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

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

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习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

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1)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10、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盘曲而上,一片明艳,迫着溪流

外洞:洞心像桥洞,里面宽敞高大。

孔隙:容小错暗,低矮、卧船进出

内洞:奇特险、双龙蜿蜒,形色多变。

资料提供者:cheng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六单元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设计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也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以议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论证方式——破立结合和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杂文文风和特点。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沉浸文本,互动探究,把握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对现象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体会学习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鲁迅杂文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评类”作文本质上是议论文,主要针对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时评文章,可运用破立结合论证方式。写时评是地,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这种作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容易出彩。 二、分析课文,理解破立 1、什么是破立结合的方式? 明确:“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文中的“破”是为了“立”,是为了确立不违背常理的观点。并且,这个观点是和生活中的现象或错误言论完全相反或对立的。 2、作者鼓吹对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源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很多痼疾弊端,面对

最新[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优秀教案设计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帮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文化阻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分,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 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楚

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2.能力: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思考: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孔隙”的写法。 四、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 五、学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有谁能说说旅游有什么好处。(生自由说)

二、检查预习 1.过渡:今天,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去金华的双龙洞旅游。要去双龙洞得做好准备——认识去金华的双龙洞的路(小黑板出示生字),有谁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了?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语,及时纠正读音。 浙(zhè)呈(chénɡ)郁(yù)稍(shāo)额(é) 3. 指名上台书写生字词语及读音。 (1)注意字型:“聚”的下半部分。 (2)与形近字区别:呈(程);稍(梢);折(浙);昏(婚) 4. 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整体理解课文。 1. 自由轻读课文,用“△”标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这些景点的景色哪儿最美、哪儿最险、哪儿最奇? 2. 同桌讨论作者游览的顺序和经过的景点以及个景点的特点。 3. 说说作者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经过了哪些景点以及各自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金华→ 罗甸→ 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美)(险)

(奇)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看看哪些景色最美?再看看还有哪些不理解,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反馈。 (1)第1自然段交代了作者旅游的时间、地点及金华双龙洞的所在位置。 (2)第2自然段介绍了作者去双龙洞时沿途见到的美丽风光。(可结合学生的介绍填表) 沿途景物特点 山上公路 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盘曲而上 精神、多 多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水溪流 水声宽窄缓急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一、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三、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四、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外国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传,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哟“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恶,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师生共读:且介亭杂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3.讲解课文前半部分。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 bié) 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

【精品】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内容: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二)解决办法 1.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练习给课文列提纲,把理解课文和领会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联系起来。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课文,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三)具体地学习、讨论课文内容,看看学懂了什么? (四)试给课文列提纲。 五、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会对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别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文章,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足迹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8记金华的双龙洞 2.放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学课文(目的是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1.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几名学生连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错音,帮助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 3.自读课文(目的是理清课文条理)。

【知识学习】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优秀教案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2.走进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浙:三部分要紧凑,中间“扌”的竖起笔要高,“斤”首撇要短稍平,下横稍长。 鹃:左窄右宽,“口”扁小,“月”要长,“鸟”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一些。 郁:“有”横短撇,撇的横上部分要小,“月”要窄,“阝”在右边,竖要长。 臀:上宽下窄,“殿”要紧凑、左边撇和末笔捺要外展,“月”左右两竖行笔有力。 陆:左窄右宽,“击”两横相近,下横要长,中间竖是一笔,要长,下边框要扁。 端:“立”窄小,下横变为一提,“山”要扁,靠上,“而”横稍短,下框扁宽不封闭。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

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与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您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不?”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就是您,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就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她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就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她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与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与“八德”(忠、孝、仁、爱、信、义、与、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就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就是国民党反动政权与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与“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与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导语: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以下是本人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两翼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雨西湖》和《鼎湖山听泉》。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三分钟:《雨西湖》 课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0200521133616)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 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 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 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 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 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 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 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 孱(càn)头玄虚国粹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 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教案5

《拿来主义》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1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2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三、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 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学生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学习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汇报交流。 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 四、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感受是什么? 4、观看相关的媒体课件。 五、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背诵作业。

人教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以“三环五步教学法”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基本架构。 (二)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说,杂文属文艺性散文,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从实用文体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本单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细化到这篇课文,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议论说理的能力,鉴赏文章蕴含的哲理美、语言美,能够运用课文传递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等。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训练后,基本掌握了议论文体的基本特点,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我校学生在经历了学校多年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适应了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适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开展。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自主学习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读辅导资料和课文为主,完成导学案,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主旨,理清文章思路。设计以下流程: 教师导入:时下,吃洋快餐,穿洋品牌,看美国大片,哈日韩潮流正在成为中学生的一种时尚,而另一方面,以背《三字经》《弟子规》,读“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对待西方文明和传统文化究竟应该采

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 投影学习目标: 1.自读导学案“知识链接”,明确“杂文”的文体特点; 2.读课文,明确“拿来主义”针对的社会现实; 3.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指出“拿来主义”在课文中的含义。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导学案”练习。 (二)合作探究 此部分解决目标中“掌握课文运用比喻形象说理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两大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故放在“合作探究”部分完成,意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碰撞,探求真知。 (三)探究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讽刺与幽默是杂文语言的鲜明特点,而这一点在鲁迅杂文中体现得更为鲜明,请从含义、方法、效果诸方面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 1.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1)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示例: ①不知那些古董下落如何(含义);②仿拟说书套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方法);③暗刺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效果);④语言调侃诙谐(效果)。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态度恭敬,做派张扬―与“几张”的数量之少形成强烈反差―刻画出“送去”的丑态―极尽讽刺奚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讲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 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