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2.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构造心理学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采用内省实验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于杜威和安吉尔,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了思想基础,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由华生创立,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建立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7.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叫做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脑: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①脑干: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部分,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

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经延脑的椎体交叉要向对侧传导,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②间脑: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

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③小脑:表层是灰质,深层是白质与脊髓相反,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

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8.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大脑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以及皮下的一些脑结构共同构成边缘系统,是内脏功能的合计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

9.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10.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求艳遇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11.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1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觉)

13.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14.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红光能保护

对暗适应。

15.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正后像:感觉后像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性质相反。

16.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7.联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能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

18.各种感觉

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分辨物体细节和颜色,是明视觉)杆体细胞(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是暗视觉)。三个特性:色调取决于波长,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彩色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色觉异常分为:色弱、不分色盲和全色盲。

听觉: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类听觉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味觉:舌面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

皮肤感觉:对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则难以适应。

平衡觉又叫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运动觉又叫动觉,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内脏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

19.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0.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选择性:人们就要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

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又称常性。

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

21.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

22.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按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动作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按能否加以陈述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5~9个单位)和长时记忆。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再认

23.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艾宾浩斯通过识记无意义音节的记忆实验,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一项是查明了遗忘的进程。

从保持曲线来看,以往的速率开始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的速率越来越慢,呈负加速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做系列位置效应。

2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分类:

按思维形态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按探索问题答案方面的不同,可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5.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

2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的作用,定式的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

27.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8.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运动性言语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其受损时会造成表达性失语症言语缺陷;听觉性言语中枢,又叫威尔尼克中枢,其受损时会造成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时,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叫做失读症;书写中枢受损时不能写字、绘画,叫做失写症。

29.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本质的差别。

30.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仪式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

31.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有四个阶段,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

32.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33.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叫做有意后注意或者随意后注意。

34.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叫做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约为5~9个项目。

35.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的起伏: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36.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37.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38.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39.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内驱力和诱因。

40.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的需要层次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4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指情感反映的过程,也就是人脑的活动过程。既可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

情感则被人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社会意义的情感,用于人类,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

42.按情绪的状态,也就是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

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通常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境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3.人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44.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要通过克服困难才能达到。

45.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执行决定阶段

46.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和意志的自制性。

47.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48.能力的分类:按结构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按能力涉及的领域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按创造程度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49.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50.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51.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以及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5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53.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表1-1 (p85左右)

54.气质类型及神经过程的特点:胆汁质,强但不平衡;多血质,强、平衡且灵活;黏液质,强、平衡但不灵活;抑郁质,弱、兴奋过程更弱,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但耐受性低。

55.如何看待气质类型: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气

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56.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57.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原则,需求直接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抑制本我的冲动。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1.奥尔波特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2.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勒温的公式:B=f(P,E)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论。

社会学习论起源与行为主义,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4.社会化是个体有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5.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较好的遗传素质。

6.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参照样本。

7.社会化的类型: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物学)、性别(人格特质)以及性别角色(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8.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9.社会角色分类:按获得方式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按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其心理状

态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10.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以及角色实践。

11.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12.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13.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4.身份的定义: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15.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和契约性。

16.自尊是个体对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17.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18.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19.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也叫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20.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和中心品质模式。

21.印象管理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

22.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23.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

动效率最高。

24.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和动机、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侵犯动机。

亲和起源于依恋。亲和的作用有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影响亲和的因素: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顺序。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

25.几种基本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内疚。

嫉妒情绪的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26.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传入行为倾向成分。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27.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28.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29.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和触摸、姿势与妆饰、人际距离等。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3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包括: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3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四个水平:情趣爱好方面,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方面。

32.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33.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34.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行为的的特点: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第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第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35.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36.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37.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日常称“磨洋工”。

38.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是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率、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率。

39.爱情、婚姻与家庭大致了解一下,心中有数。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心理发展的动因:

①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被称为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受遗传

因素决定的。

②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被称为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

定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是代表人物。

③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④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观察学习、替代强化。代表人物班杜拉。

⑤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心里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

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

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图

式、同化、顺应、平衡;心理起源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2.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①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感知运动图式

