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学》实验指导

《中药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解表药的识别

【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章药物的识别,能辨识常用的解表药物。

【实验要求】

1.全面掌握以下几味药物: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

叶、菊花、柴胡、葛根。

2.熟悉本章其他药物的功效及用途。

【实验器材】

解表药饮片标本。

【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理论讲解本次实验需要掌握的内容: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也称为发表药。

解表药根据其性能可分成发散风寒与发散风热两类,分别用治风寒表证、风湿表证与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而兼有表证者。

1、麻黄Mahuang

【来源】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

【采收炮制】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状特点】细长圆柱形,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木质茎。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棱线,粗糙。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裂片2,先端反曲,基部筒状。质轻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黄绿色略呈纤维性,外圈绿黄色,中央髓部暗红棕色。炼蜜炒后为蜜炙麻黄,深黄色,显粘性。气微香,味微苦涩。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水肿;支气管哮喘。

【用法用量】煎服,3~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慎用。

2、桂枝Guizhi

【来源】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等省区。

【采收炮制】常于春季割取嫩枝,晒干或阴干,切片或切段用。

【性状特点】药材为长圆柱形,有分枝,细枝略呈四棱形,直径2~9mm。表面红棕或紫棕色,微有光泽,有纵皱纹,可见叶痕、芽痕及细点状皮孔,较粗枝条皮部作环状横裂,细枝皮部易剥露出棕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横断面皮部薄,褐棕色,木质部黄白色或灰黄色,髓部略呈方形。微有清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

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3、紫苏Zisu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我国南北均产。

【采收炮制】夏秋季采收。阴干,生用。

【性状特点】紫苏梗为方柱形,四棱钝圆,直径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节稍膨大,有对生叶痕或枝痕。体轻,质硬,难折断。断面裂片状,皮部易剥落,木部黄白色,有细密的放射状纹理,髓部白色,疏松或脱落。气微香,味淡。紫苏叶多皱缩卷曲破碎。湿润展平后,为卵圆形,两面紫色,或上面绿色,下面紫色;叶柄紫色或紫绿色。质脆,有时带嫩枝,枝直径2~5mm,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主治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胎动不安,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

4、荆芥Jingjie

【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及江西等地。多系人工栽培。

【采收炮制】秋冬采收,阴干切段。生用、炒黄或炒黄。

【性状特点】药材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小坚果棕黑色;药材横切段称荆芥咀,长约1cm,切面纤维状,黄白色,中间有海绵状白心。花穗为荆芥穗,长2~9cm,直径约7mm,淡棕色或黄绿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荆芥穗炒炭后呈黑褐色,称芥穗炭,香气减弱,味涩。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发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炒炭)。

主治感冒,头痛,风热目赤,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崩漏下血,便血痔血,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5、防风Fangfeng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东北及河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炮制】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性状特点】长圆柱形,下部渐细,长15~30cm,直径0.5~2cm,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环纹上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体轻,质松,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皮部呈浅棕色,散布黄棕色油点;木质部浅黄色,形成层环棕色。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应用】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主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症,腹痛泄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

6、羌活Qianghuo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主产于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

【采收炮制】多于初春及秋季采收,干燥,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略弯曲的根茎,环节紧密似蚕,称“蚕羌”。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点状或瘤状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外皮脱落处呈棕黄色。根茎环节疏生似竹节者称“竹节羌”。呈不规则环节状而多分枝者称“大头羌”。类圆柱形根及根茎者称“条羌”。有茎基及叶鞘残基、纵纹、皮孔。横切片为类圆形及不规则片状,直径0.5~2cm,厚2~4mm。皮部棕黄色,有黄色分泌腔,称“朱砂点”,木质部黄白色,放射状,呈菊花样纹理,髓黄色至黄棕色。纵切片为长条形,皮部及髓为黄棕色,之间为白色条状的木质部。气香。味微苦而辛,条羌气味较淡。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应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重,风寒湿痹,肩背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7、白芷Baizhi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杭白芷的根。主产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采收炮制】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祁白芷为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5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及支根痕,有皮孔样的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硬,断面类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纹棕色,明显圆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1/3,具放射状纹理,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周边灰棕或黄棕色,气芳香,味辛、微苦;杭白芷与祁白芷近似,主要不同点为横向皮孔样突起成四纵列排列,根成类圆锥形而具四纵棱,即方头圆身。断面形成层环,木质部略呈方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1/2,余皆同祁白芷。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主治感冒头痛,鼻渊,鼻塞,齿痛,风湿痹痛,白带过多,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

8、薄荷Bohe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茎叶。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

【采收炮制】收获期因地而异,一般每年可采割2~3次,•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状特点】茎方形,有节和对生分枝,直径0.2~0.4cm,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展平后为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绿色,或枯黄色,稀披茸毛,有腺点。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形。气芳香清凉,味辛凉。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气郁滞,胸闷胀痛,痧胀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9、牛蒡子Niubangzi

【来源】为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浙江等地。

【采收炮制】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状特点】倒长卵形,稍弯曲,长5~7mm,直径2~2.5mm。灰褐色、灰棕色,有紫黑色斑点,有纵脊5~8条,中肋有时明显突出。二端平珙,较长的一端圆盘状,有凹窝状果柄痕。果皮较硬;种皮淡黄白色,胚肥厚,具油性。无臭,味先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痄腮喉痹,瘟毒发颐。【用法用量】煎服,3~10g。炒用寒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10、桑叶Sangye

【来源】为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的叶。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采收炮制】霜后采收,晒干,生用或制用。

【性状特点】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叶柄,叶片展平后为卵形、宽卵形,长8~15cm,宽7~13m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齿,有的作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色绿色或浅黄棕色,可见小疣状突起;下表面色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咳嗽,肺燥干咳;肝阳眩晕,肝热目赤,血热吐衄。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11、菊花Juhua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由于产地、花色及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白菊花、杭菊花、滁菊花。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和四川等省。

【采收炮制】花期采收,阴干生用。

【性状特点】杭菊花为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数个相连成片。总苞由3~4层苞片组成,苞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舌状花数轮,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无腺点。管状花多数,黄色,外露。气清香,味甘、微苦。怀菊花为不规则的球状或压扁状,直径1.5~3cm,离散。舌状花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在金黄色腺点。管状花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肝热目赤,肝虚目暗,肝阳眩晕,痉挛抽搐,疔疮肿毒。【用法用量】煎服,10~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滁菊花)。

12、柴胡Chaihu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前者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后者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

