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程郁缀李静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出现,于词体的建设可谓功莫大矣。如果说东坡的主要功绩在于其于婉约绮丽之外别立一宗,拓展的词的艺术天地和词境;那么承担着继承和发扬光大之任务者,则非辛弃疾莫属;而在苏轼与后世的豪放词派之间,辛弃疾则是承上启下的难以逾越的关捩。豪放一派,东坡先生先导其源,而稼轩居士则后浚其流。辛弃疾的出现使得苏轼的声音不再成为孤音绝响,并由此确立了苏、辛一派,使得词坛的格局从此呈现出婉约与豪放二水分流、双峰并峙的发展之势,为词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1)苏、辛薪火相传,辛弃疾服膺苏轼,由其团结、带领和影响下而形成的辛派词人及后世豪放词家,一再弘扬和光大由东坡所开创之门楣与抒情范式,这是辛弃疾的浚流之功。不惟如此,其遗泽被于后世者更是不可数论。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辛弃疾在北方金元之地的传播和接受。从王恽的《辛殿撰小传》、《过稼轩先生墓》诗五首、袁桷的《辛稼轩画像赞》等对稼轩居士高自标置的人格的激赏与追慕,到元好问、白朴、刘敏中等人对稼轩词学风骨的自觉学习、接受与继承;从“读《易》一篇无所咏,渊明诗句稼轩词”(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七)等对辛弃疾词的赏爱,到王弈的《和稼轩金陵赏心亭》、《和稼轩多景楼》等诸多的追和之作,由北而南的辛稼轩在北人那里赢得了洪亮的嗣响。本文即欲以金源词坛宗匠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为观照点,藉以从另外一个观察视角去透视、探讨辛弃疾的词学贡献。

大凡论及元好问的词学渊源时,世多以为其远接苏轼。诚然,遗山在其《新轩乐府引》中虽首标苏轼,但是遗山所师者不惟苏轼一家,从苏轼到元好问,辛弃疾无论如何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中流砥柱,刘敏中即曾将元好问和苏、辛二人相提并论:“声本于言,言本于性情,吟咏性情莫若诗,是以三百皆被之弦歌,沿袭历久,而乐府之制出焉,则又诗之遗音余韵也。逮宋而大盛,其最擅名者东坡苏氏,辛稼轩次之,近世元遗山又次之,三家体裁各殊,然并传而不相悖。”(《中庵集·江湖长短句引》)李宗凖亦谓:“遗山所著,清新婉丽,其自视似羞

比秦晁贺晏诸人,而直欲追配东坡、稼轩之作。岂是以东坡为第一,而作者之难得耶。”其次,可以作为遗山接受稼轩影响这一立论的更多佐证还有:元人多有遗山、稼轩并称之论。赵文谓:“观欧、晏词知是庆历、嘉佑间人语,观周美成词,其为宣和、靖康也无疑矣,声音之为世道邪,世道之为声音邪,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矣……近世辛幼安跌荡磊落,犹有中原豪杰之气,而江南言词者宗美成,中州言词者宗元遗山,词之优劣未暇论,而风气之异遂为南北强弱之占可感已。……吾友吴孔瞻,所著乐府悲壮磊落,得意处不减幼安、遗山,意者其世道之初乎?”(《青山集》卷二《吴山房乐府序》)周德清《中原音韵》原序谓:“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宋代作者如苏子瞻变化不测之才,犹不免制词如诗之诮,若周邦彦姜尧章辈自制谱曲,稍称通律,而词气不无卑弱之憾,辛幼安自北而南,元裕之在金末,国初虽词多慷慨而音节则为中州之正,学者取之。”郝经《祭遗山先生文》也谓:“(元好问)金石之有例,足以肩蔡党,乐章之雄丽,情致之幽婉,足以追稼轩……”吴师道在评鲜于伯机自书乐府遗墨时说:“鲜于伯机父遗墨世方贵重,此卷虽不著题识,望而知其为真也。乐府词亦其所自作,前二首退居之趣,恬淡闲雅,有稼轩、遗山风……”身为遗山后学的郝经等人对于遗山乐府可谓深有了解,此数人皆将遗山、稼轩二人相提并论,由此亦可见出两人之间的词学之承袭及风格之相似。更主要的,从遗山的词论、词学创作及词学发展的递变关系上看,遗山乐府与稼轩词之间实则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

元好问对于辛弃疾的词学批评见于二处,一处是《新轩乐府引》: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特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胜处,非有意于文字之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近岁,新轩张胜予亦东坡发之者与?

另一篇是《遗山自题乐府引》:

岁甲午,予所录《遗山新乐府》成,客有谓予者云:“子故尝言宋人诗大概不及唐,而乐府歌词过之,此论殊然。乐府以来,东坡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此论亦然。东坡、稼轩即不论,且问遗山得意时,自视秦、晁、贺、晏诸人何如?”予大笑,拊客背云:“那知许事,且啖蛤蜊。”客亦笑而去。

两处文字虽异,而其旨一也。其中心内容是以“情性”为核心,大力标举苏、辛一派。《新轩乐府引》中认为“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盛赞苏轼词文学创作所开创的历史功绩,但同时,元好问也注意到了辛弃疾等人与苏轼的源和流之问题。认为“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而在元好问的《遗山自题乐府引》中,“东坡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这一表述对苏、辛前后的源流承传关系则更为明确。在元好问看来,援情性以入词作,苏东坡发其源,而辛弃疾等人浚其流。对此,元人王博文也有相似之论:“乐府始于汉,著于唐,盛于宋,大概以情致为主,秦、晁、贺、晏虽得其体,然哇淫靡曼之声胜,东坡、稼轩矫之以雄辞英气,天下之趣向始明。近时元遗山每游戏于此,掇古诗之精英,而以林下风度消融其膏粉之气,白枢判寓斋序云,裕之法度最备,诚确论,宜其独步当代,光前人而冠来者也。”(《天籁集序》)

