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NY_ESO_1抗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NY_ESO_1抗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NY_ESO_1抗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NY_ESO_1抗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微生态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微生态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微生态制剂通过改善菌群失调,维护内环境稳定,抑制有害菌的过度繁 殖生长,达到预防治疗因菌群失调引起各种疾病。微生态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中 迅猛发展。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益生菌;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007-02 Review of micro ec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ang Qinho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Jing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Jingzhou 434020, China. 【Abstract】Probiotics can improve dysbacteriosis, maintain stable internal environment, inhibit the excessive breeding of harmful bacteria growth, prevent and treat various diseases caused by dysbacteriosis. Probiotics are widely used in clinic, developing rapidly. 【Key words】Probiotics; Probiotic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随着微生态理论不断深入研究,微生态制剂(或称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logial modulator)发展非常迅速,70年代德国Volkor rusch在赫尔本建立 了微生态学研究所,并从事对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等活菌作生态疗法的 研究与应用。日本、韩国微生态制剂发展较快,风靡日本纳豆食品也是种微生态 食品,90年代韩国韩美公司生产销售,加拿大Rosell研究所选育枯草杆菌R179 和屎肠球菌R026(妈咪爱)两种菌株应用于儿童消化疾病至今,我国最早使用微 生态制剂乳酶生来治疗肠道疾患。微生态制剂一问世,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主要原因是微生态制剂能改善微生态失调,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起到有病 治病、无病保健的主要作用。 1.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根据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保 持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的生理性活 菌制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目 前分成三大类型,即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通过改善宿主菌群生态平衡,达到提高宿主健康 水平及有益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肠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布 拉氏酵母菌等。根据菌株特性及种类,制成多联活菌制菌和单菌制剂。 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原籍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 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 康的目的。这类物质最早发现的是双歧因子(bifidus factor)。如各种寡糖类物质(oligosaccharides)或称低聚糖。常见的有乳果糖(lactulose)、蔗糖低聚糖(oligosucrose)棉子低聚糖(oligofaffinose)、异麦芽低聚糖(oligomaltose)、 玉米低聚糖(cornoligossacharides)和大豆低聚糖(soybean oligosaccha-rides)等。这些糖类既不被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亦不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只能为 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利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 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如近年应用较多乳果糖等制剂。 合生元(Synbiotics)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此类制品是以益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共9页文档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过去的 40 年,儿童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每年的死亡病例仍不在少数,肿瘤复发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是主要原因。因此,对于难治和复发的恶性肿瘤,开展免疫治疗不失为一挽救性策略。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进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使之成为颇具前景的治疗儿童肿瘤的选择。 近期徐晓军等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文章将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治疗 ?单克隆抗体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肿瘤抗原,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针对 CD20 的利妥昔单抗在治疗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通过 CD20 单抗和化疗的联合应用,儿童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的 3 年无事件生存率 (EFS) 可达到 95%,显示出此类药物的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目前针对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正在研发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单克隆抗体包括抗 CD19、抗 CD22、抗 CD25、抗 CD30、抗 CD33、抗 CD45、抗 CD52 单抗以及抗 CD3/CD19 双抗等。 CD19 是治疗 B 系肿瘤的重要靶点。ALL 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输注

