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净距隧道施工管理细则

小净距隧道施工管理细则

小净距隧道施工管理细则
小净距隧道施工管理细则

小净距隧道施工管理细则

1.总则

1.1小净距隧道是指并行双洞公路隧道间夹岩石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5倍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一种特殊隧道结构型式。

1.2为给小净距隧道施工提供技术指导和行为要求,特制订本细则。

1.3细则适用于隧道开挖断面宽度小于13m的并行双洞隧道。

1.4本细则针对福建三明~福州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相关围岩情况拟定,只适用于该路段的小净距隧道施工。

1.5本细则重点围绕小净距隧道施工中的施工方法及工序、关键工艺施工、监控量测技术要求等编写,未涉及的各种施工技术要求,严格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042-94)执行。

1.6承包商应根据设计文件和本细则的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并对各工序的滞后时间、空间间距、炮眼深度、装药量等提出严格要求,经监理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

1.7本细则建议的施工方法及工序、关键工艺、量测要求等,应当根据施工过程中所得到的现场量测资料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以确保工程安全、经济、合理。

1.8本细则为“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小净距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为试行阶段。在执行过程中应当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情况、施工情况、量测数据及计算分析结果等及时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

2.施工方法及工序

为确保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减小因隧道间净距小引起的围岩变形、爆破震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满足小净距隧道中夹岩特有的加固要求,特对小净距隧道不同围岩类别段的施工工序作如下要求:

2.1I、II类围岩段

根据隧道围岩变形特点,在正常情况下,推荐在I、II类围岩段采用正向单侧壁导坑的开挖方法。施工工序以左洞先开挖制定,当右洞先开挖时,则将左、右洞施作顺序对调即可。

2.1.1 左洞按下列开挖顺序施工:

(1)上台阶1超前支护

(2)上台阶1开挖;

(3)上台阶1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

(4)中夹岩上部水平贯通锚杆施工;

(5)下台阶1超前支护

(6)下台阶1开挖;

(7)下台阶1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及仰拱初期支护);

(8)中夹岩下部水平贯通锚杆施工;

(9)上台阶2超前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

(10)上台阶2开挖;

(11)上台阶2初期支护;

(12)下台阶2 超前支护;

(13)下台阶2 开挖;

(14)下台阶2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及仰拱初期支护);

(15)拆除侧壁临时支护;

(16)仰拱回填砼施工;

(17)防水层及拱墙二次衬砌施工。

2.1.2

2.1.3 工序安排注意事项:

(1)右洞(后掘进洞)上台阶1的开挖一般应落后于左洞下台阶1(先掘进洞)5~10米。当左洞(先掘进洞)出现围岩稳定性较差、监控量测数据收敛性不好的情况时,右洞上台阶1宜滞后于左洞下台阶2进行。同理,此时右洞上台阶2宜滞后于左洞二次衬砌完成后进行。

(2)侧壁临时支护拆除应在下台阶2完成20~30米后,二次衬砌开始前进行,监时支撑拆除后,仰拱回填和拱墙二次衬砌应尽早施作。

(3)左洞二次衬砌与左洞下台阶2开挖面的合理距离应根据左洞下台阶2开挖放炮震动情况作具体确定,暂定为20~30米;

(4)右洞二次衬砌与右洞下台阶2开挖面的合理距离应考虑放炮冲击和震动对衬砌的影响确定,暂定为20~30米;

(5)在台阶施工拉开合理距离情况下(详见I、II类围岩段正向单侧壁导坑开挖工序平面布置示意图),各台阶施工均可平行进行。

(6)施工中必须严格配合爆破震动测试和围岩变形测试等科研工作的开展。

(7) 中夹岩超前支护的打设角度可根据现场围岩状况和设计目的可在5~30度之间进行调整。

(8) 在II类围岩掌子面稳定性较好、施工单位机具和施工能力许可的条件下,单侧壁导坑的上台阶1、下台阶1(上台阶2、下台阶2)可合为一步进行开挖。

(9) 如果掌子面稳定性差,单侧壁导坑分为两个台阶不能确保掌子面稳定,则可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将单侧壁的开挖、支护分为三或四个台阶进行。

2.1.4 说明

在I、II类围岩的地质条件下,采用本开挖布序进行开挖施工,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风化的坡、残积土在地下水不丰富情况下,一般稳定性较好,但在有地下水的情况下,稳定性会非常差。因此,采取单侧壁导坑的开挖布序方式可防止出现围岩变形过大而失稳的情况发生。

(2)便于即早封闭仰拱,有利于围岩稳定。

(3)中夹岩处拱脚至拱腰变形量最大,刚性的侧壁临时支护对减小此范围处变形有较大的作用。

(4)由于围岩类别较低,一般多采用人工或机械开挖,爆破震动相对较小。

(5)正向单侧壁导坑的开挖方法有利于及早对中夹岩进行支护,在全断面未开挖的情况下,及早取得中夹岩开挖后的变形量测结果,可为全断面开挖后存在的风险提供超前预报和超前处理时间。

2.1.5 在特殊情况下,因地质条件、施工进度、工序转换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在I、II类围岩条件下可能采用反向单侧壁导坑法(其施工工序详见下述III类围岩反向单侧壁导坑法),但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注意以下问题:

(1)应严格控制上台阶2及下台阶2每循环的开挖进尺;

(2)在初期支护完成后水平贯通锚杆必须及时施作;

(3)监控量测数据必须及时采集和反馈,出现不稳定现象必须及时处理。

2.2III类围岩段

推荐采用反向单侧壁导坑的开挖方法,施工工序按左洞先开挖制定,若右洞先开挖,则左、右洞施作顺序对调。

2.2.1

(1)台阶1超前支护

(2)上台阶1开挖;

(3)上台阶1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

(4)下台阶1超前支护

(5)下台阶1开挖;

(6)下台阶1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及仰拱初期支护);

(7)上台阶2超前支护;

(8)上台阶2开挖;

(9)上台阶2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

(10)中夹岩上部水平贯通锚杆施工;

(11)下台阶2 超前支护;

(12)下台阶2 开挖;

(13)下台阶2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及仰拱初期支护);

(14)中夹岩下部水平贯通锚杆施工;

(15)防水层及二次衬砌施工;

2.2.2 右洞施工工序同左洞,但水平贯通锚杆施工应为水平贯通锚杆连接施工。

2.2.3 工序安排注意事项:

(1)左洞(右洞)上台阶1与下台阶1掌子面的间距一般为3~5米,下台阶1与上台阶2掌子面间距一般为5~10米。

(2)在围岩状况较好且施工条件许可时,可将上台阶2与下台阶2同时开挖;

(3)由于侧壁临时支护仅为喷锚支护,因此,临时支护在上台阶2和下台阶2开挖时被拆除。

(4)为确保二衬在爆破震动影响下的安全,二衬与两洞爆破掌子面的安全距离必须通过震动测试结果确定。从施工工序角度考虑,左洞(先掘进洞)二衬与右洞(后掘进洞)下台阶2掌子面的距离不宜小于10~15米;右洞二衬与右洞下台阶2掌子面的距离不宜小于15~20米。

(5)当隧道掘进由I、II类开始,然后围岩向III类过渡的情况下,由于I、II类围岩与III类围岩开挖分步相反,施工单位应根据前方III类围岩长度、施工进度要求、施工经验等因素,综合选取以下工序作为过渡方案:

a)在III类围岩条件下采用正向侧壁导坑的开挖方法,但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后行洞靠中夹岩侧的爆破施工;

b)待II类围岩全部开挖完成后再对III类围岩采取反向单侧壁导坑的开挖方法;

c)从隧道I(II)、III类围岩交界处由正向单侧壁导坑上台阶1、下台阶1向反向单侧壁导坑上台阶1、下台阶1斜向掘进的方法,完成I、Ⅱ类围岩向III类围岩的过渡。

(6)当隧道因进入断层破碎带或其它原因由III类围岩进入I、II类围岩段,由于开挖工序为反向单侧壁导坑,因此,施工单位应根据前方I(II)类围岩长度、施工进度要求、施工经验等因素,综合选取以下工序作为过渡方案:

a)待III类围岩全部开挖完成,再采用正向单侧壁导坑的开挖方式;

b)在I、II类围岩中采用反向单侧壁导坑的开挖方式。

2.2.4说明

在III类围岩地质条件下,采用反向单侧壁导坑的开挖施工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III类围岩多采用钻爆法开挖,为减少爆破震动对相邻隧道的影响,应将震动最大的爆破远离中夹岩进行。

(2)由于上台阶1、下台阶1已开挖,靠中夹岩的上台阶2和下台阶2的开挖将有较好的临空面,可在较小药量、较小爆破震动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同时也确保了中夹岩的稳定。

2.3IV、V、VI类围岩段

采用超前导坑预留光爆层的开挖方法,按左洞先开挖制定,若右洞先开挖,则左、右洞施作顺序对调。

2.3.1 左洞施工顺序:

(1) 开挖超前导坑(1);

(2) 开挖预留光爆层(2);

(3) 初期支护;

(4) 隧道减底及水沟开挖;

(5) 防水层及二次衬砌施工。

2.3.2 右洞施工顺序同左洞

2.3.3 工序安排注意事项:

(1)超前导坑超前长度应根据施工能力确定,一般为5~10米;

