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论“三言”中民间故事的类型特征

简论“三言”中民间故事的类型特征

简论“三言”中民间故事的类型特征
简论“三言”中民间故事的类型特征

目录

一、所叙述的民间故事取材广阔,来源众多 (2)

(一)取材于先前文人笔记 (2)

(二)继承自宋元民间戏曲 (3)

二.民间故事类型丰富,品类繁多 (4)

(一)“三言”中的故事类型 (4)

(二).故事类型在“三言”中的融合与变异 (6)

三.民间故事特征解析 (7)

(一)关乎现实生活的主题思想 (7)

1.透过幻想故事折射出的生活理想 (7)

2.通过生活故事表现出的孝悌思想 (7)

(二)文本创作中的艺术特征 (8)

1.语言通俗流畅,力求白描化。 (8)

2.故事追求平中见奇,情节程式化。 (9)

3.大团圆式结局,风格理想化。 (10)

4.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简论“三言”中民间故事的类型特征

摘要:“三言”中的民间故事取材广阔、来源众多,主要取材于先前的文人笔记小说以

及戏曲,代表了其深厚的民众基础;同时“三言”的故事类型丰富,涵盖了动物故事、幻想故

事、普通生活故事的各个方面。本文对“三言”中的民间故事的题材来源和具体故事类型做了

较为细致的分析,以求阐述作者通过民间故事所要反映出的主题思想,并从语言、情节、结局

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来分析其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三言;民间故事;类型特征

A Brief about the type characteristic of SanYan's folk tales

liberal arts college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6ofGrade,2011 20111110336 Abstract:The folk tales of SanYan have a lot of subject matter and sources.Their is mainly drawn from previous literati’s novels and notes or from traditional opera. And the folk tales represent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sses. The story type of SanYan is also plentiful; it is including animal stories, fantasy story and ordinary life story.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es on the folk tales' source of subject matter and the types of specific story, there will be clear elaborat the gist of SanYan that the author reveal it by folk tales. And though the language, the plot, the ending, th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so on to analyze its artistic character.

Key words: SanYan;folk tales;type characteristic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大多是从口头文学形成的,其最初的创造者就是那些讲故事的说书人,即宋元时期的“说话”人。经过长时间的,集众人智慧的艺术加工,后来经过了作家有意识的润饰或者改编,于是便取到了一定的艺术成就。“说话”人所讲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也就是市民本身或市民所熟悉的人物、故事,而说话的艺术是对民间故事的发展与提高。冯梦龙的“三言”即《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中的内容就是对民间故事再创作,而非粗糙的民间口头文学的简陋记录。深受儒道影响的冯梦龙在创作“三言”中虽对他人讲述的故事进行了处理,但“三言”内容却始终体现着浓厚民间气息,主要表现在:

一、所叙述的民间故事取材广阔,来源众多

冯梦龙所撰的“三言”其内容来源有史传、历代笔记、小说以及宋元戏曲,最多最基本的则直接来自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来自现实的社会生活。其内容是在明前期

或更早就广为流传的。但总体来说取材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一)取材于先前文人笔记

“三言”中共有120个篇目,大都整理自宋话本或拟话本。从现存宋人话本及存目来看,宋代说话有不少取材于民间故事。所以说“三言”大部分小说内容的都是由广大民众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敷衍而成的,这些故事已经流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可以在前人的笔记文献中找到踪迹,所以这些民间故事都是历时弥久,而经久不衰的。如《喻世明言》第二十卷《陈从善梅岭失浑家》内容就是由文言小说《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译成的白话小说,讲述的是一白猿精在梅岭掠走了官员的妻子,后来经过紫阳真人的帮助收伏白猿精夫妻俩重新团圆的故事。此故事有很长的渊源:东晋张华《博物志》第三《异兽》、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宋《太平广记》这些记录古代民间神奇故事的小说集对此均有类似的记载;而本篇可能直接取材于《稽神录》中《老猿窃妇人》,而实际上这些题材就是唐宋以来在南方所盛传的民间故事。同样改编自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的是《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其改自《李元吴江救朱蛇》(取材自宋代刘斧《青锁高议》中《朱蛇记》)。在宋代范成大所编《吴郡志》卷四十六《异闻二》中对这一故事也有记载,刘斧曾在结尾评议说:“鱼蛇,灵物也,不可见杀,况救之乎?宜其报人也。古之龟蛇报以之说,彰彰甚明,此不复道,未若元之事。近而详,因笔为传。”依据普遍观点,“近而详”应该是采取自当时的民间盛传口头故事[1]。此故事概括而来就是:李元前去杭州的途中,见数个小孩用竹杖击打一小蛇,便从孩童手中救下这条朱蛇,在为其疗伤后,放生于草深无人处。这条小蛇便是龙子,后李元被邀至龙宫,龙王感其救子之恩,盛情款待。李元思归,龙王又把女儿嫁给李元。称心为李元三窃试题,令其高中,后报恩三年腾飞而去。这类故事,是中国流传范围最广的民间故事,虽然内容上想象奇特,但情节跌宕起伏,在表现手法上十分形象,为民间大众所喜爱。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中白娘子形象初步定型的作品便是《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此之前广为流传的白娘子的形象是以邪恶、狡诈为特性的蛇妖,冯梦龙将蛇妖的改变为多情善良且富有人情味的白娘子将原本就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还有许多篇章都记载了明及其以前所流行的民间故事,如《醒世恒言》中《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的故事在南宋洪迈《夷坚志》——《鄂州南市女》条就有所记载,可见其影响。

可见冯梦龙在依据基本素材再创造的时候,所依据的材料大部分都是为广大民众所熟知的并流传了相当长时间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为市井乡间人民所喜爱,因此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三言”在对民间故事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便是无与伦比的。

