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

沉积相是指地球表面沉积物的形成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海洋、沙漠、冰川等。根据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性质,沉积相可分为多种类型。

1. 河流沉积相

河流沉积相是指河流水流作用下的沉积环境,包括河床、河岸、洪水平原等。河流沉积物主要由砂、砾、泥等颗粒物质组成,河流沉积相的特点是沉积物粗粒度、层理发育、成岩作用弱等。

2. 湖泊沉积相

湖泊沉积相是指湖泊水体作用下的沉积环境,包括湖底、湖岸、湖滨等。湖泊沉积物主要由泥、粉砂、石灰质沉积物等组成,湖泊沉积相的特点是层理发育、生物化学作用强、成岩作用弱等。

3. 海洋沉积相

海洋沉积相是指海洋水体作用下的沉积环境,包括海底、海岸、海滨等。海洋沉积物主要由泥、粉砂、石灰质沉积物等组成,海洋沉积相的特点是层理发育、生物化学作用强、成岩作用强等。

4. 沙漠沉积相

沙漠沉积相是指沙漠环境下的沉积环境,包括沙丘、沙原、盐湖等。沙漠沉积物主要由砂、砾、粉砂等组成,沙漠沉积相的特点是颗粒粗大、层理不发育、成岩作用弱等。

5. 冰川沉积相

冰川沉积相是指冰川作用下的沉积环境,包括冰川前缘、冰川侵蚀区、冰川冰碛区等。冰川沉积物主要由冰碛物、泥、砾石等组成,冰川沉积相的特点是颗粒大小不一、层理不发育、成岩作用弱等。

综上所述,沉积相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性质来划分的。每种沉积相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因机制,对于研究地质历史和地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单井沉积相划分、单井相

沉积相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油藏范围内储集体所属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进而揭露储集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展布及其纵、横向连通性的非均质特征,建立沉积模式,并深入探讨沉积微相对油气的控制关系。正确识别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是进行油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相和环境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沉积相是特定沉积环境的产物,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沉积相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根据某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其上下左右存在的沉积物类型及其储渗特征。沉积物空间变化的这种规律性,称为“相序递变规律”。 沉积相的分类 沉积相按其规模大小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一级相——相组:如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 二级相——大相:如陆相中的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等。 三级相——亚相:如三角洲相中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等。 四级相——微相:如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等。 沉积相分为碎屑岩沉积相和碳酸盐沉积相。由于碎屑岩储集层比较常见,因此,重点介绍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表1是冯增昭等(1993)的分类方案。由于亚相和微相的划分方案比较复杂,在此不在一一介绍。 表1 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 相分析的方法、流程 相分析就是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运用比较岩石学的方法,根据沉积岩的各种特征即相标志来分析形成时的各种环境条件,从而最终达到恢复古地理的目的。 相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单井剖面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由于相分析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复杂性,本期主要讨论单井剖面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单井剖面相分析

