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的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面貌,风土人情和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2000版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为中小学生推荐了一定数量供背诵的古诗篇目;从1993开始,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继承这笔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一定数量优秀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古典文学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质,都有很大的裨益。

于是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应试技法的议论就多起来了,这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上。

因为诗歌是运用精炼和富有韵律的语言,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联想、想象,通过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感受、愿望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诗歌的艺术翅膀,诗人是借助它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的。创作诗歌如此,我们阅读诗歌,也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品味作品的诗情。

所以,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时,联想和想象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又是重中之重。在鉴赏古诗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是否善于运用联想想象,是否养成联想想象的习惯,以及是否具有联想想象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鉴赏古诗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

一、理解诗句含义要运用联想想象。

要鉴赏一首古诗词,首先要理解每个诗句的含义。由于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富有跳跃性的,仅理解诗句的字面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深层的含义,也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下阕可分三层:第一层叙写周瑜英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字里行间流溢着词人赞美和羡慕之情,第二层叙写词人自感苍老,壮志未酬。两相对照,顿生叹惋之情。从这两层字面上看,对别人建功立业的羡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叹惋,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强烈地渴慕建功立业。这不难理解。第三层词人洒酒寄情,抒发了“人生如梦”的超脱旷达的情怀,也就是说词人认为建功立业又怎么样,人生短暂,何必自苦。这是字面的意义,也好理解。如果仅从诗句字面意义理解,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问一句:第一、二层表达的对建功立业的渴慕,第三层抒发的是对建功立业的鄙弃,在同一首词中,同一阕词中,前后竟会有如此尖锐的对立和矛盾,如何理解?看来,要理解这首词深层的含义,仅从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运用联想、想象,去深入揣摩词人当时,当地的处境,心境及思想心理的微妙的变化。联想到词人因用诗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谪到黄州的处境;想象一下词人自知北宋国力衰微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时刻关心边境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热忱的心境。当这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与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冲突时,词人思想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貌似旷达超脱,实是无可奈何,这是词人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曲折的反映。赞颂周瑜也好,自叹苍老也好,洒酒寄情也好,看似矛盾,实际都极其真切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热烈的思想感情。

诗句的这种深层含义,离开联想想象是万难理解到位,理解准备的。

要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除了要“知人论世”,联想到诗人的处境,时代的背景外,有时还要联想到我们几千年积淀起来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欣赏习惯,特别是那些已被赋予特定含义的象征物。诗句中一提到这些象征义,要进而联想这些象征物的广泛的民族文化内涵,这样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才能准确、深入,才能真正感受诗歌的文化底蕴。

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五》

诗中的“飞鸟还巢”不能简单的理解,要联想到归隐的思想隐士的形象。又如: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离骚》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屈原《离骚》

由诗中的“兰蕙”,“杜芷”等香草,要联想到“贤才”,由诗中的“众女”,“两美”等男女双方,要联想到君臣关系。

还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五》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由“梅、兰、竹、菊、莲”,联想到君子。

再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诗中的“柳”都不是泛泛的,都有深意的,可由“柳”、“留”音,联想到“离别”。

像这种象征物还很多,都有其确定的内涵,由象征物触发联想和想象是鉴赏古代诗歌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是运用联想想象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形象地表达出来的。又因为诗歌这种文字样式讲究精炼美,讲究含蓄美,不直白,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驱遣想象的骏马,恣情驰骋。另外,正因为诗歌的情和意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把握住诗的形象是进一步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所以清晰地再现诗中所描给的艺术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清晰地再现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就必须根据诗人的文字描述,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

杜甫《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四景。鉴赏这首诗,首先必须根据诗人的文字描述,运用联想想象,清晰地再现每一景。第一句写“月”:一轮明月倒影在清清的江水之中,离船很近。月之明,水之清,影之近,通过读者的联想想象,再现在脑海之中。第二句写“灯”:舟内一盏夜灯照着,光线那么冲淡,那么柔和,将近三更了。第三句:沙岸上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睡得那么安恬。第四句又写“鱼”:忽然船尾传来“拨刺”的声响,使凝视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原来刚有条鱼儿从那儿跃出水面,增添了江上的宁静。

以上是根据诗歌的文字描述,通过联想想象,真切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景,如身历其境。再通过联想想象,按远近,动静将这四景叠加起来,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这样就在头脑中准确完整地再现了诗歌的艺术形象。由这个清晰的形象出发去进一步领会诗歌宁静和谐的意境,领会诗人向往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了,真切多了。

三、领悟诗歌意境也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领悟诗歌意境,更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艺术形象领悟诗歌意境,实际上是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往往需要联想和借助读者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生活储备,也即人生阅历和修养,否则读者很难真正理解诗歌叙写的事物和表达的情感。

例:

鹧鸪天

宋·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瀣酒去散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景。这是根据词人的文字描述,运用联想想象再现的艺术形象;再从这一艺术形象出发,运用联想想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意义,这分明是写自己生活的闲适,动静行止的惬意,活脱脱一个隐士的形象。下阕首句更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歌咏自得,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有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妨不随遇而安呢?到此为止,我们的印象是陆游也过起隐居生活来了。

当真如此吗?“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词人说才知道造物者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冷酷无情,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联想词人当时的处境,词人因“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官家居,心中有股抑郁不平之气,终于按捺不住,流露出来。词人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前面旷达超脱,后面抑郁不平,不是矛盾吗?