CD19 单抗可明显降低肿瘤负荷,反应率在 50% 以上,且患儿耐受性良好。抗 CD3/CD19 双抗 blinatumomab 是将抗 CD3 和抗 CD19 的单链抗体偶联,从而使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CTL) 和 CD19+ 的靶细胞通过该介质迅速连接到一起,让 CTL 发挥杀伤作用。 成人 NHL 和 ALL 患者对 blinatumomab 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以达到75% 以上的疾病缓解率。儿童方面,有病例报道 blinatumomab 的治疗可以使 ALL 移植后的复发病例获得完全缓解。而一项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表明,骨髓复发的 ALL 患儿通过 1-5 个疗程 blinatumomab 的治疗,47% 的骨髓复发病例可以达到骨髓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缓解。 抗 CD22 单抗有望成为靶向治疗 B 系肿瘤的另一新药,第一代抗 CD22 免疫毒素 BL22(CD22 单抗与假单胞菌外毒素 A 偶联)在治疗儿童 ALL 和 NHL 方面耐受性良好,但患儿仅有短期的治疗反应,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第 2 代高亲和力 CD22 单抗免疫毒素治疗难治复发性的 CD22+ALL 和 NHL 的 I 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期结果表明其反应率达到 61%,其中 17% 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CD30 单抗药物偶联体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难治复发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可以达到 75% - 85% 的反应率和 34% 的完全缓解率,但存在外周神经病变等副作用,因此,2019 年,美国、德国等 6 个国家联合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的利用 brentuximab vedotin 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目前该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

三类罕见出血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三类罕见出血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一、20例伴有血液学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研究植物固醇血症(Phytosterolemia)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脂质代谢疾病。患者最明显特征是血浆中谷固醇、菜固醇和豆固醇等植物固醇明显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黄色瘤、早发性冠心病、关节炎、肝损害及血液学异常。 而巨大血小板病(giant platelet disorders,GPD)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表现为血小板体积增大,数目减少或正常,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尤其是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发现一类以巨大血小板为特征的疾病是植物固醇血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本研究通过对20例来自13个不同家系表现为巨大血小板、红细胞异常及脾肿大切除的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该类患者血浆中植物固醇含量明显升高、ABCG5或ABCG8基因存在纯合或双重杂合突变,最终确诊为植物固醇血症。对这种伴有典型血液学改变的植物固醇血症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诊断和治疗该类疾病。 目的:对20例伴有血液学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及基因分析并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患者病史并常规体检进行外周血分析、血脂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光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和IIb/IIIa;比浊法分析血小板聚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中豆固醇、二氢胆固醇和谷固醇含量;PCR扩增结合测序分析先证者和家系成员ABCG5和ABCG8基因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突变情况,并通过SNP数据库排除多态性。 结果:20例植物固醇患者中女性占60%(12例),男性占40%(8例),患者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肝 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肝癌免疫治疗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栓塞、射频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放化疗最大的缺点是无特异性杀伤作用,副作用大,易对机体造成继发性损伤,即使是根治性手术也只能解决局部问题, 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免疫逃逸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激活肿瘤的杀伤功能是肿瘤免疫 治疗的主要方向。目前,肝癌的免疫治疗有多种策略。 1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利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主 动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肝癌的主动免疫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和 异种重组甲胎蛋白疫苗。 1.1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最重要的功能是激活静息T细胞。由于许多肿瘤患者缺乏功能性DC,不能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因此在体外诱导功能性DC对于主动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实验 都是利用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激活,或热休克蛋白和肿瘤细胞负载DC制备DC疫苗,然后将这些致敏DC疫苗回流体内,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肿瘤免疫排斥反应。MAGE-1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达80%,提示MAGE-1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点。吴鸣宇等MAGE-1肽负载DC体外诱导高特异性抗癌免疫应答。肿瘤睾丸抗原(Tumor testis antigen,CT)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除 睾丸外,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NY-ESO-1是CT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结果表明,NY-ESO-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30%-40%)。张文敏等。用原核表达纯化的NY-ESO-1蛋白肽攻击DC,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肽刺激DC可 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TL的产生。 1.2 甲胎蛋白(AFP)多肽疫苗 AFP不仅是肝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是肝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甲胎 蛋白多肽疫苗是一种刺激肝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巴特菲尔德等人。报道10 例Ⅲ-Ⅳ期肝癌患者用甲胎蛋白肽休克DC疫苗治疗。6例AFP特异性T细胞增多,6例AFP特异性T细胞合成IFN-γ的比例增加。提示AFP靶向疫苗具有免疫活性。 1.3 肝癌肿瘤疫苗 肝癌疫苗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处理,改变或消除自身或同种肝癌 细胞的致瘤性,保持免疫原性,输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Yang 等人。