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及其影响

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及其影响

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及其影响
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及其影响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及其影响

姓名:谌章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史

指导教师:赵立坤

20080512

摘要

启蒙运动是发生于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欧美诸国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在独特的政治传统、理性的宗教改革和清教运动、领先的科学成就及早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国成为整个欧美启蒙运动的发源地。

牛顿是17世纪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取得的成就使人们相信自然法则的威力,形成了自然力可以说明一切事物的理论。英国人将自然法则的原理运用到政治、经济、宗教及文化等领域来思考和分析当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终演绎出了异彩纷呈的思想学说。由培根开创的英国近代经验哲学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和经验,表现出前人所没有的实践精神和探求经世致用的智慧。英国启蒙思想家用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论,用分权制衡理论限制君主专制,奠定了近代以来西方宪政制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基于个人主义和自然法则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则为西方近代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贯讲究实用、固守中庸之道的英国人对待宗教远不如法国人那样立场鲜明、言辞激烈,温和的自然神论和宗教宽容思想贯穿英国启蒙运动的始终。

深受科学革命影响的英国启蒙运动除了具有整个欧美启蒙运动思潮的基本特征——理性和相信进步之外,还具有自己的思想特征。科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重视观察和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运用。这种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和英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英国独有的思维方式:经验主义式的理性主义。对经验和事实的推崇是英国理性主义最重要的特点。它由培根开其端,霍布斯、洛克、休谟等都是它的信奉者。尤其是休谟由于彻底的经验主义走向了怀疑论,形成了英国启蒙思想的另一个特色。同时,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英国人重视实际、鄙视空谈,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使讲究实用的思想成为英国思想界的主流。而这种经验主义的传统在政治和宗教领域里则表现为英国启蒙思想上的保守性。它们一起构成了英国启蒙运动的独特之内涵。

作为欧美启蒙运动的源头,英国启蒙运动勿庸置疑地促进了法美等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和革命的爆发。英国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思想理论涉及各个领域,霍布斯、洛克等的政治理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及启蒙时期的宗教宽容思想和哲学、教育学等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英国;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怀疑论

Abstract

The Enlightenment, continuing from the mid-17th century to 18th century, was 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against feudalism and Christian Church in Europe and America. Britain took the lead in entering the era of the Enlightenment due to its unique political traditions, the rational Reformation and Puritanism campaign, splendid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earlier Bourgeois Revolution.

Newton was the most excellent scientis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gained by Newton convinced people of law of nature. The British tried to apply the principle of law of nature to many field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religion, culture and so on, to analyze all kinds of issues they faced then, and thus diversified thoughts and theories emerged. Firstly, British empiricism, initiated by Francis Bacon, believed that human knowledge originated from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which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practicalism. Secondly, the thinkers of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opposed Social Contract Theory to Divine Right, and argued against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by check-and-balance,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constitutional system in the western world. Thirdly, economic liberalism, which was based on individualism and law of na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urse of the we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one century. Lastly, the British, who were always equipped with Golden Mean, were far less radical than the French on dealing with religion, and thus, Deism and thought of religious tolerance ran through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constantly.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affected by Scientific Revolution deeply, not only b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lightenment, whose connotations were rationalism and progress, but also took on its own particular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anged modes of thought of the Europeans and the Americans. Moreover,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were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Empiricism, origin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British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was British unique mode of thought. Experience and facts were highly valued,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rationalism in Britain. Francis Bacon was the primogenitor of empiricism, and it was embraced by Hobbes, Locke, and Hume. However, the defects of empiricism made itself advance to Hume’s skepticism, which formed another trait during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The British, who had a preference for empiricism, valued practicality well and despised phrasemongering. So

the pragmatic thought became the main ideology during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becaus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rise of middle class. And thus, the tradition of empiricism manifested itself as the conservatism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Therefore, all of them made the unique mode of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being the headstream of the Enlightenment, promoted the rising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Enlightenment and the outbreak of revolutions in France and America undoubtedly. The thoughts and theories brought forward by the British thinkers involved all kinds of fields, among which, Hobbes’ and Locke's political theories, Smith’s thought of economic liberalism, the thought of religious tolerance, empiricism and pedagogy during the period of Enlightenment, exerted a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upo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he western world since modern times.

