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代码,其中称呼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映照。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因此,不同语言下的称呼语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的称谓语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语的称呼语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称呼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中英文化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单纯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还常常用来表达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除了发挥认知功能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社交功能,表达人际关系,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应当担任的各种角色,建立、限定、确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表明角色和关系,最为直截了当的莫过于称呼语的使用。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老师、经理等”。称呼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在家庭以及社会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学者与就发表了有关英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其称谓系统存在着三种语义模式,即:彼此直呼其名;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和非对称性选择方式。(Fasold, 2007)我国学者对称呼语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祝畹瑾在《汉语称呼研究——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中对亲属和社会成员之间如何使用称呼语一一作了简要的说明。(转引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基于中外学者们对称呼语语的种种研究,本文将探讨英汉称呼语在通常性、职业性及亲属性称呼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

二、英汉称呼形式对比

任何拥有自己语言的社会都有其独特的语言交际传统、规范和方式,而称呼作为一种经常运用的语言交际工具自然也要服从和反映这些传统、规范和方式。

总的说来,英语称呼体系较为简略,而汉语称呼体系则较为复杂。为方便比较,我将常用的称呼分为三大类:(1)通常性称呼:不明确指示身份和地位,在大多数公共场合都可以通用的称呼;(2)职业性称呼:有较明确衔级和地位的,又可分为职务性、职称性和行业性称呼;(3)血缘性称呼:主要用于家庭血缘间的称呼。

1. 通用性称呼

英美通常型称呼主要有两大类,即本名和尊称加姓氏以及可独立使用的一些尊称。英美人使用得最多的是直接呼名(如Susan/Cathy)。汉语中名字却很少作为称呼使用,大多数公开场合下人们都习惯用姓加上头衔来称呼一个人(如王教授、李经理),即使要用名字也要在前面加上姓(儿童可以例外)。这种差别与欧美社会强调个人意识和个人权利,而中国社会强调集体意识和集体利益有关。

在中国,人首先是某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其次才是他自己,所以在中国用得最多的是姓加上头衔,而不是名字。姓加上各种头衔是中国称呼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一个人的家庭渊源和社会身份,因此仅表示个人差别的名字在中国不论是其使用的范围还是使用的频率都与英语国家有天渊之别。在英美,名是一个中性称呼,可用于大部分相识的人,而在中国它是一种昵称,仅用于关系特别亲密的人之间。这种英汉间的文化差异还可从英汉姓名的不同排序中体现出来,汉语是姓在前,名在后,彰显家族或集体高于个人;而英语则名在前,姓在后,体现对个人更多的尊重。

2. 职业性称呼

在英美社会,一是由于直接使用名字成为主流趋势,二是由于头衔加姓氏的称呼占主导地位,因此职业性称呼的使用就相对较少。

而在中国,职业性不但是主流称呼,而且种类繁多,如职务性称呼有:书记、局长、主任、常委、党组、委员、巡视、调研、老总、经理等;职称性称呼有:教授、研究员、总工程师、技师、乐师、画师等。汉语职业性称呼的搭配有四种情况:一是只有职业性称呼,用于较随便的场合;二是职业性称呼置于姓的后面,一般用于较正规的场合;姓+职业性称呼的模式也正好符合了“家天下”的顺序和观念,这点与英语称呼系统中始终把代表“家”的姓放在最后是不同的。三是

把姓和名都加在职业性称呼前,这是最为正式的用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称呼对方职衔时一般采用就高不就低的春秋笔法,如把“副部长”称为“部长”,“经理”称为“老总”等等,以示尊重。

如前所述,在中国,人首先是一个社会角色,其次才是他自己。由于职业性称呼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归属、级别和地位,话语双方都明白对方的社会角色,起到了“正名”作用,而“名正”则自然“言顺”,因此职衔作为主流称呼就很自然。其次,职衔还常常代表了一个人的成功和荣耀,为了表示对受话人的尊敬和礼貌,说话人自然会看重职衔的使用。

