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

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

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
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全文

食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糖消费持续增长,年人均消费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 公斤提高到10公斤以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今后食糖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蔗糖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体,占食糖消费的90%以上。广西、云南是我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糖料蔗面积和产量的80%以上,糖业也是两省(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受生产条件差,良种研发滞后、品种单一、机械化推进缓慢,人工成本增加较快以及国内外价格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糖料蔗种植效益下滑,市场竞争力下降,糖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受到影响。为此,必须进一步支持糖料蔗主产区改善生产条件,加快良种培育,推进全程机械化,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发展,不断提升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国内蔗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蔗农增收。

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1 号文件和国务院领导的一系列批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本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糖料蔗核心产区,着力解决制约主产区糖料蔗生产的突出问题,提高我国糖料蔗生产水平。

本规划期为2015—2020年,规划基期为2013 年。规划范围为广西、云南两大糖料蔗主产省(区)。

一、我国糖料蔗生产形势

(一)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全国糖料蔗总产量从1978年的2112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2820万吨,平均亩产由2.6吨提高到4.7 吨,为保障食糖有效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分阶段看,我国糖料蔗生产经历了低起点快速发展和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1.1978-1991 年,低起点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为促进糖料蔗生产,在生产资料、收购价格方面实行补贴政策,调动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糖料蔗生产快速增长。种植面积从823万亩增加到1746万亩,增长1.1 倍;产量从2112万吨增加到6790万吨,增长

2.2 倍;平均亩产由2.6吨提高到

3.9吨,增长51%,年均增长3%。

2.1992 年至今,高起点波动发展阶段。1991年开始,国家实行食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放开食糖市场,食糖由计划管理逐渐转变为市场调节,糖料蔗生产受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波动发展的态势,波动周期平均为5-6 年(即2-3 年增产,2-3 年减产)。这一时期,糖料蔗种植面积从1869万亩增加到2725万亩,增长46%;总产量先后跨上10000 万吨、12000 万吨新台阶。90年代初,大陆从台湾筛选引进了新台糖系列品种,糖料蔗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平均亩产由

3.9吨提高到

4.7吨,增长21%。但由于国内自主研发滞后,生产中过度依赖台湾品种,台糖品种多年使用后种性退化,加之黑穗病等病害频发,单产年均增速放缓,1999-2005 年年均增长2%,2006-2013年不足千分之一,单产提高的难度日益加大。

(二)产区逐步向我国西南部集中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12 个省(区)均曾种植糖料蔗。改革开放之初,广东是最大的糖料蔗产区,其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糖料蔗面积和产量的37%和42%,广西、云南两省(区)种植面积、产量之和仅占全国的34%和2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不断上升,糖料蔗种植开始向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集中。2013年,广西、云南两省(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201万亩和10250万吨,均占全国的80%以上,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榨糖企业,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蔗糖产区。

(三)发展制约因素较多

1.资源条件较差。两省(区)糖料蔗大多种植在旱坡地和丘陵地,蔗田坡度大、石头多、土壤瘠薄,缺少灌排等基础设施。广西90%以上的蔗田为旱坡地,云南80%以上的蔗田为丘陵地和坡耕地。蔗区极端气象灾害多,糖料蔗生长关键期春寒、秋旱时有发生,经常造成减产。

2.品种研发滞后。近年来,各地虽然培育出粤糖93-159、桂糖29号、云蔗05-51、福农41号等一系列新品种,在产量、糖分、抗逆性、宿根等单一性状方面有所提高,但综合性状仍难超越新台糖系列,推广面积十分有限。新台糖系列品种引入20余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广西台糖系列品种比重高达80%。由于种植品种单一,糖料蔗成熟期集中,增加了收购、加工压力,同时增加了病虫害大面积传播的风险。

3.全程机械化推进缓慢。广西区、云南省机播率仅为27.1%和7.6%,机收率仅为

4.3%和0.3%。机械化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蔗田以山坡地为主,田块小且平整度差,多数田块生产4条件不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国内糖料蔗收获机械不成熟,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农机农艺措施不配套,种植制度与收获机具要求不匹配;机械收获后的运输、除杂以及加工工艺不配套等。

4.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低。农艺措施推进缓慢,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覆盖率不足4%,地膜覆盖保墒技术覆盖率不足8%,配方施肥比例不足25%,蔗叶还田比例不足7%,影响产量和糖分水平。植保措施不到位,黑穗病、花叶病、宿根矮化病和黄叶病等病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以上,螟虫和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超过60%,造成糖分损失0.3 个百分点以上。肥料滥施现象严重,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3-4倍、巴西的10倍,影响生产可持续发展。

5.种植收益连年下滑。种收等关键环节基本靠人工,随着雇工成本增加,糖料蔗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种植效益连年下滑。2013年,糖料蔗亩均生产成本(不含土地成本)1954元,是2010年的1.6倍,其中,人工成本每亩1153 元,是2010年的1.8 倍。近年来食糖价格持续走低,广西糖料收购价由2011年每吨500元回落至2013年的每吨440 元,亩均净利润仅92 元,为2011年的14%,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种蔗积极性。

6.糖厂技术升级缓慢。中小型糖厂偏多,两省(区)共有糖厂200 余家,平均日压榨能力60万吨左右,多数糖厂加工设备停留在70-80年代的水平,吨糖生产成本高于主要食糖出口国600元左右。大多数糖厂以加工白糖为主,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低,糖料蔗综合利用率不高,面对糖价持续下跌,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四)国内产需缺口扩大

1.需求刚性增长。随着人口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食糖等天然甜味剂消费仍会持续增长。按照年均增速3%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食糖消费量约1800万吨,较2013年增加410 万吨。

2.产需缺口扩大。受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预计我国糖料种植面积稳中趋降。受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新品种应用及管理水平提升等因素影响,平均单产水平有望提升。综合各方面因素测算,2020年食糖总产量约1500万吨,产需缺口约300 万吨,比2013年增加217 万吨。

(五)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1.国内外价差扩大,进口大幅增加。按我入世承诺,我国每年食糖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194.5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15%,配额外关税税率50%,大大低于世贸组织成员国97%的平均关税税率,由此导致国际糖价大幅下跌后,配额外进口大量增加。2008年至2013年,世界食糖产量从1.3亿吨增加到1.8 亿吨,年消费量维持在1.6-1.7亿吨,国际市场连续4年供大于需。2011年以来国际糖价持续下跌,已由最高36美分/磅持续下跌到13.6美分/磅,国外食糖价差最高达到1000元/吨以上,造成我国进口激增,我国食糖进口量由2008年的78万吨增加到2013年455万吨。

2.国际市场炒作因素影响较大。食糖是波动较为剧烈的国际大宗贸易品种,波动性相当于谷物、大豆、棉花的3 至6 倍。随着食糖期货市场与中远期电子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投机因素成为扰动糖价的重要力量。海外游资跨期、跨市套利行为直6接放大了我国食糖期货价格波动幅度,进而对国内现货交易产生影响。

