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美国电影史及赏析

美国电影史及赏析(一)

一、教学内容

介绍美国电影发展史赏析电影

二、教学步骤

1.让学生欣赏影片《摩登时代》

2.介绍美国早期电影特点:无声,喜剧。

代表人物:卓别林Charles Chaplin

代表作品:Light of City《城市之光》Modern Times《摩登时代》

The Great Dictator《大独裁者》

3.欣赏影片《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4.互动:让学生谈论感受及评价。

5.介绍美国电影黄金时代(30—50年代)

30年代《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公民凯恩》

40年代二战期间《卡萨布兰卡》反法主题

50年代《教父》the Godfather

6.美国电影复兴(70年代)

乔治. 卢卡斯Star wars 〈〈星球大战〉〉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70s Jaws 大白鲨

80s 夺宝奇兵Empire of the Sun太阳帝国

90s Jurassic park 侏罗纪公园

Saving Privite Ryan拯救大兵

7.欣赏星球大战片段

8.90年代以后的美国电影发展及代表作品

Silence of the Lambs 沉默的羔羊

Lion King狮子王

Forrest Gump阿甘正传

Titanic泰坦尼克号

至今,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世界电影的标志。

美国电影史及赏析(二)

一、教学内容

电影赏析介绍好莱坞

二、教学步骤

1.介绍美国著名动画片

米老鼠和唐老鸭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

小鹿班比美女与野兽狮子王

变形金刚怪物史莱克猫和老鼠

2.1907 弗朗西斯伯格斯基督山伯爵

Francis Borges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至此,美国电影往西部发展。

Marilyn Monroe

Hollywood is a place where theypay you a thousand dollars for a kiss and

fifty cents for your soul.

3.介绍好莱坞标志性建筑

A:Hollywood Walk of Fame 好莱坞星光大道

1958年开始铺设

星光大道地面上星星里的环形标志

电影摄影机----电影电视机----电视

留声机----唱片广播麦克风----广播

悲喜剧面具----现场戏剧

展示图片

介绍香港星光大道,位于九龙尖沙嘴海滨长廊,440米。

B:中国剧院Mann’s Chinese Theater

1927年落成,成为好莱坞及全美最著名的剧院,卓别林、梅兰

芳等都在此举行过演出。

展示图片,介绍剧院门口的百位明星留下的足迹。

C:柯达剧院Kodak Theater

由美国电影与科学艺术学院为奥斯卡颁奖而建,柯达赞助而获命

名权,2001年即74届是启用,成为永久主办地点。

4.简单介绍奥斯卡

1929Academy Awards 学院奖

Oscar Awards 奥斯卡金像奖

所设奖项:

Best Film Award

Best Performance Award

Best Director Award

Best Screenplay Award

Best Cinematography Award

Best Sound Award

Best Score Award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Award

Best Visual Effects Award

Best Costume Design Award

Best Editing Award

Best Make-up Award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ward

Best Short Subjects Award

Best Documentary Award

Honorary Award 荣誉奖

Irving G Thulberg Memorial Award

欧文撒文尔伯格纪念奖

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特别成就奖Scientific or Technical Award 科技成果奖

美国精神之体育发展

一、教学内容

美国精神之体育发展

二、教学步骤

1.呈现历届奥运会奖牌资料

2.介绍美国所举办的4次奥运会

1904年圣路易斯奥林匹克运动会

1932年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4年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

1996年亚特兰大奥林匹克运动会

3.介绍早期美国体育发展史

1864年,首次抽奖赛马活动在纽约举行

1868年,纽约体育俱乐部举办首次室内体育比赛

1869年,首次校际大学生橄榄球赛在新泽西州的布伦斯威克举行

1876年,首次美国校际大学生田径比赛在纽约的萨拉托加举行

1881年,首届全美网球锦标赛在罗德西亚岛的新港举行

1891年,首次篮球比赛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举行

1892年,首次拳击比赛在新奥尔良举行

1894年,首次高尔夫球公开赛在纽约的扬克斯举行

1895年,首次排球比赛在马萨诸塞州举行

4.真正起源于美国的体育运动是basketball和volleyball,在美国,basketball、baseball、American football和hockey一起构成“四大运动

项目”.

5. 观看四项运动的视频片段并介绍影响较大的运动员

6.简单介绍NBA以及姚明、易建联在美国的发展及现状

《教会》电影观后感

《教会》观后感——“they wont go back to the forest, because the devil is there.” 我求的不是死后的公义,而是现世的心安 ——Joseph.(一粒麦子)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制作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期的巴西、巴拉圭、阿根廷三国交界处,此地风光旖旎,秀色怡人,瀑布、丛林、河流―――美得让人窒息。 瓜南尼部落生活区是西葡两国殖民地争议区,此地在南美有着很重要的经济地位。耶稣会教士来传道,并帮助当地人建设家园,有很高的威望,教士们经常违背两国朝廷的旨意,两国逼迫耶稣会撤出南美。18世纪末正是欧洲各国进行全世界殖民扩张的高峰期,同时也是耶稣会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们受到欧洲各国的排挤。 起因: 西葡两国朝廷和罗马教廷派遣红衣主教前往南美,解决耶稣会和朝廷的冲突,两国官员游说主教撤离耶稣会,主教在南美看到当地人的生活不由感叹:“我至今仍纳闷,假如我们没来,这里的印第安人是否会过得更好。” 沉重的盔甲: 罗德利哥是一个雇佣兵,在南美从事奴工贩卖。因一时愤怒杀死了自己的弟弟,痛不欲生,把自己关在教堂的小屋子里,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盖神父鼓励他勇敢面对,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罗德利哥开始了残酷的忏悔折磨,把一幅沉重的盔甲用绳子绑起

