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大陆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行阐述;其次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发生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组织基础。本文通过反映社会工作这一外来专业在中国所面临的独特背景,以期为学界深入思考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道路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

关键词:中西比较社会工作发展机制本土化

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

(一)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

众所周知,作为社会工作雏形的西方早期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宗教实践的基础上的。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慈善事业逐渐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助人活动,而最早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友善访问员”本身就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他们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认为帮助穷人和有困难人士是服膺上帝的一种荣耀。与此同时,在西方的社会福利领域,有很多非政府机构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这些机构组织的构成和管理,也影响了在机构内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王思斌,2004)。纵观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个历史,基督教文化在每一阶段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和思想基础。

(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显然,基督教文化作为舶来品在我国本土是没有成长土壤的,因此,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专业要想在我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顺利完成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过程,就必须寻找能够支撑这个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虽然19世纪中期的外国基督教传教士,以及民国时期出现的一批民间救助机构所进行的工作,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的历史,但是这些零散的、民间性的工作并不足以支撑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因此,要想在我国文化中为社会工作专业寻根,那么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思想就理所当然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只有充分领会我国传统文化中助人思想区别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本质特色才能使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其牢固的思想文化根基。

首先,无论是基督教文化核心理念中的“爱”还是“给予”,其对象都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基督教所称的“博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亲疏厚薄地泛爱和互爱,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仇恨,甚至仇敌也应该得到帮助和受到宽恕,人人相爱如兄弟姐妹。此外,耶稣还特别强调对弱者的爱。他既不嫌弃罪人、妓女、税吏等被社会遗弃的人,也不敌视冒犯自己的人。显然,基督教的博爱超越了民族、肤色、阶层、性别、文化和国家的界限,带有浓厚的普世主义色彩。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仁爱”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则是“爱有等差”。无论是孔子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还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其本质在于我们要尊敬自己的长辈并进而推广开来去尊重其他的长辈,我们要爱抚自己的子女,并进而推广开来去爱抚别人的子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思想实际上也是遵循所谓“差序格局”而体现出一种特殊主义伦理。

其次,基督教文化“神爱”观中,爱的施予路径是由形而上的抽象意义下降到具体的他人。基督教宣扬上帝之爱,上帝造万物而爱人,因此作为上帝的忠实信徒就一定要回报上帝的爱。而人是见不到上帝的,那么回报上帝之爱的方式就具体化为对他人的爱。因为上帝无等差地爱所有的人,因此,上帝的信徒自然也就要无等差地爱所有的人,这集中体现在基督教所强调的对“邻人”的关照义务。这种对人类整合价值的关注是社会工作专业利他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

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爱的路径与基督教文化相比较正好完全相反,儒家文化中孔子主张“仁”,但实现“仁”的方式是“亲亲”,这样就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划分出了远近亲疏,先要“亲”那些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人,比如直系亲属,然后是旁系亲属,最后才是除此以外的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这种“爱”便表现为一个个圈子之爱,亲属圈、朋友圈、宗族圈、同学圈、战友圈等等,而对圈外的人便懒得施爱。再看儒家文化的核心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鲜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施予是由己出发而后兼顾他人以达致天下的路径特点。

因此,相对儒家文化的利他主义思想,基督教文化中的利他主义思想赋予了利他行为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而这也正是社会工作专业在欧美国家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认知度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如何找到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中利他主义思想的契合点,并推而广之,则成为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社会的认知度所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发生方式

在西方,从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工作专业是以一种自

下而上的内生性的方式逐步发展壮大并成熟起来的。19世纪始于英国并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乃至全世界的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的,还有诸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新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正是在不断地回应社会中产生的,无论是慈善组织会社中的友善访问员,还是睦邻组织运动中的教区领袖,这些带有慈善性质的社会活动无一不深具民间性和自发性。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发展和成熟,正是从这些民间性和自发性的慈善活动中发展起来并逐渐壮大的。因此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生方式是内生性的,自下而上的发展。

由于我国思想文化基础的差异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同,社会工作专业并不具备自然成长的内生性,并且其专业的发展方式也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首先,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工作任务是由国家直接承担的,是一种“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其特点是几乎所有的福利性、服务性、公益性的活动都是由政府负责推行的,同时几乎所有的资源也都由政府提供(王思斌,1995)。这一时期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并不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

