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脂肪因子

脂肪因子

脂肪因子
脂肪因子

脂肪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李冯云学号:20085071124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指导老师:陈玉栋职称:副教授

摘要:脂肪细胞因子是一类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或激素。研究表明,肥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脂肪细胞大量增多以及细胞内脂质过度沉积产生的。同时,脂肪细胞因子也在一些癌症的发病机理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脂肪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肥胖和癌症关系。

关键词:脂肪细胞因子;肥胖;癌症

Abstract: Adipokines are cytokines or hormones secreted by white adipocyte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obesity is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secreted adipokines, greatly increased adipocytes and excessively accumulated lipids. In addition, adipokine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certain cancer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 of adipokin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ipokines and obesity and cancers are briefly reviewed.

Key words: adipokines; obesity; cancer

前言

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肥胖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它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而且研究表明,肥胖是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1]。因此,了解肥胖的发病机制,对预防与降低肥胖及肥胖相关性代谢综合症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94年,洛克菲勒大学Zhang[2]等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成功克隆了人和小鼠的Obese基因,并鉴定了它们所表达的蛋白质——瘦素。这是第一次发现哺乳动物的脂肪组织能够分泌肽类激素。从此,人们对脂肪组织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贮存仓库”,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够大量的分泌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in)、内脏脂肪素(Visfatin)和Chemerin等细胞因子和激素,其具有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和炎症、

免疫应答等相关的重要功能。本文主要介绍脂肪细胞因子瘦素、脂联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它们与肥胖和癌症的关系。

1.瘦素

1.1瘦素的生物学特性

瘦素(Leptin)是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分泌[3],合成的多少取决于脂肪细胞体积的大小。当进食较少时,脂肪细胞体积较小,Leptin分泌的也少[4]。后来的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组织胎盘肌肉和胃黏膜也可合成少量Leptin。

Leptin是obese基因的编码产物,人和小鼠体内的Leptin均是一种由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在分泌进入血液时,会去除其中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N 端信号肽,形成成熟的Leptin,表明Leptin是一种分泌蛋白,成熟的Leptin含14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16KD,具有强亲水性,单链、球形分子,以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正常人血清中Leptin大部分以结合形式存在,而肥胖患者血清中大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Leptin作用于Leptin受体,对机体代谢起着调节作用。Leptin受体分布广泛,是一种多靶器官、多功能的激素。Leptin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1)抑制食欲Leptin 可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和饱感中枢,使人或动物产生饱感,减少摄食,同时能降低下丘脑神经肽Y(neuropeptide Y, NPY)的表达,此神经肽有刺激摄食的作用,抑制了下丘脑神经肽,也就抑制了食欲。(2)增加能量消耗可能是Leptin刺激神经中枢,增加了外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而去甲肾上腺素有促进脂肪消耗的作用。(3)抑制脂肪合成可能是通过减少脂肪合成的中间产物来实现的,大量研究已明确Leptin 参与糖、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促使机体减少摄食,增加释能,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减轻体重。

1.2瘦素与肥胖

肥胖的产生的一个潜在原因是机体产生了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现象,即尽管分泌了相当量的Leptin,但机体却不能从大脑获得停止进食的信号,甚至有时机体已获得足够的食物,还不断产生饥饿感。许多研究显示,大多数肥胖患者体内会出现普遍较高的Leptin水平,并存在明显的Leptin抵抗现象。实验证明,ob/ob小鼠由于脂肪obese基因编码区第105位发生点突变,导致精氨酸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使产物丧失活性,失去对NPY的抑制而造成其合成增多,信号增强,小鼠出现高度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及生殖功能低下。1997年,Montague等发现在人类也存在obese

基因点突变的病例,第133位点的鸟苷酸缺失,形成移码突变,致使Leptin在第132位的甘氨酸后引入了14个异常的氨基酸残基,产物不能分泌并缺失C端的二硫键结构,出现与ob/ob小鼠相似的表型。

1.3瘦素与癌症

在进行体外培养实验中,研究者发现较高浓度的Leptin可以促进癌细胞的迅速而大量地生长[5]。其中,瘦素可以通过激活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和ERK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2)信号途径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应答和侵染扩散[6]。在胃癌研究中还发现,胃癌细胞株及胃癌组织普遍存在Leptin和Leptin受体表达,Leptin可明显促进胃癌细胞株增生[7]。另外,在乳腺癌的上皮细胞中也有Leptin的mRNA及其受体的表达。Leptin既增加正常乳腺细胞的增生,又增加乳腺癌细胞的增生,提示Leptin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8]。

2.脂联素

2.1脂联素的生物学特性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一种胶原样细胞因子。它的发现是在1995年,Scherer[9]等用随机测序cDNA文库方式,从3T3-L1小鼠脂肪细胞中克隆出脂联素的cDNA,因其结构与补体因子Clq相似,相对分子质量为30KD, 故又称为脂肪补体相关蛋白30(Adipocyte complement-related protein 30,Acrp30)。第二年,被称为脂肪组织最丰富的基因转录产物1(AdiPose Most abundant gene transcript 1,APM1)的人类脂联素被克隆出来。