结果表明,H22全细胞疫苗可诱导肝癌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明显延 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2 过继免疫治疗 ATT是一种将具有抗瘤活性的免疫细胞诸如:LAK、TIL、CTL细胞、细 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转移给肿瘤患者的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四综述四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薛静 王浩 DOI:10.3877/cma.j.issn.1674-0807.2018.0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602713)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系 【摘要】 免疫治疗是继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二内分泌治疗等之后的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三笔者简述了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如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二特异性抗原疫苗二细胞疫苗二病毒载体疫苗和双特异性抗体疫苗等,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针对乳腺癌的预防性疫苗,这将有利于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三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疗法; 疫苗 【中图法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志码】 A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和15%[1]三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继传统放射治疗二化疗二手术等治疗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三笔者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三 一二治疗性乳腺癌疫苗 治疗性乳腺癌疫苗是一类通过消除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重建或增强免疫应答,起着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三它是在使用常规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以及新型生物治疗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清除残存的零星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以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三笔者总结的相关治疗性乳腺癌疫苗临床试验见表1[2?29]三 (一)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激活T 淋巴细胞的过程受多个受体二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些受体或配体在肿瘤的发生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目前,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二细胞毒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等相关免疫靶点三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7456781.html,G?3 LAG?3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其分子质量为 70000,位于12号染色体上[30]三它主要表达于活化的NK 细胞二T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面,能够抑制T 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在调节性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发挥抑制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8]三重组可溶性LAG?3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recombinant soluble LAG?3immunoglobulin fusion protein,IMP321)与主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分子有很高的亲和力,能够引起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和记忆性T 细胞活化三已有研究在3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评估了IMP321的疗效,患者接受每2周1次IMP321,每周1次80mg/m 2紫杉醇皮下注射,连续治疗6个疗程三结果表明:患者6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达90%,并且,APC 数量二自然杀伤细胞与CD8+效应T 细胞的比例呈持续性增加,且未见与IMP321相关的不良反应[2]三而之前已有实验证明,抗LAG?3联合抗PD?1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并且能够防止T 细胞耗竭和无能[31]三 2.CTLA?4 CTLA?4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受体,它既能在活化的CD8+ 效应T 细胞中表达,也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三并且,其能与T 细胞共刺激受体CD28竞争结合其配体CD80或CD86,抑制T 淋巴细胞活化,进而阻断CTLA?4,消除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和解除对T 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32]三目前,临床上有2种用于抑制CTLA?4的单克隆抗体三一种是ipilimumab,多项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其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故美国FDA 已批准ipilimumab 用于未经治疗和难治性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33?34],而另外一种单克隆抗体tremelimumab 已经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中[35]三研究者在26例转移性激素敏感型乳腺癌中评估了tremelimumab 的临床疗效三这些患者每28d 或90d,接受3~10mg /kg 的tremelimumab 治疗,同时每天给予25mg 依西美坦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46%)二瘙痒(42%)二便秘(23%)和疲劳(23%)三其中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腹泻,还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并且,患者接受tremelimumab 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每90d 的最大耐受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为6mg /kg三在接受MTD 治疗的13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3二4级治疗相关性腹泻,其最佳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四 34四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年2月第12卷第1期Chin J Breast Dis(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 2018,Vol.12,No.1

小金丸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虫国塞旦医药;塑生!!旦笙!鲞筮!!翅£!i塑陋丛鲤:塑!!!塑:!!!:堡:堕!:!兰 [17]GianniM,DentaliF,GrandiAM,eta1.ApicaIballooningsyn.[19]dromeorTako—Ttsubocardiomyopathy:asystematicreview.Eur HeartJ,2006,27(13):1523.1529. [18]ParodiG,Del?PaceS,CarrabbaN,eta1.Incidence,clinical[20]findings,andoutcomeofwomenwithleftventricular印icalbal- looningsyn2drome.AmJCardiol,2007,99(2):182—185. 小金丸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罗忠萍周玉霞?227? NefHM,MollmannH,KostinS,eta1.Tako—Tsubocardiomyopa- thy:intraindividualstructuralanalysisintheacutephaseandafter func—tionalrecovery.EurHeartJ,2007,108(1):11-13. PrasadA.Apiealballooningsyndrome:fillimportantdifferential diagnosis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Circulation,2007,115 (5):56-59. 