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体内药物研究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体内药物研究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体内药物研究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体内药物研究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作者:————————————————————————————————日期:

2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专业药学

学习中心衢州

姓名袁奕艺学号710013222002指导教师周新高

2012 年03月24日

一、文献综述

体内药物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以及药物在体内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为药物的生产、医疗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做出估计与评价,对药物改进和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体内药物分析的深入,必将对药物和人的内在关系作出更准确的表达和描述。

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是为临床药学和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分析数据,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1样品必须净化。供分析的样品来自不同生物体,组成复杂,干扰物质多。如体液和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成分可以与药物结合,且干扰测定。因此测定前需进行不同程度分离、纯化,方可进行测定。2样品浓缩。一般而言,能供分析的样品量较少,其中所含药物及其衍生物的量更少,实际进行的是微量分析,另外,样品不易重新获得,所以经进化后的样品还应进行必要浓缩。3方法简便、快速和准确。样品若是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分析,由于工作量大,故分析方法越简单越好;若为有关科研提供数据,则要准确性高;若与中毒解救有关,则要求越迅速越佳。4还需有一定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总之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是适合体内样品中药物的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地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各种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微生物法等,其中色谱法和色—质联用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的最常用方法。1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等,是分析混合组分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色谱与质谱、色谱与核磁共振波谱联用时,更显示出其强大的分离分析、定性定量的功能。与其他方法相比,色谱法具有准确、精密、灵敏、专属、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常用作评价其他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参比方法。2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利用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被测物)与一定量抗体的竞争抑制作用的数量关系,来测定体内药物的含量。该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较强、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3光谱分析法是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较早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灵敏度不高,但具有快速、简便、对仪器要求不高等特点。只要采用具有选择性的显色剂和反应条件,可不经分离提取等步骤,直接用于血药浓度监测和人群代谢分型研究。4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生物样品中被测物的放射性强度测定体内药物浓度。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定位定量准确等特点。微生物测定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在适宜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具有灵敏度高、供试品用量少等特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是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方法,建立的方法是否能应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测定这是从事体内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根据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药物浓度大小、干扰成分的多少、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分析目的等因素,结合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实验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药品质量的优劣、使用是否合理以及使用后是否安全有效,最终是以临床征象和实际疗效决定。体内药物分析的开展对于药品质量管理、药物的临床应用和

药物动力学研究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体内药物分析为临床药学研究提供数据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临床药物浓度的监测;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应用;受药物影响的的体内内源性物质测定;为药品管理和新药设计提供数据和信息。

二、论文提纲

1、摘要

2、关键词

3、目录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与任务

二、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

三、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

(一)色谱法和联用技术

1、气相色谱法

2、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应用

(二)免疫分析法

(三)光谱分析法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荧光分光光度法及应用

(四)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微生物测定法

四、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一)分析方法设计依据

(二)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五、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评价

六、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向

七、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性

4、正文

5、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

1、姚彤炜、体内药物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姚彤炜、药物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石东方、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吴如金、体内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5、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6、张军仁、体内药物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赵春杰、药物分析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8、于治国、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9、张正兢、药物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0、郭涛、体内药物分析、药学实践杂志、1985年02期

FDA《体内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试验设计、数据分析、关于剂量和药品说明书的建议

FDA《体内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试验设计、数据分析、关于剂量和药品 说明书的建议 I.概述 本指导原则向申请新药(NDA)和就治疗用生物制品(以下统称为药物)申请生物制品许可(BLA),并计划进行体内药物代谢试验和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申办者提供建议。本指导原则反映了管理当局的当前考量,即应在新药开发过程中确定该药物的代谢作用,同时探究其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作为适当评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部分。对于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本指导原则中考量的方法可这样理解,即某一个特殊的试验研究是否要进行,要根据所开发的药物以及其预期的临床应用而进行调整。此外,不是所有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都是基于代谢而发生,也可因由吸收、组织和/或血浆结合、分布以及排泄的相互作用引起药动学变化。记载与体内载体有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频度越来越多,这在以后的指导原则中可能会进行更详细的阐述。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的关系,尽管研究并不十分透彻。本指导原则中对这些重要领域考量的并不详尽。 FDA以前的关于药物代谢和代谢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方法指导原则,可参见题为药物开发过程中的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体外研究(1997年4月)的指导性文件。本指导原则可看作是先前指导原则的姊妹篇。有关药物代谢以及其它类型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讨论可参见其它指导原则,包括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E8 临床试验的总体考虑(1997年12月),E7 对于特殊人群的临床试验:老年人(1994年8月),以及E3临床研究报告的结构和内容(1996年7月),管理当局指导原则可能用于老年人的研究药物(1989年11月)和药物临床评价中性别差异的研究和评价(1993年7月)。 II. 背景 A. 代谢作用 药物的作用以及副作用源自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通常与药量(剂量)或血液浓度有关,后者又受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或排泄的影响。药物的清除或代谢作用通常是通过肝脏代谢,或是肾脏的排泄途径。此外,蛋白质治疗药物可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特殊的相互作用,继而被内吞并由溶酶体降解。肝脏的消除主要由位于肝细胞内质网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完成,但也可由非P450酶系清除,如N-乙酰化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于消化道粘膜的P450酶系还可以显著影响药物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肝脏和肠道内药物的代谢,包括疾病的有无和/或合并用药。然而,大多数影响因素通常在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而合并用药则可以突然改变吸收和消除的代谢途径,成为特别需要关注的因素。当一个药物,包括前药,代谢成一种或更多活性代谢产