(二)继承自宋元民间戏曲

体现“三言”创作的民间特征的另外一点是,故事素材不仅选自于前人的笔记杂谈,还针对宋元戏剧来改编创作,并在小说中加入戏剧的因素,与戏曲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戏曲是一项为民众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冯梦龙作为一个对戏剧资料以及戏剧演出故事十分熟悉作家及戏曲家,所以在编排“三言”时就必然会受到戏剧题材的影响。“三言”的内容和情节在《曲海总目提要》以及《远山堂剧品》等书中已被著录,有的篇目是根据戏曲改编而成,有的在后世在后世改编成戏曲。例如《警世通言》中《苏知县罗衫再合》其原本的故事在《太平广记》,宋代刘斧《青锁高议》以及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中都有记载,但故事情节与冯梦龙所做的整理大有差异。元代戏曲作家张国宾的《合汗衫》即《相国寺公孙合汗衫》又名《汗衫记》则与《苏知县罗衫再合》的故事发展,人物形象相吻合,带有强烈的戏剧性以及戏剧冲突。[2]冯梦龙曾在篇末注明“至今闾里中传说苏知县报冤唱本。”可见本篇是由民间戏曲改编而来。另《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也是根据宋元的戏文《京娘怨燕子传书》以及罗贯中所创的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而创作的。在这种创作中帝王将相被市民化,表现的是众多普通市民形象。在小说中赵太祖就不像一个展现其丰功伟绩的帝王或历史英雄的传统形象,倒更像是一个义勇双全、快意恩仇的民间侠士[3]。中国戏剧创作的巧合以及大团圆手法在冯梦龙的“三言”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喻世明言》中《杨八老越国奇逢》杨八老被倭寇掠去倭国多年,后在倭寇再一次侵犯中国的时候趁机脱身,却被中国军队捕获,而审讯他的两个官员正是他已长大成人的儿子,于是全家团聚。这种巧合的戏剧手法使情节快速前进,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在《苏知县罗衫再合》巧合的手法的运用也使矛盾更加激化,体现戏剧性。故事主要写苏云夫妇乘船前去上任,在夜里突受强盗徐能袭击。丈夫被扔进河里,大家都以为他死了。妻子因为已经怀孕,含羞忍辱的活了下来并趁机逃出,在尼姑庵产下男孩,但又被迫抛弃婴儿。男孩被徐能捡去为子取名为继祖,后得中进士成为大官。偶然间遇到其生母和生父,最后徐能得到惩处,苏云一家团聚。受害人在抛弃婴孩时一般都会留下一件白罗衫作为后来家人相认的凭证。但苏云的儿子被仇人徐能捡去这种戏剧的巧合,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化,冲突更加明显。可见,冯梦龙良好的戏剧基础对“三言”创作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二.民间故事类型丰富,品类繁多

“三言”中所选取的故事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故事类型丰富,都是从广大民众所熟识的故事中发展而来的。“三言”对民间故事的收集在扩大古代民间故事的影响以及促进民间故事类型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言”所选取的故事类型在中国古代民

间故事中占了很大比重,因此熟悉民间故事的人即使从未读过“三言”但是在阅读“三言”的内容时也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三言”中的故事类型

关于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分类已经有不少的学术专著,如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等,刘守华教授认为在民间故事的分类体系中主要有动物故事和普通民间故事等组成。而在对动物故事的分类中主张吸收艾伯华对动物故事的分类法,将他们大致区分为“动物”以及“动物与人”两大系列;其中普通民间故事又大体区分为幻想故事与生活故事两大类。冯梦龙所作“三言”包括动物以及普通民间故事,但其动物故事却主要是“动物与人”型故事。因此,依据此分类方法,将“三言”篇目里的中国民间典型的故事类型统计如下:

“三言”中动物与人故事多是“动物报恩”类型,在《大树坡义虎送亲》就是以“义虎报恩”为主要内容的,讲述了主人公勤自励将一老虎从陷阱中救出,老虎感其恩德,后来帮助久未还家的主人公娶回妻子的故事;《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动物报恩则是施复劝阻了要杀鸡招待自己的朱恩,半夜时众鸡忽然乱叫,引得施复下床查看,没走几步,房顶上就掉下来个车轴将床砸的粉碎,施复因此逃过一劫。这个动物报恩的故事并不是文章的全部情节,而是通过它来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另外,在《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小水湾天狐贻书》“入话”部分中也表现了动物报恩的情节。

“三言”中的幻想故事主要是“异类婚”型,其中以“龙女”故事这一亚型最为典

型。《李公子救蛇获称心》中“龙女的故事”讲述的便是李元在龙女的帮助下在科举上得以称心的故事,与其他故事中的龙女与男主人公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结局不同,本篇龙女在酬恩三年后便腾飞而去,这也印证了此类故事在广泛传播下产生了不同的异文;“异类婚”中以“人鬼夫妻”故事为主要内容的除了《崔待诏生死冤家》外还有《一窟鬼癞道人除怪》、《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这些人鬼相恋,多情女鬼却被道法去除或为世俗所不容的凄婉的爱情故事,都是从民间所盛传的人鬼相连的故事来演化而来。其余还有许多篇目讲述的是人与妖以及人与精怪等异类的婚恋故事,如《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蛇妻”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三言”中也有以男性为异类的“异类婚”故事,如《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这类故事便是由广泛流传的“猴子抢亲”故事流变而来,可见“异类婚姻故事”在“三言”中的地位。

仙道宗教文化对幻想故事渗透深远。道教为中国传统的宗教,深远的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文化。道教是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构建其宗教信仰体系,又主要面向下层民众,因而对民间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以道教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在“三言”也占了不少比重。如《醒世恒言》二十一卷《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所描写的内容就是丁乃通在《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所列出的独立类型325A“两法师斗法”型故事,此外另有“仙乡奇遇”型、“凡人遇仙”型故事《灌园叟晚逢仙女》等在“三言”中也有很多篇目。

“三言”中描写最多的便是关乎现实的生活故事了。生活故事多描写爱情婚姻、朋友交往、兄弟相处、后母残虐、公益善行等方面。《醒世恒言》中《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就体现了“兄弟分家型”的故事,其入话所讲的故事就是“兄弟分家”的亚型“紫荆树故事”讲述兄弟三人商议分家产时准备将堂前紫荆树破为三份,尚未等到动手,这株紫荆树就已枯死,兄弟三人遂懂得兄弟之间如紫荆树连根而生分开不得,便不再考虑分家。紫荆树也恢复了繁茂的枝叶。紫荆树象征着兄弟和睦,在强调孝悌观念的古代,此类民间故事流传也较为广阔。类似这种“承祧继产型故事”在“三言”中的篇目并不少,《滕大尹鬼断家私》(巧析家产型)、《张廷秀逃生救父》、《徐老仆义愤成家》等都细致的描写了关于家产争夺分配的故事。文章通过这一类型故事作为背景来引出正文。“三言”每一卷的正文中也有多样的故事类型。中国古代观念强调“多行不义必自毙”许多民间故事也就不可避免的带上此类道德训诫的色彩,“夺妻败露型”故事便是其一。世界民间故事类型编码将其定为AT960型,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其列为二型:960“阳光下真相大白”,960B1“儿子长大后才能报仇”。刘守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将这一亚型改为“白罗衫型”,又增加了另一亚型“奸僧离间型”。《苏知县罗衫再合》就是“白罗衫型故事”的典型代表,徐能欲抢占苏云的妻子郑氏,郑氏逃走生下儿子,又以罗衫为凭证将孩子抛弃,由他人捡去,婴儿被救出收养,后来成为大官,偶然间父母相认,最后强盗伏法。这种故事都是受害人在抛弃孩子时一般都会留

下一件白罗衫为凭证,有的异文则由老祖母出示罗衫作为家人相认的凭证。“奸僧离间型”的故事梗概是一个和尚看中了某人的妻子欲占为己有,于是设计离间使丈夫误以为妻子有外遇。离间的手段和方法是故意传递一封情书或者礼物让其丈夫发现;或者将一双僧鞋塞在女子床下(也有的偷了女子的便鞋扔在寺院内)故意让女子的丈夫发现。丈夫大怒,执意要与妻子离异,和尚蓄发还俗,娶得此女子为妻。几年后,和尚无意中向妻子说起当年的阴谋,妻子怒而告官,和尚得到严惩。[4]在《喻世明言》三十五卷《简帖僧巧骗皇甫妻》全文就围绕这一故事类型来展开。此外“三言”中描写爱情婚姻的还有“一笑姻缘型”故事,大致写的是某名士年少倜傥,出游时一家婢见之宛然一笑,某即追随至其家,化为奴仆,后娶得此家婢,这家主人才知道名士的身份。这一故事类型多附会在唐寅、陈玄超、吉道人、俞见安等人身上,而《唐解元一笑姻缘》全文就是讲述唐寅化名康宣得姻缘的故事。