【采收炮制】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性状特点】北柴胡为圆锥形或长圆锥形,常有分枝,长6~15cm,直径0.3~0.8cm,根头膨大,顶端残留多个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有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圆形或类圆形,直径0.3~1.5cm,有的呈片段,厚0.8~1.2cm,切面淡黄色,皮部薄,棕色或棕黄色,木部宽广,黄色,年长者强烈木化呈数层环纹,形成层明显。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多不分歧。根头顶端密被纤维状叶基残余。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紧密环纹或横向疣状突起。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外表面黑棕色或红棕色,切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体轻松,略具败油气。加醋拌炒为醋柴胡,呈黄褐色,质干脆,具醋气。加鳖血拌匀,文火炒干为鳖柴胡,具腥气。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主治少阳表证,感冒发热,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散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使用注意】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13、葛根Gegen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采收炮制】春秋两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或煨用。

【性状特点】粉葛根药材为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长12~15cm,直径4~8cm,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残余的外皮为灰棕色。横切面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纤维性较弱。气微,味微甜。野葛为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从纵皱纹,粗糙,有的见横向皮孔及数条明显筋脉。切面粗糙,纤维性强。易纵向撕裂,纹理不明显。质韧,体轻,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举陷。

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疹出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用法用量】煎服,10~15g。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二)学生就中药标本进行辨识

(三)学生提问并复习本次实验的内容。

实验二清热药的识别

【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章药物的识别,能辨识常用的清热药物。

【实验要求】

1.全面掌握以下几味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

蒲公英、板蓝根、鱼腥草、射干、白头翁、生地、玄参、丹皮、赤芍、青蒿、地骨皮。

2.熟悉本章其他药物的功效及用途。

【实验器材】

清热药饮片标本。

【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理论讲解本次实验需要掌握的内容: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等五类。

1、石膏Shigao

【来源】石膏为一种矿石,即含结晶水硫酸钙(CaSO4·2H2O)。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省区皆有蕴藏,主产于湖北、甘肃及四川,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

【采收炮制】全年可挖。研细生用或煅用。

【性状特点】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主治外感热病,壮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外治疮疡溃烂,久不收

口,湿疹浸淫,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知母Zhimu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及东北等地。

【采收炮制】春、秋季均可采挖,除去茎苗和须根晒干为毛知母,剥去外皮晒干者为知母肉。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状特点】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骨蒸潮热,阴虚消渴,肠燥便秘。【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3、栀子Zhizi

【来源】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长江以南。

【采收炮制】秋冬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性状特点】本品呈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黄红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一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应用】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黄疸尿赤,热淋涩痛,血热吐衄,

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4、夏枯草Xiakucao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采收炮制】夏季当果穗半枯时采收,晒干。

【性状特点】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主治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高血压症。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5、黄芩Huangqin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采收炮制】春秋两季采挖。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性状特点】根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须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或已成空洞。气微,味苦。饮片:为横切的圆形薄片,厚约1mm,表面黄绿色,形成层环明显、棕色、皮部暗黄绿色,木部黄色,导管群明显,排成不连续的环,中心黄棕色,腐片状,有时中空。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主治湿温暑温,湿热痞闷,黄疸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血热吐衄,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用。

本品又分枯芩即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6、黄连Huanglian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干燥,生用或清炒、姜炙、酒炙、吴茱萸水炒用。

【性状特点】

1.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黄连”,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2.雅连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单枝稍弯曲,粗壮,长5~10cm,直径0.3~1.2cm;过桥较长。断面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髓部多裂隙。

3.野黄连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单枝稍弯曲,结节紧接成连珠状,无光滑的过桥;顶端留有7~10cm的叶柄。

4.云连根茎多的单枝,稍弯曲,较细小,长2~5cm,直径2~4mm;节间明显,呈连珠状;表面棕黄色,少有过桥。质轻,易折断。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胃肠湿热,泻痢呕吐,高热烦躁,痈疽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2~10g;研末吞服1~1.5g,日三次。外用适量。炒用降低寒性。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7、黄柏Huangbai

【来源】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檗(关黄柏)和黄皮树(川黄柏)除去栓皮的树皮。•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

【采收炮制】清明前后,剥取树皮,刮去粗皮,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切丝,生用或盐水炙、酒炙、炒炭用。

【性状特点】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新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关黄柏厚2~14mm。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主治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痢黄疸,疮疡肿痛,湿疹湿疮,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8、金银花Jinyinhua

【来源】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采收炮制】夏初当花含苞未放时采摘,阴干。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使用。

【性状特点】外表黄色或黄褐色,被有短柔毛及腺毛,基部有绿色细小的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无毛。剖开花蕾则见5枚雄蕊及1枚雌蕊。花冠唇形,雌雄蕊呈须状伸出。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痈肿疔毒初起,红肿热痛,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暑热烦渴,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9、连翘Lianqiao

【来源】为木犀科落叶灌木连翘的果实。产于我国东北、华北、长江流域至云南。野生、家种均有。

【采收炮制】白露前采初熟果实,色尚青绿,称青翘。寒露前采熟透果实则为黄翘。青翘采得后即蒸熟晒干,筛取籽实作连翘心用。以青翘为佳,生用。

【性状特点】干燥的果实的呈长卵形,长1.5~2cm,直径0.6~1cm。顶端尖,基部有小柄,或已脱落。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青翘多不开裂,绿褐色,表面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种子多数,细长,一侧有翅,黄绿色。老翘自尖端开裂,或裂或两瓣,表面棕黄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主治痈肿疮毒,痰核瘰疬,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淋涩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者。

10、蒲公英Pugongying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带根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采收炮制】夏秋两季采收,洗净晒干。鲜用或生用。

【性状特点】干燥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cm,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或已脱落。叶皱缩成团,或成卷曲的条片。外表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叶背主脉明显,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疖,利湿通淋。

主治痈肿疔毒,乳痈内痈,目赤肿痛,毒蛇咬伤;湿热下注,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亦可用治产后乳汁不通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11、板蓝根Banlangen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特点】

1.板蓝根(菘青、菘蓝) 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有些可长40cm,直径0.3~1.2cm。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并有淡黄色横长的皮孔。根头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暗绿色叶柄残茎,叶柄痕以及密集的疣状突起。质实而脆,折断面略平坦,皮部淡棕白色至淡棕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而后涩。

2.马蓝根(南板蓝) 根茎呈圆柱形,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mm,有时分叉。表面灰棕色,膨大的节上生着细长略弯曲的根,节上方残留短的地上茎,茎上有对生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中央有髓。细根稍柔韧。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温病发热,大头瘟疫,咽喉肿痛,痄腮肿痛,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肝虚寒者忌用。

12、鱼腥草Yuxingcao

【来源】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采收炮制】夏秋间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状特点】茎多呈扁圆形,表面暗棕色,节明显,具纵直皱纹,有的带地下茎,节上着生细须根。质脆易断,断面纤维性,叶互生。皱缩,完整者呈心形,上表面暗绿或暗棕色,下表面灰绿或灰棕色,茎顶着生花穗,呈暗棕色。气微香,味辛。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主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喘,热毒疮疡,湿热淋证,淋沥涩痛,湿热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13、射干Shegan

【来源】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射干的根茎。•主产于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采收炮制】全年均可采挖,以秋季采收为佳。除去苗茎、须根,洗净,晒干,切片。

