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东文化与地理论文

广东文化与地理论文

广东文化与地理论文
广东文化与地理论文

浅谈广东文化形成因素

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人口等方面,分析了广东文化的形成条件。对广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东文化;形成;因素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索长期作用形成的。它们包括了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因素。而丰富多彩的广东文化,恰是它们相互联系、渗透和结合的产物。

一、地域条件

广东地处我国南获,北枕五岭,南濒大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造成它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极利于孕育和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

广东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在历史早期,地理环境的作用是各种格局的文化类型得以产生的基础。

二、环境感应

岭南古代森林密布,瘴病袭人,环境恶劣。岭南人为适应这种环境,除了住干栏、食槟榔以外,还砍伐森林,驱除瘴气,在山坡台地上刀耕火种,在水边低地火耕水褥,建立稻作文化;在网河海滨者则断发文身,捕捞水产;在山岗森林者则狩猎为生,创造了自成一格的南越文化。

秦汉以来,汉文化更多地传人岭南,但也经历了一个变异和整合发展过程,才演变成岭南文化主体。这包括中原移民必须选择适应岭南地理环境的文化模式,并建立相应文化景观,例如从以种植麦、樱为主的旱作文化转到以稻、薯类为主的稻作或梯田文化,由此产生土地利用方式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为了避免与土著居民矛盾,减少冲突,中原移民自成社区,聚族而居,尽可能保持自己的固有文化,但又不能割断与环境及土著文化的联系,在这种矛盾作用下,形成兼具两者特色的混合型文化风貌。这以客家文化至为典型。客家人特有的建筑、语言和精神文化,主要是进入岭南山区以后与环境相互感应的产物。

宋元以来,人居岭南汉人大量增加,开发沿江平原低地成为解决人口对粮食需求主要方式,围田和基塘文化应运而生,成为粤中地区新文化景观。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要求得到满足以后,发展商业贸易,追求金钱和财富的欲望膨胀滋长,商业文化和原有基础的海洋文化在广东沿海地区进一步兴起,城镇和市井文化随而发展起来;追到近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在广东日益尖锐,迫使部分人口出走,而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开发需要大批劳动力,吸引大批人口出洋,华侨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类型出现,其景观遍于广东侨乡;近年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崛起,区域发展成为文化发展动因,迅速改变广东的文化风貌。

三、政治制度和行政建置

秦汉在岭南初置郡县,结束各部南越人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南越文化也在汉文化冲击下开始淡化,但不是被消灭,而是与汉文化相结合,共同产生新的岭南文化。南北

朝时在粤西等地大量设置郡县,对中原文化在岭南扎根生长,无疑起了保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从唐代开始,行政建置步步深人,汉文化随而进人这些地区,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汉文化在海南黎族地区的传播和占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置发展的一种结果。明代今广东轮廓才基本形成,此后很少改变,自此广东作为一个较完整的行政单位,文化内外交流大为加强,加速地方文化体系的形成,省治广州以及各府州治也基本固定下来,成为各级文化中心。

四、民族和人口迁移

古越族是岭南土著居民。他们创造了岭南的古代文明。南越文化作为土著文化主体,代表了岭南文化在上古发展的成就和水平。但比起中原汉文化,它毕竟是落后的。所以岭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汉人的不断南迁。秦汉进军岭南,也是有组织的移民。这不仅增加了开发岭南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岭南文化环境。他们与土著越人和睦相处,从事艰苦劳动,成为开发岭南的先驱,同时也为发展岭南农业耕作和手工业技术,以及兴教办学等提供各种人才。在他们浸染、熏陶之下,华夏文化开始在岭南生根,也标志着中原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结合,奠定了岭南文化发展基石。此后历经东晋初、唐末、元初、清初前后多次大移民,不但广东人口民族成分发生巨变,汉人成为当地居民主体,而且广东文化结构也非昔日可比土著文化不是被汉文化融合、改造,就是作为底层文化积淀下来,与中原文化差距也缩短了。大抵在明清之交,以中原文化为脊梁,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广东文化构架已经形成。