其次,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来看。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次年招收了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至今20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主要是在国家民政部的主导下进行发展,无论是社会工作教育还是社会工作实务都是如此。社会工作教育在高等教育这一领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我国各类开办社会工作教育的高校已有200多所,由于教育部门的支持可以说在数量上发展速度惊人。从社会工作实务来看,2004年,国家劳动和保障部颁布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被正式界定为一种专门职业,并规定了职业标准。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2008年6月28日,由民政部和人事部共同组织的“初级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开考。这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事件。2010年,全国30所高校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研究生。从专业的发展历程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在官方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式。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正是由其内生基础薄弱所导致的发展动力不足。任何一个专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都是多方面力量集合的结果: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政府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作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门实务性专业,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也就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在

社会上的广泛推广必然会处于一种无人喝彩的尴尬地位。因此,业界应该着力思考如何自下而上地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民间基础,这理应是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的组织基础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NGO),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同时也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因此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组织基础。目前,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核心,并由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发展机制。

在我国,截至2008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民间组织近40万个,这个数量相对于我国的人口数量来说还不够。之所以合法组织的数量如此有限,一方面是因为我民间组织的先天发展不足,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则与国家对民间组织所采取的“双重管理”式的严格审批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所谓“双重管理”,也就是任何一个NGO的注册必须要取得两个政府部门的认可。一个是与其业务相连的政府部门,请它做业务主管单位,然后,民政部门才受理、登记注册。由于登记管理体制设置的门槛较高,导致相当多的民间组织没有进入法定的登记管理体系,成为所谓的“草根民间组织”,有学者估计我国的草根NGO在200万个以上。这些体制外存在的草根组织不仅难以享受政府在财政和税收上给予的必要支持和优惠,也难以从整体上得到社会成员普遍的合法性认同。

在社会工作发达的国家,对于民间组织的设立一般均遵循结社自由原则,没有审批程序,采取的是备案制的方式,并且在法人地位、税收优惠等各个领域均有成熟的法律规定。

可见,从组织基础上来看,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工作运作的载体在我国的发展还很不成熟,无论是在政策层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还是民间层面社会人员的认可度上都亟待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发育不全也最终直接导致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调查显示,相当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因无用武之地而不得不流失到其他领域从事与本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中西比较的视角,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因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激增而急需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却因为其特殊的自上而下外生性的发生方式和相对薄弱的思想文化和组织基础而面临专业发展的种种桎梏和尴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现实,才能理清思路,让社会工作专业快速而健康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郝佳佳,齐振.民间组织运作现状与困境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11)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5)

4.左鹏.基督教伦理与社会工作价值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巩建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理论纵横,2007(6)