(2)右洞预留光爆层的开挖应在左洞初期支护施工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因此一般应滞后左洞预留光爆层开挖10~15米;

(3)右洞各段爆破药量应严格按震动测试结果进行控制;

(4)左洞二次衬砌距右洞预留光爆层距离应根据震动测试结果具体确定,暂定为不小于25米;

(5)右洞二次衬砌距右洞预留光爆层的距离应考虑爆破震动与冲击的影响,暂定为不小于40米;

(6)由于隧底开挖工作的精度直接影响隧道底部平整回填工作量,本细则建议超前导洞一般高于隧底设计标高0.5~1米,将隧道减底工作留至精确抄平后与水沟开挖同时进行。

(7)考虑到减底及水沟开挖若滞后二次扩挖面太远不利于各工序的平行作业,此工序与二次扩挖掌子面的距离不宜超过15米。

2.3.4 说明

在IV、V、VI类围岩地质条件下,采用超前导坑预留光爆层的开挖施工方法,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IV、V、VI类围岩自稳性较好,可采取全断面的开挖方式。

(2)隧道普遍长度不大,一般采用人工打眼放炮能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

(3)由于有超前导坑临空面的存在,二次扩挖(预留光爆层)的爆破方式可由全断面一次爆破的抛掷式爆破改变为崩解式爆破,装药量可大大减少,同时爆破震动也可大大减小。

3.关键工艺技术要求

3.1 小净距隧道钻爆开挖要求

小净距隧道钻爆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的成败,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对钻爆施工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

3.1.1 基本要求:

(1)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86规定,交通隧道安全震动速度标准为V≤15cm/s。因此,为确保开挖第二座隧道时第一座隧道衬砌的安全性,应将第一座隧道衬砌处震动速度控制在15cm/s以内。此外,对于II、III类围岩有良好支护时,震动速度应控制在10cm/s以内;对于VI、V、VI类围岩有良好支护时,震动速度应控制在20cm/s以内。以上标准还可根据施工现场震动测试结果进一步调整。

(2)为避免爆破震动波的叠加,必须采用微差控制爆破,各段起爆时间应根据震动测试确定,或按经验大于200ms为宜。

3.1.2 测试方法:

(1)震动速度V的测定

采用震速测试仪,对隧道周壁围岩震动进行测试,测试可分两步进行:

a.在先行开挖的隧道(下简称先行洞)进行测试,测试点布置位置详见图(一):

图(一)先行洞中爆破震动速度测点位置示意图

b.在后行洞中开挖时测试震动速度,测点布置详见图(二):

(2)爆破震动持续时间的测定

采用震动测试仪,在先行洞开挖时距起爆点R处(R尽可能在两隧道间最小间距加一倍洞径以内)对独立的爆破震动进行记录,读取并记录从震动至震幅衰减到最大震幅的1/5时的时间长度,计为该药量爆破在该处地质条件下引起的震动的持续时间T y 。

图(二)后行洞爆破引起震动的速度测点位置示意图由于主震时间随药量增加而增加,因此,测试数据应按地质条件,药量大小进行分类。

3.1.3 计算方法:

(1)震动速度的计算

根据震动速度的衰减规律,可采用下列公式对震动速度进行预估计算:

V=K(Q1/3/R)α式(1)

式中:

V 为质点震动速度,单位为cm/s;

K 为与爆破场地有关的系数;

Q 为装药量(齐发爆破时为总装药量,延发爆破时

为最大一段装药量),单位为Kg;

R 为从测点到爆破中心的距离,单位为m;

α为与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

式(1)中K值可按下面不同条件近似采用:

场地为坚硬基岩:K=150 α=1.70

场地为基岩:K=220 α=1.67

场地为覆盖浅层表土时:K=300 α=1.60

(2)爆破时间间隔的计算

通过记录的爆破震动持续时间,可按下式(2)确定两段爆破的时间间隔

△t= R i/V s+T yi-R i+1/V s= (R i-R i+1)/ V s+T yi式(2)式中:

R i和R i+1分别为第i段和第i+1 段爆破中心距要求的控制震

动点的距离;

V s 为不同的岩石中的波速值,详见下表一;

T yi为第i段爆破的震动持续时间(通过同条件下的测

试数据综合确定);

表一不同岩石中震动波传播速度

3.1.4 测试、施工注意事项

(1)先行洞的测试数据除了用于控制本隧道开挖的爆破震动符合规范外,还可用于对后行洞的爆破药量进行估算。但根据计算和众多测试表明,在先行洞同一断面、同一位置处,同等药量在距此断面相同距离处在先行洞和后行洞的岩体中引爆,测得的震速有较大差异。由于先行洞已开挖,后行洞引起的爆破震动将是先行洞开挖时引起的震动的2~6 倍,最大可达12倍。因此,利用先行洞开挖时测定的震动数据对后行洞的爆破参数进行设计时,应特别注意。

(2)由于同一围岩类别段的岩体中常存在局部的段落或局部区域出现岩质相对较差现象,为确保工程安全,应根据这些局部的围岩状况进行震动控制。

(3)根据多座隧道爆破震动测试结果,预裂爆破、光面爆破与普通爆破相比,爆破引起的(质点)震动速度可降低10%~50%。因此,小净距隧道施工中应尽量采用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

(4)根据已建成的小净距隧道施工经验,在药量较为集中的爆破时,在靠近已开挖隧道一侧设置预裂爆破减震带,可有效减小已开挖隧道壁的震动速度。

(5)采用减轻震动的掏槽方法,可较好地减小震动。图三为两种英国式减小震动的掏槽孔设计,图四为几种软岩减轻震动的掏槽形式,在此仅作介绍,施工单位还可根据自身的工程经验选用其它掏槽方式:

图三两种英国式减小震动的掏槽孔设计

注:每孔装药量为100g左右

a 楔形掏槽、

b 有小直径空眼的直眼掏槽、

c 混合掏柄、d直眼分层掏槽

图四软岩减轻震动的掏槽形式

(6)根据有关规范及施工经验,光面爆破采用的诸参数如周边眼间距(E)、最小抵抗线(W)、相对距(E/W)和装药集中度(q)等,应采用工程类比或根据爆破漏斗及成缝试验确定,在无条件试验时,可按下表二选用。

表二光面爆破诸参数

注:1、软岩隧道光面爆破的相对距宜取小值

2、装药集中度按规定号岩石硝铵炸药考虑,当采用其它炸药时,应进行换算,换算指标主要考虑猛度和爆力。换算系数K按下式计算:

K=1/2(2号岩石炸药猛度/换算炸药猛度+2号岩石炸药爆力/换算炸药爆力)

(7)预裂爆破诸参数应在现场由爆破成缝试验获得,在无条件试验时,可按表三选用。

表三预裂爆破诸参数

注:1、本表的适用范围:炮眼深度1.0-3.5m,炮眼直径40-50mm,药卷直径20-32mm。

2、炸药换算系数按表二注2所示的公式计算。

(8)预留光爆层的爆破诸参数应在现场由爆破试验获得,在无条件试验时,可按表四选用。

表四预留光爆层爆破诸参数

注:1、本表的适用范围:炮眼深度1.0-3.5m,炮眼直径40-50mm,药卷直径20-32mm。

2、炸药换算系数按表二注2所示的公式计算。

3.2 中夹岩体加固技术

小净距隧道设计、施工是基于岩体力学角度来考虑,充分利用隧道围岩的自承、自稳能力,通过围岩加固措施使隧道修筑达到最合理而经济。而两隧道中夹岩体的加固则是整个小净距隧道建造成功的关键。

3.2.1 中夹岩体预加固

中夹岩体预加固措施适用于I、II、III类围岩段。

(1) 为充分保障中夹岩体的完整,在严格控制爆破的前提下,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技术对中夹岩体进行预加固。

(2) 注浆材料应根据地质条件、涌水情况及浆材的适用性确定。同时考虑到小净距隧道中夹岩体完整稳定的重要性,一般围岩段(涌水量不大)采用稳定性、粘度、可注性、结石强度及抗渗性均较好的超细水泥单液浆;特殊地段(富含地下水)采用超细水泥与水玻璃双液浆。

单液注浆及双液注浆采用水灰比分别为0.8:1~2.0:1及0.8:1~1.5:1。通常水灰比≤2时,其沉析率为10%左右足以满足稳定性的要求。图一、图二可显示出超细水泥浆液良好的稳定性。

在条件相同的情形下,超细水泥浆液的凝结时间较普通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短。而水灰比对浆液的凝结时间影响最大。图三表示凝固时间与水灰比的关系。超细水泥浆液的可注性远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可注入0.05~0.1mm的裂缝及0.1~0.2mm的细砂层。因超细水泥的活性好,故结石强度高。图四示出了超细水泥浆液固结体的抗压强度与龄期的关系。