人类脂联素由244个氨基酸组成,而鼠的脂联素由247个氨基酸组成包括N端分泌信号肽、氨基端非螺旋功能区、胶原样结构域以及C端球形结构域。脂联素通过3个球形结构域单体连接成三聚体,4~6个三聚体通过胶原结构域连接形成低聚体或者高级结构,其在血浆的浓度为5~30μg/ml,有全长和球形两种循环形式。其中,球形结构域具有药理学活性, 能对抗动脉粥样硬化, 并能调节体重和挥发性脂肪酸(FFA)氧化。

研究表明,脂联素在肝脏和骨骼肌中会产生胰岛素敏化效应。目前,已克隆出脂联素受体主要有两种,分别为AdipoR1 and AdipoR2。在无血清状态下,脂联素的两种受体通过Scr∕Ras信号途径激活ERK1∕2信号通路,刺激细胞的增殖。

脂联素还是一种血浆蛋白,能够调控生物体的能量稳态、葡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与肥胖呈负相关脂肪细胞特异性蛋白,是脂肪细胞表达最丰富的激

素,在血浆中有相当高的浓度。脂联素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ine mononucleotid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促进骨骼肌脂肪酸氧化, 降低脂质在骨骼肌中堆积, 减少游离脂肪酸(FFA)进入肝脏, 改善肝脏的胰岛素抵抗, 降低肝糖的生成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

脂联素可通过作用于脑来提高葡萄糖代谢和减轻动物体重,能够通过循环进入脑脊髓液而作用于神经元细胞。由中央释放的脂联素能够提高能量消耗使体重减轻,脂肪减少,不同于瘦素通过减少食物摄取来减轻体重。

2.2脂联素与肥胖

脂联素参与能量调节的第一个证据是其在ob/ob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调,而肥胖者血浆中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体重正常者。注射重组脂联素经蛋白酶裂解生成的球形结构域部分可使肥胖动物的体重减轻而对其食欲无明显抑制。重组脂联素加速脂肪代谢,表现为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下降,肝和肌肉中贮存的TG减少,与脂肪酸氧化、清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上调。

2.3脂联素与癌症

临床试验表明,脂联素抑制乳腺癌细胞对组织的粘着作用,防止其向周围组织侵染和迁移。其具体机制是脂联素通过乳腺癌细胞LKB1基因的超表达,促进AMPK 的激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调控机制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作用[10]。另外,脂联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呈负相关,即血清脂联素含量降低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生和危险性。同时,脂联素降低还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Petridou等发现65岁以下妇女的脂联素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且在控制了其他潜在混淆因素后,脂联素每增加1个SD,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减少50%以上[11]。另外,Ishikawa[5]等发现胃癌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明显低于正常人,过低的脂联素水平与胃癌危险性增加有关联。3.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脂肪细胞因子瘦素、脂联素的生物学特性出发,简要综述了瘦素、脂联素在机体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瘦素、脂联素分泌异常与肥胖和癌症等相关疾病的研究。随着对脂肪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会对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和相关癌症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重要的科学及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艳兰, 迟毓婧, 管又飞, 杨吉春. 脂肪细胞因子对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反馈调节作用[J]. 中

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1, 27(3): 212~217

[2] Zhang Y, Procenca R, Maffei M, et al. 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J]. Nature, 1994, 372(6505): 425~432.

[3] He Y, Chen H, Quon M J, et al. The mouse obese gene[J]. J Biol Chem, 1995, 270(48): 28887~

28891.

[4] Boden G, Chen X, Mozzoli M, et al. Effect of fasting on serum leptin in normal human subject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6, 81(9): 3419~3423.

[5]Housa D, Housova J, Vernerova Z, Haluzik M, et al. Adipocytokines and Cancer[J]. J Physiol Res,

2006, 55: 233~244.

[6]Sharma D, Saxena N K, Vertino P M, Anania F A. Leptin promotes the proliferative response and

invasiveness in human endometrial cancer cells by activating multiple signal-transduction pathways[J]. Endocr Relat cancer, 2009, 13(2): 629~640.

[7]赵晓龙, 朱兆华, 黄开红. 瘦素及瘦素受体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J]. 中山大学学

报(医学科学版), 2004, 25(3): 249~252.

[8]Hu X, Juneja S C, Machle N J, et al. Leptin a growth factor in normal and maglignant breast cells

and for normal mammary gland development[J]. J Natl Cancer Inst, 2002, 94(22): 1704~1711. [9]Scherer P E, Willims S, Foglinano M, Baldini G, Lodish H F. A novel serum protein similar to Clq,

produced excusively in adipocytes[J]. J Biol Chem, 1995, 270(45): 26 746~749.

[10]Taliaferro S L, Nagalingam A, Zhong D, Sharma D. LKB1 is required for adiponectin-mediated

modulation of AMPK–S6K axis and inhibition of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J].

Oncogene, 2009, 28(29): 2621~2633.