沉积相的分类

1.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残积相、坡积——坠积相、沙漠(风成)相、冰川相、冲积扇相、河流像、湖泊相、沼泽相过渡相组: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2.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明显变化的地形和大量沉积物供应——构造背景、母岩性质和气候条件 3.冲积扇的类型:冲积扇的类型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Arid Fan) 气候干旱扇形清楚主河道或单一河道间歇性水流或洪水以副砾岩为主, 分选差,混杂堆积. 纵向粒度变化快, 常见红层和膏盐类沉积. 无煤层,沉积构造类型少,碎屑流发育相带分布清晰 4.湿扇(Wet or Humid Fan) 气候潮湿常年流水扇形不清叠加河道, 辫状平原, 正砾岩发育, 无副砾岩, 分选好. 纵向粒度渐变, 无红层或膏盐类沉积. 可见煤层,沉积构造发育缺少碎屑流, 可发育泥流相带分布不清 5.冲积扇亚相的划分:扇根,扇中,扇缘 扇根:1泥石流沉积:基质支撑的混杂堆积,块状构造(副砾岩);2河道 沉积:砂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发育不明显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3筛析沉积:砂砾岩,粒度双峰分布。 扇中:1辫状水道沉积:砂砾岩,发育叠瓦状构造和不明显的递变层理、交错层理;2局部片流沉积:平行层理含砾砂岩、粉砂岩,呈透镜状。 扇端:水道不发育,以漫流活动为主,发育平行层理砂岩、粉砂岩,与泛滥平原或湖泊沉积物呈指状交互。 6.冲积扇中主要的沉积类型: 1. 泥石流沉积 形成:泥质母岩, 植被不发育, 地形较陡的地区, 遭受阵发性洪水侵蚀, 大 量泥砂被携带流动。流体性质:密度大粘度高, 可呈塑性——重力流。形态:呈舌状或叶瓣状, 具有陡, 厚的清晰边界。成分:砾, 砂, 泥混杂, 细粒成分占优势(主要由砂, 粉砂, 泥组成的泥石流称为泥流) 结构:分选极差构造:块状层理, 粒序层理, 一般层理不发育; 扁平砾石呈水平或叠瓦状排列 2. 漫流沉积 形成: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 流速和水深骤减, 携带的 沉积物呈席状或片状沉积下来, 形成席状砂, 砾岩堆积体, 为浅的坡面径流(漫洪沉积, 片流沉积). 形态:呈透镜体状, 一系列透镜体组合形成席状或片状沉积体. 成分:主要由碎屑组成, 可含少量粘土和粉砂。结构:分选较差。构造:块状层理, 交错层理, 细纹层 3. 河道沉积 形成:冲积扇常被间歇性河流切割, 当洪水再次来到时, 所携带的沉积物在 这些暂时性河道中沉积下来, 形成河道沉积(河床充填沉积, 槽流沉积) 形态:横切面透镜状, 与周围沉积物呈槽形接触。成分:主要由砾, 砂组成, 粒度粗。结构:分选差。构造:成层性不好, 砂层可呈交错层理, 具切割—充填构造

石油地质基础——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陆相组

4.沉积构造 冲积扇沉积因属间歇性急流成因,故层理发育较差或中等。 ●泥石流沉积——块状层理或不显层理; ●细粒泥质沉积物——可见薄的水平层理 ●粗粒碎屑沉积——可见不太明显和不太规则的交错层理,斜层倾向扇缘,倾角为10~15°。 垂向上,层理构造表现为流水沉积物与泥质沉积物复杂交互的构造序列。粗碎屑沉积中常见冲刷—充填构造,多位于扇顶附近; 砂质沉积局部可见流水波痕; 砾石若有定向排列,则呈“向源倾斜”,倾角为30~40°。 泥质表层可发育泥裂、雨痕、流痕等。 5.特征沉积类型 冲积扇通常为辫状河床沉积和或泥石流沉积。其中筛积物、泥石流沉积则是冲积扇最好鉴定标志。└→发育于扇体上部,向扇缘渐减。 二、冲积扇与油气关系 最著名的实例:新疆克拉玛依油田P-T砂砾岩沉积体是古代冲积扇。它由七个冲积扇组成,沿老山山前古盆地边缘断裂带分布,彼此连接构成冲积裙带。 以中—细砾岩为主。各扇扇中部位砂砾岩体发育,厚度较大,向扇缘减薄。 2个问题: ●什么亚相储油最有利? 扇中砂砾岩粒度适中,分选稍好,胶结疏松,孔隙性和渗透性相对较好,为油气储集的有利地带。 ●粒度分选很差,颗粒间的孔隙呢?对注水驱油影响? 二、河流沉积相 河流沉积相又称冲积相。河流沉积在陆相地层中极为常见,在古代和现代都有广泛分布。