药物的体内过程完整版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能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 随着近年的科技进步,体内药物分析发展迅速,更快速、更高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高自动化的分析方法已成为今后体内药物分析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本文综述了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进展。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分析联用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 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1]。体内药物分析借助于现代化 的仪器与技术来分析药物在体内数量与质量的变化,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信息,有助于从生产、研究、临床使用等方面对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从而改进和 发展[2]。目前,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色谱法 色谱(Chromatography )技术具备分离和分析的双重功能,且有很高的选择性 和灵敏度,可同时分析结构相似的药物和代谢物等,一直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 谢物最强有力的手段。色谱法可分为薄层色谱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 相色谱法(HPLC)等。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常用,特别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现已成为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并常作为体内药物分析中评价 其它方法的参比方法。 1.1 柱切换技术 柱切换技术(column switching, CS)是指用阀来改变流动相走向和流动相系统, 从而使洗脱液在一特定时间内从预处理柱进入到分析柱的在线固相分离技术。CS 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分辨率和选择性高;(2)使待测组分富集,灵敏度高;(3)在一个色谱网络系统中实现多个分离目标;(4)可在线衍生化,灵敏度高和重现性好; (5)在线纯化样品,使预处理过程自动化。CS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体内药物分析。 1.2 手性色谱技术 为了评价药物对映体的生物学活性,检查其光学纯度,近年来药物对映体测 定技术尤其是拆分和定量方法有了迅速发展。测定药物对映体的方法有直接法和 间接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待测药物浓度很低,一般采用直接法(即在色谱中 运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进行测定。目前,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应用 较为广泛的手性固定相主要有环糊精手性固定相、蛋白质手性固定相及Pirkle型 手性固定相。常用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有手性蛋白、环糊精手性试剂、手性冠醚等。 1.3 超临界流体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是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新型色谱技术。超临界流体是 指物质在高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的一种物质形态,此物态的物质兼有气体 的低粘度、液体的高密度以及介于气液之间的扩散系数等特征。CO2是一个较理 想的流动相,在SFC中应用最为广泛。 1.3.1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是应用于药物分析中最为活跃的技术,能够使样品的分离、定性、定量一次完成。目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GC-MS) 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文红梅等[3]用LC/ESI/TOF/MS测定了环维黄杨星D在Beagle犬血浆中的浓度,对环维黄杨星D在犬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原料药分析方法开发流程 分析方法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起到的是灯塔”的作用,是原料药及制剂开发、质量控制 的标尺及眼睛,因此分析方法在药物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领航员的作用。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 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开发流程。 原料药的分析方法开发一般分为两大部分:1、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2、中间体及API 的分析方法开发。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应该是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先行,但是一般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先行开发。主要是因为,在打通工艺路 线时期或者是文献调研的阶段,主要是针对中间体及API的分析方法的工作。只有在工艺 优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对起始物料厂家基本选定时才会有针对性的启动起始物料的分析方法开发工作。虽然如此,考虑到逻辑顺序,还是按照起始物料、中间体、API这样的顺序进 行逐一介绍。 一、起始物料 1、合成路线的获取 在启动分析方法开发工作之前,一定要获得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合成路线,需要包括以 下几点:起始物料、中间体、反应溶剂、后处理溶剂及关键催化剂等。如果厂家提供反应步骤过长,一般选择3-5步即可。 2、杂质分析 结合起始物料厂家提供的工艺路线,对可能存在或者产生的各种杂质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分析方法开发的方向奠定一个基础,也好对所需要的仪器耗材有提前的准备。一般涉及杂 质如下: 3、分析方法的开发

