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尿不湿及其活性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

《尿不湿及其活性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

《尿不湿及其活性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
《尿不湿及其活性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

《尿不湿及其活性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

修水一中付小勤

1、设计思想

绿色高吸水树脂是人教版新教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最后一节“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内容,由于本章教材的内容特点,前两节的教学结合化学史的科普特色较浓,本节内容再沿用此思路,课堂容易因单调而空洞,另一方面,作为绿色高吸水树脂的代表物——尿不湿,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之处无需多言,陌生之处在于目前在校的学生小时候大多没用过尿不湿,现在虽然都知道,但对尿不湿的组成结构并不了解,一般都只知其基本功能,很少有学生关注过尿不湿中的高吸水材料,因而在一定情境下,学生对探究日常生活用品尿不湿及其活性成分很容易产生认知兴趣,而且,经过了较为完整的有机化学基础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尿不湿中的活性成分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因而本节课宜定位为以学生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通过高吸水材料尿不湿的填充物与传统吸水材料棉花的外观和吸水能力的比较,产生对尿不湿活性成分中亲水基的探究热情;通过对尿不湿中亲水基探究的过程,体会已有知识对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尿不湿填充物和聚丙烯酸钠酸碱性的比较,体会产品设计时安全的重要性和产品设计者对婴儿的关爱之情;通过对尿不湿具有高吸水性的原理介绍,创设学生提出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的情境,在讨论解决尿不湿活性成分吸水机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设计实验进行证明并立即实践。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探究,层层递进,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层次不断在提升,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而对尿不湿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又再一次将探究的问题回归到生活实际,激发了课后继续探究的学习动机,成功的将学习从课堂引入到课外生活。

2、教学过程

[回顾与思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合成纤维的“六大纶”,其中有一种因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被称为“人造棉花”,它是什么物质?

[学生] 维纶,聚乙烯醇。

[教师] 维纶具有吸水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高分子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羟基。

[设置问题情境] 聚乙烯醇因具有较好的吸水性,曾被用来制造“尿不湿”,那么现在婴儿广为使用的尿不湿的吸水材料还是不是聚乙烯醇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容易产生认知共鸣,进而创设问题情境,一气呵成。)

[实验探究] 尿不湿填充物和棉花的鉴别和吸水能力的比较

[分组实验1] 仔细观察分别盛有0.5克棉花、尿不湿填充物的烧杯,初步鉴别。

[观察交流] 外观相似,但体积相差甚远,仔细观察,体积小的其中有小颗粒,估计为尿不湿填充物。

[分组实验2] 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5mL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

[观察交流] 棉花中明显看见水,尿不湿填充物“棉花”状逐渐消失,体系呈凝胶状。

[教师演示] 迅速将课前准备的盛有尿不湿填充物的加水烧杯倒置,无水流出。

[实验结论] 尿不湿填充物的吸水性比传统吸水剂棉花要强得多。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1,对比观察实验,相似性为后续小组讨论创设情境,细微差异性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分组实验2和演示实验,淋漓尽致地展现尿不湿填充物的高吸水性,尤其是教师演示实验现象的出乎意料,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反思:上述教师演示实验的成功效果,需要在尿不湿填充物中加水几分钟之后进行,教师课前准备好,课堂演示,节省了教学时间。由于等一会儿自己也能做,因此学生对教师演示的实验结果,异常惊奇又深信不疑,这样的精心设计对其它的慢速实验具有借鉴性。)

[问题讨论] 尿不湿中的填充物是“人造棉花”吗?

[学生] 应该不是,“人造棉花”和棉花的吸水性应该较接近。

[教师] 为什么?

[学生] 因为聚乙烯醇和纤维素分子中都是平均每两个碳原子拥有一个羟基。

[投影] 棉花与“人造棉花”的吸水性分析

[思考与交流] 是什么样的强亲水基团使得尿不湿填充物具有高吸水性?

