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政组织学笔记DOC

行政组织学笔记DOC

行政组织学笔记DOC
行政组织学笔记DOC

行政组织学

(客观题:11分;名词解释:3*5分=15分;简答题:3*8分=24分;论述题:15分;案例分析:46分。)

第一讲:行政组织的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

1、结构论。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1)组织必须具有目标;(2)没有分工与合作也不能称其为组织;(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2、行为论。组织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有意识加以协调的活动的权力系统

3、系统论。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具有许多相互影响共同工作的子系统,当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其他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工作。

4、管理论。从管理和组织职能关系界定组织:组织就是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

★二、行政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为执行一定事务而将从事共同工作的人们通过权责和任务分配结成系统协调的组织机构;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性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国家的整个行政机关。

特征

(狭义)仅指政府系统

(1)政治性(阶级性、决策性),阶级性是国家行政组织的本质特征

(2)社会性(服务与管理),社会性是行政组织的基础,①为执行宪法和法律服务;②为一定社会公众的利益提供条件或保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③制定政策、维持秩序、提供机会、监督协调

(3)权威性(约束与强制),政府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这种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具体实行者、体现者,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在行政组织的权责范围内,不允许其他任何组织团体个人与之抗衡,强制服从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突出特征

(4)法制性,其一,行政组织本身的法制性。组织设立的宗旨、编制、财政等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符合法定程序。其二,行政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制性。

(5)系统性(结构与有序性,其一,结构性。以部门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组织权责体系,各司其职。其二,有序性。通过逐级授权,形成一定序列和等级的组织体系

(6)发展性(动态与适应),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其内部结构、体制和手段必须随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三、行政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功能

基本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行政组织的目标是行政组织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2.组织人员。人是行政组织的主体和核心

3.权责体系。权责体系是行政组织各部门、各层级、各成员之间的一系列从属、并列关系,是行政组织结构的基础

4.财物设备。经费、物资、设备是构成行政组织的重要的有形要素

5.机构设置。机构是行政组织的实体,也是履行行政职能、达成组织目标的载体

6.法规制度。法规制度是用正式文件或书面规定的形式明确组织目标、职能程序、工作程序、权责关系、内部分工及活动方式的一种手段

7.技术信息。行政组织构成要素中的技术,不仅包括组织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科学技术,还包括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等“政治技术”。信息也是行政组织的重要构成要素

8.团体意识。是指行政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认识、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共同意识,其核心是把自己视为行政组织的真正一员,并把组织利益作为自己利益的一部分

主要功能

行政组织功能是指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主体的各种行政组织,在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1)政治功能,对内需要处理内部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对外则要防御入侵,维护国家主权

(2)经济功能(领导、组织与管理社会经济是行政组织的基本功能)

(3)文化(整合)功能(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

(4)社会功能。提供社会保障;提供公众基础设施,为物质生产和公众生活提供便利;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

四、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机构的关系

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机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政机关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的机关,能独立行使职权。行政机构则是行使机关的内设工作单位,不能单独对外行使职权。就两者与行政组织的关系来看,行政组织以行政机关为基础,是行政机关的综合体,而行政机关又以行政组织的原则为指导。行政组织统帅、制约行政机关,而行政机构的设置又以行政机关的职能目标为依据,受到行政机关的统帅和制约。

★第二讲:行政组织研究的理论发展

一、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基本观点:权威结构理论(统治与权力是组织的基础)与组织类型分析。

类型

第一,合理型权威——“合理化—合法化组织”。又称官僚制组织。

第二,传统型权威——“传统组织”

第三,魅力型权威——“神秘化的组织”。

官僚制及其特征

第一,有明确合理的职能分工;第二,有明确的职务等级序列;

第三,有明确可行的规章制度;第四,有明确正规的书面文件和档案制度;

第五,有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第六,有专业的培训机构。

第七,职业化的人员管理。

官僚制的优缺点

纯粹从技术上看官僚制可以达到最高的完善程度。具有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和普适性等优点。

缺点:螺丝钉。压制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感情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理想行政组织的结构与管理制度:理想的行政组织的体系应有三个层级:最高层为高级管理层,也就是决策层中间是中级管理层,也是就是管理层;下面是基层管理层,也就是执行层,这三个层级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

二、西蒙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第一,组织首先是一个决策过程。

第二,组织目标论。组织目标就是追求决策的合理性,而合理性则取决于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合理选择的手段。这就是西蒙著名的“有限理性”决策原理。

【第二点的原因分析:

①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能力、信息、时间、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有限且力所能入的范围内做出决策行为。②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种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者令人满意的方案。“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第三,组织平衡论。西蒙发展了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平衡系统,提出了“诱因——贡献平衡原理。这个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组织要根据个人的贡献提供诱因。另一方面,作为对诱因的回报,组织成员也在对组织有所贡献。

第四,组织设计论。西蒙对组织的贡献在于,他将组织设计理论构建于决策理论基础之上,指出组织设计要有利于组织决策,有利于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

一.是组织结构的设计首先要从建立或改变组织目标体系入手,把组织设计成一个包括上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的层级结构

二.是组织专业分工应以尽量减少决策子系统之间的依赖性和充分利用决策能力为宗旨。

三.是组织的工作重心。由于组织成员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组织必须把自己有限的能力花在重要的决策任务即工作重心上。

四.是组织的权力配置。要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主张集权和分权要适度。在作重大的新决策时,应该实行适当分权,让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参与决策,但由于组织活动是集体的活动,要顺利实现组织目标,还必须有一定的协调机制。

第五,组织影响论。在西蒙看来,组织影响力主要表现为权威、沟通、组织认同(或组织忠诚)、效率和训练五种,他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组织成员,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

三、里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

即利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来对行政组织进行研究。

①三种行政组织模式。融合型——传统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棱柱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行政组织;衍射型——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分别代表着行政机构与其他机构高度混同、正在分离和完全独立的三种状态。