(一)河流的类型 1.按河流发育阶段划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河流。 2.按河道分叉参数和弯曲度划分:平直河、蛇曲(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四种类型。 3.按地形及坡降划分:山区河流和平源河流。 4.不同类型河流的主要特征 (1)平直河(2)曲流河(3)辫状河(4)网状河 (二)河流沉积环境及沉积地貌 河流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下游,尤其是在近海和近湖地带,大量的泥砂物堆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冲积平原上最主要的地貌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河谷,分布有河床、浅滩、天然堤、河漫滩和决口扇等。 河流相沉积的一般特征 河流相发育的岩石类型以碎屑岩为主,其次为粘土岩,碳酸盐岩少见。碎屑岩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砂岩多出现在山区河流及平原河流的河床沉积中,物质成分复杂,有砾石、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不稳定组分高,个别出现石英砂岩;分选差至中等;填隙物多为粘土物质。 河流相沉积层理发育、类型多,但以板状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常发育在河流沉积剖面的下部。上部为小型的交错层理,剖面顶部发育波状层理。 河流相沉积的横向变化较快,砾岩多呈透镜状。其垂向上常多次出现岩性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 河流沉积相组亚相类型及特征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河流相组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四个亚相。 (一)河床亚相 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次为砾岩,碎屑粒度在河流相中最粗;层理类型多,斜层理发育。 (二)堤岸亚相 堤岸沉积发育于蛇曲河流中,又分为天然堤和决口扇两个沉积微相。 天然堤的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在垂向上三者呈薄互层出现。层理以小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为主。 决口扇沉积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粒度比天然堤沉积粗,具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及冲蚀、充填构造。 (三)河漫亚相 河漫亚相沉积类型简单,主要是粉砂岩和粘土岩,是河流沉积粒度

沉积岩与沉积相

沉积岩与沉积相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质,有机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 层理: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变化和渐变而显现出来。 交错层理:在层系的内部有一组倾斜的细层(前沉积层)与层面或层系界面相交。 杂基:是碎屑岩中细小的机械成因组成,其;粒级是泥级的为主。 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积方式形成于粒间空隙中自生矿物。 沉积相的分类:1,陆相组(残积相,坡积一坠积相,风成相,冰川相,冲积相,湖泊相,沼泽相)2河相组/(滨 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3过度相(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泻湖相,障壁岛相,湖坪相) 沉积构造:指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时期或沉积以后由物理作用,化学 作用,生物作用在沉积物内部或沿着沉积物与流体的界面的形成的。 二元结构: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二元结构”。 化学风化作用:在水,氧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 矿物的过程。 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由高密度流体。 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一次叠加出现而没有间断。 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的异同:水平层理产于西碎屑岩和微晶灰岩中,细层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细层可连续或断 开,形成于弱的水动力条件下。平行层理产于砂岩中,外貌与水平层理相近,形成于强的水动力条件。相同点: 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均属于层理结构,细层和层系平行并平行与岩层面。不同点:平行层理是强水动力条件, 主要是由中砂岩组成,水平层理是弱水动力条件,是由粉砂岩和泥组成。 叠层构造及其成因:是由蓝绿藻类分泌的粘液捕获粘结砂,粉砂,泥级颗粒或晶体组成的一种纹层构造。基本 形成2中:1层状形态的在弱水动力条件下形成(潮间带上部)2柱状的,强水动力条件下产生(潮间带下部, 朝下带上部) 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会按照颗粒大小,形状,相对密度,矿 物成分,化学成分在地表以次沉积下来。(机械沉积分异,化学沉积分异) 比较粒屑结构与砂屑结构的异同:粒屑结构是内原沉积物经波痕,潮汐和水流等机械作用的破碎搬运和再沉积而成。和碎屑机构一样由颗粒和胶结物两部分,颗粒主要有内碎屑,骨屑,鲕粒,团粒,团块等,胶结物由亮晶方解石,微晶方解石组成,而碎屑结构的颗粒主要为陆源的石英,长石,岩屑。胶结物可是钙质,硅质,铁质等。 曲流河的垂向相相模式:自上而下一般可分为四种成绩单位:1块状含砾或砾状砂岩,主要由含泥砾砂岩,砾状 砂岩组成,有时底部含有较大的炭化植物干与下伏岩层冲刷接触,具有明显的冲刷面,属河床滞留沉积。2槽 状交错层理砂岩:主要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中的中,细砂岩组成,其中平行层理的粉细砂岩相,沿层面有时发 育剥离线理称下点坎。3发育良好的爬升波痕纹层层理或小型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称上点坎。4断续波状交错 层理粉砂岩和水平纹层粉砂质泥岩相,属天然堤及河漫亚相沉积块泥岩中往往发育有植物根钙质结核或泥裂 有上可见一个理想的曲流河沉积序列为:底部具冲刷面,自上而下其粒度有粗变细,构成典型的正旋回沉积。 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及其特征的综合。 叠层石构造:石油两种基本层组成,富含纹层,又称为暗层。藻类组分含量高,有机质高。碳酸盐沉积物少, 故色暗;富含碳酸纹层,又称为亮层,藻类组分含量少,有机质少,故色浅。这两种基本层交互出现,形成叠 层石结构。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的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内碎屑:内碎屑系指沉积盆地中已沉积的弱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经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冲刷、破碎、磨蚀、 搬运、再沉积而形成的颗粒。 胶结作用:指从空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三角洲沉积相分类