[分解思考1] 常见亲水性基团有哪些? [学生] -OH 、-COOH 等

[分解思考2] 如何增加它们的亲水性? [学生] 将其变成钠盐。

[分解思考3] 有证据表明改良后的基团亲水性增加了吗? [学生] 苯酚钠、苯甲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苯酚、苯甲酸大。 [实验探究] 聚丙烯酸钠吸水性的研究

在盛有0.5克聚丙烯酸钠的烧杯中加入25mL 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静置后呈凝胶状,倒置后无液体流出。 [思考与交流] 如何理解聚丙烯酸钠的高吸水性?

[学生] 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比羧基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要强得多。

O O H

H

HO

H H

OH

H

CH 2OH

O

O

H

H

HO

H H

OH

H

CH 2OH

O O H

H HO H H

OH

H

CH 2OH

O

H

H

HO CH 2OH

CH CH 2CH CH 2

CH OH

OH

OH

[投影] 带有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有负电荷的羧酸根离子的亲水性比氢键要强得多。

[实验探究] 尿不湿中的填充物是聚丙烯酸钠吗?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聚丙烯酸钠和尿不湿填充物,加入5mL 蒸馏水,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聚丙烯酸钠溶液中加酚酞显红色,尿不湿填充物溶液中滴加酚酞不显色。

[实验结论] 尿不湿中的填充物不是聚丙烯酸钠。

[资料在线] 尿不湿填充物聚丙烯钠中通过保留一些羧基而使其接近中性。

[思考] 尿不湿填充物中为何要保留部分羧基,使其接近中性?

[学生] 接近中性刺激性小、安全、舒适,适于婴儿娇嫩皮肤。 (设计意图:本实验就教材提出的尿不湿填充物的活性成分——聚丙烯酸钠,展开探究,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探究的结论令同学和听课教师感到意外,但仔细想来,更加感激产品设计师对婴儿的一片关爱之情。)

[观察与思考] 用玻璃棒挤压棉花、聚丙烯酸钠和尿不湿填充物,观察比较它们的保水性。

[实验结论] 保水性:尿不湿填充物 > 聚丙烯酸钠 > 棉花 [分组讨论] 人们想了怎样的办法来增强高吸水材料的保水性的呢?

[小组交流] (1) 亲水基团含量越多、亲水性越强,保水性越好。 (2) 适度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思考与交流] 1、下列绿色高吸水树脂的交联剂是什么?交联的原理是什么?

CH 2

CH

CH 2

COONa CH

CH 2

CH COONa

COOH

聚丙烯酸及其盐交联后的产物结构示意图

[学生] 丙三醇,CH 2

CH

CH 2OH

OH OH

,通过酯化反应进行交联。

[教师] 除了丙三醇通过酯化反应进行交联外,还有其它的交联原理,请看思考2。

[思考与交流] 2、下列绿色高吸水树脂的交联剂是什么?交联的原理又是什么?

聚丙烯酸及其盐交联后的产物结构示意图

[学生]CH 2

CH C

O

NH

CH 2

NH

C

O

CH

CH 2,通过加聚反

应进行交联。

(教学反思:交联剂的寻找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

CH 2

CH CH 2CH

CH 2

CH CH 2

CH CH 2CH C NH CH 2NH C CH

C NH CH 2NH C CH

CH 2

CH 2

CH

CH 2

CH

CH 2

CH 2

CH COONa

COOH

COOH COONa COONa

COOH O O

O

O CH 2

CH CH 2CH

CH 2

CH CH 2

CH CH 2CH C O CH 2CHOH CH 2O C

CH

C O CH 2CHOH CH 2O

C CH

CH 2

CH 2

CH

CH 2

CH

CH 2

CH 2

CH

COONa

COOH

COOH COONa COONa

COOH O O

O

O

已有知识,实际教学中思考题的顺序与本设计相反,结果表明学生对酯化反应进行交联很容易解答,而通过加聚反应进行交联,只有极个别学生有思路,因而本设计将其对调。)

[思考与交流] 上述交联剂为何不用更简单的交联剂如:乙二醇、1,3-丁二烯?

