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社会空间重构_董丽晶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社会空间重构_董丽晶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社会空间重构_董丽晶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社会空间重构_董丽晶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社会空间重构

董丽晶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文化转变、工业布局变化以及城市老

工业区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生了从生产空间到生活空间、从单位化到社区化、从集聚到隔离及从空间分化到社会分异的重要转变。针对这些转变,文章从强化公众参与、强调社区融合、增加城市公共空间、推进旧城改造有机更新这四个方面,对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规划调控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社会空间【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4)10-0017-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4.10.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60);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WJQ2014019)作者简介:董丽晶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管理研究

老工业城市是由于工业生产集中发展引起人口集聚形成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老工业城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文化转变以及工业布局变化都较一般城市更为突出、更具典型性。伴随单位制的解体、大型国有工业企业重组搬迁、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以及新城区建设,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老工业城市的更新改造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集中,规模更大。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原有的社会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城市社会空间重构。因此,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研究是针对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其对老工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的内涵

1.1产业结构调整

老工业城市多以“工业立市”,工业在城市经济

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老工业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多集中于采掘工业及原材料工业等传统工业;产品品种单一,加工层次较低,主要生产原材料、初级产品和部分中间产品;传统产业多而新兴产业较少;普遍存在产业老化和衰退迹象。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的主体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这主要表现在发展第三产业。此外,老工业城市还注重提升传统工业技术,完成工业升级改造,以实现产业振兴;同时,因国家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给予了财力上的支持,使得老工业城市中传统的煤炭、钢铁、军工、纺织、机械制造业快速地实现了技术改造,并逐步走上以发展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道路。新兴产业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存。

1.2产业文化转变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的本质问题是城市产业文化观念的转变。一方面,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演进,工业的从业人口向服务业分流,进而影响人们的就业观念,促使城市的工业文化向商业文化

转变;另一方面,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产业文化开始由“计划”向“市场”转变。长期以来,依靠传统的计划经济安排具体岗位、“等、靠、要”依赖心理严重的老工业城市劳动者,需要调动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市场上努力寻找适合的就业岗位。这一过程也激发了个人的创业精神,促使城市由“守业文化”向“创业文化”转变。同时,受到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政治组织体制的影响,单位文化在老工业城市中影响尤甚。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非国有经济及非单位制度迅速扩大发展,单位文化开始向市场文化转变,政府依赖及单位依赖意识向创业文化转变[1]。由于一些老工业城市因产业衰落引起城市衰落,致使城市中广大劳动者在择业区域位置选择上,不再坚持“父母在、不远游”,愿意把就业选择区域范围扩大,这种扩大化的就业空间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的产业转移,导致产业结构空间变化。

1.3工业布局变化

纵观我国老工业城市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出,老工业城市工业布局一般主要沿河流、铁路、公路延伸,也存在如工业区、经济开发区这类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工业布局呈现出分散—集中—再分散的模式,从最早在老城区内零乱布局到在工业区内集中布局,再到在中心城区的多个工业园区和工业区,发展集聚经济的集聚分散布局,工业布局呈现单核——

—多组团模式,随后发展为沿对外联系通道蔓延的廊带化扩张模式[2]。因此,可以将老工业城市工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1)工业扩散化阶段;2)工业园区化阶段;3)工业廊带化阶段。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老工业城市的工业布局明显呈现出区块化发展、工业郊迁、集聚发展的趋势。

1.4城市老工业区改造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城市老工业区如何改造。城市老工业区是指城市中以机械、化工、冶金、电力、纺织等传统工业企业集聚为主并混杂一定数量的住宅、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等的功能地域。我国的城市老工业区多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来的,占地面积大、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一定时期内它对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样板,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1980年以后,城市老工业区出现产业衰退迹象,并引发了失业、贫困、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成为城市中各种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域,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地区”,迫切地需要对它进行更新改造。城市老工业区改造的最终目标,是把原来功能相对单一的传统工业区转型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城区(或新型工业区),实现老工业区的经济振兴、社区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及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老工业区改造不仅是其内部空间要素的调整,它也会影响整个城市形态乃至一定区域内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等要素的空间格局变化,这主要包括产业集聚与扩散(产业空间重组)、人口迁移与社区结构变化、环境影响的空间转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社会空间的重建等诸多方面。

2更新改造中的社会空间重构

2.1生产空间到生活空间的转变

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房地产业、新兴社会服务业迅速发展,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原因,促使老工业城市中原有的生产空间向生活居住空间转变。这种转变在城市中心区和郊区都有体现。利用级差地租原理,原处于城市中心或较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被置换到城市边缘地价较低的地区,市内污染重、耗能耗材高的工业企业逐步向外迁移,以便腾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这样,地价高的旧城区用来发展商务、金融、贸易和服务业等较为集中的第三产业,原工业企业所在地通过商业开发或房地产开发,成为城市新亮点,这对于改变城市经济和城市面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这也迫使大部分工业企业选择在地价相对低廉、用地空间较大的城郊地带发展。由于工业郊迁,使得迁入区在搞好生产建设配套的同时,也要提高当地的生活条件,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创造优于中心市区的居住环境条件,形成相对独立的生产、生活小区,以减轻对旧市区的依赖,达到工业郊区化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城市郊区也完成了由单纯的生产空间到生活居住空间、商务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的根本转换。

