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二、选择题(一)

1、作为理论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著名精神病学家和法学家( B ),他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A.费尔巴哈

B.艾宾

C.菲利

D.龙勃罗梭

2、(A)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A 犯罪动机B犯罪工具C犯罪目标D犯罪方法

3、一般认为,人脑是通过反射活动产生心理的。反射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里进行的,这种结构包括:C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弧 .

D.传出神经

4、犯罪心理学把下列人作为研究对象:A

A . 一般违法人

B .虞犯

C .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

D .犯罪人

5、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些说法表明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的关系:BD

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性相近,习相远;

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在西方,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是( B ),他出版了《犯罪人论》:

A. 冯特 B .龙勃罗梭 C. 菲利 D .艾宾

7、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它包括 :BCD

A .个性心理

B .情感过程

C .认识过程

D .意志过程

8、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一种说法表明社会人性与犯罪心理的关系:A

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性相近,习相远;

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生理因素有:ABCD

A.年龄因素

B.性别因素

C.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10、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特征,它包括:BC

A 信念

B 气质 C性格 D 兴趣

11、根据犯罪经历的不同,可以将犯罪人分为:BCD

A .胁从犯 B.惯犯 C.累犯 D.职业犯

12、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A )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 冯特

B 菲利

C 费尔巴哈

D 贝卡利亚

13、在我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有不少论述,以下那一种说法表明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的关系:C

A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B 性相近,习相远;

C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4、生物学派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学说:ABCD

A 生物遗传说

B 内分泌说

C 染色体异常说

D 脑电波说

15、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它包括以下要素: AD

A 自我意识系统

B 情感过程

C 认识过程

D 个性心理特征

16、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ABCD )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A 原因

B 过程

C 规律

D 犯罪对策

17、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它分为:AD

A 心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个性心理特征 D个性心理

18、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包括ACD

A 需要

B 能力

C 动机 D世界观

二、选择题(二)

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6、投其所好,见机行事,自我吹捧,虚构事实,公关意识强,随机

应变,胆大冒险,心存侥幸是(A )的心理特征。

A诈骗犯罪人 B 贪污受贿路犯罪人 C 抢劫犯罪人 D 制毒贩毒犯罪人

7、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是(B)犯罪动机的典型表现。

A 累犯

B 初犯

C 惯犯

D 激情犯

8、下列哪项不属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C)。

A 犯罪主体的高智能、高学历、低年龄

B 犯罪成本低廉化

C 侵犯客体单一

D 犯罪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团伙犯罪的特点(C)。

A 犯罪成员以青少年为主体

B 并非以犯罪为唯一目标,人员不固定,时而纠合时而散伙

C 组织严密,角色固定,分工明确

D 犯罪机遇诱发犯罪意向,既可能事先有谋划,也可能事先无谋划

10、下列哪一类型不属于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D)。

A 贪利动机

B 虚荣自我显示动机

C 取乐动机

D 财物动机

11、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D)。

A 随机冲动性强

B 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

C 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D 犯罪活动集体进行

12、下列哪一项为爆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A)。

A 个性极强,过分主观,易激惹,在间歇期间恢复正常

B无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

C举止轻浮,爱好嬉笑

D情感冷漠,刻薄残忍

13、下列哪一项属于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B)。

A年龄因素B意志的两级性C参与错误的活动D有害的行为习惯

三、选择题(三)

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 A )

A.研究范围不同

B.研究方法不同

C.时代背景不同

D.研究立场不同

2.龙勃罗梭认为,影响天生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 D )

A.社会因素

B.心理因素

C.行为习惯因素

D.隔代遗传的生理因素

3.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C )

A.贝卡利亚

B.托皮纳尔

C.加罗法洛

D.龙勃罗梭

4.西方犯罪学家坦嫩鲍姆提出了著名的(B )

A.文化冲突论

B.标签论

C.遏制论

D.挫折攻击理论

5.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D

A.脑组织损伤说

B.社会分化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模仿论

6.犯罪学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A )

A.青少年和中下层人员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男性犯罪的成因

D.有色人种犯罪的成因

7.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是( D )

A.犯罪机会

B.犯罪原因

C.犯罪条件

D.犯罪动机

8.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是(A )

A.零容忍

B.适度容忍

C.强容忍

D.饱和容忍

四、多项选择题练习(四)

1、报复型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

A 婚姻恋爱需求受挫

B 尊重需求受挫

C 个人恩怨导致的情感需求受挫

D 个人不公正待遇导致的挫折

2、下列哪些属于物欲型犯罪的心理()。

A 诈骗犯罪人心理

B 强奸犯罪人心理

C 制毒贩毒犯罪人心理

D 信仰型犯罪人心理

3、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点有()。

A 冲动性

B 模仿性

C 戏谑性

D 反复连续性

4、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的相同点有()。

A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 都是受行为人的心理意志支配

C 都具有罪过

D 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同

5、下列哪些属于轻佻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A 举止轻浮,爱好嬉笑

B 缺乏羞耻感,怜悯感,同情感

C 爱编造谎言

D 虚荣心极度强

6、侦查阶段犯罪人心理特点有()。

A 抗拒心理,恐惧心理

B 戒备心理

C 悔恨心理

D 逃避心理

7、下列哪些选项为被害人的心理特点()。

A 心理压力大

B 激愤情绪高

C 抗拒心理

D 精神恐惧重

8、下列哪些选项为犯罪人心理矫治的基本内容()。

A 提高犯罪人的认知水平

B 疏导犯罪人的消极情绪

C 培养犯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D 纠正犯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

9、犯罪心理预测的内容包括()。

A 犯罪率的预测

B 犯罪类型的预测

C 犯罪侵害客体的预测

D 犯罪趋势的预测

10、下列哪些为犯罪人的意志特征()。

A 经不起犯罪诱惑

B 盲从

C 一意孤行

D 具有犯罪习癖

11、物欲型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有()。

A 作案方式的多种多样

B 作案手段的智能化

C 犯罪习惯顽固化

D 犯罪行为残忍性

12、女性犯罪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A 连续性

B 难以改造

C 易于改造

D 与男性犯罪人相

勾结

13、政治信仰性犯罪人的行为特征有()。

A 智力性

B 预谋性

C 集团性

D 暴力性

14、累犯的心理特征有()。

A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B 情感冷漠无情

C 意志的两级性

D 犯罪动机的多样性

15、下列哪些选项为集群犯罪行为特征()。

A 自发性

B 狂热性

C 非常规性

D 短暂性

1、ABCD 2\AC 3、ABC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 ABCD 9ABCD 10 ABCD 11ABC 12ABD 13ABCD 14ABCD

15 ABCD

三、简答题

1、影响犯罪心理结构良性转化的因素是什么?