[学生] 上述交联剂中还含有亲水性的基团如:-NH-、-OH。

[思考与交流] 请解释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分解讨论1] 吸水前,高吸水树脂呈什么状态?

[学生] 高分子网络是固态网束,未电离

[分解讨论2] 吸水中,高吸水树脂有何变化?

[学生] 首先水分子通过氢键与树脂分子链上的大量亲水基团发生水合作用,亲水基团离解。

[分解讨论3] 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都能自由移动吗?

[学生] 阳离子钠离子能自由移动,阴离子羧酸根离子固定在高分子链上不能自由移动。

[投影、讲解] 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固定在高分子链上,阴离子之间的排斥作用使高分子网束张展,形成孔穴。

[分解讨论4] 阳离子能在整个体系中自由运动吗?

[学生] 应该不会,因为阴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如果阳离子在整个体系中自由运动,从烧杯中取一些溶液出来,溶液中将只有钠离子,这样就带电了。

[讲解] 为了维持电中性,阳离子并不能向外部溶剂扩散,导致可移动阳离子在树脂网络内的浓度增大,从而造成网络结构内外产生渗透压。水分子通过渗透压作用不断向网内渗透,随着水的渗透,网

内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渗透压逐渐减小。同时三维交联结构扩张也产生相应的弹性收缩力,逐渐抵消阴离子的静电斥力,最终达到吸水平衡。

(设计思想:将高吸水树脂的较复杂的吸水机理按吸水过程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结合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共同完成,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种改进。)

(教学反思: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教材不作要求,但能预见教学时学生很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教学时学生也确实提出了高吸水树脂是如何吸水、保水的问题,因而花些时间深入浅出的作些讨论是值得的。)

[实验探究] 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说明高吸水树脂的吸水主要原因之一是聚电解质的离子渗透压。

[设计方案1] 通过对比实验比较高吸水树脂分别在蒸馏水中、生理盐水中的吸水能力。

[设计方案2] 在已吸水的高吸水树脂中加入少量食盐固体,观察该树脂是否失水。

[分组实验] 请按小组讨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方案1现象] 高吸水树脂分别在蒸馏水中的吸水能力显著大于生理盐水中的吸水能力。

[方案2现象] 树脂明显失水,烧杯中出现大量的盐水。

[过渡设置情境] 除了具有高吸水性、安全、舒适的尿不湿填充物之外,尿不湿产品还有哪些辅助材料,它们又应具有怎样的功能?

[小组讨论] 至少还应有内外两层,相当于构成一个容器,内层紧靠婴儿皮肤应当很舒适,最好具有单向透水性,外层要求相对较低,但也应舒适、不透水。

[学生演示] 打开一个尿不湿,同学仔细观察尿不湿的结构。并就尿不湿的内层和外层进行相关简单验证实验。

[教师] 绿色高吸水树脂作为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因其高吸水能力、高保水能力、重复吸水能力以及高度的安全无毒性,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及人们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尿不湿只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请同学们课后通过相互讨论、网络搜索等方法进一步了解它的应用。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学小实验教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感谢各位对我们妈妈团的支持!希望各位妈妈们满意! 1、颜色的混合: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2、毛细现象:慢慢长大的绿树 3、火山爆发 4、美丽的鸡尾酒:油水分离的原理 5、冒泡的岩浆 6、彩虹珍珠雨 7、牛奶跳舞 8、彩虹大米,彩虹大米变彩虹 本实验套盒包含材料:试管架1个,试管6个,滴管6个,食用色素7种,42元包邮 科学小实验1 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利用三原色混合的原理,让宝贝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颜色混合的秘密! 实验步骤:1、食用色素蓝、黄分别滴一到两滴到试管中,然后加入水混合 2、让宝贝用滴管将混合好的蓝色,黄色分别滴在另外一个试管,让宝贝仔细观察,看之前的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做完了小黄和小蓝,依此类推,实验完成后家长可以让宝贝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孩子使用,让孩子真正的去探索观察!也许宝贝们能玩出我们都想不到的玩法 科学小实验2 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手纸一卷,三个塑料杯(超市有卖的一次性塑料杯),食用色素,滴管 实验步骤:1、将三个塑料杯接半杯水,然后让宝贝分别滴三中食用色素在水中搅拌均匀 2、将手纸折成15厘米左右长度,分三段,分别放入三个杯中让杯子两两相连接。 让宝贝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开始的白纸会吸水,逐渐染成颜色,慢慢地两个颜色之间能相连,这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想连的颜色间会发生作用,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让宝贝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减少或者没有,水杯中的水哪去了原来都被白纸吸收了,这就是毛细现象。 还有一个慢慢变绿的大树游戏, 还用到白纸折叠成树的样子,慢慢的放入杯子中,过了一会整个树就变绿了,杯里的水也被吸走了。 延伸实验:看谁跑的快 妈妈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放入水杯中,让宝贝猜猜哪个跑的快其实实验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可以接受可以参与! 3、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1、白醋、小苏打、洗涤液、食用色素、滴管、盘子、小的透明矿泉水瓶子