2.2单位化到社区化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量居多,就业岗位总是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社会结构以“单位制”为基础。由于单位自管房的建设,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存在和发展,工业区、居住区混杂,城市土地功能分区不明显,人口空间差别无从体现。城市中的单位割据了城市空间,这不仅仅是割据了地理上的空间,同时也割据了城市的社会空间[3]60-63。社会空间单位化,不仅是一种单位制度,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即以单位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几乎控制了全部的社会资源。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以来,城市中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是引起产业人口变动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动因。城市中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分化不断加剧,旧的空间秩序破裂,新的空间秩序形成。随着工厂、企业的郊迁,形成了新的产业开发区。在“单位制”下形成的功能齐备的“单位大院”正在逐渐解体,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日渐清晰。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引发了原居住区居民社会空间的变动。同

时,产业空间重新布局还改进了交通、社会治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空间变动,加大了社会空间分异程度。此外,“去单位化”和市场化的居住机制也重新划分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的社区文化建设体系。即从社区单元入手,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单元进行结构调整,来满足人们对社会空间“公平”与“自由”的公正性要求,以适应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功能结构[4]。

2.3集聚到隔离的转变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随着郊区化的快速推进,原本居住在郊区的农民的居住空间也被不断地排挤和压缩。部分郊区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城市近郊失地农民成为继产业工人、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之后的另一新生的城市弱势群体。在郊区化进程中被以低价征用土地的失地农民,被迫从原本生产和生活的城市近郊迁移至远郊,甚至更外围的地区,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失去了生产的基本资料,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空间的剥夺、隔离和弱势群体的边缘化过程[3]60-63。

此外,迁址郊区的公司的扩张对各种工资水平的家庭也有影响。富裕的中产阶层家庭可以在城外的小社区或豪华公寓居住下来,但这种居住模式对家庭成员来说却是隔离的、孤独的。低收入的工人阶级则可能采取一种往返交通的方式——

—从城内到位于郊外的公司办公室或工厂车间,这是又一种形式的钟摆式家庭——

—每日重复的旅行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有可能产生不菲的交通费用和严重的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这衍生出城市社会的隔离问题。

2.4空间分化到社会分异的转变

老工业城市在起始的空间布局上,通常将相似职能或性质的单位集中在同一区域。城市中的老工业区就是这样形成的。与此同时,相同性质单位布局的区域分异,更进一步强化了不同行业部门在城市社会空间上的差异布局,使得居民居住的地域在行业和城市功能的指标下产生分化,这种分化更多地表现为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分化。但随着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的不断深入,城市老工业区由传统的单一工业区向综合型新区转变。原有的社会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居民居住形态的分异以及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分化。

传统老工业区改造过程中,城市物质空间不断扩展、城市新区不断开发,伴随着新城区的发展壮大,临近城市的近郊由此形成居住区、高收入群体的高档社区、别墅区以及原有郊区居住区、贫困人口居住的棚户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空间等,这些居住形态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些同在郊区不同的居住形态,体现出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重构过程中的进一步分异。

除此之外,城市郊区社会空间的分异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表现在职业分化的加剧。在郊区化过程中,高新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不断涌现,企业逐步成熟,产业分类逐渐明晰,新生管理阶层与产业工人之间的差异日渐明显。从收入差距到资源占有,都呈现出显著的改变。从职业结构看,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专门职业越来越多,人们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处在复杂的分工合作关系中,由此形成复杂的职业群体结构。从收入结构看,居民的收入也具有层次多、差异大的特点,“高薪阶层”、“中薪阶层”和“低薪阶层”并存。从社会地位来看,职业差异、文化差异、收入差异直接导致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原有工业区由于企业外迁,导致工人比重大幅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显著上升,由此引发职业构成变化,这种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

3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规划调控

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其社会空间规划。上述研究表明,在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城市社会空间呈现出生活空间重构、社会分异与隔离加剧以及社区重构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规划调整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强化公众参与

在城市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转变的过程中,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规划中应注重强化公众参与。这基于生活空间的意义和价值均来源于城市所有居民的参与:生活空间是为公众提供生活服务,满足公众的要求和愿望,城市社会空间规划可以满足公众切身的急迫需求,同时也是公众需求的直接表达;在当下城市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年代,城市社会空间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调控手段,应当在城市公正、公平、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该服从于城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回归其服务广大市民公共利益的本位;只有允许公众参与城市社会空间规划的全过程,才能充分了解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才能协调好社会各利益群体,追求真正的社会公正。因此,公众作为空间的消费者,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真正作为行为主体参与到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中,采用公众意见征询、公众听证会、公众访谈等方式,这可以改变现有的城市阶层空间错位,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在不同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从而引导城市空间正义、城市空间公平。

2)加强城市社区融合建设

社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居民个体是生活在社区基础层面的,居民的生活、社会交往、认同圈子都内在于社区,并以社区向外得以扩展,所以社区层面的社会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在老工业城市“单位制”解体、逐渐“去单位化”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关注社区的规划与管理。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普遍深入,人们收入差距不断增大,老工业城市

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日趋显化。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引导社区合理有序地发展,达到社区融合尤为重要。在推进社区融合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尽量缓解弱势群体同质聚居引发的问题。在社区内部及相邻区域中,开发多种住宅形式(如多层、高层住宅,多单元公寓等),使不同经济水平和年龄层次的人住在相同或相近社区,混合住宅类型的开发可以适应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其二,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实现混合用地,提升居住群体的异质性,避免弱势群体被过度排斥[5]。强调对各类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区、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有机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空间[6];其三,促进企业生产与社会职能的分化与剥离。由地方政府全面承接企业社会功能,使原来企业所属的社区纳入城市社会空间体系,并根据城市整体发展需要,对“单位大院”社会空间进行规划建设,推进社区建设,将原来封闭的“单位大院”的企业社会空间转变为开放的、功能鲜明的城市社会空间[7]。