二、发展糖料蔗生产的重要意义

促进广西、云南两省(区)蔗糖产业的平稳发展,对保障我国食糖产业安全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蔗农收入水平,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一)增强糖料蔗供给能力,确保食糖安全的需要受近年来国际市场糖价持续低迷影响,我国制糖业亏损近百亿元,部分糖企拖欠原料款,直接影响蔗农生产积极性和产业链的稳定性。加强糖料蔗基地建设,稳定我国糖料蔗供应水平,有利于提高国内蔗糖生产水平,确保食糖有效供给,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二)提升蔗糖业竞争力,确保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全球第三大食糖生产国,但生产效率远低于巴西、印度、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糖料蔗生产成本(占制糖成本的70%)比上述产糖国高出近一倍,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糖料蔗生产面临着产区基础设施薄弱,品种研发滞后,机械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建设糖料蔗生产基地,有利于解决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际市场挑战,推动食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高蔗农收入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西、云南两省(区)地处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糖料蔗产区多处于边境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当地农民收入对蔗糖产业高度依赖。据统计,两省(区)糖料蔗生产大县中,边境县11个、国家级贫困县29 个,财政收入来自糖业比重超过10%的县分别为9 个和11个,蔗农人均纯收入分7别是本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8%和64%。加强糖料蔗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会议精神,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粮糖作物生产,将糖料蔗主产区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高产、高糖、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以促进食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推进全程机械化为主要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技装备先进、产业优势突出、运行机制灵活的糖料蔗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综合施策,节本增效。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蔗田灌溉率,加快新品种繁育推广,依靠品种提高单产,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加快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节本增效。逐步构建以糖企为龙头的技术扩散和服务体系,推动蔗糖产业化、一体化经营,提高糖料生产经济效益。

2.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综合考虑区域水土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和加工企业布局,围绕糖料蔗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核心产区及建设任务,促进糖料蔗产区向最适宜区域集中,打造糖料蔗生产、加工核心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拾遗补缺完善各项工程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推广良种良法和农机装备,协同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和榨糖企业适应性改造,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核心基地建设。

4.多元筹资,加大投入。加大相关行业建设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引导糖企参与糖料蔗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基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建立农机试验、示范基地,逐步提高农机成熟度。完善糖料蔗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奖励政策,保护和调动蔗农积极性。

(三)规划目标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到2020年两省(区)糖料蔗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400 万吨,比基期增加635万吨。平均单产水平4.8吨以上,其中,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单产水平达到6 吨以上。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商品化供种水平提高到85%,分别比基期提高10个百分点、5 个百分点。

——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到2020年,建设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700 万亩,并辐射带动两省(区)其他地区基地建设,两省(区)蔗田灌溉面积达到810 万亩以上,灌溉率达到39%,比基期提高30个百分点。蔗区全程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其中,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由2013年的不足4%提高到16%。

——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取得积极进展。核心区订单农业全覆盖。农机、植保等专业生产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和榨糖企业深度融合,利益分配机制日趋完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表1:两省(区)糖料蔗生产发展目标

注:糖料蔗生产能力、种植面积指标基期数据为2011-2013 年3 年平均数;生产条件基期数据为2013 年数。

四、技术路线

针对目前我国糖料蔗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6 年促进糖料蔗基地稳定发展的技术路线是:依靠提高单产实现增产增收;依靠机械化替代,实现节本增效;依靠组织创新,实现蔗农和糖企互利互惠。

(一)提高单产水平,实现增产增收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土地平整及坡改梯,提高灌溉比例和保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地产出能力。优化糖料蔗品种栽培结构,加快新品种繁育推广,扩大脱毒健康种苗栽培面积,依靠品种提高单产。全面推广综合农艺措施,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土壤深松、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农业技术。通过综合施措,实现核心基地亩产 6 吨以上,增产1.5吨左右,每亩可增收750元左右。

(二)强化品种选育推广,夯实发展基础整合研究力量,促进联合攻关,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培育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尽快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糖料蔗品种的全面推广。加强区域品种培育中心、创新基地、三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糖料蔗种苗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糖料蔗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提高脱毒健康种苗的推广应用比例,促进糖料蔗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国产先进适用机械研发、制造,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进机械化采收,逐步提高整地、种植、培土、采收和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在核心基地推广机械化播种,播种成本由目前的每亩240 元下降到170 元,亩节约成本70元;推广机械化采收,采收成本由目前的120-150元/吨下降到60-80 元/吨,每亩节约成本300 元左右。

(四)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互利互惠创新糖料蔗生产组织方式,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引导土地流转,鼓励糖料蔗生产基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糖料蔗专业生产组织集中,

促进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基地组织化、专业化程度。鼓励糖企参与生产基地“第一车间”建设,引导糖企成为良种、高产栽培技术及农机化推广主体。积极促进生产基地与糖企互相参股,促进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产业链互利共赢。

五、核心基地布局及产能任务

(一)核心基地选定标准

两省(区)糖料蔗产区共涉及29个市(州)的199 个县(市、区),其中,广西区14 个市112个县(市、区),云南省15 个市(州)87 个县(市、区)。为推动糖料蔗全程机械化发展,重点选择地块相对平整连片、适宜机械化应用的地区进行建设。

同时,综合考虑糖料蔗生产县(市、区)产业发展趋势、榨糖企业分布情况,选定生产核心基地,加大投资,重点建设。筛

选标准如下:

1.自然生产条件良好,蔗田相对集中连片。广西区要求坡度13度以下、单片种植面积500 亩以上,且每县500 亩以上单片蔗田面积的总和不少于5 万亩。云南省要求坡度13度以下、单片种植面积300 亩以上,且每县300 亩以上单片蔗田面积的总和不少于5 万亩。

2.全县糖料蔗生产总量大。广西区2011-2013年县年均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在10万亩和40 万吨以上。云南省县年均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在5 万亩和20万吨以上。

3.糖料加工能力较强。县内糖企日榨糖能力超过3000吨,蔗田与糖企间的交通便利。

4.糖业是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按照上述标准,共筛选出广西区10个市32 个县(市、区)的585 万亩蔗田、云南省7 个市(州)的21个县(市、区)的235万亩蔗田。考虑到实际建设过程中推进蔗田流转难度、建设积极性等,按照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规划期在上述符合条件的地块中优选700 万亩作为核心基地,其中广西区500 万亩,云南省200 万亩。

(二)核心基地基本情况

——广西蔗区。广西区核心基地主要分布在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钦州、北海、防城港、贵港等10个市的32个县(市、区)。2013 年,32个县(市、区)糖料蔗种植面积1313万亩,产量6380万吨,分别占广西区的78%和79%。该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是我国最适宜种蔗的地区之一。

符合条件的蔗田基地585 万亩,其中,坡度13 度以下,单片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地块397 万亩,占68%;单片面积1000-3000亩的地块156 万亩,占27%;单片面积500-1000亩的地块32万亩,占5%。按市分,占比超过10%的市包括:南宁市68万亩,占12%;河池市63 万亩,占11%;来宾市85万亩,占15%;崇左市195 万亩,占33%。

——云南蔗区。云南省核心基地主要分布在临沧、德宏、保山、普洱、玉溪、文山、西

双版纳等7 个市(州)的21个县(市、区)。2013年,21 个县(市、区)糖料蔗种植面积404万亩,产量1666 万吨,分别占云南省的78%和73%。该区属热13带和亚热带气候,热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我国糖料蔗糖分水平最高的地区。

符合条件的蔗田基地共有235 万亩,其中,坡度13 度以下,单片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地块25 万亩,占10%;单片面积1000-3000亩的地块58 万亩,占25%;单片面积300-1000亩的地块152 万亩,占65%。按市(州)分,占比超过10%的市(州)包括:保山市24万亩,占10%;临沧市85 万亩,占36%;文山州38万亩,占16%;德宏州40 万亩,占17%。