答:主体外:1、惩罚的正面效应

2、情境变化的影响

3、教育与综合治理作用的发挥

主体因素:1、犯罪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2、条件限制。包括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

2、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答:(一)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

(二)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

(三)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

(四)智能低下、精神障碍是性犯罪心理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3、不良的情绪、情感与犯罪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会导致人出现心理失衡,

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表现为:

一是不良情绪、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转化成犯罪心理;

二是由于瞬间产生的不良情绪、情感难以克制,导致激情犯罪的出现。犯罪行为的出现与不良的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1)消极情绪、情感的积累对犯罪动机起催发作用

(2)情绪体验的非社会性和不完全社

(3)情绪体验的勃发性:(激情和应激)

A 激情犯罪

B 应激状态下的犯罪。

4、简述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答: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是一种渐进的、自觉的过程和模式。

大体上可分为常见模式和特殊模式两种类型。

一、常见模式

(一)渐变型。这是一种典型的犯罪行为发生模式。适合大多数案例。又可分为:1、原发型

2、继发型

(二)突变型

具体又分:1、由人际冲突引起的突变型

2、由回避危险引起的突变型

3、有特定气氛引起的突变型

(三)机遇型

1、机会型

2、境遇型

二、特殊模式

(一)习惯型

(二)朦胧型

(三)变态型

5、比较初犯、偶犯的行为特征。

答:初犯的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2.犯罪行为的幼稚性

3.作案手段简单

4.共同犯罪较多

偶犯的行为特征:1.冲动性

2.盲目性

3.偶发性

6、简述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

答:(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和偏重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7、哪些因素导致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

答:1、外界不良诱因是强化的条件。

2、外部强化作用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畸型的内心体验。

8、简述我国古代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论述。

答:(1)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先秦诸子很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是认为贫困是导致人们欲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二是认为富裕是导致人们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2)人性与犯罪心理

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孟轲。他认为,犯罪心理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人之所以作恶并不是本性如此,问题在于环境的影响

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况则主张人生而就具有贪财、重色等本性。对这种人,重在教育。

(3)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

孔丘第一个明确指出:“性相近,习相远也”;

东汉王充指出,对于绝大多数“中人”而言,习善为善,习恶为恶;而晋傅玄则更精辟地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简述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的关系。

答:心理因素是指在犯罪心理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与其形成有密切关系的心理结构中的消极因素。

这些消极因素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或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情境的影响就会引发犯罪心理的形成。

1、认知方面的问题:错误的认识和经验

一是认知水平低(青少年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导致的犯罪);

二是认知内容方面出现偏差

2、消极和不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表现为:

一是不良情绪、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转化成犯罪心理;

二是由于瞬间产生的不良情绪、情感难以克制,导致激情犯罪的出现。

3、不良的意志品质。许多人犯罪心理形成的轨迹,与其意志品质薄弱抵制不住外在不良因素的诱惑密切相关。

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

10、简述犯罪心理的量变质变机制。

答:1、一般的品德不良,是量变;进入到产生犯罪心理的阶段,是质变。这一量变到质变的度,就看主体是否萌生了犯罪的意向。只要主体有了犯罪的意向,就可视为由量的积累发展到心理总体发展趋向上的质变。

2、主体犯罪前社会化的缺陷一个人之所以走上犯罪,主要是由于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由于不完全的社会化或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过程,以至于由量的变化发展到质的变化。

11、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有哪些?

答:(一)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

2、性别与犯罪

3、神经类型因素

4、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心理因素

认知方面的问题

2、消极和不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3、不良的意志品质

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

(三)行为因素

1、不良的行为习惯

2、错误的活动

3、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结果

12、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有哪些区别?

答: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犯罪心理是犯罪人大脑的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

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13、需要与犯罪行为有什么关系?

答: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这就决定了犯罪现象这一特殊行为

的出现与行为人的需要密切相关。

(1)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攻击行为

(2)超长的生理、社会需要经常占据主导地位

(3)脱离现实条件,个人需要恶性膨胀

(4)个体需要的调控机制存在缺陷

14、物欲型犯罪的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有哪些?

答:(一)享乐

(二)贪婪

(三)虚荣

(四)意志薄弱

(五)不良习惯

(六)错误认识

(七)利己主义

15、犯罪人的认知特征有哪些?

答:犯罪人的认知特征主要体现在认知水平和认知内容方面

(1)认知水平,所谓认知水平也称认知能力。

犯罪人对客观事物缺乏理性分析判断的能力,如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鉴别力,

对人际关系的性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理智判断的能力。

对行为的性质、后果缺乏理性的认识能力等。

(2)认知内容

犯罪人的认知内容具体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等方面。

犯罪人的世界观是错误的或反动的

犯罪人的人生观是一种腐朽、没落的人生观

犯罪人的道德观念低下

犯罪人的法纪观念严重扭曲

16、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法律因素有那些?

答:A、法律量刑的轻重以及案件侦破的力度、劳动改造的力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刑罚效应)

B、刑事法律在实施中能否落到实处。

C、犯罪控制机制的薄弱与落后,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演变也有影响。

17、家庭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那些关系?

