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分别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联组会议时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世元说,多年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客观上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三是补充耕地力度逐年加大,全国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在回答减少耕地用途的问题时,王世元表示,据全国土地变更调查,1997年以来,全国耕地减少与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耕。其中,生态退耕占了大头。同期,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000多万亩,基本补上了建设占用和灾毁减少的耕地。

在回答目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时,王世元表示,一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特殊国情,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尽管我们采取了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等一系列管控措施,从严从紧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

度,总的看土地供应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一些省份还存在超出计划用地的问题,有些地方违规违法用地依然屡禁不止。二是土地利用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许多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仍习惯于粗放外延式扩张发展,一些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浪费闲置较为普遍。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还将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因素也会造成耕地减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灾害损毁耕地较多。四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对耕地的压力会更大。与此同时,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补充耕地的潜力却十分有限。

王世元表示,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减少不可避免但问题的关键是看减少耕地是不是

可控。只要可控,我们还是能做到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又能够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减少耕地可控,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具体措施有五项: 第一,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调控力度。到2020年,确保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3000万亩规模内,同期补充耕地3790万亩,分解下达到各地,按年度控制指标执行。还要考虑到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减少耕地因素,统筹协调,确保

实现耕地保护的规划目标。

第二,进一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力度。按照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为破解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两难”矛盾,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突出问题,必须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一是各项建设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总结推广广东、四川等地城镇土地二次开发、旧村改造的经验做法,大力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一些建设项目可以用未利用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三是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指标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单位用地投资强度。

第三,进一步加大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土地督察和执法监察的力度。一是强化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三个重要指标,继续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和考核,层层落实共同责任。二是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监察的力度。全国九个派驻地方的土地督察局要继续将耕地保护作为例行督察、专项督察的重要内容:土地执法监察要充分运用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实施全面监察,对违规违法案件要坚决严肃查处。三是将相关目标考核、督察和执法监察结果及时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四,探索建立建设性保护耕地和激励性保护耕地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土地收益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不断

加大投入,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大灾毁耕地治理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农田的比重,提高耕地质量。二是总结推广一些地方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制定全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第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通过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明确界定征地范围,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用地审批权责,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等法律规范,为切实保护耕地提供法律保障。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A耕地间接表现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 B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支撑,为其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C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对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非常重要。

D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壤盐渍化是现今耕地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护耕地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E保护耕地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耕地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如果不能有效保护耕地,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B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只有“手中有粮,心理不慌”,才能在许多世界和我国重大政治问题上显得自信和从容应对。 C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D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建设对粮食需求量在增加,确

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分别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联组会议时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密切相关,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世元说,多年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客观上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三是补充耕地力度逐年加大,全国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在回答减少耕地用途的问题时,王世元表示,据全国土地变更调查,1997年以来,全国耕地减少与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毁耕。其中,生态退耕占了大头。同期,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000多万亩,基本补上了建设占用和灾毁减少的耕地。 在回答目前耕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时,王世元表示,一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特殊国情,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尽管我们采取了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等一系列管控措施,从严从紧控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

度,总的看土地供应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一些省份还存在超出计划用地的问题,有些地方违规违法用地依然屡禁不止。二是土地利用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许多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仍习惯于粗放外延式扩张发展,一些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浪费闲置较为普遍。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还将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耕地;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因素也会造成耕地减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灾害损毁耕地较多。四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对耕地的压力会更大。与此同时,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补充耕地的潜力却十分有限。 王世元表示,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减少不可避免但问题的关键是看减少耕地是不是 可控。只要可控,我们还是能做到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又能够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减少耕地可控,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具体措施有五项: 第一,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调控力度。到2020年,确保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3000万亩规模内,同期补充耕地3790万亩,分解下达到各地,按年度控制指标执行。还要考虑到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减少耕地因素,统筹协调,确保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黑龙江省富锦市现有耕地总面积700万亩,*年粮食产量达到118万吨,是全国重要产粮基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水平。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坚持走“优化结构、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路子,组织实施水稻、大豆、甜菜等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近年来,富锦市通过实施水稻良种补贴、插秧机购置补贴和大中棚育秧补贴等综合措施发展水稻生产,水稻种植面积已由*年的2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5万亩。今后,将利用松花江水资源,规划和建设200万亩水稻特大型灌区项目,继续增加粮食产量。 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继续推进白瓜、甜菜、西瓜、苜蓿草和青贮玉米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奶牛、生猪、肉牛三大主导品种的规模化、规范化饲养;坚持抓龙头、抓基地,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力抓好甜菜精制糖、乳制品加工等项目建设,促进农民持