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②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代表人物艾森克

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童年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青少年期: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

3.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

4.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5.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和顺序: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远近原则,还有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6.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

深度知觉:吉布森“视觉旋压装置”,从六个多月开始,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7.婴儿主义的发展是从不随意主义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

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末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9.婴儿气质类型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和社交性。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的五维度):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10.婴儿兴趣的发展: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11.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阶段,这是生理反射性微笑,不是社会性微笑;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的社会微笑。

12.婴儿的社会性哭泣: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

13.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14.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5.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安全性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16.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一周岁前后,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两周岁前后):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

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17.幼儿期是指3岁至6/7岁的儿童时期。

18.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19.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20.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可塑性、动态性。

21.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22.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十二三岁,属于小学阶段。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23.童年期记忆发展,策略: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24.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将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25.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26.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27.少年期的年龄是指11~12岁至15~16岁。这一阶段生理发育迅速。

28.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29. 少年期记忆的发展: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就都达到高值。

30. 少年期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31.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32. 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

33.第二逆反期,少年逆反期的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观念上的碰撞。

34.青年期的年龄范围约在17~18岁到35岁。

35.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少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

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其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36.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推力发展的系统理论,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提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37.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

38.中年期人格特征: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包括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出现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变化趋向。

39.老年期是指60岁至衰亡的这段时期。

40.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不安全感,表现在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方面;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1.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常见的心理异常的症状:

3.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

①错觉,病理性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谵妄状态时,错觉带有恐怖性质;

③幻觉: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幻听(命令性、评论性、争论性)、幻视、

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按体验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按产生特殊条件分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

容)、心因性幻觉。

4.思维障碍:(详情见书上)

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与此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

①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

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

情妄想、内心被揭露妄想。

②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脑海

中。

③超价观念。

5.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详情见书)

6.自知力障碍: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7.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1)情绪高涨: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

2)情绪低落: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

3)焦虑: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

4)恐怖:遇到特定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随机产生与处境不符的紧张、害怕心情。

8.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情绪倒错。

9.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

2)意志缺乏

3)意志减退

4)精神运动性兴奋

5)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10.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妄想性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11.心境障碍:

1)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2)抑郁发作: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或迟缓。

3)双向障碍: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12.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五个特点如下:意识的心理冲突;精神痛苦;持久性;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13.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它有明显的道德性质,不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

14.心理冲突的变形: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变形是神经症性的。

15.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

16.急性应激障碍: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

17.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从创伤到发病间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

18.适应性障碍: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19.心理生理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20.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精神障碍。

21.许又新评估心理监看的三类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22.郭念锋的是标准(看)

23.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划分。

24.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问题(可疑神经症)。

25.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26.严重心理问题:是有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27.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28.压力源: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29.强大的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于PTSD,被称为“灾难症候群”,三个阶段: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

30.塞利把压力分为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

1.测量: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定义包括三个元素:事物、素质、法则。

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该事物某一属性的量,具有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和可加性。

2.测量要素:参照点和单位。

3.测量量表: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斯蒂文森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4.心理测量的性质: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5.按测验的功能分类: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文字测验、操作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客观测验、投射测验

按测验的方式分类: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的要求分类: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6.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7.常模团体的条件: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验群体的代表性样本;样本的大小要适当(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3000人为宜,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样本要有代表性);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8.取样的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组抽样和分层抽样。

9.常模: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它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

10.常模分数:施测常模样本后,将受测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分数。

11.常模类型: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

常见的标准分数:T分数(M=50,SD=10),标准九分(M=5,SD=2),标准十分(M=,SD=),标准二十分(M=10,SD=3),离差智商(M=100,SD=15)。

12.比率智商(发展常模)

离差智商(标准分常模)表示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

13.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转换表法、剖面图法。

14.信度:指同一受测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直程度。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

15.信度评估的方法: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

16.影响信度的因素:

①样本特征。相关系数受样本是否异质及样本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

②测验长度。测验越长,测验的测题取样或内容取样就越有代表性;测验越长,受测者的猜测因素影响就越小。增加测验长度的效果应遵循报酬递减原则,过长有时会引起受测者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

