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端午的鸭蛋》问题探究

《端午的鸭蛋》问题探究

《端午的鸭蛋》问题探究
《端午的鸭蛋》问题探究

《端午的鸭蛋》问题探究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2、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鸭蛋本身是平常之物,因为是端午节的,才有特别的风韵和内涵。开篇用大量篇幅和笔墨写端午节的各种风俗,首先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和地方风俗风情,令人神往,为下文写鸭蛋作了情感铺垫。其次在介绍端午节风俗的时候,特别介绍家乡的吃“十二红”,其中一道菜就是鸭蛋,由此引出鸭蛋,自然而充满情趣。若开篇就写鸭蛋,显得太突兀直白,会使本来很有风俗特色的鸭蛋减色许多。

另外,文章要写的鸭蛋并不是平常鸭蛋,而特别指出是“端午的”,可见作品的着眼点并不单单是鸭蛋本身,而是借自己喜爱的鸭蛋来写家乡的民俗民风、儿时的美好记忆以及借鸭蛋而抒发一种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若抛开那些淳朴有趣的民俗,单写鸭蛋,就难以展示这种情怀了。文章的中心也就会随之浅白许多。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三种做法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以一种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与眷恋。

另外引用历史上读书的名人轶事,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有一种淡雅的幽思引人回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端午的鸭蛋(节选)阅读答案

端午的鸭蛋(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为什么?答:2.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话,其最主要的作用应是 A、引用袁枚的文章,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引用袁枚的文章,使本文的语言文白夹杂,富有特色。 3.汪曾祺说自己的语言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你从选文中再找出一例并作适当的分析。 例句: 分析: 参考答案: 1.不能去掉。“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2.C 3.“略”。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一、积累运用 ⒈依据拼音填写汉字。 duān()午 zòng()子避xié() chú()柜布náng() ⒉给下列字注音组词。 ┌阉()┌() ┤系┤ └腌()└() ┌隍()┌萤() │惶()│荧() ┤┤ │煌()│莹() └徨()└茔() ⒊分别用下列词语造句。 ⑴莫名其妙: ⑵称道: ⒋文中引用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请你写一段话,用上这句诗。 答: ⒌中国古代留传下来许多苦读书的故事,除车胤“囊萤映雪”之外,请你再简要写出两例: 答: 二、精读探究 ㈠课文第1自然段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柠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

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莱。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莱、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⒈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A.绕灌扔抵 B.绕装丢顶 C.缠装扔顶 D.缠灌丢抵 ⒉说明下列加点的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⑴这就能避邪吗? 答: ⑵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 答: ⒊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端午节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 心理与追求: ⒋对施放“黄烟子”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燃放的炮仗。 B.用以熏除室内的害虫。 C.用来避邪。 D.给小孩练习写字。 ⒌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⒍本文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⒎你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对过端午节你有什么想法? 答: ㈡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

端午的鸭蛋知识点

《端午的鸭蛋》 一、整体把握: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3.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①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②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有。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5.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①口语色彩浓厚。②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③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如“吱”。 6.“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能去掉。“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7.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的作用: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二、精彩段落赏析: (一)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7.这一部分是围绕__端午的鸭蛋_来写的,在文中的地位是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文章的主体部分。 8.作者写“鸭蛋络子”可分为几层?这几个层次有怎样的特点? 分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9.作者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请略作评价。 口语化与书面语熔为一炉,古语与现代汉语完美结合在一起…… 10.你觉得这一段写得怎样?从中能看出汪曾祺的散文具有怎样的特点?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Tracy135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一、导入 大家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赛龙舟,吃粽子,但是在高邮,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吃鸭蛋,今天我们学习《端午的鸭蛋》,跟随作者体验家乡端午的风俗。 二、文学常识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汪曾祺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他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而且是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 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他每到一处,专走小街偏巷,品尝民间小吃,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烧小萝卜、塞肉回锅油条,这

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汪曾祺深知美食三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祺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 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在创作上主张回到现实主义、表现民族传统、表达纯真、自然的情感。他的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他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人民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愉”。他的作品对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三、整体感知 1、(1)端午的风俗 2、(2、3)家乡的鸭蛋 3、(4—6)端午的鸭蛋 四、具体探究 1、阅读第1段,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端午节风俗和外地一样的: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 贴五毒 贴符 喝雄黄酒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1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柏峪寺中学:薛丹 一、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小叙事”特点的典型文章,没有典型的故事情节,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更没有集中的场面。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爱恋,而这种爱恋作者仅仅通过这暖暖的民俗,普通的鸭蛋,独特的语言魅力就做到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㈡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以合作探究和体验感悟的方式,让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故乡的热爱。 四、教学难点分析: 引导学生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五、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内容——读情感——品语言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构成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 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节 上家家户户吃粽子,端午和鸭蛋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就跟随老师到江苏的高邮去看看。共同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公开课优秀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合肥市永和学校马丽萍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课则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以及作者对故乡的乡土风情、民韵习俗的深深思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结合本文特色和学生实际,将目标确定为: 1、“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写法妙” 通过删减法,掌握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 3、“语言美” 通过赏析,品读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故乡亲” 通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感受 【课前学生预习】 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我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在咱们合肥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节日的欢乐祥和都写在你们脸上了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意图:从节日的体验中走入文本,感受民间文化习俗。 二、学习目标一:“思路清” (通过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端午的鸭蛋阅读题及答案

