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论著

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蔺华利,施旺红,雷莹

摘要: 目的:了解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 方法:采用逻辑记忆、视觉再生记忆、连线测验A 和B 、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 T )及字色混淆测验(stroop)对62例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患者组)和62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有关言语学习和记忆、非言语学习和记忆、注意以及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学评定,比较两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 结果:患者组在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连线测验A 和B 、WCST 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以及Stroop C W 操作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0 01)。 结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其特点。

关键词: 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认知功能; 神经心理测验

中图分类号: R749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06)02 0076 02

Cognitive function in remitted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mental disorder LIN H ua li ,S HI Wang hong,LEI Ying.The Fouth Mil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function impairment i n remi tted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 ti ve mental disorder. Method:Verbal learning and memory ,nonverbal learni ng and memory,attention and execu tive function were assessed respectively wi th logical memory,visual reproducti on,trail making test A and B,digi t span sub test,WCST and stroop test in 62remi tted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mental di sorder and 62normal con trols. Re sults:The perfornance of the patients on logical memory,trail making test A and B,WCS T caregories,WCS T correct,WCS T perseveative errors and stroop C W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s(P <0.05or 0.01). Conclusion:Cogni tive deficits i n remitted patients wi th bipolar affective mental disorder have some peculiari ty.

Key words: remission bipolar affective mental disorder; cogni tive function; neurophychological test

虽然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位于全球疾病负担的前30名之列[1],至今研究精神疾病的认知功能仍主要在精神分裂症和单相抑郁症,很少有评定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这可能因为许多医生认为双相障碍是一种非衰退性疾病,其症状消失后能恢复到病前的良好状态,只存在复发。但近几年来大量的随访研究发现,约4/5的双相障碍患者不仅临床常见复发,而且有30%~50%的双相障碍患者在缓解期无法达到他们病前的社会功能水平,约1/4的患者存在慢性衰退等转归极差的趋势[2]

。为了解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我们对此进行研究。作者单位: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心理教研室(蔺华利,施旺红);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雷莹)

1 对象和方法

1 1 对象

患者组为2004年内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消失至少已有6个月;Bech Rafaelsen 躁狂量表(BRMS) 6分;Ha milton 抑郁量表(HAMD) 8分;无严重躯体疾病和物质滥用或依赖史。共62

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18~50岁,平均(34.3!10.3)岁;初中8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32例;平均受教育(14.2!4.3)年;平均病程(8.8!8.9)年;平均住院(3.4!3.2)次。

对照组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者,共62名。无精神或神经系统病史者;无严重躯体疾病和无物质滥用或依赖史;其一级亲属中无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患者。1.2 方法

入组者均由专业的心理测定师盲法测定其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记忆评估采用龚耀先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W MS)评定其言语学习和记忆能力及非言语学习和记忆能力。注意力评估采用Halstead Retain 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 RC)中的连线测验(the trail making A and B)和数字广度测验。执行功能评估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 CST)和字色混淆测验(stroop),在计算机上完成,观察指标由电脑直接算出:?持续错误;#非持续错误;?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以测被试者的抽象概括、工作记忆和认知转移能力。stroop 分为stroop C 和stroop C W 。

采用SPSS 11.0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t 检验和 2检验。

76 J Clin Psychol M ed,2006,Vol 16,No.2

2 结果

2 1 两组神经心理测验评分比较(表1)

由表1可见,患者组在测评言语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上,在评估注意力的连线测验A和B及在评估执行功能的WCST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stroop C W的操作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表1 两组神经心理测验评分比较(x!s)

神经心理学测验

患者组

(n=62)

对照组

(n=62)t值言语学习和记忆

即刻逻辑记忆 8.5!4.414.1!5.0-6.590**

延迟逻辑记忆 6.3!4.411.1!5.5-5.383**

非言语学习和记忆

即刻视觉记忆22.8!3.223.6!2.4-1.513

延迟视觉记忆20.8!3.321.6!2.7-1.442

注意力

连线测验A48.2!19.840.5!15.5 2.413*

连线测验B90.6!37.264.6!24.9 4.586**

数字广度测验13.8!2.314.7!3.7-1.645

执行功能(WCST)

正确应答数35.7!5.141.3!12.5-3.320*

完成分类数 3.8!2.1 5.4!1.4-5.043*

持续性错误数10.6!10.0 2.2!2.8 6.366**

非持续性错误数 8.3!5.8 7.1!4.2 1.277

s troop C109.2!7.1110.3!1.8-1.183

s troop C W79.2!29.888.7!20.5-2.076*

注:两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国外研究表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但由于对象不同,定义和测量情绪状态的方法不同以及测评工具不同,致使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对其损害性质、范围和程度存在较多争议。一般认为急性发作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可在执行功能、注意、记忆及精神运动等存在障碍,这些障碍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甚至最终可发展为痴呆[3]。但这些障碍是否独立于临床状态仍不清楚。