另外,关乎日常生活的故事也表现了不同的故事类型。《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入话”就取材于“巧判还银型故事”,《钝秀才一朝交泰》便是取材于“邻僧积饭型故事”,“拾金不昧”型在《施润泽滩阙遇友》、《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也得到细致表现。像勤俭故事《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后母故事《李英玉狱中诉冤》、朋友交往故事《范巨卿鸡黍生死交》、机智的人物故事(此类经常将各地普遍流行的故事附会在名人身上)《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全面细致的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凸显出生活故事内涵。

(二).故事类型在“三言”中的融合与变异

“三言”中有的篇目故事类型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篇小说可以由多种故事类型组成。如《李公子救蛇获称心》便是由“龙女的故事”在开头融合了“动物报恩”这一故事类型组合而成。朱蛇为报答李元的救命之恩,邀请李元到龙宫,龙王才得以将龙女许配给李元,后续故事才得以展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也是由“人鬼夫妻型”及“尸变奇案型”组成;《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则是由“异类婚”型以及“发迹变泰型”故事融合而成。《醒世恒言》中《施润泽滩阙遇友》也融合了“动物报恩型”故事以及“金人现身型”故事;“金人现身型”大致写一日(或夜)有一怪异之人在某处出现,后倒地变为金(银),人在其出没处掘出金银,使受益者致富。施复在翻修西所的大房时便从中间的柱脚下掘出八锭红绒束的银子。与见到怪异之人而掘金不同,施复挖出银子纯属偶然,但银子的原主人曾梦见腰间俱束红绦的八个白衣小厮自动走出,来到施复家,后尽归于施复。这也可以看出是“金人现身型”故事的一种变异。同样,虽有略有变异,但情节与“烂柯山型”故事却大同小异的是《李道人独步云门山》。“烂柯山”讲述的主题就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某人进山砍柴,发现二人下棋于是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就发现手中的斧柄已经腐烂,走出山回到家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百年,世事已大不相

同。《李道人独步云门山》则是讲李清在云门山上呆了两天再次回到青州城发觉已过了七十五年,而代替“烂柯山”的则是“烂绳亭”,故事中仙界与人间的时间差异表现了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宗教文化间相互渗透的现象,更带有浓厚的仙道文化精神,更能看出仙道传说对民间幻想故事的影响。

三.民间故事特征解析

“三言”通过对大量民间故事的描写,对古代民间社会客观细致的反映,来折射出古时民间质朴的生活状态。从其故事描写中可以简单分析冯梦龙在“三言”的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征。

(一)关乎现实生活的主题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儒家学说长期占主导地位,社会伦理道德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支配,因此不论上层还是下层的文艺生活都有“重教化”的特点,这种特点也渗透到了作为休闲娱乐而流行开的口头讲述故事之中。因此冯梦龙采录故事多是着眼于它们“有益讽诫”借此“以寓劝惩”。故“三言”中多有劝诫的意味,其故事通俗易懂,多从理智和感情上去打动他人,展现时人的思想、愿望以及情感、价值追求,比如文人追求金榜题名,官至一品,封妻荫子;武士希望发迹变泰,封侯拜将等观念。“三言”在内容上以不同的民间故事来宣扬各样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是通过幻想故事来表达人们的生活理想,通过生活故事来概括人们的生活经验。

1.透过幻想故事折射出的生活理想

“三言”有许多篇幻想故事,如“神仙考验型故事”、“凡人遇仙型故事”、“仙乡奇遇型故事”可见宗教思想对其影响深远。这些故事通过主人公悟道成仙的经历,以及在仙乡的美好境遇,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来劝诫世人,宣扬传统伦理道德,诫贪色、诫贪财、诫负义、讲究忠孝节义。“异类婚”故事是通过描写人与鬼怪精灵爱情故事,来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异类幻化来的女子有的温柔娴淑,有的聪明机智,她们是美貌善良的化身,聪敏才智的象征,她们对封建婚姻制度大胆反抗,表现了民众对“妻贤子孝”这种生活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折射出现实社会市民的财色欲望观。在某些篇目中认定主人公的发迹变泰是命中注定的,在其还在落魄的时候便有预兆,在一些神奇因素帮助下获得成功,虽带有一些宿命论的思想,但也表现了民众对成功故事的解读与向往。

2.通过生活故事表现出的孝悌思想

“三言”生活故事主要讲述家庭故事、婚姻爱情故事、生产故事、朋友交往故事、公案故事。在家庭生活方面,“承祧继产型故事”如《张孝基陈留遇舅》、《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滕大尹鬼断家私》通过“巧析家产型”以及“兄弟分家型”等具体故事类型

来表达兄弟之间应和睦相处,相互礼让,表达注重手足之情,家庭团结的观念;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多刻画智慧女性的形象,“三言”正是生动的反映了这一现象,它在描写家庭生活故事中也多以巧女故以及巧媳妇为主角,“三言”中通过对女性智慧故事的描写,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张扬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意识,如《张淑儿巧脱杨生》中张淑儿用智慧解救一筹莫展的杨生;《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李氏为杨益出谋划策等都表现了对女性的赞扬,突出智慧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三言”中的婚姻爱情故事主要宣扬现符合广大市民审美心理的新型婚恋观。通过“娶妇得郎”、“一笑姻缘”等故事类型来歌颂婚恋自由,肯定“情”对“礼”的挑战,“娶妇得郎”型故事《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也公开主张“相悦为婚,礼以义起”认为青年男女之间的接触相爱正如“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这种对于“情”的尊重与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尖锐对立,阐释了当时民间思想中包容、解放的自主精神。在“三言”的生产故事中多以商人为描写对象,在传统观念中,“士、农、工、商”,商地位最低。但是在“三言”中经商活动已被视为正当的职业,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对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质疑,而对自食其力的经商活动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施润泽滩阙遇友》叙写小商人施复拾金不昧,好心得好报,多次逢凶化吉,终至富冠一镇,寿至八十,子孙满堂,来宣扬与人为善、拾金不昧的精神。因此对商人商业行为故事的描写,反映出晚明时期商人势力迅速崛起的时代特征以及时下市民求财致富心理。“三言”对于朋友相交有深刻的见解,小说中写生死患难之际的友情,强调以义相交。如《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生死交》、《羊角哀舍命全交》,以及描写知音间的友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来歌颂超越生死的真挚友情,反映利益冲击下世情的薄淡。公案故事在“三言”中占了相当部分的比重,不仅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有的还表现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直接斗争。从《三现身包龙图断案》、《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尸变奇案型”故事《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巧判还银型”故事《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到“夺妻败露型”公案故事《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三言”通过各种各样的公案故事来揭示晚明时期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为金钱或情欲不惜杀人越货、亲人反目。“三言”公案故事另一重要的方面便是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黑暗。写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残酷,奸臣弄权,陷害忠良;官吏贪赃枉法,残害无辜《张廷秀逃生救父》;土豪劣绅仗势欺人,残害乡里,但更多的是讽刺官员贪酷无耻,阴险毒辣《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民间故事中多讽刺官员的篇目,对贪婪的官吏进行嘲弄,像在《滕大尹鬼断家私》一篇中对“清官”滕大尹故弄玄虚、中饱私囊的行为进行无声的讽刺;通过对某些公案故事中清官的描写也表现出了民众对社会正义以及清官的期盼。此中可以看出冯梦龙在创作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二)文本创作中的艺术特征