③测验难度

④时间间隔。只对重测信度和不同时测量时的复本信度(重测复本信度)有影响。以再测法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其他变因介入的可能性越大,受外界的影响也越大,信度系数便越低。

17.效度: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测量的效度除受随机误差影响外,还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18.效度的性质:相对性、连续性。

19.效度评估的方法: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20.影响效度的因素:测验本身的因素、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样本团体的性质、效标的性质。

21.测验的项目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对题目难度和区分度等进行分析。

22.项目区分度,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受测者的心里特性的区分能力。

23.难度和区分度都是相对的,是针对一定团体而言的,绝对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不存在的。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受测者来说区分度高,交易的项目对低水平的受测者来说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受测者区分度高。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

1.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 基础学科。 3.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心理现象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个体心理分为: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老年 心理学)等;社会制约和影响分为:社会心理学;神经机制分为:生理心理学;运用分为应用心理学的多个分支: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 5.

6.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7.心理现象是动物适应环境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动物心理发展:单细胞动物(变形虫) 有感应性,没有心理现象。 8.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大脑变成映像,产生了心理,因此,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 物质产品,而是主管映像,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是主观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支配行为,因此可通过观察分析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9.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同期研究结果有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艾宾浩斯记忆。 10.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科心以前是思辨和总结经验)2.辩证发展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 11.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系统2、调查法:口头(访谈法)或书面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1. 见解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2. 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保密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 保密例外: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等(详情见书上) 3. 初诊接待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语言表达,避免使用方言,说明专业术语的外延和内涵;反复说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注意的内容有不吸烟、不做多余“下意识”动作等。 4. 摄入性会谈工作程序: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确定提问方式;倾听;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对会谈内容归类;结束会谈。 5. 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应激性或危机性会谈。 6. 最常使用的摄入性会谈方式是资料采集法。 7. 摄入性会谈注意事项: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性;提问中避免失误;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误 解。 8.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按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可列表填写);按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按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判断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并予以说明;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9. 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方法:补充提问,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10. 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得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势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11. 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咨询师(二级)复习资料(打印版)!

心理咨询师考试职业道德复习要点(一) 职业道德复习指导思想: 一.针对个人表现部分----- 以法律为标准,以道德为界线;遇事——以大局为重;企业——以发展为重;个人——以事业为重;看人——以人品为重;为人——以他人为重. 二.针对理论知识部分的选择----- 1.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道德和法律的区别:①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不同;②依靠的力量不同;③作用的范围不同。 3.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机关执行。道德没有强制性,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典型示范等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来进行调控。 4.道德和法律的联系:①在作用上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②在内容上道德和法律相互重叠;③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主要区别:①从社会性质上看,基本制度不同;②从所有制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③从分配制度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按资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为主体;④从生产目的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最终目的。 7.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相对于资源需要的无限性,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却是有限的。 8.职业道德的特征:①范围上的有限性,任何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都是特定的、有限的;②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分工相对的稳定性决定了与其适应的职业道德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③形式上的多样性。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①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它激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②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从而增强了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③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利益导向的经济,要求人们义利并重,从而增强了人们义利并重的道德观念④市场经济是重视科技的经济,它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从而增强了人们学习创新的道德观念。 10.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①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容易诱发利己主义;②市场经济强调金钱价值容易诱发拜金主义;③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诱使人们淡薄精神价值。 11.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①职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②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③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④职业道德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①企业环境;②企业规章制度;③企业价值观;④企业经营之道;⑤企业目标;⑥企业作风;⑦企业礼俗;⑧企业形象;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⑩职工职业道德。 13.企业文化的功能:自律功能、导向功能、整合功能、激励功能。 1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①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③可以促进技术进步;④有利于企业摆脱困难,实现阶段性的发展目标;⑤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企业品牌。 15.职业道德与人的自身发展:①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②职业道德是人格的一面镜子;③从事一定的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16.现阶段从事职业劳动是:人们求生存的客观要求;人们获得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的根本途径;是人们基本的谋生手段。 17.在社会生活中职业活动是:人们相互联系最重要的桥梁;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8.职业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经营的职业活动,也是一种能力、纪律和品格的训练。职业劳动能够:活跃人们的思维;增强人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人们的好品格。 19.遵循文明礼貌的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举止得体、待人热情。 20.劳动力市场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市场。 21.人才交流市场形成后:①企业闲置人才和人才奇缺的矛盾得到缓解②人才资源的配置使用趋向合理;③人才的作用得到发挥;④提高了人们学习文化、钻研技术的积极性⑤实行持证就业制度保证了人才的质量⑥企业用人增加了选择余地和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招收、长期培养的损失。 22.“跳槽热”现象的出现有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23.“跳槽热”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有:解决了人才积压、学非所用、工作安排不合理、职工收入不如意等弊端。消极作用有:给一些企业带来损失;使一些职工不安心工作,最终失去工作。 24.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客观题知识点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第一信号系统是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 3、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左半球主管言语和抽象思维(言语优势半球);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情绪。 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5、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老师用彩色粉笔。感觉后象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如电影电视的原理。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暖色调(红、黄)和冷色调(青、蓝)。 6、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选择性(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樵夫进山只见柴草)、理解性(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恒常性(变与不变) 7、三种直观教学形式:实物直观(实物)、模象直观(教具)、言语直观(语言) 8、晕轮效应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如: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等。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9、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一目十行)、注意的稳定性(保持时间)、注意的分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的转移(有计划、有目的)。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人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概括性和间接性是其主要特征。 11、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探求多种合乎条件答案的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实践思维。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12、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宏观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经过测量和计算,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