有研究认为双相障碍患者的某些认知缺陷可持续至缓解期,可能是慢性的,与素质相关。Friedmen 于1977年首次报道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难以用年龄老化解释的认知缺陷。Savard等发现, 87%年龄大于40岁的双相障碍患者在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时,其认知功能仍在不正常范围。Sapin等也发现处于缓解期的未服药的双相障碍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在信息加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Van Gorp等[4]、Zubieta等[5]以及Anavel等[6]发现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在描述性记忆、执行功能、言语学习、运动协调性方面均存在障碍。更为重要的是,还在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中发现执行功能障碍,这可能代表了执行功能障碍是发展为双相障碍的易损性标志。另外,Cavanagh等[7]认为言语学习和记忆损害可能是双相障碍认知功能的特征,在有关言语学习的测验中,不同的分数可以区分开双相障碍、单相抑郁和正常健康人群,并且Gourovitch等[8]研究发现单卵双胎中另一个未发病的人存在言语记忆缺陷,这也支持上述观点,同时预示双相障碍具有遗传风险。目前尚没有有关智能损害的报道。

本研究发现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存在注意、言语学习和记忆、执行功能的障碍,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存在注意、记忆、运动速度、视觉和运动综合、字与数系统的综合、从一序列向另一序列转换的能力、概念形成、抽象和综合能力的缺陷。但是这种损害不象精神分裂症那样是弥漫性的,而是局灶性的,有所偏重。功能性和结构性的脑影像学研究[9,10]显示双相障碍存在大脑的额叶、海马和基底核的损害,这些损害和其认知缺陷息息相关。即因为这些损害使得部分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无法达到病前的社会功能水平。

参考文献:

[1]Murruy CJ,Lopez AD.Global mortali ty,disbility,and the contributi on

of ris k factors: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J].Lancet,1997,349:

1436.

[2]Goodwin FK,Jamis on KR.Manic Depres sive Illnes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 ty Press,1990.122 123.

[3]Rabi ns P V,M erchant A.Criteria for diagnos ing reversi ble dementia

caused by depression:Validation by2 year follow up[J].Br J Psychia

try,1984,144:82.

[4]Van Gorp WG,Altshuler L,Theberge D C,et al.Declarative andproce

dural memory in bipolar disorder[J].Biol Psychiatry,1999,46,525. [5]Zubieta JK,Huguelet P,O&Nril RL,et al.Cognitive func tion in eu

thymic bi polar I dis order[J].Psychiatry Res,2001,102:9.

[6]Anavel Martinez Aran,Eduard Vieta,Maria Rei nares,e t al.Cognitive

func ti on across manic or hypomanic,depress ed and euthymic states in

bipolar dis order[J].Am J Ps ychiatry,2004,161:2.

[7]Cavanagh J T,Van Beck M,M uir W,et al.Case control s tudy of neu

rocognitive functi on in euthymic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an as so

ciati on w i th mania[J].Br J Psychiatry,2002,180:6.

[8]Gourovitch ML,Torrey EF,Gold J M,et al,Neuropsychological perfor

mance of monoz ygotic twins discordant for bipolar disorder[J].Biol

Psyc hiatry,1999,45:639.

[9]D revets WC.Neuroimagi ng and neuropath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 on:

i mplications for the c ogni tive emoti onal features of mood disorders[J].

Curr Opin Neurobiol,2001,11:9.

[10]Beyer JL,Kris hna KR.Volumetric brain imagi ng fi ndings in mood dis

orders[J].Bipolar Disord,2002,4:89.

(收稿日期:2005 08 19)

77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年第16卷第2期

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障碍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向心境(情感)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既往称为情感障碍(Afective disorders)是指以心境或情感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高涨、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称躁狂状态;情感低落、快感缺乏、精力下降、兴趣减少、活动减少,称抑郁状态;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②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向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向障碍的素质标志;③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④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⑤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向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⑥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⑦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双向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向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向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向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向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1] 疾病分类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向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双向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双向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向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向障碍目前为轻抑郁;双向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向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向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向障碍;双向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双向障碍分为:双向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双向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