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三角洲平原沉积的亚环境多种多样,以分流河道,分支河道)为格架,分流河道的两侧有天然堤、决口扇,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积,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流河道微相:是河流体系河床沉积向下延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具 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但它们较中、上游 河流沉积的粒度为细,分选变好。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 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 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 由于分流河道位置较固定,而且较直,所以曲流沙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 在平面上为长形砂体,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 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而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2)陆上天然堤微相:位于分流河道的两旁,向河道方向一侧较陡,向外一侧较缓。 这种天然堤系由洪水期携带泥沙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天然堤在三角洲平原的上部发育较 好,但向下游方向其高度、宽度、粒度和稳固性都逐渐变小。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而 且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发育。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 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3)决口扇微相: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 定性较差,故它们较河流中下游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可形成席状砂层。(4)沼泽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 面积的90%。它们具有一般沼泽所具有的特征。这种沼泽的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 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其水体性质主要为淡水或半咸水。这种沼泽中植物繁茂,均 为芦苇及其他草本植物,为一停滞的弱还原或还原环境。其岩性主要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

沉积相总结

声明:本资料如有遗漏重复处,请大家自己添加删除,如有与课本不同处,请以课本为准。 沉积相复习总结 第十六章沉积相概念及综合分类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沉积作用进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学上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环境要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沉积介质物理条件、沉积介质地球化学条件。 相标志:沉积岩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其中包括有:(岩石的成分与结构、沉积构造、垂向序列、砂体宏观分布、古生物类型)、地球化学特征、测井响应、地震响应 相序:在一连续地层剖面中出现的沉积相的有序组合。或从一种相逐渐过渡到另外一种相的关系或相的有序组合。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即:在连续的没有间断的地层剖面中,垂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相互叠置出现的顺序与它们在横向上出现的顺序是一致的。 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沉积相分类:P247 海相组、陆相组、海陆过渡相组() 第十七章山麓-洪积相 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流出山口因坡度急剧变缓,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锥状或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锥或冲积扇。