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

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否定了“生事”之说。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

是: , , 。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 , ”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

是: , 。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是: , 。

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一种概括。

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

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

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百姓盘庚是如何做

的:,,

【参考答案】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 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否定了“生事”之说。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 是: , , 。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 , ”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 是: , 。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是: , 。 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 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 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 的:,, 。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默写、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15课文】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15课】 班级:姓名: 说明:最新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教材的两篇古文。精心编辑了这两篇古文的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翻译、理解性默写习题,后附有答案。 一、《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魏徵,朝谏议大夫,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卒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说;“夫以铜为镜,可以,以古为镜,可以,以人为镜,可以。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二)文言现象积累: 1、重点字解释:1.臣闻求木.之长者: 2.臣闻求木之长.者:3.必固.其根本:4.必固其根本.:5.欲流之远.者:6.必浚.其泉源: 7.必浚其泉源 ..: 8.根不固.而求 ..木之长: 9.臣虽在下愚 ..:10.人君当.神器之重: 11.居域中之大.: 12.塞源而欲流长.也:13.承天景.命: 14.善始者实繁.:15.克.终者盖寡: 16.克终者盖.寡: 17.克终者盖寡.: 18.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9.则纵情以傲物 ..:

20.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1.虽董.之以严刑: 22.振.之以威怒:23.诚.能见可欲:24.将.有作: 25.将有作.: 26.则思谦冲.以自牧:27.则思谦冲以自牧.: 28.惧满溢 ..: 29.则思江海下.百川:30.乐.盘游: 31.则思慎始而敬.终: 32.虑壅蔽 ..: 33.惧谗邪 ..: 34.则思正.身以黜恶:35.则思正身以黜.恶: 36.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37.宏兹.九德:38.宏.兹九德:39.简.能而任之: 2、一词多义 善:①择善.而从之: ②善.始者实繁: 则: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则.智者尽其谋: 虽: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②虽.董之以严刑: 长: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塞源而欲流长.也: 下: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②必竭诚以待下.: 诚: ①诚.能见可欲: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以: ①纵情以.傲物: ②戒奢以.俭: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必修08-2017年版新课标高中语文72篇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答司马谏议书》(含答案)

一、必修(10篇) 0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考虑到您一定不能当面接受(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些人怎么可能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并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私心不胜仰慕。 【理解性默写】

教师版:《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汇编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宗明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句子是: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6.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否定了“生事”之说。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三句阐述了实行古代圣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病,不算是制造事端的见解。 9.《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举先王之政”,根本目的是“以兴利除弊”,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10.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来论证新法不算是制造事端。 1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变法是“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来反驳司马光指出的“变法生事”这一观点。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两句从“征利”的角度进行了辩驳。 1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6.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辟邪说,难壬人”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 1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18.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1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20《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2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2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受——议——授”来说明变法并未侵夺官吏们职权的句子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23.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2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盖儒者所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完整版)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还要“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两句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名两人在政治上投机的原因所在。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两句说明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出作者非凡的胆略。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1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苟且”是因循守旧的同义词,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本文用“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来揭示出俗众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 18.作者用“受——议——授”来说明变法并未侵夺官吏们职权的句子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解析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繁”“寡”“简”“善”“垂拱”“治”。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怨诽”的来历。 (3)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答案】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善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弊、苟、恤”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___,___。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共九篇】

部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班级:姓名: 说明:最新普高语文教材,部编版下册,共编排了十二篇古文,其中九篇需要背诵,背诵篇目编辑了理解性默写题目,后附有答案。 古文、古诗词目录: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二、庖丁解牛/《庄子》 三、《烛之武退秦师》 四、《鸿门宴》司马迁 五、谏逐客书/李斯六、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七、*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八、阿房宫赋/杜牧 九、*六国论/苏洵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理解性默写: 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 ,_________,________?” 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_ , ,加之以师旅,____ 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 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

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__ __,___ ___,__ ___。” 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 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默写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且知方也 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 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二、《庖丁解牛》/庄子 名句默写:

202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中、期末理解性名句默写复习练习附答案

202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中、期末理解 性默写复习 提示:必修下册教材中新课程标准高考推荐背诵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以看出来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的一句话是“______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一句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看出;曾暂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9、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针对公西华“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进行评价,意在增强其信心。 【答案】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4、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5、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6、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9、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谏逐客书》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新高考语文必修下册 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 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对个人志向的提问,子路的理想是治理千乘之国,三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 1.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 是:, 。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3.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 4.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 是:,。 5.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 刚:, 。 6.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 是:,? 7.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高一(下)理解性默写(教师版带答案)

一、《谏太宗十思梳》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22.《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23.《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25.《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 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预料。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 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苟且”是因循守旧的同义词,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 俗众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

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写回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受——议—— 16 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出作者非凡的胆略。

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 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两人在政治上投机的原因所在。 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 廷, 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 2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 ,。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共三组48题,附参考答案)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草屋屋后房前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每空2分] 2.《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的择师准则。[每空2分] 3.《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每空2分]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描写神仙洞府即将打开时,突然电闪雷鸣的震撼场面。[每空2分] 5.《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每空2分] 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古帝王事例时,其中“(),()”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每空2分] 7.李白《将进酒》说:“(),()”,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每空2分] 8.《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每空2分] 9.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每空2分] 10.《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国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具体内容是: “(),()”。[每空2分]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每空2分] 12.《蜀道难》以夸张的手法写山路高险狭隘仅有飞鸟可过,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每空2分] 13.《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每空2分] 14.《山居秋暝》中“(),()”写出了皓月当空、山泉清冽的景象,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每空2分] 15.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一句写出了词人对有着独特品味的“那人”的苦苦追寻,“()”一句则点明词人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那人”。[每空2分] 16.“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 (”。

高考语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题集锦附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题集锦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国君决心改变士大夫们养成的种种陋习,“(,)”,才招致众人的强烈反对。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并弘扬“九德”,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便可轻松治理国家。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写自己爱惜美好时光,独自外出,有时亲历农事、躬耕陇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谈到“文”与“质”辩证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 6.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如果没有祖母,则“____”;祖母如果没有他在身边,则“____” 7.《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既凸显了再有谦虚谨慎、敦厚礼让的性格,更彰显了“礼乐”的重要性。 8.在《赤壁赋》中,苏子以“(,)”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即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9.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最佳句是“()”。 10.苏轼《赤壁赋》中由无穷的江水、永恒的明月想到“____,___”的须臾人生。 1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诗人被贬出京,江州地处偏远,只能听到民间山歌和村笛小调。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句子是“,”。 13.《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4.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如果六国“_______,_______”,秦国人必定寝食难安。 15.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苏轼《赤壁赋》中“______”一句用星宿给月亮定位,李白《蜀道难》中“______”一句则通过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险。 16.古代散文中不乏写水的出色文字,如《三峡》中的“___________”《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不见“水”字,却又给人水意充盈的感觉,并达到一种空明的境界。17.《赤壁赋》中,苏轼拍打着船舷应声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泛舟月下的美景。 18.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辽阔浩淼的江面上。 19.陶渊明安贫乐道,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虽然居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子里,却感到精神的富足。 20.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如果六国“_____,_____”,秦国人必定寝食难安。 21.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相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上学期理解性默写汇总(附答案)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劝学》篇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5.《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9、“,。”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师说》篇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赤壁赋》篇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