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鲁教版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单元测试教学文案

最新鲁教版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单元测试教学文案

最新鲁教版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单元测试教学文案
最新鲁教版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单元测试教学文案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化学真奇妙》初中教案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开始学习化学,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发言,效果较好。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docx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 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 (二)科学探究的途径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使用原则 (1) “三不”原则:不能; 不能去闻药品的气味; 不能。 (2) 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mL,固体只需。 (3) 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要放在。 2.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块状:用夹取,放入平放的 滑落至底部,可防止打破容器底。 ②粉末: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再将容器慢慢直立(横放竖),使块状物轻轻(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较多量:倾倒法,瓶塞,标签,瓶口与容器口紧挨。 ②较少量:用滴加,注意要“垂直悬空”。 ③一定量的液体:所用仪器:和 (3)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①液体用:a.量筒应放,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 改用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若视线偏高(俯视),读数偏;若视线偏低(仰视),读数偏; ②固体用:a.将游码拨零,调节天平平衡; b.称量物放盘,砝码放盘。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纸片上(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砝码要从到加,用镊子拨动游码; 称量物的质量 =的质量 +的质量。 3.物质的加热 ⑴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 用加热。 ②灯壶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鲁教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

鲁教版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 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 2 点燃 Fe 3O 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 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 2 点燃 2Al 2O 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 2 + O 2 点燃 2H 2O 6. 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 2 点燃 2P 2O 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 2 点燃 SO 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 2 点燃 CO 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 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 2 点燃 2CO 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 4 + 2O 2 点燃 CO 2 + 2H 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 2H 5OH + 3O 2 点燃 2CO 2 + 3H 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 2O 通电 2H 2↑+ O 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 2(OH)2CO 3 加热 2CuO + H 2O + CO 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 3 2KCl + 3O 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 4 加热 K 2MnO 4 + MnO 2 + O 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 2CO 3 H 2O + CO 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 3 高温 CaO + CO 2↑ 19.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2H 2O 2 2H 2O+O 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20. 氢气还原氧化铜:H 2 + CuO 加热 Cu + H 2O 21.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 CO 2↑ 22.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 2O 3 高温 4Fe + 3CO 2↑ 23.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 3O 4 高温 3Fe + 2CO 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 2 2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 2O 3 高温 2Fe + 3CO 2 26.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 3O 4 高温 3Fe + 4CO 2 四.单质、氧化物、酸、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7. 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 2SO 4 ZnSO 4 + H 2↑ 28. 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 2SO 4 FeSO 4 + H 2↑ 29. 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 2SO 4 MgSO 4 + H 2↑ 30. 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 2SO 4 Al 2(SO 4)3 + 3H 2↑ 31. 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ZnCl 2 + H 2↑ 32. 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FeCl 2 + H 2↑ 33. 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MgCl 2 + H 2↑ 34. 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2AlCl 3 + 3H 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置换反应) 35.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 4 FeSO 4 + Cu 36.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 4 ZnSO 4 + Cu 37.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 + 2AgNO 3 Cu(NO 3)2 +2Ag 38. 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Al + 3CuSO 4 Al 2(SO 4)3 +3 CU 五.其它反应 39.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 3 + 2HCl CaCl 2 + H 2O + CO 2↑ 40.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 2CO 3 + 2HCl 2NaCl + H 2O + CO 2↑ 41.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 4 Cu(OH)2↓ + Na 2SO 4 42. 二氧化碳溶解于水: CO 2 + H 2O H 2CO 3 43. 生石灰溶于水: CaO + H 2O Ca(OH)2 44. 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 CuSO 4·5H 2O 加热 CuSO 4 + 5H 2O 45. 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 CuSO 4 + 5H 2O CuSO 4·5H 2O 46. 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炭层:CO 2 + C 高 温 2CO 47.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 2 + Ca(OH)2 CaCO 3↓+ H 2O 2 MnO 加热2 MnO

燃料与燃烧第二版习题答案..

