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数:9

2、实验项目数:4

3、适用专业:适用于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和针推等本科专业。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实验教材: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训练实验操作技术。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根据实验报告,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智能热板仪、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热板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观察延胡索的镇痛作用,并使学生了解热板法镇痛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调节好热板的实际温度后,每次取小鼠1只,放入观察桶内,依次记录自放入观察桶至出现舔足所需时间,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将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然后将其分成2组,分别灌服醋制延胡索煎剂和生理盐水。给药后的15、30、60、90、min测定各鼠痛阈值,将结果记入表内,按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各鼠痛阈平均值计算用药后痛阈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提高率== 给药后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给药前平均痛阈值

(六)实验器材:RB—200智能热板仪、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二、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活血化瘀药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3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红花煎液,采用毛细玻管法,分别测定给药前后的凝血时间。

(六)实验器材:毛细管、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三、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作用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反应实验,了解乌头的毒副作用。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白鼠分成2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一定浓度的乌头煎液,观察给药后的中毒症状,直至死亡,并即时记录时间。

(六)实验器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时钟。

实验四、中药苦杏仁对小鼠镇咳作用的观察(氨水引咳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氨水引咳法观察中药苦杏仁的镇咳作用,并了解氨水引咳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2组,分别苦杏仁煎剂和生理盐水。用氨水引咳,观察和记录小白鼠咳嗽潜伏期和一定时间内的咳嗽次数。

《方剂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6学时

2、实验项目数:2

3、适用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本科

4、开课学期:第4-5学期

5、实验指导书: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

通过实验教学,帮助阐明复方作用的机理,剖析药物配伍的关系,提高对方剂立法组方理论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课堂讲授内容的领会,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严格态度和责任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的科研打下基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根据实验课到课情况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评分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台式天平、婴儿秤、注射器、解剖器械、兔固定器、灌胃开口器、胃管、量杯、烧杯、鼠笼、水浴锅、喷雾玻璃钟罩、雾化吸入器等。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大、小承气汤泻下作用的观察与比较(3学时)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2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为峻下之剂;小承气汤由大承气去芒硝而成,为轻下之剂。本实验通过测定大、小承气汤在胃肠道内的移动长度,观察两方对胃肠道蠕动功能的影响,理解大黄与芒硝相配伍的意义。

(五)实验内容提要

取15只小白鼠(18-22g),分三组,称重,编号,禁食24小时后分别灌胃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生理盐水,用量为0.2ml/10g,20分钟后处死小白鼠,剖腹取出肠胃,分离肠系膜,①测量小肠的总长度和药液移位长度,并观察肠管外观,计算每只小白鼠药液在肠内移动的距离占小肠总长的百分率。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台式天平、鼠笼、灌胃器、解剖器械、尺子等共15套。

实验二.小青龙汤平喘实验的观察(3学时)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而致咳喘的常用方,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此次实验主要观察小青龙汤中有关药物的不同配伍对平喘疗效的影响,从而加深对方剂组方、配伍规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五)实验内容提要

取体重250g左右雄性健康豚鼠12只,随机分成哮喘组、用药1组、用药2组、用药3组等4组。实验前一天先作初步筛选,将豚鼠逐一放在玻璃钟罩内,在恒温下超声喷入0.4%磷酸组织胺液,持续喷60秒,然后密切观察豚鼠反应,若在2.5分钟内抽搐跌倒,表明该豚鼠对磷酸组织胺敏感,可以选用;反之,若超过2.5分钟不跌倒则为不敏感,不予选用。

每次实验用豚鼠12只,分为4组,并涂上不同颜色作标记,然后分别腹腔注射小青龙汤1.5ml 和生理盐水1.5ml,0.5小时后放入钟罩内并超声喷入组织胺1分钟,观察四组豚鼠引喘反应。哮喘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用量为6 ml/ kg;用药(1)组分别灌胃麻黄9g、桂枝9g、干姜6g、细辛6g、半夏9g、甘草6g、芍药9g、五味子6g的煎剂,配成每ml含生药1 g,用量为7.2ml/ kg;用药(2)组分别灌胃麻黄9g、桂枝9g、干姜6g、细辛6g、半夏9g、甘草6g的煎剂,配成每ml含生药1 g,用量为5.6ml/ kg;用药(3)组分别灌胃麻黄9g、桂枝9g、半夏9g、甘草6g、芍药9g、五味子6g的煎剂,配成每ml含生药1 g,用量为6 ml/ kg。①观察用药后豚鼠呼吸频率、喘息等改变,从而比较小青龙汤中的不同药物配伍对平喘疗效的影响。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喷雾玻璃钟罩、雾化吸入器、台式天平、鼠笼、灌胃器、秒表、注射器。

