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元明清时期的声乐教育发展脉络概述

宋元明清时期的声乐教育发展脉络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6382715.html,

宋元明清时期的声乐教育发展脉络概述

作者:田雯雯

来源:《艺术研究》2014年第03期

摘要:中国古代声乐教育史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和中国古代声乐史的重叠和交叉,是

音乐通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以历史为主线,对宋元明清时期的声乐教育的发展、演变状况进行研究,探寻古代声乐教育发展的规律。就声乐教育来说,涉及歌唱家、官办声乐教育、私学性质的声乐教育、声乐教育理论、少数民族以及外来声乐教育等。

关键词:宋元明清声乐教育发展脉络

我国古代声乐艺术繁荣多样,这与声乐教育的师承教习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歌唱活动的排练和演出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教育。凡是在客观上对人的声乐审美观念、声乐艺术修养、声乐技能产生实际影响的活动都具有声乐教育的性质。

一、宋元时期的声乐教育

宋元时期由宫廷音乐为重心转向了民间,民间音乐教育行为逐渐兴起,世俗音乐逐渐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宫廷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雅乐和燕乐的教习排演。太常寺和教坊所教习的歌曲为重新配曲的古歌,歌词为《书经》、《诗经》等。官办教育体系并没有设立乐学,但苏湖州学中的教育家胡瑗实行了诗乐教育,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记载“先生在学时,每公私试罢,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

宋元承袭前朝传统,贵族、士大夫家中盛行蓄养歌舞妓,私家音乐传教盛行。在勾栏伎艺、书会、教坊杂剧的各类活动中,出现了戏曲音乐的传教活动。《都城纪胜》中记载“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正杂剧为正色。旧教坊有筚篥部、大鼓部,……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书会进行师承传教,对戏曲唱腔进行学习、汲取、加工、创新,丰富了其音乐得表现力。杂剧、散乐团体通过音乐传教培养自己的成员。从教习内容上看,宋代以滑稽戏和歌舞戏的杂剧为主,元代的杂剧教习内容更为丰富,南戏的传教中最著名的是《琵琶记》。但是元朝官员曾用法律手段对杂戏的教习活动进行压制,《元史·刑法志四》有记载“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虐,并禁治之。……诸弃本逐末、习用角抵之戏,习攻剌之术者,师弟并杖七十七。诸乱制词曲,为讥议者,流。”

唐至元,随着西方基督教的传播,唱诗班已在中国出现,基督教聂斯托里派的景教传播主要是用叙利亚文歌唱赞美诗进行的。元代,意大利罗马大主教士约翰·蒙高维若(Monte Corvino·j)组织唱诗班,演唱赞美诗,教授对象为中国儿童。约翰·蒙高维若在汗八里写给教

皇的信中谈到:“经约翰·蒙高维若施洗者约六千人;陆续收养40名(一说150名)7-11岁的

儿童,教他们拉丁文字和圣教礼仪;为他们抄写《附谱圣咏》,组成唱歌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