续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做好用工对接和外出务工人员权益维护,稳定转移就业率。 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举措。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强化水利设施的经营和管护,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二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机大户,继续组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扩大深松整地规模,建设土壤水库;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地力;推进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抓好农业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推广水稻超稀植、玉米通透栽培、大豆窄行密植等先进技术。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共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将农业专家大院建成农民的科技之家,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健全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力争实现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农机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收益率。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任务单

地理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单

三、自主检测 习题训练: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列1~2题。 1.甲是() A. 新疆 B. 上海 C. 浙江 D. 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近年来,在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理念的重大改变。据此回答3~4题。 3.河北黑龙港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 玉米 B. 棉花 C. 冬小麦 D. 花生 4.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土壤肥沃程度 B. 地表起伏状况 C. 政府经济补贴 D. 人均耕地面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兹别克斯坦深居亚洲腹地,号称“中亚之中”,是世界少有的双重内陆国(被内陆国包国的国家)。该国国土虽多荒漠,但却有着发达的农耕历史,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3%,人均耕地0.14公顷,远高于我国。该国粮食生产完全自给自足,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棉花出口国,还是中亚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果蔬出口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1)分析该国耕地资源相对富足的自然原因。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一是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作物产量持续提高。二是要加强科技投入,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良种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通过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要积极挖掘科技进步的潜力,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以良种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灾减灾为重点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加快构建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载体的推广示范工作机制,加快拓展以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收为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嫁接改造,把科技渗透到粮食生产的每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水平。 (二)制定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依法保障粮食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性更强,炒作范围更加广泛。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地区金融经济危机都和国际投机资本有关,最著名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和臭名昭著的索罗斯“量子基金”密切相关。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到达了惊人的程度,目前其投机领域已渗透到了多个产业、产品。以我国为例,从境外热钱流入炒作人民币升值到炒作房地产,再到炒作粮食,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稳定。对于国际投机资本的疯狂行为。一是要尽快完善我国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一部《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通过法律法规有力、有效地对粮食市场进行监督、协调、管理。二是应对国际投机资本炒作需要提高辨别能力,投机资本一般从证券市场进入,比较多的是股票、期货炒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监管起来有不小的难度,对于其炒作粮食的行为既要限制,又要依靠经济规律行事,当前要完全杜绝投机资本的炒作是不可能的,只能及早发现,依照法律法规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适度限制。 (三)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耕地是粮源之基,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红线,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对非农业生产用地清理和控制的力度,对各类开发区、小城镇建设及农村建房用地要进行科学统一规划,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另外,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努力实现“旱涝保丰收”,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粮食主产区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形成长期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基本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做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藏粮于田”。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贾丙辉 20095761 09级02班摘要:我国现在有十三亿人,粮食安全问题,现在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中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 关键词:耕地耕地保护基本农田 1.什么是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2.1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1] 2.2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

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 2.3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耕地1.2 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已十分有限。[2] 3.实行耕地保护的意义 3.1中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 农业仍然是中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粮食问题备受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9622万吨,比上年减产240万吨,减2.4%。1999年—2001年,中国粮食连续3年减产,2002年仍是产不足需。[3]但与此同时,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所以必须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基本农田可定义为:从战略高度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人口增加对耕地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看到,目前中国耕地严重不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70%,然而中国的人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oc