来套在肩膀上攀越瀑布岩石,他以这种方式向上帝忏悔,在他的心中盔甲再重也没有十字架重,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折磨都不足以使罪孽得恕。 他这样的忏悔折磨,教士们看了都觉得已经够了,一位教士砍断了绳子,他又一声不吭地跑下去接上绳子重新拉上来―――圣经上说,忧伤痛悔的心,主必不轻看。在教士们的陪同下,罗德利哥拉着沉重的盔甲爬到了瀑布上游瓜南尼人的生活区,显然,瓜南尼人接受了他,尽管他抓走过许多他们的亲人,一个孩子还是割断了绳子,把盔甲推到了河里,得到众人谅解的罗德利哥感动得涕泪横流,泪水、泥水交织在一张脸上的时候,也得到了新的生命。 看似枯燥的题目,宗教,但不是简单故事。电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发生在18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时期,在南美洲关于对当地土著民族是否信教以及当地教会的存亡问题。土著人的奴隶与宗教庇护;欧洲教会势力减弱和政府利益驱使,勾结;西班牙与葡萄牙土地争端;上帝的爱他在哪?相信上帝的人用生命维护的教会却被另外一个同样深信的人摧毁。如果土著人离开了教会,他们将面临奴隶。小女孩:“they wont go back to the forest, because the devil is there.” 结局悲惨,甚至都有点不敢看,不喜欢壮阔的史诗电影命运注定悲惨的结局。 电影镜头拍摄出了唯美的原始自然风光,前半部分电影画面除了音乐之外是安详的,音乐则在许多地方直接暗示了危险的来临。土著

美国电影60-70年代赏析

美国电影60-70 年代赏析 一·前言: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十年的区分也不是说一定在十年内,关键是关联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是很难界定清楚的,只是大概。美国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电影史离现在不太近又不遥远,,所以对其作用与意义的认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然而也因为这个原因讨论它又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了解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电影的崛起也许能指出一条出路。个人认为,任何事物是有联系的。任何艺术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以文艺复兴为参考,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等角度试图了解这一时期的电影特色。之后笔者同时也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是处于一种承上启下或者说是一种近似于文艺复兴的前期的状态。很多电影人开始探索好莱坞辉煌以后的出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二·背景: 表现:笔者认为三十到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始终处于黄金时代,“美国电影中类型影片,在30 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 年代初期有声电影的出现,对白、歌曲和音乐的使用,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而四十到五十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下滑呈现颓势。“美国电影自40 年代末至50 年代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 年5 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 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 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 年前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 年起,“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1948 年,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好莱坞十人案,1951 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许多人被指控为共产党,800 余人被列入黑名单。这场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但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1954,H.比伯曼导演),至今仍受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发生在40 年代中期至50 年代初期的美国“黑色电影”,如B.怀尔德的《加倍赔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邮差总是按两次铃》(1946)和N.雷伊的《以夜维生》(1949),亦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50 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渐消逝。”而七十年代后的美国电影又开始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流派,包括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形式主义Formal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真实电影与后现代电影相继完善并日渐成熟。可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其重要意义。原因:历史方面:美国历史自1960 以后,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 经济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 则仍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 继续增加, 1970 年, 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 社会方面:1960 年初期, 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1960 年代中期, 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由于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集中, 60 年代后期, 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 70 年代初期, 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 是大恐慌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 文化方面:社会摇滚的盛行,嬉皮士的出现,美国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有更强烈的怀疑精神。所以那一时期的电影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三·六十年代电影概况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印年代中期开始解体或转产,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好莱坞之后”的年代里,一些经典题材和类型电影发生了变化。N,雷伊、V,米纳里和D,西尔克使美国情节电影前进了一步,出现了西尔克的《写在风中》(G.R. 希尔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与过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当推顾柯的《窈窕淑女》(1964)、R.怀斯的《西区故事》(1961)和《音乐之声》(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这一时期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