起始物料路线中所涉及的杂质种类,进行对应分析方法的开发。以厂家COA及提供的 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自身工艺对起始物料质量的要求,建立适合自己的起始物料内控方法。 4、分析方法的验证 在API工艺进行逐级放大前,取得起始物料供应商提供的不小于3批的中试生产批量 样品,使用一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工作,其余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重现工作,同时也是为了验证厂家提供起始物料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5、杂质限度制定的依据 根据多批次起始物料的检测结果,以及API杂质限度的要求,结合工艺路线对杂质的 二、中间体 中间体分为过程控制及质量控制,过程控制主要监控反应进行的程度,质量控制是制定 中间体的中控标准。 1、过程控制方法 1)过程控制方法的开发 根究反应液的具体情况以及涉及物料自身的性质,中间体的过程控制方法可以选择TLC 或者HPLC的手段进行控制。一般在反应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原料的剩余及产物的生成情 况,所以确保在原料及产物峰周围没有干扰。如果有需要特殊关注的杂质,也需确保杂质的 分离度、峰纯度等。

药物相互作用实验方案

艾迪注射液(中药)与培美曲塞(西药)相互作用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与任务 1.1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艾迪注射液与培美曲塞联合用药时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来进一步探究两者的相互作用。 1.2实验任务 本次实验任务如下: (1)完成艾迪注射液与培美曲塞生物样品检测条件摸索,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2)在大鼠体内进行艾迪注射液与培美曲塞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3)数据的统计和处理,药动学参数的计算,得出结论。 2、实验材料和仪器 2.1实验材料 艾迪注射液市售品;人参皂苷Re对照品;黄芪对照品;斑鳌对照品;培美曲塞市售品;培美曲塞对照品;甲醇(色谱纯);乙腈(色谱纯);磷酸钠缓冲液(分析纯);纯净水等 约SD大鼠13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0g) 2.2实验仪器 LC-15C高效液相色谱仪;AB-135型分析天平;低速离心机;涡旋混合仪等 3、实验方法 3.1标准品色谱条件摸索

3.1.1艾迪注射液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建立 艾迪注射液是由斑蝥、人参、黄芪和刺五加组成的纯中药制剂,根据查阅相关文献,本实验选择斑蝥、人参、黄芪三个有效成分用于艾迪注射液的方法建立。供试品和对照品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并确定最低检测限及内标液的选择。 参考色谱条件:色谱柱:Cosmosil-C18(250mm×4.6mm,5um),流动相A:纯水,B:乙腈;梯度洗脱程序:0min 6%B;0-15min 6%-11%B;15-80min 11%-33%B;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03nm;柱温:40℃;进样量20uL。 3.1.2培美曲塞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建立 将供试品和对照品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并确定最低检测限及内标液的选择。 参考色谱条件:色谱柱:Cosmosil-C18(250mm×4.6mm,5um);流动相:50mmol/L;磷酸钠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3.35):乙腈=84:16(V/V);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50nm;柱温30℃。 3.2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的确定 取空白大鼠血浆100uL置于离心管中,按体积1:3加入300uL 甲醇作为沉淀剂,涡旋震荡3min后,4000r/min离心15min,沉淀蛋白,精密吸取上清液200uL,分别加入经稀释过的艾迪注射液标准品和培美曲塞标准品溶液,过0.22um有机滤膜,20uL进样,用HPLC 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优化处理方法。 3.3预实验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分析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一、房室模型 房室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在临床上它并不代表特定的解剖部位。 如体内某些部位中药物与血液建立动态平衡的速率相近,则这些部位可以划为一个房室。 给药后,同一房室中各个部位的药物浓度变化速率相近,但药物浓度可以不等。 单室模型:当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能迅速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并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都属于这种模型。 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身体各组织药物浓度都一样,但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平行地发生变化。 双室模型假设身体由两部分组成,即药物分布速率比较大的中央室与分布较慢的周边室。 二、药动学参数 1.速率常数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大多属于一级速率过程,即过程的速度与浓度成正比。速率常数的单位是时间的倒数,如min-1或h-1。 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途径有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等。药物消除速率常数是代谢速率常数k b、排泄速率常数k e及胆汁排泄速率常数k bi之和: k=k b+k e+k bi+…(9-1) 但在临床上,一些药物存在主动转运或载体转运,当药物浓度大到一定程度后,载体被饱和,药物的转运速度与浓度无关,速度保持恒定,此时为零级速度过程。 2.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常以t1/2表示,单位取“时间”。t1/2是药物的特征参数,不因药物剂型、给药途径或剂量而改变。 但消除过程具零级动力学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3.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V=X/C (9-2) 式中,X为体内药物量,V是表观分布容积,C是血药浓度。 V是药物的特征参数,对于具体药物来说,V是个确定的值,其值的大小能够表示出该药物的分布特性。从临床角度考虑,分布容积大提示分布广或者组织摄取量多。一般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在多数情况下表观分布容积不涉及真正的容积。 4.清除率 临床上主要体现药物消除的快慢,计算公式为 Cl=kV (9-3) Cl具有加和性,多数药物以肝的生物转化和肾的排泄两种途径从体内消除,因而药物的Cl等于肝清除率Clh与肾清除率Clr之和: Cl=Clh+Clr (9-4)

