸易规模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造成的竞争,达到双赢。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

中国在第一产业中对东盟的比较优势是小于1的,而且在自然资源方面也没有优势。

还有在的技术含量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慢慢变小。所以我们应该

把短板让给东盟把精力放在东盟的短板上。当然“让”并不是放弃。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中国政府是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只有走出去了,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东盟和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在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看到,中国的中等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东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而且在长期上也具有比较优势,有着良好的预期。所以中国和东盟的企业应该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合作互补。中国与东盟的出口市场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北美,日本和欧洲。如果不避免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冲突的话会给双方带来不小的损失。中国与东盟发展阶段有相似性,可以适当的进行产业的合作与转移来给新生的产业让路。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必然会伴随着较高的投入,但是如果是由双方共同完成的话就会减少很多的压力,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

注重外生比较优势有利于我国和东盟国家深度挖掘彼此外生资源的互补来缓解各国现时经济发展所受到的外生资源瓶颈的制约,并且有利于依据当下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互补来促进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各国消费者的短期福利。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东盟大多数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在矿产资源方面没有比较优势,但由于设备和技术的制约,大量丰富的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采,我国可以与这些国家合作开发资源以及加强基础建设、设备的出口,一是促进东盟发展,而是解决中国资源瓶颈问题。

11

参考文献:

[1]张玮.国际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津.世界货币大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彭金融.当代世界经济[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郑晓辉.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互补性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5]甘梅霞.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D]. 重庆大学,2007.

[6]王芳.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7.

[7]章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7.

[8

]申琳,马丹.中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国际比较[EB/OL].华东师范大学,2007.

[9 ]余九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及影响因素分

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

[10]邵明译.东盟经济的增长,生机勃勃的东盟[J].东京早稻田出版社,1995.

[11]艾琳.东盟:中国企业的新蓝海[J]. 光彩杂志,2010(2):45

[12]伊建国.信息[J].广西经济,2010(2):23-34

[13]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4] 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33 -40

[15]傅朝阳.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1980-2000[J].世界经济研究,2005

[16]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

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国贸80902 郁华萍指导老师:谭燕 摘要:世界经济的发展除了货物贸易又多了服务贸易这样一个新兴元素,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其对于如今的知识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来说,服务贸易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然而我国是以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国家,在服务贸易的竞争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所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得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这就要求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型人才,大力发展服务业,以适应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本文从两个比较优势指数出发,计算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优势以及分行业的比较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人力资本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addition to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is a new element, the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human 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 the knowledge economy is now dominated era, service trade come very natur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competition. However, our country is mainly in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country, deficiencies still exist in the service trade competition. Since joining WTO in 2001, our country faced the competition is more inten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becomes the focal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requires our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ultivate new talents, vigorously develop the service industr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two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最新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历程学习资料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之一(其他两个分别为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它是由十一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1991年中国与东盟创建对话同伴关系,此后双方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逐渐地变得更加紧密,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中国被东盟邀请参加了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29届东盟部长会议。1997年,中国对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盟各个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携手度过了金融危机阶段。因为双方在政治关系上比较良好,于是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上面的合作。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是1999年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并且慢慢地回升,与此同时中国始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更是在2001年11月加入WTO后,经济情况更为可观。双方都意识到建立自贸区的必要,以此来加快经济发展。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同年成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7日,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正式签约了两年十八个合作项目。 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的合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2年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采取大幅度降低关税的措施,直到它减小到最小值为止。自2002年11月到2010年1月1日为止,中国对东盟各个国家大约93%的产品贸易关税都减小至零了。第二个阶段,2011年到2015年,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化,双方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投资市场以及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第三个阶段,2016年之后,必须要巩固自贸区从而完善它。预测在未来几年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世界经济发挥更加重要与独特的作用,那时候我们都将离不开它的存在。 “蝴蝶效应”——环境对人影响重大 “蝴蝶效应”想必你有所耳闻甚至有一定的了解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