6.董文琪.德国民间组织监管体制的特点与启示[J].行政与法,2009(7)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大陆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行阐述;其次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发生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组织基础。本文通过反映社会工作这一外来专业在中国所面临的独特背景,以期为学界深入思考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道路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 关键词:中西比较社会工作发展机制本土化 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 (一)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 众所周知,作为社会工作雏形的西方早期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宗教实践的基础上的。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慈善事业逐渐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助人活动,而最早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友善访问员”本身就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他们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认为帮助穷人和有困难人士是服膺上帝的一种荣耀。与此同时,在西方的社会福利领域,有很多非政府机构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这些机构组织的构成和管理,也影响了在机构内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王思斌,2004)。纵观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个历史,基督教文化在每一阶段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和思想基础。 (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显然,基督教文化作为舶来品在我国本土是没有成长土壤的,因此,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专业要想在我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顺利完成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过程,就必须寻找能够支撑这个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虽然19世纪中期的外国基督教传教士,以及民国时期出现的一批民间救助机构所进行的工作,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的历史,但是这些零散的、民间性的工作并不足以支撑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因此,要想在我国文化中为社会工作专业寻根,那么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思想就理所当然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只有充分领会我国传统文化中助人思想区别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本质特色才能使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其牢固的思想文化根基。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及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摘要:中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包揽、“差序格局”、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模式,因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遭遇严峻挑战而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进程。这种转型因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业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由于实际社会工作的制度惯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尚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存、过渡性、不平衡性和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通则、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模式转型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的意义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有着许多面孔的综合助人专业,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②]首先,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制度设置。社会工作强调提供服务、解决具体问题,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层面,它直接决定了社会福利制度目标的达成;其次,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具有实践属性。西方社会工作,最初起源于XX团体和上层人士的慈善救助活动,作为一种职业,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仍以其助人活动发挥了巨大功能,在实务领域,社会工作包括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一系列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之所以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也是由其实践取向决定的,没有社会工作的助人行动,社会福利资源就无法通达地输送到社会成员那里;第三,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具有完整而科学的专业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伦理、专业团体和专业技能等。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结果,西方社会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慈善救助活动无法适应这种要求,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随即趋于专业化。本文主要立足于社会工作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其它两个方面则较少涉及。 制度(Institution)是新制度主义的基本X畴。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是一系列被设计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X”。[③]在新制度主义那里,制度概念的涵义涉及非常广泛,既包括规则和程序,也包括组织本身;既有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也把文化、道德甚至意识形态等纳入其中。本文借用新制度主义学派关于制度的概念,从制度结构、制度运作,以及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尝试性地将社会工作制度界定为:由现代社会设计出来的规定专业助人活动的一系列结构要素、运作程序和文化环境的总称,其中制度结构包括社会工作主体与对象等要素,制度运作包括社会工作程序、机制与过程,文化环境涉及对社会工作产生影响的直接与间接环境。 一般而言,模式是一种理论简化,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工作制度模式是对社会工作制度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它向人们概括地描述社会工作制度的结构、运作和文化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工作模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社会工作模式意指,在中国特定文化环境中,社会工作制度在结构、运作方面的具体情形、本质特征及发展演变。

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化发展

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化发展 一、背景和概述 社会工作是以维护个体和社会的福利、权益和人权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是为了促进社会公正和机会均等而进行的工作。社会工作人员不仅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某种程度上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规范。 社会工作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工作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挑战。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是社会工作职业成长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有更专业化、有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来解决之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同时,这也是对社会工作者提升自身能力和提高社会地位的一种途径。社会对社会工作者所期望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工作能力等都是会更加严格和高要求的。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虽然是有必要性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就需要我们解决以下问题:(1)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工作与其它职业一样,需要为其提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在许多国家中各个水平的职业资格逐步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需要从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共同推进。 (2)职业道德的约束 社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会被高度重视,需要倡导正义、尊重人权和促进社会变革。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社会工作者 的道德素养、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至关重要。对于社 会工作者,职业道德至关重要,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约束力。 (3)推进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理论化 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高枕科学理论的支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 地发现和总结规律和经验。推进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理论化,需 要社会工作者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同时还需要对社会工作的理论 进行提升和发展。 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路径 (1)建立明确的职业标准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人力资源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李莉张璐瑶 项目来源: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BSH088。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宏观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伦理规范在历史发展、宗教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开展分析,在坚持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要素,将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中国社会体制的变革轨迹与社会工作特点 在我国,社会工作很早就被应用于一些正式组织,但并非是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它作为一种非本职性、公益性形式存在,在本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变适应,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中生根发芽,不断构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然而,当时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在我国的发展依靠政府,政府包揽一切;企事业单位将职工的一切管理活动规划在自己的范围内;对于家庭来说,当时社会鼓励多子多孙“人多力量大”,家庭内部事务、养老等都由子女承担;邻里关系融洽,最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四合院”、“筒子楼”促使大家居住在一起互帮互助,这些都体现了那段时期中国社会单一化管理方式和集体性生活的面貌。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主动承担了属于社会管理的所有职能,也没有给社会自主管理的活动空间,

没有激发社会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政府职能开始转变为宏观调控等方面;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发生变化,很多在企业内所具有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功能都抛向社会;而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加和小户型的家庭住宅占据主导,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邻里间的关系逐渐弱化;计划生育造成的“核心家庭”在家庭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基层街道等已经无法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兴趣各类人群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将视野转向社会化的服务。因此,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吸取国外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国的社会工作服务,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始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 二、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特性之比较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特点 (1)社会中的人最重要。西方社会工作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开展而来的,强调“人权、自由、平等”,强调“恩赐的福利行为”,社会工作是为了拯救身陷贫困苦难中的人群,这是每一个子民在上帝的指引下必须做的事情,而且基督教所称的“博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亲疏厚薄全都施与爱,具有普世主义色彩。 (2)个人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在西方社会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崇尚“个人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地表现张扬个性,他们崇拜英雄,认为强者才能得到尊重,注重个人成就带动整个社会,因此他们的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在家庭生活中,家庭观念淡薄,他们强调人人“平等”观念,长辈晚辈地位平等,强调独立精神,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生