答: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人一生中接触及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它对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最大,因此,家庭中不良因素与犯罪心理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

A、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

其一,溺爱型。

其二,放任型。

其三,粗暴型。

其四,放纵型。

B、家庭结构缺损:

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因造成家庭结构缺损。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的人会缺少父爱或母爱,心灵受到创伤,人格发展不健全,易产生犯罪心理。

C、消极的家庭榜样和不正常的家庭氛围:父母经常吵架、父母自私、责任感不强等。

18、学校教育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那些关系?

答:A 教育观念的错误:

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其他方面,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B教育内容的缺失:

法律知识、思想品德、性知识及性道德等教育内容缺乏,导致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走上犯罪道路。

C教育方式的错误:

对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成绩好或家庭好的学生偏爱;体罚学生,导致被体罚者产生自卑或对立心理,进而实施攻击行为

19、简述贪污、受贿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

答:贪污、受贿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认识特征

贪污、受贿的犯罪人多有贪婪的欲求和以权谋私的观念,拜金主义的意识,看重物质利益,往往认为“现在这个环境是发财的好机会”,“不捞白不捞,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灵魂深处向往的是以权谋私。

2.复杂的动机斗争特征

贪污、受贿犯罪人多数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与自己职务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相当熟悉。但是,他们的物欲动机在以权谋私的心理驱动下变得十分强烈,以至把反对动机(自尊、恐惧、名誉等)压抑下去。在动机斗争的过程中,这类人员明显地表现出不安、心理不平衡,于是,他们为自己进行辩解,寻找种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进行自我安慰,减少或解脱心理压力。

3.职业人格的消极特征

贪污、受贿的犯罪人通常具有职业人格的消极特征: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错误态度,惯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富于心计,善用手段,灵活多变,狡猾奸诈等。

4.职务优越感

贪污、受贿的犯罪人本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职务表明了所担任工作的重要性。由于职务的关系,这些人具有许多业务的经验和技能,形成了广泛的交往关系。这种职务优越感是促使其走上贪污、受贿犯罪道路的重要心理因素

20、简述共同犯罪的一般心理基础。

四、论述题

1、试述犯罪心理的实质。

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那么,这一论断是否适用于犯罪心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清楚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犯罪者与一般人有没有区别?

二是,相对于一般心理而言,犯罪心理有什么特殊性。

(一)犯罪者与平常人

首先,犯罪者的智力是正常的犯罪者是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的人,也就意味着他与没有责任能力的疯子、傻子不同,他是有行为能力的。研究表明,虽然某些人身上的确存在着某些易于成为犯罪者的倾向如精神病态、染色体偏离、脑电波异常、智力迟滞等。但这些因素与犯罪行为关系并不大,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二)犯罪心理的特殊性犯罪心理是人的心理。

既然是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刚才我们说了,犯罪人的大脑和正常人的大脑是一样的,看来犯罪人和正常人心理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不同。

犯罪人所处的客观现实环境可能比较恶劣,他接触的社会阴暗面或者消极的东西较多,因而形成了反社会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使人犯罪的动机或者情绪、习惯等。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犯罪心理是客观现实中不良因素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是

引起和支配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总合。

2、试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答:主体因素指与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密切相关的自身因素,是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一)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人的身心发展受年龄因素制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由于身心发展的水平不同,社会经历的各异,对犯罪率的高低、犯罪种类和作案手段的选择,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性别与犯罪:男性与女性由于性别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影响到犯罪心理的形成。

3、神经类型因素: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4、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对犯罪心理有影响的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包括(1)遗传性疾病(2)精神发育不全(智能低下)(3)内分泌异常(4)物质代谢异常(5)精神障碍(6)酒精中毒

心理因素

1、认知方面的问题:错误的认识和经验一是认知水平低二是认知内容方面出现偏差

2、消极和不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一是不良情绪、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转化成犯罪心理;

二是由于瞬间产生的不良情绪、情感难以克制,导致激情犯罪的出现3、不良的意志品质:考察许多人犯罪心理形成的轨迹,与其意志品质薄弱抵制不住外在不良因素的诱惑密切相关。

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倾向性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

(三)行为因素

1、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说谎、小偷小摸,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经过反复多次的实施就会使不良心理得以强化和稳固,形成恶习:

2、错误的活动:如阅读黄色书刊、看黄色影视作品、扰乱公共秩序等。

3、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结果:大部分违法犯罪青少年都是由点滴劣迹发端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比较累犯、惯犯的心理特征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答:(一)惯犯的心理特征

1畸变的需要结构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3作案动机特征,初次犯罪时的动机斗争已渐趋弱化。

4情绪情感特点,情绪活动较为稳定。

5.典型的犯罪性格,惯犯性格的内倾性较为明显,

6.意志特征,表现为两极性特点:抑制犯罪动机的意志力薄弱,而

实施犯罪的意志力极为坚定

7.能力特征,惯犯一般智力水平较低,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客观事物的善恶、是非分辨能力差,不具备必要的生产、生活技能。

8.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并形成了顽固的犯罪定型(二)累犯的心理特征

1.需要特征

表现为生理性、低级性需要占主导地位,如贪婪的物欲、畸变的性欲、低级的交往需要,等等。

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累犯具有较强的反社会意识和因此而产生的对抗心理

3.动机特征

累犯与惯犯—样,作案时一般没有明显的动机斗争

4.情绪情感特征

与动机特征相适应,累犯在出狱后初次再犯罪时,情绪活动既不同于初犯,也不同于惯犯,具有自己的特点。

5.意志特征

累犯在意志特征方面也表现出两极性特点。

6.能力特征

累犯的能力特征往往显现出多向性的特点

7.法制观念

累犯的法制观念是畸形的,表现在他们虽然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但却不具备法律意识,蔑视法律的权威性

8.性格特征

累犯典型的性格特征是顽固、偏执

4、试述人的个性心理的内容及与犯罪的关系。

答:人的个性心理是指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

通常心理学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A 个性心理倾向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世界观:人对整个周围世界总的观点和观念体系。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世界观形

成后,成为意识的核心,在整个心理活动中支配人们的行动

信念: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达到坚信不移,并且作为行动指南的信仰

理想:指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生活的想象。需要:犯罪人的犯罪活动也是为满足其某种犯罪需要的一种活动。所以,犯罪需要是促使犯罪人去犯罪的内在动力。