西方电影史分析

【法国】 一、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两个方向、特点及区别 卢米埃尔——纪实主义电影传统 梅里爱——戏剧化电影传统 1、卢米埃尔:电影是“再现生活”; 梅里爱:电影能“改变生活” 2、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 梅里爱:电影的戏剧美学追求是充满幻想、虚构、是浪漫主义的。 3、卢米埃尔: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 梅里爱: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 二、芳森学派 概念:20世纪之初,法国方森城的查尔百代建立百代电影公司,电影艺术家齐卡选拔出一批有才华的艺术家,他们贯彻“通俗化”的制片方针,形成了“方森学派”。 美学主张: 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探求新手法,重视外景,接触社会问题等。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特别重视一般群众,以他们为制片的主要对象。 三、艺术电影运动 概念:法国电影诞生后十余年发展很快,电影院取代集市木棚,高雅人士代替一般群众。这时一个自称为“艺术电影”的制片公司决定拍摄符合这一形势变化的电影。 美学主张: 要把更为严肃的艺术性带到电影当中来,要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音乐家、戏剧舞台艺术家介绍给电影观众。这是一种电影的创作倾向。 四、法国印象派(20世纪20年代初—1924年德吕克逝世) 1、美学主张: 继承了齐卡等人确立的“通俗化”传统,接受了英国和瑞典电影的写实风格的影响,强调电影要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反对豪华虚夸,提倡朴素真切的风格。他们重视一般市民的爱好和要求,把他们看作自己创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表达初始印象以及渗入期间的主观因素,在艺术形式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但不像先锋派那样热衷于形式主义实验。 2、代表: 德吕克(“上镜头”理论、“面具”论)——《沉默》、《西班牙的节日》、《狂热》、《流浪女》 莱皮埃——《黄金国》 冈斯——《车轮》、《拿破仑》 杜拉克夫人——《无情的美人》《太阳死亡》 先锋派电影运动:1925年—20世纪30年代初 五、“纯电影”的美学实验 1、特点(概念): 通过一系列快速组接的独立画面,表现富有节奏的物体与机械的运动,以组成一种视觉的舞蹈和看得见的音乐。 2、作品:

美国往事与教父之差异

美国往事与教父之差异 虽然美国往事与教父同为新主流电影的黑帮片,但导演描写人物、背景、感情的手法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刚看完这两部电影的人往往不会把它们归类到一起。如果将它们拿来评比的话,大家更是各执己见,没有退让的可能性。年轻人也许更喜欢像教父这样紧张、气势恢宏的大片,这是让观者摒气一下子看完的电影。而美国往事则更得阅历丰厚者的欣赏,那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越看就越能了解导演的用心良苦,体会到片中细腻、真实的情感。 我作为一个大学生,一开始自是很难感受到美国往事的丰富涵义。尤其同大家在课堂上一起观看的时候,那些血腥、暴利的场面,那些当时看来低俗的男女关系的描写常常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反感。另外,电影的转场镜头也是困惑我的地方之一,历史的穿插使得我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准,也不能清晰地明白地理解事件的始末。总之,诸多的因素让我不能了解这部电影,甚至看不懂这部电影。后来,因为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重新再看了一遍,同时阅读了大量的影评。现在,我可以说是了解到老师播放这部电影的意义了,就像老师的问题一般,电影开场持续的电话铃声,这些都不是虚设的。 接下来,我就来谈谈我看完美国往事和教父1之后的一些感想,谈谈这两部电影的差异。 1、一部趋于家族,一部趋于朋友和感情 教父描写的大部分是黑手党之间的竞争,中间的权钱交易,利益冲突。电影的主旋律阴沉紧张,伴随着影片故事的发展,家族矛盾愈演愈烈,主角性格在慢慢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一部家族的史诗。教父主要讲述的是家族之间的矛盾,因而影片气势足,气氛紧张。而美国往事则侧重描写的是一群小混混从小到大的情谊,以及他们的集团发展。他们几位各有各的性格特征,他们之间怀有深刻的友谊,他们有许多共同点,许多互相欣赏的地方,同时又存在着差异,这是影片发展的一个背后的导火索。孩童时,那美好的回忆深深地埋藏在他们各自的脑海中,他们自认为兄弟情坚不可摧,为了兄弟可以抛弃女人、可以牺牲自我。美国往事的主角为自己当年的做法懊悔不已,他无法从悲伤中缓过神,最后他也不愿相信朋友一直以来的背叛。影片以一个梦幻似的微笑结尾,我想也许他宁愿忘记有过背叛,他也许在回忆孩童时的天真纯洁的友谊,那段快乐的时光。 2、一部是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发展,一部是时间穿插,同时开头设悬念 教父这部电影的情节展开是随着时间往后的。家族之间的争斗持续进行着,时刻都存在着危机,所以电影从开始到结尾都给人以一种压迫感,紧张感。随着情节的开展,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着,主角在慢慢受到影响,最后的结局也许是出人意料的,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这部电影好像在诉说“环境造就人”,主角最终走上了父亲的老路,一场争夺战又拉开了帷幕。而美国往事这部电影采用片段穿插的形式,将以前种种和现在的情况联系在了一起。在起承转合之间,导演巧妙地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场所或片段作为穿插点,如老年面条通过小洞向外张望时,场景变换成他少年时,由此电影开始描写他们的童年时代。电影开头,面条打开箱子时发现里面塞满了报纸,在此导演向我们埋下了本片一个最大的悬念-----是谁拿走了一百万?带着这个疑问故事继续发展,中间许多场景都在向观众暗示着,但只有到了故事的最后所有的一切才都明朗。美国往事这部影片前后呼应的镜头很多,我们唯有看几遍才能了解其中的细节,知道其用意何在。 3、一部是整体感强,一部细节化多。 教父描写的是整个事态的变化,主要的事件,主要的场景,场面大而宏伟。它的对象是黑手党的头目,所以影片大气,符合黑帮上层人物的形象。本片结构严谨,步步惊心,一气呵成,整体感强。而美国往事更多注重细节的描写,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心理状态、情感状况。人物的命运及最后的结局都可以从影片的细节中找到线索。如儿时面条为小弟的死而杀了人,可见他的兄弟之情,这也成为羁绊他一生的劫。