二级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点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2、尊重:意味着无条件接纳、平等、真诚、礼貌、信任、保护隐私。 3、真诚: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要实事求是;表达真诚要适度;要考虑时间因素;真诚不是自我发泄;真诚也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4、共情的含义:①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求助者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 ②借助知识和经验,深刻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实质;③通过咨询技能将自身的共情传达给求助者。 5、表达共情:①共情是从求助者角度而不是自身看待问题;②表达共情并不是要有相同经历,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③表达共情因人而异;④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要适度;⑤表达共情要把握角色;⑥表达功能应善用肢体语言;⑦应注意求助者特点和文化差异;⑧要验证是否与求助者达到共情。 6、积极关注:①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②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的看待自己; ③避免盲目乐观;④避免过分消极;⑤立足实事求是;⑥目的是促进求助者的自我发现和潜能开发,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7、咨询目标特征:属于心理学范畴、具体、可量化、积极、可行、双方可接受、多层次统一。 8、不同流派的咨询目标:①人本主义学派:自我实现;②行为主义学派:可观察行为的改变;③精神分析学派:将潜意识意识化,重新体验早年经验;④完型学派:察觉此时此刻的经验,用内在支持对抗外在支持的依赖;⑤理性情绪学派:消除自我失败感,更理性的生活;⑥现实治疗学派:发展成功的统觉感。 9、咨询阶段:诊断——咨询(最核心、最重要)——巩固。 10、咨询方案:咨询目标;咨询的过程、方法、原理;咨询效果及评价手段;双方的责权义;咨询时间和次数;费用;其他。 11、参与性技术:倾听技术;开放式提问技术和封闭式提问技术;鼓励技术;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技术(释义)、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参与性概述;非语言行为。 12、影响性技术:面质技术,解释技术,指导技术,情感表达技术,内容表达技术,自我开放技术,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详细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①动物的心理现象;②儿童的心理现象;③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规律是:①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②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认知;(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气质和性格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①心理过程和人格;②知、情、意和个性。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人的心理是:①脑的机能;②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①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的证明;②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③临床事实的证明;④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①事物的形象;②概念;③体验;④活动。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心理和行为不能划等号,不能说“心理就是行为”,“行为就是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②心理学是社会科学;③心理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艾宾浩斯:“心理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罗马盖伦提出气质这个概念; 19世纪中叶,心理学成为实证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韦伯,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德国费希纳于1860年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新领域;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冯特用内省法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和情感三维说,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及答案发布人:圣才学 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915:58共7人浏览[大][中][小] 1、人的心理包括哪些过程? 答: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 答: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什么? 答: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由哪国的谁于哪年在哪儿成立? 答: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5、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备预测和有效控制从儿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6、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 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实践以及“反射”、“条件反射”,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 映,再到人的意思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 能动性、人的心理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 映现实,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7、什么是反射弧?它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精神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馈系统等。 8、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并各举一例。 答: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 可用教师设问方式提问,也可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 11、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答:(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学习动机;(3)掌握平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13、知觉分哪些种类? 答: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种类划分不同。(1)根据分析器不同,简单可分视、