超细水泥可以以超细水泥浆液(单液)形式注入,也可以根据需要和水玻璃材料以任何比例混合(双液)的形式注入。表一表示出超细水泥浆液的常用配比。

(3) 超前小导管预注浆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导管采用直径Ф42~Ф48mm 壁厚4~5mm的无缝钢管,长度为5m。管壁每隔10~20cm交错钻眼,眼孔直径宜为Ф6~Ф8mm。

b.沿隧道纵向开挖线向外以10~15°的外插角钻孔,将小导管打入中夹岩体内。小导管环向间距40cm,排间距2.4m。

c.小导管注浆前,应对开挖面及5m范围内的坑道喷射厚为5~10cm的混凝土封闭。

d.注浆压力应为0.5~1.0Mpa,必要时可在孔口处设置止浆塞。止浆塞应能承受规定的最大注浆压力或水压。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情况、注浆目的等控制注浆压力。

e.注浆后至开挖前的时间间隔,视浆液种类宜为4~8h。开挖时应保留1.5~2.0m的止浆墙,防止下一次注浆时孔口跑浆。

f.注浆结束标准,是指某个注浆孔注浆达到如下的注浆效果时,即为结束该孔注浆的标准:注浆压力逐步升高,当达到设计终压并继续注浆10min以上;有一定注入量,与设计注入量大致接近。

(4) 注浆机具设备应性能良好,操作应简便,并应满足使用的要求。

(5) 注浆效果探查

所谓注浆效果是指浆液在中夹岩中的实际分布状态与设计的预定注入范围的吻合程度及注浆后复合土质参数的提高状况。超前小导管预注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夹岩体的承载力,那么可考虑采用荷载试验(钻孔)及声波探测仪探查中夹岩实际注浆效果,测定承载力P,估算变形模量、粘力、内摩擦角、相对密度、弹性波速度等。如未达到要求,应进行补注浆。

3.2.2.水平贯通预应力锚杆加固中夹岩体

(1) 预应力锚杆施工要求

a.杆可采用普通砂浆锚杆、中空锚杆、自进式中空锚杆。在锚杆孔自稳性较好时,可采用普通砂浆锚杆。在锚杆孔自稳性差时,宜采用中空锚杆或自进式中空锚杆。除上述锚杆外,还可采用专用预应力锚杆(其施工工艺详见第(2)条)。

b.锚杆制作和打设长度应随锚杆位置不同而变化。

c.单根锚杆长度应比设计中夹岩厚度加两侧喷射混凝土厚度长50cm。

d.锚杆孔打设深度应比设计中夹岩厚度加两侧喷射混凝土厚度长25cm。

e.由于施工现场工作空间有限,锚杆应分成多段加工,采用连接套进行连接安设。因此,在锚杆制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位置处锚杆安设空间大小,以便正确确定锚杆分段长度。

f.锚杆两端应预加工长度大于30cm的螺纹,并配备相应尺寸的垫板及螺帽。垫板及螺帽必须满足预加应力强度要求。

g.插入孔内一端的螺纹段杆体应用塑料膜包裹,以保护螺纹不被砂浆粘结。

h.锚杆应采用全长粘接型设计,砂浆灌注必须饱满。

i.砂浆应采用早强砂浆。砂浆在15℃~ 25℃条件下,24小时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20%。

j.锚杆孔应水平打设,垂直和水平偏角应小于±3o。

k.锚杆张拉应力通过螺帽紧固施加,螺帽紧固应采用自控扭矩(电动)搬手进行,以准确控制张拉力大小。

l.采用普通砂浆锚杆,施工工序应为:

l1.先行洞开挖;

l2.安设钢拱(格栅拱)、喷射混凝土、安设砂浆锚杆;

l3.24小时后加设垫板并用螺帽将垫板拧至紧贴喷射混凝土表面;

l4.后行洞开挖至锚杆处,露出锚杆端头;

l5.安设钢拱(格栅拱)并喷射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l6.将锚杆加垫板,用螺帽拧紧,用扭矩搬手施加应力至设计要求;

l7.先行洞锚杆采用扭矩搬手施加应力至设计要求。

m.采用中空锚杆和自进式中空锚杆,施工工序应为:

m1.先行洞开挖;

m2.安设钢拱(格栅拱)、喷射混凝土、打设锚杆并注浆;

m3.24小时后加设垫板并用螺帽将垫板拧至紧贴喷射混凝土表面;

m4.后行洞开挖至锚杆处,露出锚杆端头;

m5.安设钢拱(格栅拱)并喷射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m6.截除锚杆钻头;

m7.将锚杆加垫板,用螺帽拧紧,用扭矩搬手施加应力至设计要求;

m8.先行洞锚杆采用扭矩搬手施加应力至设计要求。

(2) 硬岩及软岩段两种专用预应力注浆锚杆的施工工艺

为更充分地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控制围岩的变形,更有效地保证围岩的稳定,对小净距隧道中夹岩体,可施加适当的预应力,综合改良其岩体。对于破碎硬岩的中夹岩体,必须通过锚杆对围岩施加足够的预应力,以防止中夹岩变形而失稳,以保证隧道的稳定;对于软弱围岩,一般利用围岩变形使锚杆受拉,被动提供足够的支承力以保证围岩的稳定,但如能

主动施加一定的预应力,将取得更好的效果。现介绍适用于破碎硬岩和软弱围岩的两种预应力注浆锚杆施工新技术。

a.硬岩段预应力注浆锚杆

a1. 结构特点:适用于硬岩的预应力注浆锚杆由预应力内锚头、张拉段(自由段)和外锚头组成,并以中空的杆体连接,各个组成部分又配有相应的配件以实现其功能。见图五。

a2. 施工工艺

a2.1. 预应力锚头安装:采用风钻钻孔并彻底清孔;将锚头装入锚孔,用戴好搅拌器的锚杆杆体将其推送入锚孔孔底;启动装在锚杆杆体尾端的风钻,带动杆体旋转冲击30±5秒,匀速推进至锚孔孔底;卸下风钻,装上止浆塞。预应力锚头固化前,杆体不得移位或晃动。

a2.2. 预应力施加:30分钟后,安装预应力专用垫板和专用锚具;采用专用工具拧紧专用锚具上的螺母达到设计所需预应力即可。

a2.3. 锚杆注浆:同普通中空注浆锚杆。

b.软弱段预应力注浆锚杆

b1. 结构特点:按杆体结构区分,主要由内锚段L1、张拉段L2和外锚段L3组成。见图六。

b2. 施工工艺

b2.1. 预应力锚杆的安装:用风钻钻头钻孔并彻底清孔;在锚杆内锚段杆体的端部戴上锚头;将戴好锚头的锚杆装入锚孔,并通过锚头将其固定在锚孔中;将止浆塞装上锚杆,并将其送入锚孔孔口以内。

b2.2. 注浆:为获得充分的抗拔力,从而为锚杆提供足够的预应力,应采用较稠的浆液进行注浆。注浆工艺同普通中空注浆锚杆。

b2.3. 预应力施加:注浆结束24小时后即可进行预应力施加;安装预应力专用垫板和专用锚具;用专用工具拧紧专用锚具上的螺母达到设计所需预应力即可。

(3) 预应力锚杆对中夹岩体的加固作用

a.增大岩体抗拉(抗剪)强度,从而增大岩墙的极限拉压、抗剪强度。

b.随着岩体水平方向的变形,将增大对岩体变形的水平约束,相应增大中夹岩体的极限强度。

c.预设的两隧道中夹岩墙的水平预应力锚杆,在第二座隧道开挖爆破时,将预加固第二座隧道内侧边墙的岩体,减小开挖爆破对岩体的破坏及振动影响。

3.2.3.极软弱岩体内中夹岩的加固措施

隧道围岩中部分地段构造影响严重,多数为破碎带及全强风化带、破碎带交汇部位。构造及风化节理密集,节理面及其组合杂乱。块体间多数为泥质充填。此类地段类似I类围岩段。这些极软弱的岩体分布在小净距隧道中夹岩体中,仅靠水平贯通预应力锚杆及预加固措施还不够。针对这些极软弱岩体段,在两隧道相邻侧拱部的格栅拱架或型钢架下设置槽钢纵向托梁,同时边墙的格栅拱架或型钢拱架加密设置为0.5m一榀,并及时完成喷混凝土层,利用这种较强大的钢筋砼的侧墙支护,提高中夹岩处隧道拱脚支承荷载,转移和减小中夹岩的应力。

3.2.4.极浅埋段中夹岩辅助加固措施

(1)中夹岩体辅助加固措施适用于埋深不足10m的浅埋段。目的是避免极浅埋段拱顶上方岩体出现发展到地表的拉裂区,对隧道围岩造成破坏而降低围岩自承力。

(2)在极浅埋段,隧道开挖前预设竖向锚桩,以3根一束Ф22mm钢筋组成的钢筋笼,插入Ф150mm钻孔中,并灌注20号水泥砂浆。

(3)竖向锚桩位于隧道拱顶上方,锚桩应深达拱顶开挖轮廓线外0.5m;竖向锚桩位于中夹岩体上方,锚桩深度应达隧道侧墙拱脚标高。

(4)中夹岩体辅助加固措施,即竖向锚桩将中夹岩上方岩体连成整体,大大增加了其上方岩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从而减少中夹岩体所承受的荷载并增强了围岩自承力。

3.3 隧道塌方预防及处治要求

隧道开挖必须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塌方(尤其是中夹岩处塌方)的发生,在发生塌方后,处治措施必须考虑相邻隧道的安全。

3.3.1 边仰坡塌方预防措施如下:

(1)洞口切坡时,两隧道之间中夹岩坡口处原地面土体应尽量保留,以支挡坡面。如不能保留,切坡后应尽快设置砌体挡护或锚喷临时支护。

(2)切坡后,边、仰坡应及时采取喷锚支护进行防护,截排水沟必须在隧道开挖前(或雨季来临前)完成。

(3)应建立地面沉降观测断面,及时了解坡面变形信息。

(4)暗洞掘进前先完成明洞或洞门工程。

3.3.2 I、II类围岩段塌方预防措施如下:

(1)作好超前预加固、超前支护等工作,严格控制每循环开挖进尺,避免在开挖过程中超挖过大或发生坍塌。

(2)加强掌子面围岩、地下水等地质观测工作,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

(3)及时通过拱顶沉降、周边收敛等监控量测工作,了解支护及围岩变形情况,发现变形过大时应及时加强支护和采取必要措施。

(4)及早施作仰拱以控制围岩变形。

(5)先行洞应作好地质编录以指导后行洞支护参数和开挖方式的选取。

3.3.3 III类围岩段塌方预防措施如下:

(1)严格控制每循环进尺,严格按震动安全标准控制每段最大装药量。

(2)及时通过拱顶沉降、周边收敛等监控量测工作,了解支护及围岩变形情况,发现变形过大时应及时加强支护和采取必要措施。

(3)设计有仰拱段应及早施作仰拱,控制围岩变形。

(4)先行洞应作好地质编录以指导后行洞支护参数和开挖方式的选取。

3.3.4 IV、V、VI类围岩段塌方预防措施如下:

(1)爆破开挖后应及时完成开挖轮廓面的初喷工作。

(2)对围岩中的节理密集带、小断层带应根据现场地质条件进行加强支护。

(3)由II、III类围岩与IV、V类围岩交界处应特别注意加强软硬交界段的超前支护工作,同时应严格控制爆破装药量。

(4)对爆破震动进行控制时,必须考虑震动对围岩中局部节理密集带或软弱带的影响。

(5)先行洞应作好地质编录以指导后行洞支护参数和开挖方式的选取。

3.3.5 边仰坡变形过大的处治措施如下:

(1)分析引起边仰坡变形过大的原因,如由于隧道掘进引起应停止掘进,直至处治完毕。

(2)根据现场观察和地面沉降数据,确定边、仰坡是否有进一步变形及失稳的可能性。

(3)加密、加长地面锚杆,或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坡面打设锚桩,加固土体,控制变形和沉降量。

(4)提前施作洞门或明洞工程。

(5)施工临时的洞门端墙支挡工程。

3.3.6 I、II、III类围岩段塌方处治措施如下:

(1)由于超挖、围岩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初期支护与围岩间存在的空洞,必须在初支完成后,采用注浆充填密实。

(2)涉及中夹岩的塌方无论大小,塌腔必须采用注浆回填密实。

(3)先行洞中发生封密掌子面的较大塌方,必须在管棚或超前小导管等超前支护下进行清碴,穿越塌体后,塌腔空间必须采用注浆回填密实。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浅析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岑安岭隧道位于高州市东岸镇山甲村与上垌村一带,设计为小净距隧道,洞室净空11.0×5.0m,隧道净宽:0.75+0.75+2×3.75+1.0+1.0=11.0m;左线起讫桩号为:ZK55+893~ZK56+403,长510m;右线起讫桩号为:YK55+892~YK56+400,长508m。进口左右线间距16.59m,出口左右线间距10.52m。洞口设计标高左线98.684m、右线98.702m;出口设计标高左线101.413m、右线101.414m,隧道最大埋深约105.8m,属中隧道。 隧道区地质为白垩系含砂砾岩、寒武系加里东期混合岩、残破积黏性土,局部见加里东期花岗岩侵入。隧道主要围岩类型为Ⅲ、Ⅳ、Ⅴ级,参数见下表: 隧道参数表 2、初步施工方案 隧道机械化施工作业图 岑安岭隧道为小净距隧道,为保证隧道结构安全,隧道施工时应严格遵循“少扰动、快加固、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隧道出口段通过水平中空注浆锚杆加固中间岩柱,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施工中应加强监控量测,根据量测分析结果及时调整设计参数,实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岑安岭隧道为小净距隧道,为保证隧道结构安全,隧道施工时应严格遵循“少扰动、快加固、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Ⅴ围岩采用

CD法(单侧壁导坑法)施工、Ⅳ上下台阶法(短台阶法)、Ⅲ全断面法进行暗洞开挖。 岑安岭隧道设计、施工均以新奥法为指导原则,采用复合衬砌,以锚杆、钢筋网、湿喷混凝土、钢拱架等为初期支护,并辅以长管棚、超前注浆小导管等支护措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在监控量测信息的指导下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模筑衬砌。 3、小净距隧道施工 (1)隧道洞身开挖施工顺序:测量画开挖轮廓线→布炮眼→钻炮眼→装药→爆破→通风→洒水→出渣→监控量测。 (2)隧道初期支护施工顺序:通风→清理岩面→处理欠挖→初喷砼→打结构锚杆挂钢筋网→安装格栅钢架→打超前锚杆并焊接→喷射砼到设计厚度→围岩量测→反馈、修订支护参数。 (3)隧道二次衬砌施工顺序:监控量测→确定施作二次衬砌→施工准备→涂脱模剂→台车就位→施作止水带→预埋件安装→灌注混凝土→脱模→台车退出→养护。 3.1、临时设施 隧道施工通风采用轴流通风机,通风采用1100mm高强软风管。隧道两端同时掘进,每个洞口均设置4台20 m3电动空压机组成的80 m3空压站,送风管路采用Φ120mm钢管。隧道纵坡排水采用顺坡排水,施工时采用抽水泵机械排水。施工时应注意使排水沟通畅,避免使拱脚浸水。 隧道施工降尘采用水幕降尘和个人带防尘口罩相结合的方式。水

小净距隧道定义与分类

小净距隧道定义与分类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对小净距隧道的理解偏差,导致小净距隧道设计与施工措施以及造价的偏差。因此,什么是小净距隧道、不同围岩、不同净距的小净距隧道如何分类,不同类型的小净距如何处理,是目前工程师们想知道也是工程建设必须明确的关键问题。 对小净距隧道的认识,可以从广义的角度、施工力学的角度上去定义与认识。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对分离式隧道水平净距在布线上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一般要求净距不小于表1限值。规范认为“小净距隧道是指隧道中间岩柱厚度小于表1建议值的特殊隧道布置形式”。 有的学者研究认为:小净距隧道中间岩柱的合理厚度是能保证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岩柱的塑性区不重叠,该中岩柱的厚度即为小净距隧道的合理净距。并认为V级围岩的合理净距应大于0.75B,Ⅳ级围岩的合理净距应大于0.50B,Ⅲ级围岩的合理净距应大于0.30B。广义上可认为隧道净距小于表1限值时均为小净距隧道,但从相邻隧道的空间关系上看,小净距隧道又可分为错台、交叉重叠及平行三种基本型式。 面对目前突破表1净距限值的公路隧道工程越来越多,仅仅依靠这样一个标准来认定小净距隧道,而不考虑隧道的空间关系、不同小净距隧道的净距大小、施工方法以及爆破振动等因素的影响,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对小净距隧道如何定义与分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初步研究表明,隧道净距在1.5B以上时,小净距隧道一般可采取施工控制措施,而不需特殊加固设汁;而隧道净距在1.5B以下时,应根据不同的围岩和净距,对小净距隧道分类处理。因此,小净距隧道设计首先应确定合理的净距,其次是不同类别的小净距应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通过计算发现(图1为中岩柱塑性区随净距的变化图),随着两隧道净距的减小,中夹岩墙的塑性区范围明显增加,当净距较小时岩墙出现贯通的塑性区。当隧道净距为2m、3m时,岩墙塑性区完全贯通;当两隧道净距增加至12m时,岩墙塑性区与单洞开挖时接近。同时,塑性区的大小与隧道的埋深以及围岩的类别有关。一般来讲,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塑性区加大;随着围岩类别降低,塑性区增加。 理论计算同时表明(图2为中岩柱竖向应力随隧道净距的变化图),随着两隧

隧道各班组管理细则

运渣车管理细则 1、在主管领导下,负责管理本队车辆,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 2、严格遵守队部有关规章制度,实行交接班制度,做到有事请假,有班必上,不能因故拖延时间,强调要求炸药进场运输车辆必须在场外等候,500M以内排烟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500M以上排烟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如造成施工脱节,每车每次罚款500元。 3、车队队长要定期督促各车司机对车辆进行检修保养,以保证车辆安全行驶,保养后的文明卫生由车辆自行负责,如未及时清扫罚款100元,被检查组抓获造成的罚款由车队负责,车辆统一停放在队部指定的位置,排放整齐,影响工地生产,乱停乱放从第二次起罚款100元每车/次。 4、车队队长要经常组织司机学习有关交通法规、安全行驶等常识,在洞内行驶必须确保安全,速度不超过30km/h,后倒车灯必须安装到位幷保持完好,在现场值班人员指定位置倒车或等待。 5、每天要审阅各车辆的行车记录,发现不经班长批准私自出车的查明原因后,严肃处理,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保证足够车辆运输。 6、要负责各车辆司机的业务培训和实际操作技能。 7、遵守队部的各项管理制度,严禁司机带小孩、女人和非生产人员进洞,发现一次罚款1000元,加强对洞内财物的保护意识,因驾驶不当造成的财物(风水管、电线、风筒、台车、电焊机、切断机等设备)损坏及停工损失、设备更换所产的费用由运输班负责,私带洞内隧道作业的任何财、物(小工具、电焊条、电缆、电线、碘钨灯、防水