100 1 《燃料与燃烧》习题解 (仅供参考) 第一篇燃料概论 1.某种煤的工业分析为:M ar =3.84, A d =10.35, V daf =41.02,试计算它的收到 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的工业分析组成。 FC daf =100—V daf =58.98; V ar = Vdaf X 100 - M ar - A ar =35.36 100 A = 9.95 FC a r = 50.85 V d = 36.77; 2.某种烟煤成分为: M ar =4.0; 试计算各基准下的化学组成。 解:干燥无灰基:S daf =100 一 C daf 一 H daf 一 O daf 一 N daf = 3.80 Aar 严需、8 .33 C ar =C daf 冥 100~ A ar ~ M ar =72.95 解:干燥无灰基的计算: V daf =41.02 收到基的计算 FC ar =100-A ar - M ar -V ar 干燥基的计算: A =10.35 FC d = 100-V d -代=52.88 C daf =83.21 H daf =5.87 O daf =5.22 N daf =1.90 A d =8.68 收到基:

ar =5.15 O ar =4.58 N ar = 1.67 S ar =3.33 M ar =4.0 干燥基: A d = 8.68 C d 亠晋=75.99 H d = Hdaf X 0.913 = 5.36 O d =Odaf X 0.913 = 4.77 N = N daf X 0.913 =1.74 S d =SiafX 0.913 = 3.47 干燥无灰基: C daf =83.21 H daf =5.87 O daf =5.22 N daf =1.90 S daf =3.80 3.人工煤气收到基组成如下: 计算干煤气的组成、密度、高热值和低热值; 解:干煤气中: CO CH O N CO p = M 干 /22.4 H 2, d 4,d 2, d 2, d 2, d =48.0 X [100/ (100-2.4 ) ]=49.18 =19.3 X 1.025=19.77 =13.31 =0.82 =12.30 =4.61 =(2 X 49.18%+28X 19.77%+16X 13.31%+32X 0.82%+28X 12.30%+44X 4.61%)/22.4 =0.643 kg/m (3020X 0.1977+3050 X 0.4918+9500 X 0.1331 ) r3 . ., 3 ,— (3) Q 高=4.187 X =14.07 X 103 kJ/ m 3= 14.07 MJ/ m Q 低=4.187 X( 3020X 0.1977+2570 X 0.4918+8530 X 0.1331 ) 3 3 3 =12.55 X 103 kJ/m 3= 12.55 MJ/ m 3 第二篇燃烧反应计算 第四章空气需要量和燃烧产物生成量

鲁教版初中化学测试题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 下列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仪器经过磨毛处理的是( 6. 一元硬币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与铁的颜色相似,为了确定该硬币是否为铁质,有的同学 拿磁铁来吸引,该做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 观察 B .实验 C .假设 D .推理 7. 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伐薪烧炭南山中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 下列过程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 A .利用炸药爆炸开山炸石 B .利用煤燃烧发电 C.利用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D .电饭锅做饭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初三化学试题 每题 2分,共32 分) A .冰雪融化 B .冰糖研碎 C .葡萄酿酒 D ?铁水铸成 锅 2?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滴加液体 .移开蒸发皿 .读出液体的体积 A .将废旧塑料变成汽车燃料 B.研制新型航空材料 C.研制新药 D .研究地壳板块结构及运动规律 4. 为保证某些玻璃仪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常把玻璃的接触面处磨毛(也称磨砂) 5.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 A. 元宵节燃放烟花 B. 湿衣晾干 C. 酒精挥发 D. 冰雪融化 (

9.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金块抽成金线 C .煤气燃烧 10. 加热某固体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是物理变化 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是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11. 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 2011年定为“国际化 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12. 实验结束后,图2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 1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烧杯作为反应容器时不能直接加热 B. 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不能随意丢弃 C. 某同学用量筒量80 C 的热水 D. 实验找不到玻璃棒用温度计代替 1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概念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气泡产生 D. 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15. 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B .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C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布盖灭 16. 如今,我国科学家利用超真空扫描送到显微镜,在一块铁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 原子,排列成“中国”两个汉字,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上述操作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B. 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D. 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干冰升华 .食盐溶于水 12、下列