兴趣:不正当的兴趣,也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很坏的影响。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犯罪青少年,没有正当兴趣(不良的兴趣)

B 个性心理特征:

在一个人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犯罪人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出现偏倾状况,一方面,有些犯罪人表现智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却形成一定犯罪技能、技巧和体能。

气质:人们常讲的性情、脾气。气质主要表现人在情感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和强度方面的动力特点。

性格: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结构,它是人对现实(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

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反映人个性中的本质差异。

C 自我意识:

这是近来人们研究个性心理的新兴方向,具体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整三个方面。

5、比较初犯、偶犯的心理的异同并说明理由。

答:(一)初犯的心理特征

动机特征

对初犯来说,犯罪前一般都经历过激烈的动机冲突。犯罪人的动机冲突就表现为犯罪冲动和抑制因素之间的相互较量。如果低级的需要占上风,就会形成犯罪动机;如果对刑罚的恐惧和正义感占上风,则会放弃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冲突一般出现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以及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

2.认知特征

初犯的认知特征首先表现为认知水平较低,即对法律的无知及对事物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认知范围狭窄,导致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及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对一些不良的诱惑缺乏清醒的认识。初犯的认知特征还表现在认知内容的错误,如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

3.情感特征

首先表现为情绪稳定性差,由于情绪稳定性差,常常导致其被情绪所左右。

其次,消极的情绪、情感占主导地位且持续时间长。

4.意志特征

突出地表现为意志薄弱。

首先,克制及抵御外界不良诱惑及胁迫的意志薄弱;

其次,在犯罪中如遇到困难及以外情况,常常会中止犯罪行为。5.能力特征

初犯由于没有犯罪经历,因而犯罪技能不熟练。其犯罪技能的获得,可能来自于对他人犯罪的模仿(如电影、电视、小说等宣传工具),也可能来自于他人的教唆,还有可能来自于自己的精心创造。无论来自哪一种途径,由于是第一次实际操作,所以犯罪技能往往显得生疏,在勘查犯罪现场时,容易发现犯罪人疏漏之处,有利于案件的侦破。

(二)偶犯的心理特征

1.需要特征

偶犯的需要结构中,存在着一些不良需要,例如,有的渴求意外的物质收获,有的希望飞黄腾达。这些不良需要的强度在平时和正常人相差不

大。

2.动机特征

偶犯的犯罪动机产生时间极短,具有瞬时性。偶犯犯罪动机的这种特点,使得偶犯极少出现动机斗争

3.性格特征

偶犯在性格方面存在一些弱点,表现为好冲动、软弱、执拗、狭隘,比较注重个人利益等。

4.意志特征

偶犯意志特征的两极性极为显著,表现在偶犯犯罪冲动强烈,抑制犯罪的抑制力相当微弱

5.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偶犯虽然在犯罪前动机冲突不明显,但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行为的违法性质和严重后果,加上犯罪时特殊情境,使得一些偶犯表现出如下心理状态:

1)紧张2)恐惧3)兴奋

6、试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答: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现场情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1、宏观社会环境因素

是指个体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包括:

(1)社会政治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3)社会风气因素

(4)社会文化

(5)法律因素

2、微观社会环境因素

微观社会环境因素也称为小社会环境因素。是一个人经常生活或接触的社会环境,指家庭、学校、人际交往、居住、工作。

家庭与犯罪心理

学校教育中的不良现象与犯罪心理

居住环境和犯罪心理

工作环境

职业与职务因素

(二)自然环境因素

1、地域因素

2、季节气候

3、时间

4、自然灾害

三)现场情境因素与犯罪

1、受害人的态度

2、现场其他人因素

3、现场环境

7、试述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原因。

答: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主体内外因素和情境的影响,犯罪心理结构要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

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是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的前提和基础。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犯罪心理结构暂时性抑制、瓦解和消除。

具体原因有两方面:

主体外因素和主体因素

主体外:

1、惩罚的正面效应

按照强化理论,如果一种行为经常伴随着抑制其增长的负强化物出现,行为主体感受到该行为带来的痛苦体验超过愉快体验,则该行为

必然呈现负强化状态。

惩罚的正面效应取决于刑罚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合理性。

一般来讲,惩罚的力度应大于获利的程度,才能收到震慑效应。

2、情境变化的影响

家庭、学校、单位、亲友的耐心规劝教育、切断犯罪人与团伙之间的联系等。

3、教育与综合治理作用的发挥

主体因素:

1、犯罪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如良知、道德观念等。

2、条件限制

包括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是指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是从初犯到累犯、惯犯的变化过程。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机制:

1、外界不良诱因是强化的条件。

如被害人的刺激、同伙的拉拢

2、外部强化作用

没有受到及时地惩罚或惩罚力度不够;社会的歧视等。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畸型的内心体验。

8、比较抢劫罪和盗窃罪、诈骗罪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异同。

答:(一)盗窃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盗窃罪是最为多见的侵财犯罪。从年龄上看,跨度范围大,小则几岁,老则七八十岁。不同年龄组都以盗窃排居各类案件之首从职业或身份看,在工人、农民、学生、干部、个体、闲散人员、外籍人员和港澳台人员中,除干部、外籍人员、港澳台外,均以盗窃案为首。

1.认识特征

盗窃犯的犯罪意识突出表现为追求丑恶、腐朽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利已主义观念。他们自恃有盗窃技术和经验,并认为盗窃行为比其他犯罪行为实惠、保险。与抢劫、诈骗等相比,盗窃罪的冒险系数小。2.情绪特征

盗窃是一种秘密方式的犯罪行为,通常情况下,犯罪分子有怕被人发现的恐惧情绪,初犯和偶犯表现尤为明显。由于恐惧而表现出来的紧张,动作不灵活,神情慌忙等状态,但一见到所需之物就十分兴奋,