编导影评写作影视分析 影片分析讲义

影片分析讲义(完整) 诗——听、意象、内心情感 画——视、表现手段、技巧 一、影片分析考察分析重点: 形成一套与自己专业相适合的分析电影的方法。 1、认识与运用分析视听技巧,分析具体影片创作的问题。 2、结合电影化的呈现,把握具体的电影的诗情品格或美学定位的能力。(给影片档次打个分,但要电影化) 3、具体运用所学视听和文学叙事知识的能力。(电影具有文学性,诗是文学的最高形态) 二、考卷以往出现的问题: 1、仅仅对影片进行文学评价。(主题好不好不是首要,关键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看到、听到的来反映主题,反映什么样的主题?即要说出主题如何被看得见、听得到的) 2、仅仅对影片进行泛泛的视听评价。(为什么这样用视听语言?要上升到艺术本质、诗的层面,不能单说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是手段) 3、把电影当作一种媒体文化来评析。(符号、后现代都不是首要需要的,视听特点、诗情的转化及两者关系,对影片基本创作形态——视听形态的认识) 片例:《活着》医院生产一段 侧重的几个方面:结构特色(电影化)、主要指叙事特色(戏剧体和非戏剧体的);分析蒙太奇表现特色——核心、目的、线索;整体视听创作的风格;针对自己专业的特点,选择一个层面(诗与画,时空的结合的范畴) 影片分析的高度: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 时间:文学、音乐(是意会的) 空间:绘画、舞蹈、建筑、雕塑 戏剧的时空统一表现在人物行动上,单视角、场面性; 电影的时空统一也表现在人物的行动上。 《活着》医院一段即是可能够完美结合。时间上,叙事有行动,结合特定历史环境中;空间上,生命在空间上的来回奔跑,并通过音响,段落展开。 主干的行动合成时空,脱离开狭长的走廊,就是文学的,而非电影的。 切到外景,有目的,买馒头不是害人,请大夫的确是押过来的,倒水的特写,缸子的大小; 不能用纪实的眼光来看电影。 行动——指电影的行动,与戏剧行动有交叉,传统戏剧是动作,电影更多的是心理的动作或是作者的主观行动。所有方面都是为了呈现行动。

美国往事剧情

影视剧创作《美国往事》 14110310 许叶平电影开始:1933年 开头先是出现一群杀手在到处寻找“noodles”。在他住处打死他女人,在友人“Fat Moe ”的餐馆杀手们里得知noodles在唐人街的皮影剧院。皮影剧院楼上是烟馆。抽大烟的noodles在新闻上看到他的三个同伙被打死。虚幻中他听到电话铃声,脑海里出现一个狂欢酒会。在酒会上他曾给警察局打过个电话,那个电话导致三人丧生。 从烟馆出来后他在街上看到三具尸首。从死者面部他可以清楚认出自己的同伴。Max 的脸被严重烧毁,难以辨认。他来到Fat Moe 的餐馆,放开反绑在地上的Fat Moe ,他打死留在那里的杀手,从立式大钟里拿走一把钥匙,说他现在有了花不完的钱。 noodles来到纽约中心火车站,打开一个小件寄存厨,从中取出一个重重的行李包。打开包,里面全是旧报纸,让他感到震惊。迷茫之下不知何去。他胡乱买了一张车票离开了纽约。 1968年 年迈的noodles再次出现在纽约中心火车站。租了一辆车来到一座犹太人墓地,那里施工人员正在搬移墓碑。noodles又来到友人Fat Moe 的餐馆。他告诉Fat Moe 他收到一封寄自犹太教堂的信,通知他教堂的坟场迁址,让他来处置亲友坟墓。但三个友人的坟墓在此之前都已经搬迁到一个很漂亮的新址。教堂说他收到的通知是八个月前发出的,而他上礼拜刚刚收到,说明寄信给他的不是教堂。他告诉Fat Moe 这说明有人找到了他的下落,邀请他回纽约另有目的,他有一种不祥预感。 在Fat Moe 的餐馆里noodles看到儿时一群朋友的照片,还有Fat Moe 妹妹Deborah 的照片。他走进熟悉的厕所,墙上的砖孔把他带回到遥远的过去。 1921年 在音乐声中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在厕所后面的杂屋里跳芭蕾。少年的noodles常在厕所里偷看Deborah跳舞。一次被她发现,把他奚落了一顿。女孩也喜欢他。但很不满他的肮脏和无聊。 那时的noodles是一个街混子。跟另外三个同伴掏醉汉腰包,并受雇于一个叫Bugsy 的混子,勒索商贩。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一个比他大一点的混子,名叫Max。他们几个从此一起靠偷抢挣钱。趁一个不光彩的机会制服了街上的巡警,在当地胡作非为。Max带他们在火车站藏了一个行李箱,大家同意每次作案收入的1/2存在箱内共用。因为不想听命于Bugsy,他们被Bugsy一帮人揍了一顿。因此noodles发誓要杀死Bugsy报仇。