五、技术进步

上古时代。岭南越族先民使用简陋石器工具,从事原始助耕农业,创造了以曲江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商末到春秋战国,青铜工具在岭南较多地应用,岭南农业文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青铜文化给岭南文化增添新的光彩。秦汉以后,铁器工具已在岭南广泛使用,加上牛耕推广和其他技术进步,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业被建立起来。东晋时广州已能冶铁,唐代铁器工具推广到各个生产部门和少数民族地区,岭南物质文化内涵更具有多元性一到宋代,适于各种土地类型使用的农具都配套齐全,而且基本定型,水利兴起,加上占城稻种的引进成功和推广,说明广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已经到了成熟阶段,成为这一时期广东物质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明清广东虽然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生产技术都没有产生根本性的突破,但很多技术进步已改变明代以前广东“文化常后于中原”[1]的局面,清代,广东文化已渐能比雄于中原、吴越及荆楚文化了这些技术进步包括大兴农田水利,广泛引进新作物品种,改良农具,采用先进方法从事采矿、冶炼、制陶、制糖、晒盐等,使广东跻进全国先进地区之列。但反观这时广东的自然环境,却在不少地区出现负向转变。例如珠江三角洲大量围垦,水患日趋严重;从化、香山伐林过度,不少地区童山灌灌;海南沿海风沙弥漫,许多城镇被迫搬迁。这些都显示了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到了近代,广东得海外风气之先,首先引进西方近代生产工具和技术,包括各种动力、机械和专用工农业生产工具等,并建立起各种近代产业,使广东物质文化生活和景观发生很大改变,以后来居上的姿态,令世人刮目相看。

六、经济规律

宋代以前,封建自然经济在广东占绝对优势,交换很不发达。例如陈朝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2]。到处是单一粮作生产、城镇稀少、景观单调、文化封闭而且落后。

宋代以后,封建商品生产在广东活跃起来,商品经济规律开始成为文化景观形成和变迁的动力,大片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形成集中分布农业文化景观。例如荔枝在“番禺地僻岚烟锁,万树累累产喜果”[3];礼市井文化很兴盛,广州有“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的繁华。

明清广东商品经济浪潮进一步高涨,特别是在广东有悠久历史的面向海洋、仰资海洋、以外贸为主的海洋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并成为广东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其时有人断言“广东之富,在商不在农”[4]。这种经济现象在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国各省区中非常罕见。因此,在这些商品经济规律支配下,广东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商业土壤中,并以商业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时代和地域特征,包括基塘农业景观在珠江三角洲出现、专业性经济作物种植区大面积发展、市镇畸形发展和繁荣、城镇商业文化蔚为大观,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开拓、向外发展的商业人才。

鸦片战争以后,广东经济卷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直接后果之一是导致生产和流通领域与过程的重新组织,与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并成为这种分工一部分。从此,广东农业土地利用和工业文化深刻受制于这个体系所经历的各种风潮,不断改变自己的空间结构及组合方式。例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景观不断发生桑、果、蔗基替换现象,稻作种植在许多地区萎缩,传统家庭手工业破产甚至湮没。近代工业文明在许多城镇兴起。类似的景观荣枯迭起,充分显示半殖民地条件下广东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

七、心理素质

(一)商品意识

商品生产和意识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长期被压制,但岭南地处边睡,封建王朝往往鞭长莫及。秦汉以来,广州一直为对外通商口岸。在无数次商品交换中,岭南人不断受到商品的潜移默化,培养和加强了追求商品价值的意识,自发地从事商业活动。因此,商品、市场、价值、信息等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使岭南人目光远大、心怀意广、重利轻“义”、讲求实际,成为一种优势的文化潜质。这在明清商品生产中发挥很大作用,创造出种种商业文化景观。

(二)冒险开拓

商品意识使岭南人很早就懂得金钱的力量,也学会和掌握了通过商品交换来获得财富的手段。为此他们不惜冒险,敢于和善于开创,习惯变化,不怕新奇,被“推为华商之冠”,成为岭南人气质之一。这也是岭南文化得以不断除旧布新的重要原因。

秦汉时代,岭南商人就远涉鲸波,开展海上贸易。徐闻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港口,实际上商人足迹遍及东南亚,此后历久不衰。甚至在明清严行海禁之时,仍有不少人挺而走险,下海贸易,成为巨商。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经济凋敝,大批广东人出洋谋生,对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开始到近年改革开放,广东人更一马当先,实行各种试验,取得很大成绩。