双向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 编辑锁定 同义词双向情感障碍一般指双相障碍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 容并参与编辑。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又称 双相情感障碍 英文名称 bipolardisorder,BP 英文别称 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专家解读 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是心境障碍疾病中的一种,通俗来说就是“情绪的跷跷板”。 医疗百科 致力于权威医学知识的传播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勇丨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撰写 国家卫生计生委 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目录 1. 1 病因 2. 2 临床表现 1. 3 检查 2. 4 诊断 1. 5 治疗 2. 6 预防 基本信息 又称 双相情感障碍 英文名称 bipolardisorder,BP 英文别称 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常见症状 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 传染性 无 双相障碍病因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怎么办 导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在很多人听来百思不得其解,并不清楚这是什么。其实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是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一种,一般出现在遗传或者性格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在很多人听来百思不得其解,并不清楚这是什么。其实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是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一种,一般出现在遗传或者性格缺陷的人群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表现有哪些?该如何面对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今天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常见的精神病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对躯体病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治疗躯体病,若精神障碍不致影响躯体病的治疗,则可不必专门治疗或仅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对其他精神病,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药物疗法、休克疗法等。 主要靠与病人接近的人的病历报告和临床观察、检查和分析。对精神障碍本身还没有客观的诊断手段。现有的实验室方法只是为了排除器质性疾病或查明可能引起某些精神障碍症状群的躯体病,最终确定精神障碍性质还是靠临床精神状况检查和分析。196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心理测量方法和量表,但实践证明,这些仅可作为临床观察、诊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分析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分析 发表时间:2015-07-24T09:53:38.6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金世娟秦静静[导读] 中医虽无血管性认知障碍这一病名,但是有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记载并不少见。 金世娟秦静静 青州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2500 【摘要】血管性痴呆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血管性痴呆是全世界老年性痴呆的第三大病因,仅次于阿尔兹海默征和路易体痴呆,而在亚洲国家则居首位。文章基于此,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从中医与西医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857.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437-01 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概念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除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也会引发认知功能损害,而且当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达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时,常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治疗时机,成为不可逆性认知损害。因此为满足临床需要,在患者出现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时及时干预、延缓痴呆的出现时间和减少痴呆的发生率,在深入研究该病的基础上最早在1993 年由Hachinshi 和Bowler 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由脑血管性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认知损害综合征,即由血管因素引起的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从Hachinsh 等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来看,它是一个包含血管性痴呆在内的范围更广泛的认知功能受损的综合征,并且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门课题,这一概念的提出重在对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2 中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虽无血管性认知障碍这一病名,但是有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记载并不少见,大多散见于中医“呆病”、“痴呆”、“文痴”、“健忘”、“善忘”等病证的论述中。根据其认知损害程度的轻重,现代中医也普遍认同血管性认知障碍属于中医“痴呆”、“健忘”等疾病范畴。现代研究发现中风病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而出现中风病的人群多属于中老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人至老年,肾衰精少,脑海失充;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加之年老体病,所欲不能,行动受限,情志失调,气郁血瘀;脾虚失运,痰浊内生,蒙蔽清窍而致病。 综上所述,中医普遍认为健忘、痴呆病位在脑,与肝脾心肾等脏腑功能有关,尤其是脾肾;多以年老体衰、情志内伤、久病损耗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肾虚精亏,髓海空虚,脑髓失养,或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邪气扰于脑窍,元神蒙塞而成,属于本虚标实,虚中夹实。 中医认为精、气、血三者为人体的物质基础,精生气,气生血,精血同源;肾为五脏之根,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髓能充脑;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脑为“诸阳之会”、“清窍之府”、“精神之府”、“元神之府”等。曹晓岚教授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以及治疗中风和认知障碍的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虽复杂,但归纳起来其病机不外虚、瘀、痰三端,以肾虚、血瘀、痰浊为主,肾精亏虚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基础,痰浊、瘀血是致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肾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气滞为标,病位在脑,其发病、演变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中医治疗当以补肾填精、健脑益髓为基本方法。