苏、辛并称,是词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此论的提出早见于宋代当世,而发端于辛弃疾之门人范开的《稼轩词序》:“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序中指出了稼轩词与苏词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其后,潘牥的“东坡词诗,稼轩词论”之说(陈模《怀古录》卷中),汪莘的“(词)至东坡而一变……三变而为辛稼轩”之论等,大都着眼于苏、辛二人词之异同的比较,而将苏轼另立一宗,把辛弃疾直接苏轼,并把苏、辛作为一个词派的源流明确提出和定型下来,应该说是始于遗山。(2)这是遗山词论的首创之功。此后,明人张綖云:“词体大约有二:一

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又说:“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再后,清人王士祯加以补充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由苏、辛所引领的豪放一派被正式定格下来。而其源头我们可以追溯到元好问的词论中。

其实,不但在词论中“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张炎《词源》卷下),而且从具体的词学创作中我们也能看出遗山乐府对稼轩词的一脉相承之传承脉络,寻见“裕之乐府,深得稼轩三昧”的轨迹(吴梅《词学通论》)。徐世隆《元遗山集序》谓:“窃尝评金百年以来,得文派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大定、明昌则承旨党公;贞佑、正大则礼部赵公;北渡则遗山先生一人而已。……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雄顿挫,闲婉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徐氏这里所明确的是元遗山词的艺术源泉是得东坡、稼轩二人不传之妙。而在具体的接受和学习中,辛弃疾的词文学创作对于元好问来说,却有着更大的影响。大抵论及宋词苏辛一派者,莫不以豪放一语以概之,实则,不但豪放一语难以尽言两人词作的全部内容和特征,“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者又不在其少数(范开《稼轩词序》);即便就豪放而言,苏辛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分野,所谓“东坡词诗,稼轩词论”之说(陈模《怀古录》),“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之论(《艺苑卮言》附录),即是着眼于二人之不同而言者。若此者,前辈所论殊多,王国维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人间词话》)周济也谓:“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而语也。”(《介存斋论词杂著》)又谓:“稼轩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稼轩由北开南,梦窗由南追北,

是词家转境。”(《宋四家词选序论》))此二家所论极是,盖东坡之词所贵者在清,在旷,在超迈;而稼轩之词所当贵者在雄,在豪,在沉着。当然,苏辛之分野,以及“其源实自苏长公”的稼轩词(《艺苑卮言》附录),其所不同于东坡的内容和艺术特质,并不是本文论述重点之所在,于此,稼轩的门人范开首开其论,而后人亦多有备述,兹不赘言。所欲强调的是,“东坡一派,无人能继。稼轩同时,则有张、陆、刘、蒋诸辈,后起则有遗山、迦陵、板桥、心余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苏辛并称,辛之于苏,亦犹诗中山谷之视东坡也。东坡之大,与白石之高,殆不可以学而至”(《莲子居词话》卷四),苏轼的“气体之高”绝非后人可以随意效仿和追步;相反,“辛之于苏,亦犹诗中山谷之视东坡”之方,却也不经意地道出了辛弃疾的作词之法是“有辙可循”的,更多一些可以具体把捉的门径,难怪后人词论中也有撇开东坡而以稼轩为豪迈之宗之说。

(3)不但使“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为陈同甫、刘改之、蒋竹山等所推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辛派词人群体,而且在后世之来者那里成了赖以仰仗的法宝,为世世所承传。金源一代,则有元好问。

张炎谓:“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及观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如《双莲》、《雁邱》等作,初无稼轩豪迈之气,岂欲表而出之,故云尔。”张氏以“雅正”之论绳墨稼轩,并由此认为“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自是一家之短视,为管中窥豹,未见全貌,不但于他本人有自相矛盾之言:“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乎也。若邻于郑卫,与缠令何异也。如……辛稼轩《祝英台近》云:‘宝钗分……’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故其燕酣之乐、别离之愁、回文题叶之思、岘首西州之泪,一寓于词,若能屏去浮艳,乐而不淫,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即于后人亦有明断,刘熙载谓:“张玉田盛称白石,而不甚许稼轩,耳食者遂以两家有轩轾意。不知稼轩之体,白石尝效之矣,集中如《永遇乐》、《汉宫秋》诸阕,均次稼轩韵。其吐属气味,皆若密响相通,何后人过分门户耶?”(《艺概》卷四)如此看来,张炎所认为的元遗山极称稼轩而不似之的观点似非是真的读懂了辛稼轩,就风格而论,辛稼轩既有雄肆豪放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压卷之作,同时亦不乏清新流丽妩媚如“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祝