特别是盗窃得手后,就会禁不住流露出喜悦之精。但盗窃累犯、惯犯的情绪变化不明显,且比较冷漠。

3.动机特征

盗窃犯罪的动机,主要是物欲动机。青少年盗窃犯中,好奇心、追求刺激和“哥

们儿义气”等,均可成为盗窃行为的动机。

4.能力

盗窃犯要具备适应作案的某种能力和技能,如撬门、开锁、割包、掏兜等。

5. 习惯

许多盗窃犯,究其以往经历,大多自幼即有不良习惯,如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

而反复多次作案的盗窃犯,会形成行窃的恶习。

(二)抢劫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在公安部的刑事案件统计中,抢劫犯罪的数量仅次于盗窃罪,排居第二位。调查发现,这类犯罪以社会闲散人员和农民为主;抢劫的方式,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里经常发生抢劫出租车、抢劫银行等重大抢劫案;在造成财产损失的同时,还造成受害人死亡、伤害、强奸,其中,首位是伤害、其次是死亡

1.认识特征

具有反社会的野蛮英雄观,以为只要“不怕死”、“心狠手毒、大胆亡命”就是“勇敢”,鼓吹“只要钱到手,休管人死活”。他们崇尚暴力,相信只要刀子威逼,对方就会乖乖地交出财物。

2.性格特征

兴奋型、外倾型的特征十分明显。抢劫犯多数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定,行为莽撞,喜欢攻击。

在作案时,由于要使用暴力胁迫被害人,所以主体的情绪相当强烈,如遇对方反抗,就会激起主体情绪的进一步变化,或恐惧退却,或变得更加凶暴残忍。

3.动机特征

大多数抢劫罪犯是出于物欲动机,但也有少数抢劫犯出于非财物动机,他们并不在意所得财物的多少,而在于从抢劫活动中感受到强烈刺激,这类情况在未成年的戏谑(XUE)性抢劫犯中较多,如出于好奇心参与抢劫,出于恶作剧心理抢劫老人、妇女、小孩的财物等。预谋型抢劫犯的动机斗争较为激烈:一方面向往成功后的欢乐,另一方面惧怕受到刑罚惩罚。至于突发型抢劫,其犯罪动机是在具体情境

刺激下迅速形成的,动机斗争不如预谋型抢劫那样复杂。

(三)诈骗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认识特征

诈骗犯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他们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联想和想象;具有某些方面的知识经验,对社会上的人们的心理状态熟悉、了解。诈骗犯往往认为骗不如杀人、放火一类罪犯凶狠,但却是无本万利。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被识破。他们认为,“杀人、抢劫一类的犯罪属于低层次的暴力性犯罪,我获取的钱财总是在欢声笑语中进行”。这种自我估价过高的特征,使一些犯罪分子连续行骗,直至露出马脚,陷入法网在我国社会条件下,诈骗犯主要利用人们对某些社会角色的崇敬心理,利用一部分人的虚荣心、同情心、急于求助的心理,利用他们疏忽大意和拉关系、开后门的庸俗心理进行诈骗。

2、情绪、意志和习惯特征

比起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来,诈骗犯罪的情绪色彩不明显。其意志活动主要表现为克服实施诈骗行为时自身伪装的缺陷。诈骗行为也有其习惯性特点,如有的诈骗犯总是冒充军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的诈骗