不仅虚证以补肾为主,即使是以痰浊、瘀血等实邪偏重的虚实夹杂证候中,也常在以川芎、红花、桃仁、泽兰、清半夏、胆南星、陈皮、天麻、郁金、石菖蒲等活血通络、化痰理气的主方中配伍制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熟地兼以益肾填精。 借鉴田金洲教授等制定的血管性痴呆中医辩证量表,发现6 种证型,主要以瘀血阻络证、痰浊阻窍证、肾精亏虚证为主,其余证型较少或未出现。并进一步发现患者以两证或三证相兼出现为主,单一证型较少,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并且轻度痴呆组以虚证多见、轻度认知障碍组实证多见。本研究能说明中风恢复期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病机虚实夹杂,以肾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痰瘀内阻为标,以血瘀、痰阻、肾虚为主要病因,为临床辨证治疗中风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以活血通络、祛痰开窍、补肾填精等方法寓通于补,通补结合,以补为主等治则治法提供依据。 3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逐步被重视,虽然至今对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甚明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各项认知均在逐步完善中。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病因,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烟酒嗜好、性格、遗传因素、营养状态等对其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年龄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大多数发现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本文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2.22±10.32 岁,无认知障碍者、轻度认知障碍者、轻度血管性痴呆者的平均年龄(岁)依次为58.77±9.16、63.56±10.16、70.37±8.67,在年龄组段研究中同样发现随年龄增长,患者的认知状况下滑。年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可能与老年人的血管性疾病患病率较高有关。 关于性别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致。本文在男女比例基本均等的条件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轻度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女性比占优势,性别对认知功能有影响,但是这也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女性患者受教育程度较男性低有关。 关于文化程度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文化程度高低对认知功能有影响,文化程度低是该病的危险因素,学习有利于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故目前普遍认为提高人类的受教育程度有利于降低认知功能损伤。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文化程度普遍较认知功能正常者低,并且轻度痴呆患者主要以文盲和小学学历为主,低文化率更明显。关于婚况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既往研究较少,笔者发现单身(主要为老年丧偶)较已婚且配偶健在者患病率高,这可能与单身(主要为老年丧偶)者易出现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另外笔者对患者的日常运动情况和职业做了统计分析,发现经常锻炼比好静懒动者的认知功能保存较完整,可见经常锻炼不仅有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经常锻炼者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生活比较有规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活跃了大脑,促进了周身的血液循环。同时未发现职业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简介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 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 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 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1] 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偏执性精神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 意识清晰、有较固定的持续性妄想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人格保持相对完整,社会功能相当程度上良好,则称为偏执性精神障碍,这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而不是一个疾病单元。 偏执狂: 发病有关因素:1.个性特点:患者病情个性往往有主管、固执、敏感多疑、对他人怀有戒心、不安全感、嫉妒、好争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自我中心、自命不凡、自我评价过高、对人吹毛求疵、强词夺理、野心勃勃、爱空想、遇事专断、不坦率、情绪易激动和不能冷静面对现实等素质忒点(这些个性缺陷,在遭遇某种心理社会因素或内在冲突,自己不能妥善应对,而将事实加以曲解或长期耿耿于怀,就有可能逐渐形成偏执状态,导致发病)。2:遗传因素3:文化背景 临床表现:患者外貌衣着整洁,日常活动无异常,可显露奇怪、多疑、偏执或敌意。主要的症状为缓慢发展的系统妄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和意向活动,人格保持较完整。所谓系统妄想,系指妄想内容固定,不泛化,思维逻辑形式是连贯的,陈述时可能有些亢长赘述,但不荒诞,有时近似现实。妄想体系往往使患者有强烈心境或带有警觉性。若不涉及妄想内容,患者能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患者对妄想内容坚信不疑,难以听从他人的分析和解释: 1.诉讼狂:较为多见。患者坚持认为受到威胁和迫害,名誉被玷污,权利被侵犯等,因得不到公正的解决,而诉诸法庭。威胁和迫害可能来自某个人,也或许时来自某些人有组织的精心策划。患者的信念非常牢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情节更加复杂。患者的诉讼有逻辑性,详尽而层次分明,见不到有什么破绽。在诉讼的过程中若遇到阻力,则毫不后退,反而增加必胜信心。一旦诉讼被法院驳回,则采取迂回对策,千方百计公之于世,请求社会上的声援。可谓不屈不饶,为正义而奋斗。由于患者有高度警觉性,可表现明显焦虑或易激惹。 2.色情狂:色情狂似乎以女性多见,尤其是未婚年纪大的女性。患者表现对某一男性有强烈的色情感觉和持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念,认为对方在深深地爱着自己。患者爱慕的对象可能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是著名的人士,但碍于客观情况,不敢公开表示恋爱心境,而采取一眉目传情方式表示心意。当患者大胆进行试探遭到对方拒绝时,反认为是在考验自己的忠贞,毫无悔恨,更坚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有的患者并不企图同爱慕的对象接触,可能写信或买礼物。但不寄给对方。有时患者会将妄想信念隐瞒起来,可是隐瞒时间不会很长,往往因莫名其妙地愤怒而暴发出来,甚至是危险的暴力性行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男性患者。 3.嫉妒狂:患者的信念是认为自己的配偶不忠诚,另有新欢。妄想常伴有强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往往采取跟踪尾随,偷偷检查配偶的信件或提包,千方百计搜寻不合逻辑的证据和线索等。甚至限制其日常活动,不许一人独自外出,尤其在周末或晚间。患者有时对配偶进行粗暴地质问或虐待、殴打行为。据报道,男性患者可能是慢性物质滥用(如乙醇、可卡因等)与嫉妒妄想之间存在联系。 4.夸大狂:患者自命不凡,才华出众。可有两种表现:一是极度欢快,对自己毫不关爱;另一是在妄想影响下,可发生犯法行为。 诊断:偏执狂的诊断仪系统和较固定的妄想为突出症状,妄想内容不荒谬,且往往有与患者经历或处境有一定联系,不泛化,具有现实性,患者在叙述时有层次,有较强的逻辑性,若不深入调查了解,难以辨别其真伪。疾病过程无幻觉,随时间迁延社会功能相对良好、人格保持完整,无精神衰退。