英台近·晚春》之类古今备受称赏的婉约佳品,更多的则是雄深雅健、风流蕴藉并见的双美之作。近人陈洵所谓“南宋诸家鲜不为稼轩牢笼者,龙洲、后村、白石皆师法稼轩者也,二刘笃守师门,白石别开家法。白石立而国土蹙矣。”(《海绡说词》),此中谓南宋婉约之宗姜夔曾“师法稼轩”,盖可见出稼轩词中风流蕴藉之艺术特质。而遗山、稼轩之间的“密响相通”之处,也可谓深自有之:后世多称遗山为集两宋之大成者,遗山得意处有熔婉约与豪放于一家之美。(4)此论正与刘、陈二说暗合。两人风格之相似,以至于辛词有窜入元词而不为人所辨者,唐圭璋先生所编《全金元词》之元好问词下的案语中说:“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本卷五,尚有……《朝中措》(年年金蕊)一首,《千秋岁》(塞垣秋草)一首并辛弃疾词。”而较为典型的当属其《鹧鸪天》三十七阕。况周颐谓:“《鹧鸪天》三十七阕,泰半晚年手笔。其赋隆德故宫及宫体八首、薄命妾辞诸作,蕃艳其外,醇至其内极往复低徊、掩抑零乱之致。而其苦衷之万不得已,大都流露于不自知。此等词宋名家如辛稼轩固尝有之,而犹不能若是其多也。遗山词亦浑雅,亦博大,有骨干,有气象。”(《蕙风词话》卷三)其中有两首尤为陈廷焯所推许:一为《鹧鸪天·隆德故宫,同希颜饮叔知几诸人赋》,词为:“临锦堂前春水波。兰皋亭下落梅多。三山宫阙空瀛海,万里风埃暗绮罗。云子酒,雪儿歌。留连风月共婆娑。人间更有伤心处,柰得刘伶醉后何。”词人由“堂前春水”“亭下落梅”而及“三山宫阙”“万里风埃”,再及刘伶醉歌,词的境界之阔大,真不亚于宋人,陈廷焯评之曰:“苍茫雄肆,竟似稼轩手笔。”(《词则·放歌集》卷三)确谓的评。再一首为:“华表归来老令威。头皮留在姓名非。旧时逆旅黄梁饭,今日田家白板扉。沽酒市,钓鱼矶。爱闲真与世相违。墓头不要征西字,元是中原一布衣。”以直笔道出,不假雕饰,用语朴质,大有苍凉悲壮之概。陈廷焯评其上阕曰:“此似刘、蒋”;而又谓其下阕“此又近于稼轩,以力量大而不病其粗。”似刘、蒋也好,近于稼轩本人也好,总之,都为稼轩路径。

元好问词受稼轩的影响之深可以从词作中得到具体的反映。翻检遗山乐府,可以发现,在语言、意象的使用上,元好问与辛弃疾颇多相通之处。其中更有的则是对辛词原句的移用,如元词中“西北望长安”句,此语即是对稼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原句的直接化用;再如:“西北神州”一句于辛词中数见,如:“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

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贱子亲再拜,西北有神州”(《水调歌头》)、“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水调歌头·送杨民瞻》)等,遗山乐府中可以见者也有“西北神州,依旧新亭”(《江城子》三)及“百年来,神州万里,望浮云,西北泪沾襟”(《八声甘州》)还有如“山花山鸟”“倩何人唤取”等为辛弃疾所常用的熟语,在元好问的词作中也多可睹见。在意象的集中程度上,辛、元二人也有相似之处,仅就较多的几个关键词的检索,即可见出辛、元词的相似之处:

意象辛弃疾词元好问词

醉 156 102

风雨 52 18

泪 48 21

白头、白发42 20

青山 34 10

长安 19 12

西北 9 5

令人惊讶的是,几个较多的意象使用频率竟然有着大致相同的比例与降幂排列;而几个意象的集中使用,也传达出了二人在思想上的相通之处:人生苦短,青山依旧,词人有满腔的热血与才华,欲求报效国家,实现恢复之志,但眼见着鬓生二毛,却“有志不获骋”,屡遭人生风雨,无奈之下,只得把酒买醉,泪沾衣襟。这也是两人词作的共同的主导性思想主题。

遗山词对稼轩的接受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前人对辛词的写作手法多有总结,大概不离于以议论为词,以经史语入词等数个方面。遗山于此亦多有承传和发展。

“东坡词诗,稼轩词论”,这是一个早在南宋时就被提出来的词学命题,尽管后人多有为之力辩者,但无可否认的是,以论为词确实存在于稼轩词中,而且应当被视作是稼轩为拓展词境所作的一个新变和词学突破,而不是需要为尊者讳的。元好问接受了这一创作手法,并且济之以风流圆润,使得以议论为词而又

不给人以桀倔傲牙之感,对辛词这一创作手法是一个有益的完善。向来为人称道的二首《摸鱼儿》即是这样的佳作:

《摸鱼儿·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吹,来访雁丘处。

《摸鱼儿·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清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叙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缠绵凄恻的世间故事,让遗山演绎得至为风情万种,感染人心,《词综偶评》谓:“遗山二阕,绵至之思,一往而深,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同时诸公和章,皆不能及。前云‘天也妒’,此云‘天已许’,真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矣。”张炎也谓:“(遗山词)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如《双莲》《雁邱》,妙在模写情态,立意高远,初无稼轩豪迈之气。”然而豪迈之气虽无,其以议论入词的手法却可谓与稼轩一脉相传,夏承焘先生所选编《金元明清词选》评其曰:“纯

是议论,词中别体。”议论虽通篇皆是,然揉之以让人肝肠寸断的人世间至纯至真之儿女情,当然给人的感觉就是风情满眼了。遗山乐府承稼轩之遗泽还体现在在前人成句和典故的化用上。刘辰翁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辛稼轩词序》)稼轩乐府语涉经史,词牵雅颂;“诸子百家,行间笔下,驱斥如意”(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下卷),可谓开一宗之先。其后,效之者如陈同甫、刘改之、蒋竹山等辈,代有嗣响。遗山用经用史入词,也可谓得稼轩不传之妙,其用法也可以说是各种各样,有明用,直接截取前人成句者;有暗用,化用前人句意者;有正用如“《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鹧鸪天》二十六),有反用如“举头但见长安日”(《满江红》其四);有只用一典者,有一篇之中凡以数见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妨看看这首《水调歌头·史馆夜直》:

形神自相语,咄诺汝来前。天公生汝何意,宁独有畸偏。万事粗疏潦倒,半世栖迟零落,甘受众人怜。许汜卧床下,赵壹倚门边。五车书,都不博,一囊钱。长安自古歧路,难似上青天。鸡黍年年乡社,桃李家家春酒,平地有神仙。归去不归去,鼻孔欲谁穿。

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司马谈谓:“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论六家要指》)其所欲探讨的实质是生与死的命题。读到首句时,我们便很自然地联想到陶渊明那著名的《形影神三首》。当然,这里元好问不是在探人之生死这样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借形神自相问答,在表达词人自己对自身命运、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叹。这首词在典故的使用上即极具特色。从总体上看,形神问答明显地是化用陶诗《形影神三首》形影神三者之间的问答形式,是对陶诗手法的取用;而若从词的创作上寻其源头,则可发现,此词的拟人对答之手段又与辛稼轩的《沁园春》“杯汝来前”“杯汝知乎”等词有着明显的相通之处。而在具体的典故取用上,则有经有史,有诗有赋,有儒有道;手法

上或正或反,或明或暗,不拘一格。如其中的许汜之典,即出于史书《三国志》,暗取其求田问舍之意;而赵壹一典则是直接取用,借其“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赵壹《刺世疾邪诗》)以自类,语含愤激。再如,“长安”二句,很容易看出是化用李白的《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及《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二句;而“五车书”则典出于道家《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平地有神仙”“鼻孔欲谁穿”二语亦为取自道家。

从以上的简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词学之递变上,元好问之于辛弃疾可谓渊源有自,而若从心理、文化等更为深广的背景上去探讨元好问对稼轩词接受的成因,我们认为,最为根本的可能来自于遗山对稼轩词的亲和力和文化与心理认同感。这种亲和力与认同感,具体地表现为一脉相承的师学源泉、相似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相似的人生遭际等。

首先,辛、元二人有着共同的词学渊源。豪放一派,东坡先生首倡其体,值得惋惜的是,在苏轼的当世及其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却应者寥寥,后继乏人,词坛仍为婉约所独领。然而,“苏学北行”,豪放一派在北人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响,受到金人的喜爱,成为金代词坛的主导风尚之所在。最为著名者如吴激、蔡松年等,有“吴蔡体”之称。(5)而早年的辛弃疾,曾“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宋史·辛弃疾传》)。从词学的启蒙来说,辛弃疾所直接受惠者当为蔡松年。从苏轼到蔡松年到辛弃疾,词学的传承关系,时人已有辨析和详细论述,兹不赘言。而对于生于斯而长于斯的金人元好问来说,其受金代先辈词人的影响也应当是十分深厚的。元好问曾将金人词作手编为《中州集》,并且在词论中也屡屡推尚吴、蔡等人。受其影响应该在理所当然中。由此看来,从苏轼到蔡松年,在源头上,元好问与辛弃疾有着一致性。

其次,遗山服膺于稼轩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其文化上的认同感,即相似的地域文化特征。南北地域的分野与差异,不仅造成了南北方之间物候的不同,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

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而且自古以来,地域的界限也仿若一道天然的屏障,导致了南北方之间艺术上的彼此迥异,所谓“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魏徵《隋书·文学传序》)。从出生到壮年,辛弃疾一生的前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在北方金人的统治区生活着的,直到23岁时才由北渡南,成为一个由北而南的“归正人”。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大多成熟于此时。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北方的辛弃疾,骨子里所濡染的自然是北人的豪侠与刚健,尽管后来的大半生都生活在江南,一直没有北归,但生活在南方的他“跌荡磊落,犹有中原豪杰之气”(赵文《吴山房乐府序》)。至于元好问,则是地地道道的北方风物陶然下的北方人,其先为鲜卑族拓拔氏。因此从所汲取的文化源泉来看,二人有着相通之处,因而,稼轩更能够得到遗山的认同。

再次,相似的人生遭际和时代背景也是造成元好问自觉学习辛弃疾的一个主要原因。《词苑丛谈》梨庄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词学集成》附录)尤其是,由于宋金对峙,生于北方的他,家乡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因而淤积于词人心中的则是神州陆沉之痛,而表现于词中的多为慷慨悲凉之音。“元遗山以丝竹中年,遭遇国变,崔立采望,勒授要职,非其意旨。卒以抗节不仕,憔悴南冠二十余年。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往往寄托于词。”(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元好问生当国变,在蒙古人的侵陵下,金国国势渐衰。从二十多岁起,元好问便一再遭遇破家亡国之痛,其后飘零南北,沦为金代遗民。因而写之于词的,多是对家国的深深的感叹与哀伤。吴梅也谓:“遗山所作,辄多故国之思。”(《词学通论》)由此看来,从家国之遭遇而言,元之于辛实为仿佛,因而元好问在词学对辛弃疾的认同和自觉追摹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注释:

1、词以婉约豪放二分之论,自明人张綖初次提出之后,时遭讥议。其原因即在于,这一分法并不足以概括词学之全貌。但是,这一理论范畴的存在却也有着

它的代表性和可取性,因而逐渐地为学界内外所认可、接受和使用。而我们这里,只是在概念的使用上遵从二分之论,但在具体的论述中却不局限于此,苏、辛一派也绝不可能以“豪放”一词尽言之。

2、赵维江先生《评元好问的东坡词论》一文认为:“元好问旗帜鲜明地将苏辛并列于词坛冠首的地位,就今见资料看,这在词学史上尚属创论。词学史上的‘苏辛词派’之说,当自遗山始。”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3、张其锦谓:“填词之道,取法乎南宋。然其中亦有两派焉:一派为白石,以清空为主,高、史辅之。……一派为稼轩,以豪迈为主,继之者,龙洲、放翁、后村,犹禅之北宗也。”(《梅边吹笛谱序》)这一点也很像黄庭坚被后来者尊为“江西诗派”之祖,而苏轼却不是。