演讲观后感写范文

演讲观后感写范文 昨晚上给儿子洗完屁股洗完脚,陪他上床并一起看了会儿“玩具屋”后,老婆接手哄小东西睡觉,我带上卧室门,抬头看钟,十点整。原想写点东西,可打开笔记本后,却径直点开了暴风影音,看了部电影——“国王的演讲”。 想看这部片子也算偶然。上周出差前去逛悠唐,发现正在公映这部片子。不是新片了,听说得了奥斯卡奖的,直觉认为应该不错。本想买两张票叫老婆下班后来看,不过那天没带电影卡,老婆也没时间,遂作罢。后出差在宾馆想用笔记本看电影,发现有720P版本的,无奈网速太差没看成。这么一折腾到搞得心里惦记上了。 其实时间不是很合适,22点多,两个多小时电影,看完后似乎有点太晚了,第二天还要上班。开始时还自欺欺人地想看一半,剩下的明天再接着看。可随着逐渐融入剧情,这种想法不知不觉就消失得干干净净。这几年和老婆在电影院也看过几部片子,但像昨晚这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观影感觉却是许久都不曾有过的。 故事很简单:英王乔治五世的儿子伯蒂(约克公爵)患有严重的口吃,由于他的身份关系,有时会需要面对公众演讲,每每这种时刻都令他痛苦不已。公爵夫人为帮助丈夫治病,四处求医,最后找到了一个澳大利亚人罗格。罗格并不是持有执照的医生,但他有一套矫正口吃的独创的方法,自此伯蒂开始在罗格的帮助下进行语言治疗训练。不久,乔治五世去世,伯蒂的哥哥继位,就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爱德华不顾王室和内阁的反对,执意要与结过两次婚的

辛普森夫人结婚,并为此不惜退位,结果口吃的伯蒂成了国王乔治六世。为履行好肩负的巨大职责,他更加积极刻苦地配合罗格进行矫正训练。随后二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为鼓舞民众,乔治六世以极大的勇气、克服内心的恐惧障碍,在罗格的帮助下,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发表了对全英人民的演讲并大获成功。 整部影片看完后觉得首先应该表扬一下暴风影音,提供的版本很好,720P高清,容量应该很大,但家里2M的宽带,无线上网,播放起来竟然也非常流畅,丝毫没有卡的感觉。片中字幕配合得准确到位,翻译也很够水平,甚至还交代了某些台词的隐藏含义和背景典故。 说说电影本身。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确实非常精彩,这也是这部低成本影片让人感觉好看的重要原因。饰演国王的COLIN FIRTH也算是个老演员了,最早在BJ单身日记看到过他,还有真爱至上,印象中演的都是些典型的英国绅士,儒雅正派,含蓄内敛。在这部片子里似乎显得老了点(也正常,毕竟从BJ到现在过了块10年了么),脸也稍胖了点,不过依然很帅。FIRTH凭自己多年的表演功力将伯蒂演绎得很到位,个人印象深的是其在话筒前那种无助恐慌的眼神,很好地反映出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凭这部片子FIRTH还拿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大奖,从此应该跻身一线男星的行列了,不过正如某影评所说,他配得上拿这个奖。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片中的男二号,澳大利亚演员GEOFFREY RUSH,模样有点像好莱坞的一个老演员(美国往事里的MAX)。这人以前真没怎么听说过,更没有看过他演的片子。百度上查了查居然发现他也是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电影鉴赏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有价值、更实用的英美文化和风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我们所说的电影文化不是指这一传播手段的使用模式或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由这一介质所承载传达的文化内容。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借助何种媒介,其核心都是意义的构成。传播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面,文化借助传播形成,同时又为传播提供意义框架:文化赋予事件、事务及人物以意义,是我们“适应环境、解读生活的主要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把电影看作文化意义建构的竞技场,将意义构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受众。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诸多电影分类当中我们选取了恐怖影片、社会伦理片和爱情片作为代表来浅析英美文化。 一、从恐怖电影中看人自身以及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对现代人来说,看恐怖电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恐怖影片并不那么肤浅特别是经典的恐怖影片,我们还能从它们那种特别的符码演绎中领悟到许多深层的文化。恐怖影片提供的其实是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理性反思。 如恐怖影片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感以及相互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在《惊声尖叫》中,一件件凶杀案不断发生,可是女主人公绝对没有想到原来变态的杀手竟是自己的男朋友。影片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现代人安全感的缺乏,对于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进行了审视。《第六感》不仅是一部悬念手法运用非常到位的心理惊悚片,而且整部片子也在探讨沟通的重要性。片中

西方电影赏析

西方电影赏析 一、简述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特点及代表作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此运动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毫森电影节,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毫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他们提出了一个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番宣言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50年代的西德电影一直处于经济繁荣艺术停滞的境况,由于影片艺术质量的低劣,1961年竟然无法从当年摄制的影片中评选出一部值得授于"最佳影片"的影片。面对这种严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在上述电影节中发表《豪勃豪森宣言》,向旧电影开战,力求西德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快突破创新,振兴民族电影。 在政府的资助下,1965年至1968年,新德国电影运动掀起了第一个创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鲁格的《和昨天告别》,夏摩尼的《禁猎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莱斯》。70年代初,联邦德国议会修改了"电影资助法",由于资金短缺,新德国电影陷入危机。但是有一些导演在危机中苦斗,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导演最受西方电影界的注意,成为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1975年至1979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法斯宾德拍摄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摄的《铁皮鼓》分别在戛纳和美国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新德国电影运动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现高潮,而从1979年开始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西方电影界最受注意的艺术运动。 二、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1939~1942年期间,德·西卡、L.维斯康蒂、德·桑蒂斯及电影理论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他们的论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视线集中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他们的优秀作品有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擦鞋童》(1946)、《温别尔托D.》(1952)和《屋顶》(1956);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1952)、《艰辛的米》(1949);捷尔米的《希望之路》(1950)、《在法律的名义下》 (1949)、《堕落的青年》(1947);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8)等。 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鼎盛时期,它们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如影

