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地貌学复习题

地质地貌学复习题

地质地貌学复习题
地质地貌学复习题

绪论

名词:

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作用过程、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和岩石圈( < 200km±),并逐步向地球深部发展。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一、研究地壳的现状与组成:研究地表的形态、地壳构造、物质成分等的生成及其分布规律以及地球内部的状

况。

二、研究各种地质作用及由其所引起的地壳(或地球)的种种变化。

三、研究地球的历史:了解其发展规律,并推求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界。

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1、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地球表层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直接相关);

2、当前人类能力的限制(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俄罗斯西北的科拉半岛的超深钻12.5km;地球半径为

6371km)。

4.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历史比较法和现实类比法

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

以古证今——研究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

5、地貌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物质性地貌是由岩石构成,只有由天然岩石或土组成的地表形状才称为地貌;同时组成地貌的岩石在成分、结构、构造和特性上的差异必然表现为地貌形态上的不同,地貌的形态特征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石的种类与特征。界面性地貌是地壳表面的形状,可从几何学上视之为一个面,一个在三维空间上复杂起伏的连续面。

动力性任何地貌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在实质上都是岩石物质(原地的或外来的)的增加、减少或位移,都是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即能量流动导致物质流动的产物。

对能产生地貌的地质作用,可称为造貌作用或地貌作用。

不同的营力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动力学规律和地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地貌;反过来也是如此。

天然性地貌位于地壳的天然表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天然物质(土和岩石)组成,地貌在自然力作用下发育。

变化性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地貌总是在变化着。现存的地貌,只不过是地貌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暂时存在。

6、结合自己专业,试分析为什么学习地质地貌学

地学的五大基础要素之一

我们的专业——资源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保护区

地质地貌与农业

地质地貌与城市化

地质地貌与环境

地质地貌与旅游

地质地貌与资源

地质地貌与工程建设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名词:

莫霍面:从地表向下,大洋地区(5-12)km、大陆平原地区(30-40)km、大陆高山地区(50-75)km的深度上,地震波波速有了明显变化,P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S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这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莫霍面

古登堡面:到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S波不能通过,这是一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古登堡面重力异常:在具体地区实际测量时,由于地形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局部岩石密度差异,都使实测重力值偏离正常理论值(标准值),形成区域或局部的重力异常。

剩磁:地壳的岩石是在地磁场中形成的,所以一开始都具有磁性,但其受到高温会消磁,在冷却过程中受到地磁场

影响又具磁性,完全冷却后这种磁性就保留下来,以后地磁场变化了,这个磁性仍然保留,叫剩磁。

古地磁:剩磁可以指示当时的地磁场方向,所以叫古地磁

软流圈(古登堡低速层):软流圈是上地幔中的一个层圈,其深度大约为60—400公里左右,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后波速突然增高,但到60—400公里深度区间又有下降,然后逐渐上升至正常。这一低速带即软流圈。由于低速带塑性较大,给其上固体岩石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因此,构造地质学家把该低速带叫软流圈。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Secondary wave)

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A层),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它的质量为5×1019吨,约占地球质量的0.8%.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0.5%。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地质年代: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的地质时间系统。(百度)

绝对地质年代: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百度)

相对地质年代: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化和岩层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历史划分力若千自然阶段,称为相对地质年代(课件)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百度)

复习思考题:

1、如何利用地震波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

P波速度较S波快

波速随所通过介质的刚性和密度而变化。

纵波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中都可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2、地质作用有那些种类?

3、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第二章: 矿物

名词:

矿物:是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结晶质:原子(或离子、离子团)有规律地重复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晶体:具有良好几何外形的结晶质。

非晶质:胶体:一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不均匀的分散体系称为胶体。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如斜长石是钠长石NaAlSi3O3和钙长石NaAl2Si2O3的类质同像系列。

同质异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如黄铁矿和白铁矿(FeS2),α石英和β石英,石墨和金刚石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多个单体聚集在一起的整体。大多数矿物是以集合体形式出现的。矿物集合体形态取决于单体的形态和它们的集合方式。

透明度: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级,决定于晶体中阳离子类型和键性。

光泽:矿物新鲜面反射光线的能力。晶面或解理面光泽分玻璃光泽、金刚光泽、半金属(如铸铁断口的光泽)和金属光泽四级。断口和集合体上可出现珍珠、丝绢、油脂、和土状光泽等。

颜色:矿物各有不同的颜色(自色,他色和假色),并可因其特殊颜色得名,如黄铁矿、黄铜矿、赤铁矿等。不透明矿物较为稳定,透明矿物因含杂质而变化。

条痕:矿物条痕是矿物在无釉白色瓷板上摩擦时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矿物擦碎成粉末后,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故矿物条痕的颜色较为固定。矿物条痕的颜色主要对于金属矿物具有鉴定意义。

硬度:矿物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如刻画、压入、研磨等)侵入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用10种矿物做标准,衡量世界上矿物的相对硬度,这就是“摩氏硬度计”。 1.滑石 2.石膏指甲(与矿物同样硬的东西)3.方解石铜币 4.萤石铁钉 5.磷灰石玻璃 6.长石铅笔刀片 7.石英钢制小刀 8.黄玉砂纸 9.刚玉 10.金刚石一滑二膏三方解,四萤五磷六长石。七英八黄九刚玉,唯有金刚把十冠。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平面裂开的性质。裂开的平面称为解理面。按发育程度可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无解理。同一方向的解理面为一组解理,如方解石有3组,云母1组解理。

断口:一些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的平面方向破裂,而是呈不规则状破裂,这种破裂面称为断口。如石英的贝壳状断口,黄铁矿参差状断口,自然铜和石膏的锯齿状断口。

矿石:可以从中提取有经济价值矿物的天然产出物称为矿石。有用矿物为矿石矿物。

矿床: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其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工业开采利用的要求。

成矿作用:矿床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形成过程。不论是岩浆作用、沉积作用或变质作用,只要作用过程中能够导致有用组分富集,即为成矿作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多个单体聚集在一起的整体。大多数矿物是以集合体形式出现的。矿物集合体形态取决于单体的形态和它们的集合方式。

1.显晶集合体形态:粒状、片状、板状、针状、毛发状、柱状、放射状、纤维状、晶簇状等集合体。

2.隐晶和胶状集合体:葡萄状、结核体、肾状、鲕状、豆状、晶腺状、钟乳状、树枝状、皮壳状、块状等集合体。

2、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1.颜色

2.条痕

3.解理与断口

4.矿物的硬度

5.透明度和光泽

6.比重和密度

7.磁性

8.熔点

3、简述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

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辉石、石榴子石、滑石、石墨、粘土矿物等

4、试从矿物的物理性质出发分析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正长石:短柱状集体,肉红色或带黄的浅色。不溶于酸,几乎不熔。

斜长石:很难熔化,火熔成黄色。

石英:石英晶体呈六方柱状,晶面有横纹,典型的玻璃光泽,硬度很大,无解理。

方解石:菱面体完全解离,溶于冷的稀盐酸,反应剧烈有泡。

白云石:缓慢的溶于冷稀盐酸,依此可与方解石区分。

角闪石:不溶,难熔。

石膏:溶于酸。

云母:溶于浓酸中。

石榴子石:易熔,几乎不溶于酸。

黄铁矿:与硬金属物碰撞发出火花。易于熔化。

粘土矿物——高岭石:加水后有可塑性,性软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名词:

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岩浆:形成于软流圈及岩石圈局部地段的高温熔融物质。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喷出与否与地壳的活动有关,喷出强度与岩浆的粘性有关。喷出岩:岩浆喷到地表、气体逃逸、冷凝而成的岩石。又分火山碎屑岩(喷到空中炸碎的岩浆与围岩碎块,落下堆积而成)和熔岩(地表溢流而冷凝)两种。

熔岩:熔岩是指喷出地表的岩浆,也用来表示熔岩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中心式喷发: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

裂隙式喷发:裂隙式喷发是岩浆从地面上延伸较长的裂隙中喷出的现象。

活火山:正在喷发和预期可能再次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最后一次喷发距今已很久远,并被证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喷发的火山,称为熄灭的火山或死火山。

侵入作用:岩浆在向上运动的侵入过程。

浅成侵入:浅成侵入岩(浅成岩):<3公里深处形成。

深成侵入:深成侵入岩(深成岩):>3公里深处形成

同化作用:热岩浆对冷围岩的吞噬与化学作用,最终使围岩成为火成岩的一部分,岩浆体积>>围岩

结晶分异作用:指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不断结晶出矿物和矿物与残馀熔体分离的过程。它是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不同矿物先后结晶和矿物比重的差异导致岩浆中不同组分相互分离的作用。又称分离结晶作用。