Key words: Britain; Enlightenment; rationalism; empiricism; skepticism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第1章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关于英国启蒙运动的研究论题是在导师的帮助下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最早对启蒙运动发生兴趣是在学习“近代世界文化史研究”这门课程的时候。启蒙运动作为西方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历来受众多学者瞩目。它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展开了对封建专制、教权主义和蒙昧主义等人类一切旧传统、旧思维的猛烈批判。它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欧美人目前普遍认可的政治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等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启蒙运动所提倡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法国是这场思想运动的中心。法国启蒙思想家强烈的个性特征、法国革命所形成的激进和理想主义色彩使法国启蒙运动成了启蒙研究的一块热土。然而,学界对于英国启蒙运动,却鲜有论及。英国到底有没有启蒙运动?带着这个问题我将目光集中到了英国启蒙运动的研究领域。

经过了解发现,目前学界对于苏格兰启蒙运动已达成共识。关于英格兰启蒙运动,却多有分歧。诚如台湾学者杨肃献教授所指出,“谈到英格兰与启蒙运动的关系,过去的历史家的看法有极大的差别。有些历史家以法国的经验为本,认为英格兰没有发生启蒙运动;也有些历史家认为启蒙运动具多元性,十八世纪的英格兰也有其特殊的启蒙经验。”[1]杨教授认为,虽然学术界承认启蒙运动是个泛欧洲的思想运动,但有关启蒙运动的研究,一般多集中在具典范性的法国,而忽略其他地区的表现。

那么英格兰有没有启蒙?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首先要从什么是启蒙说起。1784年摩斯?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写道:“启蒙(les Lumières)……似乎关涉……一种理性的知识,……一种让人能对人类事务做理性推考的……本领。”[2]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给启蒙运动下了一个很简洁但也很中肯的定义:“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在以往一直黑暗的地方散布光明。”[3]然而,康德(Immanuel Kant)所提出的解释无疑是这些定义当中最广为人知且认同的,它至今还有重要影响。1784年康德写了篇短文《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为当时正在德国蓬勃展开的启蒙运动作辩护。文章开篇就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

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4]22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蒙蔽不是自身缺乏理性,而是外在因素对思想的控制,这种控制就是一统天下的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所以,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重点,亦即人类摆脱他们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主要是放在宗教事务方面。[4]29实际上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批判承继了文艺复兴的人性解放精神。从康德对启蒙的最初规定和当时的哲学背景来看,启蒙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批判精神。从培根到霍布斯、洛克等英格兰的启蒙思想家们无一不具有这种批判精神,无论是培根的“四假相说”对经院哲学的批判,还是霍布斯对君权神授说的颠覆和洛克的人民可以反抗暴政的思想,都在力图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权威的羁绊。他们自觉的将理性的批判精神从宗教领域扩展到政治等各个领域,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荡涤着人们陈旧的思维和观念,打开了被权威和专制所蒙蔽的心灵。康德启蒙思想的核心就是理性的自由运用,即“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4]24关于“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康德还特地解释说是指“任何人作为学者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也就是说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4]24-25在英国,理性的自由运用体现在科学家能够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发表科学成果,并将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到宗教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在启蒙之初,理性的成长往往与科学所取得的成就相伴。因为正是科学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使人们获得了一幅不同于中世纪的宇宙图景,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心中的关于物质世界的迷雾,使宗教迷信与偏见再也没有藏身之处。人们在科学的日益进步中增长了信心和怀疑精神,这种信心和怀疑精神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更增加了人们运用理性来反抗传统和权威的勇气。作为科学革命最高成就的代表——牛顿诞生地的英国,更是培育了一种自由的理性精神。

其次,从作为历史运动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把启蒙运动发生的起始时间向前延伸到17世纪中期或晚期,而不象以往称“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这种时间上的变动本身就暗含着一种地理范围的拓展。伯恩斯(Edward McNall Burns)和拉尔夫(Philip Lee Ralph)指出,启蒙运动开始于1680年的英国。[5]300历史学家博考克(J. G. A. Pocock)在其著作《野蛮与宗教》(Barbarism and Religion)中认为,启蒙运动开始于三十年战争之后(公元1648年)。[6]437更重要的是,约翰?里德伍德(John Redwood)明确指出英格兰的启蒙运动始于17世纪60年代,止于18世纪中期。[7]11罗伊?波特(Roy Porter)则直接将其著作以英国启蒙运动命名:《英国启蒙运动开创了现代世界》(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其中,博考克的观点引人注意。他指出,作为激进的世俗化运动,法国的哲人们和他们的《百科全书》已成