探究式教学案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式教学设计及评价 杨君萍武威第七中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教材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对含量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真正全面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另外,学生在初中曾经接触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但在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都还缺乏训练。 二、目标表述

1、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由“问题探讨”引入,从“扩散”迁移到“渗透”。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Mini quest设计模板 初中数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方案

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一一社会调查、情境引入、统计图的选择、合作学习、练习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生活情景(获取信息,体会特点) 活动内容:从生活实践开始,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 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一边和一个锐角,你能求出其它的边和角吗? 2猜一猜,这座古塔有多高? 3想一想,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出这座古塔的小明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的大小,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到B处,乂测得

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从生活中去体会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以知道一边和一个锐角,求出其它的边和角,并通过测古塔高度这一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倾斜程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理解小明测古塔的方法,并能初步感受到倾斜程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生动的课堂引入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求知的状态。 第二环节同类问题的多种分析,课题引入 活动内容: 1、分析4位同学的四个相同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探索梯子的倾斜程度。 问题:下列4个图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2、引出思考: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Do yo want to go to a movie? 》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实验中学李亚芬探究式教学是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要求学生按照科学探究规律和方法进行学习,在教 师指导下主动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模式。在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我体会到:学生如果能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主动发现语言学习规律,那么学生就不仅学到了知识 更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能切实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英语课程标准》指 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调整自身学习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我们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时,渗透相应的学习策略,对学生如何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认真的教研和探索。我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9 单元《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的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和尝试: Section A(教材P53 ?5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Section A 的主要内容是运用want 制订计划和打算,并谈论喜好和偏爱及其理由;学会运用连词and 和but 谈论喜好。 过程与方法 采用Discussing 和Concluding 的学习策略,利用教学图片、幻灯片、实物(电影广告、海报等)或制作课件(各种电影的精彩片段)等来展开课堂教学、Pairwork 问答的口语交际活动和小组活动,进行“询问和谈论偏爱”和“制订计划”的课堂教学和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Section A 是通过“介绍电影”来学习“谈论喜好”和“制定计划”这两个话题,学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互相介绍自己的喜好和偏爱,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情,并帮助学生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加深沟通。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通过“介绍电影” ,运用动词want 谈论喜好和制订计划;学会运用连词and 和谈论喜好。语法难点 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构成和应用;名词复数的构成;连词and和but的用法教学突破Section A 重在通过使用动词want 来谈论喜好、偏爱和制订计划,而进行交流载体是已经学过的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一些有关各种电影介绍的广告或海报;制作能反映各种类型电影特征图片、幻灯片 或有关各种电影精彩片段的课件;设计课后巩固练习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复习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结构和名词复数的构成;讨论、收集一些著名明星的资料。 教学步骤 1、(1课时) 一、第一教学环节: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Section A 的主要内容是制订计划和打算;谈论喜好和偏爱。在导入新课时可采用视听导入 法。 1.教师出示电影广告或海报(最好是全面反映电影种类的),向学生进行介绍或播放课件:These are movies.This is an action movie ., ,同时教学生词。 2.教师可继续谈论I like movies .I like action movies ., ,然后问学生:Do you like movies /action movies /, 引导学生回答。