药物分析简答题(部分来自历年)

1.简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别药物时常用的方法,以及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特殊杂质的方法。 答: 1)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 2)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 3)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法 4)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度比值法 5)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 1)杂质对照品法 2)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 3)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并用法 4)对照药物法 2.试述古蔡法测砷原理。操作中为何要加碘化钾试液和酸性氯化亚锡试液?醋酸铅棉花起什么作用? 答:1)原理: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的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判断供试品中重金属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2)五价砷在酸性溶液中也能被金属锌还原为砷化氢,但生成的砷化氢的速度较三价砷慢,故反应中加入碘化钾及氯化亚锡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碘化钾被氢化生成的碘又可被氯化亚锡还原为碘离子,后者与反应中产生的锌离子能形成稳定的配位离子,有利于生成砷化氢的反应进行,还可抑制锑化氢的生成,因锑化氢也能与溴化汞试纸作用生成锑斑。 3)锌粒及供试品种可能含少量硫化物,在酸性液中能产生硫化氢气体,与溴化汞作用生成硫化汞的色斑,干扰试验结果,故用醋酸铅棉花吸收硫化氢 3.简述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的杂质,可采用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何为高低浓度对比法?答: 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将供试品溶液按限量要求稀释至一定浓度作为对照溶液,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斑点定位。供试品溶液所显示杂质斑点与自身稀释对照品溶液或系列浓度自身稀释对照溶液的相应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4.药物分析在药品的质量控制中担任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答: 保证人们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完成药品质量监督工作。 5.常见的药品标准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 国家药品标准(药典);临床研究用药质量标准;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企业标准。 6.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答: 取样、检验(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记录和报告。 7.简述RPHPLC法测定有机含氮类药物时色谱峰拖尾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 一、造成色谱峰( 不对称)拖尾的原因 1.色谱柱本身填装问题,筛板堵塞或填料塌陷; 2.柱头有污染;

