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研究

提要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在科学教学中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引领科学探究活动,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和主体发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方法引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如何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孩子的探究活动更有价值?这是值得我们科学教师关注的问题。

由于新课程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日常探究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吸收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引领探究活动,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和主体发展。现本人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就探究活动的有关组织策略,向各位学科专家与同仁交流如下。

一、“探究活动”的组织引领策略

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原理,我们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引领科学探究活动。应避免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衡量学生,尽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依据教学目的、学生心理以及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形式,用适合孩子的活动要求和思维方式去激发和引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这些符合认知特点、充满童趣色彩的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成功建构。

下面以我校科学公开课《大脑》为例,展示其中一教学片断和学生对话进行反思。

教学片断:

让学生体验大脑的重量、体积、形状和软硬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大脑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让学生感受大脑的软硬程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师为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小小的塑料托盘,里面放着一小块白白的、嫩嫩的豆腐,先让学生自己用手去触摸豆腐,体验一下豆腐的软硬程度,然后交流各自心得!

学生对话交流:

生1:你动作轻一点!

生2:这豆腐可真软!手指轻轻一碰就凹下去了!

生3:你可要当心哦,千万不要把豆腐弄破了!

生4:大脑真的这么软吗?那我可要保护好我的大脑了!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处理方式非常有意思!老师在课堂中往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买豆腐或吃豆腐)来间接体会大脑的软硬程度,教学过于简单。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学生而言缺少了真实的体验和现场的交流。当小组的同学一起围着一块豆腐,用他们稚嫩的小手争着去触摸豆腐时,他们此时的表情是那样的郑重!仿佛触摸的就是一个真正的大脑!而触摸之后他们的感受和交流同样是那样的真切!

从上述展示的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具有儿童的色彩,在引导学生感知大脑重量和大脑软硬程度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依据儿童心理,精心设计了一些体验活动。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交流情况来看,这些体验活动对学生构建大脑的完整知识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

二、“探究活动”的情景创设策略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人情感化领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创设适合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教学情境,这对活跃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所介绍的一些知识多与科学界中的事物相关相联,而我们的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学生,由于环境的局限性,对科学界中的许多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科学界形形色色的动物》这节课时,利用自制的FLASH动画进行投影教学,学生们被那些画面上的动物所吸引,看得专注而人迷。对于他们熟悉的动物由他们自己回答间题;对于不熟悉的,由老师讲解并分类归纳。一堂课下来学生如同游玩了一次动物园,真正做到了别开生面,寓教于乐,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知识的窗户。

(二)通过设疑创设教学情境,打开学生的智慧大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他们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下去。我们在讲《地球的吸引》这节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为什么我们走上坡路时会感到费力?(3)地球上的物体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们随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紧张地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终于找到了正确答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对学生说:“凡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会有所发现。科学家牛顿正是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他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人类才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讲解创设教学情境,开阔学生求知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教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教师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讲解,创设一种特定的育人氛围,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们在讲《无限的宇宙》这节课时,通过形象的对比,逐层展开,向学生描述太阳系,银河系。星系那样浩大,那样深广,那样无穷无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迷。通过讲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总而言之,创设教学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

(四)立足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科学,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真谛和价值。如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时,我出示一只锅把也是铁的铁锅,然后设问:“这只锅用什么材料做的?”“使用它时有没有不方便的地方?”“火在锅底烧,锅把怎么会烫手呢?”“锅把怎样变热的?”熟悉铁锅的学生倍感亲切,一个个平中见奇的问题更使学生兴趣大增,兴致勃勃地投人锅把变热的假设、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活动中去。

三、“探究活动”的目标达成策略

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要焕发学生的创造激情,点燃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科学课堂充满创造活力,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得以形成,日益提高。

(一)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以触发学生创造灵感的积极因素,以及伴随着教学过程中不断派生出来的许多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利时机,教师应重视挖掘和利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电磁铁(一)》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发现并掌握电磁铁的性质之后,教师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出于对电磁铁的好奇心,仅电磁铁铁芯一项就提出两类问题:能不能分别用一截铁管、一截三角铁或一块环形铁片代替大铁钉?能不能分别用塑料笔管、一截小木棒或一截钢管代替大铁钉?这些问题是学生思维标新立异的具体表现,这些创见的问题不论正确与否,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组织、按学生的想法让其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科学结论。可见善于挖掘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视实践操作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加强实践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在自行探索科学中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电路)一课的教学,在学生认识了电池、电珠、电线以后,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如何使电珠发光。教师在实验前不做提示,让学生自行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操作,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投人,活跃课堂气氛。