因其搬运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洪水期,又称洪积锥或洪积扇。 冲积扇基本特征:(详见课本P248) 冲积扇分类:根据气候变化将冲积扇分为两类:旱地扇:指的是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发育的泥石流沉积作用占有重要比例的冲积扇。湿地扇:潮湿气候环境下以长年河流作用为主的冲积扇。 干旱型和湿润型冲积扇特征对比 类型干旱型冲积扇湿润型冲积扇 河流性质间歇性河流长年河流 扇体半径一般1.5~8Km,最大可达25Km 50~140Km 坡度较陡,一般3~10 平缓,<1~1.5 河床分布格 局 变化频繁紊乱河流往往定向迁移,决口改道具突发性 沉积物分布多泥石流沉积,多粗碎屑岩,自扇顶向前 缘沉积物逐渐变细自扇上部至前缘沉积物逐渐变细,但在冲积扇中部和前缘的河槽内分布砾质沉积 垂向层序整个冲积扇层序自下向上逐渐变粗,但单 个沉积旋回主要为向上变细的河流层序整个冲积扇及单个沉积旋回均为向上变细的层序。 冲积扇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类型 (一)水流形成的牵引流搬运沉积作用(二)泥流、泥石流等陆上重力流搬运沉积作用 冲积扇上的沉积物按成因可分为水携沉积物和泥石流沉积物两种类型: 一、冲积扇的亚相划分----按照现代冲积扇地貌特征和沉积特征,将冲积扇相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缘三个亚相。 扇根(近端扇,上扇,扇顶):位于冲积扇根部,主要为河床充填沉积及泥石流沉积。 扇中(中扇):位于冲积扇中部,构成冲积扇主体,以辫状分支河道和漫流沉积为主。 扇缘(远端扇,下扇):出现于冲积扇的远端,地形平缓,沉积类型以漫流为主。 二、干旱型冲积扇(旱地扇) 1、扇根亚相:地形地貌:坡度大,深切主水道发育。沉积特征:大套砾岩发育,有泥石流沉积,层理不发育。 2、扇中亚相:地形地貌:坡度较小,辫状宽浅水道发育。沉积特征:砾岩与砂砾岩、砂岩互层,厚层块状,可夹

沉积学知识点整理

沉积学的概念和相标志 1.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点,发生沉积作用的自然地理单元。 2.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点和生物特点的综合,即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点。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点。 3.环境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点和生物特点的综合。即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河流、湖泊、三角洲 作用相:反映沉积作用的岩石特点和生物特点的综合。即沉积作用的物质表现: 泥石流和浊流、风暴、地震、海啸 大地构造相:反映大地构造环境和性质的岩石特点和生物特点的综合: 复理石、(海/陆)磨拉石 三者的时空尺度不同 4.相变:地层的岩石特点和生物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上的转变。 5.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照原理只有那些目前能够观看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路;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6.相分析的途径: 7.相模式:是对相标志、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条件三者关系的描述和理论归纳。它的通常表现形式是典型相标志及其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条件的垂向组合序列,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现代相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研究—现实类比。 相模式的作用归纳为4点:对照的标准,观看的提纲,预测的指南,成因说明的基础。

河流沉积 1.河流沉积概述: 河流是陆相环境中最多见的一种环境和要紧营力,是陆相地层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区域构造背景稳固或沉降的条件下,河流环境能够形成厚的沉积记录,理想条件下能够形成良好的油气藏和各类砂矿。 河流沉积要紧受气候(降雨量),构造,地貌,基岩类型和植被操纵。 河流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现代和地层记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曲流河。 2.河流的分类: 3.曲流河的特点及沉积地貌: A 河道弯曲、单河道 B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侧向加积