【性状特点】为不规则的结节状块茎,偶有分支。长10~30cm,直径1~1.5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斜向或扭曲的环状皱纹,排裂甚密,下面及两侧散有多数细根及根痕。一面存有中部陷下的茎痕,似皿状。若加工时经火燎过,常可见到烧焦的黑斑。质坚硬易折断,断面黄色,近皮部有一淡黄色环。有微弱的香气,味苦,咀嚼后唾液变黄。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主治咽喉肿痛,痰多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或慎用。

14、生地黄Shengdihuang

【来源】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主产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及东北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亦有栽培。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热邪伤阴,舌绛烦渴,阴虚内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热毒斑疹。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15、玄参Xuanshen

【来源】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的根。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陕西、福建等省,野生、家种均有。

【采收炮制】立冬前后采挖,反复堆晒到内部色黑,晒干、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本品吴类圆柱形,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向皮孔及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性味归经】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主治热病伤阴,身热夜甚,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内热消渴,

目赤咽痛,大头瘟疫,瘰疬痰核,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滞,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16、牡丹皮Mudanpi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植物牡丹的根皮。产于安徽、山东等地。

【采收炮制】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状特点】本品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的裂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浅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粉性,淡粉红色。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用法用量】煎服,6~12g。散热凉血生用,活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17、赤芍Chishao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采收炮制】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

【性状特点】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

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反射状纹理明显,有的现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仆损伤,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18、青蒿Qinghao

【来源】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的全草。广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炮制】夏秋两季采收。鲜用或阴干,切段入药。

【性状特点】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短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有香气,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应用】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主治热邪伤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19、地骨皮Digupi

【来源】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根皮。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采收炮制】初春或秋后采挖,剥取根皮,晒干,切段入药。

【性状特点】呈筒状或槽状及不规则的片状,长短不一。外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具纵横纹或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脱。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而后苦。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应用】凉血退蒸,清肺降火。

主治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内热消渴,肺热咳喘,血热吐衄,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二)学生就中药标本进行辨识

(三)学生提问并复习本次实验的内容。

实验三泻下药、祛风湿化湿药的识别

【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章药物的识别,能辨识常用的泻下药、祛风湿化湿药物。

【实验要求】

1.全面掌握以下几味药物:大黄、芒硝、独活、木瓜、川乌、秦艽、防己、桑寄生、威灵仙、藿香、苍术、厚朴、砂仁

2.熟悉本章其他药物的功效及用途。

【实验器材】

泻下药、祛风湿化湿药饮片标本。

【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理论讲解本次实验需要掌握的内容:

(一)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本类药物,根据作用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及峻下逐水药三类。

1、大黄Dahuang

【来源】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

【采收炮制】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干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性状特点】本品呈类圆柱形、圆柱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7cm,直径3~10cm,除尽外表皮者表面黄棕色之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应用】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血热吐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热毒疮疡,

肠痈腹痛,产后瘀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湿热淋证;外治水火烫伤。【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2、芒硝Mangxiao

【来源】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碱土地区。

【采收炮制】将天然产品用热水溶解,过滤,放冷析出结晶,通称“皮硝”。再取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与皮硝共煮,取上层液,放冷析出结晶,即芒硝。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的白色粉末称玄明粉(元明粉)。

【性状特点】本品为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颗粒。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质脆,宜碎,断面呈玻璃样光泽。无臭,味咸。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泻下,软坚,清热。

主治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腹痛;外治乳痈,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目赤肿痛,肠痈初起,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二)祛风湿药

凡以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即称祛风湿药。

1、独活Duhuo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

【采收炮制】秋末或春初采挖。晒干。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根略呈圆柱形,下部2~3分枝或较多,长10~30cm。根头部膨大,圆锥状,多横皱纹,直径1.5~3cm,顶端有茎、叶的残基或凹陷,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有隆起的横长皮孔及稍突起的细根痕。质较硬,受潮则变软,断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数散在的棕色油室,木部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微麻舌。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

【功效应用】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主治风寒湿痹痛,外感风寒挟湿表证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

2、威灵仙Weilinxian

【来源】为毛茛科攀援性灌木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根及根茎。前一种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应用较广。后两种部分地区应用。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生用。

【性状特点】

1.威灵仙根茎呈柱状,1.5~10cm,直径0.3~1.5cm,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呈细长圆柱形,稍弯曲,长7~15cm,直径0.1~0.3cm;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间常有裂隙,气微,味微苦。

2.棉团铁线莲根茎呈短柱状,长1~4cm,直径0.5~1cm。根长4~20cm,直径0.1~0.2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断面木部圆形。味咸。

3.东北铁线莲根茎呈柱状,长1~11cm,直径0.5~2.5cm。根较密集,长5~23cm,直径0.1~0.4cm;表面棕黑色,断面木部近圆形。味辛辣。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应用】祛风湿,通经络,消骨硬。

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诸骨哽咽。

【用法用量】煎服,5~15g。治骨哽可用30~50g。

3、川乌Chuanwu

【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湖南等地。

【采收炮制】夏、秋季采挖,晒干。生用或制后用。

【性状特点】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若作散剂或酒剂,应减为1~2g,入汤剂应先煎0.5~1小时,外用适量。一般制后用,生品内服宜慎。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不宜久服,生品只供外用。

4、木瓜Mugua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灌木贴梗海棠和光皮木瓜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皱皮木瓜”。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北等地。安徽宣城产者称“宣木瓜”,质量较好。

【采收炮制】夏、秋二季果实绿黄时采摘。皱皮木瓜置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后晒干;光皮木瓜纵剖成二或四瓣置沸水中烫后晒干。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果实长圆形,多呈纵剖对半的长圆形,长4~9cm,宽2~5cm,厚1~2.5cm。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黄色。种子扁长三角形,多脱落,脱落处平滑光亮。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饮片:多呈半环形,少数为半圆形,直径3.5cm,果肉宽约7mm,厚约5mm,边缘红棕色。切面肉红色,有的内侧附有棕红色种子。

【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舒筋活络,除湿和胃,消食。

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吐泻转筋,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胃酸过多者不宜用。

5、秦艽Qinjiao

【来源】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主产于陕西、甘肃、内蒙古、四川等地。

【采收炮制】春、秋二季采挖,晒干,去芦头,切片用。

【性状特点】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面柔润,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残存的茎有纤维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

色。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功效应用】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剂量可用至30g。

6、防己Fangji

【来源】为防己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汉防己)或马兜铃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广防己(木防己)的根。汉防己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粉防己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成块状,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cm。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横沟而呈结节状的瘤块样。质而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广防己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略弯曲,长6~18cm,直径1.5~4.5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沟纹;除去粗皮的呈淡黄色,有刀刮的痕迹。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粉性,有灰棕色与类白色相间连续排列的放射状纹理。无臭,味苦。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