2、启发联想想象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创新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力。创造性思维需要通过对现有知识、生活经验及事实的加工、提炼以及进行一番推想和预见才能组合出新的东西。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学《凝结》一课时,问当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到盖上有很多小水珠,这是为什么?教师不忙于实验,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有关蒸发的知识推想:没有水的杯盖没有小水珠,盛有冷水的杯盖也几乎看不到水珠,那么水珠可能是由水蒸气变成的。通过想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力。

3、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

任何发现和发明,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节外生枝的发现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如在怎样增强电磁铁的磁力以吸起更多的大头针的探究活动中,有的学生不用增加电池,不用多绕线圈匝数去寻找增强电磁铁磁力的办法,而是把小铁钉换成大铁钉、铜钥匙、铝角匙、铅芯来做实验,用粗导线与细导线作对比等等,尝试多种方法。别看这实验的小小改动或简单设计,它可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丰富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大力倡导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加强对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方法的研究,是贯彻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动当前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记录

活动 内容 万花制作万花筒 活动过程 1、在万花筒的底层你可以使用两个手电筒的玻璃片来间隔一些彩色的碎玻璃渣或者添加一些彩色透明的碎胶片,最外层的玻璃片最好选用磨砂的玻璃,实在找不到可以在里面衬上一层硫酸纸 2、万花筒的中间主要是用三片镜子玻璃制作的等三角柱体(镜面一律向内互相反射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图案) 活动效果 快举在眼前看看,能看到什么?哇!能看到外面的东西哪!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一般的万花筒只能看到里面的东西,这个神奇的万花筒还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色呢! 科学课外活动记录表 时间3 周 地 点 实验 室 组 别 科技辅导 教师 赵月平参加 人员 小组成员 活动 内容 鸡蛋浮起来 活动过程1.在玻璃杯中倒入多半杯水。 2.把鸡蛋轻轻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发现鸡蛋沉入水中。 3.在水中放入盐,观察发现随着食盐的放入,鸡蛋渐渐上升,最后浮出水面。 因为鸡蛋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造成鸡蛋所受的重力大于水对鸡蛋的浮力,所以鸡蛋在清水中要下沉。

活动 内容 带电的气球 活动过程1、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观察发现摩擦后的气球可以吸在头发上。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活动效果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后生电,气球和头发分别带上了正、负不同的电荷,因异性电荷相吸,所以气球和头发会吸在一起。 科学课外活动记录表 时间5 周 地 点 实验 室 组 别 科技辅导 教师 王翠英参加 人员 小组成员 活动 内容 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1、把装满开水的杯子盖拧紧了后,很难打开,但放到冷水中泡泡就很 容易打开了。 2、学生说说其中的原理。 3、说说生活中可以利用这一现象解决的一些难题。 活动 效果 学生明确了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了自然界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题研究方案 一、概念的界定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性科学教育有明确定义:“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学生探究就是要达成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整个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国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水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党和政府确定的科教兴国和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战略、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摆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来。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那样,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1、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与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汇报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所以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把课标的理念贯彻到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充实科学探究理论的内涵,而且便于找到科学探究实施的方向和途径。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一要求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抓住学生的这个动机,科学地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科学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案例

声音的产生 教材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理念: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经历猜测、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大胆猜测、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教学重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实施前的设想: 在教学本课时通过观察小物体的跳动使学生领会到较抽象的振动,同时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好奇、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探索奥秘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再引导学生会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通过发现、研究