(三)产能任务

——广西蔗区。到2020年,广西区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产量稳定在8000万吨以上。其中,32 个县(市、区)面积1300万亩,产量7150万吨以上。500 万亩核心基地产量达到3000万吨。

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品种单一,新台糖系列品种所占比重近80%,品种退化严重。二是机械化发展滞后,砍蔗劳动力紧缺,采收不及时。三是蔗区灌溉率低,干旱问题严重制约单产提高。四是过量偏施氮肥,影响糖分水平。

主攻方向: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良种推广应用。以机械化收获为突破,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改善蔗田基础设施,提高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率,重点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实施蔗叶还田、酒精废液定量还田,培肥地力。大力推广脱毒健康种苗、地膜覆盖、生物防治等技术。

——云南蔗区。到2020年,云南省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产量稳定在2400 万吨以上。其中,21个县(市、区)面积400 万亩,产量2000万吨。200 万亩核心基地产量1200万吨。

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气候类型多样,地理条件复杂,对品种生态适应性要求高。二是该区以山地蔗田为主,灌溉成本高。三是交通条件不便,原料蔗运距远,运输成本高。四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生产主攻方向:以坡改梯和中低产蔗田改造为重点,因地制宜的发展“五小水利”工程,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温水脱毒健康种苗、全膜覆盖等综合农艺措施。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支撑。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田间工程

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中连片。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建设要求,有序推进核心区蔗田田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降低坡度,提高土地平整度,增强田间道路通行能力,培肥地力,为提高单产和糖分水平奠定基础,为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广西区500 万亩核心区重点抓好缓坡山地、丘陵地蔗区的土地整治。以“小块变大块”为重点,加快土地流转及田块归并。调整耕地平整度,适度挖高填低,对出露石芽进行清理。按照格田化要求,完善田间灌排系统,建设田间机耕道路。

云南省200 万亩核心区重点抓好丘陵山区的坡改梯。根据机械化操作要求,按照田面宽度不低于7 米的标准,进行梯田改造。对耕作层表土进行还原。完善田间灌排系统,建设田间机耕道路。

(二)水源及输配水工程

加快小型蓄水工程、泵站、机井、窖池等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配套完善输配水渠(管)网等,确保灌溉水通达田头地块。明确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引导蔗农配套滴灌带、小白龙等田间水利设施,结合旱情需要及时进行补灌。

广西区以桂南诸河、红水河、柳江、左江、郁江支流等为灌溉水源,重点建设提水泵站、输配水管(渠)道、高位调蓄池等水源及输配水系统。

云南省依托已建或在建水源工程,加强输配水渠系配套工程建设。缺少灌溉水源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蓄水池、塘坝、小型泵站等水源工程,配套输配水渠系、管网。

七、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

针对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关键机具的引进吸收、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强化装运、物流环节配套及糖厂前处理环节改造,有序推进蔗区全程机械化进程。

(一)重点产品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组建以国内农机研发设计、骨干制造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重点榨糖企业广泛参与,以产业化应用示范为目标的糖料蔗机械研发联合体,通过市场竞争,择优确定承担主体,组织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围绕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械,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着力解决收割机底盘、割台仿形机构、杂质分离系统、扶倒装置、液压和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国产甘蔗收割机的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加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升机具用性。以收获机械为核心,协同研究与收获机械相配套的糖蔗16栽植、中耕管理、装运转运机具及糖厂前处理设施设备,逐步形成协同、配套、无缝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全程机械化应用

大力推广以机械化深松、机械化种植、机械化培土和机械化收获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提升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水平。考虑地形地貌、机具作业效率、榨季作业时间等因素,广西以2万亩、云南以1 万亩为一个作业单位,实现机具配备使用效益最大化。以53个生产县(市、区)为依托,鼓励土地平整条件较好的地块作为试点地区,以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或糖企为载体,建立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收获机具先期以国产化机具推广应用和引进进口机械并行,后期逐步调整为应用国产化机具为主。广西以推广大、中型机械为主,云南以推广中小型机械为主。

(三)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

适应切段式收获机具的要求,加快糖料蔗田间收集、转运挂车系统改造,加强生产基地协调和调度,确保切段式糖料蔗在收获后24小时内加工完毕。加快榨糖企业卸蔗平台和蔗槽等前处理工艺及设备的升级改造,逐步形成高效装卸系统和高效清选系统。

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综合农艺技术推广

(一)良种研发及繁育体系建设

1.区域性良种选育。依托全国现有甘蔗科研机构,拾遗补缺补充研发仪器设备,加快国内外糖料蔗品种的引进、筛选和培育。建设两省(区)糖料蔗新品种培育中心和创新基地,加快选育适宜本地区的高产、高糖、高抗、广适品种,重点选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

2.良种繁育。结合核心生产基地及现有繁育基地布局,改造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8万亩,其中广西41.5 万亩,云南16.5 万亩,建立健全能够覆盖主要蔗区的三级专业化良种扩繁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仓库、温室、大棚、种苗生产车间,平整土地,完善基地水利及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等。同时,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品种引进试种、深耕深松技术等丰产配套试验示范。

(二)综合农艺技术推广

1.全面推广综合农艺措施。大力推广温水脱毒(组培脱毒)健康种苗,重点应用以“节水抗旱技术”和“秋冬植”为主的高产技术、可降解地膜全膜覆盖技术、复合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强化技术集成和配套。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到2020年,核心基地实现综合农艺措施全覆盖。

2.促进机收区农机农艺融合。科学安排机收区糖料蔗品种,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并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布局,满足机械化耕作连续作业要求。重点推广适宜机收的糖料蔗品种,推广宽窄行(90-140cm)种植方式,以及机收后破垄、松蔸等农艺措施,避免收获机具和配套辅助车辆对蔗地碾压损失,稳定糖料蔗产量。

九、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规划实施后,两省(区)糖料生产能力较2011-2013年三年平均水平稳定增加635 万吨以上,按500 元/吨市场平均收购价18格计算,达产年可实现新增糖料蔗产值32亿元以

上。通过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核心区推广机械化播种、采收,年可节约成本支出68亿元以上。规划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后,核心基地蔗田基础设施普遍得到改善,抗灾能力明显增强。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工程建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民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核心基地对全国糖业生产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预计2020年,全国糖料生产能力稳定在12500 万吨左右,我国糖业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限定在可控范围内。规划实施具有明显社会效益。

(二)环境影响评价

1.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划实施后,700 万亩核心基地将全面进行土地整治。长期看,由于整地后耕地坡度变缓或由坡改梯,有利于保土保肥,对生态的保护有积极作用。短期看,土地整治过程中及改后初期,如遇降雨,由于土壤松软,会造成局部土壤流失。为此,应严格筛选进行土地整治的地块,确保拟开发土地的坡度在合理范围内,科学论证最佳改造方案,避免设计不当加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合理规划土地整治的施工时间,尽量

避开雨季施工造成水土流失。

2.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缺水地区开发新水源、新增灌溉面积可能影响生态用水量,应进行水资源综合平衡分析,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程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部分19灌区和排涝退水将对河流水质产生影响,应确定合理的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定额,避免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农业投入品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1)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氮、磷化肥的超量施用以及肥料利用率不高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单一施用化肥,特别是生理酸性肥料,会使土壤出现酸化、板结。氮磷肥料可通过淋溶、径流、田间退水等途径进入地下或地表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规划到2020年核心区全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大测土的密度,科学制定施肥配方,因需定施,以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