4、刘熙载即谓:“(遗山)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卷四)

5、可参见赵维江:《吴蔡体:词坛北宗体派的创立》,《金元词论稿》P77-1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03·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全诗淡笔素描如画,入诗的景物一派轻淡、闲适的气象,自然中隐含着朴素的村野生活的愉悦气氛。景物的先后出现,依行程所见为序;动静景观,皆依感受为是。诗中的诸多景物,皆因诗人愉快、新奇的心情连接在一起,在轻快的笔调中,形象地表现出旅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心不暇思的情形。 【原文】 鹧鸪天 东阳1道中 扑面征尘2去路遥,香篝3渐觉水沉4销5。山无重数周遭6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7,马萧萧8,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9剩有10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11。

【注释】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白话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

古代诗歌赏析王夫之《水龙吟莲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12分) 水龙吟·莲子 王夫之 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炫,秋光无赖。拚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 深缀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霜凋,玉井兰舟罢采。自抱冰魂,海枮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注释:【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2】拚:同“拼”。【3】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4】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 [5]玉井:井的美称。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硕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 B.“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 C.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 D.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 13.“空望眼、悬愁碧海” 一句中“悬”字化无形为有形,下列诗句的“悬”字也具有这一表达效果的是(3分) A.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B.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C.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D.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14.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结合本词和下面《离骚》的相关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芙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古代文人常借助不同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描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之志;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的春日景象,表达回归田园的喜悦;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周瑜“,谈笑间,”的儒将形象,对比出自己的落寞无奈;诗人们还常借用芳草的形象表达愁情,如诗句“ ,”。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5分) 16.《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讲述了贾府上下在上元节制灯谜、猜谜语的故事。其中“更香”(古代用于计时的一种香)的谜面有这样四句诗: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在曹雪芹的构思里,每个谜语都象征着制谜人的性格,暗示了其命运。“更香”这个谜语在小说中是谁出的,不同版本存在争议,一说是薛宝钗,一说是林黛玉。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12.(3分)A 13.(3分)C

词人佳作—“词中之龙”辛弃疾最经典的15首词

词人佳作—“词中之龙”辛弃疾最经典的15首词 【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1.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意】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简析】《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 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017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十五)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练习(十五)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11分) 水龙吟西湖怀古 南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①,天吴移水②,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力士推山: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丁力士推山的故事。 ②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前句为“果”,后句为“因”,引出怀古思绪。 B.“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句用铺叙手法展开对西湖景致的描写。 C.“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句作者斥责豪杰们都忘却了当年收复中原的决心,表达他一人孤独奋战的无奈之情。 D.“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 E.全词运用了衬托、反问的手法。词的上阕以美景衬哀情,抒兴亡之思。下阕由怀古转入伤今,直抒胸臆。2.有人评论此词“达情曲而蕴蓄”,请结合下阕内容加以赏析。(6分) 二、(2016·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3.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4.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巴西①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击之声。 5.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6.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16·广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唐·岑参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 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古诗水龙吟·西湖怀古翻译赏析

古诗水龙吟·西湖怀古翻译赏析 《水龙吟·西湖怀古》作者为宋朝诗人陈德武。其古诗全文如下: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赏析】这是一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词作。词人笔触徘徊在怀古与伤今之间,徜徉在幻想和现实之侧。写得慷慨悲壮。下笔千钧,表情亦淋漓酣畅。“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引出怀古思绪。大处落笔突兀笼罩,气势十足。“临堤台榭”,承开头“多佳丽”三字而来,至“四山睛翠”,一气直贯,展开对西湖景致的铺叙。从堤到榭台、楼阁,从荷花到桂子和四山。廖廖几笔,写尽西湖之美。游人如织,歌吹飞扬之景象跃然纸上。“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增加大笔濡染的“四山睛翠”一句,勾勒出西湖景物的特征。山水之美,可怡人性情,但也会使人沉溺其中消磨意志。所在在铺叙之后,词人大笔一挥,引发无数感慨。“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陈德武身历南宋覆亡,这几句无疑是对南宋百余年耻辱历史的沉痛总结。也对“百年”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不思北复故地的极有力的鞭挞。“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笔锋陡转,由怀古转入伤今。“天旋时异”概括了南宋被元所灭的沧桑巨变。“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

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登临形胜,感伤今古”是全篇的文眼,作者登临之时,内心感情汹涌,似将倾泻而出,“发挥英气”因而要词情慷慨,又为下面拓展新的词境留下了余地。“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这是面对西湖景物而产生的想法。力士、天吴,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人。词想借力士,天吴来填水移山。想靠神力把理想变为现实。之后词人再作一设想:“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岳飞精忠报国,却落得父子被害的悲惨结局,真是人神共愤。愤懑郁积于胸,作者想借外力将其激发出来。表明国虽亡,但爱国之心仍拳拳于胸。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1.《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水龙吟·玉皇殿阁微凉》 作者:辛弃疾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芳空,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公安否。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後,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馀岁,伴庄椿寿。 4.《蝶恋花·小小华年才月半》 辛弃疾 小小华年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昨夜西池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持觞浑未惯。未歌先觉花枝颤。 5.《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 辛弃疾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愧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6.《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诗词贡献 辛弃疾在词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能够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很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所以,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持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水龙吟答案