[11]Petridou E, Mantzoros C, Dessypris N, et a1. Plasma adiponectin concentrations in relation to

endometrial cancer:a case control study in Greece[J]. J Clin Endoerinol Metab, 2003, 88(3): 993~997.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基础知识 脂肪细胞的生长全过程及其形态变化脂肪母细胞,是指能向脂肪细胞分化的ADSCs在激素、生物活性因子、寒冷等因素刺激下均能逐渐分化成为单能干细胞。它可保持着干细胞增殖活跃的特性,脂肪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前脂肪细胞,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脂肪细胞前体。前脂肪细胞再经历细胞融合、接触抑制和克隆扩增等步骤启动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并在胰岛素、地塞米松等诱导剂作用下完成向成熟脂肪细胞的分化。全过程可以表示为:多能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生长期前脂肪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相似,经诱导分化,其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开始进入不成熟细胞向成熟细胞转变。细胞形态由成纤维细胞样逐渐趋于类圆或圆形,胞体逐渐增大,胞质中开始出现小脂滴,脂质开始累积,以后小脂滴增多并融合为较大的脂滴,可经油红“O”染色等方法于显微镜下显色,从而获得成熟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此时的细胞无分裂增殖能力,为脂肪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 张高娜,梁正翠.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9,30(2):42-44. 脂肪细胞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逐步分化形成,按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母细胞→前脂肪细胞→不成熟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的过程发展。前脂肪细胞在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下,激活脂肪组织相关基因,并在这些基因的顺序性调控下,经一系列复杂的步骤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 张艳.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1):56-57.

间充质干细胞 概念: 不同文献中,分别命名为抽脂处理细胞(p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s, PLA),脂肪基质微管碎片细胞(stromal vascularfraction cells, SVF),脂肪组织源基质细胞(adipose-tissue derived stromal cells, ATSCs),脂肪源中胚层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odermal stem cells, ADMSCs)等。这些不一致的名称均指从脂肪组织中分离的、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李惠侠,屈长青. 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 脂肪细胞是由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逐步分化、发育而来,MSC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和骨髓中。脂肪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两类细胞系为多能干细胞系和前体脂肪细胞系,前者为不定向的细胞系,能转变为稳定的脂肪细胞、肌细胞和软骨细胞,后者为定向的细胞系,是目前体外研究脂肪细胞分化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系。 庞卫军,李影. 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J].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27: 497-500.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是一种 具有潜力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骨髓来源的MSCs,但骨髓中的间 充质干细胞数量很少(约占细胞总数的1/105),且存在取材困难等问题。MSCs广泛分布于 其他组织中,包括肌肉、血管、肝脏、胰腺和脂肪等。 ADMSCs表面有CD29、CD44、CD71、CD90、CD105/SH-2、SH-3、STRO-1等多 种抗原标志。 李冬艳,宇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 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Zuk等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了一种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它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形态相似,称之为脂肪干细胞(ADSCs),平均每300 ml脂肪组织可获得2×108~ 6×108个这样的细胞。ADSCs和MSCs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对CD29、CD44、CD71、 CD70、CD105/SH2和SH3为阳性反应,对CD31、CD34和CD45为阴性反应。此外, 它们还具有各自特征性的表达分化抗原:AD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49d,而MSCs具有特征性表达分化抗原CD106。 张高娜, 梁正翠. 动物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2009,30(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备干细胞特点的细胞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长期的活性和多系分化潜能。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以其取材方便、来源丰富等多种优势逐渐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免疫表型:研究发现ADSCs主要表达CD13、CD44、CD73、CD90、CD105、CD106、CD166、CD29、CD49e和HLA-ABC,而不表达CD34、CD3、CD19、CD45、CD14、CD117、CD31、CD62L、CD95L和HLA-DR。这个结果和其他的MSCs几乎一致。但ADSCs与BMSCs也有差别:大部分BMSCs表达CD10,而表达CD10的ADSCs仅占5%~20%;几乎所有的ADSCs表达CD49f和CD54,而BMSCs极少表达。 周苏娜,张明鑫.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应用[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1). 不同细胞的表面标志是不同的,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为:CD9、CD10、CD13、CD29、CD10、CD44、CD49e、CD49d、CD54、CD55、CD59、CD90、CD105、CD107、CD146、

第十五章代谢综合征

第十五章代谢综合征 学习要求: 1.掌握:①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概念;②肥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③胰岛素抵抗的病因与发病机制;④高胰岛素引起血压增高的机制; 2.熟悉:①中国人群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代谢综合征时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 第一节代谢综合征概念 代谢综合征是以腹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第二节代谢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肥胖 肥胖症是指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过度,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病理状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的发生与遗传基因、环境因素、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基因。 (一)遗传因素 据统计,双亲体重正常其子女肥胖发生率为10%;双亲中一人肥胖,其子女肥胖发病率为50%;双亲均肥胖,其子女肥胖发病率高达70%。同卵孪生儿在同一环境成长,其体重近似,即使在不同环境成长,其体重差别也小于异卵孪生子之间的差别。 (二)饮食、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因素 不良的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发生关系密切。 (三)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功能异常 (四)内分泌因素 除下丘脑因素外,体内其他内分泌激素紊乱也可引起肥胖。其中胰岛素变化被公认为肥胖发病机制中最关键的因素,其次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 1.胰岛素 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其功能是促进肝细胞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促进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合成脂肪,抑制脂肪分解。后两个作用在肥胖症发病机制中特别重要。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单纯性肥胖者可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血浆皮质醇正常或升