(2)喷洒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过量施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将会抑制、甚至灭生土壤微生物,影响土壤中酶的活性、营养物质的转化,改变农业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效率,使土地持续生产力下降。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淋溶、渗漏、径流和退水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危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要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数量。通过预测预警、统防统制、精准施药,降低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数量。发展生物农药或除草剂,鼓励利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降低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使用农膜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残留农膜会破坏耕作层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并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活力受到抑制,导致土壤肥力下20降,同时阻碍了宿根萌发和根系生长,造成作物减产。要加大可降解农膜的使用推广力度,或加大残膜回收力度。

十、组织保障措施

(一)地方政府负总责,充分调动县级政府积极性两省(区)政府对规划实施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机)、水利、工信、国土、科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发展粮、糖及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细化促进蔗糖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完成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相关责任。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在明确建设任务、标准和进度要求的基础上,由县级政府统一组织、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实施,将建设项目落实到地块,并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将建成后的田块划定为基本农田,编制更新基本农田相关图、表、册,完善基本农田数据库,设立统一标志,实行永久保护。

(二)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发展合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蔗糖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密切合作,推进规划实施。发展改革委做好综合协调工作,统筹编制规划。农业部门做好糖料蔗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切实抓好糖料蔗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农业、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抓紧推进农机研发与产业化工作,有序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利部门指导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产用水需要。发改、国土、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加大蔗田建设力度。

(三)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加快形成现代化生产方式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土地整治,促进蔗田集中连片。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糖料蔗生产专业合作社集中。鼓励糖企参与建设糖料基地,形成“生产第一车间”。鼓励成立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合理安排生产、收获、加工运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糖料生产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现代糖业发展道路。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充分发挥优势科技力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尽快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及收获机具等领域有所突破。顺应农机化作业需要,重点支持适合机收的糖料蔗新品种培育以及糖料蔗播种和收获机械研发。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依靠科技提升糖料蔗生产水平。完善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推广机制,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切实抓好糖料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大规模开展糖料高产创建,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乡镇,实施整乡推进,大面积示范带动糖料高产稳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糖料蔗基地的投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规划为指导、以省(区)为单位,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引导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种子工程、高产创建等工程项目在本规划区范围内加大实施力度,并在

省级实施规划引导下,统筹安排建设地点和建设时序,确实做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建设一片、见效一片,防止条块分割和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金合力。积极引导糖料蔗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糖企参与糖料基地建设,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提高建设成效。

(六)完善建管机制,强化监督考核

加强蔗田基础设施管护。落实糖料蔗基地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健全管护制度。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设施的日常管护。创新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管理机制,明晰基础设施产权,鼓励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实现经营权流转,提高使用者和经营者对生产基础设施的管护积极性,确保持久发挥投资效益。对公益性较强的灌溉水源工程及灌(排)渠(沟)系、机耕路、生产桥、农田林网等,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运行管护经费补助。有针对性建立完善监管制度,建立项目评价机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实施项目的督查考核,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

(七)创新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购置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限额,鼓励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开展糖料蔗良种补贴试点,加快推广脱毒健康种苗,集成推广糖料蔗高产技术,调动农民种蔗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糖料作物保险业务。实行糖料生产贷款贴息、财政资金奖励等激励政策,构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衔接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糖厂适应机械化采收和围绕节本增效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八)促进产业协作,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

引导榨糖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销协作关系,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糖料产业化经营。支持榨糖企业参与农机研发、品种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支持生产大户、合作组织入股糖企,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改进、完善“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确立糖料蔗生产者与糖企的会商机制,合理确定种植、加工环节利益分配比例,确保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均能取得合理收益,实现产业链良性发展。

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是XX最新发布的《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工作自查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20xx年以来,我区按照x、xx 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的建设工作,经过2年多时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现将我区“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20xx年、20xx年土地整治情况。我区20xx年、 20xx年“双高”基地共14个片区18个项目点(含3个整县推进项目),涉及9个乡镇,实施面积37408亩,上级下达土地整治奖补资金共4304万元,已拨付万元。20xx年4个片区有3个已完成x终验(xxx片区与整县推进项目重叠),20xx年10个片区14个项目点已有7个项目点完成县级初验。邓保片区预计月底能完成50%,其余片区正准备开展工程复核。3个与整县推进土地整治项目重叠的片区,目前正由区整县办按双高标准变更设计并组织整改。 (二)20xx年、20xx年水利化建设情况。20xx、20xx年“双高”基地共有14个点开展水利化建设,总投资约4713万元(不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实际拨付资金1431万元,已全

部开工建设,4个片区已完工,完成面积4100亩。有6个项目点由经营主体开展水利化自建,目前正由经营主体全力推进建 设。 (三)20xx年、20xx年良种良法情况。20xx年“双高”基地种植糖料蔗面积9304亩,心得体会其中符合“双高”标准面积7166亩。“双高”基地项目区新植蔗良种率达100%,通过了区级、市级、x级良种良法验收,获得x批复面积7168亩。20xx年“双高”基地种植甘蔗约25245亩,已有2467亩通过良种良法验收,另有约7030亩已完成县级初验。已将良种补贴资金481万元划拨给各实施主体。 (四)全程机械化开展情况。我区“双高”基地已基本实现机耕和机种,机械化中耕培土率约50%。20xx-20xx榨季机收面积约1730亩,20xx-20xx榨季机收面积约1100亩。20xx年“双高”基地7566亩已通过县市两级验收。 (五)20xx年“双高”基地建设情况。xx市下达我区20xx 年“双高”基地建设任务万亩,已落实建设主体14个,按标准要求新种植约6970亩,已开展良种良法县级初验。目前正进一步确定20xx年“双高”基地建设任务红线范围。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各项目点完成时间节点。区政府多次组织乡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逐个片区研究项目推进慢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划定项目完工并通过

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报告

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回顾………………………………()(一)主要成就…………………………………………………()(二)存在不足…………………………………………………()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面临的挑战………………………………………………()(二)发展机遇…………………………………………………()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发展方向和重点…………………………………………()(一)加快发展以高端装备为主的新兴产业………………()(二)着力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三)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五、推进措施…………………………………………………() 六、保障机制…………………………………………………()

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年)是我市落实“中国制造”战略部署,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制造强市的重要时期。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智能制造名城,实现工业强市目标,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结构、稳增长、重创新、促转型的总体思路,坚持保增长与优结构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千企升级五年计划”和“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经济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产业规模显著增长。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规模扩大、质效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总量规模连续实现新的突破,产业发展水平也达到新的高度,年跨入万亿级城市行列,位居全国地级以

集团发展战略规划方案

集团发展战略规划 方案

目录 一、前提 二、集团业务发展模式对制度体系的要求 1.制度体系构建与运行应符合集团业务运营的动态变化趋势 2.采用”插件”方式构建制度体系 3.以体系执行效果评估体系生成效果 三、制度体系构建的期限、原则和构建主体 1.制度体系构建的期限 2.制度体系构建原则 3.制度体系构建主体 四、集团制度体系构想 1.集团制度体系构想的分析模式和分析思路 2.集团管理体系识别 3.总制度体系和制度体系组合 4.集团战略制度体系—构想图 5.制度体系功能分布和构建核心 6.制度体系形成的步骤 五、集团战略制度体系生成 1.集团战略制度体系生成过程

