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情境默写及详细答案

高一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情境默写及详细答案

语文年级竞赛系列——情境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情境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默写,注意,一个横线填一句。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

见的两句是: ,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开宗明义,作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所在;其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

,。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原本只是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两句是:

,。

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说明原本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原因的两句是:

,。

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

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

7.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为自己辩护,他先针对司马光“侵官”之说予以反驳;

紧接着他又说,“,,”,

从而否定了“生事”之说。

8.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

”三句,阐述了实行古代圣明君主的政策,兴办益事,消除弊病,不

算是“生事”的见解。

9.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作者指出新法的理

论根据是“”,其根本目的是“”,这样

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

1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两句,来论证新法不是“生事”。

1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用变法是“,”

来反驳司马光指出的“生事”这一观点。

1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

句,从兴办益事、消除弊病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批驳了旧党“生事”的谬论。

1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

从旧党所谓“征利”的角度对新法进行了辩驳。

1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新法冠之以“征利”罪名而加以

反驳的两句是:,。

1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

的罪名而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1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指责自己“拒谏”,作者却理直气壮

地以“,”两句回答,说这样不叫“拒谏”。

17.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的罪名而加以反驳的四句是:

,,

,。

18.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阐述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将新法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从而使“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这三句是:

,,

19.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阐述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的三句是:

,,

2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两句是:

,。

2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一句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出于皇帝的意旨;“”一句指出,新法的制定是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的;然后再“”,即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使“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2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受——议——授”这个过程,来说明变法并未侵夺官吏们职权的三句是:

,,

2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说,作者因为自己和司马光政见不同,不想多做解释,因此之前只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并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2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表明,读书人所争辩的、最重视的是名实是否相符;其缘由是“,

”。

2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

2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其中“,

”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然后紧接着针对保守派的谬论分别进行驳斥,一一为变法“正名”。

27.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从而为下文驳斥保守党的谬论,为变法“正名”提供了推理前提。

28.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概括了司马光指责作者的四个主要问题的三句是:

29.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仅短短三句,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自己变法的内容,这三句是:

3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气势汹汹、激烈反对的原因的三句是: ,,

3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古帝王为例,阐明即使是先王做事也难免招致百姓反对, 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三句是: ,,

3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运用例证法,写“”之时,虽然“”,且“”,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3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运用例证法,以“”之例驳论时,其中,“,”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3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作者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两句是:

。3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因果倒置,先表明自己对“怨诽之多”这个结果早有预料之后,再接着对“怨诽之多”的缘由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这两句是:

。3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这两句是:

。37.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揭露朝堂之上士大夫么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的一句是:

38.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一句是:

39.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作者对变法招来的怨恨诽谤早有预料的两句是:

,。

40.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必然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对,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表明,作者在变法之前就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

4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一句表明,作者对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早有预料。

4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开篇“”一句,点明了作者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而结尾“”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4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运用例证法,以古帝王坚持己见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的三句是:

,。

4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运用例证法,指出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以及朝廷士大夫,古帝王是这样做的:

,。

4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古帝王事例时,其中,“,

”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4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古帝王为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这两句是:

,。

47.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古帝王为例,面对百姓和朝廷官员的激烈反对,但“”,其原因是“,

”。

48.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

49.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这四句是:

,,

,。

5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最后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责备自己,没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5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最后正面表明态度,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直刺对方要害的三句是:

,,

5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两句,批判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的思想本质;对此,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不能领教,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5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自己与司马光私交甚笃,书信往来不应草率随便的两句是:,。

5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与司马光虽然立场各异,政见不同,但曾为知己,私交甚笃。如“”一句,表明两人同游共处,友情深厚,而且非只一日。

5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与司马光虽然立场各异,政见不同,但曾为知己,私交甚笃。如“”一句,作者恳切地希望得到司马光的谅解;而“”一句,则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5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司马光来信中为新法冠以四大罪名的一句是:

57.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上乃欲变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58.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则某知罪矣”指的是:

,。

59.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则非某之所敢知”指的是:

,。

6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为新法冠上四大罪名后,紧接着认为其结果是:

《答司马谏议书》情境默

写答案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5.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6.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7.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8.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9.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10.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1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12.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13.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4.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6.辟邪说,难壬人17.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18.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19.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20.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2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2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2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24.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5.盖儒者所争名实已明