脂肪因子

脂肪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李冯云学号:20085071124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指导老师:陈玉栋职称:副教授 摘要:脂肪细胞因子是一类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或激素。研究表明,肥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脂肪细胞大量增多以及细胞内脂质过度沉积产生的。同时,脂肪细胞因子也在一些癌症的发病机理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脂肪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肥胖和癌症关系。 关键词:脂肪细胞因子;肥胖;癌症 Abstract: Adipokines are cytokines or hormones secreted by white adipocyte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obesity is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secreted adipokines, greatly increased adipocytes and excessively accumulated lipids. In addition, adipokine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certain cancer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 of adipokin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ipokines and obesity and cancers are briefly reviewed. Key words: adipokines; obesity; cancer 前言 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肥胖发生的频率愈来愈高,它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而且研究表明,肥胖是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1]。因此,了解肥胖的发病机制,对预防与降低肥胖及肥胖相关性代谢综合症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94年,洛克菲勒大学Zhang[2]等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成功克隆了人和小鼠的Obese基因,并鉴定了它们所表达的蛋白质——瘦素。这是第一次发现哺乳动物的脂肪组织能够分泌肽类激素。从此,人们对脂肪组织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贮存仓库”,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够大量的分泌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in)、内脏脂肪素(Visfatin)和Chemerin等细胞因子和激素,其具有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和炎症、

脂肪细胞因子 chemerin 的研究进展

瘦素的发现标志着脂肪组织不但有脂肪存储功能也有内分泌功能,白色脂肪组织是一个重要的调节代谢的内分泌器官,其主要分泌产物——脂肪细胞因子,在体内能量代谢平衡、糖脂代谢、细胞发育、摄食、产热、神经内分泌、生殖、免疫以及心血管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自从标志性的脂肪细胞因子瘦素和脂联素发现后,脂肪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不断扩大。chemerin ,是新近发现的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的脂肪细胞因子,也称为他扎罗汀诱导基因2(tazarotene induced gene2,TIG )。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 chemerin 的发现和表达 人类chemerin 编码基因全长3289bp ,位于染色体7q36.1,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chemerin 是1997年Nagpal 等[1]在用维甲酸类药他 扎罗汀治疗银屑病时克隆的,维甲酸类可上调其基 因表达。2003年Wittamer 等[2]从卵巢癌患者的腹水中纯化出chemerin ,并证明其是G 蛋白耦联受体chemR23的天然配体,对表达chemR23的巨噬细胞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有趋化作用。2007年Bozaoglu 等[3]用信号序列捕获技术首次确定chemerin 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其mRNA 在脂肪组织高表达,调节脂肪细胞分化并与代谢综合征发病相关。 chemerin 在不同物种组织的表达略有不同。在 .obesus (水底砂生生物金枪鱼,一种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的所有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肝脏、肾脏和脂肪组织表达最高,在内脏脂肪组织的表达比皮下脂肪组织显著增高,在脂肪组织中chemerin 主要表达于成熟脂肪细胞[3]。 Goralski 等[4]研究发现,小鼠chemerin 在白色脂肪组织、肝脏和胎盘表达最高,卵巢次之,其他组织中的表达低于肝脏的5%,在附睾的白色脂肪组织中,chemerin 在脂肪细胞的表达量是间质血管的2倍,推测白色脂肪细胞是chemerin 的来源和作用靶点。 chemerin 在人体的多种组织广泛表达,在脂肪组织、肾上腺、肝脏、肺、胰腺、胎盘、卵巢、皮肤等都有表达,其中主要表达于白色脂肪组织、肝脏和肺。 chemerin 的蛋白结构及调节 chemerin 是以前体形式(prochemerin )分泌的蛋白质,prochemerin 分子质量18ku ,由163个氨基酸组成,生物学活性低,经细胞外丝氨酸蛋白酶切除羧基末端部分氨基酸后成为16ku 的有趋化活性的 作者单位:350004 福州,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王晓娟);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颜建英) 通讯作者:颜建英,E -mail :yanjy2004@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3683273.html, 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 的研究进展 王晓娟综述颜建英审校 【摘 要】 chemerin 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脂肪细胞分化成熟、脂 质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研究发现:chemerin 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新的标志物,与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存在相关性,糖尿病小鼠脂肪组织中chemerin 表达明显下降,明确其作用机制和功能,可能为妊娠期相关疾病,如代谢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提供新的预防、治疗策略。 【关键词】 chemerin ;妊娠期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脂肪细胞因子 Research Progress on Adipokine chemerin WANG Xiao -juan,YAN Jian -ying.Postgraduate Institute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4,China (WANG Xiao -j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Fujian 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Hospital,Fuzhou 350001,China (YAN Jian -ying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 Jian -ying,E -mail :yanjy2004@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3683273.html, 【Abstract 】Chemerin is a novel adipokine with effects on immunity,inflammation,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lipid metabolism.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chemerin is a new independent marker of metabolic syn ? drome.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and function of chemerin may provide novel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o treat and prevent relative diseases. 【Key words 】chemeri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Metabolic syndrome ;Adipokine (J Int Obstet Gynecol ,2010,37:43-46) · 综述·