药物流行病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药物流行病学概述 1_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_ 有益作用(beneficial )和不良作用(adverse) 药源性危害(_drug misadventure_) 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不合理用药所致的药物毒副反应。 时滞:_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被发现后采取措施之间存在滞后期(己烯雌酚-阴道腺癌) 2 (掌)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_ 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药物的利用及其效应的应用科学。 3_ 药源性疾病_(Drug」nduced_disease ,DID) 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并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达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后果 4 (掌)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_ 描述、解释、验证和控制一定时间、空间与人群中,某一种药物的使用情况与效应分布。 5 (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任务 快速并准确地发现用药人群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在众多药品中挑选和推荐经过科学评价的药品,保证合理用药; 通过计算机建立用药人群数据库,使药品上市后的监测方法规范化与实用化; 开发研制实用的ADR!果关系判断程序图或逻辑推理流程图; 研究处方者的决策因素,改善处方行为,提高处方质量; 通过广大用药人群,重点研究常用药物,推动合理用药; 推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控制病原体耐药性的研究; 6 药物的非预期作用 药物使用过程中伴随发生的非期望的有益或有害的效应。 咪唑类驱虫药:脑炎综合征 硝苯地平: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疾病; 7 基本药物 医疗、预防、康复、保健、计划生育中必需的,为满足公众医疗卫生需求优先选用的药物 选择依据: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疗效好、安全性高、成本-效果比相对良好的药物。 在运转良好的国家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基本药物要随时都能以足够的数量、适当的剂型、有保证的质量、充分的信息、个人与社会可承受的价格满足供应。 8_ 处方事件监测(_prescribe_event_monitoringPEM ) 为黄卡制度的补充,对新上市药品ADR S行重点监测,以弥补自愿报告制度的不足 开始重视药物有益作用研究,包括对药物长期效应的有益作用研究。 很多药物的“处方事件监测”研究也包括该药物在较大人群范围中,对某些适应证的有益作用验证。 第二章药物流行病学的资料来源及收藏 1 (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分类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 一、引言 本指导原则旨为拟进行药物(指新药,包括生物制品)相互作用研究的申办方提供建议。本指导原则反映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SFDA)审评机构的当前认识:即新药的代谢应该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进行确定,该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应作为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本指导原则建议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以下的共识,即:是否应进行某项特定的试验取决于药物的特征及拟定的适应证。药物相互作用除了发生在代谢过程中外,也可能发生在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药物相互作用与转运体相关,因此,它们也是新药开发过程中应该考察的因素之一。药物相互作用还可能改变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的相互关系。 二、背景 (一)代谢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所引起预期的和非预期的效应通常与用药剂量或血药浓度有关,而血药浓度受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或排泄的影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消除通常通过两种途径:即代谢(常在肝脏或肠粘膜)和排泄(常在肾和肝脏)。此外,治疗用蛋白制剂可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然后经由细胞内吞和细胞内的溶酶体降解进行消除。肝脏消除主要由位于肝细胞内质网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但也可经由非P450酶系系统,如通过N-乙酰基和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完成。许多因素可影响药物在肝脏和肠内的代谢,如疾病、合并用药

(包括中草药)、甚至食物(如西柚汁)等。虽然这些因素中的大多数通常可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合并用药往往会突然改变药物的代谢,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如果药物(包括前体药物)代谢成一种或多种活性代谢物,合并用药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就变得更为复杂。这种情况下,药物/药物前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原形药物的暴露量,还同时取决于其活性代谢物的暴露量,而活性代谢物的暴露量与其生成、分布和消除相关。因此,对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应该包括药物的代谢情况以及该代谢对整个消除过程的贡献大小。基于此,在药物代谢和相互作用研究中,建立灵敏的、专属性强的药物及其重要代谢产物的测定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药物相互作用 1.代谢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的代谢消除(包括大部分通过P450酶系的代谢),可因合并用药而受到抑制、激活或诱导。因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代谢的变化会相当大,可能导致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血液或组织中浓度水平以一个数量级或以上的降低或升高,也可能导致毒性代谢物的生成或毒性原型药物暴露量水平的升高。这些暴露量水平的较大变化可使一些药物和/或其活性代谢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发生重要的变化。此种变化不仅对于窄治疗窗(NTR)的药物最为明显,也最容易预期,而且对于非窄治疗窗(non-NTR)药物有时也可能发生(例如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 代谢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探索新药是否有可能对已上市的、并可能在医疗诊治中合用的药物的代谢消除产生显著影响。此外,也应当探索已上市药物是否可能对新药的代谢消除产生影响。本

美国FDA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药品及生物制品的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目录 1.介绍...................... (1) 2.背景..................... .. (2) 3.分析方法开发. ..................... . (3) 4.分析程序内容.............................................. ......... ..................................... .. 3 A.原则/范围 (4) B.仪器/设备............................................. . (4) C.操作参数.............................................. .. (4) D.试剂/标准............................................. . (4) E.样品制备.............................................. .. (4) F.标准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 G.步骤......... ....................................... (5) H.系统适应性..... (5) I.计算 (5) J.数据报告 (5) 5.参考标准和教材............................................ (6) 6分析方法验证用于新药,仿制药,生物制品和DMF (6) A.非药典分析方法............................................. (6) B.验证特征 (7) C.药典分析方法............................................. .. (8) 7.统计分析和模型 (8) A.统计 (8) B.模型 (8) 8.生命周期管理分析程序 (9) A.重新验证 (9) B.分析方法的可比性研究............................................ . (10) 1.另一种分析方法............................................... .. (10) 2.分析方法转移的研究 (11) C.报告上市后变更已批准的新药,仿制药,或生物制品 (11) 9.美国FDA方法验证............................................... . (12) 10.参考文献