注:总学时90学时以上,开设2项实验;总学时75-89,开设1项实验;总学时75学时以下,不开设实验。

《中医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 .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9学时

2、实验项目数:4

3、适用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骨伤专业本科

4、开课学期:第2-3学期

5、实验指导书: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医诊断实验教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传统中医诊断内容进行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对中医络脉望诊、舌诊客观化、脉诊直觉和脉诊客观化有一个直观的观察和了解,以加深对中医诊断学理论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为培养中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根据实验课到课情况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评分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脉象仪、心电图机、示波器、心电图纸、仿生手臂(模拟脉象仪)、DVD、电视机、微循环检测仪、微循环分析软件、显微镜、香柏油、冷光源、分规、剪刀、直尺、脉枕、载玻片、载玻架、盖玻片、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

五实验项目

实验1 络脉望诊——多部位微循环观察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2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多部位微循环仪的使用方法。

2、熟悉甲襞、舌尖、球结膜等微循环的指标、检测方法及正常值。

3、掌握常见的甲襞微循环变化与诊断意义。

(五)实验内容提要:

1、常规爪甲望诊:按传统检查方法进行,并将结果填在《检测记录》专栏中。

2、甲襞微循环观测:应用普通显微镜,按甲襞微循环观察方法,对左手无名指进行微循环观察。

3、应用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进行舌尖、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

4、根据甲襞、舌尖、球结膜微循环观察检测方法和指标,依次逐项检测,并将结果及时填在《检

测记录》的专用表格内。对其中典型的或疑似的视野、图象可绘出草图或进行显微摄影。整理《检测记录》,完成《实验报告》。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多部位微循环检测仪、微循环分析软件系统共2套;普通光学显微镜30台、冷光源等30台。

实验2 脉图描记与分析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医脉图研究的脉象仪原理、结构。

2、掌握中医脉象仪的使用方法和脉图的描记过程。

3. 掌握脉图参数的分析,辨识中医脉象的位、数、形、势等特征,判断脉图所示脉象名称。

4、了解常见的病理脉象的脉图变化特征。

(五)实验内容提要:

1、描记十个取脉压力段的脉图系列。

2、描记并分析最佳脉图。

3、绘出P—h趋势曲线图。

4、判断脉图并对脉图进行了中医脉象命名。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脉象仪、心电图机、示波器、心电图纸、分规、DVD、电视机、剪刀、直尺等共12套。

实验3 脉象模拟实验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脉象模拟装置(MM-3脉象模型)的使用方法和诊脉的过程,及脉诊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

2、把握脉诊的部位及诊脉的基本方法

3、把握脉象要素分析,辨识中医脉象的位、数、形、势等特征。

4、把握十六种模拟脉象搏动特征。

(五)实验内容提要:

1.实验者平心静气,调整好自己的呼吸

2.找准关部,中指定关,三指并齐以指目按脉脊(指目约与皮肤呈45°),指力先轻后重,再由重到轻,轻轻地推移,或三指施加不同的压力,体会寸关尺三部脉象变化。

3.会所诊脉象的位数形势,并记录各脉象的特征。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模拟脉象仪2套,共8台、机械秒表8只。

实验4 舌苔脱落细胞检测分析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2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舌苔脱落细胞标本的制作和染色,掌握操作方法。

2、熟悉舌苔脱落细胞检验的指标及方法。

3、熟悉正常舌象舌苔脱落细胞学正常范围。

4、了解异常舌苔的脱落细胞的变化。

(五)实验内容提要:

1、舌苔标本的采集方法:根据实验对象的组织情况,首先将不同舌苔进行分组编号:白苔组、黄苔组、剥脱苔组。然后每组进行分别涂片

2、涂片的固定:按上述方法制作的舌苔涂片,必须在标本干燥前尽快投入95%的乙醇固定液内,以防细胞破坏。固定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