岩脉:又称“ 岩墙”。为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板状岩体,横切岩层,与层理斜交,属于不整合侵入体的一种。

岩床:又称岩席。是由岩浆沿层面流动铺开,形成与地层相整合的板状岩体。岩床厚度一般较小,而面积较大。

岩盆:岩浆侵入沉积岩层理面之间后,沉积岩底板在岩浆强大压力下,向下沉陷而形成的盆状的整合侵入体。

岩盖:又称岩盘。是向四周延伸不远,顶部隆起而底部平坦,呈中央厚边部薄的整合侵入体。

岩株:出露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深成侵入体,称为岩株。

岩基:巨大的岩体,处于山脉的核部,它们是由于大规模的深位运动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浆缓慢地冷却,形成结晶体大的岩石。

隐晶质结构:用肉眼和放大镜不能分辨出矿物颗粒,但在显微镜下能够鉴别。

显晶质结构:肉眼或放大镜能够辨认出矿物颗粒之间的界限。

非晶质结构:课本、课件、度娘都找不到这个定义,个人认为不会考,甭看了~~

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或玻璃质者称为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分布均匀,无一定方向排列。

流动构造:柱状、片状矿物或俘虏体定向排列。

气孔构造:岩浆喷出地表时,挥发性气体逸出,气泡的孔壁迅速冷凝,在岩石中留下圆形或椭圆形孔洞。

杏仁构造:当气孔被后来的矿物质(如方解石、石英等)所填充如杏仁状者,称为杏仁构造。

层状构造:课本、课件、度娘也都找不到这个定义,个人认为也不会考,也甭看了~~哦吼吼~~

思考题:

1、基性岩浆:富含铁镁,黏度较小,容易流动

酸性岩浆: 铁镁含量较少,黏度较大,不易流动

2、H2O, SO2, CO2, HF, HCl, NaCl, NH4Cl等

3、解释:火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岩浆房、火山颈。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

火山锥是火山喷出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而形成的山丘.

火山口是指火山喷出物在它们的喷出口周围堆积,在地面上形成的环形坑。上大下小,常成漏斗状或碗状,一般位于火山锥顶端。

岩浆从岩浆库穿过地下岩层经火山口或溢出口流出地面的通道。

熔融的岩浆液滴从源区的岩石粒间分离集中,当熔融量增大,熔体可以就地或移动上升一段距离在不同深度聚集成岩浆房。

一种孤立的、斜坡陡峻、塔状、近于环形的小丘或山脉,由死火山管道中更坚固的岩石组成。它是整个火山大部分被破坏之后,幸存的剥蚀残余部分。

4、解释:中心式喷发、裂隙式喷发、溢流玄武岩。

岩浆物质经过地壳中一条管道冲出地表的活动。

裂隙式喷发是岩浆从地面上延伸较长的裂隙中喷出的现象。熔岩量多、流动性强、爆发性的活动少是这种喷发的特点。

溢流玄武岩是通过多次裂隙式喷发逐渐堆积而成,黑色,致密,常有气孔的岩石。

5、中酸性岩浆喷发出的火山碎屑物及岩溶常交互成层并堆积成复式火山堆。如果岩浆粘性极大可以只喷出火山碎屑物,不喷出熔岩。

第四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名词:

1、沉积岩:由海、河、湖等流水以及风、冰川等外力地质作用剥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按其沉积成因分为碎屑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2、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3、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分为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

4、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体流速或风速变慢、冰川融化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被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5、压固作用:在沉积物不断增厚的情况下,下伏沉积物受到上覆沉积物的巨大压力,使沉积物孔隙度减少,体积缩小,密度加大,水分排出,从而加强颗粒之间的联系力,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6、胶结作用:沉积物中有大量孔隙,在沉积过程中或在固结成岩后,其中被矿物质所填充,从而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称为胶结作用。

7、重结晶作用:沉积物在压力和温度逐渐增大情况下,可以发生溶解或局部溶解,导致物质质点重新排列,使非晶质变成结晶物质,这种作用称重结晶作用。

8、沉积构造: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

9、层理:沉积岩由于物质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方向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层理。

10、层面:有时两层岩石相同,但中间有一极薄的物理或化学界面将其分为两层,每一层的顶、底面称为层面。

11、结核:岩层中含有的与围岩成分、结构有明显不同的矿物集合体。

12、砾岩:砾石(粒径>2mm)>50%,砾间通常为砂或泥砂质充填,胶结物可为泥质、铁质、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钙质( CaCO3)、硅质( SiO2)等。砾石一般均有一定磨圆,如保持原来尖棱者称角砾和角砾岩。

13、砂岩:碎屑主要为砂,且>50%,其成分一般以石英为主,常占砂粒的70%以上;胶结物<50%,一般为泥质,有时为钙质、硅质。胶结物中有时含有一些细粒碎屑(一般<0.03 mm),总称为基质。

14、黏土岩:黏土矿物的含量通常大于50%,粒度在0.005~0.0039mm范围以下。主要由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族、蒙脱石族、水云母族和绿泥石族矿物组成。

15、硅质页岩:含二氧化硅可高达85%以上(普通页岩平均含二氧化硅60%左右)的页岩。

16、生物碎屑:动植物和微生物死体或代谢产物的碎片或细小颗粒。

17、团块灰岩:是一种以团块为主要组分的异化粒灰岩。按团块之间的填隙物成分可分为亮晶团块灰岩和泥晶团块灰岩。它常形成于海滩地带。

18、泥晶灰岩:本类岩石几乎全由0.001~0.004毫米的灰泥(又称泥晶)组成,仅含少量异化粒(小于10%)。它在结构上相当于陆源粘土岩。

复习思考题:

1、由沉积物到沉积岩形成的几个阶段包含作用过程?

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松散破碎阶段:地壳表面原来的各种岩石,长期遭受自然界的风化破坏作用,主要是风吹、雨林、冰冻、日晒、水流或波浪的冲刷和淋蚀溶解作用,以及生物的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结果,使原来坚硬的岩石,逐渐破碎形成大小不同的碎屑物质,甚至改变原来原来物质成分和化学成分,形成一种新的风化产物。

搬运阶段:岩石风化破坏的产物一部分停留在原地堆积起来,但大多数情况下,经过水流、风力和岩屑本身的重力作用,搬运到其他地方。在搬运过程中,不稳定的成分继续淘汰,稳定成分的比例不断增加,具有棱角的不断磨圆,颗粒的圆度增加,颗粒变细。

沉积阶段。当搬运力量逐渐减弱时,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沉积的物质具有较明显的分选型。因此,在同一地区便沉积着直径大小和相近似的颗粒。如当河流从山区流向平原时,随着河床坡度的减小,水流速度也逐渐减小。上游沉积的颗粒粗,下游沉积的颗粒细,河流最后流向海洋,沉积的颗粒比河道沉积的更细。最初沉积下来的物质呈松散状态,称为松散沉积物。

硬结成岩阶段。最初沉积的松散物质,被后继的沉积物所覆盖,进入与原介质隔绝的新环境,在上覆岩层的压力和一些胶结物质(如胶体颗粒、硅质、钙质、铁质等)的作用下,逐渐使原物质压密,孔隙减小,脱水凝固起来而成较坚硬的整体岩石,这种作用称为硬结成岩或石化作用。

2、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有哪些?

沉积岩按成因类型可分为:

碎屑矿物。主要是来自原岩的原生矿物碎屑,如石英、长石、云母等一些耐磨损而抗风化性较强的稳定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岩石经风化分解后而生成的次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

化学沉积矿物。是经化学沉积或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盐、铁和锰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等。

有机质及生物残骸。是由生物残骸或经有机化学变化而成的矿物,如贝壳、硅藻土、泥炭、石油等。

3、简述沉积岩有什么层面构造特征?