英语探究型教案

探究型学习设计方案 Lesson10:Can you play the guitar? 韦庄中心学校党茹 情境: 教师可携带一些易于演奏的乐器,也可带一些演奏乐器的图片,一边演示乐器,一边说.I can play the guitar…等;再指着图片说:He/She can play the violin.But I can’t play it.等;然后询问学生:Can you play t he guitar?….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观看教师的演示和谈论,仔细听讲,理解情态动词can 的基本用法,回答教师的提问:Yes,I can./No, I can’t. 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情态动词can的用法,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才能;能够谈论自己的喜好与意愿;能够为自己成立的各种俱乐 部制作海报;会写招聘广告。 重点、难点:1.复习词汇:can,play,want 2.词汇:guitar, dance, swim,sing, chess, speak, drum,trumpet,violin, play the guitar. 3.句型:Can you/he/she/you dance? Yes,I/he/she/we can./No, I/he/she/we can’t.Can Bill play the guitar? Yes,he can, but he can’t sing. 语法重点:情态动词can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肯定与否定回答、特殊疑问句的构成 成果: 第一教学环节: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Section A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情态动词Can“询问和谈论能力”。在导入新课时,可采取演绎导人法和视听导入法。 1.出示一些反映各种活动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谈论活动:He/She can dance/swim/sing/;But I can’t dance/swim/sing/...等,学习表达活动的动词短语。 2.教师可携带一些易于演奏的乐器,也可带一些演奏乐器的图片,一边演示乐器,一边说.I can play the guitar…等;再指着图片说:He/She can play the violin.But I can’t play it.等;然后询问学生:Can you play the guitar?….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观看教师的演示和谈论,仔细听讲,理解情态动词can 的基本用法,回答教师的提问:Yes,I can./No, I can’t. 3.出示1a部分的图片或幻灯片或播放该内容的课件,引导学生将活动与人物进行搭配,完成la部分的教学任务。 第二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播放lb部分的录音让学生听,引导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选出对话的顺序,完成1b部分的教学任务。 2.引导学生展开Pairwork活动,完成lc部分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学会运用can询问和表达能力。

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模板

探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模板 1.通用教学设计模板 (2) 2.基于网络的探究型学习(WebQuest)教学设计模板 (7) 3.微型探究式学习(MiniQuest)教学设计模板 (8) 4.研究型学习教学设计模板 (9) 5.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单元计划模板 (10) 1 / 111

1.通用教学设计模板 问题(项目)的主题 设计者单位(学校) 学科领域适合年级 课程标准所需时间 概述(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征) 学习目标(任务、成果) 学习策略(情境、模式、方法) 学习资源(材料、工具) 学习活动(过程、结构) 学习建议(必要时填写) 学习评价(范例、量规) 其他要说明的事项(致谢) 设计模板的填写方法: (1)问题(项目)的主题 “主题”应该是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或研究项目)的集中表述,通过该表述使学习者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学习任务。 为此,主题的表述应明确、简洁,不会产生歧义或模棱两可。 (2)概述栏 本栏中填写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结果。 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列出解决该问题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类型,以及该知识体系的结构,为学习策略的设计提供依据。 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除了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外,要更加注意分析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要详细了解学习者对信息的意识、态度,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者个体当前具备的学习环境状况。经过详细、认真地调查和分析得出结果,才能保证学习策略设计的可行性。 (3)学习目标栏 客观主义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建构主义 2 / 112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案例.doc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案例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摘要: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根据数学的课程标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预案的测定,进行有效地教学实施,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根据笔者多年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的经历,也累计了一点经验,希望本文能够给广大同仁们带来些帮助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苏教版作为教材来说它是根据学科教学的任务编排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深度以及广度小学的数学教材可以说是课程目标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小学教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可以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就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并且在其他地区的小学数学教材当中是并不多见的研究苏教版的教材对于落实数学课程的目标,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一、探究式教学——游戏教学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来说,不仅应当去深入地钻研教材,还应当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编写的目的,要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并且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不应当只给那些既定的内容以及结构一种按部就班的教学,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整合教学的内容,以此来凸显出材料资源的有限性就拿笔者在教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来说,教材当中的“想想做做”的第三题如果说能够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那么就必定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好素材所以说,笔