沉积岩与沉积相整理解析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grogh):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是岩石学的一部分,但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沉积学(sedimentology):研究沉积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包括研究未曾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及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作用。 沉积体系(depositional system):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元素的风化分异:在相同的特定风化条件下,各类造岩元素由于从母岩中析出的难易程度不同而按一定顺序从母岩中分离出来的现象。 沉积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生物化学沉积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或生物遗体分解过程引起介质物理化学环境变化,使某些溶解物质沉淀,或由于有机质吸附作用使某些元素沉积。 生物物理沉积作用: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通过捕获、粘结或障积等作用是沉积物沉积。沉积分异作用:是指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现象,也叫地表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将按粒度、密度、形状、成分等差异发生有序沉积的现象,又称机械成因分异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溶解物质由于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的差异,以及受所处环境pH和Eh 的影响,将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现象。 正常沉积作用:在正常情况或条件下发生的,有明显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缓慢的、均匀变化的沉积作用,一般发生在河流、湖泊和海洋。 事件性沉积作用:由于重力、洪水、火山爆发、风暴等因素引起的阵发性的、突然性的或灾变性的沉积作用。 表生作用:指沉积岩上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的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 表层后生作用:在接近地表的沉积岩层中,主要是在地下水面附近所发生的一些作用。 深部后生作用:是指地层深部沉积岩的后生作用,深度可达6000~8000。m 风化壳:由风化残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叫做风化壳或风化带。 碎屑岩:主要由母岩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少量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并经沉积后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又叫陆源碎屑岩。 岩石碎屑:简称岩屑,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快,保留母岩的矿物集合体。 重矿物:相对密度大于 2.86g/cm3的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很少一般不超过1%,其中在0.25~0.05mm的粒级范围内含量最高。 杂基: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仪器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物,其粒级一般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原杂基:代表原始沉积状态的杂基。 正杂基:原杂基经过明显重结晶后则转变成正杂基。 胶结物:是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自生矿物:沉淀和成岩阶段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形成的沉积矿床。 沉积构造:指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构造。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及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形成的构造即原生构造,例如层理、波痕等;固结成岩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例如缝合线、结核等。 胶结类型:碎屑岩中碎屑颗粒和填隙物间的关系。

沉积学部分知识点

一沉积相标志: 相标志是指反应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它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岩性、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四种相标志类型。 1岩性(沉积)标志 颜色颜色也是沉积岩的—个重要待征。对沉积岩颜色的研究有助于推断沉积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次生色。 陆源碎屑成分研究它们的含量变化,以确定物源方向、源区的大致位臵、搬运距离及母岩类型等。陆源碎屑自生矿物特殊岩石类型 沉积岩的结构包括粒度、分选度、形状、圆度、球度、石英表面结构、支撑类型、结构成熟度等。 粒度分选及粒度结构反映了水动力条件、流体力学性质 颗粒的支撑类型——判断介质水体的流动性质:颗粒支撑——牵引流;杂基支撑——密度流、重力流。 沉积岩的构造古水流向判别与恢复 沉积组合及相序确定沉积相类型区分自旋回和它旋回,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层序划分。 沉积体空间形态 2 古生物学、古生态学标志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意义:指示沉积水体介质的温度、深度、压力、光照度、浑浊度、水体流动性质、基底性质、水体所处位臵等。 遗迹化石是地史时期生物生活活动的遗迹和遗物的总称。也可以说是生物成因的各种构造,反映生物的存在。包括生物生存期间的居住、运动、捕食、代谢、生殖等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讲,遗迹化石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物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生物的生活环境。 3 沉积地球化学标志 沉积岩中的元素含量取决于下列因素:陆源区性质(母岩成分)、古气候、沉积环境(包括水体等介质性质)、沉积岩的成分、生物作用、成岩及后生因素等,因此研究它就可以对再造古地理环境提供信息。目前,元素地球化学在划分海陆相地层,分析物源区岩石成分,恢复沉积古气候条件,确定沉积水介质地球化学环境,划分地球化学相(氧化与还原、水盆深度、盐度、离岸距离等)等方面都能取得较满意成果。 4 地球物理学标志 地球物理学标志常用的有沉积序列和沉积相相的测井响应、地震响应,根据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资料解析出其中的基本相标志,进而鉴别沉积相类型。 二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 控制沉积作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主要有大地构造、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 1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作用对沉积作用的控制具体的表现为: (1)影响沉积盆地的类型、成因和演化;(2)控制物源区上升和侵蚀;(3)控制沉积盆地下沉和沉积物被搬运、堆积的速度等;(4)影响沉积物或沉积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特征。 2 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是古气候或冰川作用、大地构造、极地变化、沉积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1、对滨岸沉积作用的影响。 2、河流上溯(回水作用)。 3、河流作用的下锥。 4、全球海平面变化的统一性。