为二十世纪启蒙的基本范式,这使得英国在启蒙运动的讨论中成为看不见的盲点。他说,事实上,英国在十八世纪已经被看作是启蒙了的社会,这可以从孟德斯鸠的著作和十八世纪晚期的德国辩论中明显看出。他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英国为什么和以何种方式成为十八世纪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启蒙国家的范例。以这种方式回答“英国问题”,也就是说明启蒙在法国革命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意义,因此博考克重新划定了启蒙运动的时间和地理范围。[6]437所谓“启蒙了的社会”,就是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 oltaire)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眼中英国自由的政治制度、宽容的宗教氛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英格兰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和科学家牛顿。法国则由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对英国的政治、宗教自由及启蒙思想家的崇拜和介绍拉开了启蒙运动的序幕。因此,英国启蒙开始于17世纪中期的英格兰。在这一时期,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现、霍布斯的《利维坦》及洛克的《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理性的精神在英国开始占据主流。

只是,英国的启蒙理性与法国的不同。英国的启蒙理性是建立在经验和事实之上的思维方式。它源于英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也是英国人固有的民族特性。从经验和事实出发是英国人据以行事的依据,它在启蒙时期表现为经验主义式的理性主义。无论是英格兰的培根、霍布斯、洛克和爱尔兰的贝克莱,还是苏格兰的休谟、亚当?斯密和柏克,都是这种理性思维的代表。正是培根开创的从经验和事实出发的道路,使休谟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正是从经验和事实出发,英国的经验理性讲究实用,沉着事功,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正是从经验和事实出发,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们承认人类理性的有限性,理性没有本领创造出完全合乎理性的未来,也没有能力构建文明社会。他们认为理性本身是与文明的演化互相成长的,理性没有跳出文明之外重新设计文明的本领。因此,一切进步都必须以传统为其基础,以传统为基础的建设才是切实的建设。理性不但不该对文明加以重新设计,而且也没有本领设计出一整套美好无缺的文明。把理性架空到文明之外,重新整体设计经济、政治与文化系统的举措一定会带来灾难,它只会破坏文明的积累,把人类带回野蛮。英国的启蒙运动正是以其鲜明的经验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怀疑主义、实用性和保守性特征而区别于法国的唯理主义。法国的唯理主义传统始于注重逻辑思维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笛卡尔的核心观点就是“我思故我在”,无需考虑客观事实,仅从概念出发就可以推演出结论。他推崇数学的演绎推理方法,认为仅从思辨的推理就得出合乎逻辑的理性结论。笛卡尔并没有直接说理性可以创造一切。但把理性提高到这个层次以后,人的思想很容易滑落到认为,理性就是肯定人间文明的一切的标准。人间文明中任何不合理性的东西,便都是不合理的。换句话说,道德、文化、思想、社会规则各方面都必须合乎理性,而理性乃是唯一合理的创造动力——只有由理性创造出来的东西才

能够合乎理性。事实上,这一思辨逻辑是把“理性”提高到相当于“上帝”的地步。由此有了后来激进的宗教思想和哲学理论及法国启蒙运动的直接后果——法国大革命。法国启蒙运动正是由于其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绚丽色彩而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和典范,在两个世纪以来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幸运的是,最近历史学家们开始从不同国家的历史环境中看待启蒙,似乎看到了启蒙的多元性,英国启蒙也因其别具风格渐受瞩目。而英国启蒙运动所具有的不同于法国启蒙范式的独特之处尤其值得探讨。因此,英国启蒙运动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正是笔者着力的缘由所在。

1.2 文献综述

文献资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文献的收集、分类和整理,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开展一项研究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我们首先来看国内外关于欧美启蒙运动研究的现状。国外对整个欧美启蒙运动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由于资料的获取相对困难,因此主要参考的是译著。比较重要的有德国学者E?卡西勒的《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对启蒙时代的精神,对启蒙思想家在几乎一切知识领域——自然科学、心理学、认识论、宗教、历史、法和国家以及美学中的活动作了清晰而生动的描绘,理清了那些导致启蒙哲学的兴起和规定了它的演变道路和方向的思想线索。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美国学者罗兰?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等分别以一至两章的篇幅论述了欧美各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及其影响。美国学者伯恩斯和拉尔夫在其所著的《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一书中认为启蒙运动始发于英国,并指出牛顿和洛克才是启蒙运动的真正创始人,从而较早地给予了英国启蒙运动应有的重视。在整个欧美启蒙运动中国内对法国启蒙运动的研究最为深入。国内学者李凤鸣、姚介厚所著的《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对法国启蒙运动的产生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专著和大量的论文。这些著作和论文大都以法国启蒙运动为中心论述了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权威从而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主题,对英国的启蒙运动着墨甚少,显示了对英国启蒙运动的忽视。