【功效应用】祛风湿,止痹痛,利水消肿。

主治风湿痹痛,水肿膨胀,湿热脚气,手足挛痛,疥癣疮肿。

【用法用量】煎服,5~10g。祛风止痛宜木防己,利水退肿宜汉防己。

【使用注意】本品大寒,易伤胃气,体弱阴虚,胃纳不佳者慎用。

7、桑寄生Sangjisheng

【来源】为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植物桑寄生和槲寄生的带叶茎枝。前者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后者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河南等地。

【采收炮制】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生用。

【性状特点】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1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2~5cm;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似革质,气无,味淡。

【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三)化湿药

凡以化湿运脾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因其多具芳香之气,故也称为芳香化湿药。

1、藿香Huoxiang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

【采收炮制】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趁鲜切段用,或阴干生用。

【性状特点】全草长30~60cm,多有对生的分枝。老茎多呈方圆形,直径2~6mm。表面灰棕色,毛较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黄绿色,中心有白瓤。嫩茎略呈方形、密被茸毛;质脆易折,断面灰绿色。叶有柄对生,叶片灰绿色或黄绿色,多破碎皱缩,质柔软而厚。香所浓厚,味微苦而凉。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开胃止呕。

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暑闭,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藿香叶偏于发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鲜藿香解暑之力较强,夏季泡汤代茶,可作清暑饮料

2、苍术Cangzhu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茅术、南苍术)或北苍术的根茎。前者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名茅苍术。后者主产于内蒙古、山西、辽宁等地。

【采收炮制】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残茎,晒干。水或米泔水润透切片,炒微黄用。

【性状特点】苍术根茎呈不规则链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有残留茎基或茎痕。质地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在有多数橙黄色毛状结晶(起霜)。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北苍术根茎呈疙瘩状或结节状圆柱形。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点。香气较淡,味辛、苦。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主治湿温发热,胸腹胀满,泻泄,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表证,雀目夜盲。

【用法用量】煎服,5~10g。

3、厚朴Houpo

【来源】为木兰科落叶乔木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产于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地。

【采收炮制】4~6月剥取,根皮及桂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姜汁制用。

【性状特点】为干皮、根皮、枝皮,均卷成筒状。干皮: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约2~7mm。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的椭圆形成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较平滑,划之显油痕,有发达的细小结晶。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层灰棕色,颗粒性,内层紫褐色,纤维性,有油性,可见多数小亮星。枝皮:皮薄,呈单筒状,质脆,易折断。根皮:呈单筒状或不规则片状,多弯曲劈破,细小。质硬,易折断。味苦、辛辣。姜厚朴(制厚朴)有较强的姜辣味。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主治湿阻中焦,胸闷腹胀,腹痛呕逆, 胸闷喘咳,肠胃积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煎服,3~10g。

4、砂仁Sharen

【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阳春砂或海南砂或缩砂的干燥成熟果实。阳春砂主产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海南砂主产于广东、海南岛及湛江地区。缩砂产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以阳春砂质量为优。

【采收炮制】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打碎生用。

【性状特点】壳砂即干燥成熟的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三棱状长圆形。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种子成团,具白色隔膜,分成三室,子粒饱满,棕褐色,有细皱纹。气芳香浓厚,辛凉,味微苦。果柄不超过2cm,间有瘦瘪果。砂仁壳为剥下的果皮,为瓤形或压成片状。表面红棕色、棕褐色或绿褐色,有许多小刺。内表面光洁,色泽较淡。砂仁为除去外果皮的种子团,种子呈钝三棱状的椭圆或卵圆形,分成三瓣。表面灰褐色,破开后内部灰白色,味辛凉微辣。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湿阻中焦,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泻泄,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5~10g。宜后下。

二、学生就中药标本进行辨识

三、学生提问并复习本次实验的内容

实验四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的识别

【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章药物的识别,能辨识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物。

【实验要求】

1.全面掌握以下几味药物:茯苓、薏仁、泽泻、车前子、木通、茵陈、金钱草、虎杖、附子、干姜、肉桂

2.熟悉本章其他药物的功效及用途。

【实验器材】

利水渗湿药、温里药饮片标本。

【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理论讲解本次实验需要掌握的内容:

(一)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利水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1、茯苓Fuling

【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培植,主产于云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采收炮制】7~9月采挖。堆置“发汗”后摊开晒干,再行“发汗”、晾干,如此反复3~4次,最后晾至全干。生用。

【性状特点】

1.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

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色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3.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应用】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脾虚湿泻,心悸,失眠。【用法用量】煎服。10~15g。

2、薏苡仁Yiyiren

【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

【采收炮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皮。生用或炒用。

【性状特点】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4~8毫米,宽3~6毫米。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淡棕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本品力缓,用量宜大。除入汤剂、丸散外,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3、泽泻Zexie

【来源】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

【采收炮制】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用微火烘干,撞去须根及粗皮,以水润透切片,晒干。炒或盐水炒用。本品又名建泽泻。

【性状特点】

1.建泽泻呈椭圆形或长圆形,如鸭蛋而稍短。个大小不等,一般长约3~10厘米,直径约2~3厘米。表面黄白色,有较宽的横曲纹作岗状。全体附有细根痕、稍刺手;有的则光滑。有许多蜂窝状小凹点及凸起的小疙瘩。质坚实较重或轻松。断面浅黄白色、面腻而有粉性;有的有黄筋。无臭、味甘微苦。

2.川泽泻形状和建泽相似。唯个较小、皮较粗糙、顶端四周多有大小疙瘩突起、粉性小、质较松、气味与建泽泻相同。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痰饮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5~10g。

4、车前子Cheqianzi

【来源】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前者分布全国各地,后者分布北

方各省。主产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

【采收炮制】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生用或盐水炙用。

【性状特点】

1.大粒车前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稍扁、长2毫米,宽1毫米。表面淡棕色至黑棕色。放大镜下观察,全体微有细皱纹、种脐淡黄色,椭圆凹窝状。气微,味带粘液性,其水煎液呈强粘稠性。

2.小粒车前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长圆形,稍扁,长1~1.5毫米,宽不足半毫米,其余与上种相似。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肺经。

【功效应用】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主治水肿,淋证,暑湿泄泻,目赤涩痛,目暗昏花,痰热咳嗽;原发性高血压。【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宜布包。

5、关木通Guanmutong

【来源】为马兜铃科藤木植物东北马兜铃的藤茎。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

【采收炮制】秋季采收。晒干,切片,生用。

【性状特点】呈长圆柱形、稍扭曲、长约1米,直径1.5~3厘米,两端平截,表面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浅纵沟及斑状浅棕色残余栓皮,具微膨大的节、每一节上有一明显的枝痕、质坚体轻、不易折断、横切面黄色和黄白色、皮部较窄、色较深,木部宽广、整齐环列为小孔与类白色射线相间呈蜘蛛网状、髓部不明显,摩擦残余粗皮、有樟脑样臭。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主治热淋涩痛,心烦尿赤,水肿脚气,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据报道,关木通60g水煎服,有致急性肾衰竭者。故用量不宜大。