②重点分析了棱柱型社会行政组织的特点。一是异质性的并存;二是形式主义,即事实和法制的脱节;三是机构上的重叠。

③考察了公共行政与外部(外部生态环境)的政治环境、社会机制、意识形态之间的制约关系。

四、圣吉的学习型政府组织理论

与传统机关管理模式相比,建设学习型政府不是依靠权力、领导意志及行政命令来推动,它侧重于依赖机关成员的自律和自主,依赖于机关内部相对稳固的运行机制,通过保持旺盛的学习力,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推进政府再造。

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

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修炼是团体学习。

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此项强化并整合其他四项修炼成一体的理论与实务,位居其他四项之上。

★第三讲:行政组织结构

一、行政组织结构的含义与功能

含义:行政组织结构是指行政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功能: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的性质

2.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满足行政组织目标的需要。

3.结构有利于使个人差异对组织的影响最小化,至少能规制个人差异对组织的影响。即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沟通。

4.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决定管理幅度大小主要因素

(一)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关系

(1)管理层次的含义:也称管理层级,是指行政组织纵向等级结构和层级数目。构成组织的纵向结构。

【(2)管理层级的划分:无统一规定,大多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级或高、中、低、基层四级;前者如部、局、处三级制,后者如国务院、省、县、乡四级;不同的行政组织其管理层次的多寡不一,但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领导决策层、中间管理层、执行实施层。】

(3)管理幅度的涵义:管理幅度也称控制幅度,是指上级领导或上级部门所能直接指挥监督的部属的数量或范围。指组织的横向结构

(4)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组织规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

当组织规模一定时: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宽。

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窄

(二)决定管理幅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1)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基本情况,如双方的年龄、学识、能力、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2)工作的复杂、难易程度。通常,凡属较为复杂与重要性者,控制幅度相对较小,反之则较大;

(3)工作的重复性与同质性程度高低。下属的工作如果是程序性的或者同质化程度比较高,几经反复就会形成经验、养成习惯,管理幅度就会放大,反之则缩小;

(4)部属的能力与集中化程度。如果部属受过良好的训练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与创造力,并有高度的责任感,监督工作就较为轻松,管理幅度就会增加;另一方面,如果部属分散,则管理难度增加,管理幅度相对减小;

(5)组织的制度建设水平。如果组织有比较成熟的制度约束,权责划分清楚明确,成员的规则意识较强,则可管理程度会较高,管理幅度也会较大;

(6)助手的帮助。如果领导的身边有助手大力相助,则可控制的界限自然可以扩大。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一般类型、各自的优缺点)

行政组织结构的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垂直分化亦称层级化,水平分化亦称部门化。

(一)行政组织纵向结构(层级化)

1、层级化的含义

行政组织内部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职能部门的上下级之间的机构、职位、人员的配备和责任、权力、工作程序的等级划分。

①行政组织数量多少与层级的高低成反比例关系。

②不同层级之间管辖的职能基本相同,但管辖的地域大小不同。

③低层级行政组织管辖的区域在高层级的行政组织管辖范围之内,上下之间形成垂直的领导关系,它要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形成层级节制的隶属关系。

总之,从各级政府的总体结构上看,它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型的垂直领导关系结构。

2.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分类

(1)金字塔型结构

缺点:管理层次过多,内部交流、沟通受到抑制,工作效率不高,应变能力差,自主权不够,下级的创新思想被埋没,无法吸收科技成果及优秀人才。

(2)扁平型结构

特点在于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是一种分权式的结构。

(3)综合型结构

在实际的公共管理活动中,一个行政组织的结构可能既不完全是金字塔型,也不完全是扁平型,而往往介于两者之间,呈现出两者结合的特征,形成一种综合型结构。吸收两者优点,避免其缺陷。

3.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权力沿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权力集中,利于政令统一;层级节制行动迅速,利于监督、控制,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有力保证。

缺点:第一,各级行政首长管辖事务过多,责重事繁,不可能样样精通,这势必会影响行政组织的绩效。

第二,容易犯地方主义的错误,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三,容易造成地方块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部门化)

含义:行政组织结构的部门化是行政组织的一种水平扩张,是按一定的依据将行政活动类归到一定部门和单位的过程。

部门化的主要目的是以横向分工来求得更大的行政组织效益及行政效率。

行政组织结构的部门化是行政活动的客观要求。

行政组织横向结构的分类依据

(1)按行政业务(职能标准)分工(财政、外交、安全等)(基本形式)

(2)按行政管理程序分工(行政决策部门、行政执行部门、行政咨询部门、行政监督部门、行政信息部门等)

(3)按管理对象分工(工业部、轻工部、电子工业部等)

(4)按地区划分(我国划分若干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省划分为若干市、县;市划分为若干区;县划分为若干乡(民族乡、镇)

优点:部门化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行政组织整体协调,突出行政管理的专业特征,对于所管理的对象实行专业化管理、自成体系、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缺点:在扩大行政组织职能时要警惕部门林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现象出现。

在基本的纵向结构、横向维度的基础上演化出多种不同的类型:

(一)直线式组织结构

特点:①不设职能结构,由直线指挥人员全权负责每个主管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职权;②每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③主管人员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的职权。

优点:统一指挥、垂直领导,决策迅速,容易贯彻到底,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管理费用。

缺点:对最高领导要求高;主管人员负担较重;成员之间和组织之间横向联系差。

(二)职能制组织结构

特点:设立职能机构,且职能机构有参谋权

优点:能发挥专家的作用,对下级工作指导具体,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

缺点:多头领导,管理层与职能层协调困难,造成下级无所适从

(三)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图-- U型

设计理念:吸取直线式组织结构和职能式组织结构的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特点:在统一的指挥系统外,另设一套按专业分工建立的职能机构,协助行政首长,并进行专业行政管理。即通常所谓的条、块双重管理。

优点:保证了集中统一的指挥,又能发挥各种既专家业务管理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局限:易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