26.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8.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9.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30.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31.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32.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3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3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5.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8.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9.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0.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1.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4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4.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5.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6.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8.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49.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50.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5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5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5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54.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55.冀君实或见恕也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56.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8.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5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60.以致天下怨谤也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光(1019—1086),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 ③【蒙教】。蒙,。 ④【游处(chǔ)】。 ⑤【每】。 ⑥【所操之术】。操,。术,。 ⑦【强聒(guō)】。聒,。 ⑧【不蒙见察】。 ⑨【故略上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 ?【重念】。 ?【视遇】。 ?【反复】。 ?【卤莽】。卤,。 ?【具道所以】。 ?【尤在于名实】。 ?【天下之理得矣】。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

?【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人主,。 ?【不为】。 ?【举】。 ?【辟邪说,难(nàn)壬人】。辟,。难,。壬人,。 ?【前】。 ?【苟且】。 ?【非一日】。 ?【恤】。 ?【同俗自媚于众】。 ?【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 ?【非特】。 ?【度(dù)】。 ?【度(duó)义而后动】。义,。 ?【是】。 ?【可悔】。 ?【膏泽斯民】。 ?【不事事】。前一个“事”是动词,。 ?【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任,。区区,。 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光(1019—1086),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 ③【蒙教】。蒙,。 ④【游处(chǔ)】。 ⑤【每】。 ⑥【所操之术】。操,。术,。 ⑦【强聒(guō)】。聒,。 ⑧【不蒙见察】。 ⑨【故略上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 ?【重念】。 ?【视遇】。 ?【反复】。 ?【卤莽】。卤,。 ?【具道所以】。 ?【尤在于名实】。 ?【天下之理得矣】。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

?【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人主,。 ?【不为】。 ?【举】。 ?【辟邪说,难(nàn)壬人】。辟,。难,。壬人,。 ?【前】。 ?【苟且】。 ?【非一日】。 ?【恤】。 ?【同俗自媚于众】。 ?【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 ?【非特】。 ?【度(dù)】。 ?【度(duó)义而后动】。义,。 ?【是】。 ?【可悔】。 ?【膏泽斯民】。 ?【不事事】。前一个“事”是动词,。 ?【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任,。区区,。 【答案】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

高一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情境默写及详细答案

语文年级竞赛系列——情境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情境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默写,注意,一个横线填一句。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 见的两句是: , 。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开宗明义,作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所在;其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 ,。 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 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原本只是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两句是: ,。 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说明原本简单回信,不再辩解的原因的两句是: ,。 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 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 7.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为自己辩护,他先针对司马光“侵官”之说予以反驳; 紧接着他又说,“,,”, 从而否定了“生事”之说。 8.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 ”三句,阐述了实行古代圣明君主的政策,兴办益事,消除弊病,不 算是“生事”的见解。 9.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作者指出新法的理 论根据是“”,其根本目的是“”,这样 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 1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两句,来论证新法不是“生事”。 1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用变法是“,” 来反驳司马光指出的“生事”这一观点。 1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 句,从兴办益事、消除弊病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批驳了旧党“生事”的谬论。 1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 从旧党所谓“征利”的角度对新法进行了辩驳。 1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新法冠之以“征利”罪名而加以 反驳的两句是:,。 15.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 的罪名而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1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指责自己“拒谏”,作者却理直气壮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解析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第09练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繁”“寡”“简”“善”“垂拱”“治”。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怨诽”的来历。 (3)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答案】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善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弊、苟、恤”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___,___。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共九篇】

部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班级:姓名: 说明:最新普高语文教材,部编版下册,共编排了十二篇古文,其中九篇需要背诵,背诵篇目编辑了理解性默写题目,后附有答案。 古文、古诗词目录: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二、庖丁解牛/《庄子》 三、《烛之武退秦师》 四、《鸿门宴》司马迁 五、谏逐客书/李斯六、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七、*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八、阿房宫赋/杜牧 九、*六国论/苏洵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理解性默写: 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 ,_________,________?” 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_ , ,加之以师旅,____ 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 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

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__ __,___ ___,__ ___。” 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 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默写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且知方也 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 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二、《庖丁解牛》/庄子 名句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挖空实词释义及理解性默写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 挖空实词释义及理解性默写 一、重点实词释义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句式:)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句式:)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句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句式:)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句式:)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重点实词释义答案】 某(用以指代本人姓名)启:昨日蒙(受)教(赐教),窃(私自,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表转折)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多异故也(判断句)。虽欲强聒(唠叨不休),终必不蒙见察(被您理解),故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又想)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于反复(指书信往来)不宜卤(同“鲁”)莽,故今具(“具”通“俱”,详细地)道所以(……原因),冀(希望)君实或见恕(原谅我)也。盖儒者所争,尤(特别)在名实,名实已明,而(表顺承)天下之理得(明白)矣。今君实所以(用来……的)见教(指教我)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因此)致(招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修订)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不能算)侵官;(状语后置,判断句)举(推行)先王之政,以(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不为拒谏。(判断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定语后置)人习于苟且(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忧虑,顾念)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怎么能)而不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宾语前置)?盘庚之迁,胥(相)怨者民也,非特(仅)朝廷士大夫而已。(判断句)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考虑)义(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责备)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名作动,做事)事,守前所为而