3)增加城市公共空间

老工业城市郊区化过程是以严格功能分区为基础的,这破坏了传统社会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解决城市阶层化生活空间的区位冲突、空间隔离等相关城市病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物品,在居住空间适度分化的前提下,为不同社区的居民提供共同的活动与交往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社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公共性和开放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中不同族群、阶层、年龄、爱好的人们进行交往和沟通,能够创造出更多元化的活动,能够为有差异的社会个体提供理解和共融的机会。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必须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主要包括居住型、工作型、交通型和游憩型四大公共空间,用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人群的活动需要。此外,还应更多地关注人们的休闲空间和购物空间,以及人们的通勤空间和通勤活动,以便全面、动态地了解居民生活的整体情况,有助于从个人生活层次上确认城市空间结构分化的阶段,理清居民的出行规律和活动空间,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合,从多层次、多角度改善居民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8]。

4)推进旧城改造的有机更新

老工业城市的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社会分异的加速引发对旧城改造问题的思考。在旧城改造的推进方式上,从最初只关心物质环境建设到逐渐认识到文化内涵的重要,即更为重视有机更新。旧城改造的有机更新是指改造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物质再生,更是涵盖经济复兴、社区重构、文化重建的社会再生。有机更新最终归结为城市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整合。它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旧城改造方式上,应当提倡渐进式改造,以此引导社会空间重构过程以一种和谐有序的方式加以推进,这不仅有效降低了重构过程带来的社会成本,同时也能使社会空间的演变更具社会公平与可持续性;其次,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应当正视这种差异,在社区建设规划中,针对不同阶层的特点和需求,保留这种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以此为前提,在房屋设计和居住环境设计中留有等级差异,采取不同的规划策略。与此同时,在旧城改造的社会干预方面,应充分重视旧城改造及其引发的社会空间重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与矛盾。通过加强社会建设的方法,对旧城改造中的弱势群体及利益受损群体进行必要的社会扶助与补偿,以此来缓和旧城改造引发的社会关系紧张状况[9];最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富有凝聚力的社区组织结构,是源于其稳定、有机的物质结构形态所创造的空间氛围,也源于居民整体的“同质”。因此,提高居民素质是解决旧城改造中社区文化重构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

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122-125.

[2]王颖.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

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董经政.传统工业区改造中城市社会空间的重

构[J].社会科学辑刊,2011(5).

[4]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5]杨上广.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城市

规划学刊,2005(5):17-22.

[6]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

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2(1):55-58.

[7]朱小龙.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耦合重构浅析

[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6.

[8]陈梦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与空间分异研

究[J].中外建筑,2012(5):40-41.

[9]吴春.大规模旧城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空间重构

[D].清华大学,2010.

The Social Space Reconstruction during the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of

Old Industrial City

DONG Li-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China)

Abstract:The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of old industrial city is a process which is able to realized

through justifying industrial structure,changing industrial culture,adjusting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transforming old industrial zone of the city.In the process,it has taken place great revolutions in urban social spatial structure,such as the changes from production space to living space,from unitization to Communalization,from agglomeration to isolation and from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to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ccording to these changes,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social spatial planning control,which includes strengthe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promoting community integration,increasing urban public space and promoting the organic renewal of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old industrial city,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social space

CLC number:F127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4)10-0017-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4.10.004

(上接第31页)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EU

——

—Some Reflections on Environmental Policy Evaluation in China WANG Jun-feng1,2,JIANY Yin-ping1,2,DONG Zhan-feng3,WANG Lu1,2

(1.Circular Economy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2.Tianj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Base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Tianjin300071,China;

3.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CAEP),Beijing100012,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olicy,environmental policy evaluation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epartmen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EU started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work earlier,and has formed a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U’s environmental policy adjustment and manage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evaluation syste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EU,discussed the background,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methodolog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evaluation.Finally,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evaluation for China.

Key words:EU,environmental policy,evaluation standard,evaluation approach

CLC number:X22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4)10-0027-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4.10.006

上海市为什么要提“城市更新”