肥胖与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关系

肥胖与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5-10-10T16:31:07.65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作者:李文霞赵丽华陈翠芳孔德宝 [导读] 黄石市中心医院肥胖是代谢综合征中最为主要的症状,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湖北黄石 435000 【摘要】肥胖是代谢综合征中最为主要的症状,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发现肥胖长伴随炎性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并受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与调控。近年来,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升高,对于肥胖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04-01 肥胖与炎症的关系目前,肥胖被公认为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炎症对脂肪细胞的不正常肥大和脂肪细胞胞浆内质网压力的增加有重要作用,而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被认为是炎症的重要来源,肥胖与白色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大量浸润有关。 巨噬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中分化程度高,较成熟的一类细胞。巨噬细胞有两种,即M1型和M2型,M1型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分泌促炎因子如TNF-a,IL-6,MCP-1等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1],引起脂肪组织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抵抗。而M2型则分泌抗炎因子[2],它可以抑制游离脂肪酸引起的炎症,因此认为M2型巨噬细胞对于脂肪细胞的炎症具有保护作用。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还可以可以通过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使胰岛素抵抗恶化。 脂肪细胞因子的作用 瘦素瘦素被认为是由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蛋白,它以内分泌的方式调节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3]。当体重增加或瘦素分泌增多时,它作用于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交感神经功能加强,减少摄食,增加能量消耗,使脂肪得以消耗。它还可以作用与肾上腺和甲状腺等器官,通过其发挥调节能量代谢平衡的作用。因此,瘦素敲除的小鼠食欲大增,血糖调节受到破坏小鼠体重迅速增加。最初,瘦素被认为是一种抗肥胖的激素,但是瘦素抵抗的发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人们猜测,瘦素抵抗使下丘脑在肥胖个体中的调节出现缺陷。瘦素是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解者,它可以调节脂肪组织中IL-6的分泌。 脂联素几乎全部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影响脂肪和糖类的代谢。脂联素作为一种胰岛素超敏化激素(An Insulin–sensitizing Hormone),可以增加促进骨骼肌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和糖吸收 ,明显加强胰岛素的糖元异生作用,抑制肝脏的糖生成,是机体脂质代谢和血糖稳态的调控网络中的重要调节因子。脂联素还可以影响对血管内皮分泌功能以及动脉平滑肌增殖和迁移,联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抗凋亡,促血管生成的作用。有研究表明[4],血浆脂联素的浓度与体脂百分数、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呈负相关。脂联素对PPARγ的激动剂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其潜在的抗糖尿病的作用,这种增强的作用在高脂诱导下更为明显。 IL-6临床上,血清IL-6的水平与人类的肥胖有关,人体总IL-6的30%来自脂肪组织,所以肥胖者脂肪分泌的IL-6可明显增加,减重导致IL-6的水平降低[5]。肥胖者白色脂肪组织中的1L-6的表达也是增加的。在下丘细胞中存在1L-6的受体,因此人们猜测IL-6可能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它通过将脂肪组织中的信号传递到下丘脑而发挥调节能量平衡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IL-6可以促进脂质分解,降低食欲,减轻体重的作用[6]。 抵抗素抵抗素可能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重要链接。有研究表明,抵抗素导致了小鼠的胰岛素抵抗[7]。在小鼠中,已经明确抵抗素是由由脂肪细胞产生和分泌,它可以作用于干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可以降低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Steppan 等研究表明抑制胰岛素刺激糖摄取的能力,同时在肥胖小鼠血中抵抗素水平升高,而在进行禁食或者使用抗糖尿病药物后下降。 内脏脂肪素也被成为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因为它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进行生物合成的限制酶[8]内脏脂肪素在白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脏细胞中都有表达。然而,在脂肪组织中,它主要是由浸润到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分泌的,虽然在肥胖的状态下,内脏脂肪素经常是被上调的,但是它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肿瘤坏死因子α(TNF-a)膜结合的TNF-a在肥胖动物模型的脂肪细胞内表达明显增强。应用可溶性TNF-α受体中和TNF-α后可以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内脏脂肪堆积时,脂肪组织释放的TNF-a明显增加。在伴IR的肥胖患者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组织及肌肉组织的TNF-a表达明显增加。TNF-a对于其他细胞因子和脂肪因子的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趋化素脂肪组织是血清趋化素的一个主要来源。目前认为白色脂肪细胞是趋化素受体分泌的靶细胞。它可趋化表达G蛋白耦联受体1CMKL1的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在诱导3T3-L1分化的过程中,趋化素的分泌增加。而且,在脂肪细胞分化的早期,其受体的作用尤为重要,早期抑制趋化素受体的表达会导致脂肪细胞分化的失败。而在脂肪细胞分化的晚期如4天之后再沉默该基因对脂肪细胞分化无明显影响。而且,趋化素还可以通过增加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磷酸化水平使成熟的脂肪细胞脂肪分解。 此外,与肥胖和脂肪细胞分化的因子还有很多,随着研究的进展,被发现的因子越来越多,对已经发现的因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可能会有更多的因子被发现在肥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Olefsky, JM.,Glass, CK. Macrophages, inflamm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nnu. Rev. Physiol.2011,72,219-246. [2] Lumeng, C. N.,Bodzin, J. L.,Saltiel,A. R.Obesity induces a phenotypic switch in 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J. Clin. Invest.2007,117,175-184. [3] Sweeney G.Cardiovascul are ffects of leptin.Nat Rev Cardiol 2010,7:22-29. [4] Ouchi, N.,Kihara,S.,Funahashi,T.,Matsuzawa, Y..Obesity, adiponectin and vascular inflam-matory disease. Curr Opin Lipidol.2003,14,561-566 . [5] Esposito, K. et al. Effect of weight loss and lifestyle changes on vascular inflammatorymarkers in obese women: a randomized trial. JAMA.2004,289,1799-1804. [6] Steensberg A.The role of IL-6 in exercise-induced immune changes and metabolism. Exerc Immunol Rev.2003;9:40-47. [7] Steppan, C. M. et al. The hormone resistin links obesity to diabetes. Nature 2001,409, 307-312. [8] Garten,A.etal.Nampt:linking NAD biology, metabolismand cancer.Trends Endocrinol. Metab.2009,20:130-138. 通讯作者: 赵丽华