3. 血缘性称呼

英语中血缘性称呼词屈指可数,现在经常使用的大约有:mother,father,niece,nephew,uncle,aunt,sister,brother,cousin,其中后5个词在汉语中可以表示同辈中的多个血缘关系,如uncle既可表示汉语中的“叔叔”又可表示“舅舅”,还可表示“伯伯”而汉语除对以上5个词所能表示的每个不同血缘关系都具有专门的词汇外,还有更多的专门词,如“祖、孙、嫂、媳、甥、婿、妯娌、连襟”等。汉语中丰富的血缘称呼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重要性和规模性。中国古代社会一直被看成是“家天下”,皇帝是最高的“家长”,家族和家庭构成社会(天下)的基础,并决定社会的稳定和王朝的兴衰。同样,由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社会本身也被看成是一个大家庭,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因此血缘性称呼不仅用于家庭内部,也在社会上被广为借用,其中相当部分已成为通用性称呼,如在社会上我们可把年纪大的人称为“大爷、大娘、大伯、大妈、叔叔、阿姨”,同辈的人称为“大哥、大姐、小弟、小妹”,晚辈的人称为“小弟弟、小妹妹”等。

三、中英称谓语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1. 家族和血缘观念的文化差异

汉民族历来就十分重视家庭伦常关系和血缘关系,如汉语之所以有堂表亲之分,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内外有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汉语中有“三亲六戚”的说法,“三亲”即指“宗亲、外亲、妻亲”三亲的划分以性别和血缘关系为标准,表明了亲戚关系的远近,其中宗亲是亲属关系的主体部分,上下九族同一祖宗的男性成员都属“宗亲”范围。堂兄弟都是宗亲,原称为“同堂兄弟”,后为称呼

方便而省去了“同”字。在汉民族的观念里,堂亲是自家,女性成员则不一样,未出嫁时属宗亲,嫁出去之后是别人家的人了。对于原来的家庭成员,姑妈、姨妈和舅父的子女都是异性,自然要称为表兄、表姐妹。“表”即外之意,表亲即外亲,表亲是客,既然二者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就得用不同的称谓,来定亲疏,别异同。

同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恰好相反,西方人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儿女长大后便要各自独立门户,很少有三代同堂现象,因此他们的亲属观念较淡薄。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般的亲属与其他人是没什么两样的,因此也就没必要细分是宗族还是外族,这样的家庭结构也就决定了他们没必要把堂表亲分开,而使用复杂的亲属称谓语。

2. 伦理道德观念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务于传统宗法社会制度的是伦理。伦理支配下的道德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父子有亲”,因此人们服从权威和长上,有严密的等级身份制。时至今日,“上尊下卑”、“卑己尊人”、“各守其份”的思想仍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官本位”、“唯上为是”、“以下敬上”仍很普遍。

西方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它们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平行的。人们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指出的“人生来平等,造物主赋予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即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使他们在称谓上也主张用平等的称呼,即直呼其名。

3.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强调“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由此产生了诸如“卑、敝、鄙、寒”等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在价值评判上的自我价值低抑,在交际时尽量表现谦卑恭顺。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敬谦词的使用大为减少,多用于书面文体中。此外,在崇儒的封建制度下,通称中称“先生”、“学生”的也较多;而近代的“同仁”、“同志”则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其独特的政治色彩。随着中西交流频繁化,“先生”、“小姐”、“夫人”乃至忽略年龄而称呼女性为“小姐”的作法也广为接受。这反映出随着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语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少有谦称,因为在西方国家,长期以来重视发展商业,加之经常移民和殖民,人

们早已摆脱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而代之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这种财产私有制一直在社会制度中占主导地位,人们强调个人形象,崇尚和提倡自信。因此,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注重个人价值在自由竞争中的体现,强调自我独立精神,淡薄亲族观念,在语言交际中少用谦语、敬语。它与汉文化的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从英语称谓的通称、姓名称谓的泛化中可见一斑。