答:(1)波痕: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由于受风力或水流的波浪作用,而在沉积层面上遗留下来波浪的痕迹。

(2)泥裂:粘土沉积物表面,由于失水收缩而形成不规则的多边形裂缝,称为泥裂,裂缝内常被泥沙、石膏等物质充填。

(3)雨痕:沉积物表面经受雨点、冰雹打击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4)生物遗迹:指动物在未固结的沉积物表面活动时所留下的足痕(脚印)、爬痕、虫孔等,后被沉积物覆盖而保留在岩层中。常见的有恐龙足痕、动物爬痕、虫孔等。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名词:

变质作用:由于温度(T)、压力(P)的改变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固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了变化,这种地质作用叫变质作用。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原岩为火成岩的叫正变质岩;原岩为沉积岩的叫副变质岩

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各种新生矿物基本上同时结晶生长,自形程度相等,岩石表现为半自形——它形等粒结构。变晶结构中各种矿物可以互相包裹嵌入,表明是同时结晶的。

板状构造:它是板岩的特征构造,它是由泥质岩低级区域变质作用而成。在应力作用下,岩石中出现了一组互相平行的劈理面,使岩石沿劈理面形成板状。

片状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岩石主要由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等片状或柱状矿物所组成,它们呈连续的平行排列,一般粒度较粗,肉眼能分辨矿物颗粒

片麻状构造:

接触热变质作用: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对不同的围岩引起不同的重结晶现象的,称为热接触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大区域范围内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影响的范围可达数千至数万km2以上,影响深度可达30 km

以上,温度在200-800℃之间,静岩压力可随埋深不同而变化,此外还存在较强的定向压力(构造应力,几十到上百MPa)。

混合岩化作用:是一种介于变质作用和典型的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有不同性质流体参加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总称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变质作用?

由于温度(T)、压力(P)的改变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固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了变化,这种地质作用叫变质作用。

2.变质作用与构造运动有何关系

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

构造运动(tectogenesis):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由此可知,变质作用是构造运动的一种

3. 引起岩石变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变质作用的因素是指在变质过程中起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即温度、压力、具有化学活动性流体和时间。

第一,温度

由于构造运动,地壳下降使岩层沉到地下深处,就要受到地热的影响;由于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围岩,岩石就要受到岩浆热能的影响;由于岩石构造变形,发生断裂,岩石就要受到机械摩擦热的影响。

第二,压力

变质作用的压力范围一般为0—109Pa。

第三,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岩石的裂隙和孔隙之间存在着流体,它们的化学活动性较强,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这些流体呈超临界状态。

第四,时间

指变质作用持续的时间。变质岩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特别是变质结构的生成、岩石的塑性变形,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4.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关系怎样?

①岩浆侵入穹窿山

岩浆侵入沉积岩,使它上拱而成。结构上外部为沉积岩,核心为岩浆岩。

盐丘:它是可塑性岩盐侵入到上覆的沉积岩中隆起而成的穹窿。岩盐具有可塑性,如果岩层中夹有岩盐层,当它受横压力作用后,便塑性变形,向上挤入和顶起上覆岩层,使之隆起。结构上,岩盐为核心,外围是沉积岩。

②构造拱曲穹窿山

由于构造运动,使局部沉积岩层上拱而成。

第六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名词:

构造运动:又称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可以分为老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指地质体(岩层、岩体、矿体等)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石(或矿体)变形、变位等现象。

大陆漂移:大陆是移动的,也就是说,所有大陆曾经连成一片,而后经过分裂、漂移,直至成为现在的样子,这就是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洋底就像输送带一样推动大陆一起移动,这种运动从洋中脊开始。首先,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从地幔涌上来的熔融物质从裂缝中喷发出来,把洋中脊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推移。当这些熔融物质冷却下来后,新形成的岩石就沿着洋中脊两边对称分布,这种大洋地壳不断增加的过程称为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将岩石圈破碎后形成的各部分称作“板块plate”,这些板块可以沿着裂缝拼合起来,且在板块上有大陆、大洋或两者都有。

水平运动:指沿平行于地表的地壳运动,依地理方向来表明其运动方向。

垂直运动:指沿垂直于地表的地壳运动,表现为上升运动或下降运动。

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背斜: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层时代新的褶皱。

直立褶曲:直立褶皱是指轴面陡倾至铅直(倾角80°~90°)的褶皱。

倾斜褶曲:褶曲轴面倾斜。

倒转褶曲:褶曲中有一翼岩层发生倒转

平卧褶曲:褶曲的轴面呈进水平状态

线状褶曲:长轴与短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0∶1的褶曲

地形倒置:地形倒置是(lnversion of relief)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单面山:组成山体的岩层倾角一般在25°以下,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倾向相反,坡陡而短,称为前坡或单斜崖,造崖层由硬岩层组成。另一坡与岩层倾向一致,坡缓而长,称为后坡或单斜脊,它构成山地主体。组成后坡的岩层,也是硬岩层。由不对称的两坡组成的单面山只有从单斜崖一侧看上去才像山形,故名单面山。

猪背岭:当单斜层的倾角较大,形成两坡对称的山体时,称为猪背山(脊),它多发生在已被破坏的背斜陡翼上。断层面: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百度百科:岩层或岩体破裂错开,沿两盘发生相对移动的面,称断层面。)

断层盘:断层二侧的岩块。分上盘与下盘(根据所处位置)、上升盘与下降盘(根据动向)、东盘与西盘(断面直立)等。

正断层:是在地壳运动中岩层受到拉伸力作用,使上盘岩块向下滑动而形成的。

逆断层:是在地壳运动中岩层受到挤压力而发生破坏,上盘岩块沿着断裂面推复到下盘之上而形成的。

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横切大洋中脊的巨大的断裂体系,是板块的一部分边界。是一种特殊的断层类型,由于断层横切大洋中脊,当大洋中脊扩张时,中脊两侧的板块相背离去。

推覆构造:当逆断层的断层面几乎近于水平(有时呈波状起伏),且断面上盘的位移量较大时,被称为推覆构造。(断层的上盘被称为推覆体。推覆体的上盘岩块被称为外来体,下盘岩块被称为原地体。)

地堑: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断层之间为共同下降盘之组合。也可以是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阶梯状断层组成。

地垒: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反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断层之间为共同上升盘之组合。也可以是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反向倾斜的阶梯状断层组成。(地垒组合与地堑组合正好相反。)

整合:整合接触——连续沉积的岩层,时代连续,不缺失岩层。

不整合: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岩层。

平行不整合: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期间缺失部分地层。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这种接触关系称为~。

节理:岩块发生破裂,但二侧无明显的位移。

原生节理:指在物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产生的节理,如沉积岩中的泥裂和火成岩中的柱状节理等。

次生节理:指成岩后所形成的节理,包括非构造节理和构造节理。

活断层:活断层一般是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将来可能重新活动过的断层。后者也称为潜在活断层。

复习思考题:

1.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大陆是移动的,也就是说,所有大陆曾经连成一片,而后经过分裂、漂移,直至成为现在的样子。

2.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洋底就像输送带一样推动大陆一起移动,这种运动从洋中脊开始。首先,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从地幔涌上来的熔融物质从裂缝中喷发出来,把洋中脊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推移。当这些熔融物质冷却下来后,新形成的岩石就沿着洋中脊两边对称分布。

3. 板块构造的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理论:是阐述地球岩石圈板块在地幔对流作用下不断缓慢移动的地质学理论,它揭示了地球板块的形成、运动和消减的规律。岩石圈板块飘浮在软流层之上,地幔物质对流循环上升,在岩石圈底部扩散,从而导致板块运动。每个板块的运动都同时影响着周围的板块,它们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火山爆发等。

4. 深刻理解层岩产状要素的概念,并熟练掌握其测量方法。

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交线方向。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倾斜线即层面上与走向垂直的线(指向下方)。

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夹角(真倾角)。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测量方法:

走向: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走向。

倾向: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倾向。

倾角: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的活动扳手,使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间所指最大读数,即岩层的真倾角。

5. 地形倒置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在褶皱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背斜山,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或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成为谷地;相反地,向斜的底部岩石相对较硬,抗蚀力强,最后会高于背斜的轴部而成为向斜山。

6. 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

褶皱: 在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各种形态的弯曲现象。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背斜: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层时代新的褶皱。

向斜: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代老的褶皱。

7. 如何识别断层?

岩石中沿不同方向发生的破裂构造。破裂面二侧岩石有明显位移的为断层;

断层识别:

1、地层特征:地层特征是判断断层的可靠证据之一,不同类型的断层所形成的地层特征是不同的。

(1)沿岩层走向追索,若发现岩层突然中断,而和另一岩层相接触,则说明有横穿岩层走向的断层或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存在。

(2)沿垂直于岩层走向的方向进行观察,若岩层存在不对称的重复或缺失,则说明有平行于岩层走向的断层存在。

2、断层的伴生构造现象

断层的伴生构造是断层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形迹,是识别断层和确定断层性质的又一重要标志。断层的伴生构造现象常见的有构造岩、擦痕磨光面、岩层牵引弯曲以及由断层引起的次生裂隙等。

3、地貌和地下水特征

巨大的断层往往可使地貌形态产生突然变化,断层带的存在有利于地下水的活动,所以可以经常见到泉水沿断层带出露,尤其是呈线状分布的温泉,多反映了近代活动性断层。

8. 深刻理解地层的各种接触关系的含义,掌握其识别方法。

整合接触:岩石圈缓慢下降

不整合接触:显著的升降和水平挤压作用

平行不整合:显著的升降

9. 试阐述张节理和剪节理在形态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张节理:张应力形成的节理

剪节理:剪应力形成的节理

10.为什么研究活断层?