要理想这种“矛盾”,领悟这首词的统一意境,就需要联想想象,就需要读者的再创造,就需要借助读者自身的人生经验了。正因为词人的内心抑郁不平到按捺不住的程度了,才有前面故作旷达,故作超然之语。旷达和超然是无可奈何,是气愤之语,是抑郁不平的别一种表现形态。“丝毫纤尘不相关”,想“不相关”其实做不到;“不妨随处一开颜”,劝自己“开颜”,其实“开颜”不起来。这样理解,整首词的意境就统一了,理解就准确了。可见,真正领悟一首古诗,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人生经验的帮助,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在词中要说的话补充完整,要抒的情理解准确。

四、鉴赏评价古诗的写作方法更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把握形象,领悟意境只完成了鉴赏古诗的一个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个方面的工作,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鉴赏评价古诗的写作方法。我们以杜甫的《画鹰》为例: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首联是说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画面上的雄鹰画的太逼真了,太传神了,太有气势了。一个“殊”字总写画鹰画技的高超,高超到让诗人联想到画面上腾起了风霜肃杀之气,而我们读者通过“素练风霜起”,可以联想想象“苍鹰画作”之“殊”,从而感受诗歌首句的奇崛,感受到诗句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颔联“侧目似愁胡”通过画鹰的眼睛写其神态,“耸身思狡兔”写画鹰耸起身体的样子,让诗人联想到画鹰好像随时准备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通过联想想象其心理活动,突出画鹰矫健搏击的动态,从而把画

鹰写活了。我们只有通过联想沿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思路将其还原成一幅画,才能真正感受到苍鹰画作的殊异之处,才能真正感受到诗人写法的高妙。首联是总写,颔联是正面描写、实写画鹰。那么颈联和尾联呢?

颈联是说:如果将苍鹰的系着金属圆轴的丝绳给解开,它就会从悬挂的轩楹上呼之即出,展翅飞翔。这是诗人由画鹰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尾联:何时让这只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周,那么那些凡鸟的毛血一定会洒满原野。这也是诗人由画鹰的神态产生的联想想象。后两联换了一个角度,从侧面描写、虚写画鹰。读者也必须通过这些描写,运用联想想象将其还原到画面上,那么画鹰逼真,矫健的神态才会在读者的头脑里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才会充分感受这首诗的鲜活轻灵的艺术手法,才会真正理解诗人寄寓在画鹰身上的那种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理想和愿望。

这首诗起句突兀,有总有分,有实有虚,手法灵活,章法谨严,是题画诗的杰作。鉴赏这首诗,评价其写法,读者的联想想象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在鉴赏古诗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我们都必须自觉充分的运用联想和想象。提高联想想象的思维习惯,养成联想想象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古诗鉴赏水平的关键。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一、真题预习 1,(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2、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二、知识解说 (一)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分类?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形成画面、意境。 (3)事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将形象定格为: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师的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步骤? (1)答题步骤分三步: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总结篇)

总结篇古代诗歌鉴赏之规范答题 古诗鉴赏的各种题型及答题技巧(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要求:1.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 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骤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骤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要求: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3.分析表达 效果(具体)。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想象与联想教案