四、结束语

虽然中西方称呼语用上有诸多差异,但我觉得其社会功能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使我们的社会文化五彩缤纷,才使我们更能了解他国文化,所以这种差异是必要的。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和掌握中英文化中称呼用语的差异,尤其是它们的文化内涵,这将有利于言语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有助于汉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孟凡秀,王显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称谓语的差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3): 140

[2] 王鲁男二语教学中的文化关注:英汉语中的称呼[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6): 149-150

[3] 肖中琼,戴卫平中英称谓语的文化解读[J]. 语文学刊, 2007(2): 5

[4] 段新苗,段新和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称谓语对比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 116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2071660.html,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作者:张俊娜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2期 【摘要】对比分析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文章通过大量典型的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汉;对比;句子结构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对比分析理论概述 归纳对比分析时Theo Van Els指出:对比分析有助于分析母语和所学外语的异同,从而能解释和预测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为语言教学提供教学材料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强调的重点在于母语和外语的差异上,正如Lado所言:如果目标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习者学起来会很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对比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找到学习重点,而且有助于他们排除母语的影响,提高学习效果。 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方面对英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大量实例,使英语学习者意识到英汉语言的差异,促进英语的学习。 1.词汇层面对比分析。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因为英汉语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能按照汉语逐字翻译为相应汉语。英汉词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词语搭配。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要注意词语搭配,避免两种语言词语搭配的混淆。例如,“看书”的看应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开始,举行,等,如:开门( open the door),开会( hold a meeting),开业( start a business),开公司( form a company)。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单词的意义与应用,总结英语的搭配规律,整体记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代码,其中称呼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映照。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因此,不同语言下的称呼语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的称谓语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语的称呼语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称呼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中英文化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单纯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还常常用来表达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除了发挥认知功能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社交功能,表达人际关系,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应当担任的各种角色,建立、限定、确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表明角色和关系,最为直截了当的莫过于称呼语的使用。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老师、经理等”。称呼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在家庭以及社会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学者与就发表了有关英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其称谓系统存在着三种语义模式,即:彼此直呼其名;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和非对称性选择方式。(Fasold, 2007)我国学者对称呼语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祝畹瑾在《汉语称呼研究——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中对亲属和社会成员之间如何使用称呼语一一作了简要的说明。(转引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基于中外学者们对称呼语语的种种研究,本文将探讨英汉称呼语在通常性、职业性及亲属性称呼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 二、英汉称呼形式对比