(四)直线——参谋式组织结构

设计理念:在直线集权制的基础上,建立与行政首长对应的参谋系统,解决首长自身的局限性问题。

特点:参谋机构一般以智囊团、政府顾问等形式为代表,较之直线职能制,体现出更多的民间意识。

(五)直线——综合式结构

直线参谋制和直线职能制的混合体,在直线集权制的基础上,同时设立参谋机构和职能部门;前者为智囊团,后者为执行机构。(现代政府的常见结构形式)

优点:具有行动迅速与专业分工的优点

缺点:为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对专业幕僚及行政管理单位主管与业务单位主管间的权责关系,必须慎为运用,以免引起相互抱怨或不合作。

(六)事业部制结构——斯隆模型、M型结构

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优点: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组织高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有利于事业部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缺点:机构重叠,管理效率较差,事业部易滋长本位主义倾向

适用范围:规模较大,且经营领域分散的企业集团

(七)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项目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职能领导系统;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因其形态如横、纵排列的矩阵而得名。

特点:①临时性、开放性的动态组织。双重机构,双重领导。

优点:①加强了横向联系;②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随用随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组织的灵活性、应变能力;③易于培养专业人员的合作精神和全局观念,且相互激发带来创新性成果。

缺点:①易产生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②双重结构易产生责任不清。

适用范围:需要集中各方面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项目。】

三、组织结构的优化及其发展趋势

1. 扁平化

所谓组织结构扁平化即通过减少中间管理层次,裁减冗员建立起一种紧凑扁平型组织结构。

2. 弹性化

组织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条件,进行新的结构调整。

3. 网格化

网格化的基本逻辑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网格化的方式,打破条块分割,建立起资源整合的管理体制和统筹使用资源的反应机制,着眼于树立网格服务理念。旨在减少管理层次,使同一层次的管理组织之间相互平等、横向密切联系,实现大规模的资源共享。

4. 虚拟化

网络信息技术将改变政府行政组织结构,虚拟化就是主要的表现之一。行政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实际上是关于组织之间建立声像网络系统联系在结构上的正式体现。(原有的行政体制逐渐不适应现代政府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系统,为对传统的金字塔型层级制进行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四讲行政组织环境

一、高斯、里格斯的行政组织生态理论

高斯发表《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首次提出行政生态问题,提出行政组织管理与行政组织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1947年,他又发表《政府生态学》,进一步阐述行政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发展的是里格斯的理论。1957年和1961年,里格斯分别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模式》和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公共行政生态学》,他将行政组织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背景等与行政组织行为和行政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依据行政组织的经济环境把行政组织划分为三种理想模型:融合型,即农业行政型态;棱柱型,即过度行政型态;衍射型,即工业化行政型态。

二、行政组织环境的含义、构成与特点

含义:影响到行政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行政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总合。

构成:外部环境:又称行政组织的外部条件,是指处于行政组织边界以外、直接或间接地对其施加各种影响的所有因素的总称。包括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法制科技和国际环境)环境。

内部环境:又称行政组织的内部条件,是指处于行政组织边界以内、构成行政组织并使行政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与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内部环境。

特点:1. 复杂性。行政组织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包括行政组织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的宏观环境,而且还包括行政组织内部诸如组织成员、行政经费等物质性的内部环境,以及由组织结构、权力配置、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要素与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组织气候等非物质性的内部环境。

2. 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任何一个行政组织的环境都并非一成不变的,都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变化幅度越来越高,变化程度越来越深,随之带给行政组织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烈。

3. 相对稳定性。若从宏观上把握某个行政组织的环境,它在某一时空内具有稳定性。特别是它的内部环境一旦形成,一般来说,不经人为改革,组织气候的变化系数是很小的。

4. 可塑造性。即可变革性或可创造性。行政组织可以依据自身条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适当地创建、变革和改善内部环境,成为较理想的环境模型。

三、组织气候、测度及其对行政组织影响

组织气候:是组织内部的非物质性环境,它是一种与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具体行为直接相关的较具有持久性的物质或者行为气象,其核心是组织成员的个性、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并趋向一般。

组织气候测度:

(一)李特文和史汀格在《激励与组织气候》提出测定组织气候八个变数:P68

(1)结构(2)责任(3)风险(4)奖励(5)人情(6)支持(7)冲突(8)标准

(二)王沪宁认为测定组织气候的因素:P68/69

(1)领导过程(2)组织结构(3)行政责任(4)激励力量(5)沟通过程

(6)人际关系(7)决策过程(8)控制过程(9)目标体系

组织气候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氛围的质态。拥有良好组织气候的行政组织中,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和下级之间、下级和下级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关系融洽、人际关系良好、工作氛围浓厚。反之,不良的组织气候中,领导之间勾心斗角,上下级之间相互不信任,同事之间漠不关心,人际关系恶劣,工作氛围差。

2、影响行政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良好的组织气候中,组织成员关系协调,心理相容程度高,组织成员受到组织中人际心理氛围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情绪、意志和抱负向良性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反之,成员心理压抑,缺乏工作热情,甚至产生与组织目标相悖的个人私心和“小目标”,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

3、影响行政组织效能的发挥。组织气氛高涨,组织成员的感情、需要和欲望等就会对其行为产生正向刺激,促使组织成员产生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对组织的正向推动作用相互叠加,进而促使行政效能急剧增长。反之,组织气氛低沉,组织成员敷衍了事,致使成员间的积极作用相互抵消,从而降低行政组织效能的发挥。

四、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尤其是如何营造良好的组织气候(对策与路径)。

(一)营造良好自然环境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

2、制定和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方针和政策

3、普及保护环境的伦理规范和法制观念

(二)营造良好的经济化境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深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3、建立和健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

4、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2、坚持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民族和宗教环境

1、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A合理定位行政文化价值观念和目标,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B重视社会对行政文化建设的监督,促进行政文化健康发展