水龙吟答案 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一)品读上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明确:“楚天”金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明登临的季节。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2)“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3.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明确: 特色: (1)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一见一闻,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以有声有色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2)虚实相生:这里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3)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5.“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明确: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宋代词人辛弃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业 题目:辛弃疾词分析 姓名:陈景 学号:U201117181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苏轼开创了宋词中豪放派的词风后,并不为当时文人的接受,他们觉得苏词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不是词的本色,直到100年后辛弃疾的出现,继承发扬了词中豪放一格。辛弃疾的词引领了陈亮,刘过等后人的创作,使豪放派真正能够和婉约派分庭抗礼,不相上下。 辛弃疾词感情深沉,境界宏大。早年参加抗金起义,后来投奔南宋。他一生以男儿自许,以英雄自许。在文学史上他不择不扣是一流的大词人,他的词集收入作品有600多首,在宋代词史上是流传作品最多的词人。但是但凡对辛弃疾一生遭遇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辛弃疾首先是要做一位战士,其次才是一位词人。 后人总结辛弃疾词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 (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自《永遇乐》 表现了他豪迈的英雄气概。 (二)、“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出自《兰陵王》 表现了他一生壮志未酬的失意悲愤。 要了解辛弃疾的词,可以从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着手。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 1.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 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他送给友人陈亮的,辛弃疾在这首壮词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军中的生活,写出了一位带兵打仗将军的英勇,让人感到热血沸腾。不过词中最后一句“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壮志未酬的悲愤不言而喻。 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 主要代表作有: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过剑南双溪楼》这句话总结了辛弃疾对历史兴亡的反思及个人遭遇的感慨。想到辛弃疾咏怀古迹的词就不能不说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二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气魄宏大借古代英雄的事迹表明了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又借南

走近辛弃疾作文

走近辛弃疾作文404026 重庆万州区走马初中向艳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动乱时期,刀笔相随,一字一词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笔能绘出千古美文,却不能力挽朝廷于狂澜之中,使之免于战火,免于崩裂。他的笔端,除了豪迈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郁悲壮。腐败颓废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热的民众,凝结成他心中恒久的忧伤与凄楚,沉郁与悲凉。一腔报国良愿最终只能化为铿锵文字,响彻历史长空。无奈,除却无奈还是无奈。他不愿学晋代的张翰,贪恋家乡鲈鱼味美就选择归隐,更鄙夷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他一心想着何日方能铲除顽敌,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然而,岁月流逝,恢复中原之梦终究成空,空余下文人的一腔遗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或许他在这个世间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闷。他眷恋他所眷恋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选择他所要选择的,他摒弃他想摒弃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他感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他的梦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飘荡,思绪无常,“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一个字:愁!愁得无以言说。细细想来,眼看着万里江山化为焦土,这忧国忧民的优美诗词自是字字含“愁”。历史,如洪涛滚滚而来,转瞬之间又滚滚东去。岁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尘烟,留下的却是词人永恒的精魂——豪放悲壮之词,千百年来,回响不绝。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历史的风云隐隐淡去,我依然听见他内心的铿锵呐喊,依稀看见他披甲上阵冲锋于刀光剑影之中。

章楶《水龙吟》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章楶《水龙吟》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章楶《水龙吟》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水龙吟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当时,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 巧的角度赏析其妙。(4分)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4分) (1)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作者运用拟 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并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2)章词中之“泪”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玉人)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盈盈”给人以热泪欲滴之感;苏词中之“泪”也是用来比喻杨花,“点点”给人以热泪洒落之感,情 感更为沉重。结合背景,这里的泪可以理解为作者被贬 谪黄州,心情落寞、不得意之泪(他把自己比作“离人”,朝廷就是他的郎。) 章楶水龙吟赏析: 这首咏絮词,上片写暮春季节,风吹柳絮的情景, 下片写杨花四处飘落。通过拟人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露

古诗水龙吟·梨花翻译赏析

古诗水龙吟·梨花翻译赏析 《水龙吟·梨花》作者为宋朝诗人周邦彦。其古诗全文如下: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前言】《水龙吟·梨花》是宋代文学家、音乐家周邦彦创作的一首咏物词。此词咏梨花,词人罗致了许多梨花故事,塑造了梨花无人可比的精神风致。全词以秾艳著称,但笔力矫健,袭古弥新,词境恢宏阔大,堪称咏花佳作。【注释】⑴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各家格式出入颇多。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⑵素肌:白色的肌肤,比喻洁白素雅的梨花。余寒:剩余的春寒,梨花开在晚春时节。⑶青芜地:杂草丛生的地方。⑷“樊川”三句:意谓“樊川”、“灵关”,都是一片雪白梨花,残春落红,均敛迹避去。樊川:汉武帝时代的长安有一所名为“樊川”的梨园。照日:“日照”的倒装,以与“遮路”作对。灵关:《汉书·地理志》云:“灵关越巂郡。”谢朓有《谢随王赐紫梨启》云:“味出灵关之阴”,注云:“灵关,山名,种梨,树多遮路。”敛:解作“收”。⑸传火:指清明日。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不举火,唐俗清明日皇帝取