个性和能力特征

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助人等。他们的个性显出冒险性的特征,明知自己装扮的身份和行为都是假的,而敢于大胆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行骗,有的甚至敢于在一些社会名流聚集的社交场合,夸夸其谈,故作姿态。诈骗犯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这就使得他们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有可能以假乱真,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诈骗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犯罪心理学复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所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总称成分: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不良的个性倾向;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特点:隐蔽性,犯罪心理的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守法心理: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总称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联系:互为基础,并互相转化;心理活动的形式和遵循的心理规律相同;心理产生的生理规律相同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作用不同;内容不同(守法心理是积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犯罪心理是消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守法心理无犯罪动机)具有普遍性的犯罪心理:①老实吃亏心理②攀比嫉妒心理③从众同流补偿回报心理④浓缩人生心理⑤孤注一掷心理⑥法不责众心理⑦偏激浮躁心理⑧仇恨报复心理⑨转世投胎心理 犯罪人的认知特征表现:犯罪人歪曲地理解,判断,评价自身状况,外部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错误或者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扭曲的道德观和错误的法律意识;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思维活动以如行使作案成功而又能逃避惩罚为中心;错误的认知模式;使用犯罪隐语与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 情绪:与机体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最低级的体验 情感:指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它包括道德观,美感和理智感【具有倾向性和稳固性】。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爱憎,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感情用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为中自觉克服某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犯罪人的意志特征:多种意志品质共存(两重性);冒险,侥幸。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总和。(具有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和积极性的特点) 犯罪人个性倾向性的一般特征:反社会和犯罪性。 需要:是人所必须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的,普遍的动力。 犯罪人的需要特征: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占主导地位;恶性膨胀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的状态;满足个人需要的心理是反社会的,犯罪的。 犯罪人的能力:指足以使犯罪人成功实施犯罪活动并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气质:指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 气质特征:胆质性(激将法);多血质(言语,思维反应要迅速);黏质性(沉得住气,稳扎稳打);抑郁质(耐心诱导)。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特征(一般特征和需要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特征和气质特征,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指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在一定期间内的综合表现。特征:时间性和持续性;综合性;外露性;情境性。 犯罪人的异常心理状态:应激状态(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态下引起);激情状态(强烈的情绪状态);醉酒状态(由一次性大量饮酒引起);病理心理状态(见于精神病患者中,常表现为意识模糊状态,意识朦胧状态,意识错乱状态,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恶劣心境,病理性激情) 犯罪动机: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特点:主观性,相对性,反社会性,直接性,低级性,意识性,动态性,周期性。 犯罪动机的功能: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无意识犯罪动机:指因某种原因,犯罪人没有清晰觉察到的,模糊难辨的对犯罪行为起推动作用的哪些内心原因。特点:无意识性,冲动性,不可理喻。 无意识犯罪动机引发的犯罪:动机不明确的犯罪;过剩犯罪;移位犯罪;睡眠状态或催眠状态下的犯罪;药物引起的异常意识下的犯罪。 犯罪动机确立过程:伴随动机冲突和动机斗争,考虑犯罪收益、犯罪成本(直接成本、机关成本、惩罚成本)等因素 犯罪动机冲突:内心中权衡利弊、以进行犯罪取舍的过程 犯罪动机形成的模式:犯罪人的需要模式;诱因模式;犯罪人的需要——诱因模式;挫折模式;激情模式;自卑感——过度补偿模式;变态心理模式 激情犯罪动机的特点:是一种瞬间动机;无意识性;表现个人的反社会性较弱;在青少年中容易产生;难以预防和预测 犯罪目的: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犯罪目的的特征:反社会性和违法性;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与犯罪手段有密切联系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1.联系: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前提,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具体指向与归宿,两者都源于行为人的不良的畸形的需要;都促进犯罪行为发生;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目的,犯罪目的反映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影响犯罪目的的选择,犯罪目的影响犯罪动机的强弱 2.区别:犯罪动机形成在先,犯罪目的形成在后;犯罪目的能被明确意识到,犯罪动机可能存在无意识;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起激发作用,犯罪目的对犯罪行为起引导作用;同一犯罪动机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目的,同一犯罪目的反映不同的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的确定影响因素:社会历史经济条件;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犯罪能力条件、犯罪动机强弱、社会意识形态等。 犯罪决意的形式:预谋犯的犯罪决意;机会犯的犯罪决意;冲动犯的犯罪决意 犯罪决意的形成:犯意的产生与犯罪目的的确立;权衡犯罪的利弊得失;形成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形成规律: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主客观因素互动的过程(互动律);是行为人对外接消极因素积极能动反映的结果(能动反映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率);是不良心理意识得到强化并在犯罪活动中得以巩固的结果(强化巩固律) 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指犯罪人在外部积极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改变其错误认识或其情绪反应、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使其犯罪心理结构相机及方向转化。犯罪心理良心转化的条件:产生内部的心理矛盾;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出现积极的、系统的动因;遵循转化规律 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形式:渐进型和顿悟型 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指在主体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更加稳固和牢固化的过程。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不良诱因刺激;非法欲望的满足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特征: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个人欲望急剧膨胀;作案经验更加丰富;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反社会心理增强;犯罪人格的形成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定型化阶段;个性化阶段;职业化阶段 变态心理:之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超出正常范围,又称心理异常。 变态心理界定标准:社会标准(违反社会准则);统计标准(偏高平均分);个体不舒服感(倍感压力难以承受);病因与症状标准;综合标准(现实适应不良、古怪行为、情绪反应反常)变态的心理成因:①异常的生物学基础②心理学因素(消极、挫折冲突、心理防御)③行为因素④社会文化因素⑤性因素(饥渴、压抑、心理创伤) 变态心理的评估:面谈法、心理测验法、自然环境观察法、实验室测试法 性变态:对引不起常人性兴奋的物体或情景有强烈的性兴奋感或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满足性欲或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 性变态特点:①性对象倒错(恋物癖、恋童癖、恋尸癖、恋兽癖、乱伦癖)②性方式紊乱(窥阴癖、露阴癖、摩擦癖、施虐癖、受虐癖、异装癖) 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心理特征:①认知特征(认知范围狭窄;计划性、预谋性较强,犯罪计划周密)②情绪情感特征(情绪冲动性强;情感有明显的两极性;缺乏羞耻感、愧疚感、罪责感)③犯罪动机特征 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特征:①手段残忍②犯罪目的异常③再熟悉的环境中选择陌生的异性为侵害对象,无特定目标④难以自制,系列作案⑤有预谋、计划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性变态者其他违法心理特征:①动机变异,目的异常②自知有罪却难以自拔 性变态者其他违法行为特征:①有预谋有计划②在被害人的选择上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③能预知行为发生的后果,被发现后立即逃离现场④有一定的固定行为模式并系列作案 人格障碍: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异常人格 人格障碍者特征:①幼年起,青壮年较突出②无意识障碍,无智力缺陷③情感不稳定,有严重的情感障碍④意志失控,自制力差⑤对其自身人格缺陷缺乏自知,不能从挫折甚至惩罚中吸取教训⑥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⑦人格偏离具有相对稳定性,矫正困难 人格障碍的类型:①反社会型②冲动型③分裂型④偏执型⑤情感高涨或低落性⑥依赖性⑦强迫型⑧表演型⑨轻佻型⑩怪癖型 人格障碍者违法犯罪特点:①作案前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②作案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手段不隐蔽,现场多线索③犯罪是单独进行④作案手段相对稳定⑤偶发性强⑥犯罪心理难以改造反社会人格:指个体与社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相悖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反社会意识:易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反社会人格者犯罪特征:①幼年起表现出不良习惯②缺乏自我约束力,无道德和罪责感③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冲动随意④情感冷漠,不能相处⑤犯罪可能性大,易成惯犯累犯 侦查心理:指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犯罪心理画像:指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相关分析,进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等的描述过程。 犯罪心理画像的心理学依据和作用: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根据人的行为特点及其结果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及生活环境:为我们分析案情、刻画犯罪人的五大属性提供可靠依据。 犯罪心理画像的信息来源:犯罪人遗留在现场痕迹中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从被害人、感知人调查访问中获取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 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1.侦查阶段的作用(判断案件性质;甄别现场的伪装现象;全面准确识别犯罪嫌疑人;确定重点排查人群,缩小排查范围;有助于串并案;树立侦查员信心坚持侦查方向;确定侦查防范工作重点)2.在访问阶段的作用(协助评估案件证据的性质和价值;制定和调整访问方案;协助讯问人员串并案) 犯罪新画像的内容:1.生理属性(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特征、动作特征)2.社会属性(家庭背景、婚姻、文化、职业和经济状况、社会层次)3.地域属性(说话口音、行为习惯、方言、肤色)4.心理属性(人格、能力、情绪情感、行事风格、心理变态)5.既往犯罪属性(前科劣迹、犯罪经历、是否职业犯罪、犯罪手段及后果升级、惯技标记行为、反侦查行为)犯罪心理画像的思维顺序:1.从内向外:现场中心研究(被侵害客体、工具使用情况、行为轨迹、心理痕迹);现场外围研究(进出口情况、关联现场、反侦查行为、逃离方式、行动路线)2.由表及里:环境由表及里(一扫视一问询一踏勘,从大环境、小环境、中心现场、被侵害客体道损伤痕迹);信息由表及里(从被侵害的客体分析犯罪人;从被害人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分析犯罪人与其关系、案件性质和犯罪目的;从现场物品翻动分析其心理状态;从进出口选择分析其既往犯罪属性;从现场原始状态分析有无反抗,有无损伤) 犯罪心理画像的步骤:占有充分确实的基础性材料;对现有材料进行甄别、整理;进行犯罪行为重建;对未知名的犯罪人进行刻画,形成书面报告;犯罪心理画像的检验 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1.主体因素:生理因素(遗传素质、年龄、性别。异常生化学因素);心理因素(畸形发展的需要、有缺陷的情绪、异常的个性特征、智力因素、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因素(经常参与错误活动、习惯性的选择不良行为方式、习得并养成有害行为习惯)2.主体外因素:社会因素(宏观:不良政治因素、市场经济负效益、消极社会意识、不正社会风气、不良文化、刑法负效应;微观: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缺陷、不良从业因素);自然因素(地域环境因素、季节与天气因素、生活周期因素);情境因素(被害人态度和行为、现场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犯罪现场气氛、犯罪机遇)。 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特征:科际整合的研究取向、注重实证研究、研究的深层次性、重新重视犯罪人生理因素的研究、研究与应用相结合。 大陆学者的理论观点:内外因素论、聚合效应论、综合动因论、结构论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采用系统方法进行研究的原则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心理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数量统计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心理分析法: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为选择正确的办案方法和途径服务的方法

