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总结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的教育法规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教育法规的基础和灵魂是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和保障作用。教育政策一经制定和公布,在一定时期内不能随意变动,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教育政策功能具有两个特点:易变性和稳定性。

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师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公正。

6、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7、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8、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9、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0、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1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12、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13、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简而言之,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14、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二)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15、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16 、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

17、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18 、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

19、从记忆的目的性质来看,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

20、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

21、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系统化。

22、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持性

23、自我意识的基本心理成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24、学习动机的作用: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5、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它是人类个体对社会影响所作出的一种调节功能。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26、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通过集体舆论对个体的品行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

27、狭义小学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关于小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中要求)。

28、小学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29、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0、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1、教师角色应具有的特征: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代理人、心理辅导者诸种角色。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2、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民主平等;(二)尊师爱生;(三)心理相容;(四)教学相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加强师生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33、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对三者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

34、具体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十条: 1、热爱祖国的教育;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3、热爱人民的教育;4、热爱集体的教育;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8、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10、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5、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其他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

36、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情感陶冶、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指导自我教育。

37、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38、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观察法、谈话法、材料或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法。

39、技术小组。这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40、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

41、教学目标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测度功能;③控制功能;④交流功能;⑤激励功能。 42教案编制的要求:①目的明确;②重点突出;③难点突破;④教学方法恰当;⑤安排合理;⑥环节紧凑。

43、教案编制的程序:①了解学生;②钻研教材;③明确目的;④教具准备;⑤设计教学过程;⑥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⑦设计板书;⑧布置作业。

44、讲授的基本形式:①讲述;②讲解;③讲读;④讲演

45、(1)课堂小结: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所教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现,又是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提炼、精要概括和系统整理,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课堂小结的要求:①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②语言精练,紧扣中心;③内外沟通,立疑开拓。

45提问的方法:①次序法;②铺垫法;③核心法;④对比法;⑤引导法;⑥想象法;⑦点睛法;⑧寻究法;⑨引路法;⑩破题法;⑾综合法;⑿评论法;⒀连环法;⒁消化法;⒂发散法;⒃激趣法;⒄重复法;⒅迁移法;⒆诱发法;⒇逆问法。

46、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①形成性评价;②展示性评价;③水平性评价;④综合性评价。

47、教学反思的意义:①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学反思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教师对自身技能的重新审视与科学扬弃。人的思维和行为容易形成定势,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身所存在的这些定势。娴熟技能的自动化是其积极的一面,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某些自以为是的习惯或以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则是消极的一面。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教师确认与肯定“定势”的积极一面,利于其继续发扬,而且能够帮助教师觉察消极因素,发现问题所在,破除定势的消极面。②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内隐性的特征,很多教学观念虽然教师自己说不清楚,但是它们却对教学行为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此外,教师知识结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性知识也同样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教学反思有助于隐性的观念和知识显性化,可以加快自身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③教师将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教学反思的形式:①课后教案;②反思札记;③交流探讨;④自评教学录像;⑤借鉴听课评价;⑥行动研究。

48、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德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9、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50、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1、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有四个方面素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教育素质;身体素质。

52、小学教师必须注意职业道德修养。(①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②热爱学生;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⑤要有团结协作精神;⑥文明的言表风度)

53、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其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54、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3、锻炼法、4、陶冶法潜移默化、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55、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种。

5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57、标准化测验:升级、毕业、标准化测验

58、正确的提问方式:①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个别回答;②面前全体学生提问全班回答;③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轮流回答

59、课外活动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60、课外活动就是第二课堂,是错误的

61、德育方法:①说理教育法(说服法)方式有:讲解、谈话、参观、讨论、阅读指导等;

②榜样示范法(榜样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③实际锻炼法(锻炼法)实践锻炼的方式有:完成任务、参加活动、训练行为和执行制度;④陶冶教育法(陶冶法)陶冶教育包括情感和人格、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如孟母三迁;⑤指导修养法,品德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和慎独等;⑥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的方式:表扬与奖励、批评与处分、评比竞赛和操行评定(班主任学期末对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和总结是属于操行评定)

62、德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德育内容

63、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是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64、重度智力落后的智商是25-49,低常儿童是指智力低于70

65、解决简单的问题也是意志行动√

66、美感早在儿童2-3岁后就开始发展起来

67、思维按逻辑性分类分为: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68、小学生想象的特点:①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②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③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69、考试因为没有复习到而想不起来,属于永久性遗忘