认识双相情感障碍讲课稿

认识双相障碍 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跌宕起伏,“在状态”和“不在状态”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些波峰和波谷会更严重。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会损害你的工作和在校表现,损害你的人际关系,并打乱你的日常生活。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疗的,但很多人不能认识到那些警告信号,并且得到他们需要的帮助。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未经治疗会趋于恶化,因此知道这个疾病的症状是什么样子就显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得到控制的第一步。 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又称躁郁症)会导致严重的情绪、精力、思维和行为的变化,从一个极端的躁狂高点,到另一个极端的抑郁低点的转变。不仅仅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心情好坏,躁郁症的周期会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而且不像普通的情绪波动,躁郁症的情绪变化如此激烈,以至于它们会干扰你发挥作用的能力。 在躁狂发作期间,一个人可能会一时冲动辞去工作,刷取巨额信用卡消费,或者只睡两个小时也感到精力充沛。在抑郁发作期间,同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太累而不愿起床、自我厌恶感强以及超过失业和负债的绝望。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双相情感障碍的首次躁狂或抑郁发作通常发生在十几岁或成年早期。症状可能是微妙的和混乱的,所以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忽视或误诊,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但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你可以过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生活。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误区和事实 误区一: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不能得到更好的或过正常的生活。 事实: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拥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满意的人际关系。带着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生活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经过治疗,拥有健康的应对技能和稳固的支持系统,你完全可以在处理你的症状的同时,生活美满。 误区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来回摆动。 事实:有些患者的极端躁狂和抑郁发作会交替,但大部分人处于抑郁的时间比处于躁狂的时间长。躁狂可能是如此的轻以至于它不被认识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可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症状。 误区三:双相情感障碍只影响情绪。 事实:双相情感障碍,也影响你的精力水平、判断力、记忆力、注意力、食欲、睡眠模式、性欲和自尊。此外,双相情感障碍与焦虑、物质滥用和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心脏病,偏头痛和高血压有关。 误区四:除了服药,你没有什么可以做来控制双相情感障碍。 事实:虽然药物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治疗和自助策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您可以通过规律的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监测你的情绪、

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论著 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 蔺华利,施旺红,雷莹 摘要: 目的:了解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 方法:采用逻辑记忆、视觉再生记忆、连线测验A 和B 、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 T )及字色混淆测验(stroop)对62例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患者组)和62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有关言语学习和记忆、非言语学习和记忆、注意以及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学评定,比较两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 结果:患者组在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连线测验A 和B 、WCST 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以及Stroop C W 操作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0 01)。 结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其特点。 关键词: 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认知功能; 神经心理测验 中图分类号: R749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06)02 0076 02 Cognitive function in remitted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mental disorder LIN H ua li ,S HI Wang hong,LEI Ying.The Fouth Mil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function impairment i n remi tted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 ti ve mental disorder. Method:Verbal learning and memory ,nonverbal learni ng and memory,attention and execu tive function were assessed respectively wi th logical memory,visual reproducti on,trail making test A and B,digi t span sub test,WCST and stroop test in 62remi tted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mental di sorder and 62normal con trols. Re sults:The perfornance of the patients on logical memory,trail making test A and B,WCS T caregories,WCS T correct,WCS T perseveative errors and stroop C W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s(P <0.05or 0.01). Conclusion:Cogni tive deficits i n remitted patients wi th bipolar affective mental disorder have some peculiari ty. Key words: remission bipolar affective mental disorder; cogni tive function; neurophychological test 虽然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位于全球疾病负担的前30名之列[1],至今研究精神疾病的认知功能仍主要在精神分裂症和单相抑郁症,很少有评定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这可能因为许多医生认为双相障碍是一种非衰退性疾病,其症状消失后能恢复到病前的良好状态,只存在复发。但近几年来大量的随访研究发现,约4/5的双相障碍患者不仅临床常见复发,而且有30%~50%的双相障碍患者在缓解期无法达到他们病前的社会功能水平,约1/4的患者存在慢性衰退等转归极差的趋势[2] 。为了解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我们对此进行研究。作者单位: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心理教研室(蔺华利,施旺红);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雷莹) 1 对象和方法 1 1 对象 患者组为2004年内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消失至少已有6个月;Bech Rafaelsen 躁狂量表(BRMS) 6分;Ha milton 抑郁量表(HAMD) 8分;无严重躯体疾病和物质滥用或依赖史。共62 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18~50岁,平均(34.3!10.3)岁;初中8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32例;平均受教育(14.2!4.3)年;平均病程(8.8!8.9)年;平均住院(3.4!3.2)次。 对照组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者,共62名。无精神或神经系统病史者;无严重躯体疾病和无物质滥用或依赖史;其一级亲属中无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患者。1.2 方法 入组者均由专业的心理测定师盲法测定其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记忆评估采用龚耀先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W MS)评定其言语学习和记忆能力及非言语学习和记忆能力。注意力评估采用Halstead Retain 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 RC)中的连线测验(the trail making A and B)和数字广度测验。执行功能评估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 CST)和字色混淆测验(stroop),在计算机上完成,观察指标由电脑直接算出:?持续错误;#非持续错误;?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以测被试者的抽象概括、工作记忆和认知转移能力。stroop 分为stroop C 和stroop C W 。 采用SPSS 11.0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t 检验和 2检验。 76 J Clin Psychol M ed,2006,Vol 16,No.2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典型病例