威尔逊沉积相模式

威尔逊沉积相模式 威尔逊沉积相模式是指在沉积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地层中的岩石 组合、沉积构造以及古生物特征等,将沉积相划分为几种类型,以反映特 定的沉积条件和过程的模式。威尔逊沉积相模式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W.R.威尔逊提出,后来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并逐渐成为了沉积相研究领域中 的一项重要理论工具。 1.冲积相:冲积相主要由含河流等泥砂物质沉积而成,包括冲积扇、 冲积平原等类型。这种相模式常见于现代大河流域,以及古代河流打破山 脉的地区。 2.河道相:河道相由河流运输的较粗粒的沉积物组成,包括河床沉积、滨浅岸相等类型。这种相模式常见于现代河流中,以及在古代的河川沉积 岩中。 3.湖泊相:湖泊相由静水环境中的泥、砂泥沉积物组成,包括湖泊平原、湖泊边缘等类型。这种相模式常见于现代湖泊和古代湖泊沉积岩中。 4.海湾相:海湾相主要由海湾中的泥质、砂质沉积物组成,包括海湾 沉积盆地、海岸平原等类型。这种相模式常见于海湾等浅海环境中。 5.海洋相:海洋相主要由海洋中的碳酸盐沉积物组成,包括浅海碳酸 盐平原、深海碳酸盐盆地等类型。这种相模式常见于现代海洋中,以及古 代海洋沉积岩中。 威尔逊沉积相模式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沉积相的认识,可以帮助研 究者了解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作用的过程。通过对沉积相模式的划分,可以为沉积相的识别和解释提供依据,进而推测古代沉积体系的原貌和成因。此外,沉积相模式还可以提供油气勘探中的有效依据,通过对特定沉

积相模式的分析,可以准确预测烃源岩和储层分布,为石油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威尔逊沉积相模式是一种在地质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通过对沉积相特征的划分和解释,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推测古代沉积体系的形成与变化,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沉积相研究

沉积相研究(单井划相) 沉积相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油藏范围内储集体所属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进而揭露储集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展布及其纵、横向连通性的非均质特征,建立沉积模式,并深入探讨沉积微相对油气的控制关系。正确识别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是进行油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相和环境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沉积相是特定沉积环境的产物,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沉积相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根据某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其上下左右存在的沉积物类型及其储渗特征。沉积物空间变化的这种规律性,称为“相序递变规律”。 沉积相的分类 沉积相按其规模大小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一级相——相组:如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 二级相——大相:如陆相中的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等。 三级相——亚相:如三角洲相中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等。 四级相——微相:如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等。 沉积相分为碎屑岩沉积相和碳酸盐沉积相。由于碎屑岩储集层比较常见,因此,重点介绍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表1是冯增昭等(1993)的分类方案。由于亚相和微相的划分方案比较复杂,在此不在一一介绍。 表1 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 相分析就是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运用比较岩石学的方法,根据沉积岩的各种特征即相标志来分析形成时的各种环境条件,从而最终达到恢复古地理的目的。 相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单井剖面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由于相分析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复杂性,本期主要讨论单井剖面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单井剖面相分析 1.相标志的研究