板、风水管等)以盗窃论处,查一罚十,幷禁止此驾驶员继续进场作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员工形象。 8、隧道所有渣土运输到甲方指定位置、乱卸或私自买卖石头查获 9、车辆电一次罚违法所得五倍由车队负责,幷清退该司机出场。? 焊维修必须经现场主管批准幷承担材料、人工及电费。加强油料管理,如有司机私下在隧道设备上放油,以偷盗论处。 10、因为驾驶员后门关闭不严造成的掉渣,清理工作由运输队负责。 未尽事宜参照其他管理细则。 隧道施工队队长签字:车队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浅谈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浅谈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孙新明 (中国中铁航空港建设集团杭州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为确保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减少因隧道间距小引起的围岩变形、爆破震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满足小净距隧道中夹岩特有的加固要求,本文结合温绕高速石鼓岭隧道施工,阐述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施工中开挖工法、爆破震动控制、中夹岩柱的保护、监控量测等关键技术。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注浆;监控量测 1 工程概况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的石鼓岭隧道,设计为分离式双向六车道的公路隧道。左线长度404m,右线长度365m,左、右线分别设置半径为R=1250m、R=1350m 的右偏曲线。隧道双洞中轴线间距为24.341m,隧道净宽为14.5m,中夹岩净宽9.84~10.4m,最大开挖断面达到166m2,属于典型的双线、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地质钻探资料揭示该隧道的岩石条件较差,以砂岩和凝灰岩为主,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基岩节理裂隙发育,易于储水,汇水面积较小,降雨时,沿节理面有滴水或渗水现象,此隧道以Ⅳ-Ⅴ级围岩为主。该隧道支护、衬砌共分6种类型:Ⅲ级围岩40m(SB3), Ⅳ级及以上围岩729m(SB4长406m、SB4JQ长73m、SB5b长99m、SB5a长57m,SB5JQ长40m),洞门结构54m。 2 开挖工法 2.1 Ⅴ级围岩洞口浅埋段 洞口属于Ⅴ级围岩浅埋段,先行、后行洞均采用双侧壁导坑。隧道施工先掘进洞超前后掘进洞开挖工作面不小于50m,后掘进洞开挖掌子面必须在先掘进洞仰拱施工完成后进行。 隧道各部施工开挖前应先做好超前支护措施。进洞段采用ф108*6mm长管棚进行超前支护。应注意超前支护与开挖的间隔时间,按照图纸设计浆液分类,间隔时间宜为8h,并根据开挖效果,适当调整时间。 导坑施工时应采用人工开挖或微振爆破,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侧壁导坑掌子面应采用喷射混凝土及时封闭,以保证开挖面的稳定。

隧道工程施工要点教案资料

隧道工程施工要点

隧道工程施工要点 一、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公路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的经验,隧道施工采取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测量、紧封闭”四句话十二个字。具体说,是指在隧道开挖时,必须严格控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次数、扰动强度、扰动持续时间和扰动范围,以使开挖出的坑道符合成型的要求,因此,能采用机械开挖的就不用钻爆法开挖。采用钻爆法开挖时,必须先作钻爆设计,严格控制爆炸,尽量采用大断面开挖。选择合理的循环掘进进尺,自稳性差的围岩循环掘进进尺谊用短进尺,支护应紧跟开挖面,以缩短围岩应力松弛时间及开挖面的裸露风化时间等,此称“少扰动”。 “早喷护”是指:对开挖暴露面应及时地进行地质描述和及时施作初期锚喷支护。经初期支护加固,使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而不致变形、坍塌失稳。以达到围岩变形适度而充分发挥围岩地自承能力。必要时可采取超前预支护辅助措施。 在隧道施工的全过程中,应在对围岩周边位移进行的现场监控量测,并及时反馈修正设计参数指导施工或改变施工方法。以规范的量测方法和量测数据及信息反馈,通过对施工中量测数据,对开挖面的地质观察,进行预测和评价围岩与支护的稳定状态,或判断其动态发展趋势,以便根据建立的量测管理基准,及时调整隧道的施工方法(包括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特殊的辅助施工方法)、断面开挖的步骤及顺序、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确保

施工安全、坑道稳定,支护衬砌结构的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此称“勤量测”。 “紧封闭”是指对易风化的自稳性较差的软弱围岩地段,应使开挖断面及早施作封闭式支护(如喷射混凝土、锚喷混凝土等)防护措施,可以避免围岩因暴露时间过长而产生风化降低强度及稳定性,并可以使支护与围岩进入良好的共同工作状态。 二、隧道浅埋断和洞口段施工方法 1、隧道浅埋段和洞口加强段的开挖 在浅埋和洞口加强地段,进行开挖施工和支护,应根据地质条件、地表沉陷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以及保障施工安全等应速选择,并应考虑施工效果及工程费用确定。 隧道浅埋段和洞口加强段,通常位于软弱、破碎、自稳时间极短的围岩中,若施工方法和支护的方式和支护的方式不妥当,则极易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有害下沉当地有建筑物时会危及其安全。所以,应采用先支护后开挖或分部开挖等措施,以防止开挖工作失稳或地表有害下沉等。 2、隧道浅埋施工方法和支护方法技术要求 隧道浅埋施工和支护应符合下列技术规定: (1)根据围岩周围环境条件,可优先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或 留核心土开挖法,围岩的完整性较好时,可采用多台阶法开挖。严禁采用全断面法开挖,否则,对属于大断面的公路隧道全断面开

小净距隧道施工要点

小净距隧道施工要点 山区高速公路选线时上、下行隧道往往受地形限制,使得两相邻隧道的最小净距不能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 在此情况下,福建省近年来较流行的隧道结构形式为单线双洞连拱隧道。由于连拱隧道的工程造价、施工难度、施工周期均比双线双洞隧道大得多,为此,在工程实践中衍生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小净距隧道。小净距隧道双洞的中夹岩柱宽度介于连拱隧道和双线隧道之间,一般小于1. 5 倍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 开挖及施工顺序 隧道开挖要根据围岩情况、施工能力、施工机具配置、工序转换等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保障施工的安全,保障施工进度。对于小净距隧道来说,由于双洞之间的相互影响,两隧道工作面必须要错开一段距离,才能尽量减少相互之间的扰动影响。先行洞根据围岩情况一般超前12倍洞径。其断面的开挖方式,需要根据围岩的实际情况具体选用最安全、经济的方法。对于岩性较差的Ⅵ、Ⅴ级围岩一般采用单或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前应进行围岩超前预加固和地表加固;对于Ⅳ级围岩推荐采用上下台阶与正、反向单侧壁导洞组合的开挖方法,先行洞采用工序较为简单的上下台阶法,后行洞要首先加固中夹岩,利用侧壁临时支护,减少后行洞开挖对中夹岩的扰动;对于岩性较好的Ⅲ级以上围岩可采用超前导坑预留爆层法。 钻爆技术

小净距隧道钻爆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的成败,钻爆作业应监测围岩爆破扰动深度、爆破震动对周边及中夹岩柱的破坏程度,对爆破震动加以控制,以利中夹岩柱的稳定。 小净距隧道由于中夹岩柱的宽度较小,后开挖隧道的爆破振动对先开挖隧道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将先开挖隧道衬砌处的振动速度控制在15cm/s 以内,并以此作为后开挖隧道各段爆破药量的计算依据。 为避免震动波的叠加,必须采用微差控制爆破,各段起爆时间应根据震动测试确定,或按经验值200ms为宜。 对于Ⅳ级以下围岩地段的施工采用预裂爆破作业,对于Ⅲ级以上围岩地段的施工采用光面爆破作业。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要根据围岩特征和工程类比经验或施工规范,合理地选择周边眼间距、周边眼的最小抵抗线及相对距离装药集中度等参数。周边眼沿设计开挖轮廓线布置,必须采用小直径药卷严格控制装药量,并使药量沿炮眼全长合理分布,采用毫秒雷管微差顺序起爆,使周边爆破时产生临空面。掏槽炮眼布置在开挖断面的中央稍靠下部,以使底部岩石破碎,减少飞石。辅助炮眼应交错均匀地布置在周边眼和掏槽眼之间,并垂直于开挖面,使得爆破的石蹅块体大小适合装蹅运输。 中夹岩加固 减少对岩柱的破坏,加固中间岩柱是小净距隧道建造成功的关键。在软弱围岩地段必须进行中夹岩柱的加固,对岩性较好的Ⅲ级以上围岩仅需对岩石破碎带部位进行加固。加固方法主要包括对岩柱的注浆加固及水平拉杆加固措施。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编制依据 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60-2009)、《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1-200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026.1-1999)、《隧道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以及项目经理部的《隧道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结合本工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隧道工程安全方针与目标 一、隧道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构建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安全管理目标: 1、杜绝较大及以上施工安全责任事故。 2、杜绝责任死亡事故。 3、杜绝严重塌方、突水、突泥事故。 4、杜绝火灾、爆炸事故。 5、杜绝爆破物品丢失事故。 6、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第三条、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一、工区成立以经理为组长,安全总监、副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对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各架子队相应成立队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设立专职的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工区经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责任人,对工区安