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运用图表,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说明中国耕地资源的概况。(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分析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我国耕地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地理实践力) 4.结合资料,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的含义: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粮食安全的地位: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3.我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特征 (1)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①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②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③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 (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特别提醒] 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耕地的粮食生产的承载压力大。 1.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 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 (1)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减少趋势。 (2)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党和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高层设计是非常完整和系统的。但是我们仍然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积极探索,解决在具体落实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决变化中的具体区域、具体环境中所面临的没有预想到的困难等。 一、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百姓的“米缸”建在市场上 居民家里不自主储备备用粮食,一旦粮食产区发生自然灾害等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事件,导致粮食供给减少,将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生存的根本问题。虽然国家政策干预,防止粮价大幅波动,但是会浪费很多管理精力和资金。 “米缸建在市场上”的现状,对目前我国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如果百姓自己不储粮,那么国家必须要储好粮,储够粮。其次,必须保证粮食的周转流通顺畅,保证粮食的平衡供应,保证不发生相对过剩和相

对紧缺的状况,保证粮食存量的充分激活。但是,目前我国的仓储系统各个方面都还很不规范、不完善,很多仓库存放条件不达标,导致储备粮大量损失,时有发生粮仓库损毁等现象,危及粮食储备,调研中也发现存在粮食中小粮仓减少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过度依赖运输系统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发生自然灾害等状况交通受阻,可能造成粮食消费区缺粮,甚至断粮的情况发生。 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步伐要加快 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滞后,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粮食供给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必须提升,增强自给能力。 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有一些负面影响 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向城镇化转型会导致粮食消费增加和粮食生产减少,双重作用导致粮食供需不平衡加剧。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对粮食安全体系提出新挑战。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建设用地不断蚕食粮食耕地。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建设用地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

关于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思考

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粮食生产取得重大突破,粮食产量节节攀升,未来有望再攀新高.但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的,工业化也在加速推进,农业用地不断被压缩.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都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目前粮食消费呈现供需平衡但偏紧的状态.而短期内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又不大,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将是我们国家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粮食安全关乎国家政治稳定,国民生活,粮食生产必须立足自身,高度自给.针对当前我国粮食形式,确保粮食安全要有步骤,有计划地,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对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调运,粮食消费进行协调配置,形成合力.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供需形式;国家政策;粮食储备;粮食调运

0 前言 一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都是我国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国际经济和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外商进驻我国粮油行业的某些领域以及国内多发的粮食问题,又一次紧紧刺痛我们的神经,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思考怎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命题。 1 未来短期内粮食供需特点是基本平衡但偏紧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粮食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粮食生产连续7年取得大丰收.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有4年粮食总产达到5亿吨以上,特别是去年粮食生产创下历史新高,达到54641万吨.这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性较强,生产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保证.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且具有了一定的抗击粮食风险的能力。 1.1 我国粮食供给基本平衡但偏紧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可喜成绩,但还应清醒认识到粮食未来一段时期的生产形势。 1.1.1未来粮食增产有限 粮食生产耕地的不断被压缩,而短期内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又不大,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今后粮食生产增长难度非常大。 1.1.2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口与粮食的关系一直都是粮食安全研究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未来几年内,我国人口将达13-19亿,非农人口将占一半以上, 而对粮食需求却呈刚性增长,粮食需求增加很快且猛。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徘徊,供需基本平衡偏紧将是未来短期内的特点。 1.2 依靠国际粮食不现实仍需自己