第三章 燃油的喷射与燃烧10讲解学习

第三章燃油的喷射与 燃烧10

第三章燃油的喷射与燃烧 第一节燃油的性能指标、分类与管理 第五节喷油设备 2.回油孔式喷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出油阀作用及卸载方式 1、关于喷油泵的出油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喷油泵都有出油阀 B.出油阀都有卸载 C.为燃油自身循环冷却喷油器供油的喷油泵没有出油阀 D.出油阀的作用就是卸载 2、经长时间使用后出油阀的卸载能力变化是( B )。 A.不变B.等容卸载式降低,等压卸载式增强 C.等容卸载式增强,等压卸载式降低D.都增强 3、关于喷油泵的出油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等容卸载式结构简单B.等压卸载式性能好 C.等容卸载式易使喷射系统内产生穴蚀D.等压卸载式应用广泛 4、采用等压卸载式出油阀的优点是( B )。 A.能有效地阻止高压油管中的燃油回流B.既可避免重复喷射,又可避免穴蚀的发生

C.可使高压油管的长度减小D.维护管理方便 5、喷油泵出油阀密封锥面泄漏,造成的不良影响是( D )。 A.喷油定时延迟,喷油量不变B.喷油压力下降,喷油定时不变 C.喷油压力下降,喷油量下降,喷油定时不变D.喷油量下降,喷油定时延后 6、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上具有的减压环带,其作用是( B )。 A.保持高压油管中的压力B.避免重复喷射 C.防止高压油管穴蚀D.避免不稳定喷射 7、下列各项特点中,为等容卸载出油阀所不能具有的是( D )。 A.蓄压B.止回C.避免二次喷射D.避免穴蚀 8、下列关于喷油泵出油阀工作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等容卸载式出油阀的卸载能力是不变的 B.等压卸载式出油阀的卸载能力随转速与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C.等容卸载式出油阀能较好地防止穴蚀和二次喷射 D.等压卸载式出油阀能较好地防止穴蚀和二次喷射 9、喷油泵采用等容卸载出油阀当其卸载容积过大时发生的不良影响是( D )。 A.喷射延迟阶段延长B.下一循环供油量减小 C.高压油管发生穴蚀D.A+B+C 10、某些柴油机的喷油泵不设出油阀,其产生的主要缺点是( C )。 A.高压油管穴蚀B.产生重复喷射 C.进油腔油压波动D.回油速度过快