2014 届毕业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011班 学号: 学生姓名:项貌堂堂 指导教师: 日期:2014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进程的脚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双边贸易不断放大。东盟已经跃居中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与东盟是相似的。加上地缘、文化、气候、经济结构各种的相似,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双方很容易造成市场竞争。例如纺织品、鞋类和玩具等同质化商品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市场潜力大、产品生产能力强等优势和东盟拥有我国可依赖的、需要进口的资源丰富,互补性贸易极大地丰富了双边国内市场,机电产品大进大出,区内产品互为产业链。在这种情况下,双边贸易产生了互补互利、互相竞争,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现象。目前随着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服务贸易得到长足发展,在承包工程和劳务、旅游业、文化交流、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等方面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对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进行分析将是潜在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的现状,了解双方经济贸易合作中互补性和竞争性产生的原因及重要影响,并根据未来影响和发展趋势对我国企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互补;竞争

China and Asean Trade Complementarities and Trade Competition Analysis ABSTRACT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onstruction, deepening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bilateral trade is continuously enlarged. Asean has become China's third largest trade partner. China and Asean are similar during the way of economical development. Compareing with geography, culture, and climate, China and Area’s economic structure is extraordinary conform. Due to they at the same level of development, it’s very easy to caus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y have some competitive goods such as: clothing, shoes and toys and so on. The homogeneity good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tensed dog-eat-dog situat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hina's has large market potential, production ability.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has the advantages can rely on or the rich resource that China needs to import. The bilateral complementary trade have greatly enriched domestic market advantages, because a lager number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import and export. Thus, the products are integrated industrial chain in those area. The phenomenon, which is bilateral trade achieved the complementary, mutual benefit, profit maximization in long-term, and mutual competition happen through combined both of them. Now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Zone, trade in services develop rapidly. There are some aspect communicated more than before, like in contracted projects and labor service, tourism, cultural exchange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etc. Therefore,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rade complementary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to potential investors.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between Chin a and Asean’s bilateral trade and understand the complementarities in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or the causes of competitive and important influence.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two side, the thesis will propose the advices to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 complementary ;competition

中国高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04年中国铁路长远规划,经过多年的高速铁路新线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 一、比较优势 1、建造成本较低。中国铁路呈网络规模化发展使得桥梁、隧道、车站等不同建设部分的设计可以实现标准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总体来讲,中国铁路建造成本是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原因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团体建设积极性较高;业务量庞大,可以采用摊销资金的方式去购买施工设备;较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成本。 2、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是中国高铁独具的优势。中国的高铁建设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目前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 二、竞争优势 中国高铁是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这并不是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就具体的一些项目而言,中国的报价并不比国外低多少。中国高铁的优势是综合性的。 1、中国高铁拥有全球最丰厚的运营经验,每年有几千列动车组在运营,有9亿人乘坐,这是一种无比庞大的数据库。中国高铁在不同的运营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由此获得的运营

数据也是全球最丰富的,这些数据反过来对世界范围的高铁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实践数据支持。且中国高铁运营成本低,由此也产生了规模效益,有国外统计,中国高铁的运营成本是每公里7美分,而法国TGV(高速列车)该项数据是27美分,西班牙高铁该项数据是25美分。 2、中国高铁快速且安全。据《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杂志统计,在目前全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的20条高铁排名中,中国囊括了前6名。2008年6月24日,中国制造的和谐号动车组,以时速394.3km 从北京驶至天津,创造了中国高铁最高时速。2011年12月,中国南车制造的CIT500型动车试验时速达到了605km,打破了法国的最高纪录。中国高铁的行驶速度超过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开始领先世界。 中国高铁不仅速度跑在世界前列,在安全可靠方面也毫不逊色。就轨道技术来说,中国已经建成1000多km长轨道的无缝线路,而日本只有几百公里;中国的高铁轨道实现了100℃温差不变形,而德国、日本尚未掌握该项技术 3、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修筑时间短。在保证交货期方面,中国的竞争力是世界上最强的。比如印尼的高铁项目是140公里,要完成它,日本动辄报个五年。而对中国人而言,五年时间大概能完成京沪高铁间长达1000多公里的项目。中国高铁已经是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制造方式了,快到了什么程度呢?正常的一列动车组由8辆构成,2014年前后,中国的工厂在生产制造巅峰时就可以达到1天产7辆,也就是差不多一天生产一列动车组。 4、中国高铁勘测设计与施工领先。 中国铁路在勘测设计中已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BIM技术等,实现了勘测设计一体化,为中国高铁勘测设计的高效精确提供了有效保证,铁路工程勘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的高铁施工队伍在高铁路基、桥梁、隧道、线路、电化、电力、通讯、信号、车站的建设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曾建设总里程世界第一、最高设计时速350km的武广高铁;我国首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兼论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80年代发表了其著名的三部曲,即《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应追求竞争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上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概念辨析,然后介绍波特教授最新提出的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萨缪尔森认为,比较优势这一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美妙想法。对于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涵,80年代初期我国国际贸易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正是通过对它的讨论,迎来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确实,比较优势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说它古老,因为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李嘉图就创立了它;说它年轻,是因为其内涵在当代还在发展。比较优势概念内涵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经济学时期,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比较成本。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本人提出的是比较成本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对外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的不同。李嘉图也考察了技术对贸易的影响。但他没有考察技术进步的原因,即技术是外生决定的。以现代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李嘉图的例子,李嘉图确实具有机会成本的思想,只不过他考察的只有劳动这一稀缺要素。 2.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比较优势的含义是机会成本。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市场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变成对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实质上是论证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这样,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机会成本概念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俄林运用一般均衡价格理论和经济地理理论,提出要素比例论,认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天然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 3.当代经济学阶段,强调比较优势的内生性与动态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如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它们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才能成立,包括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技术水平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及数量保持固定不变、要素在两国之间完全不流动、不考虑需求差别、无交易成本、实行