实用类文本国家粮食安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卢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 年的3. 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 61亿吨.增长87%。今年以来,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 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秋根丰收可期。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摘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有删改) 材料二: 程国强指出,我们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按照“主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走出去”“引进来”。 (摘自《专家谈中国粮食安全:“走出去”和“引进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政) 材料三: 虽然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国夏粮实现了增产,秋粮丰收可期,这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要素已绷得很紧,粮金安全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变化。面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实施品种创新工程。培育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实施科技丰产战略.持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永平、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保护和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生产潜能、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加大对土壤改良技术、培肥地力技术研发投入,综合采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综合配癸技术等多种手段.促进土壤结构改良和营养成分增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将粮食生产潜力保存在土地中。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子技”转变。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构建科技支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摘自《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日报》2020年10月16日,有删改) 材料四: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表示。今年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以具体行动诠释团结合作的意义;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中国电商企业采取创新举措,为小农户开发了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同时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摘自《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贞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改) 4.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障粮食安全是适应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的需要,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为社会大局稳定莫定基础。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2001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问题,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基本平衡”。粮食安全问题已写进中央的重要文件里,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生产、流通、储存和价格问题,而且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问题。粮食安全,实质上是食物安全,就一个国家而言,应是粮食生产的安全,粮食流通的安全,粮食消费的安全。在我国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少学者、专家提出了精辟看法和论述。 一,我国对“粮食安全”的定义 1,建立粮食安全“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短期问题”,“短期无虑,长期堪忧”。从长远看,在人多地少,生产条件退化的情况下,必须提高单产,尽管近期内我国粮食安全不存在问题。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粮食需求将现显刚性增长的态势。 2,粮食安全“主要是生产问题,而不是流通问题”。必须保持一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安全“主要是食物问题,而不是谷物问题”。谷物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中的粮食”是大粮食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指谷物。 4,粮食安全“主要是数量问题,而不是价格问题”。制止粮价上涨,并不能消除短缺,只能引起更大的短缺,相反解决了短缺,价格自然会跌落,注意粮食安全,应着眼于供给数量而不是供给价格。 5,粮食安全“主要是全局问题,而不是局部问题”。粮食安全是全国一盘棋,不能各自为战,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粮食供求的平衡也是全国性的,而不是一地一市的平衡。 6,粮食安全“主要是政府目标,而不是农民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价值规律的影响,农民喜欢种什么就种什么,不承担粮食安全的责任,而国家就必须采取措施确保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认识上述问题,不仅有助于从理性上全面认识“粮食安全”问题,而且在实践上确保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关于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辩论稿

辩论稿 我方观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有关 备选论点: 一、首先明确阐明我方对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粮食的来源:自给+进口 三、从粮食产量的计算中看耕地面积的重要性 四、我国当前的粮食现状及前景 五、我们国家8亿农民粮食安全和他们承包的土地 六、假设:不再保护耕地之后 备选论点论述: 一、首先明确阐明我方对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众所周知,“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反映了我国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生态环境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更加凸显。因此,粮食安全是要以耕地资源为基础和保障的。粮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品,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界定要求有足够的粮食数量,稳定的供给量以及足够的粮食购买能力。对粮食的供给量和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充足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条件之一,具有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替代的生能力,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粮食安全视角下的耕地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有着密切联系。粮食生产受到社会、市场、制度、技术及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必须保有一定规模的耕地资源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同时,耕地质量、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质量的高低。 二、粮食的来源:自给+进口,自家粮万不可依靠外人。 我国粮食来源分为自产和进口两大部分。在自产方面,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吨,比2012年增产1236万吨,增长2.1%。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0000万吨大关,实现10年连续增产。10年连续增产的背后是18亿亩红线的强力支撑,如果我们贸然取消耕地保护政策,粮食持续增长的态势恐怕难以为继,粮食安全必然受到威胁。而在进口方面,中国粮食进口2012年全年

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 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粮食流通体系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等。粮食是特殊而敏感的产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我国粮食供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采取战略措施,增加粮食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依靠国际市场无法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 世界粮食市场供给无法有效满足我国的粮食消费。稻谷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占口粮的近60%,消费量每年为3700—3750亿斤,而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500—600亿斤,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十分有限。此外,世界粮食生产量与消费量并不同步增长。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 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比屡创新低,粮食供给紧张状况难以缓解。 世界主要产粮国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尽管以求自保的出口政策无可厚非,但是必然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给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2008年粮食危机中,一些国家不负责任地将粮价上涨的原因主要归于中国等新兴国家消费的增长。如果我国的粮食消费20%依赖进口,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还有巨大的政治和道义压力,以及保障有效进口的巨大压力。粮食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不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也是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粮食需求保持刚性增长 我国粮食需求结构主要包括口粮需求、饲料粮需求和工业粮需求等。影响因素主要是口粮消费总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饲料粮和工业粮需求增长。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关系的思考