浅谈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社会工作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定义和作用日益受 到重视。社会工作在发展历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将分析社会 工作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如 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社会工作与社会资源的对接等。 我们将强调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并指 出应对社会工作发展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促 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专业水平、社会资源、建议、重要性、发展趋势、未来、应对问题 1. 引言 1.1 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领域,旨在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解决他们 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支持、咨询和资源, 帮助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参与度。社会工作的作用是促进社 会公正与社会变革,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 发展。

社会工作的主要职责包括评估客户的需求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 服务计划、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协调社会资源、进行社会政策倡导等。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知识、危机干预等,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同理 心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工作,它不仅能帮助个体解决问题,提升生活品质,更能促进社会公正与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社会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包容的社会贡献着重要力量。 1.2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最早的社会工作活动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以及美 国和加拿大的慈善和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最初主要是针对贫困、疾病、残疾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帮助和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工作逐渐 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领域。 20世纪中叶以后,社会工作逐渐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社会工作者也逐渐被认可为一种重要的职业。在全球范围内, 社会工作者不仅在社会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等领域发挥着 作用,还在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工作的范 围也从最初的贫困和疾病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包括家庭问题、儿童保护、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等。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专业发展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领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社会工作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专业发展,并就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社会对于社会工作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和提升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历和培训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培训要求逐渐提高,许多国家开始推行社会工作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要求,并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机会,以培养更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2. 专业知识的扩展与深化: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仅要熟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以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 3. 专业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建立: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离不开严格的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的操守和职业道德,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同时保护自己的职业声誉。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相辅相成,不断推动着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与制度的完善:各国纷纷制定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以保障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运行。政府的支持和合作可以为社会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条件。 2. 社会工作服务的多样化与拓展: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社区工作和福利机构服务拓展到医疗、教育、就业等多个领域。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为不同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3. 专业团体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需要依靠社会工作者的组织和团体来推动。各国的社会工作协会和专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社会工作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社会工作专业化与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社会认知与认可的不足: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较为特殊,很多人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和认可仍存在偏见和局限。需要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注社会困难群体的学科,旨在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与服务,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和实现自我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社会工作在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积极的发展。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一、社会工作的经验 1. 发展福利机构和公益组织 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体系,提供社会救助、养老、医疗保险等服务,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经验。此外,中国也鼓励发展非政府组织,如公益组织和NGO,它们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2. 强调社区参与和社会治理 中国社会工作强调社区参与和社会治理,通过建立社区社会服务中心、志愿者组织等,积极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助,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稳定。这种注重社区参与的模式,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和谐。 3. 倡导社会创新和实践 中国社会工作行业倡导社会创新和实践,鼓励开展社会实验和创新项目。例如,一些社会工作者通过创办社会企业,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实现了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结合。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 1. 增加专业人士和培训机构 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行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