国内外史学界具体关于英国启蒙运动的研究相对较少。一般是在哲学史当中涉及到英国主要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如:以赛亚?柏林编著的《启蒙的时代——

十八世纪哲学家》(孙尚扬、杨深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英国学者索利的《英国哲学史》(段德智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国内学者胡景钊和余丽嫦的《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等。还有一些关于英国启蒙各个代表人物的著作,如:C?B?麦克弗森的《柏克》(杨肃献译,台北联经出版社,1983年版)、周晓亮的《休谟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当然,一些英国史专著也论及到英国的启蒙运动。肯尼斯?O?摩根的《牛津英国通史》(王觉非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提出了英国只具有实用思想上的启蒙这一论见。而钱乘旦、陈晓律的《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指出,英国的理性主义与法国的理性主义不同,它具有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两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英国启蒙运动终于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国内外研究英国启蒙运动之风正悄然兴起。《启蒙运动在哪儿?英国的问题及答复》(“Where was Enlightenment ?”: English problems, English answers by Robert J. Mayhew,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001, 3)这篇文章介绍了博考克的《野蛮与宗教》一书中的主要观点。博考克认为,启蒙可能具有国家性和地方性,同时在文化和政治上追求避免暴力的更广泛的相似性使欧洲的文学界紧紧团结在一起,也使启蒙成为整个大陆性的运动。他指出,英国启蒙运动不应受到法国启蒙范式的影响遭到冷落,它具有自己的特征:宗教性和保守性,并由此展开论述。尤其是国外最近几年还出版了一些关于英国启蒙运动的专著,如:约翰?里德伍德的《理性、荒谬和宗教:1660-1750年英国的启蒙时代》(Reason, Ridicule and Religio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in England 1660-1750 by John Redwoo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6)、罗伊?波特的《英国启蒙运动开创了现代世界》(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by Roy Porter, W. W. Norton & Company, America, 2000)等。其中后一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与《牛津英国通史》相同的观点,即英国启蒙运动具有实用主义的特征。不同的是,罗伊?波特在《英国启蒙运动开创了现代世界》中对英国启蒙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另外,国内也开始出现一些零星的关于英国启蒙运动的论文,如徐鹤森的《试论苏格兰启蒙运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和苏艾平的《启蒙运动在英国最早兴起的原因及影响》(《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但是,国内对英国启蒙运动的研究远不及国外深入。

最后,由于本文论述的中心主题是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因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主要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是本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如:霍布斯的《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洛克的《人类理

解论》(上、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和《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上、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休谟的《人性论》(上、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和《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等。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内涵正是通过这些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来展现的,它们是本文写作时的主要文本依据。

1.3 选题意义

通过上述的著作和论文,笔者发现虽然学界对于英国启蒙运动仍有异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认同并给予英国启蒙运动应有的地位。历史学家们开始认为启蒙具有多元性,英国启蒙运动具有不同于法国启蒙运动的独特之处。于是,笔者在吸取和借鉴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历史的研究方法、文本解读法、比较研究法等,对英国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启蒙时期的思想学说做了梳理,从而进一步地阐述和归纳了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和影响,以期对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作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

启蒙运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其源头的英国启蒙也应该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英国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的挖掘、启蒙时期思想学说的考察来分析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及影响,旨在使人们对英国启蒙运动有更加真切与理性的认识,能够在一个更深入的层面上客观看待与评价英国启蒙运动。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在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不同民族思想的多元化和道路发展的多样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并期望能够在最低程度上充实国内对英国启蒙运动的研究。

1.4 论文结构安排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英国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启蒙运动发轫于17世纪中期的英国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文化等历史条件密切相关。首先论述英国启蒙运动产生的政治背景,认为英国自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宪政传统给启蒙运动的兴起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其次论述英国十六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认为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使其较早地成为新教国家因而具有较大的思想自由,更加速了清教运动的产生,从而给启蒙运动奠定了深厚的思想