2.集团战略制度体系—生成模式 六、集团战略制度体系执行 1.集团战略制度体系执行过程 2.集团战略制度体系—执行模式 七、结语 一、前提 拟定本规划,就宏观环境和市场状况而言,依据现有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预估。本规划中,集团战略制度体系的构建前提为: 1.企业短期发展战略阶段是至。规划期内,集团拟以快速扩张的方式,在全国范围的适当地区不限量开设SHOPPING MALL和大型综合百货店,保持品牌战略的传统领先优势,并在局部地域形成经营竞争优势或主导发展态势。 2.集团主营业务定位是:开设SHOPPING MALL和开设大型综合百货店,以形成自营经济实体、联营经济实体和集团品牌、管理输出的经营实体。作为具备连锁性质的集团所属经营实体,在品牌识别与推广、供应商资源、其它资源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成员将获得共享优势。 3.企业以集团化模式运营,在适当的时候,分拆业务板块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上

最新版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编制依据和原则 (4)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4 可行性研究结论 (7)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9) 2.1 项目建设背景 (9)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概述 (9) 第三章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 (12) 3.1 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概况分析 (12) 3.2 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13) 3.3 市场竞争力分析 (13) 第四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5) 4.1 建设规模 (15) 4.2 产品方案 (15) 第五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6) 5.1 项目选址 (16) 5.2 建设条件分析 (17) 第六章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 (18) 6.1 技术方案 (18) 6.2 设备方案 (18) 6.3 设备采购方式 (19) 6.4 工程方案 (19) 6.5 建筑结构设计 (20) 第七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22) 7.1 总图布置 (22) 7.2 给排水系统 (24) 7.3 供电系统 (25) 7.4 空调采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5 通风、排烟、采光系统 (26) 7.6 总图运输 (26) 第八章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 (28) 8.1 资源利用分析 (28) 8.2 能耗指标及分析 (29) 8.3 节能措施分析 (29) 8.4 节能管理 (33) 8.5 用能指标及节能效果分析 (33) 8.6 能源管理机构及计量 (34) 第九章生态与环境影响分析 (36) 9.1 项目自然环境 (36) 9.2 项目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 (37) 9.3 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标准 (41) 9.4 环境保护措施 (41)

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技术标

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技术标) 目录 (1)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2)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3)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4)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5)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6)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 (7)拟投入资源配备计划; (8)施工进度表或施工网络图; (9)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10)在节能减排、绿色施工(含扬尘治理)、工艺创新方面针对本工程有具体措施或企业自有创新技术; (11)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采用程度,其在确保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等方面的作用; (12)企业具备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使工程管理者对现场实施监控和数据处理。 1

一、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1.1编制依据 1.1.1招标文件和图纸。 1.1.2依据我公司现有的技术施工能力、施工设备、以往的施工经验以及现场勘察实际情况。 1.2编制原则 1.2.1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原则 编制本投标文件以及后续施工中,我公司将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和其它要求,严格履行合同,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文明施工等方面,争创佳绩。 1.2.2质量创优原则 我公司在本工程施工的质量目标是“符合国家现行的验收规范合格标准”。为达到该质量目标,我们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运用合理的技术精心施工和科学的质量检测方法进行控制,确保实现质量目标。 1.2.3进度保证原则 根据业主对本工程的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周密的施工方案,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合理安排进度,实行网络控制,重点做好工序间的衔接,实时监控进度,确保实现工期目标。

1.2.4安全保护原则 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案,制定详细有效的监测方案,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技术措施,重要岗位操作工保证持证上岗,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 1.2.5环境保护原则 1.2.6本工程涉及施工废弃物排放、扬尘治理、噪声控制、粉尘控制、扰民与污染控制等多方面问题。结合具体情况,我们将采取积极、严密的环保措施,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编制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保措施计划并严格执行。 1.2.7合理布局原则 根据本标段工程的任务量和管理目标的要求,考虑地形地貌特征,在临时工程的施工布置上,特别是水、电等管线以及道路、各种场地的设置,充分利用业主提供的场地,本着避免干扰、就近布置、方便适用、优化设置的原则,合理布局。 1.2.8科学配置原则 根据本工程的任务量和管理目标的要求,实行科学配置。在人、财、物、设备等方面,科学合理配置,既保证施工需要,又避免资源浪费。 1.3技术准备

达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达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三大特色产业:以天府药业、天予药业、琦云药业、天然药业、福瑞药业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产业,以川环科技、川鼓、同达博尔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以达钢集团、正源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丰富的天然气、硫磺、中药材、生物质等资源优势,具有依托化工、冶金、机电、中药生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的20%。 节能环保 ◆重点项目:①清洁能源汽车发动机及整车制造项目;②金恒机械清洁能源汽车发动机缸体项目;③川环科技高性能FVQM涡轮增压柔性管路系统生产线项目;④川鼓公司高效节能风机项目;⑤同达博尔节能空调项目;⑥佳境环保公司垃圾发电项目;⑦开江废旧橡胶回收综合利用项目;⑧宣汉国华环保科技公司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水污染及大气污染防治处理设备、噪声治理设备研发项目;⑨新达泵业大型高效节能污水处理泵项目;⑩达钢钢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宣汉s13型、调容高效节能变压器生产项目;?利用废旧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和农业机械等生产的再制造产品项目。 ◆重点产品:清洁能源汽车,汽车发动机,高效节能风机,节能空调,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处理设备,S13型变压器。 新材料 ◆重点项目:①达钢集团600兆帕及以上含钒高强度钢项目;②达钢集团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③宣汉正源公司微玻纤及VIP纳米芯材项目;④渠县玄武岩纤维项目;⑤万源山水矿业公司石膏晶须制造项目;⑥达兴能源公司烯烃及下游产品项目;⑦渠县凌强无机盐公司纳米碳酸钙项目;⑧瓮福达州公司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综合利用项目;⑨玖源化工聚苯硫醚及纤维项目;⑩大竹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开发项目;?达钢集团含钒玻璃项目;?达钢集团钒钛催化剂项目;?高品质轴承、齿轮钢、工模具钢开发项目;?高性能白炭黑项目。 ◆重点产品:含钒高强度钢材,锂电池负极材料,微玻纤,玄武岩纤维,电子级磷酸,聚苯硫醚纤维,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含钒玻璃,石膏晶须,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含钒玻璃,白炭黑。 生物产业 ◆重点项目:①地奥天府药业公司地榆升白片等现代中药项目;②琦云药业公司现代中药有效成分提取项目;③四川银杏实业公司银杏叶生物制药项目;④四川天予药业公司中药材产业化开发及循环利用项目;⑤达州苎麻、油橄榄等农作物生物育种及产业化项目;⑥渠县生物农药产品开发项目;⑦大竹县春宇林产生物育苗及生物药品研发项目;⑧开江县橄榄叶提取苦苷和葛根提取异黄酮项目;⑨新型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项目;⑩中药复方新药开发项目;?淀粉基塑料生物基材项目;?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现代发酵关键酶制剂项目;?阿玛宁公司洛神花提取项目;?利根葛业葛根精深加工项目。 ◆重点产品:淀粉基塑料,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地榆升白片,回生口服液,活力苏口服液、慢肾宁合剂,生物农药,银杏、橄榄叶、葛根等中药提取物。 电子信息 重点项目:①四川鹏翔电子公司智能燃气表、电表、水表开发项目;②四川维奇光电新