6、茵陈蒿Yinchenhao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等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等地。

【采收炮制】春季幼苗约三寸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根皮杂质,晒干。生用。【性状特点】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株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绒毛。茎细小,直径1~3毫米,质脆、易折断。茎上或由基部着生多数具细长叶柄的叶,叶柔软,皱缩并卷曲,多为2~3回羽状细裂或掌状裂,裂片线形或略呈卵形,长2~6毫米,成簇。气微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主治黄疸,湿温,湿疹,湿疮。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7、金钱草Jinqiancao

【来源】为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神仙对坐草)的全草,习称大金钱草。江南各省均有分布。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情况 1、实验总学时数:9 2、实验项目数:4 3、适用专业:适用于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和针推等本科专业。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实验教材: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训练实验操作技术。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根据实验报告,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智能热板仪、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五、实验项目 实验一、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热板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观察延胡索的镇痛作用,并使学生了解热板法镇痛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调节好热板的实际温度后,每次取小鼠1只,放入观察桶内,依次记录自放入观察桶至出现舔足所需时间,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将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然后将其分成2组,分别灌服醋制延胡索煎剂和生理盐水。给药后的15、30、60、90、min测定各鼠痛阈值,将结果记入表内,按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各鼠痛阈平均值计算用药后痛阈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提高率== 给药后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给药前平均痛阈值 (六)实验器材:RB—200智能热板仪、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二、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凝血时间的影响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活血化瘀药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3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红花煎液,采用毛细玻管法,分别测定给药前后的凝血时间。 (六)实验器材:毛细管、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三、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作用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乌头对小白鼠的毒性反应实验,了解乌头的毒副作用。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白鼠分成2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一定浓度的乌头煎液,观察给药后的中毒症状,直至死亡,并即时记录时间。 (六)实验器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时钟。 实验四、中药苦杏仁对小鼠镇咳作用的观察(氨水引咳法) (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 (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三)每组人数:3-5人;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氨水引咳法观察中药苦杏仁的镇咳作用,并了解氨水引咳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 将小鼠分成2组,分别苦杏仁煎剂和生理盐水。用氨水引咳,观察和记录小白鼠咳嗽潜伏期和一定时间内的咳嗽次数。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 适用专业: 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 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 二、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 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中药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解表药的识别 【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章药物的识别,能辨识常用的解表药物。 【实验要求】 1.全面掌握以下几味药物: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 叶、菊花、柴胡、葛根。 2.熟悉本章其他药物的功效及用途。 【实验器材】 解表药饮片标本。 【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理论讲解本次实验需要掌握的内容: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也称为发表药。 解表药根据其性能可分成发散风寒与发散风热两类,分别用治风寒表证、风湿表证与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而兼有表证者。 1、麻黄Mahuang 【来源】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 【采收炮制】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状特点】细长圆柱形,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木质茎。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棱线,粗糙。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裂片2,先端反曲,基部筒状。质轻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黄绿色略呈纤维性,外圈绿黄色,中央髓部暗红棕色。炼蜜炒后为蜜炙麻黄,深黄色,显粘性。气微香,味微苦涩。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水肿;支气管哮喘。 【用法用量】煎服,3~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慎用。 2、桂枝Guizhi 【来源】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等省区。 【采收炮制】常于春季割取嫩枝,晒干或阴干,切片或切段用。 【性状特点】药材为长圆柱形,有分枝,细枝略呈四棱形,直径2~9mm。表面红棕或紫棕色,微有光泽,有纵皱纹,可见叶痕、芽痕及细点状皮孔,较粗枝条皮部作环状横裂,细枝皮部易剥露出棕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横断面皮部薄,褐棕色,木质部黄白色或灰黄色,髓部略呈方形。微有清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

《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供中药等专业用) 《中药鉴定学》实训指导书 主编彭志芬 副主编王小平周铁文 编者彭志芬王小平周铁文 陈文吴卫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07年7月

前言 《中药鉴定学》是阐述中药鉴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为中药学、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中药材栽培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中药学各专业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基本原则》和《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实训指导书在编写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力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与国家药品标准、中药现代化要求相统一,与《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相关学科的内容相衔接,注重吸收中药鉴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教材整体内容的优化,力求内容充实、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全书内容包括总论、植物药类、动物药类、矿物药类、中成药类的实验指导5大篇,共40项实验。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业务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和完善。 《中药鉴定学》编写组 2007.7

《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组织制片 【实验时数】2学时 【实验地点】中药鉴定学实验室 【实验器具准备】显微镜、培养皿、毛笔、刀片等;稀甘油、甘油醋酸试液、水合氯 醛试液。 【实验要求】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徒手制片的制作和永久制片的制作过程,注 意事项 【实验内容】熟练显微镜的使用,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药材的横切片或纵切片,操作简 便,迅速,制成的切片能保持其细胞内含物的固有形态,便于进行各种显 微化学反应。熟悉永久制片的制作过程 【实验内容方法】 (一)徒手切片法 徒手切片法主要用于临时制片,制片迅速,更为重要的是制片过程中没有复杂的化学处理,可以观察到植物的天然色彩,真实地反映植物细胞组织的本来面目,也利于显微化学的观察,因而必须熟练掌握。 1、材料的软化 (1)热水浸泡法:材料置600C温水浸泡数小时。本法适用于纤细的根茎、根、全草、叶、花等质软而细薄的材料。 (2)水煮法:材料置沸水中煮一段时间,软后取出。本法适用于软质的根、根茎、茎木、皮类等材料。 2、切片方法 (1)手持法:先将材料断面削平,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材料下端,用中指或无名指托住,使材料高出拇指和食指,并注意食指应略高于拇指以防切片。然后用右手平拿刀片,刀口向内,并与材料的断面平行,切时应用臂力以轻微均匀的动作向后拉切,不得断续,更不得来回拉力,切片以薄而透明,组织、细胞形态清晰者为好。 (2)夹持法:取夹持物切成适当大小,纵向剖开一定深度,将材料夹入按手持拉切,切下的片子放入培养皿中即可。

中药分析实验指导

中药分析实验指导 中药教学部

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 二OO五年二月 前言 《中药分析》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及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中药分析实验》是继《中药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而开设的实验课程,是中药学专业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实验课程。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熟悉常用中药及其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制定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标准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本教材的编写力求遵循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药学类专业教育的需要,并注重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及中药分析的特色。 本教材中收载了比较成熟且基本技能训练效果较好,又切合理论课程基本要求的中药分析实验共12个,实验性质涵盖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三种类型。每一实验都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提要、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和思考题五个部分,实验内容项后附有涉及实验结果及相关内容的思考题,对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大有裨益。本实验教材力求选用最新研究资料,密切联系教学、生产和科研实际,对中药类本科专业学生适用。 生物信息学院中药学教学部 赵颖编著