C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推进行政文化建设

2、营造良好的民族环境

A坚决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营造良好的宗教环境

A保护宗教自由,保护宗教活动的正当场所

B法律规范宗教自由,不得与社会利益相抵触

C行政组织既要加强与宗教界的双向沟通,又要坚决反对政教合一(五)营造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

A坚持和平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坚持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国际关系

D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六)营造良好的组织气候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A坚持公平、平等

B进行意见沟通

C正确使用激励

2、建立良好的群团关系

A合理引导组织群团的价值观和目标

B正确发挥非正式群团的积极作用

3、建立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模式

A上下级相互信任,无拘无束地交流意见

B下级积极参与目标制定、集体决策和组织管理

C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交流迅速

★第六讲行政组织运行过程

一、行政组织决策(含义、特点、作用、原则、逻辑过程)

含义:行政组织主体在处理公共行政事务时,为履行公共行政组织职能,实现公共行政组织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科学制定和合理决策行动方案的组织活动过程。

特点:1. 决策主体的特定性。行政决策主体是依法享有公共权威的、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或个人。

2. 决策价值的公共性。任何行政组织决策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对社会资源和公共利益进行寻求、确认、实现、创造、选择、分配的政治过程与组织方式。

3. 决策宗旨的服务性。行政组织决策是为解决公共问题,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和代理行使公共权力的决策形式。

4. 决策依据的合法性。行政组织决策代表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必须遵守国家宪政要求,也必须尽可能得到社会公众的合法性认同和合理性遵守。

5. 决策内容的综合性。行政组织决策面向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是对市场机制失灵的必要干预,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表达与综合过程。

6. 决策影响的深远性。行政组织决策是针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问题解决的宏观、长期、战略层面的制度安排与方案选择。

作用:1. 行政组织决策贯穿于行政组织过程的始终。

2. 行政组织决策是行政组织领导者的基本能力。

3. 行政组织决策是行政组织绩效和政策输出效果优劣的决定性因素。

4. 行政组织决策时行政组织有效执行与监督的前提条件。

原则:1. 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性生产的原材料,没有充足的原料就不能做出正确决策。

2. 客观原则。行政组织决策必须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思维活动的逻辑进行。

3. 系统原则。行政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

4. 预测原则。行政组织决策是对未来行政组织行为所作的设想与策划,是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情况的预先分析和战略估测。

5. 效率原则。是行政组织决策的基本准则。

6. 民主原则。行政组织决策方案的制定必须源源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中获取具有广泛性和连贯性信息来源。

逻辑过程:1. 行政组织决策目标的确定。决策信息情报的收集与获取,及时发现和科学分析组织决策问题,并确定相应的决策目标。

2. 行政组织方案的拟定。(包括轮廓设想:要求保证备选方案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要求从不同角度和路径出发,大胆设想出各种可能性的决策方案;具体设计:通过轮廓设想阶段得到的决策方案往往只是决策方案的初步轮廓和概貌雏形,需要具体设计以进一步加工和具体化)

3. 行政组织决策方案的抉择。决策主体在对各种备选方案科学比较、总体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甄别而选出最佳方案,或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后相互吸收与补充而形成最佳方案。

4. 行政组织决策方案的修正。在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不断通过信息反馈,对决策方案的运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测定、核实,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对原有决策方案进行修正与完善。

二、行政组织执行(含义、特点、地位作用、原则、逻辑过程)

含义: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依法将决策中枢系统输出的决策指令付诸实践,从而实现行政组织预期目标的行政行为,也就是把行政组织决策方案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活动过程。

特点:1. 服务性。行政组织执行必须服务、服从于行政组织决策的目标要求和价值取向,行政组织决策的具体执行实际上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化过程。

2. 务实性。行政组织执行是行政组织过程的操作层面,是决策方案的具体落实。

3. 法定性。行政执行是行使公共权威、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法律行为,行政组织执行作为或不作为具有一定的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

4. 连贯性。行政组织执行往往不是一次性工作,在贯彻执行某种特定决策指令时,还要执行大批例行性与程序性决策方案。

5. 创造性。行政组织决策目标的确定、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地位:1. 行政组织执行是行政组织过程的关键环节。

2. 行政组织执行时检验方案优劣的实践依据。

3. 行政组织执行是衡量行政组织运行的成本的根本尺度。

4. 行政组织执行是行政组织过程后继决策的重要依据。

5. 行政组织决策时行政组织领导者的重要职责。

原则:1. 忠实原则。行政组织执行必须忠实于行政组织目标,忠实于行政组织决策的内容安排,忠实于行政组织决策的精神旨意。

2. 法治原则。行政组织执行是一种合法行为,要求在过程中依法行政。

3. 责任原则。要求公共行政应该对民选的官员,特别是应该对立法者负责。

4. 人本原则。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合法现实。

5. 公平原则。必须兼顾各种社会利益需求,尽可能达到社会公平与公正。

6. 效益原则。加强成本收益分析、坚持效益原则是行政组织执行的基本要求与重要准则。

逻辑过程:1. 行政组织执行的准备与宣传。(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法制准备——学习准备)

2. 行政组织执行的试点与推广。行政组织试点是行政组织执行的重要方法和基本组成部分。

3. 行政组织执行的指挥与控制。控制过程包括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4. 行政组织执行的评估与总结。评估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现代行政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总结是对组织决策方案的修正、补充、完善或终止,是为后继政策的制定提供宝贵经验的重要环节。

三、行政组织执行的组织冲突与调适(冲突类型、调适)

冲突类型:

1. 利益冲突。行政组织执行作为公共利益与稀缺资源权威性分配的组织活动,必然引发一部分人利益受损另一部分人利益增进。

2. 目标冲突。行政组织目标存在全局目标与局部目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等的差异,因目标不一致而导致行政组织执行方向不够明晰,行动不统一而引发组织冲突。