鲁教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

鲁教版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 + O 2点燃 2MgO 点燃2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 CuO 加热 Cu + CO 2 2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CO+ Fe 2O3高温 2Fe + 3CO 2 高温 26.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 3O43Fe + 4CO 2四.单质、氧化物、酸、的相互关系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 2Fe 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 2Cu + O 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 4Al + 3O 2点燃2Al 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 2H2 + O 2点燃2H2O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 2点燃 2P 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 2点燃SO2 8. 点燃 CO 2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 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 2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2CO + O 2点燃 2CO 2 点燃 (1)金属单质+酸盐+ 27.锌和稀硫酸反应: Zn + H 2SO 4 28.铁和稀硫酸反应: Fe + H 2SO 4 29.镁和稀硫酸反应: Mg + H 2 SO4 30.铝和稀硫酸反应: 2Al + 3H 2 SO4 31.锌和稀盐酸反应: Zn + 2HCl 32.铁和稀盐酸反应: Fe + 2HCl 33.镁和稀盐酸反应: Mg+ 2HCl 34.铝和稀盐酸反应: 2Al + 6HCl (2)金属单质+ 盐(溶液) 氢气(置换反应) ZnSO 4 + H 2↑ FeSO 4 + H 2↑ MgSO 4 + H 2↑ Al2(SO 4)3 + 3H 2↑ ZnCl 2 + H2↑ FeCl 2 + H2↑ MgCl 2 + H 2↑ 2AlCl 3 + 3H 2↑ 另一种金属+ 另一种盐(置换反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CH4 + 2O 2CO2 + 2H 2 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 C2H5 OH + 3O 2点燃 2CO 2 + 3H 2 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 O 通电 2H 2↑ + O2↑ 加热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 Cu2 (OH) 2CO 32CuO + H 2O + CO 2 MnO 235.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 4 36.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Zn + CuSO 4 37.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Cu + 2AgNO 38.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Al + 3CuSO 五.其它反应 FeSO 4+ Cu ZnSO 4+ Cu 3 Cu(NO 3)2 +2Ag 4 Al 2(SO 4 )3 +3 CU 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 3加热 2KCl + 3O 2↑ 16.加热高锰酸钾: 2KMnO 4加热 K2 MnO 4 + MnO 2 + O 2↑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 H2CO 3H2O + CO 2↑ 18.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 3高温 CaO + CO 2↑ 19.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2H 2 O2MnO2 2H 2O+O 2↑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20.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加热 Cu + H 2 O 21.木炭还原氧化铜: C+ 2CuO 高温 2Cu + CO 2↑ 22.焦炭还原氧化铁: 3C+ 2Fe 2O3高温 4Fe + 3CO 2↑ 23.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 2C+ Fe 3O4高温 3Fe + 2CO 2↑3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CaCO 3+ 2HCl CaCl 2 + H 2O + CO 2↑ 4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 Na2 CO 3+ 2HCl2NaCl + H 2O + CO 2↑ 4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 2NaOH + CuSO 4Cu(OH) 2↓ + Na 2 SO 4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 2O H2CO 3 4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 2 O Ca(OH) 2 44.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 4·5H2 O加热 CuSO 4 + 5H 2O 45.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 4 + 5H 2O CuSO 4·5H2O 46.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炭层: CO2 + C 高温 2CO 47.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 Ca(OH) 2CaCO 3↓ --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下) 一、教材总体框架结构: 提起新教材,大多数同行起初的感觉都是新教材知识零乱、分散,难于整理成章。给人这样初次印象主要还是教科书的编写呈现方式栏目比较繁多。如“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长话短说”、“挑战自我”、“单元练习与实践”等。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也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最大的地方。其实新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它始终围绕“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事实到理论,从理论再到事实”两条主脉络纵横向,全方位的展开教学的。 1、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还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 认知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贯穿“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在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时,基于初中生学习现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着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形式,将分子和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分别与水、空气、金属等内容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有关概念,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刻理解。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 在内容方面,新教材力求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主要突出了以 下四方面: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及其性质教案

《第二节几种常见的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讨论、实验进一步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魔术表演引入:“清水变牛奶”,让学生通过已知的化学知识解释,并 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再表演“不吹自大的气球”。 提问:气球为什么不吹自大哪?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解释出其中 缘由。今天外面学习的内容是——常见的碱。 首先来认识氢氧化钠,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固体。 提问:如何取用氢氧化钠,能直接用手拿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被氢氧化钠腐蚀的 鸡爪。正是由于氢氧化钠的强的腐蚀性,由此我们俗称氢氧化钠为?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沾 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呢?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观察、思考并对已学知识的回顾Ca(OH)2+CO2=CaCO3↓+H2O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NaOH时必须十分小心。