《答司马谏议书》情景默写精编32题及答案【新版本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情景默写精编32题及答案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 , ,”,否定了“生事”之说。 4、《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 5、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根本算不上拒谏。 6、《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 ”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8、《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 9、《答司马谏议书》中,从“,”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0、《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 1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 ”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2、《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 1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知识梳理+文章解读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知识梳理+文章解读 知识梳理巩 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1段)某启昨日蒙斌)教,窃②()以为与君实游处虱)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矶) 不合,所操之术虱)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⑥(),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 一一自辨®( )o 重念蒙君实视遇⑩()厚,于反覆帆)不宜卤莽,故今具的)道所以觎), 冀⑭()君实或见⑮()恕也。 答案 ①蒙:承蒙 ②窃:谦辞,私下、私自 ③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④每:常常 ⑤所 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 ⑥强聒:唠叨不休 ⑦见察:被理解,"见"表被动 ⑧上报:写 回信 ⑨辨:同"辩",分辩 ⑩视遇:看待,对待 ⑪反覆:书信往返 ⑫具:详细,详尽 ⑬所以:原因,理由 ⑭冀:希望 ⑮见:放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 (第2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矶)实山),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 以耻)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那么以谓乳)受命 于人主,议法度而修⑥()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⑦()先王之政,以兴利 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⑧()邪说,难虱)壬人⑩(),不为拒谏。至 于怨诽之多,那么固⑪()前⑫()知其如此也。 答案 ①名:事物的名称、概念 ②实:事实,名称、概念之实际所指 ③所以:用来 ④以 致:因而招致 ⑤以谓:以为,认为 ⑥修:修正 ⑦举:施行 ⑧辟:批驳 ⑨难:排斥 ⑩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⑪固:本来 ⑫前:预先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②()国事同俗③()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虫)之那么众何 为而不汹汹然⑥()盘庚之迁胥 怨“)者民也非特虱)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⑩()义吼)而后动 是⑫()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⑬()斯 民那么某知罪矣如 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耻)守前所为⑮()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觎) 答案 ①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②恤:顾念,忧虑 ③同俗:附和世俗 ④乃:于 是,就 ⑤抗:抵抗,斗争 ⑥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⑦胥怨:相怨,指百姓对 上位者的怨恨 ⑧非特:不仅 ⑨度:计划 ⑩度:考虑 ⑪义:适宜 ⑫是:认为正确 ⑬膏泽:施恩惠 ⑭事事: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后一个"事"是名词 ⑮守 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 ⑯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第4段)无由会晤,不任a )()区区②()向往虱)之至! (第3段)人习于苟且①( (第3段)人习于苟且①(

答司马谏议书-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

答司马谏议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 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 1069),升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 (1074)罢相。年后,被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祜元年( 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 ,赠为太傅。绍圣元年( 1094) ,获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今存作品集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2.文本分析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这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表态。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第19天:《答司马谏议书》(名句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语言运用(部编版)