(三)反传统与超前意识

岭南文化,一方面本有古越族许多遗风旧俗,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封建文化的叛逆和反抗;另一方面岭南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相对较少,而直接来自西方文化的启迪却很多。故岭南人思想和行为规范每有其反传统和超前一面。古代,惠能开创禅宗南派,建立南宗顿教,是世

界和中国佛教史上一次空前变革,引起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近世通过海外贸易、华侨进出和假道港澳吸取西方一切先进实用知识和技术,通过对比、鉴别,人们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动摇,首先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继而在沿海城镇以至内地,人们从工商经营、工艺制作、建筑设计、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日常生活,乃至社会价值、思维方式等,都率先效仿西方文化成果,并建立了许多被视为新奇的文化景观。这是当时仍笼罩在传统封建文化云雾之下的内地所无法比拟的。这一切恰如林语堂先生早年在《北方与南方》一文中对广东人评价那样:“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又遇到另一种中国人。他们充满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中国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5]

八、历史积累

岭南文化借以传承和扩布的以上各个要素,都有自己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们有的过程已经完结,但结果并没有泯灭,而在继续发挥作用,影响到岭南文化的性质和景现:例如广东多个民族存在,依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大规模民族和人口迁移在广东已经停止,但由此产生的广东三大民系已经铸造了广东地域文化原型;广东三大方言亦早已成熟,现为人们所习用,成为文化区划的一个主要根据。广东宗教地域性并不很明显,但其景观却很触目。广东风俗,地区差异较大,群落林立,也是文化区划原则之一。正是这些历史积累,构筑起岭南文化的参天大厦。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印页,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版。

[2] 《隋书》卷24,食货志。

[3] 陈襄:《荔枝歌》,引见佛山地区编:《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六)第29页。

[4] 《郭篙煮奏稿》第149页,岳麓书社,1983年版。

[5] 蔡栋编:《南人与北人》第4页,大世界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毕业论文模板(完整!!!)

(封一)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 学号 : 系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 业 : 电子商务 指导教师 : 教授 提交日期 : 2007年12月21日 广东金融学院 2008-JX16- 注:学生在使用时,将左上角的 “封一”字样去掉。 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注:字体:黑体,字号:一号,加粗,居中。 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注:字体:宋体,字号:一号,加粗,居中。 题目限20个字。 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注:字体:宋体,字号:三号,左对齐,下面加下划线。学号字体:Times New Roman , 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注:教师姓名后留有一个空格,后面填写教师职称。下面加下划线。 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本页说明注:广东金融学院院徽顶左上角;封面封底纸采用的特殊A3规格180g/m 2白色皮纹纸;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页边距: 上 2.54cm ,下 2.54cm ,左 3cm ,右 2.2cm 。 以上内容均在一页,不标页码 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1.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结合专业学习,选取具有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题。 2.论文篇幅一般为8000字以上,最多不超过15000字。 3.论文应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流畅,结构严谨。 4.论文字体规范按《广东金融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论文样板”执行。 5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东金融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1.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2.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在校园网上提供服务; 3.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同意上述规定。 时间: 年 月 日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地大物博,有哲学不完的地理知识,它既包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成因,又囊括了成百上千种的人文形态。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篇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中国文化地理结业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地理 论文题目: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姓名: 系别: 专业班级: 学号: 2012-6-6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一、粗犷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4) 1、位置范围 (4) 2、地形特征 (5) 3、气候特征 (5) 4、饮食习惯 (5) 关于鲁菜 (5) 5、建筑风格 (5) 6、综合论述 (5) 二、支离破碎、终年湿润的南方地区 (5) 1、位置范围 (5) 2、地形特征 (6) 3、气候特征 (6) 4、饮食习惯 (6) 关于维扬菜 (6) 关于川菜 (7) 关于粤菜 (7) 5、建筑风格 (7) 6、综合论述 (7) 三、结论 (7) 参考文献 (8)

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使得东西之间的经度范围相跨较大,南北之间的地区差异性显著。故而,每个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地理条件的分析,总结出地理条件对文化现象影响的相关结论,以便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关键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饮食习惯、建筑风格Abstract:China land area with a vast territory, making something between longitude range across a larger phas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fore, each region due to thei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ormed and adapted to the cultur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mmed up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 '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Association between. Key words:Landf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dietary habits, architecture style 一、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1、位置范围 ○1自然: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黄海和渤海。(三大地理单元)。【○1】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英文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 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 三个主要阶段。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 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 成就。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 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 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英文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 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 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history is b Eing research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 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 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 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 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stages of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 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郡县制时期,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是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