者就将其转化成为了一个小的课堂游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想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所以,我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我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同学协作-课堂测试--课堂小结”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

美术探究型教案

美术探究型教案 主题:民间采风的设计与展施 学科:美术设计:白庆华 情境: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间美术,启发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街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风俗民情录相片。 任务: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运用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图画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过程: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街串巷,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 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美术学习活动。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

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的情况。 小主编(学生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 小美编(学生b):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 小主编(学生c):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3、民俗风情,乐而忘返 民俗风情小组介绍“民俗风情”录相片的制作情况。 小制片人(学生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及外景拍摄活动情况。 小摄影师(学生B):播放中解说自拍的民俗风情录相。 资源:1、民间故事手抄小报; 2、民间剪纸作品图片; 3、“谚语警句”电子演示文稿; 4、“民俗风情”图片、照片。

探究性教学设计活动总结4篇

探究性教学设计活动总结4篇 探究性教学设计活动总结1 这学期,只要是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到来,我们年级组都要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从主题的选择,到活动的开展,都进行了全新的尝试。我们结合本地区的节日文化,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活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活动课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提起研究人们好像总习惯把它与有学问的人联系在一起,因而有些教师在看学生选择的课题时,往往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往往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如我们在开展“有趣的昆虫”活动时,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昆虫,了解其独有的特点,并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惯。在观察动物时,学生表

现出来的兴趣很大,积极性也很高。学生们有的记录了昆虫的生长习性,有的记录了昆虫的“建筑”特点,有的还记录了昆虫怎样产卵等等。想想昆虫的奇特特点都是学生们通过观察、上网查询、搜集有关昆虫书籍资料来完成的,学生们在忙中收获了知识,获得了快乐。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假日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比如我们在开展“心系亚运”综合实践活动时,先要教给她们如何在网上“搜索”的方法,而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又无从入手,于是又要教他们如何从亚运会的由来、徽章的设计、吉祥物的意义、亚运会的运动项目等几个方面并指导他们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将资料分类保存。此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督促,指导学生写好记录,真实记录个人体验。 三、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过程,而非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

初中探究型课程教案

初中探究型课程教案 【篇一:松江四中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 松江四中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 松江四中 2012-02-17 09:05:00 一、探究型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落实以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旨在通过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自主、责任、生存、发展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 展、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分阶段目标: 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在身心状况、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有极大差异,因此整个课程的目标应具 有明显的实践性、反复性和递进性,现根据学期安排,分阶段落实学期目标如下: 1、第一阶段 以“选题”为载体,学习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答辩等几种常见探究方法的基本常识,并通过亲身尝试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着重培养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网络运用、与人沟通、 数据归类统计、临场应变等能力。 以“课题探究方案的制订”为载体,在实践中继续运用和巩固已经学过的几种常见的探究方法,同时尝试观察、实验等新的研究方法,着重培养: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的科研意识,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制订计划、独立构思的能力,观察生活、独到地分析问题的意识等。 2、第二阶段 以“实施探究”为载体,在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探究方法,不断巩固和熟练掌握各种技能,同时着重培养:预见困难并进行预防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应变和处理的能力,坚韧的耐挫力和意志力,综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当堂训练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 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师生互动 技能巩固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 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 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 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 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 盖玻片的方向) ( )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导学(一)+操作考核评分表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选择洋葱、黄瓜等材料,通常我们选择洋葱作为材料来进行观察。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自主学习P4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完成填空,并讨论标注每个步骤的关键动词(建议用异色笔)。

典型题例探讨 1、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2、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 选做实验导学(二) (7)、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然后用小刀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再用清洗后的小刀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用清洁牙签刮取均匀()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拓展讨论 根据老师出示四幅实验操作中的显微投影图片(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黄瓜果果肉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时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染色? 师生互动,巩固提升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