上海市:为什么要提“城市更新” 新闻背景:《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将在5月正式实施。以往,人们听到较多的是“城市规划”,很少听到“城市更新”。什么是城市更新?巴黎、奥斯陆等西方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有哪些值得我国尤其是上海借鉴之处?城市更新与“大拆大建”又有何不同? 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更新,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当城市处于生长期,新区建设是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当城市进入成熟期,旧区更新则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经历城市更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更新成为西方大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出几方面特点: 1、注重物质环境改造和地区功能转型的有机结合。 滨水地区往往是西方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滨水地区是工业时代的重要产业区位,但在后工业化进程中,滨水地区的航运功能日趋萎缩,码头、仓库和工厂也逐渐衰败。通过城市更新,昔日破败荒芜的滨水地区逐渐转变为居住—工作—休闲一体化的后工业化场所,重新受到居住者、投资者和旅游者青睐,有效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伦敦码头区的主要经验是,植入新兴产业,实现地区功能转型;保存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形成富有特色的后工业化景观;确保滨水开放空间的公共属性,塑造宜人的公共活动场所;强调混合用途模式,居住—工作—休闲融为一体;加强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与城市其他地区形成便捷联系。又如,奥斯陆的“峡湾之城”也是世界知名的滨水区更新案例。南部滨海地区曾是传统码头区和工业区。如今,“峡湾之城”已经成为颇有影响力的文化走廊,除奥斯陆的四个主要文化设施——国家艺术馆、当代艺术博物馆、装饰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和国家建筑博物馆从内城迁至此地,还新建了国家歌剧院、蒙克(挪威艺术家)博物馆、图书馆、水族馆和一些私人博物馆。这些大型文化项目塑造了滨海地区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城市功能转型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奥斯陆的全球城市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城市旧区尽管物质环境日趋衰败,但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地区复兴的独特资源,是城市更新中要着重思考的内容。 例如,巴黎作为世界文化之都,是城市更新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巴黎的马莱地区曾经富有特色和充满生机,但在19世纪末开始陷入持续衰败的境地。1964年编制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价值再现规划,使这里恢复街区肌理、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历史价值,建立与地区历史遗产相结合的文化体验和特色商业,形成丰富宜人的公共空间和步行网络。此外,马莱地区曾经是巴黎的手工业中心,包括珠宝、钟表、高级时装和艺术花卉商店。城市更新高度重视这些传统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鼓励传统产业活动继续留存。许多历史保护建筑被改造成为重要的文化设施,包括毕加索美术馆、欧洲摄影师之家、瑞典文化中心、法国国家历史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加上附近的蓬皮杜国家文化和艺术中心,形成巴黎文化活动的集聚地,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已经成为马莱地区复兴的主要动力。 3、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体现包容性发展。 不断衰败的城市旧区也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栖息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体现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是西方城市更新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随着物质环境的不断改善,通常会出现外来的中高收入阶层取代当地低收入阶层的“绅士化”现象,改善当地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成为公共政策的关注焦点。例如,在伦敦码头区的城市再生中,相当部分的公共投资用于当地社区发展,包括建设和修缮社会住宅,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当地居民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再比如,巴黎市政府将马莱的部分街区划为社会住宅区,通过政府补贴、低息贷款和减税的方式,鼓励中下收入阶层能够继续生活在城市中心地区,尽可能维护社会结构的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汤放华1,陈立立2,曾志伟1,易纯 1(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 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 “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空间重构;长株潭【中图分类号】TU98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60]“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资助。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推动了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的形成,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使得当今区域城镇空间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状的复杂联系,区域城镇发展的前途、层次与绝对的规模已非必然相关 [1][2] ,“城镇在网络中的地位比 空间区位、 工业综合程度等传统的特征来得更为重要”[3] 。“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 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4] ”区域城镇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的分离,世界城市、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的形成,对城镇来讲,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正逐步加强的同时,“核心-边缘”效应的范围已扩大到国家、 区域之间,在新的空间层次继续得到强化,并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 传统城镇体系的研究往往是将研究地域视作一 个相对闭合的自运行系统,着眼对于本系统内要素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习惯于将城镇作为 点状的要素[ 5] ,仅仅注重城镇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乡村、生态空间等地域的研究。 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历史积累,一旦破坏往往不可逆转。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 不可避免的要将一部分既有人文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包入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往一味以牺牲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证明不可持续。因此在新时代下,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须要纳入到区域发展的主线中。 1 空间演化趋势 1.1 区域一体化趋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 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日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各城市集团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内部以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前提,打破行政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外部以建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消除市场障碍,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随着城市集团的发展壮大,将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一

20150206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实施办法

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实施办法 (试行) (讨论稿) 目录 第一条 (目的) (1) 第二条 (定义和适用范围) (1) 第三条 (工作制度) (1) 第四条 (管理职责) (1) 第五条 (组织实施机构) (2) 第六条 (区域评估) (2) 第七条 (实施方案) (2) 第八条 (规划政策) (3) 第九条 (土地政策) (4) 第十条 (实施管理) (5) 第十一条 (公众参与) (5) 第十二条 (附则) (5) 附: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技术要求(试行)

第一条(目的) 为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有效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和适用范围) 本办法所称城市更新,是指为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而进行的各类建设活动。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中心城、新城、新市镇已基本建成区域中认定的城市更新地区,已纳入土地征收范围的旧城改造、工业转型、城中村改造地区,应当按其它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工作制度) 城市更新实行区域评估和实施方案相结合的工作制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依法合规地推进实施。 第四条(管理职责) 市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城市更新工作,依法制定规划和土地政策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指导、管理、监督区、县开展城市更新工作。 市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制定有关城市更新的配套政策和标准,依法履行相应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职责。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邓万春 内容提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的社会理论重构可以从重构的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两个维度去理解。在理论路径上,这种重构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 主义两条主要路径;在内容层面上,这种重构一是对空间进行重新解释,二是社会认识论 再造,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在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交叉构成的理 论网络中,呈现出社会理论重构谱系的样态。 关键词时间空间社会理论重构 〔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7-0114-0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理论建构中的空间重要性不断抬升,开始打破此前时间优先于空间成为理论建构基石的格局,学术界称之为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社会理论的重构。它是对此前重时间、轻空间的社会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解释当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时面临的困境的回应。因此,社会理论的重构试图从空间入手去因应两个主要学术难题:一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问题;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变化及困境的解释。于是,社会理论重构就有两条主要的理论路径,一是注重于对当代社会进行后现代解释的路径,一是侧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进行政治经济学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又因为这两个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的一体两面,后者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现代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多数社会理论家在从事理论重构时,都同时支应这两重任务,同时跨越两条路径。 这种社会理论重构主要是从空间入手的,因此,对空间在理论重构中的内涵、地位的界定以及对如何从空间角度去解释当代社会的思考就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从内容层面来看,社会理论的重构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去把握。其一是对空间的重新解释:超越自然空间与绝对空间等传统空间理念,强调空间的社会性,空间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联系;其二是社会认识论的再造: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论,从社会时空角度重新建构时空辩证认识论或者三元关系认识论;其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或者分析当代社会空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或者倡导开放的、多元的空间(社会)。虽然强调空间的重要地位,但是社会理论家们大都没有偏废时间在理论重构中的位置。 下文以列菲伏尔、福柯、哈维、苏贾等社会理论重构的主将为例,从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和理论路径两个维度论述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叙述策略上,文章将从这两个维度交叉而构成的网络中去透视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以内容层面为叙述主线的同时,兼论理论重构的理论路径。 一、空间新解 对空间的重新解释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基础性工作。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的路径,马克思主 114