广东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2020年修订)

广东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撰写规范 根据《广东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GB7713-87)及《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7714-2015)的规定,特制定《广东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本规范为我校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写作指南,各二级学院可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实际情况作进一步规范性要求。 一、规范性引用文件 为确保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写作符合规范,本规范参考以下标准: 1.《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 —87); 2.《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 3.1—2006); 3.《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 4.《出版物数字用法》(GB/T15835—2011); 5.《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3100—93); 6.《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GB/T28039—2011); 7.《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 二、毕业论文(设计)构成及写作要求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由封面、成绩评定表、原创性声明、中文摘要(含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含英文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如无,可省略)、参考文献、附录(如无,可省略)、致谢十一 1

部分组成。为表述方便,以下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简称为“毕业论文”。 (一)封面 1.毕业论文的封面和封底使用统一格式。封面须注明论文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等信息。 2.毕业论文封面格式右上角的档案号组成如下图所示。图内空白处为学校档案室根据档案管理要求填写,学生不必填写。档案号图示中的“20__”空白处为可变更的毕业届数,学生需根据毕业的年份进行填写。如,某学生毕业时间为2020年,则应填“20”。 (二)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需客观陈述观点,一般应说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用第三人称表述方式,不得采用“本文”、“作者”等第一人称表达方式。 中文摘要篇幅一般为200~300个字,“摘要”标题用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摘要内容上空一行,左起空两个字行文,用四号宋体。 英文摘要篇幅不超过250个实词,“Abstract”标题词用三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居中,下空一行,英文摘要正文左起空四个字符行文,用Times New Roman四号。 (三)关键词 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般选取3~5个,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下方。 中文“关键词”用四号黑体加粗左对齐,关键词内容用四号宋体,词与词之间用中文分号隔开。 2

2016年下学期《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标绿色为新增试题) 一、单选题 1.说起文明的起源,最为重要的就是?C A人类的起源B文化的起源C 农业的起源D社会的起源 2.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B A都在热带B都在东半球C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都最先种植了水稻 3.四大文明中哪一个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不在同一纬度上呢?B A古埃及B中国C巴比伦D印度4.中国早期农业的主要作物是?A A小米B小麦C水稻D玉米 5.以下属于小米生长范围的是?A A小米生长范围很广泛大都地区都可以B山坡C河流边D平原 6.真正出现将水稻转换成农业的地方是在?A A长江流域B海南C广东D西北 7.中国早期北方的文明出现在哪个区域?A A黄河流域B西部地区C东北地区D长江流域 8.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和哪个时代?AA 霸B君C主D诸侯9.三皇是指天皇、帝皇和?B A海皇B人皇C世皇D皇帝10.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B A炎帝B舜C水帝D冥帝11.

有位历史学家叫顾继刚,他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一个学说是?A A递层演进说B历史进化说C帝皇演进说D传位演进说 12.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概是从以下哪个时期传诵而来的呢?D A夏朝B商朝C秦朝D春秋战国时期13我们所说的中国文明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C A五千年B三千年C四-五千年D一万年14.世界文明的起源大概在?B A公元前150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400年D公元前2000年第 15.我国在什么时候兴起了白话文运动?A A清朝末年B唐朝末年C秦朝末年D宋朝末年16.我国在什么时候统一了文字?DA清朝B 唐朝C宋朝D秦朝17汉语属于哪个语系?C A阿拉伯语系B印欧语系C汉藏语系D阿尔泰语系18我国哪一地区首先出现的文字?C A西部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南部地区19.相比较而言,哪种方言最为复杂?D A赣语B湘语C粤语D闽语20下列不属于北京的别称有?D A北平B燕京C蓟D都城21我国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哪里?C A南方B北方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近几十年北方饮食的变化的是?C A水稻的出现B小米的减少C紫薯的引进D玉米的发展 23.北方菜偏重于以下哪种口味?A A咸B甜C辣D酸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学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在此小编精心为大家挑选的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与对策 2、地名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3、权力的空间意象--《癌症楼》的新文化地理解读 4、都市文化空间的情感与认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5、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 6、从文化景观地带性管窥甘肃地区多元文化融合 7、自主学习型客家聚落地理野外实习设计与实践 8、陇东历史文化空间意象媒介表征研究 9、荆门市行政村名的命名方式与地理环境 10、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11、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12、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报道 13、当代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 14、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15、人地关系中地理空间发展的进程意义的探究 16、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17、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 18、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19、人文地理学的时代变迁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再构建 20、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21、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22、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关系刍议 23、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本传统的复兴 24、基于信息流的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研究 25、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 26、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27、文化地理学的界定及当下意义 28、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差异性研究 29、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 30、案例教学在文化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31、地名变迁中的文化政治阐释--以从化温泉为例 32、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33、“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34、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35、关于野外联合实践教学与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36、冲突与协商: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 37、宗教世俗化及其理论在西方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38、空间句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评述 39、地理学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40、论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南海传统文化的生成