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点整理

阳光心理咨询提醒您:请正确对待考试,避免考试违规。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 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 典型症状及行为。 3、 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的性质 现实因素(一般事件) 现实因素(相对强烈) 持续的时间 两个月以内 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反应的强度 不良情绪、可以控制 痛苦情绪、难以控制 是否泛化 未泛化 已泛化 1 分 2 分 3 分 三项得分相加后计算 病程 短程(小于 3 个 月) 中程(3 个月到 1 年) 长程(1 年以上) 精神痛苦 的程度 轻度 (可自己摆脱) 中度 (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轻微 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 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 不能工作学习,社会交 往完全回避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1、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1、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 可以考到的大题): 可直接打印)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4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总分: 3 分,不是神经症; 4-5 分,可疑神经症; 6 分及以上,神经症。 心理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正常 心理不健康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恐怖症 焦虑症 强迫症 神经症 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 精神分裂症 躁狂症 抑郁症 重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躁郁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不正常 其他精神障碍 癔症(歇斯底里症)

二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概括 1、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 一般的心理活动的学科。 第一节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猴子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5、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①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②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③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④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又由气质和性格组成。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6、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7、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具有主观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 8、心理反映的形式: 1、事物的形象 2、概念 3、体验 4、欲望和要求。 9、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1、心理支配人的行为 2、人的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10、心理学发展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活动在适应的环境中的机能作用)(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可以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格塔式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也叫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两部分即意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考题

基础知识 1、关于职业道德,正确的说法是() A、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职业资质评价的唯一指标 B、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C、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D、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综合强制要求 2、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A、爱国、守法、自强 B、求实、严谨、规范 C、诚信、敬业、公道 D、忠诚、审慎、勤勉 3、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职业化是指从业人员工作状态的() A、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B、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 C、一致化、动作化、简约化 D、高效化、人性化、科学化 4、下列关于“员工敬业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美国社会学家盖洛普首次提出了“员工敬业度”的概念 B、“员工敬业度”表示只对工作负责,但与员工的忠诚度无关 C、敬业度高的员工虽然工作兴趣较低,但工作态度与其他员工无差别 D、敬业度高的员工一定是天赋高、才华出众的优秀员工 5、关于诚信,正确的说法是() A、诚信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的道德资本 B、诚信只是针对他人而言的遵约守信状态,与自我的内在信念无关 C、为监督诚信落实、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要坚持诚信条件论的观点 D、无论作出怎样的承诺,坚持履行承诺是诚信的本质 6、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公道”的基本要求的做法是() A、轻重缓急一个样 B、待遇高低一般齐 C、遵守制度一致化 D、奖励惩罚一刀切 7、职业纪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 A、职业纪律与人情水火不相容