基础。再次论述近代自然科学在此得到快速地发展,科学领域的革命性变迁对英国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培育了人们的怀疑精神,使人们日益增长了进步的信心,科学研究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最后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启蒙运动的生成作用。17世纪中期,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走在西欧诸国之前,因此得以很早地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此背景之下,革命中及革命成功之后以巩固革命成果为目的并对相应理论建构的强烈需求为基础,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益的理论论述与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学说。在上述诸历史条件的合力之下产生了英国启蒙运动。英国启蒙思想家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教育学、历史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则主要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宗教思想四个方面来论述。在哲学基础方面,英国近代哲学以经验论为其主要特征。它强调观察实验、倡导经验归纳法,认为感觉和经验是认识的源泉。由培根开创的英国经验论哲学,经过霍布斯的继承和发展,到洛克已臻成熟。但是贝克莱使英国经验论哲学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方向,最终导致了休谟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产生。然后分析政治思想。在近代科学理性和自然法则的影响下,英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系统的自然法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先进的自由主义政治学说。休谟和柏克通过对自然法理论的批判来强调习俗和传统表明了英国启蒙思想家由早期的自由主义转向了保守主义,这种保守性体现了英国人重视传统和自由的思想,也发扬了启蒙本身所具有的批判精神。英国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它由启蒙思想家诺思、洛克、休谟等提出,亚当?斯密将其系统化。它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和经济自由。最后论述宗教思想。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宗教思想不像法国“战斗的无神论”那样激进和富于强烈的攻击性色彩,而是始终在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之间进行调和,并强调宗教的社会政治作用。它以理性为武器,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宗教和神学进行批判,但是从不否认上帝的存在,形成温和的自然神论和宗教宽容思想。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纵览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学说,可以从中发现:英国启蒙运动作为整个欧美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具有启蒙最根本的涵义:理性和相信进步。但是,这种理性由于其自身的民族特性而具有经验主义的特点,所以经验主义式的理性主义是贯穿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线索,也是英国启蒙运动最主要的思想特征。对经验的推崇是英国理性主义最重要的特点。经验主义哲学的始祖培根为经验论制定了基本原则: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和经验。它的继承者洛克将经验主义发扬光大,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经验主义

理论。但是经验主义自身的缺陷使它走向了休谟的怀疑主义。由于休谟的怀疑论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这种怀疑主义就成了英国理性主义的又一特征。同时,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英国人重视实际、鄙视空谈,讲究实用的思想成了英国思想界的主流。英国启蒙运动的第四个思想特征是保守性。英国启蒙从一开始的自由主义倾向转向了保守主义方向是由英国这个民族内在的重视经验的传统所决定的。它的保守性尤其体现在柏克保守主义思想的形成。总之,英国启蒙的保守性不仅表现在英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上,而且体现在他们的自然神论和宗教宽容的思想上。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首先论述英国启蒙运动作为欧美启蒙运动的源头,对欧美各国的启蒙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然后论述英国启蒙运动对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英国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和分权制衡学说奠定了西方宪政制度的基础,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国家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英国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促进了近代西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并在当今社会仍和凯恩斯的国家干涉主义经济思想共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最后是英国启蒙运动对近代以来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和教育学等各个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第2章英国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17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兴起了启蒙运动。英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理论、天赋权利学说和经济自由主义等一系列重要的启蒙思想,为后来形成启蒙运动的法国中心并播至欧美诸国,奠定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具有众多的历史条件。除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兴起这个基本的历史条件外,英国独特的政治传统孕育了启蒙运动;理性的宗教改革为英国启蒙运动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而科学革命则对英国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最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锻造思想的大熔炉。

2.1 政治传统

纵览世界各国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政治传统的流变与政治思想的生成环境对国民思想的演进与成型起到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考察英国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必然要分析英国政治传统的重要作用。