文化地理总结资料

文化地理要点 文化地理——关于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形成。 文化地理绪论 文化地理是什么 文化地理在整个地理学中的地位 文化地理的发展脉络 整个世界对地理学的认识 西方地理学认识的起源非常早,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金字塔本身的测量,以及地面上的地物与太阳之间、与星体之间的关系,甚至与尼罗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与天空、与地面的关系,都形成了非常精确的测量结果。这是早期埃及人对地理学的认识,后来被希腊、罗马人所继承。 整个世界的地理学发展,与早期西方人的地理学思想以及他们的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对历史、对哲学、对早期地理学思想有着重要贡献。他提到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即世界上人的不同气质,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下,会有一种在那种环境下,形成的人的一种性格,以及其他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所说的人的四种气质,即热带和温带地区,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把人的行为和环境结合在一起了。早期地理学观察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同时也观察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 以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周边世界的进一步观察,认识到:

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纬度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地带。这个地带有五个不同的热量带。热带、温带和寒带等等不同的地区,都是因为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以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地球在不同的纬度上,接受的热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热量带。 这个时代人们所意识到的地理现象,仍然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包括非洲,即传统的大陆,欧亚非三大陆所具有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对地球的测量及对赤道的测量,相继出现。以后,也就是在以后的背景之下,随着沿着地中海流域古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增多,人们认识到地图是大家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托的一个重要工具,早期地图的绘制技术和测量方式,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 整个世界地理学发展的早期,所有的亮点都集中了欧亚大陆的西部和南部地带。核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亚平宁半岛,地中海沿岸,包括整个地中海,延续到北非沿岸地带,这是早期地理学最为发达的地区。早期地理学与地中海沿岸的人们利用这个海洋进行交通,进行往来以后,观察世界所出现的必要性。伴随着埃及的文明,伴随着希腊罗马文化的出现,整个世界进入到了近代地理学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所有的现代地理学所依托的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之前,人们对于我们所生存的星球,就有许多的猜测。那个时候,就有人提出,地球是圆的。但是对于圆的这种证实,一直到很晚,包括地理大发现,才开始出现。欧洲,尤其是在欧亚大陆西部的这样一些个民族,由于长期濒临海洋地区,海洋和他们的生活密切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模板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黑体5号靠左) 编号:2008-01-002(学号;黑体5号靠左) 课题名称(宋体3号靠左):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粗黑体2号居中) 系(部):(宋体3号)商学院(黑体4号居中)专业:(宋体3号)会计电算化(黑体4号居中) 班级:(宋体3好)08高职会计电算化1班(黑体 4号居中) 学员姓名:(宋体3号)王杰(黑体4号居中) 指导教师:(宋体3号)孙明月(黑体4号居中)完成时间:(宋体3号)2011年4月1日(黑体4号居中)

目录 摘要(黑体4号):广州岭南教育集团创办于1993年。(仿宋体5号1.5倍行距)十年来,在创办人贺惠山先生的亲身带领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飞速发展,由一个以短期培训为主的“广州岭南文化技术学校”,发展为目前下辖“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岭南中英文学校”、“广州岭南中英文幼稚园”、“广州岭南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岭南教育科技发展公司”、“广州岭南继续教育学院精典办事处”等多个科教实体,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集团。“岭南”现有在校学生12000余人,教职员工600余人,是广州乃至全国最具规模的民办教育集团。................................................ 1关键词(黑体4号):职工教育专业人才(仿宋体5号)................... 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黑体4号居中)................................ 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黑体小4号居中)........................ 1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宋体5号左起头1.5倍行距).............. 1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宋体5号起头1.5倍行距)............. 1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宋体5号起头1.5倍行距)............. 1结语(黑体4号居中)................................................ 3参考文献(黑体4号居中)................................................ 4致谢(黑体4号居中)................................................ 5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 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1.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人地关系分形论等。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5]。 1.3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的研究水平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研究与争论的过程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步淡化了对人地关系理论本身的创新性探索,转而将人地关系思想植入到解决全球性或地区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制三班 学号: 姓名:

菜谱之湘菜 摘要:湖南菜简称湘菜,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逐步发展成为颇负盛名的地 方菜系。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 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 当高的水平。它蕴涵的文化深厚,值得探讨。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是中国八大(浙菜、苏菜、 湘菜、川菜、闽菜、粤菜、徽菜、鲁菜)菜系之一。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 长江中游南岸,南岭以北。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 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流经 全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湘北是 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史记》中曾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长期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更 是广为流传。湘东为丘陵和盆地,湘南为南岭山脉,农牧副渔都很发达。湘西 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丰富的物产为饮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 产有:武陵甲鱼,君山银针,祁阳笔鱼,道州灰鹅,洞庭金龟,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鹅,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在长期的饮食文化 和烹饪实践中,湖南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菜肴。据考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 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 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随着历史的前进,及烹饪技术的不断交流,逐步 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 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 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在《史记》中曾记载了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物产丰富, 素称“鱼米之乡”。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湘菜在选料方面提供了物 质条件。 湘菜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为基调的三种地方风味组成。湘 江流域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其中以长沙,衡阳两地为主,讲究菜肴 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色、香、味、器、质和谐的统一,因而成为湘菜的 主流。洞庭湖区菜以常德、岳阳两地为主,擅长制作河鲜水禽;湘西地区菜则 由湘西、湘北的民族风味菜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饮食文化 一般说来,湖南饮食风俗主要有着以下背景和特征:(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作业 题目:论中国文化地理之饮食文化 姓名:孙云楠 专业: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学号:01210132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论中国文化地理之饮食文化 摘要: 中国饮食是中国各地差异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各地饮食的差异很明显。中国地里的差异成就了中国多元的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也成就了饮食的多样化。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它的适应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心理特征,中国的饮食文化一方面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征,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一个方位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时期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地理与饮食的联系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美味。南北两大风味子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唐宋时期完全形成。到了清代初期鲁菜、苏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二、中四大菜系 菜系代表着一个地方的风味特色,风味特色代表当地人的饮食口味。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尽相同,个省区人们都有其特殊的口味偏爱和要求,如山东、东北多喜欢咸味;江苏、浙江多喜欢甜味;山西、陕西多喜欢酸味;四川、湖南多喜欢辣味,正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时,这些饮食口味的偏爱是形成地方地方风味特色的根本原因。 (一)鲁菜 鲁菜,即山东菜系,山东菜的孕育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南北朝

中国历史文化论文

浅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作文中国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自东汉创教以来已有1800多年历史。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这些都是对道教文化的极大肯定。 道教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华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秦朝则是崇尚依法治国;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时期佛教、道教开始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的文化繁荣基本上领导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格局。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谈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文化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 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二、道教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道教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清静无为是治国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汉朝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这些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道教“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西方“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思想不谋而合。事实上,每当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垂拱而治,就会“天下自正”,生产恢复