而得到验证的良好习惯。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信息和事实。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到科学结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优美的音乐,猜这段优美的音乐是怎样发出来的呢? 生1:钢琴发出来的。 生2:我还听到小鸟和水发出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 师: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喇叭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老师今天特意请来一位“小朋友”(用乒乓球做的小人头),让同我们一起欣赏这优美的音乐。 生:好。(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教师把“小朋友”放置在喇叭的纸盆上,音乐响起后,“小朋友”因纸盆的振动而快乐的跳起了舞。) 师:大家知道“小朋友”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跳起来吗? 二、发现问题,引导探究 生: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举一些有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例子吗?师:到底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大家动手做一做,用事实来说明,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也请你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做试验时有两种途径供选择:(1)做完必做的试验后,可根据试验单选择做实验,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有能力的小组也可以选取;(2)做完必做实验后,自己设计其他的试验,老师下面有很多器材,你也可以来选。 三、汇报交流,验证结论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最新)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常识课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效果到底如何?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的改进,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科学教师来说,我们的“米”便是材料,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课成了纸上谈兵。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必须准备好材料。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教学中,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此外,上课前,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探究实验的效果:新二小《传热比赛》传热装置、邵锋星校长《水和水蒸汽》白汽的研究实验装置。) 二、明确探究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在教学《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课后反思,主要是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明确老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所以我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课时,强调探究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组成构造、用途及使用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你的其它发现等,还要求学生关注记录表,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相应的观察记录表。探究活动之前,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表也是相当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上周浙江省特级教师陈曦《用橡皮筋作动力》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活动之前对记录表的讨论,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观察完毕,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全班达成共识,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这样改进后,既满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探究活动既开放又目标明确。 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很多教师上科学课管不好学生,课堂上学生不听话,实验材料发下去后发现学生根本不做实验,而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时间长了,很多教师所幸将学生的分组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如何提高探究

最新探究小学科学之经典案例

萧江一小拓展性课程《纸的观察》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 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5个、7个、10个) 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 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

法观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师:你们的方法真多! 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 [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生:9点。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生:有影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例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课例研究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课例研究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常识课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效果到底如何?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的改进,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科学教师来说,我们的米便是材料,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课成了纸上谈兵。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必须准备好材料。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教学中,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此外,上课前,

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探究实验的效果:新二小《传热比赛》传热装置、邵锋星校长《水和水蒸汽》白汽的研究实验装置。) 二、明确探究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在教学《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课后反思,主要是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明确老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所以我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课时,强调探究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组成构造、用途及使用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你的其它发现等,还要求学生关注记录表,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相应的观察记录表。探究活动之前,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表也是相当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上周浙江省特级教师陈曦《用橡皮筋作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案例

巧妙嫁接,让课堂意外变得精彩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案例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但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让教师防不胜防。既有人为的因素,如实验器材摔坏了;小手划破了……也有自然因素,如室外观察活动时下雨了,实验器材不精确等等,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得之前设计出的“完美教案”时常搁浅,措手不及,但这样的一些“意外”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细细品味这些“意外”后,竟发现它们是如此精彩。我在执教《光和影》这节课时,就遇到这样一个意外。【教学背景】 《光和影》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安排了三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来理解光和影之间的规律。为此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为每组准备了手电筒、木块等实验器材。本堂课的探究活动需要在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中实施,这样效果会好些。可是上课那天却出现了意外,那天下午第二节课我领着学生一到实验室就傻眼了,一束强烈的阳光从南面中间窗口斜射到实验桌上,实验室变得明亮无比,窗帘也挂不上去了。这可怎么办?手电筒那一丁点光根本起不了作用,今天的实验肯定要糟糕了。课还是要上的,灵光中想到如何利用这“大手电筒”来为课堂服务?【教学片段】 片段一:阳光下手影,引人入胜 师: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狗也要来参加我们的探究活动,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教师来到有一束阳光的实验桌前做了一只小狗的影子游戏,由于阳光强烈影子清晰无比,再配上“谢谢,谢谢”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好多学生伸长脖子,几乎屏住了呼吸,瞪大眼睛观看。)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空气的性质 实验名称 准备水槽、塑料袋、烧杯、饮料瓶、气球、餐巾纸、木棒、缝衣针、注射器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1、研究空气的性质 教师评价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断空气 实验项目现象 优良中 的性质 探 纸团会不会湿 刺破气球后是否平衡 究 对着脸松开气球口 手压“气垫” 过 2、我概括的空气的性质 程 。 备 注

1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名称 准备蜡烛、纸蛇、纸杯、木棒、玻璃杯、香、玻璃板、保鲜袋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1、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师评价 优良中手放在蜡烛上方的感觉: 探 2、纸蛇转动说明: 究 3、加热一只纸杯里的空气,松开扶住木棍的手后,发生的现象是: 过。 实验现象说明: 程 。 备 注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实验名称 空气中有什么(认识二氧化碳、空气中有水蒸气) 准备玻璃片、蜡烛、玻璃杯、水槽、硬饮料瓶、火柴、小苏打、醋、集气瓶、木塞、乳胶管、石灰水、烧杯、碎冰、玻璃杯、卡片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教师评价 1、蜡烛熄灭后,发生的现象是: 优良中 探 说明:。 2、插入燃烧的火柴后,发生的现象是: 究 说明:。 3、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过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 (2)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烧的蜡烛 程 备 注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实验名称 准备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或图片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1、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 教师评价地点调查方法污染状况可能的污染源 优良中 探 究 2、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过 程 备 注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修订稿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工农中心校李敏 (2013---2014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小学科学设计探究活动中的猜想与假设