1、工程建设有关

2、活断层与地震带有密切关系

(对活断层进行研究,充分掌握其活动特征,合理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有时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工程设计标准,节省投资。如黄河小浪底工程坝址区半径30公里内有8条大断裂,其中王良断裂在坝下游6.5公里。)

11.地震带与活断层有什么关系?

1)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断层带内。

2)世界上著名的破坏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

3)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指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

4)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与当地断层走向一致。大地震的前震和余震也沿断层线性分布。

5)震源力学分析(震源机制)得出,震源错动面的产状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

12.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意义

1)活断层的活动可视为一类地质病害,可以对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而致害。从这个意义上讲,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就是要研究活断层与工程建筑的关系,评价其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2)活断层错动变形对建筑物的直接破坏;活断层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影响,如地震、区域地壳稳定、水库地震等。

13.关于活断层的定义,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关于活断层的定义,目前为止没有完全统一。主要关于过去活断层历史时间的上限界定问题看法不一,不同部门、不同国家都存在差别。

活断层:最后一次错动距今10-15万年(晚更新世)的断层。(《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活断层:(1)在3.5万年内有过一次或多次活动的断层

(2)与其他活动断层有联系的断层

(3)沿该断裂发生过蠕动或微震活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USNRC))

14.活断层的鉴别标志

鉴别:直接测定活动物质年龄的方法;间接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现象判断。

间接鉴别标志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标志

2、历史地震及历史期地震错段标志

3、微地震测量及地形变检测标志

4、地球物理标志

15.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

1、建筑物场址一般应避开活动断裂带;

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使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

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应尽可能地选择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将重大建筑物布置在断层的下盘;

4、在活断层区兴建工程,应采用适当的抗震结构和建筑型式。

第七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名词:

片流:大气降落的雨水或雪水中一部分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一部分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其余约1/3水体形成地表水流。起初,降水向下沿自然斜坡均匀流动,其流速小、水层薄,水流方向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定流向,成为网状细流,称为片流。片流能比较均匀地洗刷山坡上的松散物质。由片流搬运的物质一般在山坡的凹入部位或山麓堆积起来,形成坡积物。坡积物在山麓地带常连接成覆盖斜坡的群状地形,称为坡积裙。

洪流:洪流的地质作用包括冲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洪流是降雨时沿沟谷流动的暂时性水流。

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地表或地下长条状槽形洼地流动的水流。

流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和。

分水岭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河水从这里流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在自然界中,分水岭较多的是山岭、高原,但也可以是微缓起伏的平原或湖泊,甚至有的河流成为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分水线是分水岭的脊线。它是相邻流域的界线,一般为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

水系:水系是指江、河、湖、海、水库、渠道、池塘、水井等及其附属地物和水文资料的总称。

坡积物:雨水或雪水将高处的风化碎屑物质洗刷而向下搬运,或由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积在平缓的斜坡或坡脚处,成为坡积物(slope deposit)。

冲积物: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叫做冲积物,它是组成冲积平原的堆积物。

河谷:河流侵蚀出的槽形凹地。

河床:河水占据的沟槽。

侵蚀基准面:河流侵蚀河床底部岩石,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侵蚀基准面是下蚀作用的极限。

溯源侵蚀:河流的源头下蚀力导致河谷后退,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也叫向源侵蚀。

双向环流:可以分两种类型:

①底部辐散型的双向环流,这种环流一般出现在中枯水位时的平直河湾。在中枯水位时这种河湾中的水流一般来说中部流速快,两岸流速慢,形成微下凹的水面,两岸表层水流向河中心汇聚,地层水为了补充两岸流失的水量,向两岸流动,形成底部辐散型的双向环流。

②底部辐聚型的双向环流,这种环流一般出现在平直河道的洪水期。在洪水期河床横剖面上河床中部的水量往往比两岸的水增加的快些。这时的水面略呈上凸形,表层水从河流中心流向两岸,而两岸水为了补充河流中流失的水量,自底部流向中心,构造底部辐聚型的双向环流。

自由河曲:又称“自由曲流”。冲积平原或河漫滩上自由摆动的河曲。在冲积平原或广阔的河漫滩上,河床边界抗侵蚀性弱,河床的弯曲不受谷壁的限制,在冲积层中,自由迂回摆动也称迂回型河曲

河流的搬运能力:河流能够搬运多大粒径碎屑的能力称为搬运能力。

心滩:位于河心的浅滩,与复式环流作用有关。

边滩:

三角洲:河流在入海或入湖时,因河床比降减小,水流分汊,动能减弱,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准平原:一个地区的地面在经长期的侵蚀和剥蚀之后,所形成的起伏和缓,但还保留一些孤立残丘的近似平原的地貌。

夷平原:

层流:流体中液体质点彼此互不混杂,质点运动轨迹呈有条不紊的线状形态的流动。在河渠流动中当雷诺数小于500~2 000时出现,而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在当雷诺数小于1~10时出现。

紊流

牛轭湖: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河流袭夺: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作用较强一侧的河流先切穿分水岭,抢夺了另一侧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河流的现象。

复习思考题

1、试说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形成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

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2、简述泥石流形成危害及如何治理

1.泥石流危害:

伴随着大暴雨,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的特点,并兼有山体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多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山体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梁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流,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建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桥梁、水坝等建筑物,淤埋水电站排水渠,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2.如何治理泥石流灾害

第一,利用泥石流普查成果,在城镇、公路、铁路及其它大型基础设施规划阶段,避开泥石流高发区。

第二,对已经选定的建设区和线性工程地段开展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在工程设计建设阶段,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现有的泥石流灾害,预防新的泥石流灾害的产生。

第三,对现有的泥石流沟开展泥石流监测,预警报和“群测、群防”工作,减少泥石流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

第四,对危害性较大,有治理条件和治理经费的泥石流沟进行治理,或为处于泥石流危害区内的重要建筑物建设防护工程。

第五,将处于泥石流规模大,又难以治理的泥石流危险区的人员和设施搬迁至安全的地方。

第六,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新的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如何治理泥石流沟 ?

泥石流沟治理一般采取综合治理方案,常用的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1)工程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可简单概括为“稳、拦、排”。

■稳。在主沟上游及支沟上建谷防群,防止沟道下切,稳定沟岸,减少固体物质来源

■拦。在主沟中游建泥石流拦沙坝,拦截泥沙和漂木,削减泥石流规模和容重。堆积在拦沙坝上游的泥沙还可以反压坡脚,起到稳定坡岸作用。

■排。在沟道下游或堆积扇上建泥石流排导槽,将泥石流排泄到指定地点,防止保护对象造受泥石流破坏。

在泥石流沟治理中,根据治理目标,可采取一种措施或多种措施综合运用。工程措施见效快,但投资大,并有一定的运行年限限制。

(2)生物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生物措施主要指保护、恢复森林植被和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汇流条件,进而抑制泥石流活动。大多数泥石流沟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单纯采用生物措施难以见效,必须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 对泥石流沟实行严格的封禁,禁止在流域内开荒种地、放牧、采石、采矿等一切有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和山体失稳的各种人类活动。

■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迅速恢复植被。如在流域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中游营造水土保持林,下游营造各种防护林。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如陡坡退耕还林,坡该梯,不稳定的山体上水田改为旱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

3、试阐述河流的形成过程

流动的水体与容纳流水的河槽是构成河流的两个要素。

河流里的水是降雨、雪山融化的水和地下水共同组成的。刚开始,河流可能只是融化的雪水所形成的小河流,也可能使地面上涌出来的一股泉水,或是雨水所汇集的小溪。当水越聚越多,便开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此时,雪水融化的水不断流入小河中;而雨水也有一部分降落在河流里,另一些则渗入土壤里,形层地下水。有时,地下水会穿过岩石和土壤,慢慢渗入河流里。有时,湖泊中的水也会溢出湖泊形成小溪汇入河流中。因为不断有雨水、雪水、地下水及小溪流等汇入,逐渐形成大河,最后流入大海中。

4、简述河谷阶地的形成及类型?