士涌入这个领域。为了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者,中国政府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院校,并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培训项目。这为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建立监管和评估机制 为保障社会工作行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对社会工作的监管和评估。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对社会工作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确保他们的工作符合相关要求。 3.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积极推动与国际社会工作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吸取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工作的规范制定和标准提升,提高中国社会工作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1. 挑战: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不够牢固 中国的社会工作还面临着理论基础不够牢固的挑战。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与深化,以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2. 挑战: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存在困难 虽然中国社会工作重视社区参与和社会治理,但目前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的过程仍存在一定困难。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资源配置问题,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影响力。 3. 机遇:社会工作需求与市场前景巨大 中国社会工作行业面临着巨大的需求与市场前景。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多和改善社会福利体系的持续推进,社会工作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工作在经验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历程方向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历程方向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历程方向 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先后形成后,社会工作遂开始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专业。同时,这三大方法作为社会工作的经典方法,在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和开展实务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历程方向,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专业产生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的西方社会状况已迥然不同于以往,衍生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这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这种需要首先表现为现代社会工作行政的建立与发展。在回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过程中,伴随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社会福利行政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社会福利行政的发展又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表现为社会福利行政这一新的工作领域具有区别于其他领域工作内容的鲜明特色。 与此同时,原先社会中存在的志愿性助人工作也在原有志愿性的基础上演变为长期、持续和制度化的工作,原先的志愿者成为受薪的职业工作者,这样,就从原先的志愿助人工作中产生出了受薪的行业性助人工作。促成这种行业性工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处理这些复杂原因所造成的众多社会问题,越来越需要在某些方面有专门知识的稳定的工作人员来解决,于是受薪人员就替代了过去提供临时性服务的志愿者。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一个行业的社会工作与许多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区分开来,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从慈善、志愿服务到专业社会工作的转变在1900年前后便已经发生。如上所述,19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国并活跃于欧美的“慈善组织会社”运用“友好访问员”开展工作,可以被视为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因为“友好访问员”必须直接面对案主从事服务工作,

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改善和提高社会的福祉。然而,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限制了该专业的有效发展和实践。本文将分析并探讨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缺乏全面的资源是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良好的资源支持来保证专业的发展。然而,许多社会工作学院和机构面临着拨款不足、设施不完善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投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专业教育和实践的机会。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认可度和职业地位方面存在不足。相比其他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地位相对较低,这导致了人们对该专业的不了解和误解。我们需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形象。此外,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相关机构的合作,提高专业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提升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地位。 第三,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目前,许多社会工作学院和机构的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无法满足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的标准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教育和培训课程、教材和评估体系。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和培训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资源。 第四,法律和政策环境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社会工作专业是与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紧密相关的学科,需要在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才能发挥其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社会工作者

国外社会工作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国外社会工作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社会工作是一项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社会福利的专业服务。随着社会问 题的复杂化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社会工作站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将对国外社会工作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发展现状 1. 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国外社会工作站不仅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和经济援助,还提供心理咨询、庇护所、教育培训等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这些工作站致力于帮助个体解决各种问题,并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连接,以提高社会融合度和生活质量。 2. 多元化的专业服务:国外社会工作站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和跨学科的知识,为 不同群体和社会问题提供特定的专业服务。例如,针对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残障人士等特定群体的社会工作站,在各个领域提供个性化、全面性的专业支持。 3. 社区参与和合作:国外社会工作站重视社区参与和合作,与社区居民、志愿 者和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资源,提高社会工作站的服务质量和可持续性。 4. 强调社会正义:国外社会工作站非常注重社会正义的实现。它们致力于消除 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制度的公正性。这种关注社会公平的理念在国外社会工作站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二、未来趋势 1. 技术创新与发展:未来的社会工作站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服务。随 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工作站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提供更高效、精准的服务。这样的发展将使得社会工作站更加可持续和便捷。

2. 多元化专业发展:未来社会工作站将趋向专业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社会工 作站将根据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专业领域融入社会工作领域,如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 3. 强调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未来社会工作站将更加注重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球影响使得国外社会工作站需要与其他国家和机构共享知识和经验,以应对共同的挑战。国际合作将促进社会工作站的发展和不断提升。 4. 倡导社区治理参与:未来社会工作站将更加倡导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社区自治 的发展。社会工作站将帮助居民组织、培训和倡导社区治理机制的建立,以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自我管理。 5. 环境可持续性:未来社会工作站将更加注重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社会工作 站将在服务过程中关注环境问题,并与环保组织和机构合作,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综上所述,国外社会工作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未来,随 着技术、专业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推进,社会工作站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福利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美社会工作伦理的比较