广东文化与地理论文

浅谈广东文化形成因素 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人口等方面,分析了广东文化的形成条件。对广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东文化;形成;因素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索长期作用形成的。它们包括了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因素。而丰富多彩的广东文化,恰是它们相互联系、渗透和结合的产物。 一、地域条件 广东地处我国南获,北枕五岭,南濒大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造成它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极利于孕育和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 广东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在历史早期,地理环境的作用是各种格局的文化类型得以产生的基础。 二、环境感应 岭南古代森林密布,瘴病袭人,环境恶劣。岭南人为适应这种环境,除了住干栏、食槟榔以外,还砍伐森林,驱除瘴气,在山坡台地上刀耕火种,在水边低地火耕水褥,建立稻作文化;在网河海滨者则断发文身,捕捞水产;在山岗森林者则狩猎为生,创造了自成一格的南越文化。 秦汉以来,汉文化更多地传人岭南,但也经历了一个变异和整合发展过程,才演变成岭南文化主体。这包括中原移民必须选择适应岭南地理环境的文化模式,并建立相应文化景观,例如从以种植麦、樱为主的旱作文化转到以稻、薯类为主的稻作或梯田文化,由此产生土地利用方式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为了避免与土著居民矛盾,减少冲突,中原移民自成社区,聚族而居,尽可能保持自己的固有文化,但又不能割断与环境及土著文化的联系,在这种矛盾作用下,形成兼具两者特色的混合型文化风貌。这以客家文化至为典型。客家人特有的建筑、语言和精神文化,主要是进入岭南山区以后与环境相互感应的产物。 宋元以来,人居岭南汉人大量增加,开发沿江平原低地成为解决人口对粮食需求主要方式,围田和基塘文化应运而生,成为粤中地区新文化景观。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要求得到满足以后,发展商业贸易,追求金钱和财富的欲望膨胀滋长,商业文化和原有基础的海洋文化在广东沿海地区进一步兴起,城镇和市井文化随而发展起来;追到近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在广东日益尖锐,迫使部分人口出走,而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开发需要大批劳动力,吸引大批人口出洋,华侨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类型出现,其景观遍于广东侨乡;近年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崛起,区域发展成为文化发展动因,迅速改变广东的文化风貌。 三、政治制度和行政建置 秦汉在岭南初置郡县,结束各部南越人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南越文化也在汉文化冲击下开始淡化,但不是被消灭,而是与汉文化相结合,共同产生新的岭南文化。南北

《中国文化地理》在线作业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文化地理》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下列不属于北京的别称有? A. 北平 B. 燕京 C. 蓟 D. 都城 满分:2 分 2. 真正出现将水稻转换成农业的地方是在? A. 长江流域 B. 海南 C. 广东 D. 西北 满分:2 分 3. 北宋的首都是在哪里? A. 开封 B. 安阳 C. 洛阳 D. 北平 满分:2 分 4. 首都一般设在什么样的地区? A. 人口密集地区 B. 经济发达地区 C. 军事要地 D. 地形险要地区 满分:2 分

5. 丝绸之路种哪种商品所占的比重很大呢? A. 马匹 B. 丝绸 C. 茶叶 D. 陶瓷 满分:2 分 6. 说起文明的起源,最为重要的就是? A. 人类的起源 B. 文化的起源 C. 农业的起源 D. 社会的起源 满分:2 分 7. 中国早期建筑是用什么来做成墙壁的? A. 夯土 B. 石块 C. 泥巴 D. 陶泥 满分:2 分 8. 我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是在? A. 唐宋时期 B. 五代时期 C. 明清时期 D. 当代 满分:2 分 9. 东部菜偏重于一下哪种口味? A. 咸 B. 甜

C. 辣 D. 酸 满分:2 分 10. 和亲政策实施后,新疆各国和中原地区的交往十分的频繁,汉朝政府总会给予当地国家以一 些物资的帮助,而当地的国家在朝贡的时候,沿途各地都会给予访亲队伍很大的便利,对于所带物品都不收取关税,因此访亲队伍也会带些商品进行买卖,这个就是? A. 丝绸之路 B. 茶马互市 C. 茶马古道 D. 朝贡贸易 满分:2 分 11. 以下属于西藏民居的是? A. 四合院 B. 碉楼 C. 土楼 D. 大房 满分:2 分 12. 中国早期北方的文明出现在哪个区域? A. 黄河流域 B. 西部地区 C. 东北地区 D. 长江流域 满分:2 分 13. 丝绸之路的第一次中断是在哪个朝代? A. 元朝 B. 明朝 C. 宋朝

中国地理文化结课论文

论中国地理文化之建筑文化 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班级:工程管理一班 姓名:姚兆一 学号:02611116

目录 摘要 (2) 一、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2) (一)北方建筑概述 (2) (二)南方建筑概述 (3) 二、建筑南北差异及原因 (4) (一)南北建筑差异 (4) (二)差异产生原因 (5)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摘要 中国建筑是中国南北差异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南北建筑的差异很明显,形成原因也有很多。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南北建筑的特点、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建筑文化演变的角度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共同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民族文化的发展,进行了一些阐释。中国地理的差异成就了中国多元的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也成就了建筑的多样化。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它的适应方式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中国古建筑一方面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中国的南北建筑是南北文化地理差异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依据之一,也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一)北方建筑概述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一提起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