全生产负有全面责任;安全管理部门是工区安全生产的常设机构,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对工区安全生产负有监督、检查及管理责任;其他领导、部门及人员,按照各自分工负有相应安全责任。 二、管理职责 1.周密准备、精心组织,对隧道工程施工安全负具体责任; 2.严格按照设计及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并结合实际,组织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重大安全技术方案,报监理单位审核和公司审批,并严格实施; 3.严格执行铁道部、路局及公司有关隧道施工安全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要求,严格组织管理、工艺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和风险评估与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4.严格按设计要求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密切联系设计单位,接受监理单位的监督,努力提高预报水平; 5.做好隧道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和管理,抓住各项管理重点,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监控量测纳入施工工序进行严格管理; 6.负责编制隧道工程各项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四条、风险评估与管理 1.工区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包括隧道、地质、物资、设备、试验、测量等专业人员,人数不少于8人,其中隧道、地质专业人员应具有8年以上工作相关经验;进行隧道工程风险的预测、辨识、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计划的制定;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对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进行风险的监控和跟踪。

小净距隧道风险评估报告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隧道工程概况 (2) (1)隧道概况 (2) (2)工程地质 (2) (3)水文地质 (3) 3、风险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1)评估目标 (3) (2)根线评估过程和方法 (4) 4、风险评估内容 (1)隧道总体风险评估 (4) (2)风险评估分级标准 (7) (3)一般风险源辨识、估测 (8) 1)洞口工程风险源辨识、分析 (9) 2)洞身开挖风险源辨识、分析 (10) 3)洞身衬砌风险源辨识、分析 (11) 4)路面工程风险源辨识、分析 (13) 5)隧道一般风险源估测 (14) (4)重大风险事故辨识、估测 1)重大风险事故评估指标 (17) 2)隧道重大风险事故辨识及估测 (18)

5、对策措施及建议 (22) (1)风险接受准则 (22) (2)一般风险事故控制 (23) (3)重大风险事故控制措施及建议 (24) (4)残留风险估测和控制措 (26) 6、评估结论 (27)

第一章编制依据 一、项目风险管理方针及策略 1、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策略:强化风险教育培训;细化风险辨识,量化评估数据,简化控制措施,超前控制。 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及规定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工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 TB05-2004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6、《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7、《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8、《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 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10、《公路隧道通风照明技术规范》JTJ026.1-1999 11、《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 10108-2002 三、设计和施工文件 1、《黔恩高速公路情侣山隧道、石峡1#隧道、石峡2#隧道、高家湾隧道、茅草坪隧道、楠木沟隧道施工图》 2、《黔恩高速公路情侣山隧道、石峡1#隧道、石峡2#隧道、高家湾隧道、

隧道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分析

隧道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分析 本标段主要施工内容为:南北岸岸边通道、河中段明开挖通道、两岸道路、北岸过河桥梁、通道附属机电安装、消防设施、智能交通、绿化景观等内容。对施工内容及工程特点进行分析后,我单位制定出以下工程重难点。 1、现场施工组织 (1)分析 工程围堰体量大超过65万立方,水上作业多,大型船只超过60艘,通道明开挖,土方开挖量超过60万立方;北岸通道为中信住宅小区道路,南岸为东屿岛永久会址,对通行要求严格;河道内管线分部有温泉管线、市政给水管线、煤气管线等各种管线,管线在河道内埋设有漂管、有拉管、顶管等工艺;严重制约着施工组织。 (2)对策措施 1)以项目现场组织管理为中心,设立精干高效、执行有力、高效运转的项目管理部。 2)要储备足够的技术力量,保证施工过程中有可靠的技术支持; 3)人员、设备、机械配备按照正常需要的1.3倍供应,确保24小时连续作业;材料提前进场,保证汛期、台风季节材料供应正常; 4)在金海岸酒店主楼西侧,通道线路附近增加一条6m宽钢便桥,载重量不小于80吨,利用镇道路进入施工现场,确保材料物资进入施工现场;提高现场的交通纾解功能。 5)北岸通道具备工作面后,及时进行结构施工,结构外侧预留10m宽施工道路,作为河中段施工物料通道。 6)通道采用放坡开挖,增加二级平台,两侧坡面设置两条临时道路进入基坑底部,作为材料运输通道,围堰顶部设置临时道路,增加交通纾解功能;基坑底部结构外侧预留10m道路 7)与交警部门协调,确保道路畅通;施工现场设立调度中心,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确保施工疏解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8)对取土场、弃土场进行优选,做到路面运输距离最小,路面等级最高,通行能力最强; 2、围堰及沙坝施工 (1)分析 围堰体量大,顶面宽度15m,局部坝底宽度约180m,围堰高度最大约10m;每个坝体的用沙量约30万方;采用膜袋围堰工艺,膜袋短期内加工数量大,船只数量多,配合难度大,上游沙坝距离煤气管线只有20m左右,煤气管线在水面以下2.5m左右,施工风险高; (2)对策措施 1)施工船只做好计划,备足施工船只,按需要量1.3倍安排船只设备计划,统一协调指挥; 2)每艘船只取沙位置进行统一协调,取沙点统一排布,保证抽沙船施工有序; 3)泵船排布顺序、施工顺序安排好计划,平面有序,空间占满,时间上连续; 4)河床清淤后及时安排潜水员探摸,工序衔接做到“无缝连接”;土工格栅、土工布、土工膜安装集中人力、船只设备空间占满,快速施工;膜袋施工分为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耙吸船指定位置取沙卸至沙池,砂泵船负责充填沙袋;24小时连续作业; 5)止水钢板桩采用“机械手”操作,提高施工效率;增加工作面,增加打桩机械,缩短施工时间,接头位置安排注浆作业,确保接头质量; 6)注浆止水措施及时跟进,钢板桩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钢板桩接缝注浆; 7)现状河床水深浅、暗礁多、对船只航行要求高,对于船只航行路线进行引导,采用绞吸船进行航道疏浚,航道疏浚完成进行标示;采用GPS进行航线定位。 8)上游沙坝施工前,将煤气管线进行探摸、定位;在两岸设置警示标志;施工过程中,耙吸船取沙卸至沙池,绞吸船浮管漂至指定位置,进行绞吸充填沙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细则示范文本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细则示 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细则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目的 本管理办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识别管网建设工程隧道工 程施工中存在的危险源,防范诸如隧道坍塌、涌水突泥、 瓦斯爆炸等安全风险,规范隧道工程安全施工行为,严格 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特 制定本办法。 2 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管网建设工程山体穿越隧道施工过 程中的安全管理。 3 术语和定义 3.1涌水突泥:指地下工程(如隧道)施工中遇到暗 河、溶洞、承压水等不良地质情况发生较大(以上)规模

的涌水、涌泥事故,一般以水、淤泥、泥砂为载体迅速突出,是隧道施工特别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一般地质条件下不易发生,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极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3.2瓦斯:从煤(岩)层内逸出的以甲烷(CH4)为主要成分的有害气体。3.3钻爆法:通过钻孔、装药、爆破开挖岩石的方法,简称钻爆法。3.4光面爆破:沿开挖边界布置密集炮孔,采取不耦合装药或装填低威力炸药,在主爆区之后起爆,以形成平整的轮廓面的爆破作业。3.5超前地质预报:通过掌子面的超前钻探、超前导坑或各种类型的地球物理探测等手段来查明隧道岩体的状态、特征以及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和性质,预测前方未施工段地质情况的方法。掌子面:地下工程或采矿工程中的开挖工作面3.6初期支护:当设计要求隧洞的永久支护分期完成时,隧洞开挖后及时施工的支护,称为初期

公路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研究

公路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确定研究 摘要建立平面应变模型,分析了不同围岩类别、不同埋深下,小净距隧道设置的最小安全净距,即小净距隧道向双连拱隧道过渡的最小距离。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最小安全净距 1 前言 我国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规定了不同围岩类别情况下双洞轴间距宜不小于(1.5~5)B(B为毛洞最大跨度)。但是目前已修建的小净距隧道净距一般为2~8米,远小于现行规范规定值,规范已经脱离了实际工程。因此,本文用结构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的围岩类别、不同的埋深、不同间距的小净距隧道进行结构计算分析,以期找到小净距隧道向连拱隧道过渡的最小净距,即小净距隧道修建的最小安全净距。 2 基本假定及计算模型 本文计算模型为线弹性平面应变模型,围岩的变形是各向同性的,岩体的初始应力场仅考虑自重应力,不考虑构造应力,只考虑一次衬砌和二次衬砌,锚杆和钢拱架认为是安全储备,地应力分步释放,开挖释放30%,初期支护完成后释放40%,二次衬砌完成后释放其余30%。围岩和混凝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相应参数确定。不计中墙配筋。各类计算参数见表1。不同围岩类别模型的尺寸如表2,Ⅳ类围岩以上只考虑深埋情况。

