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1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3.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些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应方法。

15.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18.企业环境报告书:是一种企业向外界公布其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的书面年度报告,它反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为了减轻和消除有害环境影响所进行的努力及其成果。

19.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不包括水域,他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20.生物多样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21.IS1400系列标准:就是一个以“组织”为单位,以标准体系的形式规范和约束组织活动,特别是在产业活动方面的环境管理体系。22.区域开发行为:在一个确定的区域范围内开展的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特定的重大发展行为和活动。

23.企业环境管理:企业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24.全球环境问题: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5.“三同时”制度:中国特有的环境管理政策,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6.“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7.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他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2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调整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程序、内容、权利义务以及管理措施的法定化。

30.狭义海洋资源:指生存于海水中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藏的热量,深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以及在深层海水中形成的压力差和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浓度差等等,总之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31.广义海洋资源:除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的功能等等包括在内。

32.狭义农村环境:指乡村和田园、山林、荒野。

填空

1.进入20世纪后,随着愈演愈烈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2.从环境问题的介质上分为:(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等

3.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上分为(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和(生活环境问题)等。

4.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艺术,该书通过对全球经济增长模型的计算分析指出,如果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地球系统的支撑能力将无法维持。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又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并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

6.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7.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8.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9.1992年第一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两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上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府承诺。

10.目前,在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研究方向上,已经初具雏形的理论流派大致可分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和(三种生产理论)

11.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二者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动上。

12.物质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

13.消费方式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

14.环境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这是环境生产子系统生产能力的基本分量。

15.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16.按实行环境管理行动的主体及环境管理政策实施的强制性程度,环境管理政策方法可分为(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鼓励型和自愿型)

17.命令性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是(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8.行政手段的主要特征是(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

19.在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

20.一般而言,环境监测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时序性)三个特点

2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包括(监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

22.我国环境标准按等级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两级。

23.基础和方法标准只有(国家级标准)。

24.实验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即(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结果分析)。

25.调查问卷的结构内容,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及其他资料)。

26.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他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与(地球物理系统)。

27.我国城市污染有(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城市水环境污染)(城市固体废物)。

28.(城市各级人民政府)是城市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责任主体。

29.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其控制指标一般分为(综合指标)和(单项指标)。

30.综合指标一般包括污染物的(产生量)(产生频率)等。

31.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包括(排污申报)(总量审核)(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32.按照废弃物进入到自然环境要素的种类,可分为(空气环境废弃物)(水体环境废弃物)(土壤环境废弃物)。

33.按人类排放废弃物的活动或部门分为(工业环境废弃物)(农业环境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等。

34.气体废弃物的种类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35.水体污染物按其在水体中的状态或形态可划分为(水体颗粒物)(浮游生物)(溶解物质)。

36.固体废物按其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37.以政府为主体对企业惊醒的环境管理,其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对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对企业其他环境行为的管理)。

38.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39.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供不起污染排放的相关数据,并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

40.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有:(制定和实施宏观的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行业环境技术政策)(制定和实施行业资源能源政策)(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等。

41.(企业)是人类社会产业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

4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山地多、平原少)(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平衡)(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

43.水资源的特点,(循环再生性与总量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利弊两重性)。

44.海洋资源的特点,(种类多、储量大)(开采技术难度高)(地域差异性)(利弊两重性)。

45.(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

46.森林资源的特点,(空间分布广、生物生产力高)(结构复杂、多样性高)(再生能力强)。

47.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

48.在我国,用用了生物圈概念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建设和管理,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49.“老三项”即(环境映下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

50.“新五项”制度是(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51.(环境保护目标制度)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简答

1.环境问题出现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根源?

人类将自己与话语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使自然界走向了退化和毁灭,反过来人类则因破坏和毁灭自然,导致了资源短缺、能量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

2.简述政府行为的主要内容?

①政府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和服务

②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一般的商品和服务,以国有企业的形式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③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及相应的经营和管理权

④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对市场进行政策干预

3.要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①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的原材料和能源,尽可能的使用由废弃物转化出的资源,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

②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一是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金正环境,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二是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制定恰当的环境标准,实行各种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政策,创造有利于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三是加强对有优异环境表现的企业的嘉奖,与企业携手共创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③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一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积极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二是公众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三是公众个体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

4.简述可持续性发展公平性原则的内容?