英汉模糊语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对比

英汉模糊语和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对比 英汉语言中都存在模糊语和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作为元语言功能对模糊语起着一定的修饰和调节作用,使模糊语最大程度逼近客观真实性。本文在区别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各自的语用功能。 模糊一词本质上来说源于人类对客观事物范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拉博夫(W. Labov,1973,1978)的试验进一步证明了人的认知原型的存在和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相邻范畴是互相重叠、互相渗透的,模糊是个边界的认知概念,他同样存在于语言中。人们以往对于模糊语的研究多停留在语义学的角度,语用功能角度较少,而且大多数研究存在许多概念误用,将模糊限制语与模糊语混为一谈是一个普遍现象。 一、模糊语与模糊限制语区别。 模糊的概念是指客观世界中事物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客观世界现实并不总是二元对立,截然分明的,这个概念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札德教授提出。模糊概念,模糊判断,模糊推理等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是人的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模糊限制语与一般模糊语言不同,它是模糊语言的元语言,是用来修饰、加工、限制模糊语言以及命题的一种修饰语言,它本身也有一定的模糊性。如英语当中very,very,very,very close to 100。两者都起到模糊语所表达的语用功能。 二、英汉模糊语的语用功能。 英语和汉语的模糊语语用功能大致分为准确性功能和礼貌性功能。 1.英汉模糊语的准确性功能。 词语的模糊性概念源自于认知上范畴的边界模糊性的存在,客观事物和现象有经常是模糊的,要客观准确反映和描述它们,就必须使用模糊语。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在模糊这一点上英汉语言大致是相同的。如:客观世界中不同颜色的词是逐渐过渡的连续体,要使用模糊语来描述它们,如:light blue,blue,dark blue. 伍铁平先生说过一个故事,让一个人去会议现场找一个陌生人,只需要用模糊的语言说出那个人是中年,瘦高个儿,高鼻梁,大眼睛,戴近视眼镜,就可以了很快找到。如果完全用精确语言,说他38岁零6个月,身高1.81米,腰围90公分,鼻梁高2厘米,近视度数450,这样很难找到这个人。此例看出,模糊性能够提出更多的空间信息,以模糊的语言描述来达到更精确的表述,英语和汉语的思维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实例为出发点,力求多方位,全角度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为突出主题,注重意合,具有静态性,实说性和临摹性的分析语;而英语为突出主语,注重形合,具有动态性,虚用性和剪辑性的综合分析语。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特征有助于英汉互译工作,并能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英语特征;汉语特征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is atopic prominent , paratactic , dynamic, concrete, and chronicle, analytic language while English is a subject prominent, hypotactic, stative, abstract, non chronicle, 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s a great help to translatio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正是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类型、文字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词法上的差异,因此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必须使用汉语的句法来表达英语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语句法直译,译文将受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反之,汉译英时也必须采用英语的句法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熟悉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对正确地进行英汉翻译十分重要。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谓形合是指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是指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法特征是“形合”,注重语法形式和功能。句子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Abstract At present,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are in mutual and interac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e more and more apparent,people faced all kinds of barri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heir caus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It requires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At firs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Then, the writer will compare English and Chinese personal names, kinship address terms, title and pronoun to clearly show th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This paper also gives correct strategies to get rid of the conflicts. At last, the writer will summarize subject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Key words:address terms, difference, culture, causes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英汉语言对比.

Unit Two 英汉语言的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英语单词没有固定的语调,汉字却有四声的变化;英语主要通过词自身的形态变化(格、时、数等)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则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示。 从句子层面来看,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式呈聚集型,汉语句式则呈流散型;英语偏用物称,汉语则偏用人称;英语多用被动句,汉语则多用主动句。 英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可以不同层面展开,但就与翻译的相关度而言,这里主要介绍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异同。 一、英汉词汇对比 1.词义的理解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词的意义就是如此。以英语的bird为例,它本来的意思是“鸟”,后来,在口头语中又常用来指“人”、“姑娘”等。近来,随着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bird的意义又进一步扩大,可指飞机、火箭、直升飞机、航天飞机、卫星等任何飞行器。又如,人类发明轮船以前,用的是帆船,英语sail一词原作“帆”解。但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sail一词仍然使用,不过,已经不仅仅是“帆”的意思了。自潜艇出现以后,sail又增添了“潜艇指挥塔”的含义。逐渐的,它还被用来表示“变得飘飘然”的意思。从“鸟”的本义转义为“飞行器”以及从“帆”的本义转义为“变得飘飘然”,这就是词义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时刻牢记它们之间的对应情况是随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对英汉词汇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英汉语言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可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已有通用译名的专用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名称。 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The United Nation 联合国 结核病Tuberculosis 马克思主义Marxism 2)英语中有些词和汉语中有些词在词义上只有部分对应。主要表现在意义概括的范围上。通常英语词汇意义覆盖的范围要比汉语的词汇更广。 marriage 娶,嫁 gun 枪,炮 brother 兄,弟 morning 早晨,上午 3)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目前在汉语中还找不到最后确定的对应词来表达。这主要是指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一些新词和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等。 all-in-one telephone 整合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话 cybersquat 网上抢注域名 beddo 一种多用途的床 4)英语中还有许多词是一词多义,其所表示的各个意义,分别对应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虽远不及英语,但也十分普遍。多义词的具体意义只有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如果脱离了上下文,孤立地翻译一个词组就很难确切地表达该词的真正含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比较英汉两种问候语的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可以得出二者在问候语使用中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 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