比较而言,英国的政治传统向为学界格外瞩目,对其亦有不同的解读。作为英国政治传统之内核的英国政治文化,其渊薮在于不列颠式“岛国特质”的国民精神、“重法轻权”的国民性格,及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早期历史中,英国长期处于欧洲文明的“化外之地”,偏居欧陆之外的大西洋一隅。中世纪时期,教会统治与君主专制的控制力度又一向薄弱于欧陆诸国,尤弱于奥、法、西班牙等国。英国在贵族与王权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法律至上的原则和宪政的传统。尤其是1215年,约翰国王对封建规范的屡屡践踏遭到诸侯反叛,结果打败后被迫签署了《自由大宪章》。它奠定了英国自由的基础,并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13世纪的法学家亨利?布莱克顿(Henry Bracton)认为,国王只有在议会中和他的封建大臣们一起才能自由立法,不遵守法律和习惯的国王就是暴君。而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在他的《政治家手册》中指出,反抗那些不遵守法律的国王是合法的。[8]到了亨利三世时期,贵族与王权斗争的结果产生了具有民众选举成分的议会。1322年,议会的宪法地位在《约克法令》中正式得到肯定,英国确立了“王在议会”的政体制度。此后,议会的职能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十四世纪中叶出现了由平民组成的“平民院”(即下院),中等阶级被召进议会,议会成为民族意志的代表、自由传统的象征。即使在专制王权发展到顶峰的都铎王朝时期,君主们也从不逾越“王在议会”和“以法治国”两条界线。因此,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英国得以形成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王在法下”的政治运作原则。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的英国政

治制度时说:“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9]33中世纪所形成的国王、上院和下院三位一体的议会政治机制成为英国权力运作的中心框架与国家政治的权力表征。在之后的议会内部权力结构的变迁历史中,人们可以管窥到英国政治传统演进的轨迹。当国家权力从世袭国王向“国民”的代表——两院转移时,政治权力世俗化的进程便开始了;当权力从世袭上院转移到“民选”的下院之时,英国政治权力世俗化的进程就基本完成了,其间体现出英国鲜明的世俗化、民主化的政治传统。在这样一个世俗化、民主化的政治传统的流变与发展过程中,启蒙思想是其必然产物。

通过对英国政治文明史的考察,人们可以看到英国政治传统的特质在于王权与贵族力量的平衡趋向、政治思维模式的中庸与保守倾向、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取向、“王在议会”与“王在法下”的宪政习惯以及议会政治生活相对连贯的维持。这些特质又进一步衍生了英国政治传统中的原发性、首创性、渐进性和灵活性[10]的制度特征,为启蒙运动在英国最早兴起提供了生成动力和思想源泉。

2.2 宗教改革与清教运动

英国的宗教改革始于16世纪30年代,虽然中间有所反复,但是作为一个新教国家,它远比其它国家有更多的思想自由。因此,它为英国启蒙运动的肇始与兴盛开辟了一条思想上的可行途径,其后的清教运动则为启蒙运动在英国社会的延伸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由于离婚案与教皇发生冲突,英国自此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4年的“至尊法”标志着英国与罗马教廷的正式决裂。它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The Anglican Church)惟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事实上,英国的宗教改革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民族意识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欧洲大陆新教革命的影响。中世纪的英国民众与欧洲大陆的民众一样,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永恒而大一统”的宗教式的社会结构理想。在长期的教会体制之下,人们普遍相信他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是上帝所创设,他们只应该在该结构与体系中做着一个基督徒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席卷欧陆的宗教改革思想使这种认知嬗变为人们对“变化中的秩序”的认知。宗教改革者所标榜的一系列诸如“因信称义”、“良心自由”的全新信条颠覆了人们由中世纪承继而来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当欧洲大陆的新教革命传到英国时遇到亨利八世离婚案的契机,英国的宗教改革由是开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虽然使英国脱离罗马教会的管制,具有比天主教国家更多的思想自由,但是并没有使英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新教国家,英国国教会主要用的仍然是天主教的教义、教规和繁缛礼仪。这使一些

激进的新教徒颇为不满,他们主张利用加尔文教来“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教义和教规仪式,英国的清教运动因此兴起。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清教徒认为,宗教改革后的国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英国国王进行君主专制的工具,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难以纵深维护与扩大。他们遂以加尔文教义作为思想武器,清教运动也因此为英国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英国启蒙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舆论基础。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社会变迁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理性化。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迁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逐渐走向理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并非直接地通过内在的一般理性化从资本主义早期形成发展而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人的态度和气质两个方面都需要有急剧突破和飞跃。韦伯认为完成这一态度和气质领域内的突破和飞跃的主要动因是经过改革的宗教意识。具体地说,这一动因就是欧洲宗教改革中崛起的加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等基督教的新教教义的逻辑和心理所产生的“世俗禁欲主义精神”和虔信的心态。在英国,尤其体现在清教运动的兴起。清教“内心世界的禁欲主义”使教徒尽可能多地积累资本而不是挥霍金钱;虔信则对于清教徒形成劳动“良心”与“良知”从而成为一支有纪律的资本主义劳动力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韦伯认为,“在清教所影响的范围内,在任何情况下,清教的世界观都有利于一种理性的资产阶级经济生活的发展”。[11]由此可见,英国的宗教改革和清教运动对于人们的理性化转变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显示出其在启蒙运动中不可低估的潜在影响。