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摘要: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仅为18.27亿亩[1]。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预计达到16亿[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需求的不断增长都会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巨大压力,而粮食安全的基础是耕地。而耕地面积有限,因此如何平衡耕地与粮食产量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目前我们生产粮食的载体主要还是靠耕地,耕地面积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问题。耕地是农业资源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人们仍至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质。缺少了耕地,人们的各项活动就无从谈起。目前中国的耕地一方面被大量地、不间断地占用,而人口又不断地增加,人口众多与耕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耕地已成为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随着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要求土地潜能不断提高与目前耕地质量下降的矛盾也与日显现。如何使粮食安全与耕地的关系协调起来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当前我国的水土资源状况,从耕地质量,土地灌溉,农民耕地的利用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给予了一定的对策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 关键词: 粮食安全水土资源耕地质量土地灌溉对策 我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90 时年代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以来,粮食又成为各国学者和各级政府所关心的热点。粮食安全是物质安全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一般由粮食总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品种结构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粮食供给系统安全等方面组成,而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该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个层次,即在保障充足的粮食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质量安全,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粮食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和环境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上。在通常情况下,粮食总量安全是最重要的。 1、中国水土资源概况 水土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水平低。我国水土资源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是水土资源分布不协调; 另一方面是利用不当造成的问题, 如供水能力不足, 管理不善, 掠夺式开采引起的环境恶化等。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4位, 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3]。但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2000m3左右。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水资源评估标准, 人均小2000 m3属于严重缺水, 少于1000 m3将影响人类的生存[4]。我国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也不相匹配, 南方水多, 北方水少, 与耕地分布正好相反。其中,我国耕地中大约有2/3 的是中低产田,所以我国水土资源的现状给粮食生产与安全带来很大的挑战。 2、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采取各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粮食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满足了我国人口的生存及其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障粮食生产国家又出台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对农业的科技和物质投入,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依靠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我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却存在着很多不良的因素。如:利利用不当造成的水土流失, 管理不善导致的盐碱化, 掠夺式开