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楼台:代指近臣家。⑹妒花:语出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春寒细雨出疏篱,风妒红花却倒吹。” ⑺长门深闭:用汉武帝陈皇后事,兼取刘方平《春怨》诗意:“寂寞黄昏春欲晚,梨花满院不开门。”⑻亚:作“压”解,动词,省略主语梨花。帘栊(ón):指居室的户帘及窗牖。⑼繁英:繁盛的花。⑽歌吹:歌声和乐声。⑾朱铅退尽:谓胭脂铅粉。⑿潘妃却酒:潘妃是南朝齐东昏侯之妃,小字玉儿,有姿色,性淫侈。却酒:指推辞不饮酒。饮则脸红,却则脸白,以喻梨花。⒀昭君:王昭君,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后人又称明妃。⒁缟(ǎ)夜:映照黑夜。⒂玉容:指女子的容貌。此指上述陈皇后、王昭君等美人。⒃琼英:本指雪花,此指梨花。谩:作”徒“或”空“解。【翻译】梨花亭亭玉立于艳阳普照的绿草地上,“樊川”、“灵关”,都是一片雪白梨花,残春落红,均收敛而去。清明时节春寒细雨、风妒红花,寂寞黄昏,满院梨花不开门。半湿的梨花树枝压窗门上,闲折一枝,偏勾引出多少黄昏泪。更有那当年明皇梨园的风流韵事。想当年梨园里梨花香雪,丝竹管弦,何等兴会!胭脂和铅粉全无,潘妃辞酒,昭君之惊!“雪浪翻空,粉裳缟夜”的李花也不足以比梨花,不成春意。只恨玉容不见,梨花再好,又和何人比。【赏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钱鸿锳《柳周词传》云,此词或认为有《离骚》初服之意,有所寄托;也有人认为这首咏梨花的词纯为体物之作,不涉个人怀抱。其创作时间难以考证。此词上片起笔“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概述 南宋中期 辛弃疾的出现,标志着宋词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完成了爱国豪放词思想与艺术的双重开拓和完美结合,开创了婉约词与豪放词并驰、长期共存的新格局。 与陈亮、刘过等联手进行创作,并影响到以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辛派词人。 姜夔是与辛弃疾双峰并峙的另一词坛领袖,他进一步深化词艺,增强了传统词体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力,使词坛走向新变,在他的影响下,格律词派应运而生。 南宋后期 基本上沿着辛弃疾和姜夔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形成了两大创作阵营: 一派是辛词的继承人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内容多感时伤世,情调则沉痛悲郁; 另一派是姜词的追随者吴文英、张炎、周密、王沂孙等,内容上多抒发凄凉怨情,情调上追求高雅脱俗。 吴文英在艺术上有较大突破、刘克庄在题材上有一定拓展外,南宋后期词坛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节辛弃疾p129、p175 一、辛弃疾的生平、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 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1.(1140-1162)为率众起义,擒贼南归时期。 绍兴3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 22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 率领50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江阴签判。 开始了词的创作,可惜并没有流传下来。 2.(1162-1181)为辗转任职,筹措恢复时期。 《美芹十论》、《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 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 “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预备江西上饶隐居。 淳熙八年(1181)冬,42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豪放风格的初成,此期的词作反映了他重整河山的豪情壮志,格调昂扬激奋,雄豪悲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等。 3.(1182-1203)为长期闲居,一度起用时期。 20年间,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一面赏玩山水田园风光,一面心灵深处不停为理想所激动。 辛词创作的高峰、高产阶段。此期词作的题材内容不断拓新,表现手法日渐成熟老辣,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4.(1203-1207)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诗词赏析

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诗词赏析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代: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 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 将军泪。 译文 杭州是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有湖山之美。临堤有台榭楼参差,湖上有画船往来如梭,游人到处弄舞歌吹。十里荷花映日娇艳似火,三秋桂子飘香沁人心脾,四周青山风光明媚葱翠欲滴。南渡百年 来人们沉醉在西湖,使曾主张抗金的一些豪杰,也都耽于享乐忘却了 平生大志。 可惜时代更替世换时移,如今靠何人来洗雪这奇耻?登临这地形 险固的地方,感伤古今沧桑臣变,振兴国家要充分发挥英雄才气,请 来神人力士推倒杭州青山,邀来水伯天吴移走西湖之水,把“销金锅”西湖改造为农桑之地。借钱塘江的潮汐,为君洗尽奸臣误国的悲愤眼泪,以告慰岳飞的在天之灵。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水龙吟令》、《龙吟曲》、《水龙吟慢》、《鼓笛慢》、《小楼连苑》、《海天阔处》、《庄椿岁》、 《丰年瑞》,它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

“东南”句:指杭州,此句化用宋仁宗《赐梅挚知杭州》诗句:“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佳丽:俊美,秀丽。 台榭:泛指楼台等建筑物。 歌吹:唱歌和吹奏。 四山:四面的山峰。睛翠:草木在阳光照耀下映射出的一片碧绿色。 百年南渡:指靖康二年(1127)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王朝后渡江 南下,至南宋灭亡,历一百二十余年,此说百年是约数。 平生志:生平大志,此指收复中原,为国立功。 天旋时异:谓时世巨变,指北宋覆亡,南宋偏安江南,时势也与 南渡前不同。天旋,比喻世局大变。 藉(jiè):同“借”,凭借,依靠。 当年耻:概言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国耻。 形胜:指地形险要、位置优越、山川壮美之地。 发挥:犹抒发。英气:英武豪迈的气概。 力士推山:传说古时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 天吴:海神名。 潮汐: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昼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 岳将军:指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赏析

当我遇上辛弃疾

当我遇上辛弃疾 阅读着辛弃疾的诗词,闭上眼,仿佛在追溯着 他的一生,与他在交谈。 忽然眼前一现这不同的景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远方的夕阳将画布一般的天地铺染,大雁从 头顶悲鸣着一掠而过,草木中浸透着深秋的寒意,高高的望江亭立在江边,一位男子站在亭中,环 顾四周,他手握佩剑,身后是那匹的卢马,马背 上挂着那张硬弓。他正眺望着汴梁,独自一人在 喝酒。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吗?秋风 萧索,他身上的长袍随风飞舞。 我移步上前,心中早已浮现他的词句:众里寻 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个一生都在为国忧思而 又无法报效国家的词人,他内心该有多么痛苦啊 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只是轻 轻地叫道:辛幼安先生? 他转身望我,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深入骨髓的悲