阶地主要是由于新构造运动引起河流下蚀作用的产物。

当地壳从长期稳定或下降转变为快速上升,河流下蚀力复苏,在原来的宽谷底上切出新的河谷,原来的谷底便抬升到新河谷的谷坡上形成台阶。

按物质组成分为:

基座阶地(rock-base terrace)--阶面和陡坎上部是冲积物,陡坎下部是基岩的阶地。

侵蚀阶地(erosion terrace)--阶面上无冲积物,由基岩组成的阶地。

堆积阶地(accumulational terrace)--阶地陡坎上没有基岩的阶地。

5、河流的搬运能力和搬运量是否完全一致?

河流的搬运能力:河流能够搬运多大粒径碎屑的能力称为搬运能力。

河流搬运量:河流能够搬运碎屑物质的最大量称为搬运量。

6、下蚀和旁蚀的关系怎样?会有什么地貌类型占主导地位

旁蚀作用也称侧蚀作用。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迫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河流的溯源侵蚀,下切作用和旁蚀作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以下切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中下游以旁蚀作用为主。喀什特地貌类型占主导作用。

7、旁蚀与溯源侵蚀的原因及结果如何?

旁蚀作用也称侧蚀作用。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迫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河流的溯源侵蚀,下切作用和旁蚀作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以下切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中下游以旁蚀作用为主。

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并使其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谷地不断地向源头方向伸长。

8、河流的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关系怎样?

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原因较多,既有流水的机械冲击力,也有水的溶解作用,以及水中所携带砂石的磨蚀作用。通常,河流的上游或中游都从山区通过,这里水流湍急,河道断面较窄,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导致河床下蚀。正因为如此,河流的中上游经常会出现瀑布和峡谷。河流的下游通常位于平原,地势平缓,流速较慢。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河道外侧的水流流速较快,久而久之,对河道外侧形成强烈的侧蚀。侧蚀的结果使河道呈现出迷人的弯曲状,称为河曲。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流的动能减小(流速,流量减小)或化学条件改变,降低了河流搬运力,致使搬运物沉积下来,或在河口处化学条件改变使得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机械搬运物发生沉积,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处。

第八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名词:

地下水:地表以下的岩石孔隙中或土层里的水。

孔隙度:空隙占所在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透水层:水能自由通过的地层。

隔水层:(不透水层)水不能自由通过的地层

含水层:饱含地下水的隔水层。

渗透水:通过大气降水入渗到地下透水层中形成的,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形式

凝结水:在一些气候干旱地带,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可以通过凝结方式进行

沉积水: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封闭在孔隙中的地下水类型

岩浆水:在现代火山活动区或第四纪以来的火山活动区,地下水有较高的温度,其形成与

岩浆冷却过程中由岩浆中分异出来的原生水有关

潜水:地面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饱和水

上层滞水:局部隔水层中蓄的水

承压水:充满于二个隔水层中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泉华:当泉水流出地表时,因压力降低、温度升高,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发生沉淀,沉淀在泉口的疏松多孔物质叫泉华。

钙华:钙华是由水中所含碳酸钙物质,从水分离出来重新结晶又不断积累称作钙华

硅华:是指地下水或地表水经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二氧化硅沉积物。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成因的硅质岩。

岩溶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干谷:终年无水或仅有季节性水流的干涸河谷。

盲谷:地表河流通过河床落水洞转入地下,形成为没有地表出口的河谷。

复习思考题:

1. 按地下水的的赋存特征如何划分其类型?

按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包气带水:包括气态水、结合水、毛细管水、过路重力水、上层滞水(局部隔水层中蓄的水)

2、潜水(phreatic water):地面下第一个稳定

隔水层上的饱和水(saturated water)。

潜水层厚度=潜水面至下伏隔水层顶板的距离

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至地表的距离

潜水面的特征:波状起伏、随季节而变化。

3、承压水(confined water):充满于二个隔水层中间的

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受着一定的静水压力,

形成环境主要为向斜盆地或单斜岩层。

2.“桂林山水甲天下”,试分析桂林风景美好的地质原因。

地质原因有:

有钙质的过饱和沉积。

3.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有:

?岩石与水的相互作用

?四个基本条件

岩石——可溶性、透水性

水——侵蚀力、流动性

第九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名词:

终年积雪区:终年积雪区(snowfield)--在一定的高纬度或海拔高度地区,年降雪量超过消融量,积雪逐年累积加厚。又称雪原。

雪线:终年积雪区下部界线。

冰川冰:积雪厚度达50米时,底部积雪就可转变为冰川冰

大陆冰川: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气候严寒,大片的陆地被冰川所覆盖,因其分布面积大又称为冰盖或冰盾(ice sheet)。

山岳冰川: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分布的大型冰川,又称为阿尔卑斯式冰川。多发生在高山或雪线以上的雪原中,由冰川主流和它的分支流组成整个高山冰川系统。

冰斗冰川:是分布在雪线附近或雪线以上的一种冰川,规模大的冰川可达数平方公里,小的不及1 km2。冰斗冰川的三面围壁较陡峭,在下方有一短小的冰川舌流出冰斗,冰斗内常发生频繁的雪崩,这是冰雪补给的一个重要途径。山谷冰川:有大量冰雪补给,使冰斗冰川迅速扩大,大量冰体从冰斗中溢出进入山谷后形成的。

山麓冰川: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

刨蚀作用:冰川在运动中对底部和两侧岩石的破坏作用

冰蚀谷:“U”形谷.山谷冰川被挖掘、磨蚀形成的谷地.冰川消失后才可以看到。

冰斗:积雪半圆形洼地,标定了雪线的位置,有利于古气候变化。

冰川擦痕、冰漂砾、羊背石:状基岩被冰川流动刨蚀后形成的椭圆小丘。

季候泥: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内就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

冰川作用: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形成和前进,冰川面积不断扩大。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的时期,气候温暖,冰川不断融化退缩,冰川面积不断缩小。

冰隙、

冰碛物:冰川向雪线以下流动,气温逐渐升高,冰川冰消融乃至完全融化,被释放的冰运物随之就地堆积。

复习思考题

1. 详述冰川的形成过程

答: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就逐渐变成微兰色的透明的冰川冰。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Glaciers)。

2、雪线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雪线的分布与下述因素有关:

气温(纬度或海拔高,冷,雪线低;反之,则相反;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

较大的降雪量(雪量小不能形成冰川);

降水量(降水多雪线,如南半球海洋面积大,雪线高度比北半球同纬度低)

湿度(干冷、干燥地区雪线高);

地形(平缓易保存、背阳易保存)。

3、试从结构的角度比较雪花与砂,冰川冰与大理岩。

答:冰川冰:微兰色的透明的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

大理岩:为灰岩在温度增高或温度、压力同时增高条件下变质形成。原来微粒的方解石重结晶成显晶质粗晶;岩石呈等粒变晶结构,多种颜色,以白色最常见。

4、比较河流与冰川在搬运作用方面的异同。

答:河流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

概念:冰川对刨蚀产物进行搬运的过程。

搬运方式:推运;载运

特点:(1)不具分选性;(2)冰运物磨圆差。(3)冰川一般以底部和侧部冰运物为主。(山谷冰川----侧运物为主,大陆冰川----底运物为主)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根据冰碛物在冰川体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冰运物(moraine)--冰川搬运的物质。

冰漂砾(erratic block)--冰川搬运力巨大,可将直径大于1米的石块搬运至它处。)

5、比较冲积物与冰碛物的异同。

6、地史时期全球性大冰川发生过几次?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

教学内容:地质、地貌 【教材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第1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第2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初中地理》(第1册)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第 3册)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和地貌 1.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 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组成岩石的矿物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最主要的8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氧最多占一半, 硅其次占1/4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含矿产的岩石就是矿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 大理岩 (2)岩石及其成因 概念: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 石组成

(3)地壳物质的循环: 2.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l)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 地,外力作用把高山 削低凹地填平,两者 同时进行,一般内力 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 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①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 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 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 洋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 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 海陆变迁 ②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运筹学基础