中国出口产品的优势和不足

中国出口产品地优势和不足 一、中国农业具备出口优势吗? 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亿人口地粮食安全,而且在今后相当长地时期内是亿多农民增收和就业地基本来源.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地,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地矛盾将长期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地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地.如此严酷地资源条件,将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地发展,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地比较优势从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年中国每生产公斤小麦亏损元,到年,进一步亏损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表和以及附表、附表). 研究进一步显示,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地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地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地小麦、棉花、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地基本条件.与此相反,由于中国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地出口潜力(程国强等,年,年). 按照经典地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中密集使用资源禀赋相对丰裕、价格相对低廉地生产要素,就能够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地比较成本,从而具有出口优势.显然,从理论上观察,中国地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和加工食品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能够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地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程国强、彭廷军,年. 资料来源:程国强、陈俊红,年.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地源泉 中国农产品地出口贸易实绩印证了这一理论判断.表显示,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占以上地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地趋势,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汇总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 (线索:东盟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前景展望)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由来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三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等5国外交部长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布《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正式成立。成员国外长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正式例会和特别会议各一次。常设委员会为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执行外交部长会议的决议。 东盟的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共同努力,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维护正义和法制及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促进区域合作与稳定;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促进互利合作;扩大成员国间的贸易;研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等。 二、发展历程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1997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十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 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 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惠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 总的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2年至2010年),启动并大幅下调阶段。自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产品的贸易关税降为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窦一鸣 11331049) [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地调整外交战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在政治上致力于相互信赖、平等协商;经济上谋求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正在建设之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周边政策的又一成果。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介绍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概述了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现状;对策;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设计)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系别:外贸 学生姓名:李斯特 学号:08575216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2级 完成日期:2014年5月6 指导教师:李雨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截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建设完成,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商品出口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剖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现有的比较优势,挖掘二者贸易发展的空间,指出约束双方贸易的诸多现实因素,最后提出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一条以现有比较利益为基础、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拓展路径。 关键字:经济合作;比较优势;出口贸易;优势互补

目录 一、比较优势理论 (1)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1)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 1.概况 (1) 2.特点 (2)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3) 1.概况 (3) 2.特点 (4)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5)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10) (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10) (二)避免同质 (10)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10)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 (11) 参考文献: (12)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到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都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在不同的产品上的优劣程度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来说,应该依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后来产生的赫克歇尔-饿林定理: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在赫克歇尔-饿林模型基础之上,巴拉萨提出了阶段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会导致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进而使出口商品构成和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要素会发生变化,资本积累在增加,技术在改进,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本文就以上理论分析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概况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阶段性,大致是这样分段的。建国后致1978年,是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国家垄断的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国家管理主要通过进出口许可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货运监督与查禁走私制度和出口商品检验制度等。进口受到很大的限制,出口由国家垄断和控制。不可否认这样的贸易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不再适应经济形势了。管的过死、缺乏利益激发机制、产销脱节,这样就使的对外贸易整体发展缓慢。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额的0.75%,在世界贸易排名32位。