脂肪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综述

脂肪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脂肪组织不仅仅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场所.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组织。脂肪组织细胞能分泌具有活性的激素和因子,如脂联素(Adiponectin)、网膜素(Omentin)、内脂素(Visfatin)等。【Abstract】Adipose tissue is not just a place to store energ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endocrinetissue. Adipose tissue cells can secrete hormones and bioactive factors, such asadiponectin (Adiponectin), retinal pigment (Oment in), visfatin (Visfatin), etc. 【关键词】脂肪组织细胞因子生理作用相关性 【前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脂肪组织仅仅是一个储存脂质的“仓库”,在外界的刺激下被动地贮存和释放能量。1994年,脂肪瘦素(Leptin)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脂肪组织是一个主动参与能量代谢平衡的组织。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脂肪组织不仅仅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场所.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组织。脂肪组织细胞能分泌具有活性

的激素和因子,如脂联素(Adiponectin)、网膜素(Omentin)、内脂素(Visfatin)等。 本文对脂肪细胞因子的种类和某些脂肪因子的生物作用做一综述。 【正文】 一.脂肪细胞因子Omentin1【1】 网膜素(omentin) 最新发现的一种由网膜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即特异性表达于网膜脂肪组织的细胞因子,其基因位于染色体lq22—23。它可以促进脂肪细胞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作用,并促进胰岛素受体后信号通路中的Akt磷酸化,从而提高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 Omentin具有如下生理作用: 1.1 促进葡萄糖的转运 Omentin促进人类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用人类离体的脂肪细胞以检测Omentin对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作用。结果300mg/L 的Omentin对基础状态下皮下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转运没有影响,却显著提高了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转运。

脂肪细胞因子

脂肪细胞因子:肥胖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分子联系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仍然是工业化国家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有很大进展,但是随着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流行的增加,很可能增加其发病率。人们逐渐认识到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不仅调控体内能量平衡,而且参与炎症、促凝、纤溶、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联系的分子机制很复杂,还未完全阐述清楚。这篇综述主要是根据试验和临床研究的证据阐述多余体脂肪通过多种途径的趋同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脂肪组织在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包括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分子机制的研究,换句话就是,脂肪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我们将讨论这些新见解将如何为我们提供新治疗对策提高心血管健康。 【关键词】代谢综合症,脂肪组织,内皮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发达国家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有很大进展。同时还有一个趋势是,随着肥胖症及其紧跟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日益流行过去半个世纪里呈现的心脏病和中风年龄调整死亡率降低的趋势将可能缓慢下来,甚至被扭转。肥胖,除了作为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还能增加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病率,尤其是糖尿病,血脂障碍,高血压和血栓形成状态。很多成年个体往往携带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导致过早病逝,Reaven(88)假设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是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多种代谢异常,称为代谢综合征。据估计,每4名成年人就有1人发病,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28). 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III(23),联合国家委员会关于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高血压(15)最近的第七次报告都强调要积极治疗代谢综合征,以减少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使体重达到标准水平是普遍认可的改善心血管健康的第一步,其强调肥胖因素在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 疾病种病因中的突出作用. 肥胖症是指多余的体脂肪达到影响健康的程度。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不仅调控体内能量平衡,而且参与炎症、凝血、纤溶、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联系的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建立在脂肪细胞因子对血管内皮功能健康的基础上的。因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都与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对于脂肪组织在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发展中作用的简要回顾,为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更广阔的观点。最后,我们将讨论这些新见解将如何为我们提供新治疗对策提高心血管健康。 1 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肥胖和心血管健康研究中心的Framing-ham最早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有关的人之一(43). 其他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是一般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确定重要的预测因子(20、51、91、119). 在青少年人群中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决定物的研究证实肥胖在青少年和青年男子粥样硬化形成中的确切和直接作用. 肥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脏健康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特点是胰岛素敏感的靶组织,如肌肉、肝脏,脂肪组织和内皮中胰岛素活性受损。高胰岛素血症是避免高血糖,继而糖尿病发生的补偿状态。来自于护理健康研究充足的前瞻性数据显示:甚至在诊断2型糖尿之前,肥胖和体重的增加与冠心病(CHD)发生正相关(14). 这一结论,与在临床诊断的2型糖尿病前肥胖显著提高冠心病风险一起(42),指出在前驱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过剩体脂肪易造成个体冠心病风险的机制。现在普遍称为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或只是代谢综合征. 2 脂肪组织是一个促炎症反应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 脂肪组织是促炎症反应腺体和旁分泌器官 脂肪组织不再被视为三磷酸甘油的被动储存库以及游离脂肪酸的来源。随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它们具备了合成数百种蛋白质的能力,当中很多作为酶类,细胞素,生长因子和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激素被释放。成熟的脂肪细胞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活化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分泌一种数量不断增长的介质参与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影响脂肪形成的化合物包括: 脂蛋白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血管紧张素原、补体因子(adipsin 或者补体D,脂联素或者C1q、酰化刺激蛋白或者C3-desArg),IL-6,前列腺素,TNF-a,以及我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称作脂肪细胞分化因子的新型蛋白质/细胞因子,还有最近的NO。这些由脂肪衍生出的分子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或活动的近旁分泌模式,调整了脂肪库的容量大小,体脂肪的再分布,并最终影响了分泌性蛋白质的水平。近来,脂肪组织更是被认为是促炎症反应介质的丰富来源,它直接促成了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这些促炎症反应脂肪细胞素,包括TNF-a, IL-6,leptin, PAI-1,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以及新发现的C反应蛋白。(见图一)。另一方面,NO和脂联素保护机体免于炎症和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见图一)。更多未被发现的脂肪细胞衍生的介质也可能会与心血管健康,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有因果关系。肥胖以及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动物和人体内,脂肪的循环移动水平将升高,与其他脂肪库相比,腹内的脂肪似乎更容易产生更大量的脂肪细胞因子。体重的减轻与这些脂肪细胞因子中的大多数的血浆水平的降低有关,除了脂联素是升高的。大量的脂肪细胞因子也影响了胰岛素的作用,葡萄糖以及脂肪的代谢,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它们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施加间接的影响,也有直接的作用。