【摘要】目的介绍小金丸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全文期刊网,综述小金丸在临床上 的各类应用研究,主要是在甲状腺肿、良性前列腺增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聚合型痤疮,乳腺囊性增 生、慢性盆腔炎包块、结节性筋膜炎等疾病的应用。结论小金丸的应用日益广泛,疗效肯定。 【关键词】小金丸;临床应用研究 小金丸由麝香、当归、草乌、乳香、没药、枫香脂等lO味中药制备而成,有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功效。本文通过查阅全文期刊网,对小金丸的各类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治疗甲状腺肿u1 将248例甲状腺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小金丸加甲状腺素片治疗,对照组仅予甲状腺素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甲状腺肿大及结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甲状腺肿大及结节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甲状腺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西医认为,缺碘、存在致甲状腺肿物质、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等因素均可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导致垂体分泌过多的TSH,刺激甲状腺组织。引起其代偿性增生与肥大后期,甲状腺组织出现不规则增生形成结节,表现为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若超过甲状腺的代偿能力时还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西医多采用甲状腺素片或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但疗效较差且易复发。本病病因主要是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屡,使气机郁滞、津液不布凝聚成痰,痰气郁结,壅于颈前,则成瘿病。痰气凝滞日,血行受阻,则形成瘀血,使瘿瘤肿大或有结节。故气、痰、瘀三者壅结于颈前是甲状腺肿大的主要病机。小金丸中的麝香辛温,具有开窍醒神、消肿止痛之功能;乳香、没药、地龙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当归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正,补血而不碍邪。诸药合用则邪毒外出、坚结消散、气血畅行。本组结果显示,小金丸联合甲状腺素片更能有效地缓解甲状腺及结节的肿大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口1 将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80例。一组为小金丸组,年龄(664-7)岁;另一组为非那雄胺组.年龄(66±9)岁;2组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有典型下尿路梗阻症状,其IPSS、QⅡla】【前列腺体积及残余尿,血清PSA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小金丸组予小金丸1.2g每日2次,疗程6个月。非那雄胺组予非那雄胺5rag,1次/d,疗程为6个月。用药前小金丸组IPSS(20.10±1.8)分,用药后(13.1±1.O)分,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非那雄胺组用药前IPSS(19.6±2.1)分,用药后(13.2±2.2)分,与治疗前比较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作者单位: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0.01,但2组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小金丸是中医的经典方,所治诸症皆为痰气交阻、瘀m内郁。前列腺良性肿大属中医的“痰核”范围,故以小金丸治疗。结果显示小金丸组与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牛症均有效。小金丸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部分患者开始服用时,自觉头晕、恶心或胃区不适,几天后自行缓解,7例主诉性欲减退。所以小金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安全、有效的。 3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1 小金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各种癌痛等,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应用小金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卡马西平,对于使用卡马西平治疗无效者,改用小金丸治疗仍有60%的总有效率,表明小金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较好效果。小金丸方中马钱子、草乌为主要药物,药理研究证实,马钱子含总生物碱2%一5%,主要为番木鳖碱、马钱子碱。生马钱子碱毒性较大,经过炮制后番木鳖碱、马钱子碱转化成异士的宁、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等,其毒性远远低于前两者,且镇痛作用明显,仅稍弱于哌替啶,但作用时间长于其4倍。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能够抑制大鼠前列腺素E、5一羟色胺等致痛物质的释放,对感觉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并具有一定抗炎作用。草乌主要含有乌头碱,炮制后其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水解惑分解为毒性较小的甲酰单酯型生物碱,毒性仅为前者的1./5—1/500,再进一步水解为毒性更小的氨基醇类二萜生物碱,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4000~1/2000,其镇痛作用o-19me/kg,相当于吗啡12mg/kg。马钱子与草乌合用能明显增强止痛效果。乳香含有乳香酯酸,没药含有没药树酯及挥发油,五灵脂含有五灵脂酸,当归含有当归酮等,均具有镇静和止痛作用,古方中也作为活血化瘀止痛的要药。 4治疗聚合型痤疮H1 门诊确诊为聚合型痤疮的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22.4岁(16~60岁)。病程8个月一11年,平均3.6年,皮疹发生部位:面部14例,面部及胸背部9例,胸背部1例。24例在服用小金丸前,均采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未奏效。治疗方法:将小金丸研碎后口服,bid,每次1丸,病情重者每次2丸,连续服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止其他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疗程为1—4个疗程。治愈13例(54.2%),好转7例(29.2%),未愈4例(16.7%)复发2例,出现炎性丘疹,经局部治疗而消退。聚合型痤疮的患者多为

CAR 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献综述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工程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英文题目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 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专业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 院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号 姓名龙益如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龙益如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多种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中,CAR-T细胞疗法取得重大突破,在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也初见成效。但在获得显着疗效的同时, CAR-T也存在持久性、归巢、脱靶效应、神经毒性、细胞因子风暴、插入突变、对实体肿瘤疗效有限等问题。现就CAR-T技术的最新进展及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初步了解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及问题分析。 