【测试】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更多课程传送门:点这里 第一题:企鹅肉 一个男科学家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去南极考察,但是他中途中了雪盲,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在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但是他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他一个人继续走了一天,最后被救了回去。第二天他特意去企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为什么? 第二题: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临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 第三题:水草 有个男孩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孩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人在钓鱼,可那老人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人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人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孩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为什么? 第四题:葬礼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第五题: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为什么? 第六题: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地上残留着许多碎木屑。他

为什么自杀? 第七题:牛吃草 有一个年轻的男人,他的房子和邻居夫妇的房子中间隔着一片草坪。有一天深夜,男人被隔壁的吵架声吵醒,之后他又听到了摔东西声、砍刀子声和牛吃草的声音,过了一会,他又听到了有人撞他家门的声音,但他都没有理会,又睡了过去。第二天,他发现隔壁的男主人惨死在他家门口。推理其过程。 第八题: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著几个行李箱子,而这个人手里紧抓著半个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九题:过山车 有一对恋人去乐园玩,女孩想玩过山车,可男孩有点怕没敢玩,女孩玩了一次后,还想玩,这次她强拉着男孩和她一起玩,结果只有她一个人下来了,为什么? 第十题:报纸 晴天一个男人在一个很高的建筑物下面看报纸,他看到一条消息后突然跑到建筑物顶层,打开灯,然后跳下去自杀了。为什么? 第十一题:雨夜广播 雨夜,一个男人在车里面听广播。然后,突然一个闪电,随后打雷。由于闪电的干扰广播停了几秒种,然后那个男子自杀了。为什么? 第十二题:睡美人 从前,有一个被巫师施了魔咒的美丽公主,被关在城堡里长眠不醒。据说只有王子的深情一吻能吻醒公主。后来,一位很帅的王子攻占了城堡救出了公主。可是,他吻醒了公主后就被公主给杀了,为什么? 第十三题:两个军官 某次战争中杀人无数的两个军官,被困在了荒野里。他们孤苦无住,被恐惧和绝望快逼疯了,偏偏其中一位没熬的过去,先死了。另一位更加陷入绝望中,他将自己的战友埋了后,精神已经接近崩溃。更可怕的是:第二天的早上,当他醒来时,发现,死去的战友竟然正坐在他的身旁,用同样绝望的眼睛盯着他,请问怎么回事?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笔记 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 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 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 (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性质: 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 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 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3、测验法 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 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 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 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题 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不包括(B、错误的法律意识) A、反社会意识 B、错误的法律意识 C、犯罪动机 D、不良兴趣 2、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A.普遍性)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隐密性 3、犯罪人动机冲突中双趋冲突主要不包括(D、趋避冲突) A、良知冲突 B、角色冲突 C、利益冲突 D、趋避冲突 4、智能犯罪是一切依靠(A、智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A、智力 B、人格 C、气质 D、情绪 5、暴力犯罪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不包括( D、潜意识理论 ) A、本能论 B、追求完美论 C、挫折-攻击论 D、潜意识理论 6、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7、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不包括(B、习惯性) A、互补性 B、习惯性 C、倾向性 D、强制性 8、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 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 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9、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 机制是(A、合理化作用)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认同作用 D、转移作用 10、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B、诈骗型犯罪) A、常态心理犯罪 B、诈骗型犯罪 C、愚昧型犯罪 D、贪污受贿型犯罪 1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埃宾)。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龙勃罗梭)。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1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粘液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 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集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 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 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 (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 (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 (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 (四)女性性犯罪突出 (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 (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 ①正常型; ②性变态者; ③心理变态者; 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 (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 (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 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①认识方面。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 ③坚定的犯罪意志 ④荒谬的动机 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 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 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 ①人的物质属性 ②人的生物属性 ③人的思想属性 ④人的社会属性 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 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 论变态心理测试的必要性: 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预防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测试前的说明: 18岁以下者最好在家人的陪同下测试,看答案前请做好心理准备,答案可能会很恐怖。 看完题目后,可把答案写在留言中,然后认真与标准答案比对。 如果你的答案和标准答案超过5题一致,那么请直接前往医院就诊,事态紧急,不能耽搁,上帝保佑你! 第一题:企鹅肉 一个男科学家回忆说:他和他的朋友去南极考察,但是他中途中了雪盲,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在南极游荡,最后只能生吃企鹅来维持生命。但是他朋友最后还是没有挺住,最后死了。他一个人继续走了一天,最后被救了回去。第二天他特意去企鹅店吃企鹅,但是回来后竟然自杀了。为什么? 第二题: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临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 第三题:水草 有个男孩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孩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人在钓鱼,可那老人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人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人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孩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为什么? 第四题:葬礼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有型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1 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2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3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失犯罪:、5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67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8 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9 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10触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11。