进行化学药品的安全知识教育。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热情。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到水中溶解,让学生触碰试管外壁,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 热的现象。 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放热,把它放在空气中又会如何?用两只表面皿把氢氧化钠固体 颠换,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不久就沾在表面皿上,从而得知氢氧化钠会潮解。 提问:潮解是不是化学反应呢?为什么? 氢氧化钠还有哪些用途呢?引导学生阅读氢氧化钠的用途。其实氢氧化钠还可以做叶脉 书签,课本有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 认识完氢氧化钠,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在检验二氧化碳时用到的澄清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提问:同学知道氢氧化钙是如何制取的吗?它俗称什么? 实验展示:氧化钙和水反应,并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除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之外,常见的碱还有哪些,并写出他们的化学式?这些 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我们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进行探究。 请一位学生来完成实验,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并进行相应指导。 实验: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的结论。 结论:(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提问: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两只试管内的溶液颜色深浅有所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我们留作课后思考。 氢氧化钙可做建材,利用到它什么性质呢?同学们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氢 氧化钠密封保存仅仅是因为潮解的原因吗?展示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提问: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请同学分析一下白色固体可能是什么?其中又 涉及到什么化学反应呢?注意把碱的一些性质联系起来。 上面两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两个反应相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2)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问题:硫酸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为了周围居民的安全,利用我们已知的化学知识帮居民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揭晓“不吹自大的气球”的秘密?注意联系一些已学的物理知识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

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 课题: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 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 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后练习: 1、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 识点提纲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研究的范畴 3、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 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分离物质的仪器 6、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 频)、液体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 里的固体加热(6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 6、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水资源的现状 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 点) 3、自来水生产过程 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 及产物的判断、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实验结论的推广(分)2、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检查装置 考点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高频) 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内容、用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五混合物与纯净物 概念、宏观区别、微观区别、判断方法、联系。 考点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的概念、表达式、举例、特征。 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计划 单元教材地位: 本单元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内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认识学会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单元目标: 1、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认识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了解化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一门中心科学; 3、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4、初步学会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5、初步认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单元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单元难点: 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实验的设计,准确使用常见的化学仪器。 课时安排: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2课时。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1课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3课时。 复习:1课时。 测试评讲:2课时。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③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改变了世界、神奇的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见PPT。 教学新课:

831第三章 燃油的喷射与燃烧第一节

第三章燃油的喷射与燃烧588题 第一节燃油的理化性能指标及影响53题 考点1:燃油的理化性能指标及影响53题 影响燃油燃烧性能的指标(十六烷值、苯胺点、柴油指数、馏程、发热值和黏度); 影响燃烧产物构成的指标(硫分、灰分、沥青分、残碳值、钒和钠的含量); 影响燃油管理工作的指标(闪点、密度、凝点、浊点、倾点、水分、机械杂质和胶质)。 1.十六烷值 通常高速柴油机使用的燃油的十六烷值在40~60之间,中速柴油机在35~50之间。对于燃用重油的大型低速柴油机,只要其十六烷值不低于25,就可保证其正常工作。 2.馏程 馏程就是在某一温度下燃油所能蒸发掉的百分数,它表明了燃油的蒸发性,也表明燃油轻重馏分的组成。 3.黏度 黏度表示流体的内摩擦,即燃油流动时分子间摩擦阻力的大小。一般油品的馏分越重则黏度越高。燃油的黏度通常是以动力黏度、运动黏度、恩氏黏度及雷氏黏度等表示。我国和一些国家使用运动黏度和恩氏黏度单位,英美等国家使用雷氏和赛氏黏度单位。一般在工程上使用动力黏度单位。 ISO组织规定,自1977年开始采用50℃时的运动黏度作为燃油的国际通用黏度单位,表示为cSt50或mm2/s。 4.热值 1 kg燃油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燃油的热值或发热值,其国际单位用kJ/kg(千焦/千克)表示,其中不计入燃烧产物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者称为低热值,即为柴油机中使用的燃油热值,用符号H u表示。我国标定在计算燃油消耗率时,重油的基准低热值H u=42000kJ/kg,轻油的Hu=42700kJ/kg,显然轻油的基准低热值较高。ISO规定的H u=42707kJ/kg。 5.燃点 燃油受热到达某一温度时,其表面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引火后产生火焰燃烧,并保持5s不熄灭的温度,称为燃点,又称着火点。 6.自燃点 自燃点是在没有其他火源作用下,燃料自行燃烧时的最低温度。它是表示柴油机燃料燃烧性能的指标之一,实际上它表明了燃料燃烧的滞燃期的长短。 7.硫分 硫分是指燃料中所含硫的重量百分数。硫的有害之处在于它对柴油机的机件有磨损与腐蚀作用。 8.灰分 灰分是在规定条件下燃油完全燃烧后所剩残留物的重量百万分数。燃料中的灰分为溶解于燃料中的有机酸与无机酸的盐类和不燃烧的机械杂质,灰分中含有各种金属氧化物,可造成燃烧室部件的高温腐蚀和磨料磨损,加剧气缸磨损。 9.沥青分 燃油中沥青重量的百分数叫沥青分。沥青分散于油中呈胶状,其中还含有硫、氮、氧、钒、镍等金属元素。 10.闪点 油品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它的蒸气与周围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接近火焰发出闪火(微爆)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它是燃料蒸发倾性和安全性的指标,一般所用燃料的闪点不得低于60~65℃。从防爆防火角度出发,船舶上允许倾倒燃油或敲开容器的环境温度应低于闪点17℃;在储运中禁止将油品加热到它的闪点温度,一般应低于闪点20~30℃。 11.残碳值 燃料在特定条件下加热到全部蒸发后所留下的炭渣重量的百分数叫残碳值。残碳的测定可以使我们间接地了解燃油中胶质物质和不稳定化合物的多少。 12.钒、钠含量 燃油中所含钒、钠等金属占燃油质量的百万分数,用ppm表示。钒、钠是燃油中非常有害的成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燃料与燃烧测试题(含答案)