关键词: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Abstract:A lot of remarkabl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T-cells with CARs could be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safe and effective cancer therapeutics .A novel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CAR-T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tumor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linical studies of solid tumors has been achieved ,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 for CAR-T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such as off-target effect, cytokine storm ,insertion mutagenesis, limited effects for solid tumors. Here,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of CAR-T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is flied. Keywor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 Tumor ;Immunotheraphy

CAR_T细胞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 究进展 浙江理工大学 任嘉锋自动化(2)班 学号:2013330301070 指导老师:解纯刚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任嘉锋2013330301070 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自动化2班,杭州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细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过继性免疫治疗技术。这里的CAR指的就是嵌合抗原受体,由胞外抗原结合域scFv、跨膜结构域和胞内信号传导结构域组成。其通过基因修改技术,将能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融合表达于自体T细胞的表面,被修改过的T细胞因此具有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力。从该技术被发明以来,CAR的设计已从仅包含单一CD3ζ信号传递结构域的第一代CAR 发展为加入了CD28 和CD137(4-1BB)等共刺激分子信号传递结构域的第二和第三代CAR。其中,针对CD19 的CAR-T 细胞在治疗血液肿瘤中取得的成果尤为引人瞩目,同时CAR-T 细胞在针对实体瘤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该技术同时也存在脱靶效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临床应用风险。这里就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原理和在肿瘤的临床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作综述性的阐述. 关键词:CAR-T细胞;免疫疗法;基因技术;肿瘤治疗 1.CAR-T细胞疗法的原理 采用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CARs)修饰的T细胞CAR-T 细胞治疗肿瘤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肿瘤免疫新疗法。T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但是肿瘤细胞表面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免疫编辑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下降的情况,这样长期形成的免疫逃逸机制, 能使肿瘤细胞成功躲避T细胞攻击, 肿瘤快速增殖。此外, 人体内肿瘤特异性的T细胞数量较少, 并且由于大多数肿瘤细胞不断表达自体抗原, 使得靶向这些抗原的T细胞通过免疫耐受机制被中和或移除, 数量进一步减少。 而CAR的修饰可使T细胞在获得靶向杀伤能力的同时获得更强的增殖及抗凋亡的能力,其肿瘤杀伤作用的发挥也不会受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

胶质瘤免疫治疗探究进展综述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刘海龙 摘要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较高恶性程度,尤其是三期和四期胶质瘤,以及高复发率,其治疗方式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则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切除,甚至不能切除。免疫治疗在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的免疫疗法包括使用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等。免疫治疗辅助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缓其他治疗方式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胶质瘤免疫治疗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占颅内肿瘤的40—50%,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等。根据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统计,胶质瘤的综合发病年龄在30—40岁范围内,以大脑半球胶质瘤最为多见。根据Knudso的“二次打击”学说,目前虽对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缺乏完全清楚的认识,但认为诱发肿瘤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的综合作用。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为主,如头痛、呕吐、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胶质瘤认识的深入,对其治疗已经由原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发展为如今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心理治疗等。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胶质瘤的发病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有关,故对于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关注程度日益加深。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来达到防御肿瘤和杀伤肿瘤的目的,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具有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轻、长期记忆等特点。人体免疫系统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类,而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细胞核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中巨噬细胞、CD8+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监测和杀伤起到了重要作用。免疫治疗则主要是通过调控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巨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中的CD8+T淋巴细胞起作用,包括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几种方法。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胶质瘤细胞本身即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TGF-10、PGE-2等,这些细胞因子协同或拮抗,相互作用构成细胞因子网络,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等。