B、领导可以运用职业纪律处罚一切违背纪律的行为 C、在职业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D、即使是不合理的职业纪律也要遵守,不可更改 8、下列关于节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招待客户时,讲节约是对客户的不尊重 B、靠劳动创造财富,而不是靠节约积累财富 C、节约与否应该由员工自主决定 D、节约的本质内涵是当用则用,宜省则省 (二)多项选择题(9~16题) 9、下列属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是() A、爱岗敬业 B、以人为本 C、保护环 境 D、奉献社会 10、在职业活动的内在道德准则中,“勤勉”的内在规定性是() A、时时鼓励自己上进,把责任变成内在的自主性要求 B、不管自己乐意或不乐意,都要约束甚至强迫自己干好工作 C、在工作时间内,如手头暂无任务,要积极主动寻找工作 D、经常加班符合勤勉的要求 11、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所谓“不找任何借口”的意思是() A、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B、自己的事情要千方百计地做好 C、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 D、不允许对企业管理提出不同的意见 12、关于如何培养职业情感,正确的认识是() A、只有从事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才能激发职业情感 B、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有助于培养职业情感 C、以小“善”去小“恶”坚持点滴积累以巩固职业情感 D、时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强化职业情感 13、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 A、经营者使用了与知名商品近似但仔细辨别能够区分的商标 B、政府运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C、为与对手竞争,经营者以低于对手、但不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D、采取抽奖式的有奖销售,将最高奖的金额设置为5500元 14、一般从业人员执行操作规程,具体要求包括() A、牢记操作规程 B、演练操作规程 C、坚持操作规 程 D、自创操作规程 15、践行职业规范“合作”的具体要求包括() A、求同存异 B、出奇制胜 C、公平竞争 D、互相协作 16、践行“奉献”职业规范,具体要求包括() A、因事而异 B、尽职尽责 C、尊重集体 D、为人民服务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第17~25题)单选 17、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人当了志愿者,他们工作繁忙,但没有报酬。你认为他样当志愿者的主要目的是() A、为奥运会出把力 B、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奥运会的热烈氛围 C、有机会在电视上露露脸 D、积累一些社会阅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考试知识点归纳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有自知力/无自知力));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心理过程(知、情、意)之间具有协调一致);个性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外部原因,人格的稳定性出了问题)。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心理问题 原因: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时间: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间断持续两个月。 程度: 1)可控: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 2)社会功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和工作,但是效率有所下降。 3)未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四、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体验着痛苦情绪。 时间:间断或者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程度: 1)不可控: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 2)社会功能:对生活、工作、社会交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 ★五、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六、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特点:1)有自制力2)精神痛苦3)持久性4)妨碍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临床分型: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 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恐怖症状、焦虑症状、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标准:主观上无法摆脱的精神、情绪、内心痛苦;客观上社会功能受损,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1个月 ★七、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八、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主要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症状已具有某种较典型神经症的表现,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较神经症轻、持续的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尚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答:(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 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 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2014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真题及答案

2014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真题及答案

2014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真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1~8题) 1. 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倡导的是()。 A. 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 B. 大公无私,不考虑个人利益 C. 绝不“跳槽” D.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以集体利益为重 2. 关于企业形象,正确的说法是()。 A. 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信誉 B. 企业形象主要体现在厂容厂貌上 C. 树立企业形象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媒体宣传 D. 社会公众的看法总有分歧,对企业形象的认识莫衷一是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A. 人道主义 B. 利己主义 C. 集体主义 D. 唯物主义 4. 企业员工与领导()。 A. 由于地位不同,导致双方在人格上不尽平等 B. 由于权力不同,导致双方对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 C.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双方在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 D. 由于追求不同,导致双方在利益目标上不尽统一 5. 下列说法中,不合乎语言规范要求的是()。 A. “不知道” B. “请稍候” C. “你需要点什么” D. “请原谅” 6. 符合举止得体要求的是()。 A. 态度谦卑 B. 表情从容 C. 举止潇洒 D. 形象出众 7. 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 职业技能比职业道德重要 B. 提高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职业技能

C. 职业技能是立身之本 D. 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没有任何关联 8. 关于诚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诚实容易守信难 B. 诚信是不可检验、证实的 C. 诚信既指不欺人,也不自欺 D. 是否诚信以对方表现为前提 (二)多项选择题(第9~16题) 9. 企业文化的功能有()。 A. 整合功能 B. 休闲功能 C. 自律功能 D. 健身功能 10. 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 A. 范围上的有限性 B. 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C. 形式上的多样性 D. 应用效果上的不确定性 1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规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有()。 A. 办事公道 B. 团结互助 C. 服务群众 D. 奉献社会 12.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包括()。 A. 做大做强 B. 平稳、快速 C. 以人为本 D. 全面、协调、可持续 13. 关于节俭,正确的说法有()。 A. 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限度 B. 不该花的钱不花,该节省的资源要节省 C. 节用有度,合理节制 D. 节俭不是对所有人的统一要求 14. 关于职业纪律,正确的说法有()。 A. 职业行为规范 B. 具有一定强制性 C. 企业领导意志的体现 D. 检验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尺度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本章几点说明: ?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 ?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本章节出题较为灵活,要以看书为主,习题集为辅。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发展阶段: 1.无脊椎动物:感觉; 2.脊椎动物:知觉; 3.灵长类:思维萌芽; 4.人类:思维和意识。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今年是130周年) ?学派纷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二级掌握)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它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呼吸、心跳, 血压)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使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 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其中,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 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 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 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 工具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种类(内部和外部):痛觉内外都有