3 数值模拟分析过程及结构 3.1 Ⅰ类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3.1.1 Ⅰ类围岩浅埋计算结果分析 对于一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18米、16米、14米和12米四种情况计算分析。图1数据表明:对于一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12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σ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一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2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 3.1.2一类围岩浅埋计算结果分析 对于一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13米、11米、10米和9米四种情况计算分析。图2数据表明:对于一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10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σ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一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9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 3.2Ⅱ类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3.2.1 Ⅱ类围岩浅埋计算结果分析 对于二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50米、25米、18米和16米、14米、12米和10七种情况计算分析。图3数据表明:对于二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10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σ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二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10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 3.2.2 Ⅱ类围岩深埋计算结果分析 对于二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15米、13米、11米和9米、7米五种情况计算分析。图4数据表明:对于二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10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σ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二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7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 3.3 Ⅲ类围岩计算结果分析 3.1.1 Ⅲ类围岩浅埋计算结果分析 对于三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12米、10米、8米和6米四种情况计算分析。图5数据表明:对于三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当两洞净距为6米时,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σ3max达到C25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17.5Mpa,此时认为结构已经破坏。建议:对于三类围岩浅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小于等于6米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 3.1.2 Ⅲ类围岩深埋计算结果分析 对于三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分别对两洞净距6米、4米、2米和1米四种情况计算分析。由图6可以看出:两洞净距由4米到1米,结构的应力和位移增加都较快,其中二次衬砌的主压应力σ3max由11.7Mpa迅速增大到17.3Mpa,虽然二衬混凝土还没有达到极限抗压强度,但可以说明净距在4米~1米之间时,两洞影响效应显著增大。建议:对于三类围岩深埋小净距隧道两洞净距介于4米~1米时,小净距效应显著增大,故此时宜设置双连拱隧道。

浅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施工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浅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施工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随着现如今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工业的进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实际角度来说,交通的发达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便利情况。由此可见,交通方面的建设项目是十分关键的,相应的建设要点及注意事项也需要相关行业给予高度的重视,保证建设质量和建设效果,在实际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文就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标签: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要点;注意事项 交通的发展就像一个地区的血管和命脉一样,只有血管的畅通无阻才可以保证血液的流通,向周围组织供血供养。交通的发展影响到全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就变得十分关键。在建设的过程中,隧道工程又是整体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之一,其质量、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行人车辆的安全,对于人身财产安全的影响十分关键。尤其面对一些丘陵、山脉,开展该类工作时,总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明确内涵和开展重点,从而更好地不断提升建设有效性和建设质量,确保安全生产、安全投入使用。 一、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建设特点和施工要点分析 (一)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建设特点分析 这一项建设工作的实际开展往往具备着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其特点较为明显的一点是不可预测因素较多。由于地质环境的复杂,使得整体建设工作的开展难度极大程度的提高[1]。在地质探勘这一方面,因现有的技术和相关数据有限,相关工作的实际开展,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也是情理之中的。在前期制定的计划中如果没有较好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对进程和进度过程中的针对性注意事项没有注意的话,很容易造成安全生产问题。由此可见,该类工作的不可抗力的因素和难以预测的因素很多,变化永远要比计划快。同时这样的建设工作往往具备着较强的风险性,从探勘到施工,对于技术和数据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风险性也同比例上涨。如果其技术素养和相关技能没有极大程度的保障的话,在建设过程中总会问题频发,轻则影响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重则会发生生产安全事件。在这基础上,建设隧道地段的建设环境十分恶劣,施工现场往往都是在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的地段开展实际工作的。遇到一些恶劣的地质情况,建设工作进展较为困难时,给施工作业人员也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扰和影响。同时这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现场建设人员往往要长期呆在地下进行操作,作业环境十分恶劣。 (二)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施工要点分析 总的来说,该类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具备着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施工风险和不可预测性难度较大、施工环境较为恶劣的三大特点[2]。正因这一系列的特点,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细则

编号:SM-ZD-77717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细 则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细则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减少经济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细则。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二工区项目部所属各施工单位的隧道工程项目。 第二章总体规定 第三条管理规定 (一)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结合工程特点,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与手段,制定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方案,对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全过程的

跟踪、检查。 (二)施工单位必须制定发生紧急情况时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完整的应急救援组织或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三)各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安全责任,设置专门的安全组织机构,配置足够的安全器材。提供专项安全资金,并用好用足,不得挪用。 (四)各施工单位必须实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目标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安全保证体系和管理网络,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责任到人。 (五)各工区经理、施工队负责人为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对隧道施工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职责要逐层落实到人。 (六)进入隧道工程施工现场的各类人员均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经专门安全知识培训教育。须持证上岗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证件。 (七)隧道施工人员作业要接受安全技术交底。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时,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安

小净距隧道施工要点

小净距隧道施工要点 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山区高速公路选线时上、下行隧道往往受地形限制,使得两相邻隧道的最小净距不能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 在此情况下,福建省近年来较流行的隧道结构形式为单线双洞连拱隧道。由于连拱隧道的工程造价、施工难度、施工周期均比双线双洞隧道大得多,为此,在工程实践中衍生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小净距隧道。小净距隧道双洞的中夹岩柱宽度介于连拱隧道和双线隧道之间,一般小于1. 5 倍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 开挖及施工顺序 隧道开挖要根据围岩情况、施工能力、施工机具配置、工序转换等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保障施工的安全,保障施工进度。对于小净距隧道来说,由于双洞之间的相互影响,两隧道工作面必须要错开一段距离,才能尽量减少相互之间的扰动影响。先行洞根据围岩情况一般超前1—2倍洞径。 其断面的开挖方式,需要根据围岩的实际情况具体选用最安全、经济的方法。对于岩性较差的Ⅵ、Ⅴ级围岩一般采用单或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前应进行围岩超前预加固和地表加固;对于Ⅳ级围岩推荐采用上下台阶与正、反向单侧壁导洞组合的开挖方法,先行洞采用工序较为简单的上下台阶法,后行洞要首先加固中夹岩,利用侧壁临时支护,减少后行洞开挖对中夹岩的扰动;对于岩性较好的Ⅲ级以上围岩可采用超前导坑预留爆层法。

钻爆技术 小净距隧道钻爆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施工的成败,钻爆作业应监测围岩爆破扰动深度、爆破震动对周边及中夹岩柱的破坏程度,对爆破震动加以控制,以利中夹岩柱的稳定。 小净距隧道由于中夹岩柱的宽度较小,后开挖隧道的爆破振动对先开挖隧道会产生较大影响,应将先开挖隧道衬砌处的振动速度控制在15cm/s以内,并以此作为后开挖隧道各段爆破药量的计算依据。 为避免震动波的叠加,必须采用微差控制爆破,各段起爆时间应根据震动测试确定,或按经验值200ms为宜。 对于Ⅳ级以下围岩地段的施工采用预裂爆破作业,对于Ⅲ级以上围岩地段的施工采用光面爆破作业。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要根据围岩特征和工程类比经验或施工规范,合理地选择周边眼间距、周边眼的最小抵抗线及相对距离装药集中度等参数。周边眼沿设计开挖轮廓线布置,必须采用小直径药卷严格控制装药量,并使药量沿炮眼全长合理分布,采用毫秒雷管微差顺序起爆,使周边爆破时产生临空面。掏槽炮眼布置在开挖断面的中央稍靠下部,以使底部岩石破碎,减少飞石。辅助炮眼应交错均匀地布置在周边眼和掏槽眼之间,并垂直于开挖面,使得爆破的石蹅块体大小适合装蹅运输。 中夹岩加固 减少对岩柱的破坏,加固中间岩柱是小净距隧道建造成功的关键。在软弱围岩地段必须进行中夹岩柱的加固,对岩性较好的Ⅲ级以上围

隧道工程施工要点

隧道工程施工要点 一、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公路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的经验,隧道施工采取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测量、紧封闭”四句话十二个字。具体说,是指在隧道开挖时,必须严格控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次数、扰动强度、扰动持续时间和扰动范围,以使开挖出的坑道符合成型的要求,因此,能采用机械开挖的就不用钻爆法开挖。采用钻爆法开挖时,必须先作钻爆设计,严格控制爆炸,尽量采用大断面开挖。选择合理的循环掘进进尺,自稳性差的围岩循环掘进进尺谊用短进尺,支护应紧跟开挖面,以缩短围岩应力松弛时间及开挖面的裸露风化时间等,此称“少扰动”。 “早喷护”是指:对开挖暴露面应及时地进行地质描述和及时施作初期锚喷支护。经初期支护加固,使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而不致变形、坍塌失稳。以达到围岩变形适度而充分发挥围岩地自承能力。必要时可采取超前预支护辅助措施。 在隧道施工的全过程中,应在对围岩周边位移进行的现场监控量测,并及时反馈修正设计参数指导施工或改变施工方法。以规范的量测方法和量测数据及信息反馈,通过对施工中量测数据,对开挖面的地质观察,进行预测和评价围岩与支护的稳定状态,或判断其动态发展趋势,以便根据建立的量测管理基准,及时调整隧道的施工方法(包括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特殊的辅助施工方法)、断面开挖的步骤及顺序、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确保施工安全、坑道稳