冯梦龙的“三言”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依据中国大量的民间故

事进行再创造,其艺术特征也就带有了中国民间故事的特征:

1.语言通俗流畅,力求白描化。

因为民间故事具有表演性,它的传承以口语为媒介,“三言”在创作上讲究说话艺术,采用通俗流畅的白话语言,保留了话本的说话套语。小说中常用“话说”、“且说”、“看官”、“话分两头”、“有分教”等套语。在叙述人物的家乡居址、社会地位、心理活动方面运用白描手法,以寥寥数语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极有表现力。如《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写白娘子的容貌:“许宣看时,是一个妇人,头戴孝头髻,乌云畔插着些素钗梳,穿一领白绢衫儿,下穿一条细麻布裙。”就自然而贴切地以通俗的语言写出了白娘子的形象。

同时“三言”中夹杂了大量的市井俗语,口语叙述中夹杂韵语也是其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把它们提炼概括为简短形象的俗语、谚语和诗歌,这些韵语涵盖了生产经营,生活,道德等各个方面,如反映市民经济生活中金钱左右一切的世俗经验“说着钱,便无钱”、“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以利相交,利尽而疏”;抨击世情单薄,人心叵测,自私自利的社会现象“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对家庭生活经验的总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养儿待老,积谷防饥”等。这些韵语有的作为人物语言的一部分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的预设故事情节发展,评论人物和事件来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故事叙述中尽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三言”在创作中也带有一些地方方言,如《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刘翁吆喝宋金:“个儿郎吃我家饭,穿我家衣,闲时搓些绳,打些索,也有用处,如何空坐?”“被丈人刘翁脱赚”就带有地方方言词汇,《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也有多句有方言色彩像“容我请他爷看尸则个”、“你是兀谁”“作甚打死他”、“我那日好不着迷哩!”。再如“半晌”、“娃子”、“外日”“落薄”等方言词汇在“三言”中也频频出现,更添小说的现实感和真切感。

2.故事追求平中见奇,情节程式化。

“三言”是有头有尾的讲述故事,故事情节简洁明快,多设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紧扣,保持着故事的奇异色彩。在追求故事奇异性的同时,又保持着作品的真实性、可信性,以平中见奇为特点。即“描写着普通人的寻常生活,却又坚持着以奇为美的的观念。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奇异惊人的情节,而又更加深刻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更加凝练的总结生活的规律。”[5]在追求“奇”中常采用误会巧合、偶然、意外的手法,构建各种曲折离奇的故事。如《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王翁给刘贵十五贯钱,而崔宁卖丝所得也恰好十五贯。由于刘贵的一句戏言,二姐误以为真离家出走,途中正遇崔宁;而盗贼到刘贵家行凶,窃得十五贯钱。有这些巧合,便酿成了一桩冤案。

后刘妻正巧被那个行凶的盗贼劫掠,才使此案得以真相大白。这种“无巧不成书”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既出人意外又合乎情理。

“三言”的故事情节虽追求曲折巧妙,但也显示了程式化的特征。即在故事中情节的重复,常见的是同样的场面或者类似的情节出现三次,来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塑造人物形象。如《醒世恒言》第三十七卷《杜子春三入长安》就写了杜子春三次到长安都遇到同一老者,老者赠银赠其银的故事,文中三次描写杜子春在长安相同的遭遇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将故事推向高潮。描写机智人物故事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都以相似的情节重复三次来塑造人物形象。此外《三现身包龙图断案》、《陈希夷四辞朝命》、《张道陵七试赵升》等都是通过情节的重复来突出故事主题。

3.大团圆式结局,风格理想化。

在“三言”大多喜剧团圆之作,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它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因此无论恶势力多么强大,主人公总能取得胜利,得到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大团圆结局或是善良之人得到好运,邪恶之人得到惩罚或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喜剧色彩浓厚,例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桂员外途穷忏悔》、《卖油郎独占花魁》等都是团圆式结尾。尽管在许多篇目中主人公都有一段悲剧性的经历,但是在叙述过程中也是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交织,以喜剧因素冲淡悲剧气氛。《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王景隆被骗尽金银,沦落到乞讨的地步,却与玉堂春合作,用瓦片假装金银哄骗鸨儿,使人忍俊不禁。冯梦龙给作品完美的结局并营造一种喜剧气氛也体现了普通民间尚“圆”、尚“和”接受心理。

4.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三言”中的民间故事不论是幻想性还是写实性体裁均以叙说普通民众的生活境遇和愿望为特征,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概括人们的生活经验,充满浓厚的的浪漫、理想特征。但在描写手法上无论是幻想故事还是生活故事都从社会生活出发,表现出现实世界的生活境遇。如“凡人遇仙型故事”《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揭露了恶霸张委觊觎灌园叟秋先的花园而勾结官府,罗织罪名,欲置其于死地,抢占秋先土地的故事。这虽然是一篇幻想性故事但也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艺术真实性。但在秋先走投无路的时候,作者驰骋想象让他得到了仙女的帮助,使恶霸张委身陷茅坑,从而死于非命。把浪漫主义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来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和意志,也表现出“三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特征。

结语:冯梦龙所整理的《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在故事选择与叙述上都关乎民间生活及民众的生活理想,其通过丰富的故事类型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言”中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创作与改编也表现了民间故事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而“三言”也凭借这些典型的民间故事在思想

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三言”对民间故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去看“三言”,它的故事依然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我国古代民间故事领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329—330.

[2]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325.

[3]黄霖杨红彬.明代小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8:122

[4]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680.

[5]谭邦和.明清小说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151.