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简史

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简史 从哥仑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其间经过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城市成长的三个阶段。 1.在独立前约300年的殖民地时期内,美国的城镇从无到有,属于前城市化时代。 2.从朗方规划美国新首都华盛顿哥仑比亚特区,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是美国城市化急剧发展的时期。 3.从20世纪初开始,在强大的美国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城市美化运动与城市土地区划,分别从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两个方面,奠定了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目前,美国城市已形成了建立官方行政地图和总体规划这样两套系统的工作。其中,经过改造的德式城市区划得到最广泛认同,而用于传播的总体规划的趋势仍在不断增长。 毛其智:今天,我们把美国的一些城市规划情况拿出来,回顾一下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从中看到的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算是以他山之石来考虑我们中国的发展情况。现在学建筑和规划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了解的最多的就是中国的情况,除了中国之外,第二个最熟悉的国家恐怕就是美国了。很多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美国的方方面面都有讨论。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历史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可能看到大家过去不太熟悉的情况,等于是有一些知识的补充。 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的五光十色的各种情况的建设,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国家不能光看其表面的情况。这是一张美国的地图(见图),夏威夷不包括在内,美国的国土面积在地理一般讲的是比中国略小一点,936万平米公里的范围。但是从2004年开始,很多材料都显示美国的国土面积超过了中国,中国号称960万平方公里,美国现在是962万平米公里。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因为美国在世界上拥有很多托管的领土,其托管的领土加起来在目前的面积超过了中国,上升为世界的第二,第一是俄国。美国的人口这些年来也快速的增长,在二三十年前的时候,美国有2亿人。但是到今年年初美国已经拥有2亿9500万人。 我们都知道美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美国问题也有很多人在解释。今天我选了一篇文章:问题和答案:美国为什么如此繁荣?为什么人家如此学习它?向往它?批评它?或者是反对它?这也是我们后面要讲的美国规划情况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其他的情况。这些都应该从美国发展的一系列的特点来看问题和答案,文章里讲美国是万花筒,美国是大熔炉。总起来最简单地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美国人的生命是在竞争中燃烧出火花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实际上是其巨大的社会创造力和发展动力。然后美国的人格原则是个人意志自由至高无上。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消除独特性的能力,其实际上是一个大熔炉,不管是什么民族融入美国的社会中,本民族的独特性就会消除。另外美国是一个金钱社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你赚钱的能力。同时美国的生活是一

上海城市更新实施细则(试行)

附件1 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实施《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本市城市更新活动,建立科学、有序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工作原则) 城市更新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规划引领,有序推进。落实区域评估、整体更新的要求,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依法推进试点,实现动态、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都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优先保障公共要素,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搭建实施平台,创新规划土地政策,使多元主体、社会公众、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实现多方共赢。 第三条(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 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组成,负责领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对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完善配套政策。 第四条(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职责)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城市更新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技术规范、管理规程,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指导城

市更新的实施,开展城市更新政策的宣传工作。 第五条(区县人民政府的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包括制定城市更新区域评估报告和实施计划;指定相应部门作为专门的组织实施机构,协调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定期评估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情况,督促更新项目依法合规并按计划落实。 第二章城市更新区域评估 第六条(区域评估的工作要求) 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区县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组织开展区域评估,确定地区更新需求,进行地区公共要素评估,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以下简称“更新单元”),明确适用更新政策的范围和要求,形成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 第七条(区域评估的工作规程) 区域评估工作包括基础准备、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审批三个阶段。 (一)基础准备: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启动开展区域评估工作,依据上位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研究区域发展背景和趋势,确定评估范围、完成资料整理和汇总工作。 (二)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意见征询,就评估区域的发展需求、公共要素建设需求等,征询各方意见,形成区域评估报告初稿。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就区域评估报告初稿出具意见,编制单位据此完善区域评估报告,形成报审稿。 (三)审批:由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将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报区县人民政府,经区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并送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城市空间发展 相关书目

专著: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2.段进、比尔·希列尔等;空间研究3: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3.张勇强;空间研究(2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5.杨冬辉;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自然演进: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划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6.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006年10月 7.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01年1月 8.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9.(美)刘易斯·芒福德编译者:宋俊岭倪文彦;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 10.王旭了;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11.何念如、吴煜;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学位论文: 1.王晓燕;银川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沈磊;快速城市化时期浙江沿海城市空间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黄大鹏;芜湖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曹坤梓;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王剑锋;城市空间形态量化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张愚;基于可见性的空间及其构形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 徐昊;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丁小兰;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整合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王国志;长春市城市化空间发展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杜聪;济宁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严昕;厦门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邹卓君;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大都市周边城镇空间重构