2.3 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通常指始于16世纪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它使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划定了各自的边界,也为世人开启了一扇思想启蒙与解放之门。科学革命对启蒙运动的发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催化作用,这种作用在诞生了培根和牛顿的英国体现得尤为明显。

16世纪末,德国爆发内战,意大利分裂为许多小国,这在客观上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17世纪初之后,近代科技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这个新教国家。英国思想家培根在《伟大的复兴》中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倡导自然科学研究,在英国乃至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皇家学会等学术活动中心的批准成立体现了英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表明对科学的追求已经上升成为一种政府承认与政府意志。17世纪,以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和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出现确立了理性主义在英国的地位。而牛顿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

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12]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的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这对人们长期遭受禁锢的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远非今人所想象。1687年,牛顿发表了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明显受欧氏几何体系影响的著作以严谨的科学实验和事实观察作为基础,终使牛顿的科学思想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的顶峰。牛顿不仅为自然,还为哲学建立了坚实、牢固的准则。18世纪对牛顿的无条件的赞美和崇敬,就根源于对他的成就的这种看法:“自然和自然规律隐没在暗夜中,

上帝说:‘要有牛顿’,

于是一切变为光明。”[13]42

自然是启蒙运动的基本概念之一,因此启蒙运动的思想内涵就必然与自然科学紧密相关。科学革命中几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与传播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在物理科学中,不论是在科学界还是普通人当中,牛顿所描述的宇宙观都逐步占据了支配地位。几项国际性的科学项目和发现都证明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并由此形成了科学家着手寻求牛顿力学的其他表现形式的气氛。[14]同时,人们因科学革命引发的理性思考习惯而反复思忖着,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亦即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科学革命提供了答案:理性及其产物——数学,两者都能揭示关于自然界和人性的真理,而且这种真理具备可信赖的充分确定性。这种由科学革命所提供的答案及其影响勿庸置疑地深入催化了启蒙运动的勃兴。

在英国,科学革命带来的科学精神使人们更加习惯于以理性思维为主导,重视知识与科学,推崇经验主义,相信进步与法则。其原因在于,英国人的现代思维范式是在传统与变革之中、冲突与妥协之中渐次形成的,这是一种对经验极为推崇的理性思维惯势。对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与分析,是英国人据以行事的依据,也是他们几乎带着一种宗教似的虔诚心情来看待的精神财富。英国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即“以传统作为改造传统的依据,同时对传统做出符合时代的解释”。[9]29这其中的传统,就是对经验的重视与崇拜。英国人这种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使其无论是在科学革命的浪潮中亦或启蒙运动的勃兴中,均走在了历史的前列。

2.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形成,为了在业已建立的海上霸权的基础上纵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破除来自封建制度的阻力,在清教

运动的推动之下,英国于17世纪中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前,英国的资本主义尚未取得对封建主义的优势地位,资产阶级也没有形成完整而又富有感召力的理论建构。英国早期的启蒙代表人物如培根、牛顿等并未在普罗大众内心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社会形态变革的思想论述,这似乎预示着英国启蒙运动尚未真正到来。这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则为英国启蒙运动提供了锻造思想的大熔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启蒙运动之必要条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与法国启蒙运动直接催生了法国大革命不同,英国启蒙运动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产物,为革命之后强烈的理论建构需求之产物。17世纪中期,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走在西欧诸国之前,因此得以很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此背景之下,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益的理论论述与启蒙思想应运而生。众多英国启蒙思想家正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获得灵感与激情,迸发出启蒙思想的火花。深受内战之苦的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描绘了统一而强大的主权国家——利维坦,客观上起到了为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辩护的作用。洛克顺应时势的需要,在资产阶级掌权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之时,在《政府论》中阐发了光荣革命的原则和精神。柏克在《法国革命论》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激烈批判则正是基于维护光荣革命的传统。因此,周有光先生认为,“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是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社会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的社会改革,不是先有理论,后有革命,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15]