3、涂片的染色方法:巴氏染色法。染色反应;胞核蓝色,胞浆粉红色。

(六)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显微镜30台、载玻片、载玻架、盖玻片、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共30套。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3学时

2.实验项目数:l

3.适用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骨伤等专业本科生使用

4.开课学期:第1~2学期

5.实验指导书: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具有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这些基础理论是否符合生命的规律,是否有其科学的依据,均需要予以验证。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是用现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手段来解释和论证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某一基本原理的实验。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一个直观的观察和了解,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严谨态度和责任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中医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根据实验课到课情况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评分。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0T注射器、注射针头、毫针、玻片、手术剪、小鼠盒、秒表。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验观察

(一)实验类型:综合性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5人

(四)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气能行血”的原理及凝血机制。2.熟悉凝血检测方法及正常值。

(五)实验内容提要:

1、小鼠随机分为蒸馏水对照组5只、人参煎剂组5只。

2、实验前小鼠禁食24小时,正常给水。实验开始前2小时各灌蒸馏水、50%人参煎剂一次[1],剂量按0.04ml/10g给药[2]。

3、实验开始前0.5小时各灌蒸馏水、50%人参煎剂一次[1],剂量按0.04ml/10g给药。

4、给药后0.5小时后,在小鼠尾端剪断其尾,将血液滴入玻片上,每隔30秒用毫针观察一次,看是否有凝固的细丝,记录凝血时间并编号。

5、分别记录每只小鼠的凝血时间并填入表,并进行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 适用专业: 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 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 二、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 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数:9 2、实验项目数:4 3、适用专业:适用于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和针推等本科专业。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实验教材: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训练实验操作技术。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根据实验报告,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智能热板仪、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热板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观察延胡索的镇痛作用,并使学生了解热板法镇痛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调节好热板的实际温度后,每次取小鼠1只,放入观察桶内,依次记录自放入观察桶至出现舔足所需时间,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将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然后将其分成2组,分别灌服醋制延胡索煎剂和生理盐水。给药后的15、30、60、90、min测定各鼠痛阈值,将结果记入表内,按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各鼠痛阈平均值计算用药后痛阈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提高率== 给药后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给药前平均痛阈值 (六)实验器材:RB—200智能热板仪、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二、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活血化瘀药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3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红花煎液,采用毛细玻管法,分别测定给药前后的凝血时间。 (六)实验器材:毛细管、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三、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作用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反应实验,了解乌头的毒副作用。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白鼠分成2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一定浓度的乌头煎液,观察给药后的中毒症状,直至死亡,并即时记录时间。 (六)实验器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时钟。 实验四、中药苦杏仁对小鼠镇咳作用的观察(氨水引咳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氨水引咳法观察中药苦杏仁的镇咳作用,并了解氨水引咳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2组,分别苦杏仁煎剂和生理盐水。用氨水引咳,观察和记录小白鼠咳嗽潜伏期和一定时间内的咳嗽次数。