XX集团发展计划部部门职责

发展计划部部门职责 发展计划部是集团公司负责制订发展战略与规划,结构调整、建设改造、重大项目立项及计划和资源综合平衡工作的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负责组织制订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编制集团公司五年发展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 2.负责组织编制集团公司结构调整方案和实施计划。 3.负责汇总、编制、上报、下达集团公司年度经济指标、新品研制及产品产量计划,并负责计划执行的督促、检查及调整。 4.依据集团公司战略规划和总部年度工作任务,负责组织总部各部门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协助办公厅拟定相关考核指标。 5.负责向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报送上年度自有资金计划执行报告和本年度自有资金计划预算,并按总经理办公会决定下达年度计划。 6.负责定期对集团公司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 7.负责组织航空武器装备项目研制总承包合同的准备、谈判和签约工作。 8.负责重大军、民用航空产品的前期论证及立项决策建议。 9.负责制订集团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长远发展规划,以及研制和生产所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规划方案、立项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报批及年度计划编制、报批、下达、监督、检查、投资概算的调整,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等工作。 10.负责集团公司重大科研试验设施、重点实验室、关键设备立项论证、审定及有关计划下达工作以及大型、关键设备维护费用申请、审定和下达工作。 11.负责集团公司军品生产线维持费、维护费的预算计划编制,并按计划下达执行。 12.负责集团公司所属企业自筹资金的建设项目立项、审查和计划下达工作。 13.负责集团公司设备采购管理并组织实施。负责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的设备及材料等集中采购的招标工作,承担集团公司评标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14.负责办理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机电产品进口审查、直接军事装备进口免税审查手续。

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09年万源市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建设安全高效茶叶及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就是利用我市的生态自然优势,按照国家、省颁布制定的无公害茶叶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来逐步规范我市茶叶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促进我市茶叶产品质量的无公害化和标准化,最终达到整个产业的安全高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建设目标 2009年,全市茶叶生产基地建设目标是建设安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25000亩,其中新建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15000亩,改造低产茶园10000亩。完成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既注重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协调,又注重产品安全性与附加值的增加;既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又增加单位面积产出,以实现茶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 三、实施单位 承担单位:万源市农业局 实施单位:万源市茶叶局 四、实施地点

建设地点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具有良好种茶习惯的基地乡镇进行规划实施。安全高效茶叶及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目标任务分别落实到全市25个重点茶叶基地乡镇(详见附表)。 五、实施时间及进度 1、2009年1-2月,规划项目实施地点、目标任务。 2、2009年3-4月,对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加工技术培训,企业生产加工实行标准化。 3、2009年5-6月,进行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培训,采用改园、换种、重剪和台刈等方法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生产基地。 4、2009年7-8月,按照无公害茶园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新建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的土地整治和培肥。 5、2009年9-11月,选择无性系优质良种茶苗进行栽植,建设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15000亩目标。 6、2009年12月,加强冬季管理,并对茶叶基地建设进行检查验收。 六、技术措施 (一)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1、技术培训。项目计划举办集中培训会2次,开展巡回现场培训50余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份,培训农户2万余人次。具体培训技术包括幼龄茶园管护技术、无公害茶叶生产及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低产茶园管理技术、茶园机械管理技术、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等茶叶生产先进实用技术。

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导则 DB 45T 1196—2015

ICS27.140 P55 DB4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45/T1196—2015 糖料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导则 Guidelines for sugarcane efficient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oject design 2015-08-30发布2015-09-30实施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一般规定 (4) 5资料收集 (5) 5.1自然条件 (5) 5.2生产条件 (5) 5.3社会经济状况 (6) 6工程建设标准与规划布局 (6) 6.1工程建设标准 (6) 6.2灌溉规划布置 (7) 6.3灌溉管网布置 (8) 6.4灌溉方式选择 (9) 6.5灌水器选择 (10) 6.6灌溉规划设计步骤与设计优化 (10) 7设计灌溉参数与灌溉制度制定 (10) 7.1设计灌溉制度制定 (10) 7.2设计灌溉参数计算与选择 (11) 7.3灌溉质量控制参数计算 (15) 8水量分析与工程建设规模核定 (17) 8.1可供水量与水量平衡分析 (17) 8.2工程建设规模复核 (18) 9管网水力计算与管材规格选择 (19) 9.1管道流量计算 (19) 9.2管径计算 (20) 9.3水头损失计算 (20) 9.4设计水头计算 (22) 9.5管材规格选取 (23) 9.6调压设置计算 (24) 9.7管道水锤压力验算 (24) 10水源工程设计与机电设备选择 (25) 10.1灌溉水源规划布置 (25)

10.2泵站工程 (26) 10.3机井工程 (27) 10.4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27) 10.5调蓄水池工程 (27) 10.6机电设备 (28) 10.7控制保护装置 (29) 10.8现有水源工程更新改造 (30) 11系统首部控制设计 (30) 11.1系统首部布置要求 (30) 11.2水质净化与过滤设施设计 (30) 11.3施肥装置设计 (32) 12施工组织设计 (33) 12.1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求 (33) 12.2管道施工方案技术要求 (34) 13其他相关要求 (35) 13.1水土保持设计 (35) 13.2环境影响评价 (35) 13.3节能措施设计 (35) 13.4工程建设管理 (35) 13.5工程运行管理 (36) 13.6投资概(预)算 (36) 13.7经济评价 (36) 13.8设计成果要求 (37) 附录A(资料性附录)局部水头损失系数表 (38) 附录B(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用词说明 (39)

重庆市沙坪坝区工业发展规划报告

市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工业专项规划 沙坪坝区是科技、教育、文化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城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工业基地在21世纪初期最具发展潜质的地区之一。为了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全区工业“十一五”及到2015年的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根据市委及区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结合“市‘十一五’工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围绕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依托企业,面向市场,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领跑先进制造业为努力方向,研究和制定区域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本规划体现近期,突出中期,展望长期,设置2007年、2010年、2015年三个时段目标。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一)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 我区作为的传统工业大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区工业形成了区、街多层面蓬勃发展态势,同时由于嘉陵等企业成功军转民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一度位居全市区县首位。9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工业由于种种因素,整体实力有所减弱、发展速度相对减缓。“十五”期末,我区全部工业增加值跨上70亿台阶,居全市区县的第二位。

从我区目前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衡量,区域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其主要标志:一是形成了较为雄厚的传统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先进制造业也具有相当规模,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二是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2005年达到44%,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导力量;三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产品开发层次不断提升,开始由单纯数量扩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全面上升的转折点。 (二)区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未来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促进了高科技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现代工业趋向文明生产,在现存的工业结构和技术条件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将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尤其是在加强环境保护和加快工业发展上,要做到两者的协调一致,就必须优化工业结构。 2、市、区工业发展的新思路 按照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精神及“工业强市”战略思想,市将集中力量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重点产业,鼓励都市发达经济圈各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率先将地区经济做大做强。我区确定了全区未来努力打造“一区两高地”(即现代都市产业示区、科教文化高地、人才集聚高地),早日实现“一城三中心三基地”(即西部新城;科教文卫中心、铁路物