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

代际公平是指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力,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5.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内容?

①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

②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③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④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止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⑤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6.简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规划编制的方法?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需要而制定的。该制度以城市为单位,以城市政府为主要考核对象,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情况,按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4大类共20项指标进行考核并评分。

7.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①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

②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

③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

④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

⑤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8.气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①气体废弃物的管理机构和体制

②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③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其他废弃物管理制度

④防止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管理途径

⑤防止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⑥防止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⑦大气环境保护综合规划

9.水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①水体废弃物的管理机构和体制

②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③水污染防止主要的监督管理途径

④防止地表水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⑤防止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⑥制定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10.森利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①森利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

②实行森林资源有偿采伐,建立林业投入补偿机制

③利用森林景观优势,发展森林旅游

④改革林业经营与管理的机制

11.草原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①草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原则

②促进草原地区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现代化

③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

④解决草原地区农村的能力短缺问题

⑤积极发展草地林业

12.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①制定企业环境政策

②建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

③绿色设计制造和绿色营销

④治理废弃物、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⑤企业环境报告书

13.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过程?

14.中国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

①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②在保护环境的国际合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

③不能抽象的谈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应明确导致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责任和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义务

④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应充分尊重各国主权,互不干涉内政

⑤应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有效参与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完整版)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高级财务管理学复习提纲

高级财务管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总论 一、财务管理理论 1.财务管理理论的定义(名词解释或者判断题) 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 2.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定义(名词解释或者判断题)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排列关系。是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构成的理论结构。 3.财务管理环境的定义(判断题) 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内容具有决定作用,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 4.财务管理的五次发展浪潮:(选择题) (1)第一次浪潮——筹资管理阶段。 (2)第二次浪潮——资产管理阶段。 (3)第三次浪潮——投资管理阶段。 (4)第四次浪潮——通货膨胀阶段。 (5)第五次浪潮——国际经营阶段。 5.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填空题或者判断题) (1)财务管理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提,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导向。 (2)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是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构成的概念体系。财务管理原则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而财务管理方法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落脚点,没有这一基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就变得虚无缥缈,就无法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二、财务管理假设 1.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名词解释) 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指示,根据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理财环境的要求所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实根据的假定或设想,是进一步研究财务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前提。 2财务管理假设的分类(选择或者填空题) 根据财务管理假设的作用不同,分为基本假设、派生假设、具体假设。 三、财务管理目标(了解即可) 1.利润最大化是指对通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管理,不断增加企业利润,是利润最大化。 2.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 3.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 第二章企业并购财务管理概述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复习材料教学提纲

复习材料

绪论:N2 + 3H2 → 2NH3 当?n(NH3) = 1mol时, ξ= ?n(NH3)/ν(NH3) = 1mol/2 = 0.5mol, 而此时?n(N2) = 0.5mol, ξ= ?n(N2)/ν(N2) = 0.5mol/1 = 0.5mol, 同理?n(H2) = 1.5, ξ= ?n(H2)/ν(H2) = 1.5mol/3 = 0.5mol, 说明不管用哪个物质表示反应进度都一样!! 练习:1、已知化学反应方程式:1/2 N2 + 3/2H2 → NH3.试问:当反应过程中消耗掉2molN2时该反应的反应进度为多少?分别以N2 、 H2 、 NH3进行计算。 2、用c(Cr2O72-)为0.02000mol/L的K2 Cr2O7溶液滴定25.00mLc (Fe2+)为0.1200mol/L的酸性FeSO4,其反应式为 6Fe2+ + Cr2O72- + 14H+ = 6Fe3+ + 2Cr3+ + 7H2O 滴定至终点共消耗25.00ml K2CrO7溶液,求滴定至终点的反应进度。 第一章:在0℃时,一只烧杯中盛有水,水上面浮着两块冰,问水和冰组成的系统中有几相?如果撒上一把食盐,并设法使其全部溶解,保持系统的温度仍为0 ℃不变(此时冰点下降),将有什么现象发生?此时系统有几相?如果再加入一些硝酸银溶液,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此时系统有几相?如果还加入一些CCl4,将发生什么现象?此时系统有几相? 两相(不计空气);食盐溶解,冰熔化,为一相;出现AgCl沉淀,二相;液相分层,共三相。