参考文献:

[1]黄霖杨红彬.明代小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致谢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而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的出谋划策及家长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源泉。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她都费尽心血。没有兰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我提供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歌谣、史诗与民间长诗 第一节民间歌谣 一、歌谣的界定与分类 (一)定义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歌谣包括“民 歌”和“民谣”。民歌的曲调属于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将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二、民间歌谣的特征 (一)情意真切,袒露心声 (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1.四句头 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四、六、八句组成一节或一首。在南方最为流行,人们通常把它叫做“四句头”。如《刘三姐》 2.五句子 由七言五句构成一节或—首民歌,这种格调初看和一般四句头山歌差不多,实际上别具一格。它的头四句似乎已经把话说尽,却又赶上一句,或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或翻出新意,锦上添花,这就使作品情浓意深,更加动人了。 (三)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歌谣的传统手法为赋比兴,劳动人民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借以抒情或叙事,富于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 三、民间歌谣的价值、传承及其研究 (一)民间歌谣的价值 1.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3.反映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 4.影响文人创作 第二节民间长诗 一、民间长诗界说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 (一)民间叙事长诗

广义的民间叙事长诗应包括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的具有庄严格凋的史诗和后来产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诗。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二)民间抒情长诗 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 (1)抒情与叙事 民间抒情长诗重在抒情,没有故事情节,一部分首届连贯的抒情长诗虽然有一定的叙事性,但也只是事件的梗概或情节的片段与若干过去生活的画面,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抒情;民间叙事长诗要叙述完整的故事,其故事有头有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 (2)限知与全知 民间抒情长诗多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倾诉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愿望。民间叙事长诗多以第三人称叙事,被视为全知全能的视角,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叙述不同事件的发展和各种人物的言行,甚至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各种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节、中国史诗 一、中国史诗的类别 1.创世史诗 以创世神话为基本内容,以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文化之起源、演变、发展为内容的史诗,又称“神话史诗”,如彝族的《梅葛》。 2.迁徒史诗 以民族或支系在历史上的迁徒事件为内容,展示各民族或各支系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道路上的社会生活和族群命运,塑造迁徒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等人物形象及描绘各民族迁徒业绩的壮阔画

4第四章 民间故事

第四章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 教学目的:通过对民间故事这一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作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承载的多层面意义和价值,理解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本质。 教学要求:要求对故事学基本术语有较清楚的掌握,能够准确理解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民间故事的分类学,了解AT分类法的理解和基本的运用。能够运用民间故事类型理论,解读民间故事。 学时:4学时 文献调查:阅读一册本土民间故事出版物。 田野调查:你的家乡有没有哪种典型情节类型的故事? 传承训练:学讲一则民间故事。 第一节故事学概说 故事学就是指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说。故事学拥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研究流派和理论观点及体系。 一般学界将西方民间故事的早期研究者确定为格林兄弟,他们的著作《儿童与家庭幻想故事》对民间故事中相似或共同情节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民间故事,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和安德鲁·兰等。 俄国学者弗·普罗普和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对民间故事形态进行结构主义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普罗普开创结构主义叙事学先河,他的《故事形态学》(1928)被视为叙事学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芬兰学派。1907年,芬兰学者建立了一个民俗学家的国际性组织,国际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也称民俗学协会,于1909年起出版不定期刊物《民俗学协会通讯》,在上面发表了不少重要文章。芬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克罗恩,安蒂·阿尔奈等,他们受到进化论、流传学派、实证主义的影响,把流传在各地的异文按情节的统计分类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若干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一切历史、地理因素的思索,以及对口头传播的某些普遍认可的事实加以适当说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故事的起源形式,并能作出似乎可信的解释,说明故事所经历的变化怎样造成了所有不同的文本。该派认为这种研究还应指出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理及其传播的过程。这就是运用历史、地理的比较研究方法来研究民间故事。 芬兰学派的重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目前在世界故事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为各国学界所熟知的的故事分类法“AT分类法”。它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必记掌握并记忆]阿尔奈在1910年发表《故事类型索引》,比较分析芬兰和北欧其它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的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明文字写出概要,并按一定原则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分类编排,他将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

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

浅谈《巧女故事》的艺术魅力 【摘要】:德国作家马克斯?韦伯说:“科学的研究领域不以“事物 ..”的“实际”联 系为依据,而是以“问题 ..”的“思想 ..”联系为依据。凡在以新方法探索新问题并且揭示意义重大的新观点的真理借此而被发现的地方,一门新的“科学”就形成了。” [1](p19)而我则认为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新的“科学”,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民众对讲述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讲瞎话”、“讲古”、“讲经”、“说白话”、“摆龙门阵”等等,那么现在我就浅谈一下《巧女故事》艺术魅力的理解。 【关键词】:故事情节;丰富想象;情节程式化;艺术魅力;叙事艺术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巧女的故事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创作。早在晋人裴启所撰的《语林》中,已经记录了两则巧妇能言善辩而压倒文人的故事(原书已佚,见《北堂书钞》卷一三七、《艺文类聚》卷二十五引)。从巧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民间故事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巧女故事》体现我国民间故事非凡艺术魅力有哪些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传奇的故事情节 (一)、从故事情节来看,《巧女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张古老的老头儿为自己第四个儿子找媳妇的故事,故事一开头指明了张古老其他三个儿子跟儿媳都不大灵活,随后就说张古老想要找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四媳妇来帮自己管理家事。于是他就想了个巧妙的法子让三个儿媳回娘家探亲,告诉她们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三个人要一同去一同回来。”[2](p476)要三个媳妇带东西孝敬他,他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2](p476)三个媳妇没想太多就答应了,可是后来才发现她们没法做到公公要求的事就大哭起来,正好遇到巧女就把张老古要的东西告诉了他那三个媳妇,结果到他的三个媳妇返家时,真的带回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是一块回来的。张老古就纳闷他的媳妇们没那么聪明怎么会知道她想要的呢,于是就问他的三个媳妇知道真相后,就这样把巧女说给了四儿子。 就上述的故事情节而言则充满着很大的偶然性、传奇性和戏剧性,新巧奇妙。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而这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民间故事的奇巧就在巧女故事中得以体现,就在张老古三个儿媳妇遇到困难而无计可施时,碰巧就遇到巧女从此经过,便是故事得到进步

关于很短的民间故事.doc

关于很短的民间故事 你有没有给宝宝讲过民间故事呢?民间故事是故事形式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类型。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很短的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很短的民间故事篇一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

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 ·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本文是关于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感谢您的阅读!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按内容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5类。它有以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一、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 1.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的情节、事物和部分人物有超自然的性质。常把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 2.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 3.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有《毛衣女》、《叶限》、《吴堪》等。 二、动物故事。

1.以动物为主人公。 2.动物常被拟人化。 3.有的借动物间的纠葛表现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有的解释动物的习性;有的寄寓着明显的教训意义。 三、生活故事。 1.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 2.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扬善抑恶。 3.篇幅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 4.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四、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例如不少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五、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象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