中美社会工作伦理的比较 【摘要】社会工作伦理作为社会工作的独特领域,所探究的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以及将之践行出来的一套指南和规范。本文以我国大陆、美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演进、文本解读等方面去探求中美两国社会工作伦理的异同,在借鉴美国等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关于建构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伦理社会工作伦理伦理责任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伦理?什么是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又会受到哪些困境?在建构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中,我们能从国外借鉴些什么经验?从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开始,这些问题在社会工作界就有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社会工作以专业伦理来规范社工人员的专业能力知识与态度,并以此来提供专业服务。 在中国的社会里,伦理是哲学的思想或者是道德的标准,伦理是处于道德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存在行为规范。也就是说伦理是社会普遍认同或约定俗成的道德底线。古今中外,人们经常通用“伦理”与“道德”两种概念。只是当表示一种规范、理论的时候用“伦理”的概念,在表示现象、问题的时候倾向于用“道德”一词。 社会工作伦理,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工作实践中需遵循的伦理原则。然而进行准确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的学者的表述却有不同。大陆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是指作为社会工作者在一定的专业情境中与他人交往时所应当遵守的准则。而台湾学者许临高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通过团体的讨论、通过、达成共识,以集体自律的方式,决定专业人员“应做些什么”,并经由专业守则或公约订立,要求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则写到:“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依据其哲学信念与价值取向,发展而成的一套伦理实践原则,以作为引导与限制助人行为的依据。” 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方面: (一)对当事人:包括对当事人的承诺,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尊重服务对象知情同意的权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服务;妥善处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并加以保密;谨慎对待与服务对象的肢体接触;确保服务中断后的持续服务;遵循服务终止的原则等。 (二)对同事: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 (三)对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守对服务机构作出的承诺。 (四)对社会工作专业:维持专业的正直;社区服务;发展专业知识。 (五)对社会:促进普遍福利。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社会的普遍福利的增长。 在细则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之间有一些差异。这不仅因为各国各地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同,还因为法律体系和社会制度不同,而且还有文化差异。就目前而言,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9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发展起源于美国,最早的实验性草案应当归功于Mary Richmand,而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伦理守则在全球影响最为广泛。因此对比中美两国的伦理守则就变得很有意义,本文就中美两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进行比较,对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得出一些启示。 二、中美伦理守则的历史演进比较 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最早的版本由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于1990年代初制定,该版本有四大板块共十七条条文。该守则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由于制定年代较

调研报告:我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应对

调研报告:我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应对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发展相对迟缓。《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深刻认识当前发展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探究其主要问题和破解之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展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保障个人生活,维护个人权益,解救个人危难,解决个人困境以及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现在我国有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残疾人8500万,还有约8500万空巢老人和6100万的留守儿童,等等,对于这些困难人群和弱势人群的救助,仅仅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是难以妥善解决的,需要介入专业社会工作,由专人提供专业服务。 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工作提供的社会服务体现的是一种柔性管理,其特定的工作模式,不仅深刻体现出专业性和科学性,也体现了平等、尊重和接纳的理念,服务方式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可以弥补政府刚性管理的不足,满足公众的多元化需求。而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实际上包含着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参与,有利于形成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功能互补、责任共担的现代治理体系,有利于加快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局面。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首先,社会工作通过帮助人们解决实际困难,化解

社会矛盾,从而减少对社会秩序的冲击,维护了社会稳定。其次,社会工作注重从预防的角度开展工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尤其是追求实现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追求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使社会成员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最大限度减少了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后,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助人活动可以帮助政府推行和实施特定的社会政策及计划,能够避免各种社会风险和危机的发生。不仅如此,社会工作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服务,弘扬服务和奉献的精神,不断地促进互相关爱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发展我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不高。一是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是一个全能型政府,政府控制着全部社会资源并承担着全部责任,因此,政府无所不包的管理模式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倡建构“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这就给专业社会工作创造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思维惯性,还没有真正树立多元治理的理念,对社会力量的培育还不够,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建设的政绩观还没有根本转变,忽视社会建设,不善于运用专业的社会治理手段。二是社会公众认知不足。当前我国大多数社会公众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对于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也知之甚少。对社工存在认识误区。一是认为社工不是职业,是可有可无的,不知道社工究竟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出现问题通常不会主动找社工帮忙。二是认为社工就是义工。虽然社工和义工往往会配合着一起完成某项社会服务,但有本质区别:社工是专业人才,成为一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工作逐渐受到广泛和重视。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以期为提升社会工作效果、加强社会建设进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参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工作逐渐发展壮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蓬勃发展,为培养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矛盾、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 嵌入性发展是中国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入性发展强调社会工作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各方面的紧密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种发展方式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的效果、拓展社会工作的领域、增强社会工作的可持续性。 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例如,制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社会工作站,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方式。这些措施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社会工作机构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领域日益扩大。这些机构通过承接政府项目、开展公益服务等方式,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一些非营利组织也在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与合作。 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普及和专业化培训的增多,社会工作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社工具备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 尽管中国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当前,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涵盖了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人,如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然而,这些服务对象较为分散,社工难以集中资源为其提供有效服务。如何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提高社工服务的针对性和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社工数量不断增加,但在专业化程度方面仍有待提高。一些社工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服务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社工在服务过程中过于依赖政府,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制约了