美国电影《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左右范文赏析

美国电影《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左右范文赏析 珍珠港是一部战争电影,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希望你会喜欢! 《珍珠港》观后感400字:伟大的开始 这部影片不仅仅体现了爱情的伟大,还体现了友谊的伟大。丹尼得知雷夫坠机消息时意志低沉,他回味与雷夫之间的感情时,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包含伤感,包含对雷夫无尽的思念;当他得知雷夫活着回来时,他又兴奋又不知所措的感情流露,体现了他一面是爱情一面是友谊的左右为难。而另一方面当雷夫知道丹尼抢走了自己最爱的人伊夫琳时他非常生气,然而当战争开始后他一如既往的鼓励他,支持他,指点他逃过敌机的围追;当油耗尽被迫降落,发现有日本军队,他大声的通知“丹尼不要降落有日本军队”他跟本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死却希望好友能够安全;甚至在丹尼的飞机坠落时,他不顾枪林弹雨,冲过去救他,却忘了周围的日本人,最终被包围,而精彩的还有后面,当他看见丹尼被捆,一心想着救他,用枪射死正在捆丹尼的人却忘了自己在敌人的枪口下,另一方面,丹尼看见雷夫即将被射死挺身挡了雷夫的身体而牺牲……如果这些都不能说明友谊的话,那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感情才算真正的友谊了。 《珍珠港》观后感400字:延续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弟弟之间的兄弟之情令我们十分感动,从小到大,哥哥都在保护着弟弟,什么东西都让着弟弟,他们一起长大,又一起参军,一起上战场,为了世界的和平努力着。在弟弟的心

目中,哥哥永远都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的至亲,也是自己的依靠。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珍贵的情感。 影片中的爱情凄美感人,因为战争,相爱的人必须分开,男主人公和弟弟去了遥远的英国,女主人公独自留在了美国。然而最后回来的只有弟弟一个人,在悲痛欲绝中,弟弟的关怀感动了女主角,他们走在了一起。然而数月之后,大难不死的男主角又回来了,看到这种场面他无法接受,只好选择离开,再次踏上去战场的征程。兄弟再一次并肩作战,他们放下彼此的恩怨,抗击着,在紧要关头,弟弟为了保护哥哥,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并祝愿他和女主人公永远幸福,兄弟间恩恩怨怨瞬间化为乌有。最后,男女主人公走到了一起,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延续下去了。 《珍珠港》观后感400字:留下遗憾 昨晚再一次看了珍珠港,心里久久不能平复,总觉得想说点啥,《珍珠港》和《泰坦尼克号》一样,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地方,比如说雷夫和伊芙琳在船边月光下接吻的画面和丹尼带着伊芙琳在空中看日落的浪漫等等,都让我很感动…… 雷夫是个铁血真汉子,他有理想有抱负,他想在战场上展现他的才华,实现他的抱负,同时他的志愿参战还可以保护丹尼,所以丹尼不必上战场拼杀。但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牺牲了他和伊芙琳之间的感情,当伊芙琳决心将自己给予雷夫的时候,雷夫婉言谢绝了,他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回来,他不想给伊芙琳留下遗憾。