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_于晓华

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于晓华Bruemmer Bernhard(德国哥廷根大学哥廷根) 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的背景和政策作了一个全面总结和分析,并指出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按照能量计算已经下降到了70%。为了更好地制定粮食安全政策,中国政府必须区分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口粮安全(Grain Security)以及饲料安全(Feed Security)三个概念,中国现在和将来的粮食安全实际表现为饲料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饲料安全转基因 一、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政治和情感上非常敏感的议题,因为它与每一个国民的福利和国家政治的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际上,它也倍受关注,在一个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任何一国发生粮食安全问题,都会通过贸易机制影响其他国家。如果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发生粮食安全问题,必然要从世界市场进口大量粮食,将导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从而使得比中国更贫穷的一些非洲国家的穷人的粮食可获得性雪上加霜,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和非洲贫穷国家非常担心的事情。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粮食安全,实际表现为重视“口粮安全”,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来保证中国的口粮自给率,使中国的口粮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所以中国的“口粮安全”到现在不存在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不断调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吃饱”,转变为“吃好”,并在向“吃精”转变(Yu and Abler,2009)。最大的特点是食品结构中粗粮比重不断下降,肉类和乳品等产品比重不断上升,这就需要大量的饲料。从这种意义上讲,今后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表现为“饲料安全”。 “粮食安全”这个定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为了更好地制定粮食安全政策,中国政府必须区分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口粮安全(Grain Security)以及饲料安全(Feed Security)三个问题。 国际上衡量粮食安全的主要标准为食物能量,粮食安全更准确的应该表述为“食物安全”。从现实角度来说,中国的食物安全形势并不令人乐观。2010年中国仅大豆一项就进口5480万吨,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5.4亿吨的10%。考虑到大豆的亩产只有口粮的1/3。所以,把进口大豆换算成种植面积,约 *本文是根据2011年8月18—23日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召开的“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德双边研讨会与会中德专家的报告整理而成,作者非常感谢与会专家的投入;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王晓兵博士和杨军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的柳鹏程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赵敏娟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郑志浩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Jutta Roosen教授,霍芬海姆大学的Harald Grethe教授,基尔大学的Jens-Peter Loy教授,屠能研究所(vTI)的Martin Banse博士,以及哥廷根大学的Stephan von Cramon-Taubadel和Matin Qaim教授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1 进一步提高对耕地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耕地的保护,涉及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生态等很多方面,十分重要。从我国人多地少和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等客观国情考虑,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也正是因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在我国十分突出的原因,党和国家对耕地保护历来十分重视,把耕地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予以定位,要求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要求各级政府把耕地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1.1 保护耕地是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粮食生产的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影响了农民持续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呈现出“两降一减”即耕地质量下降、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和粮食总产量减少的态势。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已严重危机到粮食安全。 1.2 保护耕地是基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耕地作为一种十分重要又稀缺,且很难再生的资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地位十分重要。国土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的存在是非人力所能创造的,土地本身的不可移动性、地域性、整体性、有限性是固有的,人类对它的依赖和永续利用程度的增加也是不可逆转的。因此,通过立法强化土地管理,保证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方向。 1.3 保护耕地是基于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耕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耕地除了能生产粮食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外,还能安排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就业。实践证明,失地农民越多,社会矛盾就越突出。在当前,耕地成了一些失去工作岗位农民工维持生计的重要“心理底线”。 1.4 保护耕地是基于生态的需要 耕地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不仅有经济社会功能和相应的价值,更具有生活和生态功能。它与其上的植物组成耕地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环境功能和相应的价值,一旦转为其他用地形式,这些功能与相应的价值,均发生改变,非农流转对耕地生态环境影响尤甚,我国总体环境质量下降与此不无关系。耕地保护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目标。我们再不能乱用耕地、牺牲耕地来取得建设的老路。 2 我国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耕地质量差,生产水平低,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粮食单产低;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及交通、能源建设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加之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有限的耕地被占用,耕地保护压力大、难度大;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土地管理机制不健全,土地执法力度明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粮食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粮食产业是保安全、保稳定、保民生的战略性基础产业。粮食安全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影响国家安全,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审视。粮食安全出问题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并可能招致外部威胁和侵害。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隐忧。为准确把握“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笔者从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主要关系入手,找出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特点、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一、生产、流通和消费 粮食安全依托于生产环节及收购、储存、运输、加工、转化、批发、零售等流通环节构成的粮食产业。粮食生产对于粮食安全是骨髓造血,产量不足可导致“贫血”,质量不好可导致“白血病”。粮食生产具有丰歉交替的波动性,波幅和波长受土地和水资源、气候、种粮积极性等影响,应通过储备“蓄水池”进行调节和平衡。如认识不到这点,往往不能容忍波谷的阶段性减产而过度生产,或在连续丰收的波峰上急于压价减产卸“包袱”,这样,会在下个周期浪费更

多社会资源来恢复产能。过度生产会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粮食质量问题,以至于谷贱伤农。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从经济上和物质上获得保证健康生活所需的食物、满足膳食喜好。如供给足、成本低,消费者就容易有浪费的冲动。抛洒遗留、保管不善、餐桌厨房浪费等是显性浪费。超过健康生活所需而消费的粮食或食物是隐形浪费,由此带来营养过剩问题还会引发医疗资源方面的隐形浪费连锁反应。粮食消费量在底线消费和浪费性消费之间具有弹性。以我国2013年数据计算,全国人均每天节约1两成品粮,1年可节省350亿公斤原粮,相当于1亿亩地的粮食产量。如以2007年美国年人均耗粮1046公斤为上限,我国实现粮食自给还需提高2倍以上的粮食单产;而以同年印度人均耗粮178公斤为底线,我国现有粮食产量就可保障30亿人需求;二者之间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弹性达868公斤。可以通过粮食供给丰裕度、价格、消费习惯等调节粮食消费弹性,使粮食消费量增速低于人口增速,减轻粮食供需压力。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流通对于粮食安全是血液循环,流通不畅则可能导致“脑血栓”、“心脏病”。当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主要在于,一方面,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接近极限,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粮食继续增产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粮食流通仓储设施不足,物流通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