3.2---3.6课程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3.2 星期一上午第四节(11:10—11:55)评讲作文、指导新作文写作 第二课时3.3 星期二上午第二节(9:05—9:50)学习“赏析指导”、《将进酒》 第三课时3.4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9:05—9:50)《阁夜》及杜甫诗歌鉴赏指导 第四课时3.5 星期四上午第三节(10:15—11:00)《虞美人》、《苏幕遮》 第五课时第四节(11:10—11:55)点击高考,结合前两单元总结诗歌鉴赏基本方法第六课时3.6 星期五下午第二节(3:00—3:45)自由命题仿写或创作诗歌,分享阅读,评点周记 第一课时:评讲作文、指导新作文写作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2、领悟写作中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 【教学过程】 1、点评上一篇作文情况:(15—20分钟) 2、课程导入:接下来,我们就来一同学习一下,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来使我们的写作更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前不久,我国有关部门完成了一个有关于"中国城市儿童想象和幻想研究"课题,该研究透露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信息,比如,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想象力强的人,记忆能力一般也较高。调查资料显示,幻想力和想象力特别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想象力也被认为是一种21世纪的竞争力。有才艺的同学想象能力也会比一般人来的丰富,因为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离不开想象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大家小时候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吧?有位小学老师问孩子们:谁知道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呀?有个可爱的小孩子就说:因为他被爸爸打屁股了!你觉得这个答案好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象力反而在退化,但是在写作的殿堂里,我们可以尽情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神采飞扬。之前的优秀习作大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应当有意识的去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 那么,想象与联想真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吗?究竟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联想呢?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注意听哦,讲完了我可要考考大家的。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都像没见到他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问1:你猜这个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他。” 问2: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明确: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篇教案学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第二讲:意象意境篇 学习要点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 4掌握答题步骤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 (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词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c15424557.html, 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词解读 作者:李一岚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9期 内容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上。该文结合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从了解诗人生平,想象写诗背景;鉴赏诵读诗词,联想写诗意境;联系生活体验,感悟诗中韵味三个方面就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古诗词有效教学,作一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教学联想想象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实施建议,高二下半学期,语文教学进入到《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目前,苏州市各高中选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不像必修课那样重视;二是学生缺少对古诗词相关知识的了解,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境等;三是面对古诗词,学生普遍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尤其是不能展开欣赏古诗词的重要要素——联想和想象。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读者同样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细细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学生正是缺乏了联想和想象,才说不出个中体会,道不明期间内涵。 诗词是极其精炼的艺术,它以少量的文字包孕丰富的思想内容,联想和想象是诗词艺术的翅膀,同样也是诗词鉴赏的触发媒介。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固然是心骛八级、神游万仞;而读者在品读时,必然也需发挥联想、展开想象,思接千载,寻求诗词之中所包含的无尽韵味。据此,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联想和想象来引领古诗词学习,从而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以如下三方面为抓手。 一.了解诗人生平,想象写诗背景 “诗言志”,诗词是诗人抒发自己情感、表达自己志向的载体。诗人的不同经历和社会体验会激发其不同的思想情感并融入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古诗词教学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诗背景对解读诗词,理解其内涵起到关键的作用。引导学生循着诗词中的情感联想到诗人当时的生活与经历,由诗人的生平想象其写作背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解读。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如能由诗人生平展开联想,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指导学生在诵读该诗后,找出隐含诗人情感的诗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问及这两句诗句中诗人的情感是否矛盾时,学生就开始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李白此时已失去抱负,对现实已消极至极;但与此相反,有人认为李白此时的心态还是很豪放的。这时笔者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诗人的生平,此诗为李白离开长安之后所作,李白一生欲为国家出力,最终病倒在赶赴战场的路上,虽然一生屡遭挫折,但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梳理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3、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30秒) 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等级为D。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鉴赏诗歌形象,主要涉及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查形式为概括和分析。现就事物形象鉴赏题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中的形象。 二、什么是事物形象。(1分30秒)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的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三、备考锦囊(1分钟) 1、在高考中,鉴赏景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提问形式: 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意象? ②说一说这一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2、答题步骤解析 答题思路是怎样的?下面就给大家分步骤讲一下。 ①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是什么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内在品性; ③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 ?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字) 2. 诗中的“妇姑”是指 3. 最后一句用了 ______ 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 1 ?“儿女各当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限60 0 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4.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春山多胜事, 兴来无远近, 1 .诗中说“赏玩夜忘归” 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6.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 处,楼台深翠微。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首联在全诗结

10.江南 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千 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 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 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 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 见解。 11.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境分析的方法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境分析的方法 一、诗歌意境的概念 意境: 意: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幅什么意境? 二、常见的诗歌意境种类 概括诗歌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诗歌意境如下: 孤寂冷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雄浑壮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瑟凄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恬淡静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恬淡温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旷达开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常考题型: 1.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本首诗作赏析。 四、诗歌意境解题思路(答题技巧) 答题思路: 1.找出诗中的意象(景物), 2.描述想象的画面, 3.分析诗中的感情。 语言组织形式: 这首诗描写了……意象(景物),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情感。 五、典型例题分析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意境? 课后练习巩固 0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02. 古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运用联想想象鉴赏古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形象的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面貌,风土人情和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2000版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为中小学生推荐了一定数量供背诵的古诗篇目;从1993开始,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继承这笔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积累一定数量优秀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古典文学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提高人文素质,都有很大的裨益。 于是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应试技法的议论就多起来了,这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上。 因为诗歌是运用精炼和富有韵律的语言,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是通过联想、想象,通过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感受、愿望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诗歌的艺术翅膀,诗人是借助它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的。创作诗歌如此,我们阅读诗歌,也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品味作品的诗情。 所以,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时,联想和想象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又是重中之重。在鉴赏古诗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是否善于运用联想想象,是否养成联想想象的习惯,以及是否具有联想想象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鉴赏古诗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 一、理解诗句含义要运用联想想象。