2005年02月 目录 中药分析实验的一般知识 (3) 实验一中药制剂的显微定性鉴别………………………………………………??5 实验二中药制剂的理化定性鉴别………………………………………………??6 实验三重量法测定苦参片中苦参总碱的含量…………………………………??7 实验四甲苯法测定中药制剂中水分含量………………………………………??8

中药学毕业实习实验报告

中药学毕业实习实验报告 实习实验报告 中药学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习目的 中药学实习实验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中药饮片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药剂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习实验内容 本次实习实验包括中药饮片的制备、鉴别与质量控制、含量测定及品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1. 实验一:中药饮片的制备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习中药饮片的制备工艺,包括饮片的采集、加工、炮制等过程。通过学习掌握中药制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领,学生将体会到制剂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科学规范。 2. 实验二:中药饮片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学生将学习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了解中药饮片鉴别的关键点和技巧。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将学会使用显微

镜、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进行饮片的质量分析和质量控制。 3. 实验三:中药饮片的含量测定 学生将学习中药饮片的含量测定方法,了解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技术,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将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进行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4. 实验四:中药饮片的品质评价 学生将学习中药饮片的品质评价方法,了解中药饮片的外观、气味、味道等指标的评价标准。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将学会使用量筒、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进行饮片的品质评价。 三、实习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在实验一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成功制备了若干种中药饮片,并了解了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发现制备过程中的时间、温度、加工方法等因素对饮片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在实验二中,学生使用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对所制备的中药饮片进行了鉴别和质量控制。通过对样品的外观、气味、味道等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出样品的真实性和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中草药的提取、制备、质量控制等实验,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二、实验原理。 1. 中药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水、醇等溶剂进行提取,得到中草药提取物。 2. 药物制剂,将中草药提取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制备成颗粒、丸剂、散剂等各种剂型。 3. 质量控制,对中草药提取物和制剂进行质量分析,包括外观、含量测定、溶出度等指标的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材。 1. 仪器,提取仪、干燥箱、离心机、pH计、紫外分光光度计等。 2. 药材,黄芪、当归、川芎、桂枝等。 四、实验步骤。 1. 药材提取,取一定量的药材,用水或醇进行提取,得到药材提取物。 2. 药物制剂,将药材提取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制备成颗粒、丸剂、散剂等各种剂型。 3. 质量控制,对制备的药物制剂进行外观、含量、溶出度等指标的测定,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药材提取物的质量分析,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药材提取物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其有效成分含量。 2. 药物制剂的质量分析,对制备的药物制剂进行外观、含量、溶出度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中药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对中药的提取、制备、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中药研究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对中药药剂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不断提升自己,为中药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参考文献。 1. 《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 2. 《中药学》。 以上为本次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谢谢阅读。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是指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制备、应用等方 面的学科。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 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教学目标、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药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概 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药 性归经等基本概念,以及中药的药理学、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理论知识。其次,培养学生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的掌握。学生需要学 习中药的质量标准、药材的鉴定方法、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等相关知识。最后,培养学生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 应用范围、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 防治措施。 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基本理论、药材学、药物制剂学、药理学和 临床应用等方面。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 药性归经等内容。药材学主要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定、质量控制等知识。药物 制剂学主要包括中药的制剂种类、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药理学 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临床应用主要包 括中药的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内容。 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践 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实验、实习、临床观摩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的质

量控制和制剂技术,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技能。 中药学的评价方式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理论知识的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论文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实践技能的评价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实习评价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制剂和临床应用的实践能力。 总之,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恰当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 中药学(对外交流)、中药学(知识产权保护)、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实验学时] 45 学时 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 《中药药剂学实验》是与《中药药剂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为主的、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旨在提供中药药剂的制备与相关实验技能的培训。实验内容包括各种剂型的制备及其质量检查。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典型药剂的制备,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性质、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等,以验证、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为创制新的中药药剂、剂型与工艺打下初步基础。 (2)通过实验与教学见习,了解生产药剂常用设备的结构、性能,以及使用与保养方法。 (3)训练操作技术,培养正确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实事求是的记录习惯和独立总结实验资料的能力。 (4)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查阅并分析有关实验内容的文献资料,培养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散剂的制备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散剂制备工艺过程: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包装。 (2)掌握含特殊成分散剂、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掌握散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4)掌握粉碎、过筛、混合的基本操作。 2、实验内容 (1)冰硼散的制备 (2)苯巴比妥散剂的制备 3、实验仪器 乳钵、普通天平、药筛(120目)等。 4、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二液体药剂的制备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溶液性液体药剂的基本制备方法。 (2)掌握溶液剂、混悬剂和乳剂中附加剂的使用方法。 2、实验内容 (1)碘酊或复方硼酸钠溶液 (2)胃蛋白酶合剂 (3)复方硫磺洗剂 (4)松节油擦剂或液状石蜡乳 3、实验仪器 烧杯(50ml)、玻璃漏斗(6cm、10cm)、量筒(100ml)、乳钵、普通天平、玻璃棒、滤纸、电炉等。 4、实验学时 5学时 实验三常用软膏剂基质的制备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 (2)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了解药物的加入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2、实验内容 (1)油/水型乳剂基质 (2)水/油型乳剂基质 3、实验仪器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1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1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姓名:颜文孟学号:201225821006 专业:中药学 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 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吴晓杰 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 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 实验一黛蛤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青黛10g,蛤壳100g 三、实验内容 制法:(1)青黛、蛤壳各粉碎成细粉,过筛。(2)将少量蛤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青黛粉10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蛤壳粉研匀,倒出。按每包6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

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 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度 0.1g及0.1g以下0.1g以上至0.5g 0.5g以上至1.5g 1.5g以上至6g 6g以上±15% ±10% ±8% ±7% ±5%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 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 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 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 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常见的共熔组分有樟脑与薄荷脑,薄荷脑与冰片等。 3、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 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

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试行 概述:中药新药研究是中药学领域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对千百年 来沿袭的中药治疗传统进行了创新和改善,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更多 选择。然而,中药新药研究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如药效评价简 便性、合理用药针对性等。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药学研究技术 指导原则对推进中药新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前药理研究阶段 临床前药理研究是中药新药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这个阶段,中药新药的功效、副作用、毒性等都需要进行评估。为 确保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对大鼠、小鼠等动物的实验进行观察和测试,以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同时,针对中药新药的药理特性,需要制 定相应的测定方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临床试验阶段 临床试验是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验证新药安全性和有 效性的关键步骤。在进行临床试验时,需要根据中药新药的特点制定 相应的试验方案,例如使用特殊的随机分组方法、选择合适的参试者、制定合理的观察指标等。中药新药的试验结果需要经过统计学分析来 验证其可靠性和显著性。 3. 新药剂型研究阶段