2015:再谈《美国往事》里的爱情

2015:再谈《美国往事》里的爱情 整整一学期没有动过笔,当然也没有在忙别的事,只是看了三百多部电影。我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到底有什么意义,只是突然有一天在写论文的时候发现,自己写出来的句子很符合英语语法,然后觉得有必要去反省一下。后来也成功地得出结论:除非抽出一段时间去撸传统文学,并且坚持不撸欧美电影,否则很难有什么改善。当然,我也很明白这是不可能的,根本做不到。 之前有过每两年写一篇《美国往事》影评的想法,并且也觉得这是一个检验自身想法变化的绝佳方式。这样的话,如果活得够久又能坚持下去,最后也可以倒腾出几十篇东西,到了我完全不举的年龄,也可聊以自慰。刚好两天前第一次看了戛纳加长版,对部分内容也有了新的体悟,所以即便句子满是语病或者别扭之极,也应在此刻完成这篇影评。否则,待到霍比特人归来,估计又会攒出一腔废话,要是到时候腹中的存储空间不足,那就不好了。 由于我余下的人生很可能还会比较长,所以这次打算依旧从两年前的冰山一角接着去刨,而不必去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谈论。而且,今天再去回看,两年前自己的想法终究是Na?ve,还有过于碎片化。所以这次打算将全篇分成四部分,以期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这当然不是最好的,但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最合适的。 一、一道排列组合题——关于爱情的公式 我曾经一直觉得艺术只是一种个人体悟,它只是个人阅历的本能体现,而无需用理论去构建其规律与规则。人类情感作为一种十分主观的存在,虽说很难被定为成艺术,但也差相仿佛。所以,我一直不愿意去阅读那种关于指导别人进行主观类活动的书籍,我的路应该由我自己去摸索,无需别人去告诉我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才觉得这种想法实在是过于狂妄和狭隘,世界上有七十亿芸芸众生,而在他们之前,还有难以数计的人曾经在这里活过。人类是不是宇宙中最智慧的生物,我想这绝对是一个可以存疑的问题;而人类是不是宇宙中最自大的生物,我想这很可能是一个有确切答案的问题。你可以一辈子去探索,理想、爱情、事业、生活,然后发现,你探索过的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有前人全部地经历过,没有一丝独特的剩余。所以这次,我想努力用理论去廓清《美国往事》里的爱情,这最终也许会被证明是失败的,但我觉得这绝对是有意义的(这句子果然他妈的像英语)。 也许两性关系中最基本的元素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爱”与“喜欢”:“爱”自然无须解释;“喜欢”在这里是被定义为对于对方性格及为人处世方式的态度,可以说含有比较多的欣赏之意,由此进一步发展,很可能衍生出好感,或者被对方(一部分人)认定为“可以做备胎的人”。那么两性关系就可以用四个词简单地予以概括:男对女爱与否、喜欢与否,女对男爱与否、喜欢与否。这一粗糙的理论当然也能够适用于同性恋人之间,但对于跨种族的,还是无法被包含。 由排列组合可知,两性关系在这一公式下最终会有16种类型(最佳形式为“爱、喜欢,爱、喜欢”,即男女双方相爱且相互喜欢)。也许会有争议,对于双方都不爱的4种类型(即“不爱、喜欢,不爱、喜欢”、“不爱、不喜欢,不爱、喜欢”、“不爱、喜欢,不爱,不喜欢”、“不爱、不喜欢,不爱、不喜欢”)是否属于此次讨论的范畴之内,但我觉得是肯定的,因为我在这里探讨的爱情是包括婚姻(长期同居)的,而且这也可以是恋人相处多年后的一种状态。值得说明的是,这一理论其实是有非常大的漏洞的,好多类型还能表示其他含义(比如“不爱、喜欢,不爱、喜欢”可以表示非常融洽的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就请自行忽略。 二、面条与黛博拉——完形填空 毫无疑问,面条是深爱着黛博拉的,但是关于黛博拉是否爱面条,则一直是有争议的(大多

乱世佳人影评

评乱世佳人以此浅谈个人电影观感为《乱世佳人》这部电影写影评,本无此必要,这部电影的专门影评我想甚至超过了米切尔原著《飘》的书评,豆瓣上也有此部影片数以万计的网友作出过经典的评价,有一些甚至不亚于专业影评人士,对这部电影的感想及评价,我想说的他们都代我说了。虽然如此,我还是想趁此机会用我自己这几年的观影经验和心得做一个简短的 论述。所以在此,我不想对《乱世佳人》本身作太多的赘述,只想以此为锲机谈一下我这几年对于电影的一些观感和看法。这样一部经典,虽历经时代变迁,却经久不衰,这部电影在影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自然是举足轻重,不可替代。每个看完《乱世佳人》并被其艺术性,电影手法,电影风格折服的人,当获知这部电影拍摄于1939年时,无疑都会发出这样一种感慨------- “哇,1939年的人也能拍出这么经典的电影啊!” 浅谈《乱世佳人》 第二次看《乱世佳人》是这个学期的影史艺术欣赏课上,都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我想好的电影也是不厌百回看的。温故而知新,此话实有理。想当年第一次看《乱世佳人》这部电影时,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懵懂,虽说少不经事,但毕竟关于爱情。爱情的主题对青春期的人来说无疑是magic的,男女主人公分分合合,缠绵悱恻,肝肠寸断的情节总敲击着每一根神经,搅动着青春躁动的血液使得血脉贲张。但要说真正看懂的话,实在汗颜。压根一点没懂,唯一心中的印象是

女主人公很美很任性很可怜。克拉克.盖博演的那个家伙简直坏透了,简直是个浪荡的王八蛋,伪君子(这家伙逛妓院,出言不逊,由此我竟然从心里讨厌这家伙,也不知那个时候哪儿来的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看完整部电影也就无外乎这两点,一言蔽之便是女主挺美,男主超坏,女配仁慈,男配懦弱。过了五年,经历过高考磨砺,和大一大二这两年学习的提升,也尝试过爱情的苦果与甜美,加上对电影这以艺术的深入了解,以及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和磨练。再次回头看这部电影却有了新的感觉和味道,这才开始真正感受到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的精湛演技。 首先对这部电影的新感官便是拍摄手法和摄影布光是如此成熟。或许只有懂摄影的人才会懂得电影布光在电影中占有的重大作用,再次回顾这部电影时发现这部电影的用光是如此的精湛的优良。特别是南北战争要结束,北方军队攻破南方时那战火照亮在男女主角的脸上时的场景堪称经典,斯嘉丽坐着马车在夜晚和男主分离时的光线的残影也是那么完美。在我所知道的20世纪电影中,可能只有《教父》《教父2》中的用光才能与之媲美。当然《教父》系列已是退后几十年的事了。 其次是人物的细腻刻画和人物性格的新认识。以前总觉得斯嘉丽这种女人举止轻佻,行为怪诞,实在是不可理喻的女人,盖博演的男主放荡不羁举止放肆。所以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接受艾希礼和他妻子那样稳重,典雅端庄的人物形象和性格。而再次回看,却有另一番感觉。首先是斯嘉丽,除了她的狡黠和傲娇,更进一步的感受到的是她的痴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