定,支护衬砌结构的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此称“勤量测”。“紧封闭”是指对易风化的自稳性较差的软弱围岩地段,应使开挖断面及早施作封闭式支护(如喷射混凝土、锚喷混凝土等)防护措施,可以避免围岩因暴露时间过长而产生风化降低强度及稳定性,并可以使支护与围岩进入良好的共同工作状态。 二、隧道浅埋断和洞口段施工方法 1、隧道浅埋段和洞口加强段的开挖 在浅埋和洞口加强地段,进行开挖施工和支护,应根据地质条件、地表沉陷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以及保障施工安全等应速选择,并应考虑施工效果及工程费用确定。 隧道浅埋段和洞口加强段,通常位于软弱、破碎、自稳时间极短的围岩中,若施工方法和支护的方式和支护的方式不妥当,则极易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有害下沉当地有建筑物时会危及其安全。所以,应采用先支护后开挖或分部开挖等措施,以防止开挖工作失稳或地表有害下沉等。 2、隧道浅埋施工方法和支护方法技术要求 隧道浅埋施工和支护应符合下列技术规定: (1)根据围岩周围环境条件,可优先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或 留核心土开挖法,围岩的完整性较好时,可采用多台阶法开挖。严禁采用全断面法开挖,否则,对属于大断面的公路隧道全断面开挖,对围岩的扰动很大,会导致周壁围岩出现松动,且支护结构难以及时施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制度95643

隧洞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批准: 审核: 编制: XXXXXXXXXXX公司 XXXXXXXXXXXXXX项目部 X年X月X日

1、总则 为规范XXXXXXXXX项目隧洞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满足业主、监理对隧洞施工安全管理要求,减少和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保障隧洞内施工安全。根据我项目部隧洞施工特点,特制定本制度。2、职责 1)安全环保办:负责隧洞施工安全管理的监督工作; 2)技术质量办:负责隧洞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和作业指导书的制定,并实施交底及安全技术措施的检查指导工作; 3)工程管理办:科学合理编排隧洞掘进计划,落实隧洞内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及文明施工管理工作; 4)土建工区、TBM工区:负责落实隧洞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及现场的施工安全的具体管理、协调、监护工作。 3、隧洞安全检查 一、隧洞安全检查的重点 1、光面爆破控制和监控量测、初期支护(包括二次衬砌)跟进进度和施工质量、地质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 2、施工用电、火工品管理、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物资装备保障情况; 3、安全员履行职责及特殊工种持证上岗情况等; 4、隧洞内有毒有害气体检测、通风情况检查和排水设施的检查。 二、检查要求 1、安全总监每周检查不少于一次,项目经理每月检查不少于2次,安全员每日对洞内进行巡查; 2、检查人员每次检查均应做好检查记录,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口头或书面整改措施,安全人员跟踪落实。 4、隧洞施工安全管理要求 4.1 基本要求 1、所有进、出洞人员必须实施登记、刷卡或翻牌,洞口值班人员做好记录工作,违反规定的遵照项目部安全奖惩制度进行处罚;外来参观人员进行进洞安全告知后,由项目部专人引导和监护安全。 2、进入施工区域,所有人员遵照项目部规定佩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尘口罩、耳塞),进洞人员穿戴有明亮反光条的工作服或反光马甲; 3、隧洞内照明线路敷设严格遵照《水利水电施工标准化图册》布设为的三相五线制,照明灯使用LED节能灯,6-10m一盏,保证照明充足,并在弯道、洞口处安设一定数量的应急照明灯。 4、隧洞洞施工用电遵照临时用电规范进行,机具设备用电严格遵照”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安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18-11-15T15:21:36.4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作者:陈如华 [导读] 对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工艺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小净距隧道的前景。 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小净距隧道是一种新型隧道形式,与分离式隧道、连拱隧道相比具有适应性强的优势。本文以重庆轨道交通悦来站至王家庄站区间隧道为例,对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工艺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小净距隧道的前景。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悦王区间隧道;问题及前景 连拱隧道解决了隧道建设中最小间距要求带来的展线问题,但在施工方面存在难度大、周期长等缺点。小净距隧道是一种介于分离式隧道、连拱隧道之间的新型隧道,解决了分离式隧道接线难度大、占地面积广等缺点,还克服了连拱隧道工期长、造价高、难度大的问题,在公路隧道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悦王区间隧道概况 悦王区间隧道即为重庆轨道交通十号线悦来站至王家庄站区间及王家庄车场出入段线隧道,此段隧道均为暗挖隧道,且大部分为深埋隧道,只有局部地段为浅埋。悦王区间长度为1611米,而出入线隧道则为一千二百多米,平面布置三个隧道以及一处长达二百四十米的施工通道,施工通道与区间隧道正交。悦王区间隧道工程范围包括隧道开挖、初期支护、临时支护、临时通风排水用电、二衬施工等。悦王区间隧道工程的原始地貌是构造剥蚀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通过,地质条件稳定,具有0~7.8米厚的覆盖层,下伏基岩岩体比较完整。悦王区间隧道工程的总体施工难度不大,施工的重难点主要是小净距隧道施工。表1为悦王区间隧道部分里程段的隧道围岩性质及分级。 表1 2施工工艺技术及应用 2.1开挖 悦王区间隧道工程的施工总体布置为从施工通道进入正线施工后先进行十号线左线隧道的施工,之后再进行王家庄停车场出入线的施工,最后再进行十号线右线隧道的使用,当各个作业面都打开后,进行正常施工。基于工程施工场地的地理条件,该段隧道施工始终遵守“短进尺、弱爆破、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的原则。悦王区间隧道围岩主要是砂岩、砂质泥岩,岩体比较完整,分级在Ⅲ级到Ⅳ级之间,采用钻爆法开挖,并根据掌握的各段隧道断面尺寸、围岩情况以及监控量测数据选用合适的施工方法。悦王区间隧道施工采用的方法具体情况如下所示。首先,单洞单线隧道:若围岩比较完整,且监测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可控,则选择全断面法;若钻爆法开挖后围岩完整性差,且容易破碎、掉块,同时监测数据不稳定,则选择CRD法。其次,单洞双线隧道:若围岩比较完整,监测数据可控,则选择台阶法;若围岩较不完整,且易破碎、掉块,监测数据稳定性差,则选择CRD法。最后,单洞三线隧道:若围岩比较完整,监测数据在控制范围内,则选择CRD法;若围岩较不完整,且处于容易破碎、掉块的状态,监测数据稳定性较差,则选择双侧壁导坑法。 速调开挖需要考虑开挖方法、开挖次序、断面开挖滞后距离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开挖方法的选择是建立在工程安全性的基础上的,同时还需考虑围岩情况、施工单位能力、施工设备等多种因素。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方法除了上文提到的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法、CRD法、全断面法外,还包括单侧壁导坑法、CD法、预留光爆层法等。已有的小净距隧道工程资料的调查结果显示,台阶法的应用率较高,而全断面法的应用率最低,CD法、CRD法的应用率稍高于全断面法,侧壁导坑法的应用率虽然比台阶法低,但比CD法、CRD法高。 台阶法被广泛应用的原因是施工设备简单、工序组织较易、费用低、适用性强。台阶法与侧壁导坑法组合使用可进行Ⅲ级、Ⅳ级围岩先行洞的开挖;与预留光爆层法组合使用则可用于高级别围岩施工。弧形预留核心土台阶法可用于预加固处理后的Ⅴ级围岩和洞口段套拱加固后破碎围岩的开挖施工。侧壁导坑法的优点是能有效减少开挖跨度,这种施工方法会将开挖断面分成几部分处理,适用于开挖围岩破碎的Ⅳ级、Ⅴ级围岩。采用侧壁导坑法还对中间岩柱加固施工有利。CD法、CRD法的优点是具有中心隔墙,能对地面发挥支撑作用,避免地面出现沉降,这两种施工方法适用于Ⅴ级、Ⅵ级软弱围岩,主要应用于一些对地面沉降控制具有严格要求的小净距隧道施工。对于围岩较完整,且具有较强自稳能力的Ⅰ级、Ⅱ级围岩,建议使用全断面法,这种施工方法具有速度快的优点。高级别围岩对爆破振动影响控制要求较严格,影响范围要求控制在几米的小净距隧道工程中,应选择预留光爆层法进行施工,这种施工方法通过超前导洞临空面降低爆破振动对围岩的影响。 在小净距隧道开挖过程中,还需要着重考虑两隧道开挖掌子面间滞后距离(Lr)对相邻隧道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经由许多科研人员对滞后距离对相邻隧道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果:随着Lr的增大,增加的荷载更多的施加于前行洞。因此,为了确保隧道掘进施工的稳定,尤其是被施加更多荷载的前行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应科学的把控滞后距离。避免滞后距离过大导致隧道坍塌,或是滞后距离过小导致显著的叠加效果。中国在Lr方面的计算研究比较少,滞后距离的选择通常以已有工程经验为依据:Ⅵ级围岩的滞后距离应控制在30~40米,Ⅴ级围岩的开挖滞后距离需大于40米。进行数值模拟结合模型试验可以实现对滞后距离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实现对现场施工的科学指导。 基于小净距隧道布线的特性,一些地形复杂的施工场地经常会碰到浅埋、偏压,错台、交叠的小净距离也不少见。为了优化小净距隧道的工程质量,应科学的确定开挖次序,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空间条件等因素。有限元模拟计算、模型试验、工程实践检验得出了以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