3. 制度冲突。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等规定存在地方性法规与行政规章、地方立法与中央政府立法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上的矛盾与冲突。

4. 道德冲突。行政组织执行中存在着个人道德与行政职业道德、传统行政道德与现代行政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调试:1. 谈话协商。 2. 仲裁调解。 3. 行政裁决。 4. 组织重塑。 5. 政治教育。(以上破坏性冲突)

6. 制度创新。

7. 教育培训

8. 监督控制。(以上建设性冲突)(P111)

四、行政组织监督(定义、功能、原则、内容、逻辑过程极其完善)

定义: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行政组织运行过程中的职务行为和行政行为进行的监视、检查与督导,以使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正确行使公众赋予的权力,优质高效地完成行政组织目标。

功能:1. 保障功能。 2. 防范功能。 3. 控制功能。 4. 反腐倡廉功能。(P114)

原则:1. 公开性原则。 2. 客观性原则。 3. 法制性原则。

4. 参与性原则。

5. 时效性原则。

内容:1. 检查、监督行政机关和法律授予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命令的情况。

2. 审查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依据。

3. 监督、审查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制定、发布行政法规、规章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评价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执法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4. 检查监督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保障公民申述、控告、检举等权利的有效行使情况和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违反党政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调查处理等。

逻辑过程:(书上找不到)

完善:(1)健全监督独立机制,提高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

(2)建立监督协调沟通机制,提高监督主体的信息沟通和监督聚合力量;

(3)强化权力制约机制,提高监督机关的权威性;

(4)完善行政组织监督的法律条例,加强行政组织监督和廉政建设的法律地位;

(5)落实监督教育机制,提高监督人员素质;

(6)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七讲行政组织沟通

含义:行政组织中,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及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获得相互了解、团结一致、密切合作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推行行政工作所需的信息传递和了解的过程。

类型:按沟通渠道:(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按信息流向:(上行沟通、平行沟通、斜行沟通、下行沟通)

按结构模型:(链式沟通、环式沟通、螺旋式沟通、轮式沟通、Y式沟通、倒Y 式沟通、全通道式沟通)

按沟通线路:(单向、双向沟通)

按沟通媒介:(口头、书面、体态、多媒体沟通)

障碍:(P132)

1. 组织障碍。(结构障碍、地位上的障碍)

2. 心理因素障碍。(个人结构分析、交流分析、人性态度)

3. 知觉感官上的障碍。

4. 语义上的障碍。(语言方面、文字方面)

5. 地理位置上的障碍。

6. 个性心理上的障碍。

7. 性别障碍。

8. 文化障碍。

对策:1. 应做好沟通的准备工作 2. 及时反馈与跟踪 3. 改善行政组织的结构。

4. 健全组织沟通的机制

5. 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6. 改进沟通技巧,充分利用主动倾听

7. 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 8. 考虑文化、环境等外在因素对沟通的影响

9. 秉承一定的沟通处理原则

★第八讲行政组织激励

含义:行政组织采取某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措施,激发和鼓动公务员的哦那个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类型:按内容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按性质可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

按形式可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

特征:1. 激励以公务员的心理作为出发点。

2. 同一激励产生的行为表现在某一公务员身上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表现有所不同。

3. 同一激励产生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公务员上有不同的反映,在不同的公务员身上诱导出的行为表现则可能需要不同的激励。

4. 激励的目的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公务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 激励是要计算投入产出比率的。

激励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作满意与不满意。(P150)(内容性激励)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1. 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目

标和工作可以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

2. 这一目标所产生的激励力量取决于这一目标对他的价值(效价)和他采取行动可能导致这一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期望值)。

(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强调应给予一定的奖酬。

(5)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自然消退。

(6)挫折理论:引起挫折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应对挫折的方法有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改变环境或目标;心理咨询和精神发泄法。(过程性激励)

影响行政组织激励的因素:客观因素:目标、结果、政策、组织状况、团体气氛

主观因素:需要、性格、情绪、成熟程度、思想准则体系

激励的原则:1. 按需激励原则。

(1)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2)满足不同人的需要。(3)调整需要层次结构。

2. 集体主义原则。

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4. 奖惩结合原则。

激励的方法: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行政个人工作心得

行政个人工作心得 行政管理岗位需要统筹企业行政管理、参与重大事项决策、谋划企业运营与发展,下面是整理的行政个人工作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个人工作心得范文范文一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生命力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学习行政管理学的人数如此之多,这表明,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充分认识。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

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市政学、公共政策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 3.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习期间,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

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在学校里,我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献策。时刻关心同学,与大家关系融洽。在课余生活中,我还坚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与别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开放积极,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我最大的特点是: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行政个人工作心得范文范文二

药理学笔记图表解1.4(20201101083308)

药理学笔记 第一篇绪言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指药物所起的与用药目的一致的作用,是有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 不良反应:药物引起的与用药目的不一致,甚至对机体产生损害的反应。 治疗指数(TI):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或TI=TD50/ED50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量TD50:半数中毒量]TI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SI):SI=LD I\ED99 受体与药物结合的两个条件::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I 2、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 能力。 受体药物类型: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激动效应) 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竞争性,非竞争性] 3、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0

2020春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4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4 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2分,共40分) (√)1.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2.行政组织决策是以行政权力为后盾。 (×)3.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无法预测。 (×)4.确定目标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5.中枢系统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6.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被认为是决策理论研究的开创者。 (√)7.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团体决策模型。 (√)8.现代观点认为,冲突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 (×)9.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没有冲突。 (√)10.解决冲突的基本策略中具有“治本”性的是正视策略。 (×)11.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协作型。(√)12.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一种正式沟通。(√)13.信息的发讯者和受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意见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双向沟通。 (√)14.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平行沟通。 (×)15.在组织管理中,书面沟通方式要优于口头沟通。 (√)16.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属于单向沟通。 (√)17.20世纪90年代初陈国权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组织学习系统理论(OLST)。 (×)18.行政组织学习是一种全员学习。 (√)19.知识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经验、事实、判断以及经验法则。 (√)20.行政组织学习不是组织内部成员个人学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社会过程。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运动解剖学笔记 十