小学科学设计探究活动中的猜想与假设 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猜想与假设》报告时这样解释猜想与假设:猜想——猜测,凭想象估计。假设——姑且认定。二者都具有猜测性、科学性与可变性。不同点是猜想是“不知其真假”的数学叙述;假设是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某些猜想会称为“假设”,尤其是当它是针对某些问题提出的答案。就是说,猜想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脱离已知的认知范围,可能不能被证明。而假设,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孙江波老师讲授《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一、针对某种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 进行猜想与假设是研究工作者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智力活动手段。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预定的目的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外界的消极过程,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时,尽管开始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肯定应该如何解决、如何去做。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或者通过调查研究有关的资料,我们在头脑中先形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初步猜测或设想,这就是科学的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环节。 科学的猜想与假设,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是以真实的事实材料为基础的,科学的假设与迷信的胡说或无根据的瞎说是根本不相同的。例如,孙江波老师讲授《空气占据空间》,上课伊始,孙老师出示一个放进瓶子里的气球,气球的口部固定在瓶口,他让学生吹气球,看能不能把气球吹大,学生在尝试失败后,他引导学生猜想:气球为什么不能被吹大?学生进行多种大胆的猜想,形成了“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瓶子空间”的初步结论。在这里,孙老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未知事实(包括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事物的存在或原因、未来事件的出现)做出假定的解释。这种科学的假设,具有推测的性质。 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或证实。 二、合理猜想与假设,探究客观真理 合理的猜想与假设是人们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虽然假设对未知事实的解释是否把握了客观真理还尚属疑问,但是,假设是对于客观事物有根据的推测。从发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叶明辉 珠海斗门区乾务五山中心小学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空气的性质,感知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止空气污染和保护的方法,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空气的性质,感知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止空气污染和保护的方法,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知识有了解,知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重量,是气体,知道身边处处被空气所包围;空气的作用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极少数学生对空气的认识还不太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吗?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如果本课能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那将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师生如果能很好地进行沟通,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不只是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学习并不难,只要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原来蕴藏着很多知识,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轻松地学习。这样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行动的外显,体现学生的个性价值,使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全面发展。 因此,在这堂课中,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不同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和活动,尽量使用生活中的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以猜谜引领学生进入空气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空气与我们生活,健康成长有密切的关系。设计一系轻松的游戏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愿意去感受到空气的新鲜以及空气的性质,对人、动、植物的生存有了浅显的了解。从而对空气和我们生活有具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研究 提要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在科学教学中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引领科学探究活动,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和主体发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方法引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如何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孩子的探究活动更有价值?这是值得我们科学教师关注的问题。 由于新课程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日常探究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吸收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引领探究活动,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地实现自主探究和主体发展。现本人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就探究活动的有关组织策略,向各位学科专家与同仁交流如下。 一、“探究活动”的组织引领策略 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原理,我们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引领科学探究活动。应避免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衡量学生,尽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依据教学目的、学生心理以及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形式,用适合孩子的活动要求和思维方式去激发和引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这些符合认知特点、充满童趣色彩的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成功建构。 下面以我校科学公开课《大脑》为例,展示其中一教学片断和学生对话进行反思。 教学片断: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科学体验乐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 【主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案例片断】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生:各抒己见,运用各种方法使这几样物体发出声音。 …… 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有在动。” 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 ……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潘集区第四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 教师阶段性学习成果(案例分析)组别:常识姓名:曹怀明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培养观察能力 “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的这一段话提示我们,观察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他可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模型和实物标本,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眼睛发亮,嘴巴不停,小手直举,思维就像山涧的溪流源源不断。课外,教孩子做一个能感悟周围世界的“有情”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带他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树林、田野、生物园、池塘,一起寻找飞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嗡嗡”的蜜蜂、成群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畅游的蝌蚪,可爱的蚕宝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可以这样说,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孩子们走进多彩的生命世界,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体验科学的乐趣。一旦时机成熟,创造就会如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例如,在教学《观察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4杯液体(分别是牛奶、白醋、糖水和清水),想办法找出哪一杯是水。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方法,依次排除了牛奶、白醋、糖水,最终找到了清水。教学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接着又拿出刚才的四杯液体,让学生再次进行观察,观察水与其它液体的异同点。此时,观察已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在验证刚才的观察方法。 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充分进行比较、观察。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课时,让学生一边触摸金鱼和蚂蚁,一边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感受深刻的地方可以允许学生大声地说出来,然后把金鱼、蚂蚁画下来,并将它的各部分名称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听,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猜想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异同点,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格中。利用比较观察法,可以使被观察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知识的掌握显得轻而易举。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在实验中,同学们先根据实验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自己“将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实验中,教师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官感知奇妙的科学世界。比如说《纺织材料》一课,需要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我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仔细看从布料中抽出的纤维,再拉一拉,比较牢固程度;用火柴烧一烧,比较气味;把布料浸入水中,比较吸水性,一系列的实验会让学生感触很多,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发现的兴趣。 有时把某一物体的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分解,通过一部分一部分的观察,使学生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还记得自己小时候非常贪玩,放学后我经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捉蜻蜓,捕小鱼,逮蚂蚱,钓青蛙。捉来什么就解剖什么,看青蛙的心跳、肺泡;蚂蚱的筋儿……儿时的兴趣爱好让我决定了当一名科学老师。现在我如愿以偿了,我也不忘带领自己学生去解剖动物、做植物标本,为学生打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案例剖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