目前,研究人员希望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几种细胞因子作用于人体,发挥其自身的细胞毒作用或辅助特异性免疫作用,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1)辅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2)增强NK细胞的溶解细胞作用;3)刺激T细胞、NK细胞分泌IFN-γ;4)血管形成抑制剂;5)增强肿瘤细胞MHC抗原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6)抑制部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7)抑制肿瘤细胞增长,诱导分化。 目前,经常使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Ohno等人和Ogbomo等人主要对EGFRvⅢ展开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3C10/CD3δ,EGFRvⅢ可以渗透到肿瘤内部作用于肿瘤细胞,明显延缓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干扰素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已被多数研究人员重视,部分使用IFN-β,部分使用IFN-γ。田道锋、郭宗泽和李光宗等人主要对IFN-β进行了研究。田道锋等人将MSCs-hIFN-β瘤内注射观察荷瘤鼠的临床表现和生存时间,使用MRI显示肿瘤大小,幷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组织IFN-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体外培养C6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体内发现注射MSCs-hIFN-β可以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郭宗泽等人则使用IFN-

如何作好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科研选题

如何作好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科研选题 (一)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临床医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的不断结合,两者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基础研究是临床实践的基础,而临床实践是基础研究的方向。 基础研究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临床医学不会有今天快速的发展。最初来源于临床实践的经验性研究,经历了几个世纪,随着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发展,越来越转向于基础性研究。而同时,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无穷的研究方向。临床实践中任何设想的提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基础研究加以论证,方可真正的应用于临床。可见仅有基础研究是不行的,只有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最终推动临床医学的向前发展。 以往的临床研究主要是临床经验的总结,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临床医学的建立发展则主要依靠基础研究的发展成果。 (二)临床研究选题的基本原则 临床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目的是在于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保障人民健康。而选题是临床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研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研究的成效。选题除了科研思路要明确还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1.创新性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线。缺乏创新性,就会失去科研立题的前提。若为理论课题,要求有新观点、新发现,得出新结论。若为应用课题,则要求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或是把原有技术应用于新领域。创新性是科研的灵魂。 2.科学性 选题的科学性就是指选题的依据与设计理论是科学的。首先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科研人员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其次设计为了真实的反映客观结果,需要排除一切可能影响结果的主观因素和偶然因素。最后推理要有逻辑性,结论要有严谨性。必须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佐证,而且只有在承受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的论文,才最有说服力。 3.应用性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除少数纯理论研究的论文之外,绝大多数医学论文应结合医疗、预防的工作实际,力求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4.需要性 选题的方向必须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尽量选择在医药卫生保健事业中有重要意义或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述的几点中,科学性、创新性性与应用性决定了论文的学术价值,而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首先是建立在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基础之上的。 (三)如何做好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科研选题: 临床研究选题来源范围广泛,涵盖了病因、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而治疗又可以包括手术改进、药物选用、疗效评价、新技术(如激光、微波射频、CT、MRI)的应用和革新等。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好的科研选题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临床实践,基础研究若脱离了临床应用则将失去本身的价值。本人认为基础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与临床相结合。 1.诊断 基础研究的开展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技术、思路。1998年Alivisatos和Nie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发表了将量子点作为生物探针,应用于活细胞体系的具有突破性的文章,其后量子点即成为基础研究的热门课题。有人曾用能与肺血管细胞相连的分子包裹量子点,再将此量子点注入小鼠体内,则可发现量

依托咪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综一一述 依托咪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曲倩倩综述,王海英?审校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贵州遵义563003)一一[关键词]一依托咪酯;一全身麻醉;一静脉麻醉药;一综述 D O I:10.3969/j.i s s n.1009G5519.2019.05.020中图法分类号:R614.24 文章编号:1009G5519(2019)05G0702G03文献标识码:A 一一依托咪酯(e t o m i d a t e)是一种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物,是咪唑类的衍生物.依托咪酯最开始被作为抗真菌剂使用,随后才被发现其具有镇静作用,D O E N I C K E 等[1]于1972年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1983年,L E DGI N G H AM等[2]和1984年WA G N E R等[3]二WA T T 等[4]发现,在危重及多发创伤患者的镇静方案中加入依托咪酯后,患者的死亡率有所提高.故作者推测死亡率的升高可能是由于依托咪酯引起的肾上腺功能不全所致,并且这一现象在相关动物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近年来,随着对依托咪酯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证实其在麻醉应用中具有许多优势[5].本文就依托咪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一药理学与药动学 一一依托咪酯为咪唑的羟化盐,其化学名称为RG(+)G乙基G1(1G甲基苄基)GHG咪唑G5G羧化盐,只有其左旋异构体才具有催眠效应[6].依托咪酯主要分为水剂及脂肪乳剂,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渗透浓度不同.相比之下,脂肪乳剂更接近生理渗透浓度的范围,故脂肪乳剂发生注射痛及静脉炎的概率更低,也是临床中最常用的剂型.