运动解剖学笔记十 《运动解剖学》 内容提纲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学习目的和任务: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基本观点(二)基本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发展史 五、解剖学定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姿势:人体标准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二)常用方位术语: 上:靠近头部下:靠近足部前:靠近腹侧后:靠近背侧 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深: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近侧端:四肢的近躯干端远侧端:四肢的远躯干端 桡侧:前臂的外侧尺侧:前臂的内侧腓侧:小腿的外侧胫侧:小腿的内侧(三)人体基本面: 1、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之切面,亦称横切面。 2、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切面称为正中面。 3、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亦称冠状面。 (四)人体基本轴: 1、额状轴:横贯身体,,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又叫冠状轴。 2、矢状轴:前后贯穿身体,垂直通过额状面的轴。 3、垂直轴:纵贯身体,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细胞和细胞间质 一、细胞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立方形、扁平形、菱形等 人体最大的细胞如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如小脑内的颗粒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功能: 1、细胞膜 结构:由双层脂类分子嵌入一层蛋白质分子构成,称为单位膜。 功能:A、保持细胞的完整性。B、选择性的通透作用。C、调节作用。 2、细胞质:半透明的胶样物质,叫基质;悬浮两种颗粒——细胞器和包含物。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包括: A、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内质网: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内网器:与细胞的分泌机能有关。

电大行政组织学2542试卷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D )。D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A )。A.非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C )。C.强制性组织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B )。 B.互利性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6.( C )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C.泰勒 7.191 1年,泰勒发表了(B )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B.《科学管理原理》 8.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B ),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B.法约尔 9.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 D )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D.《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10.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C )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C.《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 1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 A )。A.“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13.( A )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A.西蒙 1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 B )理论。 B.需要层次1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D )理论。D.动态平衡组织1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D.帕森斯 17.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B )。B.层级化 18.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D )。D.部门化 19.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 A )。A.管理幅度 20.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 A )。A.反比例关系 21.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或部门,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D )。D.分权制. 22.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 C )。C.集权制 23.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名为( A )。 A.《战略与组织结构》B.《组织管理战略》C.《战略管理》D.《组织与战略》 24.国务院是由( A )组织产生。A.全国人大B.中共中央C.全国政协 D.中央军委 25.国务院是最高国家( B )。A.权力机关B.行政机关C.议事机关D.参政机关 26.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以( C )为特征的行政建制。A.地方分权B.委员会制C.中央集权 D.内阁制27.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 D )的执行机关。A.各级政协B.各级党委C.各级法院 D.各级国家权力机关28.省级政府每届任期( B )。A.3年B.5年C.4年D.6年 29.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 A )个层次。A.3 B.4 C.5 D.2 30.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 C )的统一领导。 A.全国人大B.同级人大C.国务院D.全国政协 3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B )和自治县三级。A.自治乡B.自治州C.自治市D.自治地方 32.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 A )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A.人B.财C..物D.信息· 33.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 C )。 A.动机B.行为C.需要 D.价值观 34.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B )。B.自我实现的需要 35.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A )。A.激励因素B.期望因素c.激发因素D.奖励因素 36.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 A )的综合作用。A.期望概率 37.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 C )。C.非正式群体 38.群体凝聚力是一个( C )专的概念。A.褒义B.贬义C.中性 D.创造性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3.单环学习 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 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行政组织学笔记

行政组织学 (客观题:11分;名词解释:3*5分=15分;简答题:3*8分=24分;论述题:15分;案例分析:46分。) 第一讲:行政组织的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 1、结构论。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1)组织必须具有目标;(2)没有分工与合作也不能称其为组织;(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2、行为论。组织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有意识加以协调的活动的权力系统 3、系统论。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具有许多相互影响共同工作的子系统,当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其他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工作。 4、管理论。从管理和组织职能关系界定组织:组织就是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 ★二、行政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为执行一定事务而将从事共同工作的人们通过权责和任务分配结成系统协调的组织机构;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性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国家的整个行政机关。 特征 (狭义)仅指政府系统 (1)政治性(阶级性、决策性),阶级性是国家行政组织的本质特征 (2)社会性(服务与管理),社会性是行政组织的基础,①为执行宪法和法律服务;②为一定社会公众的利益提供条件或保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③制定政策、维持秩序、提供机会、监督协调 (3)权威性(约束与强制),政府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这种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具体实行者、体现者,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在行政组织的权责范围内,不允许其他任何组织团体个人与之抗衡,强制服从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突出特征

运动解剖学笔记

《运动解剖学》内容提纲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学习目的和任务: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基本观点(二)基本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发展史 五、解剖学定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姿势:人体标准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二)常用方位术语: 上:靠近头部下:靠近足部前:靠近腹侧后:靠近背侧 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深: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近侧端:四肢的近躯干端远侧端:四肢的远躯干端 桡侧:前臂的外侧尺侧:前臂的内侧腓侧:小腿的外侧胫侧:小腿的内侧 (三)人体基本面: 1、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之切面,亦称横切面。 2、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切面称为正中面。 3、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亦称冠状面。 (四)人体基本轴: 1、额状轴:横贯身体,,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又叫冠状轴。 2、矢状轴:前后贯穿身体,垂直通过额状面的轴。 3、垂直轴:纵贯身体,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细胞和细胞间质 一、细胞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立方形、扁平形、菱形等 人体最大的细胞如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如小脑内的颗粒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功能: 1、细胞膜 结构:由双层脂类分子嵌入一层蛋白质分子构成,称为单位膜。 功能:A、保持细胞的完整性。B、选择性的通透作用。C、调节作用。 2、细胞质:半透明的胶样物质,叫基质;悬浮两种颗粒——细胞器和包含物。