浅析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心理教育渗透

浅析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心理教育渗透荔湾区新东小学钟永祥荔湾区流花路小学黄穗瑶 摘要: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儿童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与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价值观三部分。在这三部分中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是核心部分,它们不能靠外部灌输得到。国外科学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强调以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许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已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这种教育形式中,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

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他们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活动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过程。通过探究活动的教育形式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具有自身特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至关重要。 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制作鸡蛋保护器》的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究激情高昂,每位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有过沉醉于探究之中的经历、体验的学生来说,探究活动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更可能在现在和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享受探究这一人生乐趣,更敏锐地发现生活的美好,更充分地感受和珍爱生命之美,更深刻地体味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如果学生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他们一定要对某个问题追根究底,非弄个水落石出不行,教师不应嫌烦或禁止,而应接受、肯定,甚至鼓励、赞扬,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要探究的问题以后,老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让学生去做科学,而不是过去的去听科学、看科学、读科学。要让学生去经历科学、体验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75373.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案例剖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教师惟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现独立,张扬个性。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放手”做好基础 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更大的探究空间,但总有许多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记录.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科学教研活动记录(一) 时间:9月8题 主题:新学期伊始,传达科学教研会会议精神。 内容: 9月5日,县教研室召开科学教研组长会议,赵老师主持会议,对上学期工作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对新学期工作进行了布署。 一、各学校汇报课题开展情况。 二、赵老师总结上学期工作量: 教学方面:教师积极性较高,教育观念和学科理念提高较快,涌现一批青年教师,教学中目标定位、细节处理较好,基本体现新课改精神。 1、加强学科校本教研,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2、加强备课力度,教学准备、材料等各环节要做好。 3、期末考试抽查:校间不平衡缩小,个别班合格率低,要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教研方面: 1、课题研究现状:每个学校都是实验学校,每个教师都是实验教师,实践中要有独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注意问题;科学记录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可以把作业作为档案袋,收集的资料可以粘贴,测验题也可以帖贴。 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本学期的重点能观察操作的让学生观察操作,宏观的摸不着的、看不到的,微观的、不易收集到的,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3、加强实验教学力度,探索方式方法,发挥科学实验室的作用。 二、本学期工作: 1、准备好课,培养青年教师。预约和随机相结合。 2、11月或12月上旬或1月,各学校推荐科学课题优秀成果。(论文、案例、课本、课件、活动、课题报告等。) 科学教研活动记录(二) 时间:9月16日 主题:教材培训谈收获 内容: 教师们大受裨益,畅谈收获。 1、还要继续积极参加教材培训,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体例及意图,这样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教师要都好科学课、自然课,首先要多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念,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3、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对教材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由于教材的开放性比较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了解教材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意图,完成了基本任务后,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课堂练习及课后的拓展,进一步巩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欲望。科学教研活动记录(三) 时间:9月23日 主题:科学、自然课堂上如何体现人文教育 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