依托咪酯起效快,经过一次臂脑循环时间便可发挥作用[6].其药代动力学变化符合开放三室模型,肝脏清除率很高,但年龄因素会影响其系统清除率[7].无论是单次给药还是持续静脉滴注,患者均能较快苏醒.依托咪酯在肝脏及血浆内能水解为(R)G(+)G1G(1G甲基苄基)GHG咪唑G5羟基酸,其绝大部分代谢产物随尿液排出. 2一作用机制 一一目前普遍认为,依托咪酯是通过与γG氨基丁酸A 型(G A B A A)受体结合而起到麻醉作用的.G A B A A R s 是大脑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被认为是其主要的麻醉靶点.在重组G A B A A R s中,依托咪酯在低浓度下(0.1~1.0μm o l/L)作为正调节剂起作用,在中等浓度时(>5~10μm o l/L)直接激活受体,并在更高浓度时(>50μm o l/L)抑制受体功能[8].相关实验发现,G A B A A受体的不同亚基介导了不同的临床疗效,依托咪酯对于G A B A A R s中含有β2或β3的亚基更敏感.其中,依托咪酯的催眠作用与β2亚基有关,而依托咪酯的镇静作用则是由β3亚基介导的[9].药物作用机制越清晰,越有助于提高使用者对该药物的掌控性,同时也为研发高效二不良反应少的新型衍生药物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3一依托咪酯对各系统的影响 3.1一呼吸系统一依托咪酯经静脉诱导后,往往先表现为过度通气,持续时间很短,随后趋于稳定.故认为该药物对呼吸系统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依托咪酯注射剂量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则会导致呼吸抑制.因此,依托咪酯可作为一种需保持患者自主呼吸时的理想麻醉剂.O UéD R A O G O等[10]发现,依托咪酯不仅可使正常大鼠预收缩的气道舒张,对于慢性缺氧大鼠的气道收缩还能产生抑制和逆转的作用.其对支气管的舒张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腺苷三磷酸(A T 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而实现的[11].S Y V E RGU D等[12]认为,依托咪酯不仅能维持自主呼吸,对于呼吸道呈现高反应性的患者使用依托咪酯后,也未见组胺释放的现象. 3.2一循环系统一无论是健康人,还是低血容量或严重创伤的患者,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都是轻微和稳定的[13].该药对冠状动脉有轻度的扩张作用,能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及心肌耗氧量,从而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量.相关研究表明,将异丙酚和依托咪酯作为麻醉诱导剂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观察颈总动脉二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趋势,得出结论为异丙酚较依托咪酯诱导前后颈总动脉二椎动脉血流量有明显降低[14].关于一项接受依托咪酯和接受其他诱导剂的心脏手术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依托咪酯与术后房性心律失常二住院时间和其他相关并发症(感染二神经系统二肺部二肾脏二血液系统和胃肠道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15].张剑蔚等[16]在一项针对异丙酚与依托咪酯在儿科麻醉中效果对比研究发现,依托咪酯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轻微,而异丙酚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则在围麻醉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 207 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3月第35卷第5期一JM o dM e dH e a l t h,M a r c h2019,V o l.35,N o.5 ?一通信作者,EGm a i l:2371827590@q q.c o m.

临床药物治疗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姓名:赵彩虹学号:1224410021 专业:生物技术 【摘要】临床治疗药物监测(TDM)是20世纪70年代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崛起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目的为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利用检测的个体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设计给药方案,进行个体化给药,从而达到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减少用药的盲目性。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就几种常用药物TDM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治疗药物监测;检测技术;监测药物;新进展; 一、治疗药物监测 1、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1】(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通过测定病人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结合病人的病理生理情况,监测和调整临床用药,为病人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包括最适剂量、给药时间间隔和给药途径,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2、应用 治疗药物监测对那些只有较窄治疗窗的药物有重要临床意义,且在特殊病理生理状态下,如肝炎、肾损害、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障碍以及妊娠期的妇女,许多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发生改变而需要治疗药物监测,此外,在血液净化治疗和多种药物相互作用条件下某些治疗药物监测亦十分必要。 3、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某些药物如他克莫西(FK506)的治疗窗、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加之和用药物的影响,常使其血药浓度变化很大,导致毒副作用的出现。2、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治疗费用。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相同剂量的药物,对一些患者治疗效果甚微甚至无效,而对另一些为患者则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中毒。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可以选择最适宜的给药方案,以缩短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是药物尽快的发挥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同时提高疗效,也相应降低治疗所需费用。3、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治疗药物监测可以为中毒症状和剂量不足时症状类似难以区别时提供有力的证据。4、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4、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药物或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进行TDM。血药浓度只是药效的间接指标。当药物本身具有客观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就不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在下列情况或使用下列药物时,通常需要进行TDM【2】。 (1)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3)具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苯妥英、氨茶碱、水杨酸等。(4)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注意经肝代谢消除(利卡多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5)长期用药的依从性差时;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时;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时。 (6)某些药物中毒症状和剂量不足症状相似难辨时,如普鲁卡因、苯妥英。(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