其次,从产生启蒙运动的历史任务来看,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的一个世纪左右是英国启蒙运动高潮时期,其巅峰为苏格兰启蒙运动。而这一时期英国已经步入了最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之列,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国家体制基本建立,在这一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启蒙运动,其面临的历史任务仅仅是继续扫除封建政治残余与思想遗留,巩固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君主立宪政权,保障现行的政治架构与资本主义式的权力运作程序。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英国的启蒙运动具有鲜明的保守性特征。这与法国启蒙运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法国启蒙运动承载着为后来法国大革命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思想总动员的历史使命,所以显得更加激进而令人震撼。无论是英国革命还是英国启蒙运动,其发生与完成过程都体现着温和与保守,更多地运用渐进与妥协的方式而较少采取极端与激进的路线。

此外,从英国启蒙运动的一个影响深远的阵地——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形成来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转移到法国之后,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则从英格兰转移到了苏格兰。在英国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中,苏格兰与英格兰相比落后很多,“和苏格兰经济比起来,英格兰富有而蒸蒸日上。”[16]地处英国东南部的英格兰拥有赢利巨大的海外贸易,而这与苏格兰

却是没有关系的事情。在政治上英格兰和苏格兰虽有王族关系,但相互独立。英国革命期间,曾两度合并过(在共和国时期和护国主时期),但都为时不长。英国革命最后胜利后,1707年才正式合并。英国资产阶级的胜利和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合并有力地推动了苏格兰的经济繁荣,因而得到各阶层的广泛拥护。在革命后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享有相当充分的思想与言论自由,可以比以往更加务实、更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较少思想束缚,开拓进取的活动范围更加广阔。苏格兰的知识界充满着自信乐观的情绪,因而创造力比较活跃,启蒙即以此为背景展开。阿伦?布洛克(Alan Bullock)认为,“苏格兰的启蒙运动完全有理由说,它提出来而被传播的思想不下于它接受到的。”而它的文化中心爱丁堡也被称作“北方的雅典”。[17]72-73苏格兰启蒙学者得天独厚的政治与思想环境自然得益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英国启蒙运动之所以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在以上诸历史条件的“合力”之下得以形成,但资本主义经济的阔步发展总归为启蒙运动得以发生的初始推动力。这一推动力与英国独特的诸历史条件相结合,便焕发出了英国启蒙运动之纷呈异彩——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诸思想学说。

第3章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学说

英国启蒙运动作为西方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方面的变革必然走在其他各国的前列。英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思想学说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各个领域。在哲学基础方面,由培根开创的英国近代经验论哲学认为人类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和经验,表现出前人所没有的实践精神和探求经世致用的智慧,并由此形成了英国人的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使英国人既重视维护自由主义的传统,又善于从传统中寻找改造现实的依据。于是英国在启蒙时期诞生了霍布斯、洛克和柏克这样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英国启蒙思想家用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论,用分权制衡理论限制君主专制,奠定了近代以来西方宪政制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由诺思、洛克、休谟等人提出,亚当?斯密完成的基于个人主义和自然法则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为西方近代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一贯讲究实用、固守中庸之道的英国人对待宗教远不如法国人那样立场鲜明、言辞激烈,因此,温和的自然神论和宗教宽容思想贯穿英国启蒙运动的始终。

3.1 哲学思想

英国近代哲学以经验论为其主要特征。它强调观察实验、倡导经验归纳法,认为感觉和经验是认识的源泉。由培根开创的英国经验论哲学,经过霍布斯的继承和发展,到洛克已臻成熟。但是贝克莱使英国经验论哲学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方向,最终产生了休谟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被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18]培根哲学的伟大目标就是实现人类对自然的统治。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强调知识的实用目的,表达了近代科学的基本精神。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和经验,而感觉和经验又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实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形成的,并把这作为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他突出了有步骤和有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要为经验和理性建立“合法婚姻”,制定了科学的实验方法——归纳法。培根对哲学史和科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创造,结束了一个以神学为依归的经院哲学的旧时代,开创了以经验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经验哲学的新时代。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继培根之后的英国又一著名唯物论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将机械论的观点贯彻在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