肥胖与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关系

肥胖与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关系 【摘要】肥胖是代谢综合征中最为主要的症状,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发现肥胖长伴随炎性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并受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与调控。近年来,肥胖及其相 关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升高,对于肥胖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04-01 肥胖与炎症的关系目前,肥胖被公认为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炎症对脂肪细胞的不 正常肥大和脂肪细胞胞浆内质网压力的增加有重要作用,而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被认为是炎 症的重要来源,肥胖与白色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大量浸润有关。 巨噬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中分化程度高,较成熟的一类细胞。巨噬细胞有两种,即 M1型和M2型,M1型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分泌促炎因子如TNF-a,IL-6,MCP-1等促进炎症反 应的发生[1],引起脂肪组织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抵抗。而M2型则分泌抗炎因子[2],它可以抑 制游离脂肪酸引起的炎症,因此认为M2型巨噬细胞对于脂肪细胞的炎症具有保护作用。巨 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还可以可以通过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使胰岛素抵抗恶化。 脂肪细胞因子的作用 瘦素瘦素被认为是由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蛋白,它以内分泌的方式调节能量摄入和能 量消耗[3]。当体重增加或瘦素分泌增多时,它作用于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交感神经功 能加强,减少摄食,增加能量消耗,使脂肪得以消耗。它还可以作用与肾上腺和甲状腺等器官,通过其发挥调节能量代谢平衡的作用。因此,瘦素敲除的小鼠食欲大增,血糖调节受到 破坏小鼠体重迅速增加。最初,瘦素被认为是一种抗肥胖的激素,但是瘦素抵抗的发现改变 了人们的看法。人们猜测,瘦素抵抗使下丘脑在肥胖个体中的调节出现缺陷。瘦素是炎症反 应的重要调解者,它可以调节脂肪组织中IL-6的分泌。 脂联素几乎全部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影响脂肪和糖类的代谢。脂联素作为一种胰岛素 超敏化激素(An Insulin–sensitizing Hormone),可以增加促进骨骼肌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和糖吸 收 ,明显加强胰岛素的糖元异生作用,抑制肝脏的糖生成,是机体脂质代谢和血糖稳态的调控网 络中的重要调节因子。脂联素还可以影响对血管内皮分泌功能以及动脉平滑肌增殖和迁移, 联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抗凋亡,促血管生成的作用。有研究表明[4],血浆脂联素的浓度与体 脂百分数、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呈负相关。脂联素对PPARγ的激动剂有很重要的 作用,它可以增强其潜在的抗糖尿病的作用,这种增强的作用在高脂诱导下更为明显。 IL-6临床上,血清IL-6的水平与人类的肥胖有关,人体总IL-6的30%来自脂肪组织,所 以肥胖者脂肪分泌的IL-6可明显增加,减重导致IL-6的水平降低[5]。肥胖者白色脂肪组织中 的1L-6的表达也是增加的。在下丘细胞中存在1L-6的受体,因此人们猜测IL-6可能直接作 用于神经中枢,它通过将脂肪组织中的信号传递到下丘脑而发挥调节能量平衡的作用。有越 来越多的证据证明IL-6可以促进脂质分解,降低食欲,减轻体重的作用[6]。 抵抗素抵抗素可能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重要链接。有研究表明,抵抗素导致了小 鼠的胰岛素抵抗[7]。在小鼠中,已经明确抵抗素是由由脂肪细胞产生和分泌,它可以作用于 干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可以降低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Steppan 等研究表明抑制胰岛 素刺激糖摄取的能力,同时在肥胖小鼠血中抵抗素水平升高,而在进行禁食或者使用抗糖尿 病药物后下降。 内脏脂肪素也被成为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因为它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进行生 物合成的限制酶[8]内脏脂肪素在白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脏细胞中都有表达。然而,在脂肪组织中,它主要是由浸润到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分泌的,虽然在肥胖的状态下,内 脏脂肪素经常是被上调的,但是它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脂肪细胞因子adiponectin的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因子adiponectin的研究进展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3683273.html,/product.free.8080244.1/ 【摘要】脂联素(adiponectin) 是最近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胶原样蛋白质, 其编码基因位于人染色体3q27, 称apM 1基因。研究显示: adiponectin具有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作用,本文对adiponectin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脂联素; 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Abstract】The adiponectin is a collagen-like protein produced and secreted exclusively by adipose tissues , human adiponectin gene is located on chromosome 3q27 and it was named apM 1 . Researches show that adiponectin has the antidiabetic, antiatherosclerotic, and anti-inflammatory function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link of adiponectin to insulin resistance, type 2 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 【Key words】adiponectin; insulin resistance; type 2 diabetes;atherosclerosis 近期的科学研究显示:脂肪组织不仅是一个被动的能量储存的器官,它还是一个调节机体内分泌、能量代谢及炎症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这些分泌蛋白通称为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白介素-6(interleukin-6)、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in 、Acrp30)[1]。脂联素(adiponectin)是一种重要的脂肪细胞因子家族成员,在血中有较高的浓度(5~30μg/ml),几乎占血浆总蛋白的0.01%。肥胖者其血浆水平却降低,在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其水平也低于正常。Adiponectin与胰岛素抵抗有密切联系,并可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拟对adiponectin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1 Adiponectin 基因学和蛋白质结构 1995年,Scherer等首先报道了一种新基因,其mRNA表达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明显增加(约100倍),并将其编码的蛋白质命名为Acrp30 (adipocyte complement-related protein of 30kD) ,即小鼠adiponectin。小鼠adiponectin的mRNA仅在脂肪组织表达,Maeda等于1996年从脂肪组织的cDNA文库中分离得到编码adiponectin的cDNA,人adiponectin基因是单拷贝基因,位于染色体3q27。基因全长约16kb,由3个外显子及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序列,起始于外显子2,启动子区未发现TA TA盒子。在启动子区域存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CCAA 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 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α, CEBP/α)、CEBP/β、固醇调节元件相关蛋白质(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REBP)、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等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人adiponectin由244个氨基酸组成,氨基端1~18氨基酸为分泌信号肽,19~41氨基酸为一个特异的非螺旋序列,42~107氨基酸为3个分别含22个氨基酸残基的