指不同: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犯罪心理结构类型12。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 有的不同犯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 罪心理状况的特点。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犯罪动机是 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犯罪动机、 13 是犯罪心 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5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累犯:14年内再犯应当 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 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犯罪心理15 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 理倾向。: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 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团伙犯罪16 体的总称。:是指在掌 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犯罪心理矫正17成为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守法的公民。: 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内省疗法18 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二、填空题、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1 :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依犯罪经历的差异,2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渐变型、突变型、机遇 型3 、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定型化阶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

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 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犯罪心理结构⑴犯罪动力结构;⑵犯罪调节结构;⑶犯罪特 征结构;⑷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⑸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3.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 的因素; 4.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有:⑴反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态度、 社会动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和蔑视);⑵强烈的、畸变的需要;⑶犯罪动机(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 ⑷不良兴趣; 5.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⑴特定的气质:①胆汁质→暴力犯罪; ②多血质→诈骗罪;③粘液质→贪污罪;④胆汁质、粘液质 混合型→危害国家安全罪;⑵消极的性格特征(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⑶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⑷不良的行为习惯; 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⑴消极、不良的心境;⑵实施犯罪时异 常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⑴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⑵特征 结构中的潜意识;⑶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8.犯罪心理结构的各要素是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它们之间按 一定层次相互结合而形成内在联系,互相配合与制约地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犯罪行为,它们的关系是: ⑴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 和推动着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⑵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起调控和制动作用;⑶变态、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⑷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 9.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⑴一般模式:①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②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③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⑵特殊模式:①过失犯罪心理结构;②不稳固、不完全的犯 罪心理结构;③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10.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潜在→恶变→衰落;

犯罪心理学试题

犯罪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6、投其所好,见机行事,自我吹捧,虚构事实,公关意识强,随机应变,胆大冒险,心存侥幸是()的心理特征。 A诈骗犯罪人 B 贪污受贿路犯罪人 C 抢劫犯罪人 D 制毒贩毒犯罪人 7、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是()犯罪动机的典型表现。 A 累犯 B 初犯 C 惯犯 D 激情犯 8、下列哪项不属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A 犯罪主体的高智能、高学历、低年龄 B 犯罪成本低廉化 C 侵犯客体单一 D 犯罪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团伙犯罪的特点()。 A 犯罪成员以青少年为主体 B 并非以犯罪为唯一目标,人员不固定,时而纠合时而散伙 C 组织严密,角色固定,分工明确 D 犯罪机遇诱发犯罪意向,既可能事先有谟划,也可能事先无谟划 10、下列哪一类型不属于过失犯罪动机的类型()。 A 贪利动机 B 虚荣自我显示动机 C 取乐动机 D 财物动机 11、下列哪一项不是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 A 随机冲动性强 B 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 C 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D 犯罪活动集体进行 12、下列哪一项为爆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A 个性极强,过分主观,易激惹,在间歇期间恢复正常 B无自知之明,对自己评价过高 C举止轻浮,爱好嬉笑 D情感冷漠,刻薄残忍 13、下列哪一项属于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因素()。 A年龄因素 B意志的两级性 C参与错误的活动 D有害的行为习惯 14、()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犯罪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心理 2、犯罪心理结构 3、犯罪目的 4、犯罪心理预测 5、变态心理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________与累犯,偶犯与_________。 3、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阶段、________阶段。 5、情绪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罪犯进行_____________是进行心理矫治的前提。 8、虞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每小题5分,共30分) 1、按犯罪的不同动机来分,犯罪可分为哪五种类型? 2、少年犯罪人的动机特征主要有哪几点? 3、造成行为人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哪些? 4、在犯罪心理的预防中,一般与特殊心理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5、什么叫犯罪动机,它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6、团伙犯罪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比较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心理的不同。 2、进入90年代以来,女性犯罪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请从女性犯罪心理角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4、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5、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

宋晓明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doc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U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冇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W果叉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W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心理分析法 2、观察法 3、调查法 4、实验法 5、心理测验法 6、案例分析法 7、活动产品分析法 8、数量统计分析法 9、经验总结法。 屮国古代关于犯罪心理产生原因:1、关于社会经济状况对犯罪心理影响2、关于人性对犯罪心理的影响3、强调活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预防:1、身教重于言教2、重视家庭预防功能、社会交往预防功能以及早期教百的预防功能3、重视刑法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4、修强身。 现代犯罪心理学是中世纪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把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当做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将他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当做现代犯罪心理学的标志。 国外犯罪心理学的现状:1、科际整合的研究取A 2、注重实证研究3、研究的深层次性4、重新重视犯罪人生理因素的研究5、研究与应用相结合 守法心理:守法心理是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1、作用不同2、内界不同3、根木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的特点: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犯罪人的认知特征:1、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扭曲的道徳观、错误的法律意识 3、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 4、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日益明显 5、思维活动以如何使作案成功而乂能逃避惩罚为中心 6、错误的认知模式 7、使用犯罪隐语与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1、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2、爱好、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情感用事 犯罪人的意志特征:1多种意志品质并存2、冒险、侥幸 犯罪人的心理倾向性其有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精祌空虚,一旦失去了刺激新鲜感,就会感到厌倦无聊 2、不正当的耑要恶性发展,缺乏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

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