中国如何发挥比较优势.pdf

二、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尽管在技术、管理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优势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企业的成本有较强的优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使我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更大的国际比较优势。 2、市场优势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心理,加上中国产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在国外市场中国产品同样有相当的优势。从国外市场的需求档次来看,高档次商品有市场,而中低档商品的市场更广。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高档电视、高级音响、数码相机等高档商品的需求市场很小,中低档商品比较受欢迎。即使最发达的美国,大量财富也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普通人的产品也以物美价廉为主,从清晨的闹钟、磅秤、吹风器,到夜晚的桌灯、睡衣、拖鞋,几乎离不开中国货。即使像家电这样的产品,美国人也并不都要价格昂贵的高档货。中国家电协会组团对美国家电市场进行调研,普遍感觉家电产品在美国家庭中不是消费的热点和重点,也不是显示家庭富有的标志。普通美国人对白色家电的消费观是实用、方便、便宜,而这恰恰是中国产品的特点。另外,在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运输的货物分散,运输量小,运距短,并且通路状况很差,非常欢迎中国的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产品。因此,中国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很大的优势。 3、国际竞争力优势

中国进出口商品十大排名

中国进出口商品十大排名-按国别、商品种类 作者: 专气黔驴发布日期: 2009-4-02 查看数: 1062 出自: 日本对中国出口十大商品类别: 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8701至8705所列机动车辆的零件、附件,环烃,84章未列名的具有独立功能的机器及机械器具,半导体器件等;已装配的压电晶体,印刷机;喷墨印刷机;印刷用辅助机器,专用或主要用于8525至8528装置或设备的零件,有线电话、电报设备,包括有线载波通信设备,医疗等设备, 主要载人的机动车辆,(8702的车辆除外),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及其制品;废油, 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有;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钢铁,有机化学品,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电器,数码相机,电脑,汽车,化妆品等,汽车手机计算机照相机,塑料及其制品,铜及其制品,钢铁制品,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贱金属器具、利口器、餐具及零件,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照相及电影用品,针织物及钩编织物,浸、包或层压织物;工业用纺织制品,杂项化学产品,化学纤维长丝,化学纤维短纤,无机化学品;贵金属等的化合物,铝及其制品,鞣料;着色料;涂料;油灰;墨水等,玻璃及其制品,纸及纸板;纸浆、纸或纸板制品, 日本从中国进口十大商品类别有哪些 男西或便服套装,上衣、长短裤及工装、马裤,衣箱、手提包及类似容器,绝缘电线、电缆及其他绝缘电导体;光缆,专用或主要用于8469至8472机器的零件、附件,印刷机;喷墨印刷机;印刷用辅助机器,女西或便服套装,上衣,裙,裙裤,长短裤及马裤,游艺场所、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针织或钩编的套头衫、开襟衫、外穿背心及类似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出口至日本最多的可以说就是服装了还有就是他们那没有的蔬菜或海鲜之类的, 中国煤炭出口价涨美元/吨日本不接受,动力煤交易谈判于4月28日获实质性进展。中日双方敲定中国北方动力煤(不包括山东煤)2008年的出口FOBT价格为美元/吨(5,800 Kcal/Kg ,比上一年度上涨%,低于日澳动力煤125%的涨幅。 中国的石油不再向日本出口,因为发现我们自己的都不够用。中国的煤炭却疯狂的向日本出口。我国仅有四家煤炭企业拥有煤炭出口权--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五矿集团和山西煤炭进出