新药剂型研究是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需要对中药新药进行剂型设计和药物制剂工艺研究。对于不同的中药新药类型,如中草药、水提取物、精制药品等,需要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艺流程,以确保制备的药物具有稳定性和有效性。 4. 药代动力学研究阶段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中药新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评估新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性。制定相应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计划和方法,通过监测新药在人体内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从而探索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动力学特性。同时,需要注意人体伦理学的合规性,确保试验的道德性和安全性。 5. 药物安全性评价阶段 药物安全性评价是中药新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新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监测。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对人体不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对中药新药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 总结:制定科学合理的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于中药新药的发展和研究至关重要。中药新药的研究需要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药物剂型、药代动力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多个方面加以考虑。只有在严谨的研究和指导下,中药新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药药剂学实验讲义

中药药剂学实验 一.《中药药剂学》实验须知 中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操纵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它兼属于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范围,具有紧密关系医疗和生产实践的特点。中药药剂学实验是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紧方式之一。依照本专业的培育目标,中药药剂学实验应达到如下目的: 1.通过典型的药剂制备,把握各类剂型的特点、性质、制备方式及质量操纵等,以验证、巩固和深化扩展课堂教学的大体理论与知识,为创制新的中药制剂、剂型与工艺打下初步基础。 2.通过实验训练与教学见习,使学生把握中药制剂的大体操作方式与技术,熟悉药剂生产中经常使用设备和检测仪器的结构、性能及利用保养方式。 3.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查阅并分析有关实验内容和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具有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具有实验设计的初步能力。 4.培育学生训练操作技术,有正确的实验观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地记录适应和独立总结实验资料的能力。 二.《中药药剂学》实验规那么 为达到以上目的,同时制备的成品,特制定如下实验规那么: 1.预习实验内容:要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刻。 2.遵守实验纪律:应维持实验室内安静,不得无端迟到或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职位乃至高声谈笑。如发生过失事故或异样现象,应随时报告明白教师查明缘故,及时解决。应注意平安,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件发生。 3.杜绝过失事故:称取药品时,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行3次校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认真检查是不是超过剂量,称量时须经实验指导教师校对,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称量完毕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实验成品应写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刻及班组号,交实验指导教师验收。 4.爱惜仪器药品: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帖保管、寄存和利用。如有破损缺少必需当即报告实验指导教师,并填写仪器药品报损表,然后到制备室酢情补偿后

兽医中药学实验指导

兽医中药学实验指导 目录 1.简介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4.实验结果与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1. 简介 兽医中药学是研究将中药应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的学科,旨在探索中药对动物疾病的疗效和机制。兽医中药学实验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研究,可以评估中药对动物的药效和毒性,并为中药治疗动物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指导旨在介绍一种常见的兽医中药学实验:药物对小鼠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实验。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评估某种中药对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为中药抗炎治疗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2. 实验原理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感染或其他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性反应。在炎症反应过程中,一系列炎性介质会被释放,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小鼠体内前列腺素的含量来评估中药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3. 实验步骤 3.1 实验材料准备 •小鼠(同一品系、同一性别、同一年龄) •中药样品 •生理盐水 •甲醇 •乙醚

•麻醉剂 •离心管 •电子天平 •实验仪器: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试剂:正己烷、硫酸、碳酸氢钠等 3.2 实验操作步骤 1.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n只,确保两组小鼠的性别、年龄和 体重相似。 2.对实验组小鼠进行中药处理,计算剂量并按照给定剂量给予小鼠。 3.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4.将小鼠暴露在适当的刺激下,如注射一定剂量的细菌毒素。 5.在一定时间点内,收集小鼠的血样,并将其离心。 6.提取血样中的前列腺素,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前列腺素的含量。 7.将实验数据输入酶标仪或其他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可以分析中药对小鼠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前列腺素含量,根据前列腺素的水平可以评估中药对炎症反应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在讨论中,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探讨中药对小鼠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如是否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来调节炎症反应。 5.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中药对小鼠炎症反应具有调节作用的结论。这为中药在治疗动物炎症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6. 参考文献 1.张三, 李四. 兽医中药学实验指导.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XX. 2.王五, 赵六. 中药与动物实验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XX. 注:本指导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具体实验要求进行调整。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实验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30%。中药药理学实验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运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一门实验课。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加深对中药基本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理解,明确中药功效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中药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在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数据统计方法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中药药效学、一般药理学、急性毒性试验等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试验动物选择、受试药物剂量设置、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法、药效指标的选择和结果统计处理方法,了解在体和离体实验的基本方法,为从事中药新药研发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1、掌握中药药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掌握中药药效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3、掌握中药LD50测定的基本方法。 4、掌握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了解实验动物基本知识。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 三、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一: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 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1.实验内容:1、实验注意事项及动物基本知识,中药药理学实验设计基本知识,大小鼠捉 持、给药和取血的基本方法。 2.重点难点:大小鼠捉持、给药和取血的基本方法。 3.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大小鼠的捉持、给药及取血的基本方法;理解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的基 本原则,动物分组、标记方法,指标选择的依据,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实验动物麻醉和处死等基本知识;了解实验动物分类和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 主要仪器设备:大小鼠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等。 实验项目二: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1.实验内容:水体醇沉法制备延胡索提取液的基本方法,热板法筛选镇痛药物的方法。 2.重点难点:热板法筛选镇痛药物的方法。 3.教学要求:巩固中药药效实验分组、剂量设置、阳性药物选择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热板法筛选镇痛药物的方法;理解热板法筛选镇痛药物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水提醇沉法提取中药化学成分的方法;了解延胡索的功效主治和现代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以及其功效主治和中药药理作用的关系。 主要仪器设备:智能热板仪、旋转蒸发仪、回流提取装置、天平、计时器等。

(医疗药品)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

中药炮制学 实验指导 中药学专业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药材系 实验一药物的润法及切制 一、实验内容 1.润法陈皮地黄何首乌。 2.切制山药陈皮地黄何首乌。 二、目的要求 (1)了解润法和切制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润法和切制的基本方法。

(3)掌握不同药材饮片规格的选择原则。 三、工具设备 切菜板,菜刀,切药机,搪瓷盘 四、实验方法 1.陈皮:取净陈皮,用水冲洗,而后放到搪瓷中,上盖一湿布,每过10分钟喷水一次,并翻动,直到陈皮软化,用弯曲法检查软化程度,切成细丝,50度烘干。 2.地黄、何首乌:取地黄、何首乌,大小分档,而后用清水浸泡12小时,用手捏法检查药材软化程度,注意控制大小药材软化时间的差异,取出后,放置,用湿布盖润,切制成厚片(采用手工和机器切制)。 3.山药:取鲜山药,除去皮,而后切制成斜片(采用手工和机器切制)。 五、注意事项 1.润法要大小分档,注意一次喷水不能过多,否则会伤水,大黄和何首乌不能泡时间过长,否则外面会出现伤水现象。 2.切制要注意根据药材的质地和性质选择适宜的饮片规格,另外注意药材切制后的饮片均匀度,烘干时温度不能超过80度。