心境障碍的典型病例分析 一、病例一 (一)病历摘要 患者郑某,女性,49岁,汉族,小学文化,退休工人。 主诉: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想死、烦躁8个月,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993年8月搬入新居,住6层,感觉上下楼不方便,该楼地处使馆区,物价较贵,患者总觉得钱不够花,担心自己退休后没有经济能力供孩子念书,觉得日子要过不下去了,后悔当初不该搬家。患者自从搬家后总觉得活着太累,见什么都烦,有时在家自己打自己,打完后就哭,常说:“我现在算什么人呢,后脑勺发木,胳膊发麻,蒸馒头做米饭都弄不熟了。”患者自称觉得活着没意思,经常想跳楼,但又怕跳楼自杀后名声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前程,希望去医院打一针,想“安乐死”。总唠叨过去的事情,认为自己过去做的事都不对,食欲明显下降,夜间入睡明显延迟,有时在上床后2、3个小时也不能入眠。1993年12

月13日至27日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给予“阿米替林”75mg/d,病情稍有好转,家属即将患者接出院。 出院后病人病情仍不稳定。近1个月来病情加重,情绪低落,睡眠更差,有时整夜都睡不着。自诉脑子坏了,什么都干不了,自己的病也好不了了。自责,认为一家人全让她给拖累了,有时烦躁、着急,症状晨起较重,晚上较轻。曾服用“氯米帕明”75mg/d,但自觉服药后头痛,故自行停药。后改为“麦普替林”75mg/d,疗效欠佳。仍烦躁、着急,整天担心孩子及家人的生活,有时坐立不安,心慌,口干,觉得身体上下串气,担心自己找不着家。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曾企图上吊自杀而未遂,饮食睡眠欠佳。患者主动要求住院治疗,门诊以***收入院。 既往史:体健,无重大躯体疾病。个人史:8岁上学,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关系一般。工作后,与同事关系好。病前性格:内向,情绪不稳,爱发脾气,爱抱怨。婚育史、月经史:无特殊。家族史:两系三代无精神病史。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2), 179-187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6657882.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6657882.html,/10.12677/ap.2019.92023 The Deficit of Emotional Recognition to Facial Exp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ntervention Enlightenments Xing Huang The Laboratory for Affect Cognition and Regulation,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7th, 2019; accepted: Jan. 22nd, 2019; published: Jan. 30th, 2019 Abstract Numer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BD) have difficulty in recog- nizing facial expression, leading to BD’s social dysfunction. Attention is a basic cognitive processing. Abnormal visual attention to emotional stimuli can often reflect the mechanism be- hind emotional disorder. This review focused on the abnormal attention processing in BD, and summarized the previous findings on the deficit of emotional recognition to facial exp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 group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enlightenments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Affective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 Facial Expression, Attention, Visual Scanning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 ——从注意加工层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及干预启示 黄杏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收稿日期:2019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30日 摘要 已有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BD)对情绪面孔存在识别障碍,从而影响该群体的正常社会

六类重性精神病的主要症状

六类重性精神病的主要症状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旧称早发性痴呆,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具有思维、情感、感知、行为和人格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分裂”。病程多迁延,易复发,多次发病者会转入慢性状态,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 [临床特点] 1.多起病于青壮年。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为1:1.6。 2.部分病例家族史中有明显遗传倾向。 3.大脑形态学及神经生化学尚无特征性的发现。部分病例可用中枢多巴胺功能紊乱假说解释,少数病例有肯定的脑萎缩现象。 4.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与遗传素质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产生一定影响。 5.起病可为急性和亚急性,也可为逐渐缓慢起病。 6.缓慢隐潜起病者,常具有无诊断决定性的前驱症状及分裂人格,如古怪的观念及孤僻的行为等。 7.症状表现常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整个精神活动体现出不协调、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

8.常见的感知障碍为言语性听幻觉,表现为有人在议论、评论或脑内的思想转化为言语声音等表现。还有其他感官的幻觉。 9.明显的思维障碍常表现言语无序,联想结构的松弛,思维过程的中断,与患者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内容可涉及各种类型的妄想。 10.妄想中最常见的有被害、关系妄想,也可出现夸大、嫉妒、钟情等多种妄想。尤其是虽不常见,但有特征性的原发性妄想,如妄想知觉。 11.还可表现各种被人控制、被人洞悉,思维受外力干扰的异已体验,以及情感、行为意志等精神活动由外力强加的被动性体验。 12.上述妄想性信念及体验的特点为,十分荒谬、不可理喻,内容常不系统、脱离现实,容易泛化,且在意识清晰的背景下出现。 13.情感反应也有多方面的紊乱、淡漠、迟钝、不适切、不协调、倒错以及矛盾情感。缺乏深刻细腻情感的交流。其中尤以不适切、不协调的情感最为常见。 14.少数病例呈现紧张症行为,如兴奋躁动,刻板语言、刻板动作,或木僵、违拗、缄默及蜡样屈曲,或表现冲动毁物、伤人自伤等。 15.部分病例上述表现不突出,表现为“阴性”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