4《端午的鸭蛋》课内阅读 (一) 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xx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xx人也善于腌鸭蛋。xx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xx、xx,每逢有人问起我的xx,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xx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xxxx”。xx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xx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xx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xx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xx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xx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xx”。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xx为佳,颜色细而油多,xx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xx,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xx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②C.xxxx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xx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xx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xxxx的黄是通红的。xx有一道名菜,叫做“xx豆腐”,就是用xx鸭蛋xx的豆腐。我在xx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第①段:第②段: 8.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C处: 10.“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11.xx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 2.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准备】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指名读考试作文《端午节》 2、同学点评。 3、教师小结:我们本次考试的作文选题一,是以“端午节”为话题作文,要求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记叙有关端午节的人和事或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和体验;也可以写成新闻或小说,借端午节反映社会风情、人情世态;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端午节文化的看法。大多数同学介绍了我们这里的端午习俗,但写得都不太成功。 4、导语: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0’)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来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指名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3、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4、理清文章思路,提问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端午的鸭蛋(节选)

(2017?巴中)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

《端午的鸭蛋》 1

《端午的鸭蛋》 1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端午的鸭蛋》问题探究

《端午的鸭蛋》问题探究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2、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家乡的端午节? 鸭蛋本身是平常之物,因为是端午节的,才有特别的风韵和内涵。开篇用大量篇幅和笔墨写端午节的各种风俗,首先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和地方风俗风情,令人神往,为下文写鸭蛋作了情感铺垫。其次在介绍端午节风俗的时候,特别介绍家乡的吃“十二红”,其中一道菜就是鸭蛋,由此引出鸭蛋,自然而充满情趣。若开篇就写鸭蛋,显得太突兀直白,会使本来很有风俗特色的鸭蛋减色许多。 另外,文章要写的鸭蛋并不是平常鸭蛋,而特别指出是“端午的”,可见作品的着眼点并不单单是鸭蛋本身,而是借自己喜爱的鸭蛋来写家乡的民俗民风、儿时的美好记忆以及借鸭蛋而抒发一种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若抛开那些淳朴有趣的民俗,单写鸭蛋,就难以展示这种情怀了。文章的中心也就会随之浅白许多。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三种做法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以一种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与眷恋。 另外引用历史上读书的名人轶事,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有一种淡雅的幽思引人回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阅读答案

课内阅读。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成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旦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成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_____,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揣摩加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的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端午的鸭蛋(节选)

2017?巴中)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

端午的鸭蛋(1)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与学法思路: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兴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学法: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首先大家看这两句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1、请你们猜猜这两句诗写的是哪一节日?何以见得?明确: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 指的是端午节。 2、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二、作者简介谁能帮老师介绍一下汪曾祺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

《端午的鸭蛋》教学案例1

《端午的鸭蛋》教学案例1 《端午的鸭蛋》教学案例 柏峪寺中学:薛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构成文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春节?? 师:端午节是哪天?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师:为什么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个节日呢?生:是为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 师:那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同学比较清 楚?(学生纷纷举手,争相回答) 生:1、食粽子(师: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家亲口吃过,肯定印象深刻。) 2、屋前挂艾草(师:有句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喝雄黄酒 师: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节上家家户户吃粽子,端午和鸭蛋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就跟随老师到江苏的高邮

去看看。共同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你就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些许 的滋味。 二、前提铺垫 师:听写字词,检查预习 系索子(jì) 粽子(z?ng) 门槛(kǎn) 拧成(níng)用酒和(hu?) 腌蛋(yān) 熏五毒(xūn) 肃然起敬莫名其妙囊萤映雪 师:后三个词语你理解吗?谁能把其意思解释一下?(提名回答) 明确: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 囊萤映雪——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它们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师:跟囊萤映雪类似的体现刻苦读书的故事的词语还有吗?生1:悬梁刺股。生2:凿壁借光。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每个词语熟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1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

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单位:董志初中姓名:赵利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语的读音,字形。 2、积累精彩的词句。 3、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品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增强语感。 2、能理清行文思路。 三、情感目标: 1、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感受文中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名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这么多节日,那同学们是否能猜出这两句诗(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端午)那好,大家能否说出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知道端午是哪一天吗,端午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吗?今天,我们去看看汪曾祺先生笔下家乡的端午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 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 用酒和hu?苋菜xiàn 籍贯 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初二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初二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