中国-东盟贸易与比较优势

中国-东盟贸易与比较优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邻近地区东南亚与中国有着互补性的贸易结构,使得东盟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本论文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进行,对比并分析中国与东盟各产品的贸易的数据,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进行探讨,探讨中国与东盟在贸易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双赢,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得到了什么。 比较优势理论(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根据教材中李嘉图的理论,比较优势原理指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成本劣势,互利贸易仍然能够发生. 低效率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低的相对较少(绝对劣势最小)的产品,高效率的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高的相对较多(绝对优势最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并且完善的理论,由比较优势理论更进一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又诞生出特定因素理论等等.作为我们分析比较优势的基础。 东盟成立于1967年,目前包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文莱十个国家。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宣布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4804亿美元,占中国对外买一总额比重达11%,东盟日益成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作为相邻地区,中国与东盟具有得天独厚的贸易优势。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组织进行分析呢? 目前世界上有172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区域经济—体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其安排的内部货物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0%以上。通过建立优惠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首要政策选择。作为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加入了WTO的情况下,面对各国纷纷进行合作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中国更是跟着这个贸易潮流,与许多国家或组织建立了贸易关系,而与东盟的贸易更是一大贸易举措。而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是一个拥有最多人口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是世界第三大市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东盟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将给各方带来多赢局面,这就是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价值。接下来将会以互补性与竞争性来进行分析。 (1)中国与东盟的互补性分析 东南亚国家地处热带,热带资源、海洋资源、矿藏资源、农业资源 丰富,而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其工业较为发达,所以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2) 二、以美国为例,与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比较 (3)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5) 四、总结 (6)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三十年来,中国的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中国对外贸易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基本构建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体系。随着国际

分工的逐渐深化,全球范围内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改变了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初期以最终产品为主要贸易对象的格局。在如此的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部分优势得以显现。 【关键词】中国;美国;对外贸易;现状;比较优势 一、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1、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亿元(人民币),出口结构如下: (注:饮料及烟类出口%,非食用原料出口%,动植物油脂及蜡出口%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年数据) 2、2012年我国进口商品总额亿元(人民币),进口结构如下: (注:饮料及烟类进口%,动植物油脂及蜡进口额%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2年数据) 2012年我国净出口亿元(人民币),实现贸易顺差。 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中国目前的出口占比较大的是工业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橡胶、矿产品。进口占比较大的有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已经改变工业制成品普遍进口,而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或轻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 总的来说,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货物贸易增长强劲,增速显著加快; (2)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的贸易增长点; (3)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基本同步增长,进口增幅不一; (4)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5)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出现新的增长; (6)沿海地区优势进一步凸显; (7)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以及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从中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端于对贸易问题的研究,却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充分作用。它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遵循。在经济发展每一阶段,运用比较优势可迅速增加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这方面来说,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现实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自由贸易的。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维持本国充分就业的压力下,国家就会采取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在全球劳动力密集的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如果一味运用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就会强化本国在这种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同时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若未看到我国的比较优势而盲目地追求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由于资金支持的不足而陷入到赶超的陷阱中。 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多元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化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而全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采取多目标战略。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源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但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来说,比较优势仍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如迈克.波特所言,比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产业政策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阶段,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先阶段实施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丰裕的劳动资源、既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和尚可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改革拓展的产业发展空间等条件,使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禀赋优势阶段时推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引我国城乡中存在的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总体情况及变化情况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总体情况及变化情况 我国在2001到2010年间都出现了顺差,即商品出口总量大于进口总量。在2001到2008年间顺差逐渐增加,尤其从2005年开始顺差增长速度加快。但是在2009年滑落。具体数据如图一所示: 总体来看我国出口总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其增长率在2001-2004年间呈上升趋势,在2004年以35.358%的增长率达到顶峰。在2004到2008年略有下降,尤其是2008-2009年度下降严重,甚至在2009年时呈现负增长。具体增长情况如图二所示:

在2002到2009年间中国进口总值持续增长,其中2002-2003年增长率升高,随后有所下降。2005到2008年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在2009年时呈现负增长。具体数据如图三所示: 进口初级产品基本都是上升趋势,其中非食用类原料以及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增长明显但是在2009年仍有所下滑。具体数据参照图四:

出口初级产品也都是呈上升,但是动植物油脂及蜡和饮料烟类并不明显,较为稳定,视频活动类的出口表现活跃,其中矿物类在2007-2008年有个突跃,在2009年回落。具体数据参照表五: 进口工业制品方面,其他商品较为平稳,机械及运输设备上升势头明显,在2008年到达顶峰。其他类别基本涨幅在500左右。

具体数据参照表六: 出口工业制品依然是机械及运输类上升较快。与之不同的是杂项制品和按原料分类制品涨幅也都分别达到2500和2000。其他商品依然保持一个稳定的态势。具体数据参照表七:

2001年进口商品分布与2009年相比基本相同,其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类比率提高,按原料分类的制品和化学品的比率下降。9年间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一直是进口商品的主要成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