流行病学试卷1

温州医学院_ 2005-2006 学年第 一 学期 2001年级 预防医学专业《 流行病学 》A 试卷 (卷面100分,占总成绩 90 %) 考试日期:2005 年12 月 8 日 考试时间:18:30 —20:00 考试方式:闭卷 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 10分。) 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 2. 人类的健康或疾病主要是环境因素和机体内在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3. 必要病因是指引起某种疾病发生不可缺少的因子。有了必要病因,必然会出现特定的疾病。( ) 4. 患病率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 5. 在流行病学上常用的RR 和OR 是表示两个事物发生频率的联系强度。( ) 6. 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 7. 现况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发现高危人群,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 8. 个体匹配指给每一个病例选择一个对照,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 ) 9. 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

部试验。() 10.主动监测在疾病监测中,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调查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 定收集资料。() 答案 1对;2对;3错;4错;5对;6对;7对;8错;9对;10对。 1.队列研究观察对象分组方法是() A 按是否发病分组 B 随机分组 C 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 D 按均衡原则分实验和对照 2.在进行调查研究设计中,配比设计适用于() A 队列研究 B 现况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个案调查 3.前瞻性调查的缺点,哪项不对() A 观察期长 B 只能调查一个或一组因素 C 耗费人力和物力 D 对发病率高的病不太适用 4.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确诊的新发病例,其优点是() A 一般说来,需要的样本较小 B 保密性问题较小 C 回忆偏倚小 D 上述讲法都不对 5.研究肺癌的病因,将肺癌的病例与非肺癌对照按年龄、性别、居住地及社会等级配比, 然后对两组观察对象吸烟情况进行比较。试问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研究?() A 前瞻性定群研究 B 病例对照研究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201205

附件 14: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
一、引言 本指导原则旨为拟进行药物(指新药,包括生物制品)相互作用研 究的申办方提供建议。本指导原则反映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 下简称 SFDA)审评机构的当前认识:即新药的代谢应该在药物研发过程 中进行确定,该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应作为安全性和有效性评 价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本指导原则建议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以下的共识, 即:是否应进行某项特定的试验取决于药物的特征及拟定的适应证。药 物相互作用除了发生在代谢过程中外,也可能发生在吸收、分布和排泄 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药物相互作用与转运体相关,因此, 它们也是新药开发过程中应该考察的因素之一。药物相互作用还可能改 变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的相互关系。 二、背景 (一)代谢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所引起预期的和非预期的效应通常与用药 剂量或血药浓度有关,而血药浓度受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或排泄 的影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消除通常通过两种途径:即代谢(常在肝 脏或肠粘膜)和排泄(常在肾和肝脏) 。此外,治疗用蛋白制剂可通过 与细胞表面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然后经由细胞内吞和细胞内的溶酶体 降解进行消除。肝脏消除主要由位于肝细胞内质网的细胞色素 P450 酶 系,但也可经由非 P450 酶系系统,如通过 N-乙酰基和葡萄糖醛酰转移
1

酶完成。许多因素可影响药物在肝脏和肠内的代谢,如疾病、合并用药 (包括中草药) 、甚至食物(如西柚汁)等。虽然这些因素中的大多数 通常可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合并用药往往会突然改变药物的代谢,因 此需要特别关注。如果药物(包括前体药物)代谢成一种或多种活性代 谢物,合并用药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就变得更为复杂。这种情况下,药物 /药物前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原形药物的暴露量,还同时 取决于其活性代谢物的暴露量,而活性代谢物的暴露量与其生成、分布 和消除相关。因此,对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应该包括药物的代谢 情况以及该代谢对整个消除过程的贡献大小。基于此,在药物代谢和相 互作用研究中,建立灵敏的、专属性强的药物及其重要代谢产物的测定 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药物相互作用 1.代谢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的代谢消除(包括大部分通过 P450 酶系的代谢) ,可因合 并用药而受到抑制、激活或诱导。因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代谢的变化会相 当大,可能导致药物或其代谢物在血液或组织中浓度水平以一个数量级 或以上的降低或升高,也可能导致毒性代谢物的生成或毒性原型药物暴 露量水平的升高。这些暴露量水平的较大变化可使一些药物和/或其活 性代谢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发生重要的变化。此种变化不仅对于窄 治疗窗(NTR)的药物最为明显,也最容易预期,而且对于非窄治疗窗 (non-NTR)药物有时也可能发生(例如 HMG CoA 还原酶抑制剂) 。 代谢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探索新药是否有可能 对已上市的、并可能在医疗诊治中合用的药物的代谢消除产生显著影响。
2