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

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 摘要: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关键词:称谓语;差异;文化透析 Abstract: The address fo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be approxi 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kinship term s and the social terms.The difference exis ts in differentiation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 clan and non— clan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kinship term s.And this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paschal clan system and le gal ideology,hierarchical system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ocial system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 Key words:address form s;differences;Cultural analysis 1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 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对继父母的称呼。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1.1 血亲姻亲称谓的差异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摘要】英语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本文以称呼语、隐私语为切入点,试图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礼貌原则指导下,礼貌用语上的语用差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语用差异 当代中国, 英语已经作为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被国人重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发彰显,“汉语热”在不断升温,因此无论是对于学外语的中国人还是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跨文化交际显得愈发重要, 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交际成功的基本保证,特别是礼貌用语,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因此礼貌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 一、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所谓礼貌原则,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守的社会礼貌规范。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汉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于1983年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基础,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概念。按照利奇的理论,礼貌原则具体包括以下6点准则上: 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原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原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从以上各条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即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感到受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二)汉语礼貌原则 我国学者顾曰国教授根据汉语有关礼貌的文化,于1990年提出了尊重、谦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 (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对继父母的称呼。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1、血亲姻亲称谓的差异 血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指的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男有其宗,女有其族。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XXXXXX学院 专科生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un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类别: 分院: 完成时间:

Abstract Euphemism, cosmetic words, is not only a lingual phenomenon, but also a cultural and social phenomenon. It is lik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values, aesthetic conceptions and moral concepts in some extent. Euphemism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t is like lube that avoids hurting the other party’s feeling. It oils the human relationship in communication and helps to save face of communicators. If people make full use of euphemism, it can accelerate and facilitate human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And i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polite functions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s an important rhetoric means to harmoniz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uphemisms are widely use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in different context, euphemisms perform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uphemisms,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with Chapter Four and Five as its core: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origin and definitions of euphemism.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euphemism in many ways. The thir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s. The fourth chapter form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research by connecting euphemism with politeness and face-saving theory. The fifth chapter centers on euphemism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whole thesis. Appropriate use of English euphemism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successful message exchange. 【Key Words】euphemism, pragmatic functions, verbal communication

英汉语言地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英汉祈使句中称呼语语用对比分析

英汉祈使句中称呼语语用对比分析 梁成功 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由于英汉语言和中西文化的差异,英汉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语用差异,文章从各种称呼形式的选用以及称呼语在祈使句中出现的位置等方面对英汉祈使句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原因及其对英汉祈使句翻译的影响。汉语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极为讲究,它们出现的位置和省略与否对于祈使行为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相比之下,英语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要单调得多,以后置为常见,称呼语的位置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因素。 关键词:祈使句称呼语语用差异 祈使句在英汉语句型里占有重要地位,是日常话语活动中一种极其常见的言语行为类型。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有明显不同。汉语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极为讲究,它们出现的位置和省略与否对于祈使行为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相比之下,英语祈使句中称呼语的使用要单调得多,以后置为常见,称呼语的位置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因素。 I. 称呼语选择与交际者的社会距离 曲卫国认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有两个基本准则:一是亲近准则,选择的词语越表示亲近,越有礼貌;表现在称呼语上,主要使用亲属称呼,老/小称呼,某老称呼以及不含姓的名称呼。另一个是社会关系准则,在交际中选择抬举对方的词语,抬得越高,越有礼貌。表现在称呼语上,主要是职衔称谓。处于高位的一方通常选择亲近准则以及相应的称呼语,处于低位的一方常选择社会关系准则以及相应的称呼语[1]。 在汉语的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龄或年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待亲属、邻里和师长,上述因素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英语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龄只是在对待亲属中年辈高出一代或一代以上的人才起积极作用,对其他社会关系如同事或朋友中的年辈高者可以不用尊称而直呼其名[2]。汉语的这一特点除了与汉语丰富的称谓系统有关外,还与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文化强调距离感相反,中国人际称谓准则是尽量缩小距离。亲切得体的称呼——亲族称谓语和非亲族称谓语的使用,尤其是亲族称谓语在非亲族关系中的使用,能缩短对话双方的距离,同时也使受话人难以拒绝。 (1)某部的一位司机登门看望部里的一位干部。 司机:张司长,没出门啊!忙吧? 司长:唷!老宋,你家小宋现在开车不错了吧? 司机:我跟他妈担心,怕他撞人,司长同志,你能不能给小宋调个工作? 司机跟司长说话,由于社会距离较大,从称呼到请求都很客气。司长则遵守“亲近准则”,称呼司机“老宋”。