三年级上册研究性学习教案

三年级上册研究性学习教案 东胜区第三小学 二〇一四年九月

第一课家乡名人知多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捕捉研究素材。 2.搜集资料,学习用评价表总结活动成果。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信息了解家乡名人、感受家乡的变化,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通过整理信息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变化。 (四)难点: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可爱的家乡内蒙古,有高高的兴安岭、茫茫的大草原、滔滔的黄河水,风光多么美丽。古往今来,在我们家乡的土地上,在不同的年代里、在不同的民族中,有很多英雄豪杰、名人志士,以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智慧,在不同的方面创建了杰出的业绩和功勋。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家乡名人,感悟家乡名人吧! (二)我爱发现环节 1.打开书第1页,自己阅读。 2.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家乡的名人很多,他们的事迹也很多。 3.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家乡名人,去了解他们吧。 (三)我爱研究环节 1.你们知道哪些内蒙古的名人吗?能说说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有什么

最主要的事迹?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与全班同学分享。 2.用你收集的资料特别介绍成吉思汗。 (1)学生介绍(鄂尔多斯身边的名人) (2)通过刚才对成吉思汗的了解,自己完成第3页表格。 3.师生共同总结获取信息的途径: (1)通过调查访问老师、父母、长辈、亲友等了解一些名人的故事。 (2)在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名人的事迹,生活年代及所作贡献。 (四)举办展览,交流成果。 (1)将自己收集到的名人资料做成名人小档案。 (2)小组合作制作家乡名人录。 (3)开展评比活动。 (五)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做的更好去努力。 作业:准备下一课内容。 第二课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观察食品的包装可以获取这种食品的相关信息,便于我们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 2.信息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 2.在观察研究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促使学生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实验课教案(优.选)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实验名称:(一)混合沙和豆子的分离。(二)加热白糖的变化 实验班级:六(2)班 实验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一课,主要有两个探究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豆子和沙混合的变化,二是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的变化。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等,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素养起到极大作用。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学时要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确定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程度,确实做到学生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体。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 3、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良好操作习惯、不怕困难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继上一节课初步了解了物质会发生变化后,本节将进一步观察物质的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教材围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及加热白糖变化的实验两部分内容,为凸显重点加热白糖的活动将是重在探究,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是铺垫。 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爱做实验,通过上学期的科学课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实验、观察、收集证据的方法。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主动探究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又因为学生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一些科学知识的构建还需要辅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才能突破思维限制有所上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需继续加强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教学活动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概括发现得出结论 实验方法 分组探究法 实验措施 1、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探究型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推荐文档)

桂林山水 情境 《桂林山水》语文S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任务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 1、运用《桂林山水》的录像导入本文学习。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2、运用投影方式,将桂林风景图片和文中对山水的描写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理解作者描写的手法。 3、展示图片,丰富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4、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资源 桂林简介: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1]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陈毅诗云:“宁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桂林的山水养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

我的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作文评注教学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 设计人:哈尔滨市方正县会发中学高巍总课题名称:农村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策略 (方正县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负责人:高巍(会发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子课题名称: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高巍(一直工作在教学的最前线,是班主任,负责课题的实施、研究、信息收集及相关的资料整理和科研报告的书写和论文的撰写工作) 课题研究情况简介: 我们所研究的子课题是议论文写作策略研究。在对子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从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作文批注这一角度做突破口,通过作文教学及学生写作的过程使学生受到兴趣感染,热爱写作,并能够在自批和互批中提高作文能力。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一个好的作文话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熏陶也是潜移默化。因此,我选取了《学生作文批注法》作为一个小突破口,使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文时不仅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研究以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作文评注法》 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学生的作文和教师搜集的范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评注方法,学会评注;