中药学大专业各方向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本科使用) 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 中药药剂学兼属于药物应用与工艺学学科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中药药剂学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印证、巩固和扩展教学内容,还能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为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验中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 预习实验内容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合理安排实验顺序与时间。要明确每个处方中药物与辅料的用途。 2. 遵守实验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保持实验肃静,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物品带离实验室。 3. 重视药剂卫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的白工作服。先将工作台面擦洗干净再开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台面、地面的整洁,各种废弃物应投入指定位置,不能随手乱丢,更不能弃入水槽内。完成实验后,应将容器、仪器清洁,摆放整齐,台面擦净,经教师同意后方能离开。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器材,清扫教室,关好水、电、门、窗。 4. 细心操作称量药品、试剂时,要在称量前(拿取时)、称量时和称量后(放回时)进行三次核对。称量完毕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对剧毒药品更要仔细名称与剂量,并准确称取。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好条件,认真操作每一道工序,以保证成品质量。实验成品应标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并交教师验收。实验中遇到问题应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他人。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整洁、严谨、冷静、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实验风格。 5. 正确使用仪器、注意安全使用仪器时要按使用方法正确操作,不熟悉操作方法时,应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各种仪器、容器使用时要注意轻拿、轻放,用毕要清洁后放回规定位置。 6. 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考察学生分析总结实验资料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亦是评定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 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 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 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促使学生热爱中 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 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 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 队合作精神。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 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 “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 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了解中 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 85 味常用中药 ( 或有代表性 ) 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 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熟悉约 70 味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 解约 74 味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初步了解中药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及相关的行业 需求。 3. 技能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正确掌握中药的药性和应用、同类药物间的 异同比较以及重要配伍等知识,了解临床辨证用药特点,具有一定的中药学知识应用能力;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观摩见习中药材饮片标本,了解中 药饮片的性状特征及传统辨识经验,对常用中药饮片初步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一个学期,课程重点是讲授中药基本理论和各药的功效主治, 包括一些特殊用法和特殊使用注意,同类药物间的异同比较、重要配伍等基础理论知识;使 学生正确掌握中药的药性和应用,学习临床辨证用药的特点, 培养其遣方处药的准确性与灵活性;难点是对中药性能,配伍和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对重点章节药物功效主治 等知识的掌握。重点章节主要有第1~ 4 章、第 10~ 18 章、第 20~ 29 章。难点章节是第6~8 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药学》教学以结合PPT 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法为主,其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 教学,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运用 PBL 教学法,在教学中 要多开展分组讨论的教学活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并强化、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药药剂学 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ZH21303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时:(总学时72、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20) 学分:4 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课程简介: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在新内容上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本门课程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利用图表、实物、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技能训练中强调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观点,努力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中药药剂现代化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由于本课程学时总数严重不足,为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在完成本大纲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的前提下,讲课学时、实验教学、教学方法及教学顺序,可根据各学期情况适当调整。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4、5 周学时:5 课程性质: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得与要求:通过本课程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得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得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得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她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得起源与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得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教学得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瞧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得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得含义,中药得起源与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得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得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得关系,道地药材得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得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与适时采集中药得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得含义、目得与方法;药性理论就是总论得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得含义及中药治病得基本原理;中药得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得目得、原则与药物“七情”得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

《中药学》教学大纲

目录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4) 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 (4)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作用 (4) 第一节概述及四气五味 (4) 第二节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5)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5)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5)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6) 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 (6) 第二章清热药 (6) 第三章泻下药 (7) 第四章祛风湿药 (7) 第五章化湿药 (7)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8) 第七章温里药 (8) 第八章理气药 (8) 第九章消食药 (9) 第十章驱虫药 (9) 第十一章止血药 (9)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10)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0) 第十四章安神药 (11)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11) 第十六章开窍药 (11) 第十七章补虚药 (12) 第十八章收涩药 (12) 第十九章涌吐药 (13) 第二十章杀虫止痒药与拔毒生肌药(外用药) (13) 实验教学大纲 (14) 主要参考书目 (20) 中药学学时分配表 (21)

理论教学大纲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二)内容: 1.中药概念; 2. 起源、发展史; 3. 主要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了解常用的炮制方法。 2.熟悉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3.熟悉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二)内容: 1.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2.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3.炮制的目的: 4.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其目的主要有: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2)增强药物的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 (5)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概述及四气五味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熟悉四气五味的概念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二)内容: 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是指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制备、应用等方 面的学科。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 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教学目标、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药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概 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药 性归经等基本概念,以及中药的药理学、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理论知识。其次,培养学生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的掌握。学生需要学 习中药的质量标准、药材的鉴定方法、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等相关知识。最后,培养学生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 应用范围、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 防治措施。 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基本理论、药材学、药物制剂学、药理学和 临床应用等方面。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 药性归经等内容。药材学主要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定、质量控制等知识。药物 制剂学主要包括中药的制剂种类、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药理学 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临床应用主要包 括中药的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内容。 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践 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实验、实习、临床观摩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的质

量控制和制剂技术,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技能。 中药学的评价方式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理论知识的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论文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实践技能的评价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实习评价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制剂和临床应用的实践能力。 总之,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恰当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中药学基本理论 (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 (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 (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 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 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 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 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2.教学难点: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