行政组织学期末考试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是为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 2.行政组织的特征:(1)阶级性(本质特征、核心)(2)社会性(基础) (3)权威性(4)法制性(5)系统性(6)发展性 3.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组织人员(4)权责体系 (5)财物设备(6)法规制度(7)技术信息(8)团体意识4. 行政组织功能的主要内容: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 第二章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发展 第一节西方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发展(统治行政管理行政服务行政) 一、“统治行政”时期 1.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强调简单的职能分工及设置机构的依据。 2.中世纪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第一次对国家行政组织原则进行了论述。组织内聚力是关键。 3.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代表人物:洛克、卢梭、汉弥尔顿和密尔等。洛克首开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离的先河。 二、“管理行政”时期(始于1887年,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1.科学管理时期(行政组织研究的起步阶段,始于19世纪末) 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怀特、古利克和厄威克。 (1)泰罗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泰罗是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者,着名的“科学管理之父”。 理论:1.组织管理的专门化(企业分为两部分:管理和作业)。2.组织工作的计划化、标准化和程序化。3.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2)法约尔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 最早的一般管理理论家之一,关注的是组织的行政管理层,注重的是组织结构的一般规定性及管理过程的基本原则性。 理论:1.组织是管理的重要要素。“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组织管理的“十四项原则”(理论)【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 3.组织结构的设计。 (3)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着名的“组织理论之父” 官僚制理论:1.统治与权力是组织的基础。三种类型的组织形式:神秘化的组织、传统的组织和合理化---合法化组织。2.组织类型分析。3.“官僚制”组织的特征。①明确的组织分工②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③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④形成正式的决策文书⑤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⑥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⑦职业化的人员管理。 (4)怀特的行政政治理论 怀特写下的《行政学导论》,是世界上第一本行政学教材。 理论:1.行政组织体制。(核心)自治型与官僚制、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型、独立型与权力汇一型。2.行政责任与权力的分配。3.优良行政组织的标准。标准包括:1.人才2.一致的责任和适当的权力.3.行政官员分为政务官.事务官 4.设置协调机构 5.设计有效地测量标准。

《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国开行管专科网络核心课程《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一 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对 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对 3.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错 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错 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对 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茨韦克。\\错 7.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 8.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对 9.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对 10.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对 11.“组织”一词,源自希腊文,1873年,哲学家斯宾塞用“组织”来指涉“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对 12.与个别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被称为行政组织的工作环境。\\对 13.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非正式组织。\\错 14.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规范性组织。\\错 1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对 16.规范地讲,行政组织是追求行政权力的组织。\\错 17.韦伯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错 18.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对 19.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对 2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错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60分) 21.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___。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22.西蒙指出,决策有两种极端的类型____。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23.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____。重叠性\\形式主义\\异质性 24.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____。棱柱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5.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其级别高低和规模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___。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的联系 26.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_____。外部环境\\内部环境 27.邓肯从组织环境的___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静态与动态\\简单与复杂 28.依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____等基本阶段。全选 29.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___。有机式组织结构\\机械式组织结构 30.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_____。全选 31.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____。全选 32.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的环境状态分别是:___。全选 3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____。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丁煌《 西方行政学说史》

西方行政学说史 导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西方行政学的产生 1、中西早期行政管理思想(非系统非学科化) 2、1845年法科学家M·A·安培“建立管理国家之科学”的设想; 3、1865-68德学者斯坦因七卷本《行政学》最早提出“行政学”一词(指行政法); 4、1887年美学者(总统)威尔逊发表开创性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 5、1900年美学者古德诺出版发表〈政治与行政〉一书,进一步明确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区分。(自此行政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得以确立。) 6、1926怀特《行政学导论》、1927威洛比《公共行政原理》,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行政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 (产生背景) 二、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历程 多种分段方法: A、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期(19世末20世初)、社会人时期(20世纪20年代)、当前时期(二战后); B、台湾学者(行政学):传统理论时期(X*:1900-30)、行为科学时期(Y*:1930-60)、系统理论时期(Z*,1960后); C、夏书章:形成阶段(19世末到20世纪20年代)、成长阶段—科学管理时期(20年代后)、科学化时期(40年代始); D、教材观点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参照众多美国学者之方法),六阶段: 西方行政学的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年) 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 西方行政学的批评与转变时期(1941-1959年) 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与应用时期(20世纪60年代) 西方行政学的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 西方行政学的总结与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 1、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 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威尔逊:行政学创始人,《行政学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古德诺:(美)行政学家,《政治与行政》,对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理论作了进一步发挥; 泰勒:(美)管理学者,《科学管理原理》,倡导科学管理; 法约尔:(法)管理学者,《一般管理原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则) 2、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 这一时期的行政学家继承了早期行政学的基本信念,认为“真正的民主与真正的效率是统一的”,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 此时期将官僚制度及其组织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行政现象的科学分析,发现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尝试着为行政学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学科体系。 代表人物、著作与观点: (德)社科学家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论官僚制》; (美)行政学家怀特:撰写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 课程特点:强化冲刺班,课时约13个小时; 课程要求:听课——考点、重点、难点; 记忆——表格、结构图、顺口溜; 练习——做题目 课前导入: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药效学 第三节药动学 第一节绪言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绪言1.药理学的任务及内容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药理学熟练掌握 2.新药的药理学临床前药理研究,临床药理研究掌握 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药物机体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 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 机体:有机整体; 离体组织器官; 培养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 (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二、新药药理学 新药——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 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1.临床前药理研究(以非人体为研究对象) (1)主要药效学; (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 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1)I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 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Ⅲ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4)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 应。 第二节药效学 二、药效学 1.药物的基本作 用 药物治疗的选择性,治疗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概念:副 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 2.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3.药效学概述 (1)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拮抗剂、非 竞争性拮抗剂 (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最小有效量、作 用强度、效能、最小中毒量、极量、量反应、质反应、半数有效 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 药效学 4.影响药效的因 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种属差 异等 (2)药物方面的影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反复用药和药 物相互作用 (3)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成瘾性等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 或作用弱,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相对的,选择性高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 广,但不良反应较多。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 ①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②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河北师范大学运动解剖学笔记考研题库