哀,我也说出了我一直想说的话:朝廷如此枉费您的一腔热血,难道您就没有想过要远离政治,归隐田园,像陶渊明先生一样,岂不逍遥自在?而是要与岳飞一般,誓死孝忠?他又目视远方,坚定地说:罢了,只因我为大宋子民,孝忠国家是理所当然。国生我,我忠国,即使身死国亡,也不应忘记自己的国家,哪怕朝廷负我,我也不能与乱臣贼子一样苟且偷安,也许我这一生虽不能&ls赢得生前身后名&rs,但我依然坚持! 辛先生,您的爱国情怀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般决绝;在你生命将逝之时,还希望精忠报国,在战场上气吞吐万里如虎,凯旋而归,就连在梦里都魂牵吹角连营。 辛弃疾的不幸,缘于身不逢时,遇人不淑,倘若你能遇到刘邦、李世民这样识才的君王,或许您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吧。 历史在隐隐淡去,我依然能听到他在战场上的呐喊声,依然能看到他高奏凯歌,把酒赋词的豪

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 程郁缀李静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出现,于词体的建设可谓功莫大矣。如果说东坡的主要功绩在于其于婉约绮丽之外别立一宗,拓展的词的艺术天地和词境;那么承担着继承和发扬光大之任务者,则非辛弃疾莫属;而在苏轼与后世的豪放词派之间,辛弃疾则是承上启下的难以逾越的关捩。豪放一派,东坡先生先导其源,而稼轩居士则后浚其流。辛弃疾的出现使得苏轼的声音不再成为孤音绝响,并由此确立了苏、辛一派,使得词坛的格局从此呈现出婉约与豪放二水分流、双峰并峙的发展之势,为词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1)苏、辛薪火相传,辛弃疾服膺苏轼,由其团结、带领和影响下而形成的辛派词人及后世豪放词家,一再弘扬和光大由东坡所开创之门楣与抒情范式,这是辛弃疾的浚流之功。不惟如此,其遗泽被于后世者更是不可数论。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辛弃疾在北方金元之地的传播和接受。从王恽的《辛殿撰小传》、《过稼轩先生墓》诗五首、袁桷的《辛稼轩画像赞》等对稼轩居士高自标置的人格的激赏与追慕,到元好问、白朴、刘敏中等人对稼轩词学风骨的自觉学习、接受与继承;从“读《易》一篇无所咏,渊明诗句稼轩词”(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七)等对辛弃疾词的赏爱,到王弈的《和稼轩金陵赏心亭》、《和稼轩多景楼》等诸多的追和之作,由北而南的辛稼轩在北人那里赢得了洪亮的嗣响。本文即欲以金源词坛宗匠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为观照点,藉以从另外一个观察视角去透视、探讨辛弃疾的词学贡献。 大凡论及元好问的词学渊源时,世多以为其远接苏轼。诚然,遗山在其《新轩乐府引》中虽首标苏轼,但是遗山所师者不惟苏轼一家,从苏轼到元好问,辛弃疾无论如何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中流砥柱,刘敏中即曾将元好问和苏、辛二人相提并论:“声本于言,言本于性情,吟咏性情莫若诗,是以三百皆被之弦歌,沿袭历久,而乐府之制出焉,则又诗之遗音余韵也。逮宋而大盛,其最擅名者东坡苏氏,辛稼轩次之,近世元遗山又次之,三家体裁各殊,然并传而不相悖。”(《中庵集·江湖长短句引》)李宗凖亦谓:“遗山所著,清新婉丽,其自视似羞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啸啸,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二、注释 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据词题来看,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①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三、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诗里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五彩缤纷,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全词富有诗情画意,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此词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创作背景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读完此作,就好像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上阕头两句,点明了地点。交代了词人的行踪。它描写了词人一行,离开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阳进发。“香篝”,是薰笼。“水沉”,是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是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前后两句,相辅相成,对应有致。三、四两句,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特别令人喜爱的碧绿的山

峰,盛开的花朵。这是词人举目所见的,并非是有意捕捉,却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笔法自然,不假装点,颇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石头城》)的诗句脱化而来的。“山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山峰。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群山郁郁葱葱,绿得可爱。“花不知名分外娇”,谓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娆。词人在另一首词里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代人赋》)可见,词人喜爱自然美,不喜爱矫揉造作之态。这里正显露出词人的审美和情趣。 上阕描写自然景色,下阕描写生活画面。它的笔调越发悠扬,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描写词人一行,催马加鞭,向东阳行进的画面。“人历历,马萧萧”两句,由于使用了两对叠字,因而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人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马萧萧”,写骏马嘶叫之声。“旌旗又过小红桥”一句,是描写动景。词人一行打着旗号,一路浩浩荡荡,颇为引人注目。最后两句抒情,表现出词人由于极为兴奋和喜悦,便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青山绿水之间,一路吟声鞭声,那情韵真令人神往。由此可想而知。词人此行,一定是很高兴的,否则,他怎么会如此呢?这里用“愁边”二字,与词人另一首《丑奴儿》里“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中的“愁边”二字不同。“愁边剩有相思句”,是说词人搜肠刮肚,构思吟诵的词句。很明显,这里所谓的“愁边”,并无愁苦之意,而是思索的意思。“相思”,一般指对所钟爱的人的思念,这里是表示在构思美好的词句。“摇断吟鞭碧玉梢”,写得更是有声有色,把词人扬鞭吟哦、疾速前进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现出来。“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以增添字面的美感。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的画面优美,意境广阔,自然景色与生活画面紧密结合,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玩味不已。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最新)

【篇一】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鉴赏 词以一个问句开始,词人写道:“何处望神州。”“神州”指中原地区。“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接着写道:“满眼风光北固楼。”“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 词人接着说:“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据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