内容摘要: 1996—1997年,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丰厚拓展、活跃多姿。其研究视野不仅观照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纵向、横向研究的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而且注意国内外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民俗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力求多角度、多元化的开放性研究。正因为既具有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开阔视野和科学方法,又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两年来的研究呈现出“长势喜人”的景象。 民间传说研究 传说研究着力集中在对人物、史事、风物传说的某一具体作品或同类传说的分析比较,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点:1.中国古代常把一些生活故事附会到“箭垛式”人物身上,而使之转变成传说;2.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并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的传说,其故事情节描述总要比出现较早的更丰满合理,更富有文学性。 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1〕是从文化角度研究传说的一篇佳作。作者抓住民间传承和典籍记载的同类传说变中不变的“七试婚传”这个核心情节,发掘“藏民智慧的‘七道难题’的传承源脉”。作者把该传说中的七道难题与藏文《贤愚经》和佛本生故事对比,发现四道难题在故事的结构设计上与印度佛经文学同型故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指出了这些难题与印度佛经文学关系密切的原因(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美学心理);并以“蚁穿空珠”这一世界性文化母题为例,对4个文化母题源于印度佛经文学的发现又进一步作了流播路线的考证,判断传入西藏的线路为“印度、汉族再到藏族”。作者认为除来自外域智慧母题外,还有“智走迷宫”。“遴选美女”母题及“吃肉”、“喝酒”、“揉羊皮”的考验,都充分显示了藏民族特有的创造能力和雪域高原民风民情的古朴清新。从而得出结论:重知识、重智慧的藏民族,以雪域文化为中心,“将世界文化的智慧母题消解、整合、涵化在藏文化里,”使之既有人类共同的文化母题,又不失民族本土文化的色彩。 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2〕一文,对陈三五娘故事从史实到传说、戏曲、小说的发展足迹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两点看法:1.该传说及艺术生命力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反封建伦理,符合人民的进步思想,”2.“正确认识陈三五娘传说及其文人改编稿的流传、演变过程的失得”,对其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小见大,有利于“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演变的规律”有利于“探讨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关于观音,西王母等传说,一些学者把其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联系起来研究,有了深入进展。贺嘉的《民间传说中的观音》〔3〕对观音出世、性变、化身神威与其他神灵以及地方风物、习俗的传说作了全面论述。作者认为,观音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逐渐不同于佛典中的观音,“观音由男变女和多种化身,正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教文化在群众心理所引起的碰撞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并特别强调指出:民间传说中的观音,是人民群众根据需要“塑造出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而不是佛典故事的翻版,”赋予观音“神奇的幻化和惊人的超凡力量,”成为劳动人民“希望与期待的寄托”。作者还认为观音传说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的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紧密相连。王青《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4〕追溯到《汉武故事》考察该传说的形成,认为西王母会汉武帝故事承袭了魏晋时的西王母传说,接受了道教影响。作者把该传说与史实、宗教结合考察,造就了西王母传说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米恒夫《露筋女传说考论》〔5〕对该传说嬗变历程作了梳理,认为这个晋、唐一般性的传奇故事到了宋代,被注入道德主题,变成了宣扬妇女贞节的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800字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800字 本文是关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8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800字篇一 有这么弟兄俩:哥哥在城里开着门头做卖买,是方圆百里数一数二的富豪人家,弟弟在家下庄户,一年到头靠耕种那点山岭簿地,不用说吃大米、白面,就连地瓜、饼子也填不饱肚子! 这弟兄俩的娘早已下世,留下个老爹轮流着养活。上半年,爹到老大家吃住;下半年就到老二家吃住。 老爹每当轮到老大家时,住得是高楼大厦;吃得是大米、白面、鱼、肉、禽、蛋。可是到了老二家里,住得是茅草小屋,连地瓜、饼子也难吃到尽头。弟弟的两个孩子,每逢看见那黄灿灿的饼子,馋得干咽唾沫,儿和媳妇也不舍得掰给孩子一点吃! 这年除夕,哥哥来到弟弟家和老爹凑在一起过团圆年。吃饭时,哥哥见弟弟家这粗茶淡饭,触景生情地对他爹说:“爹,你说俺弟兄俩哪一个最孝顺?” 爹听后笑了笑,说:“都孝顺。” 哥哥又问:“爹啊,两个都孝顺,还有个最孝顺的呢?” 老爹听老大说到这里,便抬起头来,先看了看大儿,又瞅了瞅二儿,然后不急不忙地说:“你让我怎么说呢?” 老大说:“这还不好说,您在谁家住得最好,吃得最好,谁就最孝顺!” 老爹叹了口气,说:“是啊,我在你家住得好,吃得好男女老少都一样,难分长辈、小辈,在你弟弟家,住得孬,吃得孬,可有口差样的饭菜,全家都不舍得吃,只留给我一个吃。就连那两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知道把顺口的留给爷爷吃!呢你说,谁最孝顺?” 老大听后,只见他那白净净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一句话再也说不出来。 你说这两个儿子,哪个最孝顺?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800字篇二

仫佬山乡有个村庄叫中寨,寨前有一峭壁深岩,岩洞中有一种石头,叫“鸳鸯石”。关于它,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中寨有一个年轻姑娘,名叫勒耶,生得聪明、美丽,心地善良,是仫佬山乡有名的歌手,方圆十里八寨的后生谁不羡慕,他们常来和她对歌,向她求婚,可是,都被她拒绝了。 那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到了,这是仫佬人的歌节。大清早,勒耶身穿靛蓝花边衣,下套彩色百褶裙,脚穿鸳鸯白线鞋,头插双龙白银簪,打扮得似仙女一般,便和同伴们一起去走坡①。后生家们见了,蜂拥而来,纷纷要和她对歌。人们听了,给对歌人让出一条道来。只见一个二十来岁的后生走过来,笑着唱歌,这时,勒耶瞄了那后生一眼,只见他长的身强体壮,英俊朴实,心中十分高兴。她接着唱。 后来,勒耶打听到后生是东寨的放牛郎,名叫索卜。两人便经常一起走坡对歌,一起上山割柴草,互相帮助,相亲相爱。不久,俩人订下了婚约。 勒耶和索卜相爱的事,象春风一样传遍了村村寨寨,老人们都说他们是天生一对。可是,也有的人说,勒耶有福不会享,多少富家子弟她不爱,偏偏去爱一个放牛郎。这话很快传到了勒耶贪财的阿妈耳里,她又气又急地说:“女儿呀,你是妈心上的肉,俗话讲:‘嫁给富汉,肉汤泡饭;嫁给穷汉,鼎锅刮烂。’婚姻大事由阿妈为你作主!”勒耶听了,羞羞答答地说:“阿妈呀,强扭的瓜不甜。我心里有谁,谁就是我爱的人……” 阿妈拿她没办法,一气之下,便把她关在竹楼里,对她说:“如果你不依阿妈,以后你再也别想到外面去了。”这样,勒耶无法和索卜见面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八月十五歌节又到了。勒耶天天想念索卜,但自己被关在竹楼里,整天做鞋、绣花,又怎能见到索卜,倾吐心头的痛苦呢?她从窗口望去,仿佛看见了索卜消瘦的面容,不由得伏在窗前暗暗哭泣。突然,远处传来了索卜的歌声:这歌声多么亲切!她抬头向外望去,只见寨前的大榕树下坐着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不是可怜的索卜吗? 索卜听到了勒耶清脆、动听的歌声,知道了勒耶的处境,又是高兴,又是发愁。他发誓要把勒耶救出来。