实验二清炒法 一、实验内容 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栀子。 3.炒炭蒲黄、荆芥。 二、目的要求 (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含义。 三、工具设备 电磁炉、铁锅、铁铲、瓷盘、筛子、天平。 四、实验方法 (一)炒黄 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具香气。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2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姓名:冯春霞学号:201225821049 专业:中药学 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 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吴晓杰 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 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 实验一六一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滑石粉60g,甘草10g 三、实验内容 制法:(1)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甘草10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按每包7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

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 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 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 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 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即可。 实验二枇杷叶膏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

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实验指导 中药学专业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药材系

实验一药物的润法及切制 一、实验内容 1 .润法陈皮地黄何首乌。 2 .切制山药陈皮地黄何首乌。 二、目的要求 (1) 了解润法和切制的目的和意义。 (2) 把握润法和切制的差不多方法。 (3) 把握不同药材饮片规格的选择原则。 三、工具设备 切菜板,菜刀,切药机,搪瓷盘 四、实验方法 1. 陈皮:取净陈皮,用水冲洗,而后放到搪瓷中,上盖一湿布,每过10 分钟喷水一次,并翻动,直到陈皮软化,用弯曲法检查软化程度,切成细丝,50 度烘干。 2. 地黄、何首乌:取地黄、何首乌,大小分档,而后用清水浸泡12 小时,用手捏法检查药材软化程度,注意操纵大小药材软化时刻的差异,取出后,放置,用湿布盖润,切制成厚片(采纳手工和机器切制) 。 3. 山药:取鲜山药,除去皮,而后切制成斜片(采纳手工和机器切制)。 五、注意事项 1. 润法要大小分档,注意一次喷水不能过多,否则会伤水,大黄和何首乌不能泡时刻过长,否则不处会显现伤水现象。 2. 切制要注意按照药材的质地和性质选择适宜的饮片规格,另外注意药材切制后的饮片平均度,烘干时温度不能超过80 度。 实验二清炒法 一、实验内容

1 .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薏苡仁。 2 .炒焦山楂、槟榔,栀子。 3 .炒炭蒲黄、荆芥。 二、目的要求 (1) 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 把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差不多方法和质量标准。 (3) 把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 的含义。 三、工具设备 电磁炉、铁锅、铁铲、瓷盘、筛子、天平。 四、实验方法 (一) 炒黄 1 .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具香气。 2 .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持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 %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 .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 炒焦 1. 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持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褐色,具焦斑,内部焦黄色。具焦香气,酸味减弱。 2. 槟榔取净槟榔片,称重,分档,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持续翻炒至焦黄色,具焦斑,取出放凉。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大部分为完整片状,表面焦黄色,具焦斑。有香气。

(整理)中药学实践教学

中药药理实验指导 第一章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理实验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与其相连的许多消化腺组成,消化道通过运动将消化道内容物得到混合并向消化道远端推送,消化腺通过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使食物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有助于吸收。统消化系统药物研究主要包括消化器官运动实验、消化器官分泌实验、抗溃疡、抗肝损伤、利胆等药理实验方法。 消化器官运动实验方法分为离体消化道器官标本运动实验和在体消化道器官运动实验。离体器官标本运动实验: 一般选用兔、豚鼠和大鼠的胃、肠、胆囊等器官的肠段或肌片,在恒温及充氧的营养液中通过拉力传感器与记录仪连接,将药物直接加入浴柄槽内,描记胃肠平滑肌收缩振幅、收缩频率、收缩张力的变化。②在体器官运动实验:胃排空,肠推进,压敏传感器测定囊内压,贴壁传感器测定胃、肠壁平滑肌或胆囊舒缩运动,以及生物电研究消化器官电生理变化等方法。 消化器官分泌实验主要通过插管或造瘘等方法收集胃液、肠液、胰液及胆汁,然后对上述消化液进行分析。胃酸测定可用酸碱滴定法或酸度计测定法,胃蛋白酶测定可用凝乳法、麦特 (Mett)毛细玻管法、hmon-Mimhy 改良法等, 糜蛋白酶测定可用分光光度法、合成多肽法等。 抗溃疡实验是在建立实验性溃疡模型的基础上,观察药物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引起实验性溃疡的方法分为急性溃疡与慢性溃疡两大类。急性溃疡模型有:幽门结扎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水浸、寒冷、失血性休克)、药物诱发必型溃疡 ( 非甾体类抗炎药、组胺、利血平等) 、黏膜坏死物质型溃疡(100%乙醇、0.6N HCl、25%NaCl)等;慢性溃疡模型有:醋酸烧灼性溃疡,热烧灼性溃疡等,使用动物多为大鼠。同时还可测定胃组织中相关活性物质的含量,如前列腺素、氨基己糖、 CAMP、5- 羟色胶、组胺、胃黏膜血液量等物质,可对药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引起实验性肝损伤的方法有:①急性中毒性肝炎、肝坏死模型: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扑热息痛肝损伤模型、D-半乳糖胺肝损伤模型等。②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乙硫氨酸脂肪肝模型、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模型、四氯化碳反复给予肝硬化模型等。③阻塞性

中药化学实验全新教材编写

中药化学实验指导 (供中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基地班、市场营销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使用) 中药化学实验须知 一、每次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本次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不得盲目进行实验。 二、实验是准备好记录本、铅笔和格尺,随时记录每一实验时间应记录的内容,如原料的用量和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反应结果、产品的数量,产品纯度、层析结果等,以作正式报告的依据。 三、实验过程中,应严肃认真、正确操作、仔细观察,虚心接受和尊重教师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以及能否正确操作、能否认真执行实验规则和实验报告填写情况来记分考核。 四、实验所得产品,如不供下一次实验用,应交给实验指导老师并注明品名、数量、组别、姓名等。 五、实验规则: 1.实验室要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实验台不要乱放无用的仪器药品。火柴杆、废纸片等要放在固定的容器内,实验完毕后倒掉。废的强酸强碱应倒在污水槽中,以免腐蚀下水管道。 2.实验时,不准谈论与实验无关的内容,要保持室内肃静。不经指导老师批准,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严禁在实验室吸烟、吃饭。 3.药品仪器都是国家财产,须节约爱护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用毕立即用瓶帽盖好。仪器若有破损,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填写仪器破损单,按学校的赔偿制度处理。 4.公共仪器及药品不得随意挪动,尤其不得任意拿到自己的桌面上,只能在原处使用,并应注意不可盖错试剂瓶塞,以免污染试剂。 5.装有易燃性液体的瓶子必须远离火源。废的有机溶剂一律按照品种分别放在回收瓶中,不得倒入水槽,以免浪费和污染空气。 6.加热乙醇、乙醚、石油醚等易挥发可燃的液体时,不得用明火、直火,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