? 练习 高温下水蒸气对钢的化学腐蚀特别严重。其反应如下:Fe+H2O(g)=FeO+H2(g) 2Fe+3H2O(g)=Fe2O3+3H2(g) 3Fe+4H2O(g)=Fe3O4+4H2(g) 试问:若将上述三个反应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这个系统共有几种聚集状态?几个相?用化学符号表示各物质所属的聚集状态和相。 2),Fe2O3(固态,固相H2(g )(同属气态,一个气相5) 例如反应前物质的量 n 1/mol 10 30 0 反应某时刻物质的量 n 2/mol 8 24 4 或 ? 2H2=2H2O ,反应进度ξ=0.5mol 时,问消耗多少H2,生成了多少H2O ? Δn (H2)=ξ×ν(H2)= 0.5 mol ×(-2) = -1 mol Δn (H2O )=ξ×ν(H2O )= 0.5 mol ×2 = 1 mol mol 2)3(mol )3024()H ()]H ()H ([22122=--=-=νξn n mol 2)3(mol )3024()H ()]H ()H ([22122=--=-= νξn n mol 22 mol )04()NH ()]NH ()NH ([33132=-=-= νξn n mol 4=ξ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著名国际公约是( B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京都议定书》 C《维也纳公约》D《蒙特利尔议定书》 2. 下面哪一项不是ISO14000的审核准则?( D ) A.ISO14001标准 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3.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 C )的降水 A、5.0 B、3.6 C、5.6 D、4.5 4.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考核对象( B ) A.地方环保部门 B.城市政府 C.城市环境质量 D.城市污染防治水平 5. 下面哪一项( B )不属于三同时制度中的规定。 A. 同时设计 B. 同时规划 C.同时施工 D. 同时投产使用 6.下面不是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是( D ) A、环境管理体系 B、环境审核 C、环境表现评价 D、环境标志 7. 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 )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环境监察部门 8.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质量管理 C、环境技术管理 D、环境设备生产 9.国家环保局成立于( B )年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C ) A、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 B、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 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 C ) 级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 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2.环境管理的目的:人们终于意识到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的新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这就是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4.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5.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6.三生共赢: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7.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8.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9.三种生产理论:他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系统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10.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1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12.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3.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些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4.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应方法。 15.环境统计:使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应。 16.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17.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环境的管理系统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 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 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 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 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 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 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 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 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完整word版)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24、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管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编号ENSE4135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课程类型本专业推荐选修课总学时36 其中: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学分 2 预修课程适用对象环境工程 课程简介(200字左右)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和技术依据的科学。系统地讲授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内 容及方法等基本理论,阐述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 基本理论;重点讲述国内外现行的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管理体系以及环境 管理手段的基本类型、政策目标、调控原理、适用领域、效果制约因素;培养 学生灵活运用环境管理手段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系统地介绍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思想、原则及方法,要求学生能准确认知环境管理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现行的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度,深入领 会环境管理的三大基础理论和经济原理,牢固掌握环境管理手段的基本类型、政策目标、调控原理、适用领域、效果制约因素,使学生树立起环境管理的观念思想,从国家可持续发展 战略高度来认识环境保护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环境管理手段解决实际 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3、6、7、8和11。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章节章节内容讲课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6 6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6 6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手段 5 5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6 6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全球环境展望是一份反映全球环境状况的系列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P2 2.《蒙特利尔议定书》在保护平流层臭氧层目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3.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又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并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P7 4.人类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P7 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大类,政府行为起着主导作用。P15 6.人的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另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行为。P16 7.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指“谁来管理?”和“管理谁?”的问题,是指环境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或相关方,包括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公众主体。P17 8.环境管理主体:政府、企业、公众。管理的具体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物质载体的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等。P29 9. 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经营,一般应包括制定环境目标、规划,绿色设计,绿色营销,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和执行ISO1400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多个方面。P21 10.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P23 1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p26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12.环境管理也可以根据“环境社会系”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四大领域。从物质流的角度,区域环境是各种环境物质流交流、汇通,融合和转换的场所。P31 13.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不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