民间文学复习题

民间文学复习题 三、练习题 1.劳动歌:劳动歌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多用于体力负荷很重或者动作重复单调的劳动,而且多为集体劳动,如打夯号子、装卸号子、行船号子等。 2.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3.忠实记录:是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主要原则之一。其含义为:要忠实于现场的全部讲唱,包括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各方面,搜集者不加任何改变。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忠实于讲唱者的语言。必须现场做好记录,可用录音、摄影、录像等手段,并会使用相关设备。记录时要记下讲述者情况、采录者姓名、采录时间和地点等。 4.白蛇传: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白蛇化身的女子与许仙相爱的传说。其基本情节为:(1)白蛇成仙,带青蛇来到人间;(2)白娘子与许仙邂逅相恋成婚;(3)白娘子被法海施计而现原形,吓死许仙,盗仙草救夫;(4)许仙被禁金山寺,白娘子一斗法海,水漫金山;(5)二斗法海,白娘子被困雷锋塔;(6)三斗法海,小青毁掉雷锋塔,救出白娘子。关于该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为明编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是一个妖精迷害人并被镇压的故事,其中已有白蛇传的核心情节。明代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有了完整的故事和细节,但仍然是“妖精缠人”的故事,不过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到清乾隆年间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白娘子已由蛇妖转变为蛇仙,成为民众理想中的妇女形象。到近现代,该传说突出了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 5.牛郎织女传说: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该传说的基本情节为:(1)织女洗澡,牛郎拿去衣裳,牛郎织女相恋成婚;(2)王母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挑担追到天上;(3)王母划出银河,牛织隔河相望,雀桥相会。牛郎、织女本是星名,先秦时期二者只是神话中的形象,没有爱情关系。已有文献表明,该传说在东汉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其时牛郎、织女已有明确的爱情关系,而且有天河相隔、喜鹊搭桥、七夕相会的情节。后来传说又同“两兄弟型”“毛衣女型”“难婿型”故事结合。 6.英雄史诗: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歌唱英雄、描写战争、记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其故事内容一般是讲述英雄如何率领本民族的民众抗击侵略、保家

有关民间故事的传说

有关民间故事的传说 本文是关于有关民间故事的传说,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有关民间故事的传说篇一 据说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玉皇大帝都要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于是就派铁拐李下凡查看民情。铁拐李为八仙之一,是个跛脚叫化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夜饭的时候,提着要饭的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处各家乞讨。 讨完饭后,铁拐李把讨来的东西带给玉帝老爷子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玉帝老爷子就让富人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世间,一个精明的商人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很快就想到了应对办法。到吃年夜饭的时候,这户人家把大门关的严严紧紧,家人谁也不许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打开门,桌上什么也没有。 铁拐李一看,认为这户人家穷得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就大发慈悲,悄悄在这户人家的门口放上几个金元宝就走了。就这样,这家人越来越有钱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到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纷纷跟着学起来。后来,铁拐李见家家户户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自己下凡探察之事已被人们觉察,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 但是,关起大门吃年夜饭的习惯,却据此流传了下来并延续至今。 有关民间故事的传说篇二 有一天,一个穷人骑着马去旅行。走到中午,他感到又渴又饿,就把马拴在一棵树上,坐下来吃午饭了。这时,一个有钱人也来到这个地方,并把自己的马拴在同一棵树。 “请不要把你的马拴在这棵树上。”穷人说,“我的马还没有驯服,小心踢死你的马!” 这个有钱人却回答说:“我愿意把我的马拴在哪里就拴在哪里!”就这样,他把他的马拴牢后,也坐下来吃午饭去了。然而,不一会儿,他们就听到了可怕的嘶叫声,并看到两匹马踢咬起来。两个人同时向马奔去,但已经晚,有钱人的马

第五章 民间故事

第五章民间故事(重点) 一、民间故事的含义。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 ?内容特征: 若按故事的发展脉络来看,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以下特征: ①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的故事继续流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 冲突的故事。 ③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 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 ?艺术特征: ①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②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③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三、民间故事分类方法。 目前,我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一种简要的分类方法是将故事划分为四个大的门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 ?幻想故事: 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这类故事的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这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展开的叙事,是对民间观念与意识及社会底层生活的一种形象化叙述,表面上其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 ?民间笑话: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凸显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民间寓言: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四、民间故事的价值。 ?文化价值: ①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 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 ②民间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猎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民族、民俗、哲学、宗教以及 天文、地理、气象、生态、生物等各个领域。这部浩大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具有多重文化的复合形态。 ?教育价值: 民间故事的内容切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形式又为人们喜闻乐见,因而它自然成为民众进行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

关于民间故事精选.doc

关于民间故事精选 民间的故事数不胜数,除了四大民间爱情故事,还有很多具有教育意义和奇异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民间故事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民间故事精选篇一 很早以前,有一个老实巴脚的农夫,娶了一个巧媳妇。两口儿过日子,男的种附近财主家的佃田,女的一年到头帮财主纺纱织布,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这家财主,两代都是秀才。这天中午,老实巴脚的农夫耕完田,回去吃中饭,就把耕牛拴在坡里。 谁知吃过中饭来一看,耕牛不见了,急得他四处寻找。最后,在小财主掌管的私塾门前,才把耕牛找到。但是,小财主不让牵走,说耕牛是自己的。于是,两下就争执起来。老财主假意上来评理,推说:"黑毛猪儿家家有。这头耕牛你说是你的,他说是他的,谁也扯不清白。我来出个对子,谁对上了,耕牛就归谁。" 小财主一听,满口答应。 老财主就说,这个对子里要有"尖尖,圆圆,千千万,万万千",最后还要回答别人的问话,说一句"那还消说"。 小财主十分神气地抢先说道:"我的笔苞儿尖尖,笔杆圆圆; 写出的大字是千千万,写出的小字是万万千——"老财主接口问道:"那你一手字肯定写得不错吧?"小财主回答道:"那还消说!" 常言道:急中能生智。老实巴脚的农夫先是气急得没法,听了

小财主的应对,立刻说:"呸!分明是我的头儿尖尖,鞭杆儿圆圆,耕出的大田是千千万,耕出的小田是万万千。要是哪个问我:那你一手田肯定耕得不错吧?我就会回答他:"那还消说!" 老、小财主一听,连声说:"不行,不行,第五句要别人问,你回答。"小财主当即宣布自己"赢"了,准备牵牛回家。 "慢着!"随着声音,赶来一位衣着朴素、品貌端庄的女子,这就是农夫的"巧媳妇"。她向老实巴交的丈夫说:"他们这是故意刁难。也不过是篾穿豆腐——值不得一提。你放心,我现在就让他俩争着来问我!"巧媳妇说完,便转向财主,叫他们听着:"我的脚趾儿尖尖,手指儿圆圆,养活的大混蛋是千千万,养活的小混蛋是万万千——"老、小财主一听气坏了,忙争着相问:"你这是在骂我们吗?"巧媳妇气愤地回答道:"那还消说!" 人们望着巧媳妇同丈夫牵牛回家了。 关于民间故事精选篇二 清末,我县上村乡东崔村有个财主叫王二则,此人胡须半个黑、半个白,家豪大富,土地方园数顷,骡马成群,但是他却很信鬼神。清明烧纸,过年烧香,大小庙宇更是三、六、九必到,出门先看是黑虎拦路,还是黄道吉日。 一天,从东阳关来了三个人,自称能接财神,会使法术,可使人家日进斗金。财主王二则一听大喜,对三个人更是殷勤招待。三个东阳关人心中暗喜,如今遇着一个老财迷,可要发财了。 从此,王二则全家不理其他杂务,每晚都到村外十字路口烧香,从路口一直烧到家里。又是祭猪,又是祭羊,更是祭财神像,听从三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46.第18题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 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 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 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 "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52.第49题 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47.第3题 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48.第22题 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9.第23题 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50.第32题 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52.第34题 "源于人类口头的文本" 答案: "源于口头的文本",又称"与口传有关的文本",是指某一社区中那些跟口头传统有密切关联的书面文本,它们通过文字被固定下来,而文本以外的语境要素则无从考察。它们具有口头传统的来源,因而成为具备口头诗歌特征的既定文本。