大都市周边城镇空间重构 摘要:江津作为重庆绕城高速经过的除主城区之外的唯一一个区县,在重庆主城区进入“二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其城市发展动力发生了较大改变,原来以几江片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受到了巨大冲击。文章梳理了江津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历程,探讨了重庆主城区空间发展趋势对江津中心城区的影响,探讨大都市周边城镇空间重构的特点。 关键词:绕城高速;发展动力;空间重构 abstract: jiangjin as the chongqing high-speed beltway passes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city only a county, into the “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second time”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chongqing cit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city spat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with a few original area as the core have been a tremendous impact. this paper combs the history of jiangjin space center city development,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ongqing urban district of jiangjin space center city,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surrounding towns in metropolitan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way; development; space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f29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江津中心城区发展演变历程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社会空间重构_董丽晶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社会空间重构 董丽晶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文化转变、工业布局变化以及城市老 工业区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生了从生产空间到生活空间、从单位化到社区化、从集聚到隔离及从空间分化到社会分异的重要转变。针对这些转变,文章从强化公众参与、强调社区融合、增加城市公共空间、推进旧城改造有机更新这四个方面,对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规划调控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社会空间【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4)10-0017-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4.10.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60);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WJQ2014019)作者简介:董丽晶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管理研究 老工业城市是由于工业生产集中发展引起人口集聚形成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老工业城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文化转变以及工业布局变化都较一般城市更为突出、更具典型性。伴随单位制的解体、大型国有工业企业重组搬迁、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以及新城区建设,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老工业城市的更新改造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集中,规模更大。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原有的社会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城市社会空间重构。因此,老工业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研究是针对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其对老工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的内涵 1.1产业结构调整 老工业城市多以“工业立市”,工业在城市经济 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老工业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多集中于采掘工业及原材料工业等传统工业;产品品种单一,加工层次较低,主要生产原材料、初级产品和部分中间产品;传统产业多而新兴产业较少;普遍存在产业老化和衰退迹象。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的主体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这主要表现在发展第三产业。此外,老工业城市还注重提升传统工业技术,完成工业升级改造,以实现产业振兴;同时,因国家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给予了财力上的支持,使得老工业城市中传统的煤炭、钢铁、军工、纺织、机械制造业快速地实现了技术改造,并逐步走上以发展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道路。新兴产业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存。 1.2产业文化转变 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的本质问题是城市产业文化观念的转变。一方面,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演进,工业的从业人口向服务业分流,进而影响人们的就业观念,促使城市的工业文化向商业文化

芝加哥2040规划

规划实践:芝加哥2040规划 芝加哥2040,是大芝加哥都市区的区域性战略规划。需要说明的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联邦城市更新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基本不再涉及雄心勃勃的空间规划,而更类似与发改系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只是时间跨度更为长远。芝加哥2040的主要章节和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生机勃勃的社区 一、通过住房和土地利用手段促进社区的生机。主要措施包括:(1)更为紧凑、步行、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应有利于公共交通的使用、就业集中地点紧密联系。(2)实施倡导性规划,发挥地方自身力量;财政资金向社区规划倾斜,区域规划机构为社区规划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设立新的基金,为列入社区规划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强化地方政府间的合作。 二、保护水资源和能源。主要措施包括:(1)长远考虑水供给和保护;执行《水计划2050》,推广暴雨处理系统;取消水补助,按净水成本价收费;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力争人均水使用量从现在的172加仑/人减少到139加仑/人。(2)提高节能家居产品和绿色技术的普及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能;力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当前的1.32亿吨减少到47亿吨。(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Metric Tons) 三、增加并改善城市公园和公共空间。主要措施包括:(1)在现有25万英亩公园基础上,再增加15万英亩的公园用地;(2)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力争平均每千人能便捷的享受到10英亩以上公园的比

重达到70%。(3)继续推进绿道和徒步道的建设,力争绿道和徒步道的数量是现在的一倍。 四、提升本地水果的可持续化。(1)提高本地水果生产、配送和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化,提倡在商业农场、社区互助农庄、住房后花园内种植水果;(2)推行城市农场计划,在人们无法接触到新鲜农产品的地方,建设城市农场。 (二)人力资本 五、提升教育和人力发展能力。主要措施包括:(1)提高劳动力服务水平。采用更为灵活的人力发展项目以满足雇主和雇员的需求。(2)完善相关信息和数据。(3)教育、人力发展和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当地服务提供者的作用。 六、支持经济创新。主要措施包括:(1)改进数据和信息系统,尤其是关键经济部门的业务和就业数量等信息;(2)培育地区产业簇群;(3)培育地区创新文化;(4)支持科研的商业化运用。 (三)高效的政府管治 七、改革州和地方税收政策。主要措施包括:(1)改变以零售税和房地产税为主的地方税赋政策,因为这将会扭曲土地利用并导致不公平。(2)改革地方和州之间的税收分成体制,税收分成体制应有利于支持地方办公和工业发展。(3)扩大服务品种的征税范围。(4)减少“纳税大户”社区的低税率对其他社区经济的冲击。 八、改善信息的可获取性。主要措施包括:(1)建立地区的信息港;(2)提供技术支持;(3)介绍在信息共享方面的最佳实践案例。