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运筹学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237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线性规划单纯形法求解时,若约束条件是小于或等于(≤)不等式,则应当在每个不等式中引入一个 A.基变量 B.非基变量 C.松弛变量 D.剩余变量 2.对于供求不平衡的运输问题,若需求量大于供应量,为了转化为供求平衡的运输问题,我们往往虚设一个 A.供应点 B.需求点 C.仓库 D.运输渠道 3.对计划项目进行核算、评价,然后选定最优计划方案的技术,称为 A.网络计划技术 B.计划评核术 C.关键路线法 D.单纯形法 4.在网络图中,两个活动之间的交接点,称之为 A.线路 B.结点(事项) C.活动 D.流量 5.网络图中,正常条件下完成一项活动可能性最大的时间,称为 A.作业时间 B.最乐观时间 C.最保守时间 D.最可能时间 6.在一个网络中,根据问题的需要,我们可以在图的点旁或边旁标上数,这个数也可称之为 A.树 B.杈 C.枝叉 D.最小枝叉树 7.单纯形法作为一种简单解法,常用于求解线性规划的 A.多变量模型 B.两变量模型 C.最大化模型 D.最小化模型 8.对科学发展趋势的预测属于 A.微观经济预测 B.宏观经济预测 C.科技预测 D.社会预测 9.在固定成本中,由所提供的生产能力所决定的费用,称之为 A.总成本 B.可变成本 C.预付成本 D.计划成本 10.每一个随机变量和相关的某个范围内累计频率序列数相应,这个累计频率数称之为 A.随机数 B.随机数分布 C.离散的随机变量 D.连续的随机变量 11.在接受咨询的专家之间组成一个小组,面对面地进行讨论与磋商,最后对需要预测的课题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这种定性预测方法是 A.指数平滑预测法 B.回归模型预测法 C.专家小组法 D.特尔斐法 12.风险条件下的决策是 A.存在一个以上的自然状态,但决策者具有提供将概率值分配到每个可能状态的信息 B.决策者知道所面对的部分自然状态 C.决策者面对的只有一种自然状态,即关于未来的状态是完全确定的 D.决策者所面对的是,存在一个以上的自然状态,而决策者不了解其它状态,甚至不完全了解如何把概率(可能性)分配给自然状态

2018年中考科学模拟试题1(含答案)

慈溪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科学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I、试题卷II和答题卷。试题卷共10页,有4个大题,33个小题。满分为18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请将学校、、班级、座位号、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3.答题时,把试题卷I的答案在答题卷上用2B铅笔涂黑、涂满。将试题卷II的答案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规定区域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Ca-40 Ba-137 5.本试卷g取10N/kg。 试题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 共5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图是《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画邮票。下列关于图中生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邮票中动物均用鳃呼吸 B.邮票中动物均属于恒温动物 C.邮票中虾、蟹属于软体动物 D.邮票中的鱼、乌龟、青蛙属于脊椎动物 2.下列各图所表达的相关科学容正确的是 A.过滤 B.称取氯化钠 C.光的折射 D.杠杆的力臂

3.某太空站的能量转化示意图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光电转换器中光能转化为电能 B.水电解系统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在能量转化中水可以被循环利用 D.燃料电池系统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加热试管中的物质时,与防止试管炸裂无关的是 A.保持试管外壁干燥 B.试管夹夹在试管中部 C.先预热再对药品集中加热 D.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5.下图是氢核聚变简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b核和c核的质子数不同 B.氢核聚变过程中元素种类不会改变 C.图中a和b分别代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核 D.原子弹主要是利用了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 6.下列有关生产实践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带土移植---减少根部损伤提高成活率 B.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太 C.移栽剪枝---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D.树怕扒皮---导管受损减弱无机盐的运输 7.小科对新型LED灯带很好奇,取一段剖开后发现,灯带中的LED灯是串联后通过电源适配器接入照明电路(交流电)。取其中一只LED灯接在电池两端,灯不亮,对调电池正负极后灯亮了,用手试摸,点亮的灯几乎不发热。以下推断符合上述实验事实的是 A.LED灯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能 B.单只LED灯工作电压是220V C.灯带中一只LED灯断路后其他灯还能亮D.电源适配器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8.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水分子受热运动速率加快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据第四纪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把堆积物划为代表一定 时间的岩石地层单位,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岩石地层顺序。第四 纪陆相地层(不连续、时间上互相超覆),决定了局限性。 (2)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根据第四纪堆积物及所含生物残骸的同位素 年龄资料,按年龄划分出时间(地质年龄)地层单位,建立地层顺序但这种资料 依赖于测年资料(同位素法),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比的精度。。 (3)生物地层学方法:利用生物发展的不可逆性,判别地层新老关系,建立 生物地层层序。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且时限短。 (4)地貌学方法:不同地貌部位,第四纪堆积物不同,将第四纪堆积物划分 为一些地貌地层单位,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该方法对层状地貌(夷平 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在区域地层对比中十分有用。 (5)气候地层学方法: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据此将第四纪地 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地层单位。 (6)构造方法: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侵蚀面,作为第四纪地层的 划分标志。 (7)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岩石学上的差别来划分地层。对比同一盆地和同一钻孔岩芯的地层是很有效的。 (8)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成分及丰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9)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古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第四纪下限 气候变冷全球性的气候显著变冷是第四纪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次冰川作用的时间距今3.2Ma。 象(真象)属(Elephas)、牛(真牛)属(Bos)、和马(真马)属(Equus)的出现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因此长期以来把维拉弗朗作为第四纪的下限层位。我国的泥河湾动物群也具这一特点,故该层作为我国的早更新统。

自学考试运筹学基础历年试题和答案

第1章导论 【真题演练】 1、(12年4月)借助于某些正规的计量方法而做出的决策,称为( A ) A.定量决策 B.定性决策 C.混合性决策 D.满意决策 2、(12年4月)利用直观材料,依靠个人经验的主观判断和分析能力,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属于( c ) A.经济预测 B.科技预测 C.定性预测 D.定量预测 3、(11年7月)根据决策人员的主观经验或知识而制定的决策,称之为( B ) A.定量决策 B.定性决策 C.混合性决策 D.满意决策 4、(12年4月)对于管理领域,运筹学也是对管理决策工作进行决策的___计量___方法。 5、(11年7月)运筹学应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比较评价,为制定最优的管理决策提供___数量___上的依据。 6、(11年4月)作为运筹学应用者,接受管理部门的要求,收集和阐明数据,建立和试验_数学模型_,预言未来作业,然后制定方案,并推荐给经理部门。 7、(10年7月)运筹学把复杂的功能关系表示成_数学模型_,以便通过定量分析为决策提供数量依据。 8、(10年4月)在当今信息时代,运筹学和信息技术方法的分界线将会____消失____,并将脱离各自原来的领域,组合成更通用更广泛的管理科学的形式。 9、(09年7月)决策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决策、定量决策、___混合型决策___三类。 10、(09年4月)运筹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____人机系统____的科学。 11、(09年4月)名词解释:定性预测 12、(11年7月)名词解释:定量预测 【同步练习】 1、运筹学研究和运用的模型,不只限于数学模型,还有用___符号___表示的模型和___抽象___的模型。 2、在某公司的预算模型中,__收益表__是显示公司效能的模型,___平衡表__是显示公司财务情况的模型。 3、运筹学工作者观察待决策问题所处的环境应包括___部___环境和___外部___环境。 4、企业领导的主要职责是___作出决策___,首先确定问题,然后__制定目标___,确认约束

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试题1附答案

《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C语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C语句必须以分号结束 B) 任何一个C程序中有且只有一个主函数 C) 复合语句在语法上可被看作一条语句 D) C程序中对数据的任何操作都可由运算符实现 2、以下不能定义为用户标识符的是()。 A) MAIN B) _HJ C) 2ong D) LINE1 3、下列符号中用来表示C语言中的回车换行的是()。 A) \r B) \n C) \b D) \t 4、如有如下定义:int a=1,则语句printf(“%d,%d”, a, ++a);的运行结果为()。 A) 1, 1 B) 1, 2 C) 2, 2 D) 2, 1 5、已知ch为字符型变量,下面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A) ch=’\xff ’B) ch=’\ff ’C) ch=’ ff ’D) ch=” ff ” 6、以下能正确定义一维数组的是()。 A) int a[5]={0,1,2,3,4,5}; B) int a[5]=”012345”; C) char a[ ]=”012345”;D) char a[5]={0,1,2,3,4,5}; 7、以下语句中能正确定义变量并赋初值的是()。 A) char c=65; B) float f=f+1.1; C) double x=12.3e3.6; D) int m=n=2.0; 8、在执行下列程序时输入:1357924,则程序的运行结果为()。 main( ) { int x, y; scanf(“%2d%2d”,&x,&y); printf(“%2d”,x*y); } A) 13 B) 1357 C) 74 D) 741 9、执行下列程序段后输出的结果是()。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运筹学基础历年考题汇总