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 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 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人们对健康 和自然疗法的重视,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增加。为了培养更多具备中药 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应运而生。 一、课程概述 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是课程概述。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药学的 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重要性。同时,还会概述中药学专业 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学专业的基础。 二、基础理论 在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中,基础理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 包括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学的分类和特点,以及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中药学的基础理论,掌握中药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为 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药材学 中药材学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药 材的分类、采集、质量评价和加工制备等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中药材学, 了解中药材的特点和用途,掌握中药材的选购和鉴别方法,以及中药材的加工 和制备技术。 四、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主要

介绍中药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中药鉴定的技术和要求。学生需要通过 学习中药鉴定学,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能够准确判断中药的真伪和质量。 五、中药制剂学 中药制剂学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主要 介绍中药制剂的分类、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中药制 剂学,了解中药制剂的特点和应用,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 六、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 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以及中药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中药药 理学,了解中药的药理特点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七、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临床应用是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最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 主要介绍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疗效,以及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学生需要通 过学习中药临床应用,了解中药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能够合理选 择和应用中药。 综上所述,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是培养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重要依据。通过 学习教学大纲中的各个部分,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学大纲还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 指导和参考,促进了中药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

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 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 中药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药学教 学大纲是指对中药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进行规范和总结的文件。它旨在明 确中药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中药学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中药学的概述 中药学教学大纲首先对中药学的概述进行了阐述。它介绍了中药学的定义、研 究对象、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对 中药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二、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是中药学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的药性作用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学生可以 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药学的药物学基础 中药学的药物学基础是中药学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中药的来源、 采集、加工和贮藏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作用、 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学生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物 学特点,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四、中药学的药材学基础 中药学的药材学基础是中药学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药材的分类、鉴别、质量评价和药材资源的保护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学生可以了解 中药材的特点和质量要求,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支持。

五、中药学的方剂学基础 中药学的方剂学基础是中药学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中药方剂的分类、组成、配伍原则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学生可以了解 中药方剂的特点和应用规律,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六、中药学的质量控制 中药学的质量控制是中药学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中药的质量标准、质量检验方法和质量控制原则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学生可以了 解中药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的方法,为中药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保障。 七、中药学的研究方法 中药学的研究方法是中药学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药的研究设计、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学生可以了解中药学 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中药的研究和创新提供支持。 总结起来,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涵盖了中药学的各个方面,从中药学的概述 到中药学的研究方法,都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中药学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做出 贡献。同时,中药学教学大纲的内容也为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和方法支持。

中药学 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涉及到中药的起源、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中药学的教学大纲是指在中药学课程中所 要涵盖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的总结和概括。 一、中药学的基础知识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分类和命名规则等内容。学生 需要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中药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以便更好地理 解中药学的其他内容。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性 味归经,了解中药的性质和味道,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学生 还需要了解中药的归属经络,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三、中药的功效与应用 中药的功效与应用是指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和疗效。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 功效与应用,了解中药在不同疾病和症状中的应用,以及中药的治疗原理和方法。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正确使 用中药。 四、中药的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学 生需要学习中药的药理作用,了解中药对不同系统和器官的作用,以及中药的 药效和药物相互作用。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

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 五、中药的质量控制 中药的质量控制是指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方法。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质 量控制,了解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方法,以及中药的质量控制流程和方法。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中药的质量问题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便在临床 实践中选择高质量的中药。 总之,中药学的教学大纲涵盖了中药学的基础知识、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 功效与应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中药的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中药学 的教学大纲,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学的知识体系和应用价值,为将来的临床实践 和中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药学的教学大纲是中药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中药学素养和临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实践教学大纲