上海地区城市更新实施办法

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 第一条(目的) 为适应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内涵增长、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实现提升城市功能、激发都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的目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和适用范围) 本办法所称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对本市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可持续改善的建设活动,重点包括: (一)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活力,促进创新发展;(二)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三)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彰显人文底蕴,提升城市魅力;(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色建筑和生态街区建设;(五)完善慢行系统,方便市民生活和低碳出行;(六)增加公共开放空间,促进市民交往; (七)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安全,保障市民安居乐业;(八)市政府认定的其它城市更新情形。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建成区中按照市政府规定程序认定的城市更新地区。已经市政府认定的旧区改造、工业用地转型、城中村改造的地区,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工作原则) 城市更新工作,遵循“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 第四条(城市更新要求) 城市更新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都市活力,注重区域统筹,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地区功能发展和公共服务完善,实现协调、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第五条(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政府及市相关管理部门组成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对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更新协调推进工作。 第六条(市级管理部门职责) 市规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全市城市更新的日常管理工作,依法制定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编制相关技术和管理规范,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 市相关管理部门依法制定相关专业标准和配套政策,履行相应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职责。

公务员考试行测空间重构之解题技巧一:一点定位

公务员考试行测空间重构之解题技巧一:一点定位无论是国考、联考还是省考,在行测的图形推理中都少不了对立体图形的考察。其中,在国考中,经常以正六面体为载体对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考察,而且会在这六个面中加上不同的团,以增加考试的难度。其中,在2010年国考中,正六面体的面中出现了许多线条,而且有时候两个面甚者三个面上的线条是一样的,对于这种面上线上比较多的图形,我们比较难区分面与面的时候,给大家推荐一种方法--点定位。 点定位,即通过点来确定面的相对位置是否正确的方法。比如对于三个相邻面来说,其在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公共点发射出了几条线(边除外),那么其在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也应该相应的散发出几条线。反之,如果发出的不一样,则必然不是其相对应的图形。下面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看。 例1::2010年国考题 左边给出正六面体的平面展开图,让我们找到与其相对应的立体图形。对于这种题,我们只能一个选项一个选项的研究。首先来看A项,A项中三个相邻面对应到原图中,通过一定的平移,平面图形的三个面有了公共的点之后,可以发现在原图中,从公共点发射出了零条线,而A项中发射除了一条,所以A项不是其相对应的立体图形。接着看B项,B项中三个相邻面对应到原图中,经过平移,可以发现三个相邻面的公共点发射出的线条是一条,而且方向也是正确的,所以B项是此题要找的相对应的立体图形。而C项和D项相对面在立体图形中同时出现了,所以可以排除。 例2:2011年国考题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同样,左边给定一个平面图形,需要找到与其相对应的立体图形。首先来看A项,A项中所研究的三个面,对应到原图中,同样需要经过平移才能得到,平移之后,找到其公共的点,在A项中三个图形的公共点发射除了三条线,而在原图中只有一条,所以A项不是其对应的立体图形,排除。B项中对应到原图,找到与其相对应的三个相邻面,可以发现在原图中的公共点发射出了一条线,而在B项中发射除了两条线,所以B项也是可以排除的。C项三个面的相对位置不对,同样也可以排除,因此,只有D项是符合的。 例3:2012年上半年联考题 在2012年联考中所考察的立体图形中,同样也出现了线比较多的面,因此,也可以运用时针法来做。首先来看A项,A项所研究的三个相邻面在立体原图中很容易就找到了其相对应的面,在原图中,其中有两个面是相对的,根据相对面在立体图中中的特性,可以排除A项。B项中所研究的三个面也可以在立体图中中找到,而且这三个面在原图中也是有公共点的,在原图中,其公共点发出的线有两条,而在B项中有三条,因此,B项是错误的。C项中的三个相邻面同样对应到原图中,可以发现从其公共点中发射出了一条线,而在立体图形中发射出了两条,因此C项也是可以排除的。那答案只能是D项了。 从上面的例题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运用点定位的方法的时候,一般是结合相对面的特性一起来做的。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2020全国卷2语文与答案Word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每一个存量项目的脱胎换骨之路,都绕不开这7大改造手法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减速、增长红利的消失,推动着整个商业地产市场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过渡。 而在存量时代,改造更新是保持购物中心生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改造一个建成于15年前的购物中心项目比新建一个购物中心难数倍。 1、是消费者越来越难搞吗? “我的项目引入了最火的业态,特牛!但是为什么热度一过就依旧没什么人,好愁”,这份焦虑感想必各位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随着收入结构的整体调整,大众消费生活的演讲,必然会带来消费趋势的变化。 也就有了前年备受热议的“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论。消费升级一般指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也可以理解为,消费升级本质就是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产品的更多附加价值。 消费降级是消费升级的中后期过程。“品类出现-消费升级开始-行业发展-新品牌出现-价格降低-消费降级开始-消费人群扩大-消费升级完成”这就是某个品类消费升级的全过程,消费降级占据着后半段。 图片来源:外滩画报 而购物中心所构成的零售商业市场,业态的升级换代在各大购物中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在消费变迁过程中,不管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其本质,终究是品类升级,品牌下降的过程。