全国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运筹学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237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5分) 一、单项选择题(更多科目请访问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3981026.html,/zikao.htm)(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向量中的概率向量是( A ) A.(0.1,0.4,0,0.5)B.(0.1,0.4,0.1,0.5) C.(0.6,0.4,0,0.5)D.(0.6,0.1,0.8,-0.5) 2.当企业盈亏平衡时,利润为( C ) A.正B.负C.零D.不确定 3.记M为产品价格,V'为单件可变成本,则边际贡献等于( B ) A.M+V'B.M-V'C.M*V'D.M/V' 4.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决策,下列哪个条件是不必须具备的( A ) A.确定各种自然状态可能出现的概率值B.具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 C.可拟订出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 D.可以预测或估计出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期望利润标准就是现实主义决策标准 B.最小最大决策标准是乐观主义者的决策标准 C.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只存在一种自然状态 D.现实主义决策标准把每个可行方案在未来可能遇到最好的自然状态的概率定为1 6.下述选项中结果一般不为0的是( D )

A.关键结点的结点时差B.关键线路的线路时差 C.始点的最早开始时间D.活动的专用时差 7.时间优化就是在人力、材料、设备、资金等资源基本上有保证的条件下,寻求最短的工程周期。下列方法中不能正确缩短工程周期的是( D ) A.搞技术革新、缩短活动,特别是关键活动的作业时间 B.尽量采用标准件、通用件等 C.组织平行作业D.改多班制为一班制 8.一般在应用线性规划建立模型时要经过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定目标,列出约束因素(2)收集资料,确定模型 (3)模型求解与检验(4)优化后分析 以上四步的正确顺序是( A ) A.(1)(2)(3)(4)B.(2)(1)(3)(4) C.(1)(2)(4)(3)D.(2)(1)(4)(3) 9.求解需求量小于供应量的运输问题不需要做的是( D ) A.虚设一个需求点B.令供应点到虚设的需求点的单位运费为0 C.取虚设的需求点的需求量为恰当值D.删去一个供应点 10.以下各项中不属于运输问题的求解程序的是( B ) A.分析实际问题,绘制运输图B.用单纯形法求得初始运输方案 C.计算空格的改进指数D.根据改进指数判断是否已得最优解11.若某类剧毒物品存货单元占总存货单元数的10%,其年度需用价值占全部存货年度需用价值的15%,则由ABC分析法应称该存货单元为( A )存货单元。 A.A类B.B类C.C类D.待定

模拟题1附答案

全真模拟习题(1) 选择题 1.在寿险契约保全中,保险人对客户交费方式、交费期间、领取方式等项目的变更以及变更投保人(受益人)、增减保额、增加或取消保险责任条款,对合同内容做补充告知等提供服务,这些服务所涉及的寿险契约保全属于() A.保险关系转移 B.合同内容转移 C.合同权益行使 D.保险金和退保金的给付 2.在我国,保险代理机构的种类包括() A.专业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B.专业保险代理机构和个人保险代理机构 C.综合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D.综合保险代理机构和个人保险代理机构 3.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险合同中,单一风险合同是指() A.被保险人只能为一人的保险合同 B.只能有单个保险人承保的保险合同 C.只承保一种风险责任的保险合同 D.只承保特殊风险的保险合同 4.根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在我国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道德主体部分7个道德原则中包括()等 A.独立执业原则 B.专业胜任原则 C.友好合作原则 D.客观公正原则 5.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出发决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申请复议的期间应为() A.自收到出发决定之日起15日内 B.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30日内 C.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期60日内 D.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90日内 6.投保人因贪污行为所取得的利益不能作为保险利益投保,这一情况说明投保人所具有的保险利益应该是() A.经济上有价的利益 B.确定的利益 C.具有利害关系的利益 D.合法的利益 7.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对于“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代理选择的规定是() A.可以选择委托代理 B.可以选择法定代理 C.不得选择代理 D.可以选择指定代理 8.我国特有的一种货物运输保险的原始形式是() A.洋行 B.镖局 C.票号 D.当铺 9.《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的施行日期是() A.2006年7月1日 B.2006年8月1日 C.2006年10月1日 D.2006年9月1日 10.在我国意外伤害保险经营实务中,保险人对于及短期意外伤害保险的被保险人进行风险程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A.被保险人所从事活动的远近 B.被保险人所从事活动的性质 C.被保险人所从事活动的规模 D.被保险人所从事活动的设想 11.意外伤害保险的含义之一是必须有客观的意外事故发生,且事故原因必须是() A.意外的、偶然的和不可预见的 B.意外的、客观的和不可预见的 C.意外的、必然的和可预见的 D.意外的、客观的和可预见的 12.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规定,被保险人必须对保险车辆妥善保管,使用,保养,使之处于正常状态。从保证形式看,该保证属于() A.默示保证 B.明示保证 C.事实保证 D.确认保证 13.制定团体保险费率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该团体的理赔记录 B.该团体的工作性质 C.该团体的职业特点 D.该团体的死亡率 14.最普遍、最基本的保险合同终止原因是() A.因死亡而终止 B.因标的灭失而终止 C.因期限届满而终止 D.因履行而终止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地幔: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称地幔。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指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规律性的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岩浆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 岩石变质作用:固态岩石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使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地层:就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落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年代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这种关系就叫生物群落。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势能和地球旋转能等内力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就是岩层的一个旁曲。 分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壳:被分化的岩石圈表层被称为分化壳。 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斜坡重力作用,由于移动物质多系块体,也称块体运动。 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 流水地貌:有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 河流阶地:有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形成河流阶地。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携带的物质在出山口大量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泥石流:有大量的砂石、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喀斯特作用: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性对可溶性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风蚀作用: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扬和研磨作用。 风积作用:风沙流动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与障碍物以及地面结构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沙粒从气流中下落堆积作用。 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 冻土: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 1.地球的圈层结构按其物质成分及性质不同,由外到内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以地表为界,前三圈叫外圈,后三圈叫内圈。 2.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矿物可分为含氧盐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硫化物大类、自然元素大类五大类。 4.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续以及连续的方式不同将硅酸盐分为岛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孤立环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链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层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架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五种构造亚类。 5.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6.火山构造包括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等。 7.浅成侵入作用昰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和层理贯入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形成浅成岩体,其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等。 8.玄武岩属火成岩,页岩属沉积岩,板岩属变质岩。 9.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准的地层划分,地层单位由小到大划分阶、统、系、界、宇五个级别,与其相对应的

2013年7月运筹学基础试题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运筹学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2375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未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若某个线性规划问题有最优解,则这个最优解必定是某个基变量组的 A.可行基解B.最优解C.特解D.可行解 2.在工业产品的成本费用中,燃料动力费属于 A.车间经费B.半变动成本C。固定成本D.企业管理费 3.综合运用计划评核术和关键路线法的一种比较先进的计划管理方法,称为 A.网络计划技术B.图解法C.最短路线法D.单纯形法 4.在箭线式网络图中,以箭线表示的作业或工序,称之为 A.线路B.结点(事项) C.活动D.流量 5.网络图中,完成一项活动可能最长的时间,称为 A。作业时间B.最乐观时间C.最保守时间D。最可能时间 6.在网络图中,如果所有的点都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连线而连通,则这种图形称之为 A.连通图B.不连通图C。树图D.最短路线图 7.对于概率矩阵P,当n—o。时,Pn称之为P的 A。固定概率矩阵B.马尔柯夫向量C。概率向量D.概率方阵 8.对单个经济实体(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及其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的预测方法属于 A.微观经济预测B.宏观经济预测C.科技预测D.社会预测 9.随着企业产品产量的增减而变化的费用,称之为 A.固定成本B。可变成本C.预付成本D。计划成本 10.如果一个随机变量允许在某个给定的范围内具有任何个数的数值,则它就是一个 A.随机数B.随机数分布 C.离散的随机变量D.连续的随机变量 11.在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管理者进行决策时,需要掌握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各方面的变化和预测资料。希望在“专家群”中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而采取的定性预测方法属于 A.指数平滑预测法B.回归模型预测法 C.专家小组法D.特尔斐法 1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 A.决策者不知道将要面对哪些自然状态 B.决策者知道所面对的部分自然状态 C.决策者面对的只有一种自然状态,即关于未来的状态是完全确定的 D.决策者所面对的是,存在一个以上的自然状态,而决策者不了解其它状态,甚至不完全了解如何把概率(可能性)分配给自然状态 13.根据库存管理理论,只占全部存货台套数的10%,而就其年度需用价值而言,占全部存货年度需用价值的70%,这类存货台套称为 A.A类存货台套B.B类存货台套C.C类存货台套D.经济存货单元 14.在库存管理中,“订货提前期内的需求量”亦可称为 A.再订货点B.前置时间 C.前置时间内的需求量D.经济订货量 15.在线性规划的图解法中,全部可行解所分布的区域称之为 A.可行解B.可行解区C.最优解D.等值线