(发展战略)中曼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三年发展规划

中曼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三年发展规划 2008-10-14 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其实质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 一、下大力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一)集团公司人才观 集团公司人才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用人原则是“重品质,重能力;重业绩”、“人尽其才、人适其岗”、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用人才;招用方法是“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集团公司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就要吸引和培养大批一流的人才,建功立业,共同拼搏。 (二)人才来源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开放式用人,不分国度、不分地域、不分人种,公开公正选聘高层次人才,主要是单位的负责人和行业、部门的领军人物以及重要的业务骨干,要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和创业平台,凭业绩、凭能力享受待遇。要放开眼界,不能只局限于本行业内人员,相关、相近行业优秀人才,只要热爱石油行业,也可引进、培养,使其尽快顶岗,以弥补集团公司迅速发展缺少的人才。 对内,要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员工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促使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统一,引导员工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使优秀人才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价值,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高度重视人才规划工作,建立长远的人才梯队。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建立人才库,重视优先从内部选拔人才,帮助他们在管理上、技术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以适应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 在业绩和能力考核中的优秀员工、技术比武和技能鉴定的优胜者、各个项目克难攻关的尖子人物、设计研发和生产经营的业务骨干、以及开拓市场业绩突出的高手,通过领导班子或群众民主推荐和公开选拔,经过综合考核按规定程序进入集团公司各级人才库,并按照要求确定目标、确定计划、确定培养人员,认真开展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在做好骨干人才的引进储备工作的同时,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紧缺人才可以采取借用、项目合作、产品外包、劳务结算等方式以解燃眉之急。 (三)人才培养的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无论从企业人才培养整体布局上,还是对人才本身知识、能力结构培养上,都要以整体为主,全面规划,系统考虑。 二是人本原则:以人为本,人才是集团公司最重要的财富和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原则。 三是责任原则: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是

葡萄种植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昌都地区**县葡萄种植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实 施 方 案 目录 项目摘要 第一节项目摘要……………………………………………………4-6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意义和条件

第一节项目建设的背景 (6)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意义 (7) 第三节项目建设的条件……………………………………………8-10 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第四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2) 第二节项目建设依托单位基本情况 (12) 第五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13) 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 第一节葡萄种植技术…………………………………………13-18第二节葡萄酒生产工艺………………………………………18-20 第七章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第一节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20) 第八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项目概算依据 (20) 第二节项目投资概算 (21) 第三节资金筹措 (22) 第九章项目建设期限和进度 第一节项目建设期限 (22) 第二节项目建设进度 (22) 第十章项目环评分析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22) 第二节环境影响分析及措施 (23)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 (24) 第十一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项目的领导组织机构 (24) 第二节项目技术措施 (25) 第三节项目管理措施 (25) 第四节项目财务管理措施 (26) 第五节运行管理措施 (26) 第十二章效益分析 第一节经济效益 (26) 第一节社会效益 (27) 第二节生态效益 (27) 第十三章招投标方案

第一节招投标方案...................................................28-29 第十四章项目节能减排措施 (30) 第十五章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31) 相关附件: 1、项目法人文件 2、建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 3、建设用地预审请示 4、建设用地初审意见 5、环境影响评价 6、项目选址初审意见 7、项目建设布局图 8、建设项目户名单 9、项目投资概算表 项目摘要 一、项目名称

储备林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施工设计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2) 一、基本情况 (2) 二、编制原则 (3) 三、主要技术措施 (3) 第二章施工布署及平面布置 (6) 一、施工部署 (6) 二、施工平面布置 (7) 第三章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 (13) 一、植物种植施工方法 (13) 二、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采用不同的管护方法 (19) 三、围栏设施建设 (29) 第四章工程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 (34) 一、工程质量目标 (34) 二、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34) 三、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34) 第五章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措施 (43) 一、安全生产总目标 (43) 二、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43) 第六章项目机构组成情况 (47) 一、项目部组织机构图 (48) 二、项目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48) 第七章施工进度计划措施及保证措施 (52) 一、施工总进度计划说明 (52) 二、进度保障措施 (54) 第八章主要施工机具及劳动力配备计划 (56) 一、劳动力安排计划 (56) 二、劳动力安排保证措施 (58) 三、主要施工机具表 (59) 第九章管护措施 (60) 一、养护管理期的施工方案 (60) 二、扬尘防治工作及文明施工措施 (63) 三、雨季施工方法及相应措施 (64) 四、冬季保暖养护措施 (66)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 ***2017年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工程 2.建设性质 生态公益(新建) 3.建设单位 ***公司 4.建设期限 2018年4月—2022年12月,工程建设期1年,管护期4年,即2018年春季和雨季完成栽植,2018年秋季到2022年12月为管护期。 5.建设地点 ***西山两侧和文化广场南侧 6.编制依据 项目作业设计编制的主要依据: (1)《造林绿化规划(2011-2020年)》 (2)《**市多种树工作方案》 (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26424 —2010) (4)《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林计发[2004]16号) (5)《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 (6)《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 (7)《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2001) (8)《水源保护林建设技术规程》(DB11/T 496-2007) (9)《水土保持林建设技术规程》(DB11/T 633-2009)

2020—2022年广西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方案

2020—2022年广西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我区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保险支持糖业发展能力,保障广大糖料蔗种植者(包括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企业,以下简称蔗农)收益,制定本方案。 一、保险范围 2020—2022年,每年试点面积为200万亩(详见附件1),保险实施范围为广西已建成的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任务面积根据2018/2019年榨季各制糖企业的入厂原料蔗情况分配,重点选择在“双高”基地建设面积较大的县(市、区)实施。 二、保险模式 结合制糖企业和蔗农签订的糖料蔗订单合同,采用“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模式,给予目标价格保障。保险公司根据赔付风险,做好期权(期货)购买、再保险等风险分散工作。 三、保险期限 本方案实施期限为2020年1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即2020/2021年、2021/2022年、2022/2023年3个榨季,每个榨季的保险期限为投保当年的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 四、保险的主要内容 (一)保险标的。试点区域内“双高”基地种植的糖料蔗,不包括糖业主管部门公布的糖料蔗淘汰品种。 (二)被保险人。试点区域内的制糖企业、“双高”基地的蔗农。 (三)保险数量。每年200万亩,投保时需载明糖料蔗种植面积,每亩糖料蔗投保量按“双高”基地糖料蔗目标产量6吨/亩计算。 (四)保险价格。保险期间,糖料蔗价格以490元/吨为基准,根据保险赔付表(详见附件2)中白糖平均销售价格对应的糖料蔗差价给予赔付。