举例来说,喝惯星巴克的朋友,不大会去选择附近某不知名咖啡店内便宜3块钱的拿铁,因为喝惯星巴克的人才不会为了区区三块钱就把某样不熟悉的饮品喝进肚子里去,但如果承诺原材料用的跟星巴克差不多,而且我送你各种券,甚至我免费送你一杯喝喝看,这时,原本要去星巴克买咖啡的朋友大多会想要尝试一下这一家的咖啡,反正我也不亏,这也就是当价格突破消费者的心理界限时,品牌也很难支撑溢价。 人们是不喜欢在星巴克的环境了吗?还是不喜欢星巴克咖啡豆的味道了?都不是,星巴克还是那个星巴克,好氛围,好的咖啡豆这些不曾变,但当下出现的新奇品类更加能够刺激到消费者的购买欲。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正值消费主力的人群也同样是社交软件爱好者,咖啡大家都喝过,但各种噱头各种造型的饮品,或许都没见过,拍下美美的照片发布到朋友圈或微博,一个小时内会发现半个通讯列表的人都给你点赞了。从消费者角度是花钱换了一个高点赞的说说,对商家而言,不仅买出饮料,而且还获得了免费的线上推广资源。 而是不是真的好喝好吃,则是考验这个品牌能否“活得久”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找寻独一无二的“亮点”是吸引客群的重要法宝,提供的产品被市场认可才是生存之道。 购物中心是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是人们一种消费形态的集中体现,承载着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精神性,消费者到购物中心,终极目的是体验。购物中心应着力于更多娱乐性、社交化以及人文关怀的增值服务,创造新鲜有趣的主题和热点,重新构造与消费者的关系和“逛街”的快乐,以更好的与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和关系营销。 2

115.面向多元参与主体的旧城更新规划编制探索——以宁波市庄市老街更新改造规划为例

面向多元参与主体的旧城更新规划编制探索 ——以宁波市庄市老街更新改造规划为例 陆晓喻,翁晓龙,房静坤 摘要:新时期,社会公众日益关注城市发展,改造更新主体趋向多元化,带来了旧城更新范式的转变,由以往政府一元决策转向多方参与协作。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宁波市庄市老街更新改造规划为例,探索多元主体参与下旧城更新规划编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厘清更新主体诉求基础上,阐述了更新路径、更新方式的转变以及更新导则的编制等内容。 关键词:多元主体,旧城更新,更新方式,导则控制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近年来许多城市着眼点从“增量型”规划逐步转为“存量型”规划,更加注重旧城更新。然而,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多元博弈的利益格局下,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改造更新中,旧城更新对象日益复杂、改造更新主体趋向多元化。既往政府一元决策主导、实现城市发展终极蓝图式的规划编制思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纵观国内外旧城更新的发展脉络可见,西方从198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对城市更新的理解更加深入,认识到城市更新需要解决多样性需求,加之其牵涉面广、高成本的特点,政府一方无法实现,私人与非营利机构等非政府组织,被纳入城市更新的参与主体,政府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城市更新中给予政策与财政支持,规划理论转向协作和沟通。 我国旧城更新中单一主体(政府或开发商)负责的项目居多,但近年来不断出现民间力量参与、通过渐进式小规模更新方式取得成功的案例,如上海田子坊、广州恩宁路、苏州平江路等。此外,深圳市也在旧城更新的开发实施机制上做了一定的探索,建立了以城市更新单元为核心的规划编制制度,规划过程强调公众参与和利益协调,全程式地沟通与协作,促进规划意图和社会各方诉求的有机对接。可以看到,与西方类似,随着我国城市逐渐从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社会公众日益关注城市发展的规划和决策,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旧城更新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2、多元化主体需求下的旧城更新范式的转变 2.1从精英思维转向协作式规划 传统旧城更新往往建立在精英价值取向下,自上而下、由政府单向驱动的规划,对居民

上海田子坊城市更新

没有开发商的城市更新 2014级学历1班 谢 鑫 2014年11月 田子坊的软改造再生模式

“田子方”原本是《庄子》中一位画家的名字,黄永玉取其谐音称为田子坊

01 概况 区位 1000m [地址 ]田子坊位于上海黄浦区泰康路,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创意产业聚集区, 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与新天地直线距离相距仅1000m ,被称为“新天地第二”。 [区别]田子坊:粗放与质朴;新天地:精致与贵气 [地位] 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 上海的“苏荷” 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的一块“活化石” 上海海派文化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文化湿地” 上海城市历史变迁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块独特的“地标”

01 概况规模 [用地面积]核心保护区占 地2公顷。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人口规模]包括来自26个 国家的创意人880人,共 671户,和居民1500户 [商家规模]目前田子坊共有 各类商户426家(工厂区域 209家,石库门区域217 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 有297家,其他相关产业 63家,商业配套服务性产 业66家。

01 概况 功能与性质 [历史功能](历史风貌) 1914年以后在建国路以北形成了以法院、警务署、检查院等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为主的法租界行政区域,形成了公共建筑的历史风貌(行政)。 在建国路以南泰康路以北和瑞金二路以东西南部形成了石库门、新里为主传统里弄生活居住区,形成了石库门里弄的历史风貌(居住)。 在思南路以西部分地区分布着近代民族工业组成的新型里弄工厂区、形成了工业遗存的历史风貌(工业)。 泰康路、瑞金二路、建国中路和思南路四条大街上分布着数十家商铺,社区内共有13个里坊和20多处内巷,并建有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 [现代功能] 历史文化展示、创意产业集聚、里坊风貌居住 法租界警务署 石库门里弄 沿河街道工厂 民国泰康路社区构成(1947行号路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