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知识必备

一、会谈法的种类 1、摄入性会谈; 2、鉴别性会谈; 3、治疗性会谈; 4、咨询性会谈; 5、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 二、不恰当的提问可能带来的问题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可能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和总结。 三、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1、可接受; 2、有效; 3、积极。 四、摄入性会谈的注意事项 1、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用指责、批判性的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结束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会。 五、对临床资料的解释 1、注重行为的观察,在现象和可能的原因之间建立联系; 2、找出哪些东西是偏离正常标准的,然后抓住偏离标准的行为表现去考虑问题; 3、抓住那些“显眼和突出”的事件,首先给以解释,并按这种解释去归纳别的事件。 六、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办法 1、使用补充提问验证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方面的资料是否可靠; 2、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 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比较高。 七、引发临床表现的关键点 1、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2、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八、结合本案例,对拟订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1)符合心理学原则:解决求助者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方面的困扰,属于心理学范畴 (2)积极的: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所以是积极的;(3)可行:对求助者而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进行,符合自身能力,咨询师也能提供条件,因此是可行的。 (4)具体:将近期目标集中在症状的 消除上。 (5)可接受:咨询目标是双方协商的 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也可以解决, 协商不成以求助者为主,所以是可接受 的; (6)可评估:可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 如强迫出现次数、心理测验分数作为量 化评定指标。 (7)符合多层次统一:考虑到以症状 消除为主的近期目标,也考虑到以自我 发展、自我认识为主的远期目标,并将 其有效结合。 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 划怎样与她商定咨询目标? 1、先向该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 及制定的原则; 2、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 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 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 的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 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当求助者与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 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 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 形式固定下来; 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 以进行修改。 17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 拟定咨询方案。 1)对方案实施的简单说明: 对某人的咨询方案(在与求助者达成口 头或书面形式的咨询协议后,实施以下 方案) 2)说明咨询总体目标: 3)方法选择与理由: a) 针对求助者,采用的咨询方法 是: b) 选用以上方法的理由是: 4)矫治的操作原则: a) 各阶段功能及目标: b) 咨询的中断和转介: 5)具体操作步骤: (一)心理帮助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内的各个具体阶段描 述: a)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 作 b)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 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二)巩固提高阶段: c) 该疗法实施阶段的原理及实际操 作 d) 该阶段咨询效果的评估:方法与指 标(语言、行为、情绪等。) 6)咨询效果的评估 完成阶段性评估后,通过访谈法、观察 法、测验法等方法和外部语言、行为、 情绪等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在本案例中,你认为制定咨询目标应 把握什么原则? 1、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咨询目标, 协商不成,以求助者目标为主; 2、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 的关系。…… 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 足作为咨询目标; 4、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发现更深层 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 新确立新的目标。 13 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或请结合本案例,为求助者拟订的有 效的咨询目标。) 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如协商不 能确定,以求助者目标为主。拟定的咨 询目标是: (1)近期目标:(缓解情绪,减少不良 行为,改变不合理认知。)缓解焦虑情 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次数(商定该次 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使用Scl90、 SAS测验,使焦虑分数、强迫分数降低 至正常范围。 (2)远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 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 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15 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应如何 选择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法? 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3、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 择。 九、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 2、咨询的具体心理学方 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3、咨询的效 果及评价手段;4、双方各自特定的责 任、权利和义务;5、咨询的次数与时 间安排;6、咨询的相关费用;7、其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