奥卡西平片治疗双相心境障碍疗效 奥卡西平片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是卡马西平的l0-酮衍生物,在芳香基酮降解酶的作用下代谢为羟基衍生物MHD也有抗癫痫作用。奥卡西平片其优于卡马西平在于:无肝酶诱导作用,生物利用度高(96%),蛋白结合率低(40%),疗效好,不良反应尤其是皮肤过敏少。奥卡西平片除了在在抗癫痫治疗中应用广泛外,还运用于双相心境障碍疗效的治疗。 Ghaemi等回顾性调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42例,男10例,女32例,平均年龄(33.3+12.4)岁;25例双相I型,4例双相Ⅱ型,13例普通双相;均用奥卡西平片单独治疗或辅助治疗;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奥卡西平片平均剂量1057 mg/d,平均治疗周期为16.2周。 结果发现,约57%患者服用奥卡西平片后度至显著有效,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过度镇静(40%);男性比女性的治疗反应好(10/10 VS.14/32,P=0.006);奥卡西平片对半数以上的双相障碍患者有效,耐受性好。 Benedetti等对18例服用碳酸锂的患者加用奥卡西平片治疗8周,用CGI、躁狂量表(BRM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进行4~12个月追踪观察,18例双相患者中16例I型、2例Ⅱ型,奥卡西平片剂量(919±336)mg/d,在8周时11例(61.1%)显著进步,并继续好转。 对混合型双相障碍奥卡西平片有与卡马西平类似的功效和耐受性,而过敏反应、肝功能等不良反应均较轻,因而奥卡西平片逐渐代替了卡马西平,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 有不少双相障碍患者发展为难治性病例,奥卡西平片也有一定效果。Nassir等对13例难治性双相障碍的患者进行奥卡西平片治疗,结果6例(46%)进步,2例(16%)显著进步。Pratoomsri等治疗反复发作的15例心境障碍患者,其中双相I型12例,双相Ⅱ型2例,分裂情感障碍1例;症状表现为抑郁9例,躁狂3例,轻躁狂1例,混合型2例;6例混合轴Ⅱ诊断,10例有心境障碍家族史,4例有精神病性症状;奥卡西平片剂量(775±556)mg/d,观察(31.6±41.5)周,治疗1个月后有9例、在2个月时有7例达到明显或非常明显改善,40%患者没有不良反应,这说明奥卡西平片对于反复发作的双相心境障碍有良好疗效。 有人研究128例有自杀意念的双相患者,结果发现,与锂盐相比,奥卡西平片、拉莫三嗪对自杀的影响几乎等同,可以用于对有自杀意念双相患者。 ■感知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兼有躁狂与抑郁两种表现,可以其中一种为突出表现。 抑郁症 抑郁症是指情绪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种精神障碍。患者情绪低落,自卑忧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此病常有反复发作倾向,预后一般较好。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有神经介质紊乱构成该病的素质或倾向,而心理社会因素起诱发作用。该病于中年及青年发病者为多见。近年来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功能增高,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引起机体高代谢状态,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多食、消瘦、畏热、多汗、易激动及甲状腺肿大等一组症群的内分泌性疾病。病因多种,其中Graves病最常见。本病的发病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因精神刺激等应激因素作用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所致。本病属常见… 恐怖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病人对某种特定的物体或处境或与人交往时而发生强烈恐惧,并主动采取回避方式来解除这种焦虑不安。其特征为:(1)患者对某种场合存在的客体发生强烈恐怖,明知过分,不合理,不必要,又无法控制,伴明显的焦虑不安和植物神经症状; (2)一定有回避行为,愈是回… 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又称焦虑症,以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为特征,血浆内皮质酮含量可增高,且其紧张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相称。临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后者又称急性发作。本病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大多数病例发生年龄为20-40岁之间。本病属心理性疾病,故心理治疗… 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系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持久的情绪抑郁,其程度较轻,病程较迁延。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持久的情绪低落,沮丧,压抑,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2)无重性抑郁症的特征,如无明显精神运动性迟滞、幻觉、妄想及无生物学方面改变所致的昼夜节律的改变,早醒失眠,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等。(3)与周围… 疑病性神经症