(五)保险费用。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保费为25元/吨,投保量按“双高”基地糖料蔗目标产量6吨/亩计算,保费为150元/亩。 (六)保费构成。对贫困县的保费,由中央财政补贴30%、自治区财政补贴35%、贫困县财政补贴5%、制糖企业负担20%、蔗农负担10%;对非贫困县的保费,由中央财政补贴30%、自治区财政补贴30%、非贫困县财政补贴10%、制糖企业负担20%、蔗农负担10%;对自治区农垦局所辖范围的保费补贴,参照非贫困县的标准执行。投保蔗农为贫困户的,免除其自缴保费部分,由自治区财政承担。 (七)投保时间。保险公司应在蔗农种植糖料蔗前(最迟不晚于当年11月1日)完成承保工作。 (八)保险赔付。保险公司按照以下条款承担赔偿责任: 1.保险赔付价格的确定。以2018/2019年榨季糖料蔗订单合同价格490元/吨,对应的白糖含税成本价格5800元/吨,作为基准价。如保险期间白糖平均销售价格低于5800元/吨,通过保险赔付糖厂,保障蔗农490元/吨的订单收入;如保险期间白糖平均销售价格高于5800元/吨,通过保险赔付蔗农,增加蔗农因糖价上涨获得的增值收入。 2.白糖平均销售价格的确定。白糖平均销售价格指广西泛糖产品现货交易平台统计的现货白糖平均销售价格,每个榨季保险期(投保当年11月1日—次年10月31日)结束后,由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在15个工作日内确认并通报保险相关参与方。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白糖平均销售价格=保险期内每个交易日现货白糖售价总和÷保险期内交易日天数。 3.赔偿处理。根据确认的白糖平均销售价格,对照保险赔付表确定的赔付标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每亩赔付金额=每吨糖料蔗赔付金额×每亩投保量(6吨);总赔付金额=每亩赔付金额×保险面积。 (九)工作费用。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的协办工作费用按最高不超过2%确定,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按财政部门制定的标准确定,保险保障基金按保险监管部门制定的标准确定。 (十)资金赔付。保险公司在接到白糖平均销售价格通报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工作。

北京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2001-2005年北京工业发展规划 目录 一、北京工业“九五”时期发展概况 (1) (一)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1)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 (三)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3) (四)国企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 (4) (五)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5) 二、北京工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6)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6) (二)宏观经济的重要转机拓展了发展空间 (6) (三)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为北京工业指明了方向 .. 7 (四)适应资源与环境是北京工业调整的重要课题 8三、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目标 (9) 四、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要点 (11) (一)高新技术产业 (12) (二)传统产业 (20) (三)都市型工业 (28) 五、北京工业“十五”时期发展主要措施 (30) (一)调整所有制结构,改革产权制度 (30)

(二)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31) (三)形成全方位的开放体系 (32) (四)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 (33) (五)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33) (六)强化企业基础管理 (34) (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4) (八)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环境 (35) 附件一北京工业各行业工业总产值发展目标 附件二建设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概要) 附件三实施10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概要) 附件四“十五”时期北京工业投资动态项目库(第一批)

新世纪初的5到10年,我国将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按照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北京工业要紧紧围绕“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发展首都经济,构建新的产业群体。到2005年,北京工业要基本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总量翻番,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提供重要的经济、技术和产业基础。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北京工业“九五”时期发展概况 (一)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九五”期间,北京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不变价)从“八五”末期的1174.4亿元,增至2000年的2286.6亿元,增长了94.7%,实现年均递增 14.3%。 工业增加值从“八五”末期的459.2亿元增至2000年的737亿元,增长了60.5%,实现年均递增9.9%,五年累计实现增加值3126.8亿元,比“八五”时期增长74.5%(现价)。 工业产品产销率从“九五”初期的98.4%,到2000年的98.5%,五年期间始终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 “九五”期间,北京工业主要经济收益指标显著提高。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八五”末期的85.3亿元,增至

公司定位和发展规划

公司定位和发展规划2017年6月

一、定位和发展目标 1、定位 负责管委会授权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对授权范围内国有资本履行出资人职责,承担起授权范围内有过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围绕经开区发展战略,通过优化资产布局结构、投资实业等手段,推进经开区产业培育、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 2、目标 以管资本为主,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以管委会的经济建设战略为指导。通过投资和设立企业,组织施实资本运营(资产经营、资本运作),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效益,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资金的

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效益。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运营架构, 二、公司架构 1、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结构及各部门主要职能 部门一)党群、人力办公室: 1、拟订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贯彻执行。 2、承办公司党支部日常工作,负责党员队伍建设相关工作。 3、负责公司公文流转,影像资料、印章、证照、档案和保密管理工作。 4、负责会董事会联席会议、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并对决策事项、领导交办事项进行传达、反馈。 5、负责公司公务接待、会议、车辆等管理工作、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的采购、维护、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 6、负责公司档案管理和保密工作,负责公司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双拥共建和节日慰问工作。 7、负责公司网站建设、运行管理和安全维护和办公信息化管理。 8、承办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部门二)、财务部: 1、拟订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贯彻执行。 2、负责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做好会计核算工

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研计划书

目录 1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1.1项目名称 (1) 1.1.2承办单位概况 (1)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 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2) 1.2项目概况 (6) 1.2.1拟建地点 (6) 1.2.2建设规模与目标 (6) 1.2.3主要建设条件 (7) 1.2.4项目投入总资金效益情况 (8) 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 1.3问题与建议 (10) 1.3.1存在的问题 (10) 1.3.2建议 (11) 1.4实现该项目的可能性 (11) 2市场预测 (13) 2.1市场分析 (13) 2.2市场预测 (15) 3.3价格预测 (15) 3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7) 3.1建设规模 (17) 3.1.1苗、种场规模 (17) 3.1.2生产基地规模 (17) 3.1.3建设内容 (17)

3.2产品方案 (18) 4场址条件 (19) 4.1地点与地理位置 (19) 4.2土地利用现状 (19) 4.3地形、地貌条件 (19) 4.4气候条件 (19) 4.5土壤条件 (20) 4.6水利条件 (20) 4.7交通运输条件 (20) 5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22) 5.1技术方案 (22) 5.1.1优质稻良种生产技术与生产流程 (22) 5.1.2生产基地种植技术与生产流程 (24) 5.2主要设备方案 (27) 5.2.1育种设备 (27) 5.2.2其它设备 (27) 5.3工程方案 (28) 5.3.1主要建、构筑物的特征,建筑面积,土石方量 (28) 6原材料供应 (29) 7项目总体布置 (30) 7.1总体布置 (30) 7.1.1项目构成 (30) 7.1.2总体布置图及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30) 7.2运输 (31) 7.3公用辅助工程 (31) 8节水措施 (32)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 国家林业局速丰办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简称“基地建设”)管理,提升木材供给保障能力,根据《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和《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储备林基地是指纳入规划,通过现有林改培、集约人工林栽培和森林抚育等集约经营措施,优化林分结构,增加森林蓄积,高标准、高质量的活立木资源。 基地是指从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林地和森林。 第三条基地建设坚持着眼长远、总量稳定、扩面增量、提质增效的方针,坚持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的多样经营模式,推广应用先进营造林技术和储备运行管理措施。 第四条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实行营造中短周期速丰林、珍稀及大径级用材林,通过划定储备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培育大径材,以应对市场预期、原木进口减供或断供风险。 第五条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以现有林改培为主,同时采取集约人工林栽培和中幼林抚育,开展基地建设。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规划范围内,从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部门和建设单位(包括国有、股份制、私营林场及林业专业合作社等)。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实行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地建设管理工作。 第八条国家林业局成立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基地建设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木材储备日常管理工作由国家林业局速丰办负责。其主要职责:(一)协调组织编制发展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配合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扶持政策和资金; (三)组织制定项目建设相关技术规程和管理办法; (四)组织各省(区)申报国家木材战略储备项目; (五)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基地建设年度计划; (六)对基地建设进行宏观管理、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评估考核等。 第九条规划范围内的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部署本省基地建设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木材储备日常管理工作由规划省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