2)同时,在评注中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由教师的启发引导,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方法的教学; 2)在评注过程中让学生在读文赏文评文上获取写作的技巧与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3)创设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表现。 3、情感价值与世界观 1)让学生通过本次习作,学会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眼光看问题; 2)营造一个情意融融、心灵相通的环境氛围,提供学生自主组织、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基础情况分析 学生以往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能根据要求写出合格的作文。能对他人的作文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修改,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对于他人作文中的问题和语言的理解却还存在不足,特别是他人作文中的优点认识不到位,而且缺少系统的评注方法。 四、教学设想: 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地、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评注方法,掌握评注要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时代性和个性设计方面的东西,教师走入课堂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使用好,还要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应该敢于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灵活的处理和使用教材。因此,本着以下几个方面原则,我形成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中,我通过以下的环节达到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生华。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获得亲生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答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理念。 5、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方法措施: 1、指导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中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讨论,鼓励学生说真话、展示自己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经验,允许学生节外生枝,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观点,变教师传授为引导、帮助、促进,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成长。 2、积极探索多种实施模式,体现学科特点。把交流与指导密切结合,互相渗透,灵活运用,注意组织活动的周密性,减少预设性,增强对生成性的关注与把握。注重课程活动设计的容量与难度,符合本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兴趣。注重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合作中的探索、分享效应,提升与扩展活动的内涵。 3、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建立有利于综合实践课实施的支持网络,打破学校界限,争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更加充分地利用社会与家庭资源。更多地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搞的活动、学校的有关活动相结合,以整合的观点看待问题、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种子 教学过程: 、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 2 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 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种子的萌发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 2 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 a .不要着急; b .把剥了皮的蚕

探究型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九年级第一单元探究型教学 设计方案(Miniquest模板) 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 情境任务成果资源评估 情境: 《Go for it 》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围绕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话题,要求学生掌握learn by doing的用法。但每单元教材无具体的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师需要为学生定做合适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实情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调整取舍,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本单元重点是新词汇和句型教学,难点是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结合本课实际,我采用下列教学情境: 1.Guessing games。2 2.Group work。 3.Pair work。 4.Role play。 5.Talk。 任务: Task 1 Words learning.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he flash cards, discuss the ways to learn English with a partner. 目的:为目标语言的进展做准备。 Task 2 I can do it Practice speaking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

“I study by doing ….”in pairs and groups. 目的: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呈现目标语并练习。 Task 3 Listening (2a) . Listen to the dialogue, check the questions. 目的:听力内容(接受型任务)的输入为输出任务提供材料。Task 4 Make a dialogue ( 用study by doing ). 目的:在情境中复习、巩固、强化语言目标。 成果: 布置作业。以“我是如何学英语的?”为题写一篇书面表达。,通过作业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资源: 本科用到的资源是Blackboard, pictures ,flash cards and cassette player. 评估: 利用评价表,实行量化评价。先让学生自评,再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对组员的活动成果作出评判,教师要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者:卢盟辉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钟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来了解钟摆的秘密。 二、学习重点: 钟摆的原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三、学习难点: 摆长与摆摆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具:摆钟内部结构模型,钟表的摆模型,自制活动的摆。 学具:自制(课前由学生自制简单的摆)。 四、学习过程: (一)观察、分析、猜想

1、教师出示摆钟的内部结构模型。 2、学生看完后,提出问题 (1)摆钟如何工作的? (2)为什么只有摆在摆动时,秒针、分针、时针走动? 3、摆钟工作时,哪部分起着作用? 4、教师出示摆的模型,介绍摆臂、摆锤。 (二、)实验 1、研究在相同时间内同一个摆的摆动次数是否相同。 (1)拿出自制的摆,在三个一分钟内测出摆摆动的次数,你的发现是什么? (2)大家的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是什么决定了摆的快慢呢? (3)研究摆长与摆摆动快慢关系 2、实验一 同样的摆锤,改变摆长,观察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实验二 摆长相同,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其摆动次数,总结发现。

3、整理总结 4、你有办法调整摆的快慢吗?摆钟呢? 四、作业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60秒摆动20次的摆,60秒摆动40次的摆。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课教案 课程名称:科学课程类型:必修 教材来源:大象教育出版社2004版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设计者:卢盟辉新密市来集镇岳岗小学 体积变化之谜 学习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