民间传说及其艺术特色

民间传说及其艺术特色 【摘要】: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间故事,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美丽动人的传说, 民间故事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它以劳动群众为主体,是广大人民思想、感情的忠实表白,是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艺术反映,也是人民文艺才能的有力体现,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凝聚着人民丰富的知识、智慧和经验,各民族文学包含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作家文学,民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色,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造成了它们流传下来的方式各不相同。 关键词:民间文学口头性反抗追求执著自然流露 一、民间文学的产生 民间文学从最初产生时起,就具有集体性,人类自从出现在世界上,就都过着集体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一起耕种一起饮食,互相依存,共同生活于社会。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团结起来,组成一个小团体,共同对抗野兽。离开了群众的人将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农耕等生存方式,在劳动生产和求取安全方面,对社会集体力量的依靠更为需要,不管是在原始氏族社会还是在后来的阶级社会,民间文学都是依靠集体来创作,依靠集体来流传,也依靠集体来保存的。 那些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歌谣都是整个氏族部落最关心的事物,作品的思想感情也是整个氏族部落的集体观念、共同心理状态的艺术概括。人们在进行种种集体活动时,就会伴随着种种的文化行为,一种文学的产生,有种方式:一种是你一句我一句地编唱,另一种是主要由一个人领唱,在场的其他人则随声附和,表现为一唱百和的形式,还有一种是分工合作的创作,先由一个人出故事,再由另一个人据以编出唱词,然后由第三个人编出曲调。种种迹象表明,民间文学的创作不可能不是集体创作。例如《牛郎织女》。 二、牛郎织女故事的完善 这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人物传说,最早记载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是西周的《诗经·大东》,《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借喻人间恋人两者相爱,一年一度才会相会一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的《燕歌行》、谢惠连的《七月七日咏牛女》等才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等完整情节,到了张华的《博物志》、任昉的《述异记》等,故事才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起来。张华的《博物志》说,人间的人朝天河,见了牛郎,任昉的《述异记》讲,河东织女是天帝之女,能织云彩,天帝怜其辛苦独处无欢悦,把她嫁给了河西牛郎,后来,又怒其贪欢忘了工作,把她责归河东,一年只准见一次面,从张华的《博物志》到任昉的《述异记》,扯到了得道仙人的事,可见,这个故事已经与仙道发生了关系【1】。现在通行的《牛郎织女》传说,把织女改为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把误传了天帝命令的乌鸦改成了在天河上为他们夫妻搭桥的喜鹊。 三、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与发展

关于民间故事的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篇)

(一)无意井 很久以前,在石门山东山脚下住着一个靠采药为生的老汉,叫周声。几十年中他识得上千种药。他采的药送给镇上的药铺,一年中只要够吃饱肚子就满足,余下的钱全替贫苦的人垫付药钱。 这天,周声在山涧采药,发现一条满身红黑斑有酒杯那么粗的毒蛇和一只碗口大小浑身青白相间的青蛙对峙。青蛙的一条前腿已被咬伤,裂开的伤口露出粉嫩的肌肉。毒蛇不断地吐出黑色的信子,准备发起猛攻。青蛙吸足了气,把身体鼓得像只球,来显示自己的体壮,可毒蛇不买青蛙的账,眼看青蛙就要成为毒蛇的美食,周声挥起手中药铲,三两下将毒蛇打死,掏出随身带小刀将毒蛇开膛破肚,取出蛇胆装入小罐中。正准备走,一看青蛙还爬在石头上,抬头看着他。他弯腰捧起青蛙,用针把青蛙裂开的皮小心缝合起来,然后从药篓中找出草药,用嘴嚼成糊状,敷在青蛙的伤口处,又从衣角撕下一条布将伤口轻轻包上,这才把青蛙放下。 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皮发焦,周声又到山上采药。他带的水早就喝完,正准备回家,突然发现山坡上躺着个人,跑过去一看,是个过路的讨饭老汉。必须先弄点水使老汉苏醒过来。可这山坡上哪有水呢?只有到山下去找了。他把老汉抱到一片平地上,刚一转身,发现身旁不远处有一口水井,周声赶忙过去,取下随身带的葫芦头装满了水,他喝了一口,清凉甘甜,十分解渴。便一口一口地喂老汉喝。不一会老汉醒了过来,他又掏出一块吃剩下的玉米饼子递给老汉,老汉三口两口吃完,又喝了几口水,慢慢坐了起来,对救命恩人千谢万谢。周声接过水葫芦,回身准备再灌一葫芦,可那口井不见了。周声觉得很是奇怪。 从那以后,周声上山挖药,只要觉得口渴身边就会出现一口水井。村里打柴的和放牛的也常常无意中遇到此井。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称它为“无意井”。几十年过去了,直到周声成了周老汉。一天又遇到此井,他灌了一葫芦水,坐在那里两眼直盯着那口井,想看这井究竟是怎么回事。瞬间那口井变成了一只大青蛙,冲周老汉亲切地叫了两声后跳走了。周老汉终于明白了,那口无意井原来就是他救过的那只大青蛙,它是在报答周老汉和那些打柴、放牛的穷人。 1.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2分) 对峙:

第七章 民间故事

第八章民间故事 第一节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 一、故事的界定 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对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古话”、“古经”、“瞎话”等等。 “民间故事”一词的英文是Folk tale。对民间故事的定义,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指称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我们这里取狭义的民间故事概念。 二、故事的分类方法 只要世界上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在流传。就全世界而言,民间故事如恒河沙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情节和类型也有这么多,往往同一个故事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据统计,一个民族所流传的故事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国际性或世界性的。也就是说,故事的情节类型是有限的,许多故事不过是同一故事的变体和异文而已。民间故事的这种类型特点,使其分类也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分类学家和故事分类方法,构成一种研究体系,即故事的分类学研究。 在这些分类方法中,有的依据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进行分类,有的依据故事的母题进行分类,还有的依据故事情节的功能或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进行分类,世界各国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编辑的故事索引多达百余种。其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是“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按照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对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分故事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一)动物故事(1-299号) (二)普通民间故事(300-1199号) (三)笑话(1200-1999) (四)程式故事(2000-2399号) (五)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号) “AT分类法”为国际间故事研究的对话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一分类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的故事未被列入或列入较少,在故事范围界定、类别划分、类型编排等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索引,有两部较有影响的著作:1937年德国学者沃·爱德哈德(W·Eberhard)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99年译成中文;美籍华人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该书中文版1986年出版。 两步著作由于出版早,均未涉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故事普查采集的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