好段赏析30篇

《好家伙影评》 好家伙影评精选(一): 《好家伙》: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从少年时期对黑帮老大的崇拜,到入狱出狱后被黑帮重用如鱼得水式的生活状态,再到一步步被身边好友拖进各种命案之中而不能自拔的窘境。当发现贩毒能够大赚其钱,就算被老大警告也肆无忌惮的全身心投入。在察觉到自己将要被除掉的最后时机,反被动为主动揭发了身边所有黑道中人的种种罪行,尽管自己也陷入牢狱生活,总归免得一死,从而演绎了在美国黑道中肆意横行三十年的传奇轶事。 以擅长拍摄江湖气息的马丁斯科塞斯为导演,硬汉人物罗伯特德尼罗为领衔,再加上无可挑剔的真实故事剧本。当此样实力三角进行完美组合之后,此片可与史诗般黑帮巨作《教父》奇名,又具有独特的抒情长诗式的风格。在深入潜出黑帮的残酷无情,亲身体验的家庭伦理和个人情怀的点滴刻画之下,让观众们感受到具有温情一面的别样黑道生活。 影片也深层次的探讨了黑帮做为社会最底层的灰色好处,当社会失去应有的次序时,另一种次序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以最原始的道德标准规约着自己的行为准则,辅助着社会的向前发展。随着礼貌的进步与法律的健全,原始野性的一面终归要退出历史舞台,进而提升自己对生存与欲望的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也就是人类社会从原始向礼貌发展过程中务必的一个环节。 好家伙影评精选(二): 近年来深受欢迎的抗日题材类型剧,因为演员偶像化、人设傻白甜等槽点被疑拉低观众智商,频频遭遇差评。高颜值不等于没有演技,但仅靠颜值绝不足以支撑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如今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看脸就够的,流量担当的美颜盛世如果无法掩盖演技的空洞单薄,到头来还是会被现实啪啪打脸。 雷剧永远都只能是跳梁小丑,真正能够唱大戏的依然是良心制作。 1、坏家伙与好家伙势均力敌,这才是谍战片该有的样貌 《好家伙》的主演李晨,是粉丝心中无人能敌的大黑牛,也是众多迷妹心中的的护花使者。 但是我们似乎忘记以前他是温柔了时光的少年简宁;是亮眼的学霸特种兵吴哲;是睿智的军官张立宪;是为感情义无反顾的吴狄,是霸气不羁的武将臣子李牧。 广电总局年度优秀电视剧7年他入选8部,刨去明星的光环,李晨其实只是个好演员。 在这部剧中,李晨饰演的是反派的接班人时光,亦正亦邪,男人味十足。 作为地下王国的太子爷,去人道、灭情欲是他从小就被灌输的理念;他工于心计、统筹全局,剿灭敌人犹如四两拨千斤,轻易就能将对手玩弄于鼓掌之间。 《好家伙》的开播,让我们看到那个实力派+偶像派演员又回来了。

法国影评人眼中世界最美的100部影片

《电影手册》推出的法国影评人眼中的《世界最美的100部影片》(100 plus beaux films du monde)。 这份由巴黎市政府出面主办的榜单与我们常见的美国Top100不尽相同,称为‘最美的100部’而不是‘最好的100部’,足见法国人浪漫,却毫无娱乐成分。排行筛遴完全是基于影片本身的艺术性和其在电影史上的地位,78位法国资深电影学者的选择,态度严谨,眼光犀利,尽显电影诞生地的独到品味。 巧合的是,排行首位的影片与美国人一样:《公民凯恩》。仔细看下来,有许多我们顶礼膜拜的大师杰作位列其中,也有不少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名落孙山。排行越到后面离我们的年代越近,不是按照国家地区名额划分,大部分来自于是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传统电影强国,没有一部中国影片上榜,亚洲的只有日本和印度。 每个榜单的出炉,必定伴随争议,人人心中都有个最佳。但毫无疑问,如果一个电影爱好者能看全这100部杰作,离资深影迷就不远了。存异不求同,唯一的遗憾,只是名单不够大,名额不够多,装不下200部,300部,更多的第七艺术。 1 Citizen Kane 公民凯恩( 奥逊?威尔森Orson Welles) /美国 2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猎人的夜晚(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 / 美国 3 La Règle du jeu 游戏规则( 让?雷诺阿Jean Renoir) / 法国 4 Sunrise日出(费德里希?W?茂瑙F.W. Murnau) / 美国 5 L' Atalante,亚特兰大号(Jean?Vigo让?维果)/ 法国 6 M / M就是凶手(弗里茨?朗Fritz Lang) / 德国 7 Singin' in the Rain雨中曲(斯坦利?道内,基恩?凯利Stanley Donen et Gene Kelly) / 美国 8 Vertigo 晕眩(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 / 美国 9 Les Enfants du paradis 天堂的孩子(马塞尔?卡内Marcel Carné) / 法国 10 The Searchers 搜索者( 约翰?福特John Ford) /美国 11 Greed 贪婪(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Erich von Stroheim) / 美国 12 Rio Bravo 赤胆屠龙( 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 / 美国 13 To Be or Not to Be 戏谍( 刘别谦Ernst Lubitsch) /美国 14 Tokyo Story 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 / 日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