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指令指针寄存器是(C)。 ABPBSP CIPDPSW 2.DA1DB67H NUM EQU80H 则执行AND DA1,NUM语句后DA1中的内容是(D); AE7HB80H C67HD0 3.与指令MOVAX,NOT0F0H等效的汇编语言指令是(B )。 A MOV AX,0FH B MOV AX,0FF0FH C MOV AX,000FH D MOV AX,0F0H 4.一个有16个字的数据区,它的起始地址是70A0H:DDF6,则这个数据区最末一个字单元的物理地址是(C )。 A 7E806H B 7E814H C 7E815H D 7E80BH 5.可用作基址变址寻址或寄存器间接寻址的寄存器是(D)。 A AX,BX,CX,DX B DS,ES,CS,SS C SP,BP,IP,BX D SI,DI,BP,BX 6.在串操作指令中,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 )。 A REP MOVS B B REP STOSB C REPE CMPSB D REP LODSB 7.ORG 0030H DA1 DB 0,‘0’,30H 偏移地址为0030H字存储单元的内容是(A )。 A 3000H B 00H C 0030H D 3030H 8.编写分支程序,在进行条件判断前,可用指令构成条件,其中不能形成条件的指令是(D )。 A CMP B SUB C AN D D MOV 9.将高级语言的程序翻译成机器码程序的实现程序是(A)。 A 编译程序 B 汇编程序 C 解释程序 D 目标程序 10.设DS=1E4AH,偏移地址为0056H,该字节的物理地址为(D )。 A 1E4A6H B 1E456H C 1E556H D 1E4F6H 11.假设下列指令中所用的标识符类型均为字类型属性的变量,下述指令中正确的指令是(B )。 A MOV WORD-DA1,WORD-DA2 B MOV WORD-DA[BX+4*4][DI],SP C MOV AX,WORD-DA[DX] D MOV [BX][SI],3

“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斗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 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 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面 2、风蚀蘑菇 3、海蚀穴 4、石林 5、黄土塬 6、峡湾地形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Karst 漏斗?形成Karst 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成 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现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 70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运筹学基础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运筹学基础》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运筹学研究和应用的模型是() A.数学模型 B.符号和图像表示的模型 C.数学和符号表示的模型D.数学模型、图形表示的模型、抽象的模型 2.以下不属于运用运筹学进行决策的步骤的是() A.观察待决策问题所处的环境 B.分析定义待决策的问题并拟定模型 C.提出解并验证其合理性 D.进行灵敏度分析 3.问题域的外部环境一般是指() A、问题域界面与外界的人、财、物之间的交互活动; B、问题域外界的人、财、物之间的交互活动; C、问题域界面与问题域内部的人、财、物之间的交互活动; D、问题域界外部的人、财、物之间的交互活动。 4.科技预测的短期预测时间为() A.1~3年 B.3~5年 C.5~10年 D.3~7年 5.已知一组观察值的平均值为x=15.8,y =49.5,y对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 b=2.5,则回归方程在y轴上的截距为() A.-10 B.10 C.89 D.107.95 6.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决策,下列哪个条件是不必须具备的() A.确定各种自然状态可能出现的概率值 B.具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 C.可拟订出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 D.可以预测或估计出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 7.存货台套的运费应列入() A.订货费用B.保管费用 C.进厂价D.其它支出 8.一般在应用线性规划建立模型时要经过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定目标,列出约束因素(2)收集资料,确定模型 (3)模型求解与检验(4)优化后分析 以上四步的正确顺序是() A.(1)(2)(3)(4)B.(2)(1)(3)(4)

模拟试题一(附答案)

模拟试题 一、选择 1、结冰、积水、积雪的道路,无人看守道口,恶劣天气能见度在30米以内时,每小时不得超过(A)千米 A、10 B、20 C、30 D、5 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将厂内机动车辆分为(C)类。 A、11 B、12 C、13 D、14 3、厂内运输的作业方式有(B)种, A、3 B、4 C、5 D、6 4、机动车不得在平行铁路装卸线钢轨外侧(A)米以内行使。 A、2 B、3 C、4 D、5 5、驾驶员不从事驾驶工作时间为(C)者,再从事驾驶工作时应经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重新复试。 A、1~3 个月 B、3~6个月 C、6~12个月 D、1年以上 6、厂内车辆侧向最小安全间隙应为(C)米。A、0.4 B、0.5 C、0.6 二、填空 1、机动车辆的制动性包括(制动效能)、(制动方向稳定性)。 2、制动效能受(道路)、(气候条件)、(车型)等影响。 3、一般把操纵性和稳定性称为(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常用(汽车的稳定转向特性)进行评价。 4、稳定转向特性分为(不足转向)、(过度转向)、(中性转向)。 5、厂内叉车具有(转弯半径小)、(轮距窄)、(载货后重心偏高)等特点。 6、车辆的技术特性有(空车质量)、(载质量)、(总质量)、(车辆外形尺寸)、(最小离地间隙)、(轴距)、(轮距)、(接近角)、(离去角)、(最小转弯半径)、(最大爬坡度)、(最高车速)。

7、厂内运输的作业方式分为(有轨运输)、(无轨运输)、(连续机械运输)、(人力搬运)。 8、进出厂房、仓库大门、停车场、加油站、上下地中衡、危险地段、生产现场、倒车或拖带损坏车辆时不得超过(5)千米每小时。 9、车辆行使经过交叉路口须提前减速,加强了望,礼让“三先”(先慢)、(先让)、(先停)。车轮摩擦力不均是跑偏的主要原因。(√) 10、厂内车辆事故预防措施主要内容有(厂内运输安全生产的组织措施)、(工程技术措施)、(安全检查管理措施)、(安全教育措施)。 11、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术教育)、(安全思想教育)、(典型事故案例教育) 12、厂内车辆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有(事故可以预防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事故的可能原因必须予以根除的原则)、(全面治理的原则) 13、厂内车辆事故可以预防是指(损失预防措施)和(事故预防措施)。 14、教育对策内容应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三个方面。 15、厂内车辆事故的特性包括(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16、厂内车辆事故一般分为(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两大类。 17、厂内车辆事故由(人)、(车)、(路)、(环境情况)构成。 18、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 19、厂内车辆多发事故的原因有(厂内车辆违章驾驶)、(厂内车辆高速行驶)、(车辆技术状态不良)、(驾驶技术不熟练)、(厂内道路不好)。 20、叉车运行叉齿离地间隙要达(300~400)毫米。 21、安全色有(红)、(黄)、(蓝)、(绿)4种,对比色有(黑)、(白)2种。 22、厂内交通安全标志有(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辅助标志)等 三、判断 1、辅助标志安在主标志的上面,紧靠主标志上缘。(×)

地质地貌题库

1-1 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3.矿物都具有解理。() 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 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 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 11.某火成岩含50%的SiO2,即其含50%的石英。() 12.橄榄石具橄榄绿色的条痕。() 13.克拉克值高的元素易富集成矿。() 14.岩石无例外地都是矿物的集合体。() 15.出露在地表的火成岩都是喷出岩。() 16.地下深处正在结晶的岩浆其温度比同源喷出地表的熔浆低。() 17.火成岩根据石英含量多少,可进一步分成超基性、基性、中性与酸性四类。() 18.组成花岗岩的石英都不具自形特征,故它们都是非晶质体。() 19.因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的,所以凡由上述三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必为花岗岩。() 20.粗碎屑岩中的粗碎屑都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 21.沉积岩广泛分布于地表,是地壳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岩石。() 22.岩石的颜色只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关。() 23.只有沉积岩才具有成层构造特征。() 24.变质岩只形成于地壳的较深部位。() 25.重结晶作用只发生在变质作用过程中。() 26.鲕状是岩石的一种构造特征。() 27.沉积岩中不可能含有火成岩和变质岩的成分。() 28.酸性岩浆侵入并同化基性围岩后,可进一步提高岩浆的酸性。()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

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 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 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 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 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 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 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 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 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 ⑤.含氧盐: 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