脂肪细胞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肪细胞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李 兴 综述 赵荷珺 审校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山西 太原 030001) Adi pocytok i nes and A therosclerosis L I X i n g, Z HAO H e j u n (D e par t m ent of Endocrinology,The Second H o s p ital,Shanx iM ed ical Un i vers it y, T aiyuan 030001, China) 文章编号:1004 3934(2010)06 0857 04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A DO I:10.3969/.j issn.1004 3934.2010.06.025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参与过程,它的发生发展涉及到内皮功能的紊乱,泡沫细胞的形成,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血栓形成等多个过程。许多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作为危险因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脂联素却是一个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因子,它们相互作用参与了多个病理生理过程。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抵抗素 Ab stract: A thero sc l erosis is a comp l ex d i sease process concerned w ith mu ltiple factors,the deve l op m en t of which i s re l a ted to endo theli a l dysf uncti on,f oam ce ll for m ation,the pro lifera ti on and m i gration o f s moo t h m uscle cell s,t hro m bo si s,and m any other processes.M any ad i pocy tok i nes,such as l epti n,res i sti n and tu m or necro si s factor as risk factors,pro m ote t he occurrence and dev elopment of athe rosclero si s,wh ile adi ponectin is a ca rd i ovascular protec tive fac t o r.They i nte ract w it h each o t her and take part in a nu mber of pathophysio l og ica l processes. K ey w ords: atherosclerosis;ad i ponecti n;leptin;tu m or nec rosis factor;res i sti n 脂肪组织不仅是一个能量储存器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能够以旁自分泌和远距分泌方式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TNF)、脂联素等。这些脂肪细胞因子影响着机体能量平衡、胰岛素敏感性、血压水平、纤溶活性及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过程,不仅可以通过影响传统的危险因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泡沫细胞的形成,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多个环节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1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多因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提出了很多发病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损伤 反应学说、炎症学说、遗传 环境相互作用学说等,共同为临床治疗AS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AS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AS为多基因遗传,即有许多影响力小的基因共同作用引起,不同个体存在着AS的易患性基因差异。这些基因在吸烟、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少、环境污染等多种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导致了AS的发生。 近年发现内皮功能损害是AS发病的首要和最早环节。在高脂、高糖、炎性细胞因子等的刺激下,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促进循环中低密度脂蛋白(lo w density li p oprote i n,LDL)进入内皮下间隙,由自由基介导的LDL进行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i d ized l o w density lipoprotein,ox LDL)。ox LDL的理化特性与天然LDL迥然不同[1],它可进一步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并继续促进循环中LDL进入内皮下间隙,同时又能引起黏附分子如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ascular cell adhesi o n m o lecule 1,VCAM 1)、细胞间黏附分子 1(i n terce llular adhesion m o lecu le,I CAM) E 选择素、以及R选择素的释放,吸引单核细胞和T 淋巴细胞通过趋化作用进入内皮下变成巨噬细胞。ox LDL不再被LDL受体识别,而是经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CD36受体和Fc受体介导,被巨噬细胞吞噬。吞噬了ox LDL的巨噬细胞变为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或泡沫细胞内的脂质饱和后,无论破裂与否,都会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参与AS损伤的衍变过程。内皮的进行性损伤可吸附血小板。血小板与激活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一起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素结合生长因子 (H B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白细胞介素 1(I L 1)、TNF和转化生长因子等。许多生长因子还有化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