中药学实践教学大纲 中药学实践教学大纲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制备、应用及其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中药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中医药学生中药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探讨中药学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一、中药学实践教学目标 中药学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正确运用中药学知识进行药物制备、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具体目标包括: 1. 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学生应了解中药的来源、性能、制备方法、药物成分和作用机制等基本理论知识,理解中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学生应学会制备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软膏等中药制剂的方法和流程,掌握制剂的质量控制要点。 3. 掌握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生应学会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检验、指纹图谱分析等技术手段。 4. 掌握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应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和基本原则,能够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中药方剂。 二、中药学实践教学内容 中药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方面。 1.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中药饮片制备、中药制剂制备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以及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亲自操作,了解中药的制备过程和质量控制的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实习内容: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的辨识、炮制和质量评价,以及中药制 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实践。学生通过实习,可以亲自接触中药材,了解中药材 的特征和质量评价方法,提高辨识和评价能力。 三、中药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药学实践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实习实践和 案例分析等。 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讲解 中药的来源、性能、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等。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中药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 识和实验技能。 3. 实习实践:通过实习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中药材,学习中药材的辨识、炮 制和质量评价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中药材市场、中药制剂企业等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和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中药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和解决问题。 四、提高中药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 为了提高中药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中药学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 力和实践经验。教师可以参加培训班、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药学 课程类型:选修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制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中医学基础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类中药性能及应用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配伍知识及现代研究,为今后应用及开发中草药奠定基础。 教材重点包括总论部分的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第五章中药的配伍;各论各章节的药物功效、适用范围及配伍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为将来从事中药教学、研究及生产等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重点:中药、中药学的概念 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的产地、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难点:常用的炮制方法,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重点:四气五味的概念,升降浮沉的概念,归经的概念。 难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重点:中药配伍的目的 难点:中药配伍用药的原则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重点:十八反,十九畏 难点:中药配伍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重点: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剂量大小的确定依据。 难点: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 第八章解表药 重点: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难点:麻黄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九章祛风湿药 重点: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难点:防风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章清热药 重点: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难点:金银花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第十一章温里药 重点: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难点:附子等重点药物的性能、功效与应用,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第十二章芳香化湿药 重点:芳香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 1. 中药学概述 -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 2. 中药基础 -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 中药炮制与保存 -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 3. 中药材 -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4. 中药制剂 - 中药煎剂与汤剂 -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 5. 中药药效学 - 中药药理学基础 -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 7. 中药临床应用 -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理解 -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2. 技能与能力 -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 3. 分析与综合 -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 中药学(对外交流)、中药学(知识产权保护)、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实验学时] 45 学时 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 《中药药剂学实验》是与《中药药剂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为主的、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旨在提供中药药剂的制备与相关实验技能的培训。实验内容包括各种剂型的制备及其质量检查。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典型药剂的制备,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性质、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等,以验证、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为创制新的中药药剂、剂型与工艺打下初步基础。 (2)通过实验与教学见习,了解生产药剂常用设备的结构、性能,以及使用与保养方法。 (3)训练操作技术,培养正确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实事求是的记录习惯和独立总结实验资料的能力。 (4)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查阅并分析有关实验内容的文献资料,培养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散剂的制备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散剂制备工艺过程: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包装。 (2)掌握含特殊成分散剂、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掌握散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4)掌握粉碎、过筛、混合的基本操作。 2、实验内容 (1)冰硼散的制备 (2)苯巴比妥散剂的制备 3、实验仪器 乳钵、普通天平、药筛(120目)等。 4、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二液体药剂的制备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溶液性液体药剂的基本制备方法。 (2)掌握溶液剂、混悬剂和乳剂中附加剂的使用方法。 2、实验内容 (1)碘酊或复方硼酸钠溶液 (2)胃蛋白酶合剂 (3)复方硫磺洗剂 (4)松节油擦剂或液状石蜡乳 3、实验仪器 烧杯(50ml)、玻璃漏斗(6cm、10cm)、量筒(100ml)、乳钵、普通天平、玻璃棒、滤纸、电炉等。 4、实验学时 5学时 实验三常用软膏剂基质的制备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 (2)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的加入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2、实验内容 (1)油/水型乳剂基质 (2)水/油型乳剂基质 3、实验仪器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专业、中药制药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药学是中药学专业除中药制药方向、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 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及300味常用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等相关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 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0余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作参考。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本学科的教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68学时,标本见习为4学时,中药学共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五章,各论分21章。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赵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教改创新教材《中药学》(第2版)附配套卫生部CAI课件。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中药学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81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8学时,标本见习学时为4学时,多学科感知性实验为9学时。理论共分为总论和各论2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分5章,主要内容为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药的来源、采制和炮制;中药的性能和应用等内容。第二部分各论共21章,主要内容为各章节药物的概论和具体中药的功效主治性味归经以及运用时注意的内容等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