香港与英美社会工作专业化模式比较研究

香港与英美社会工作专业化模式比较研究 王菲;王福山 【摘要】比较分析香港与英美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模式,深入探讨香港与英美社会工作学科与服务的“专业性与权威性”、社会工作主导的“主体性与合法性”、社会工作发展的“动力性与持续性”等主要方面。通过系统的横向与纵向差异比较,对社会工作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凸显了香港与英美不同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模式,即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机制的三者协调发展。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化模式发展有更大的优势,更广阔的空 间。%Comparativ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professional modes of social works between Hong Kong and Great Britain & America. The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re discussed deeply,including the "professional and authoritative" of social work subjects and servic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Great Britain & America,the "sub-jectivity and validity" led by social works,and the "dynamic and persistence" of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from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ngles,the laws of social work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induced and summarized,giving prominence to the new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 of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namely,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mode with social worker as the sub-jects,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role and the market operation as the mechanis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o-fessional mode of social work in Hong Kong has more advantages and wider space than others.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我要讲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 其一,无论在香港还是在美国,影响我们的是社会环境、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这是最重要的,这个社会变迁影响我们社会工作的回应。比如美国30年代的经济衰退,既是危机又需社会工作的回应,如果社会工作与教育不理睬的话,你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这种危机需求为本科教育课程提升提供了条件;另外当时的课程也从较微观层面走向了宏观,而且它与社会关系也比较紧密。当时香港社工教育发展得那么快与政府的取向密切相关,课程变迁也符合社会问题需要,有时我们发展新的选修课就在于发现新的社会问题,如新移民等。现在我们香港遇到的危机,对我们社工教育也会有大的影响。 其二,影响在于政府政策的影响。比方香港规定某一职位的人都要受社工专业培训,这一政策很大影响了社工教育的发展。在美国,一些法律如精神健康方面条例规定,精神病人要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不照顾,其家人与团体就要负责任。所以一些条例也在不同层面影响社会工作与教育的发展。 其三,财政来源的影响。比方政府投资多少在社工教育上,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社工教育步伐大小问题的。香港80年代是政府就给了好几笔巨资,加倍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面对社会大需求情况下,政府需要我们大力培养人才。而现在紧缩了,产生的影响亦是不可忽视的。在美国,政府亦曾有几次拨款。在美国有许多私立学校,它们受财团与富翁的影响,若后者对社会工作某一方面比较感兴趣,他们会把资金投往这方面的社工教育。比如有些基金会特别有兴趣搞健康医疗事业,他们就资助了很多这类的培训与项目;一些财团希望搞有关精神治疗或家庭治疗方面的项目,这些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其四,就是就业机会的影响。比方在美国最近十多年的辩论,他们有许多的私立社会工作机构,许多社会工作者面对个体需求(咨询、心理治疗),在社会上自主择业。这也算是不错的出路。所以一些大学的培训也注重个人理疗,心理治疗等方面培训,因为市场比较大。当然不少社会工作者不喜欢这种取向的。故就业机会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工作培训的方向。另外,在香港我们还要搞一些培训,如艾滋病等。这方面既有就业机会,也有需求,但没有培训。还有社会保障方面,不少人员需要培训。就像我们文凭课程以前没有关于怎么做社会保障的培训,以前他们是不请社工的,现在就业形势不好,社工开始涉及这个领域,做一些派钱性工作。因此,在我们的课程里也有了相应的回应。 其五,社会工作专业群体和社工教育的群体的取向的影响。我们可以看见在美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或在香港社会工作发展长期受到他们的工会或专业团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刚才谈及的美国的几个协会或议会,他们很大地影响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方向,当不同院校在培养本科生还是硕士生从事社会工作问题上产生分歧肘,社会工作教育议会就出面解决了这个分歧,可见专业的团体对社工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香港,我们的发展好几次得益于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和社会工作总工会的帮助,政府因财金短缺想“砍”大学里的一些社工教育课程,但协会与工会坚决不能让政府“砍”,他们认为现在暂时不需要这么多专业人士,但现在不培养一批人才,将来社会有需要怎么办?就算这些人暂时找不到工作,但将来一定是有用的。在其他一些问题上,协会和工会常与政府辩论,以保证社工教育不会因经济衰退而受到大的冲击。最后一个因素在于学院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外在因素固然重要,内在因素更不容忽视,我们自己怎么想,怎么做是很重要的,在美国社工教育历史里面,有许多重要的人物是影响社工教育的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社会有需要却没人、没钱来做时,他们就亲自动手。如第一个暑期班。另外专业取向上往往也会受个人的影响。这些社会工作教育界的重要人物怎样去改变历史,怎样去分析、去演绎历史,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讲讲有关社会工作的辩论。 这些辩论在整个发展历史里面是不断发生的,这些辩论在国外、香港都是影响我们取向的,