体内药物研究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作者:————————————————————————————————日期: 2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体内药物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专业药学 学习中心衢州 姓名袁奕艺学号710013222002指导教师周新高 2012 年03月24日

一、文献综述 体内药物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以及药物在体内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为药物的生产、医疗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做出估计与评价,对药物改进和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体内药物分析的深入,必将对药物和人的内在关系作出更准确的表达和描述。 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是为临床药学和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分析数据,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1样品必须净化。供分析的样品来自不同生物体,组成复杂,干扰物质多。如体液和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成分可以与药物结合,且干扰测定。因此测定前需进行不同程度分离、纯化,方可进行测定。2样品浓缩。一般而言,能供分析的样品量较少,其中所含药物及其衍生物的量更少,实际进行的是微量分析,另外,样品不易重新获得,所以经进化后的样品还应进行必要浓缩。3方法简便、快速和准确。样品若是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分析,由于工作量大,故分析方法越简单越好;若为有关科研提供数据,则要准确性高;若与中毒解救有关,则要求越迅速越佳。4还需有一定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总之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是适合体内样品中药物的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地分析方法。 生物样品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各种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微生物法等,其中色谱法和色—质联用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的最常用方法。1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等,是分析混合组分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色谱与质谱、色谱与核磁共振波谱联用时,更显示出其强大的分离分析、定性定量的功能。与其他方法相比,色谱法具有准确、精密、灵敏、专属、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常用作评价其他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参比方法。2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利用标记抗原与未标记抗原(被测物)与一定量抗体的竞争抑制作用的数量关系,来测定体内药物的含量。该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较强、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3光谱分析法是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较早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比色法灵敏度不高,但具有快速、简便、对仪器要求不高等特点。只要采用具有选择性的显色剂和反应条件,可不经分离提取等步骤,直接用于血药浓度监测和人群代谢分型研究。4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生物样品中被测物的放射性强度测定体内药物浓度。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定位定量准确等特点。微生物测定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在适宜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具有灵敏度高、供试品用量少等特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是体内药物分析的首要任务,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方法,建立的方法是否能应用于实际生物样品的测定这是从事体内药物分析研究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根据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药物浓度大小、干扰成分的多少、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分析目的等因素,结合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实验现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药品质量的优劣、使用是否合理以及使用后是否安全有效,最终是以临床征象和实际疗效决定。体内药物分析的开展对于药品质量管理、药物的临床应用和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 药物分析的发展已从一种专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科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等。随着药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进行静态的质量控制,而是发展到对制药过程、生物体内和代谢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研究。 关键词药物分析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到用药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属于商品,但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较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全面保证、控制与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大多是应用化学方法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然而,现代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分析,从体外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发展到联用技术,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 具体一点的讲,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化学的进步,尤其是近年仪器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展,为药物分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药物分析的任务是在药学各个领域中,对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不同来源和组成的样品中的某些成分进行检出、鉴别和测定。药物分析发展的主要趋向就是如何能够简便、快速地从复杂组成的样品中,灵敏、可靠地检测一些微量成分。 药物分析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药物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创新药物研究,以及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等,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 1、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光谱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光谱法、质谱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法以及X 2射线衍射谱法等,方法较多。近年来发展虽不如色谱那么迅速,在药典中所占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出现了很多新方法,如二维核磁共振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激光拉曼光谱以及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等。在新的世纪中,这些方法会有更快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药学科学各领域中。电化学部分分别为化学传感器、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动力电化学方法与应用。近几年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成为电分析化学中活跃的研究领域。微电极技术是一种新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在活体分析中,微电极用作电化学微探针,检测动物神经传递物质的扩散过程,成为微柱液相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电化学检测器。在将来药物分析的发展中,将会显示出光辉的应用前景。 复杂样品中微量成分的检测是在药物分析工作中比较困难的问题。色谱法对复杂样品具有较高的分离能力,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薄层色谱法主要用于药物及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以及中药成分分析,已成为当今药