70、教师体罚学生,情节轻的学校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1、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蔡元培

72、教育的特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社会性和意识性

73、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4、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组成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

75、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7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应该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长善救失”、“因材施教”、“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

77、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指教育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简述现代教育的一般特征: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8、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包括:知、情、意、行

79、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均衡发展8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1、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父母与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8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③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83、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①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②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③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要真诚热爱、对同志要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84、教育教学是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8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86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校长负责制 87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学校董事会

86、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校长负责制

87、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学校董事会

88 、《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89、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90、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91、教师主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92、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93、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94、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归责

9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来保障”。

96、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3-5年《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在学校周围200米范围内开设网吧

97、20世纪早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旧教育作出伟大贡献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98、我国唐代的教育家韩愈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亡而其教存”。

这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99、小学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这一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关键期为9—11岁

100、形成小学生审美能力认识基础的是审美观点

101、遵循“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这一程序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发现式

102、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核)是个环节组成

103、终身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以及老年教育在内的教育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法国人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这个思想称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种理论。

104、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的萌芽约在四千年前的虞舜时间,当时被称为痒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105、我国小学目前进行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即平时说说的上课,或叫班级上课106、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①教育活动的目的性②教育活动的实践性③教育活动的双边性④教育活动的三要素⑤教育活动的多功能性

107、简答: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有哪些:①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②奖励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奖励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08、美育的任务①培养和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②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③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④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的内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109、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派”

110、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11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1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13、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思想

114、“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心境的情绪状态。

115、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gui第三声)卯学制我国历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学制”的是壬戌学制。

116、《论演说的教育》、《雄辩术原理》的作者是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17、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118、注意的两个基本的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警卫和门户。外界的一切信息必须通过它的选择,才能进行加工

119、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有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120、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①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②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③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④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⑤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培养

121、朗格朗在他的《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122、教育理论就是教育学中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与概况

123、在教与学构成的一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12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125、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提高人口素质,这是教育本质的根本体现

126、班级授课制首行于16世纪的欧洲

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捷克的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632年的《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通的艺术”

127、人口的阶级构成对教育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权的分配上基础教育的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128、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129、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

130、论述:如何理解三结合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其基本形式?三结合教育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教育,要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协调、形成合力,对学生共同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三结合教育的意义:①三结合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②三结合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③三结合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三结合的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它们之间不能够互相替代,只有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三结合的教育基本形式:①互相访问;②通讯联系;③家长会和家长学校;④教育讲座

131、“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称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32、布鲁纳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的教育心理学成果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133现代教学的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是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13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①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②加速个体发展;③具有延时价值;④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135、课外活动的特点:①组织上的自愿性;②内容上的广泛性;③活动上的自主性;④形式上的多样性。

13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上课、成绩考核与评定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教学大纲137、教学内容是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138、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手段叫教学方法,它解决的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139、国民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基础性和未来性三大特征

140、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

141、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教科书、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

142、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①儿童利益最佳原则;②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③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④无歧视原则

14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4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①引起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领会知识;③巩固知识;④引

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145、容量平均值约为7个组块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146、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147、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148、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149、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150、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①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②行为规范的示范者;③班集体的管理者;④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⑤学生成长的合作者;⑥教学的研究者

151、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2.(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用合理的信念知道自己的行为,从而塑造良好的性格。(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有助于这一积极行为的重复出现,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告诉了学生什么行为是合理的、正确的,有助于其良好性格的培养。(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学生在集体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性格的自我完善。(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个体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152、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5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54、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55、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56、简述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

157、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品德、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普通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一般包括如下几项:(1)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要完成的首要任务,通常称为“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加学生的体力

158、“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159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学习动机。

160、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思想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61、《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对复核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160“时教必有正业,退居必有居学”体现的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的

教育思想

162、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16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164、学校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165、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作定义和助产术 165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66、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显著相关的是教师期望。(罗森塔尔)

167、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

168、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69、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以教授无知的人有知识而生存

170、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71、新课程观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学生通过知识技能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172、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评比和操作评定

173、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或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

174、造成个体认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175、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176、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提出的

177、爱岗敬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

178、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的规律。

(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2)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知、情、意、行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全面和谐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把德育工作的一般进行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心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3)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3分)(4)联系实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