分裂性情感性精神病

大庆市第三医院 分裂性情感性精神病护理计划单 姓名:性别:科别:诊断:住院号: 【护理诊断】□思维过程的改变□感知改变:幻觉□有暴力行为的危险□自尊紊乱。□情境性自我贬低□不合作□睡眠形态紊乱□有孤立的危险□家庭应对无效□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护理计划】 一、思维过程改变:妄想 相关因素□思维障碍□情感障碍 预期目标□病人能说出妄想的内心感受□病人妄想发作次数减少、内容淡漠或消失 护理措施□评估病人妄想出现的频度、时间及规律。□将病人安置在监护病室,密切观察病人的语言行为、表情等。□注意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境界,分析病人的白日梦。□观察了解病人常用的反应模型。□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并给予同情和理解。□根据病人的妄想内容,进行相应的护理。若为夸大妄想,要尽量使病人保持安静,减少精神刺激,当病人过度兴奋时,要设法降低兴奋性(例如当病人高谈阔论时,要疏散围观人群,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等);若为自罪妄想,要开导病人,帮助病人进行正确地自我认知;若为关系妄想,护理人员不可在病人面前或在病人视线内与他人耳语,或面向病人说病人听不到的话语,以免引起病人猜疑。□妄想病人确认妄想内容真实,入院则是“迫害”。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持敌对情绪,对医护人员非常不友好,如攻击行为、口出秽言等。护理人员要能容忍、接纳病人,不加批评,不与病人争辩,更不要训斥病人,要耐心帮助病人渐次澄清思考偏差,增加真实感。□在妄想活跃期,不可贸然触及其妄想内容。□若病人主动谈及妄想内容时,应仔细倾听,接受其真实感,但不能帮助病人承认现实,要告诉病人“我没有同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你生病的缘故吧。”并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如“咱们们一起去打乒乓球吧?”。□注意观察病人的激惹行为,避免发生自伤、伤人、毁物等。□与病人一起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训练,教育病人自我控制,自我中断和自我对抗等。 二、感知改变:幻觉 相关因素□感知障碍□思维障碍 预期目标□病人能表达其内心感受□病人幻觉减少或消失,表现为语言、行为、表情与现实环境相符 护理措施□评估幻觉出现的频度、时间及规律。□将病人安置于重点房间,严密观察病人的语言、行为、表情、情绪等,以估计幻觉内容。□准确评估病人的幻觉内容,如病人全神贯注、侧耳倾听,并表现出愤怒、谩骂时,可判断为幻听,此时要给予恰当引导,帮助病人核实真情。带病人到周围查看一下,是否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并告诉病人“我可没听到这种声音,这种声音一定让你很不舒服,那是因为你生病才会听到。”帮助病人澄清思考偏差,增强现实感。□鼓励病人当听到异常声音或有异常感觉时,告诉护理人员,以便帮助澄清事实。□关心、体谅、尊重病人,对病人的幻觉症状不能训斥责备,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病人,以免病人产生敌对情绪。□引导病人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法活动,并延长活动时间,尽量减少病人的单独活动空间。□指导病人进行正确应对。□针对病人不同的幻觉内容、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及规律,设法干扰发作、中断或对抗其内容,以减少发作次数,并逐渐消失。 三、有暴力行为的危险 相关因素□幻觉□妄想□木僵□紧张性兴奋

常见精神病性症状汇总

精神症状 一、相关概念(术语) (一)意识、心理、精神是同义语。 精神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精神疾病(障碍)是各种原因引发的,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大脑疾病。 (三)精神症状是精神疾病时的精神异常现象,是诊断精神疾病的依据。 1.精神症状是与患者的过去、同龄人、心理测验均数相比较而言。 2.精神症状的“异常”与“正常”交错在一起,随病程(或演变)而变化。 3.确定精神症状,首先要区分是人格特征还是症状表现。 4.区分一般精神症状还是精神病症状(有社会功能、现实检验能力、自知力的障碍)。 5.区分是原发还是继发。 6.区分“机能性”还是“器质性”。 7.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8.学习症状学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个病人内心体验,用日常用语尽可能地精确描述。 (四)社会功能包括: 1.日常生活能力; 2.工作、学习、业余活动能力; 3.社交能力;

4.遵守规则的能力。 (五)自知力的核心是对自身疾病的自省力(病感及判断性认知能力)。 (六)预后 1.症状缓解与不完全缓解; 2.症状的复发与恶化。 3.缓解的标准: ①症状消失程度; ②自知力恢复程度; ③社会功能恢复程度; ④与病前人格相比有否变化。 (七)起病形式 1.急性:从疑似到确认精神症状不超过二周,通常能说清起病的年月日。 2.亚急性:从疑似到确认精神症状不超过三个月,通常能说清起病的年月。 3.慢性:从疑似到确认精神症状,通常只能说清起病的年份。 (八)病程 1.进行性的,分波动性和持续性进行的,如精神分裂症。 2.非进行性的,如神经症。 3.迁延性的,如老年人的躁狂或抑郁持续二年以上。 4.间歇发作性的,如双相障碍。 5.特殊的病程,如CO中毒的清明期、创伤后应激反应、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阶梯性病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