1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它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2运动终板:有髓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髓鞘消失,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的终末部分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 12骨松质:位于骨的内部,在长骨主要见于骨髓腔,长骨干密质深面也有薄层骨松质,它们往往形成杆状或片状的辜小梁 13关节:全身各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相连,称* 14关节囊:为附着在关节面周缘及其附近骨面的结缔组织囊,可分为内外两层 15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连接相邻骨,对关节有加固作用,它可分为囊韧带、囊外韧带、囊内韧带。 16滑膜襞:属关节的辅助结构,是关节囊滑膜层突向关节内的皱襞。17滑膜囊:关节囊滑膜层向外突出形成的囊状结构,位于肌腱与骨之间,囊腔内有滑液,作用是当肌肉收缩时,减少肌腱与骨的之间的摩擦。 19足弓:由7块跗骨5块趾骨及其关节韧带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 20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以及连接它们的23块椎间盘、关节和韧带装置组成的躯干的中轴和支柱。 22肌腱:由许多胶原纤维构成的,互相交织排列形成瓣状,缺乏收缩性,但很坚韧,可抵抗较大的张力。 24深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由致密纤维结蹄组织构成,它包被全身,好似一层紧身衣,除覆盖全身肌肉表面外,在骨突之间增厚形成假韧带。 25原动肌:直接完成某动作的肌肉叫原动肌。 25对抗肌:被动完成某动作的肌肉即与原动肌功能相反的肌肉。 29动力性工作:肌纤维紧张持续时间短,收缩和放松不断交替,经常改变拉力角度方向及骨杠杆的位置,这种工作称为* 38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收缩发力时,其肌力已对其中一个关节发挥作用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它关节或同时作用于所跨各关节时产生力量不足,这现象叫* 39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已在一个关节被拉长后,在其它关节不能被充分拉长或同时在所跨过关节被拉长而难以伸展的现象叫* 40肌肉起止点:肌肉一般以两端固定于相应的骨上,靠近人体正中面或颅侧的一端为起点;另一侧为止点。

2019年电大《行政组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电大《行政组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BCDE)属于人力资源组织开发的目标。 A.改善组织内部的行为方式 B.提高组织的业务能力 C.提高组织内员工的满意度 D.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E.提高组织内员工的积极性 2.(ABDE)属于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 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法律环境 D.工作环境 E.国际环境 3.(ABCE)属于人力资源的一般特点。 A.时间性 B.主观能动性 C.消费性 D.客观规律性 E.创造性 4.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说法正确的是(ABCE)。 A.管理的系统化 B.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C.管理的规范化 D.管理思想的哲学化 E.管理的标准化 5.(AC)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一般特点。 A.综合性 B.规律性 C.实用性 D.能动性 E.精确性 6.(AC)说明了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A.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B.促进企业社会化 C.能使企业赢得人才制高点 D.促进社会科学化 E.能使员工随心所欲地工作 7.目前经济管理学界中出现的人性假设学说主要有(ABDE)。 A.经济人 B.社会人 C.管理人 D.复杂人 E.自我实现人 8.经济人假设理论中的“经济人”又称(AD)。 A.唯利人 B.管理人 C.社会人 D.实利人 E.复杂人 9.(ABCDE)属于人本管理机制。 A.动力机制 B.压力机制 C.约束机制 D.保障机制 E.选择机制 10.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E)。 A.人力资本具有创造性 B.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C.人力资本具有积累性 D.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 E.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

《行政组织学》形考答案(超全)

职业技术实训平台《行政组织学》形考答案(超全) 1、下列属于狭义上的行政组织的是(政府)。 2、在古埃及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的是(法老)。 3、在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全国人事的是(吏部)。 4、在我国历史上提出政权和治权相区别,主张实行“五权分立”的是(孙中山)。 5、职位是(人、目标与权责的结合)。 6、下列不属于辅助机关的是(镇政府)。 7、影响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的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经济环境)。 8、行政组织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分配资源的有限)。 9、行政组织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制定目标)。 10 、不属于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的是(执政党执政程度和方式的变化)。 11、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行政组织)。 12、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政治性) 13、保护环境属于体现为行政组织的(文化功能) 14、古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 15、古罗马帝国时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是(皇帝) 16、英国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1688年) 17、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 18、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9、确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是(秦朝) 20、我国古代主管监察的御史台设立于(元朝) 21、1949年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政务院) 22、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是(《君主论》) 23、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汉密尔顿)

24、《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泰罗) 25、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罗) 26、组织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 27、提出“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三种行政组织模式的学者是(里格斯) 2、认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掌好舵而不是划桨的组织理论是(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 29、荀子的行政思想是(仁) 30、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组织中专业化分工的古代思想家是(墨子) 31、主张政令统一,提出“尚同”组织原则的古代思想流派是(墨家) 32、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混合制)。 33、实行首长制的典型国家是(美国) 34、下列属于美国总统的直属机构的是(白宫办公厅) 35、英国地方行政组织不包括(州) 36、我国国务院部门设置数量达到最高点是在1982年) 37、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是(情感型管理) 38、行政组织编制的性质不包括(权威性) 3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是(行政院) 40、三公九卿制始创于(秦、汉) 41、构成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有(人员;经费;物质条件) 42、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该的代表人物有(梅奥;弗里茨;巴纳德;西蒙帕森斯) 43、以下属统率机关的有(图务院总理;省长;乡长) 44、为使编制管理工作规范化,编制管理必须做到(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 45、行政组织权力变革的主要趋势是(横向分权;纵向分权;行政组织中地领导者向普通成员对社会宏观控制从集权向分权) 46、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包括的(人员;经费;物资设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