燃料与燃烧测试题 一、选择题 1.(14,兰州)同学们填写的“毕业生登记表”需要长期保存,因此书写时必须使用( ) A.铅笔B.圆珠笔C.红墨水笔D.碳素笔 2.(13,长沙)“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3.(15,合肥市瑶海区一模)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D.可用烧碱溶液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4.(14,广安)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B.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 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5.(15,合肥市芦阳区一模)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方法和结论都合理的是( ) A.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经点燃,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不一定是一氧化碳 D.尝一下,有咸味的白色固体一定是食盐 6.(14,宜宾)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7.(13,山西)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内意外着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 C.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体逃生 8.(14,重庆)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 原理的是( ) 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燃料与燃烧》部分习题答案

《燃料与燃烧》习题解答 第一篇 燃料概论 1. 某种煤的工业分析为:M ar =3.84, A d =10.35, V daf =41.02, 试计算它的收到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的工业分析组成。 解:干燥无灰基的计算:0 2.41=daf V 98.58100=-=daf daf V Fc ; 收到基的计算 ar ar ar ar V M A FC ---=100 36.35100 100=--? =ar ar daf ar A M V V A ar = 9.95 FC ar = 50.85 干燥基的计算: 35.10=d A V d = 36.77; 88.52100=--=d d d A V FC 2. 某种烟煤成分为: C daf =83.21 H daf =5.87 O daf =5.22 N daf =1.90 A d =8.68 M ar =4.0; 试计算各基准下的化学组成。 解:干燥无灰基:80.3100=----=daf daf daf daf daf N O H C S 收到基: 33.8100 100=-? =ar d ar M A A 95.72100 100=--?=ar ar daf ar M A C C H ar =5.15 O ar =4.58 N ar =1.67 S ar =3.33 M ar =4.0 干燥基: 68.8=d A 99.75100 100=-? =d daf d A C C 36.5913.0=?=daf d H H 77.4913.0=?=daf d O O N d = N daf ×0.913 =1.74 47.3913.0=?=daf d S S 干燥无灰基:C daf =83.21 H daf =5.87 O daf =5.22 N daf =1.90 S daf =3.8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