要鉴赏一首古诗词,首先要理解每个诗句的含义。由于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富有跳跃性的,仅理解诗句的字面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深层的含义,也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下阕可分三层:第一层叙写周瑜英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字里行间流溢着词人赞美和羡慕之情,第二层叙写词人自感苍老,壮志未酬。两相对照,顿生叹惋之情。从这两层字面上看,对别人建功立业的羡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叹惋,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强烈地渴慕建功立业。这不难理解。第三层词人洒酒寄情,抒发了“人生如梦”的超脱旷达的情怀,也就是说词人认为建功立业又怎么样,人生短暂,何必自苦。这是字面的意义,也好理解。如果仅从诗句字面意义理解,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这样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问一句:第一、二层表达的对建功立业的渴慕,第三层抒发的是对建功立业的鄙弃,在同一首词中,同一阕词中,前后竟会有如此尖锐的对立和矛盾,如何理解?看来,要理解这首词深层的含义,仅从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运用联想、想象,去深入揣摩词人当时,当地的处境,心境及思想心理的微妙的变化。联想到词人因用诗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谪到黄州的处境;想象一下词人自知北宋国力衰微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时刻关心边境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热忱的心境。当这种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与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冲突时,词人思想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貌似旷达超脱,实是无可奈何,这是词人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曲折的反映。赞颂周瑜也好,自叹苍老也好,洒酒寄情也好,看似矛盾,实际都极其真切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热烈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中的联想想象 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鉴赏必须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那么怎样想象与联想呢?本文试图从诗歌创作虚实结合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按照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理论,虚实结合是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条基本原则,作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也都十分重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也必须抓住实与虚的结合关系去展开想象与联想。常见的做法,我以为可有以下几种。 1、有些诗歌为了笔墨经济和表达需要,常常只写出事物的一些断面,而把中间过程或某些情节省略和跳过。这时就应该抓住诗歌中实写出的一些片断,把省略和跳过的(虚写的)中间内容想象出来,把形象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间,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首联先写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思念雁群的情景,可是颔联却突然展示出高远云天中它那孤单纤小的身影:云海茫茫,路途遥远,它却不避艰难在那里追寻。同时描写了它心意的执著坚定:它望断远处云天也不见自已同伴的身影,但它却好像已经看见了一般;它声声哀鸣,虽不见同伴的应答,却又像已经听到了同伴的召唤。在首联和颔联之间,作者就运用了虚缺的写法,将孤雁先在近处追寻,追寻不到时并未放弃努力,而是千回百转,越追越远,越寻越高,直到高飞云天这样一个苦苦求索的过程省掉了。我们鉴赏这首诗时,首先就应当根椐上下文已写出的部分,运用由部分到整体的相关联想填补虚掉的内容,想象出它追赶雁群的完整过程,从而深刻体验孤雁的执著精神,把握它的完整形象。 2、有些诗歌还常常只是集中突出地展示事物本身的姿态,而不去交代与主体事物相关的任何背景材料,鉴赏时要善于透过事物本身想象出它的广阔背景来。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只是集中笔墨突出地描写石头城的现状:群山环绕、潮水默默拍击、冷月当照(这是实写),对它的历史却只字不提(这是虚写)。鉴赏时就应该通过实写的眼前景象,运用相关或相反的联想,把它过去的无限繁华热闹想象出来:如春风吹送,彻夜笙歌,人声鼎沸,欢乐无时等等。在联想中体验作者的那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3、有些诗歌还经常通过比喻、象征、比拟、夸张等方式,借助某些虚拟的形象去描摩实体形象,鉴赏时应该抓住这些虚拟的形象去类比想象实体事物,从而把握实体形象的特征。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用比喻,主体事物根本没出现。鉴赏时应抓住诗中新妇怕见公婆的情状,想象出作者自已在应试之前担心文章不合时宜,因而惴惴不安的心情。 4、有些诗歌还经常借助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来表现眼前事物,如借助于假想、借助于希望、借助于推测、借助于回忆等等。鉴赏时应抓住这些虚笔联想到它们折射出来的现实。如李煜的词《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通篇写梦,表面上写的是对住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处境的凄凉。作者对他当前的处境不置一词,而是通过梦中生活的繁华进行反照。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鉴赏时就应该抓住梦中情景,从反面想象作者的现实处境。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4.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5.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9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1.(2019·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B[“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2)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意思对即可。) 2.(2019·山东青岛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 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②原:原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