重点突破部编版必修下,精准对标高考命题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 【任务一】成语背一背(5分钟) 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的意思〖错例〗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正例〗王伯年作为小区保安,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大家做好每一件事。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作根据〖错例〗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并驾齐驱——本指几匹马并排拉着车一起奔跑,后比喻彼此不相上下,齐头并进。〖错例〗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比翼双飞——特指夫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错例〗比翼双飞两状元——记我市理科最高分获得者吕静姝、王晓波。 步步为营——营,军队驻扎的地方。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置一道营垒。①形容进军谨慎。②今也比喻行事谨慎稳妥。 【任务二】古诗文翻译与默写(20分钟)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情境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是: , 。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写回信,不再辩解的句子 是:,。 重点句子翻译 (1)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5)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任务三】高考模拟题做一做:语言运用(15分钟)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梳理与理解性默写检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知识梳理及理解性默写检测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强聒.()卤莽 ..()见恕.()拒谏.() 怨谤.()难壬 ..人()不恤.()盘庚.()胥.怨()度.义而后动()会晤.() 二、重点词语积累,请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 ... ()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 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 ..()蒙君 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 冀.()君实或.()见恕 ..()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 所以见教 ..()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天下怨谤 ..(), ..()受命于人主..()也。某则以谓 议法度 ..(),..()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 ..()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 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 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无由会晤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三、分类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面加点字所通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 2.于反覆不宜卤.莽 (二)词类活用,写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和语境中的意义。 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以膏泽 ..斯民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答司马谏议书》备课素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成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情境默写、作文素材 一、相关成语 承蒙教诲:十分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指点和教诲。 答问如流:形容答对流畅。 针锋相对:针尖对锋芒。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聒聒噪噪:吵吵闹闹。 遇人不淑:淑,善,美。原指女子嫁的丈夫不好。泛指结交了不好的人。 反复无常: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 名实相符:意思是名声与实际一致。 谏争如流: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议论纷纭: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他人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书不尽言: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睚眦之怨: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怨谤既作:怨恨非议已经产生。 苟且因循:指沿袭旧的,敷衍应付,得过且过。 兴利除害:兴办对天下人都有利的事,清除对天下人都有害的事,天下的人民都归顺他们。 民怨沸腾:人民的怨声就像开水在翻滚一样。形容人民对腐败黑暗的反动统治怨恨到了极点。 沐浴膏泽:意思是指身受别人的恩惠。 向往之至:意思是非常渴望,向往。 二、文化常识 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另外,一些呈给皇帝的公文、奏章也称作“书”。 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情景默写练习(教师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情景默写练习(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下册)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4.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要赏罚得当。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阿房宫赋 1.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情景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情景默写练习 (附参考答案)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谏太宗十思疏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4.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要赏罚得当。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 “”,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原因的句子是:。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阿房宫赋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以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借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 是:。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

情境式默写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情境式默写练习 (1)杜牧《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覆压三百余里”一句写的是建筑占地之广,“”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可惜“”,就成了焦土,秦王朝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直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3)在古诗词中,常借“流水”的意象来抒发王朝兴废之感,比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有“,”。 (4)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其原因在于二人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是不相同的。 (5)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孔子的态度是“”,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当“”的主张是一致的。 (7)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与杜牧各抒己见。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截了当地提出六国灭亡“”的论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的拒秦之道,间接点明六国灭亡的原因。(8)《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写出 了以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9)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并对子路表现进行点评的两句是“,”。 (10)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 (1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提醒皇帝,考

虑到身处高位常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而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一样处于所有河流的下游以容纳百川。 (12)《项羽本纪》中记录:“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些事件在《阿房宫赋》中也有相关概括:“,”。 (13)苏洵认为战国时燕国的灭亡与其采用的刺秦策略有很大关系,他在《六国论》中说“,”。 (1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15)在《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王朝的奢靡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人“”而统治者却“”,老百姓揭竿起义,最终阿房宫化为灰烬。(16)《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的原因,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火亡的原因是““”。《六国论》论述六国灭 亡的原因是“,”。 (1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18)《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梁柱上的钉头之多,以此表现秦始皇喜繁华奢侈。 (19)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车远去的场景,从侧面反映了宫殿规模之大。 (20)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生动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视听结合手法的使用往往能令古诗文中的景物更加生动立体,也能为读者创设身临其境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 (2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3)古诗词中,“风”充满灵性,蕴含诗意,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一个常见意象,既有离愁、幽怨﹑伤感之风,也有自然、美丽、和谐之风,如《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情境式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文言文情境式默写练习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情景式默写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 自志向:“__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 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 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 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8、《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9、《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 从“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曾皙从容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性默写: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15.2 答司马谏议书(含解析)

答司马谏议书 1.走近作者 生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大规模推行改革变法运动。改革变法历时16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作品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中,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2.背景解读 宋神宗煕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

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煕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3.相关知识 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1.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 (2)不宜卤.莽(同“鲁”) (3)故今具.道所以(同“俱”,全,都,详尽) 2.古今异义 (1)于反覆 ..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返。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 古义: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今义:小或少。 (3)故略上报 ..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3.一词多义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挖空练习及名句默写(附参考答案)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挖空练习及名句默写(附参考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默写天地(横线上为易错书写,括号为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翻译划线的句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之国,()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 译文: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子曰:“何()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春者,春服既成,()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乎(),风()乎舞,()而归。” 夫子()然叹曰:“吾()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1/ 15

二、情境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中可以看出。 三、同桌互评,自我校对,纠错识记 谏()逐客书()(李斯) 一、默写天地(横线上为易错书写,括号为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翻译划线的句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译文: 惠王用张仪之计,()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 今陛下()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服()太 2/ 1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