(全英文论文)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浅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2、(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4、(英语毕业论文)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开题报告+论文) 5、(英语毕业论文)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6、(英语毕业论文)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7、(英语毕业论文)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8、(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9、(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10、(英语毕业论文)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开题报告+论文) 11、(英语毕业论文)《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 12、(英语毕业论文)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3、(英语毕业论文)《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开题报告+论文) 14、(英语毕业论文)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 15、(英语毕业论文)《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16、(英语毕业论文)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 17、(英语毕业论文)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8、(英语毕业论文)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开题报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用功能对比

第四章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用功能对比 由于所指对象的特殊性及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基本颜色词在语用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如:比喻,象征,衬托,夸张等。从语言实际出发,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颜色词具有表现客观色彩的功能,又叫“敷彩功能”。 第二,颜色词具有传达认识主体主观感受的功能,又叫“表情功能”。 4.1 颜色词的“敷彩功能” 颜色词使客观世界的绚丽色彩通过语言的形式得以表现。不能想象,如果没有颜色词,用语言所描述的世界将是一片黯谈。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完全可以将颜色词视为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一位“画师”。 一般来说,颜色词总是用来修饰限定表示不同客观事物的名词,为其“敷彩”,进而揭示出不同事物的色彩特征。言语活动中的颜色词的这种“敷彩”功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色彩美的认识,并使所描述的对象更为真实、生动、形象。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颜色词的敷彩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许多作家的创作实践中都包含着对颜色词的精心选用。如: ①猩红的桔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哭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的可爱、可怜。(鲁迅《秋夜》) 《秋夜》中“猩红”、“粉红”、“青葱”描述的是作者想象中春天的热烈,而“白”、“苍翠”等则是对作者现实环境的冷静刻画。热烈与冷静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②阮海阔肩背梅花剑,走出茅屋。一轮红日在遥远的天空里漂浮而出,无比空虚的蓝色笼罩着他的视野。置身其下,使他感到自己像一只灰黑的麻雀独自前飞。(余华《鲜血梅花》) 《鲜血梅花》中所写的是负剑寻仇的阮海阔初离家门时的景状,虽然有一轮“红”日,但蓝色及灰黑都给人以冷寂、阴森的感觉。 ③读过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雪莱(P·B·Shelley)的《西风颂》的人都记得住这一节,现摘抄如下: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h hear! 在这节诗中,诗人用yellow,black,pale,hectic red等浑浊、病态的颜色使代表旧势力的秋叶更显得腐朽可憎;azure是明朗、皎洁的颜色,使代表革命号角的春风更显得亲切可爱。诗人所用的颜色词,前后形成鲜明对照,进一步渲染了他对新旧力量的爱憎分明的态度,表达了他对现实的鞭挞和对未来的憧憬。 ④英国作家狄更斯(CharlesDickens)的著名小说《艰难时世》(HardTimes)第十一章内有一小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