国外的企业社工模式

来源: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 国外企业社会工作是在工业革命后兴起的一个新的专业服务领域。作为利用专业机制解决企业员工问题的专门职业,企业社会工作在解决劳资问题、改善劳动条件、缓解工作困扰、优化生产环境、提升工作效能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前,企业社会工作在西方社会已经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模式,如企业外模式、工会模式、企业模式、员工服务模式、雇主组织模式、企业社会责任模式、公共政策模式等,既为个人、家庭和社区开辟了新的服务途径,也为众多的劳工提供专业服务。国外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体现了工业界试图提高生产力的良好愿望,反映了专业介入在优化工作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展现了利用专业机制来实 现企业和谐的美好前景。 企业服务外包模式 “企业服务外包模式”简称“企业外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在英美国家的中小型企业中 比较流行。因企业是通过执行经理层与企业外部的民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订立合同来享用和 接受专业服务的,所以这种模式也称“合约模式”、“合同模式”或“契约模式”。 从服务提供者来看,为处于困境之中的员工传输和实施专业服务的机构一般是享有盛誉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工作机构。机构中一般有十多名甚至几十名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通常在资深督导员的督导下开展工作。大多数企业社会工作者不驻企业部,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需要服务时,可直接到机构寻求支持,也可通过、电子或其他通讯方式联络社会工作者。也有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方便、快捷、高效的专业服务,为企业外部的专 业社会工作者提供驻企业(“驻厂”)的工作条件和办公设施,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企业提供 的临时办公场所接案、转介或提供直接服务。据统计,美国已有2000多个民间专业机构与数以万计的中小型企业订立了合同,社会工作者不仅运用个案、团体、社区工作等直接方法 来开展工作,还运用咨询、督导、研究、行政等间接方法帮助企业员工解决难题。 从基本做法来看,“企业外模式”又可细分为“心理调适模式”、“生活照顾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等不同的做法和方式。“心理调适模式”注重通过个别咨询、压力疏通、小组动力及个案方法来为处于沮丧、焦虑、失望状态的企业员工提供帮助;“生活照顾模式”主要为企业员工个人或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健康咨询、休闲娱乐、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服务;“社会行动模式”通过动员、组织和协调有关方面的力量共同采取行动来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工会提供服务模式 “工会提供服务模式”简称“工会模式”。这种社会工作模式是由工会聘用专职的社会

000西方社区工作模式的特征

西方社区工作模式的特征 第一、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工作机构是社区工作的主体。 第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和工作机构的专业“介入”活动。 第三、“社会行动”是社区工作的重要方式。 我国当代社区工作模式的特征 第一,政府的导向性与社区的自主性相结合。 第二,社区工作的专业性与群众参考的广泛性相结合。 第三,工作目标的结合性与工作内容的多样性相结合。 第四,工作性质的福利性与工作方式的服务性相结合。 中国社区建设的指导原则

一是区域发展原则。 二是群众参与原则。 三是协调发展原则。 四是自我发展的原则。 五是利益共享原则。 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原则 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1、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2、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3、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

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促进城市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1、拓展社区服务 2、发展社区卫生 3、发展社区卫生 4、美化社区环境 5、加强社区治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