药物相互作用的定性和争论

药物相互作用的定性和争论 张马忠王珊娟杭燕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200001) 药效学相互作用是指两种药物合用时,一种药物对另一药物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可改变后者的药理效应。包括:①改变组织或受体的敏感性:一种药物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增加;②对受体以外部位的影响:这类相互作用可能与受体无关,如麻醉性镇痛药、乙醇、抗组胺药、抗忧郁药、抗惊厥药可加强催眠药的作用,利尿药、麻醉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和心得安能增强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作用;③改变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多发生在作用于心肌、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及肾脏的药物,例如注射琥珀胆碱突然释出的钾可使合用强心甙的病人产生窦性心律失常等。 一、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意义 鉴于下列原因,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临床应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药物。肿瘤和严重感染时,联合用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用组合可包括多达4~6种以上的药物。单一用药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为40%~50%,三种以上药物联用时,缓解率可增加到94%~95%;而抗生素联合应用时,如在体外研究中证实药物间具有协同作用,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心力衰竭、严重高血压、心肌梗塞等疾病的治疗亦常需要2~3种或以上的药物。 2.大部分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其初衷并非出于利用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有益之处,而是由于存在多种药物的适应症。上世纪70年代的统计表明,综合性医院的住院病人平均使用7.9种以上的药物,另外的统计发现,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同时尚收到平均13种以上的额外药物治疗,时至今日,同时使用的药物应该不会减少。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住院病人,20%(最近上升到50%)的老年人同时服用三种或以上的药物。显然以上联合用药治疗并非获得有益的药物间作用,更多情况下产生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有害的,例如氨基甙类抗生素与先锋类或利尿酸合用,肾毒性和耳毒性增加,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可因同时使用西米替丁增加,三环类抗抑郁药可消除胍乙啶的抗高血压作用,等等不易而足。May等发现,50%使用16~20种以上药物的住院病人将会出现需要治疗的不良反应或改变治疗方案,其中的20%可能来源于药物不良的相互作用,在17%~20%的老年非住院病人使用的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然而,对此类联合用药的性质已知的研究较少。 3.在制定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方面,最常参照的是单一污染物在空气或环境中的最低浓度,实际上很少考虑多种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在产生有害物质方面的作用。然而有证据表明,如此的相互作用确实发生而且对人类和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4.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可能受生物学介质(例如生长因子、干扰素、激素、炎性介质、凝血因子等等)间相互作用的控制。这些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合成,胚胎诱导,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急性炎症,休克,免疫反应,激素释放和效应,肾脏的水钠分泌,肌肉分解代谢,气管收缩,血管扩张和血压调节。如此广泛的相互作用对生理和病理效应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发生协同相互作用时,多种因素间的协作导致最大效应,而拮抗相互作用的发生则有助于限制这些病理生理过程的效应范围,这些有益于正常生理活动的调节。 二、药效学相互作用的定义 同时或相继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药物时,其中一个药物作用的大小、持续时间甚至性质受另一药物的影响而发生明显改变,药效发生改变的药物称为目标药(object drug),引起这种改变的药物称为相互作用药(interacting drug);药效互相影响的两个药物互为目标药和相互作用药。相互作用通常可描述为协同(synergism)和拮抗(antagonism),广义地说,协同即是共

第九章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一、最佳选择题 1、最简单的药动学模型是 A、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三室模型 D、多室模型 E、以上都不是 2、药物的半衰期主要用于衡量药物的 A、吸收的速度 B、消除的速度 C、分布的速度 D、给药的途径 E、药物的溶解度 3、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越大则该药 A、起效越快 B、组织摄取越少 C、起效越慢 D、组织摄取越多 E、代谢越快 4、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A、 B、 C、 D、

E、 5、某药物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经4 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 A、1/2 B、1/4 C、1/8 D、1/16 E、1/32 6、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分布容积为5L,静脉注射给药200mg,经过2 小时后,(已知e-0.693=0.5)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A、40μg/ml B、30μg/ml C、20μg/ml D、15μg/ml E、10μg/ml 7、单室模型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首剂量(负荷剂量)的计算公式 A、 B、 C、 D、 E、 8、经过6.64 个半衰期药物的衰减量 A、50% B、75% C、90% D、99% E、100% 9、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为 A、1 个半衰期 B、2 个半衰期 C、3 个半衰期 D、4 个半衰期 E、5 个半衰期 10、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与X0成正比的是 A、t max B、C max C、k a D、k E、F 11、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的吸收速率常数的计算可采用 A、残数法 B、对数法 C、速度法 D、统计矩法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项符合多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几何平均值 C、达稳态时的 AUC0-T大于单剂量给药的 AUC0-∞ D、多剂量函数与给药剂量有关 E、理想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一般是通过调整给药剂量 X0及给药时间τ 来获得的 13、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 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