自-第1章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一章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 一、沉积相(Facies)的概念 “相”这一概念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99)首先引入地质文献。他认为,“相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中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1833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由此开始,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学、古地理学的发展而广为流行,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当然各有看法。总的来说,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相是地层”的观点,把相简单地看作“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观点是把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语,即认为“相就是环境”。另外还有人认为“相就是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规律综合”,即把相看作沉积物(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 上述观点是对沉积相概念的不同理解。油气及其它矿产资源勘探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对沉积相的研究,使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准确。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相的概念中应包括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这两方面的内容,而不应把相简单地理解为环境,更不能把相与地层的概念混淆起来。因此,相的较完整的定义应该是: “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综合”。 这里所说的沉积环境由下面一系列环境条件组成: ①自然地理条件: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的分布和地势的高低。

②气候条件:气候的冷、热、干旱、潮湿。 ③构造条件:大地构造背景及沉积盆地的隆起与坳陷。 ④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介质的性质(水、大气、冰川、清水、混水、浊流)、流动方式、能量大小以及水介质的温度和深度。 ⑤沉积介质的化学条件:水体的化学成分、pH值、Eh值、含盐度等。 上述条件的综合就构成了沉积环境。 相的概念中所指的沉积岩特征包括: ①岩性特征: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与组合。 ②古生物特征:生物的种属和生态。 ③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岩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通常称为相标志。 综上所述,沉积环境是形成沉积岩特征的决定因素,沉积特征则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换句话说,前者是形成后者的基本原因,后者是前者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相的概念中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特征的辩证关系。 在沉积学中,沉积相简称为“相”。但与相的概念同时存在的还有“岩相”——指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生物相”——指一定的古生物组合;“电相”——指沉积环境特征的电性表现。为了突出沉积环境中的古地理条件和沉积物特征中的岩性特征,通常把“岩相”和“古地理”这两个术语联系在一起,它们表达了沉积相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 二、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分类 (一)沉积环境的类型 主要根据自然地理区划和地貌景观来划分沉积环境的类型,按照大的自然地理区划,可分为大陆、海陆过渡和海洋三大环境组,然后根据地貌景观划分次一级环境,依地貌的变化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更次级的环境。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分出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和碳酸盐沉积环境。这样,环境的分类共有四

沉积体系概念及分类

沉积体系概念及分类 1.沉积体系概念 物质组成、地质意义,微观宏观细节。但更大范围的规律(盆地分析),则前面只是基础,如何研究能否把多相带作为整体研究。70 年代初期,首先在国外一些学者开始总结这样规律,相应出现适合盆地分析和沉积体系的概念。Fisher (1967): 沉积体系是成因由现代或古代推测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联系的三维组合; Scott (1969): 沉积体系是指空间上关联的三维组合; Reading(1978): 沉积体系是成因上或环境上相互关系。 定义:强调空间组合,成因是提到,但却没有系统性,那么沉积体系类型。(三维组合),我国陆相盆地,河流体系发育,固从水动力出发,建立能够进行成因分类的概念势在必行。 朱筱敏(1987):提出沉积体系,由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多种沉积相(相、亚相、微相)的组合称为沉积体系。 2.沉积体系划分 陆上体系域:河流体系、冲积扇 过渡体系域:三角洲、扇三角洲、堡坝 海(湖)体系域:正常海(湖体系)沉积体系、 陆上体系域冲积扇体系、河流体系、湖泊沉积系 过渡体系域三角洲体系、扇三角洲体系、堡坝体系 海洋体系域海洋沉积体系、浊积扇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分类表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 1.冲积扇形成条件及形态 ① 造山运动高地形:首要,存在大量碎屑物 ② 干旱、半干旱气候:潮湿长年河流,间歇性水流 ③ 地形陡降突变:陡—缓易使大量物质沉积 ④ 保有需要长期稳定沉降:地史保存下降,否则风化剥蚀尽 ⑤ 平面呈扇状,剖面透镜状、楔状 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相带) 2.冲积扇沉积相类型 ① 漫流沉积:河床渗出,席状或丘状沉积,细 ② 河床充填:间歇性河床,切割底床,粗 ③ 筛状沉积:特殊物源, 如石英岩,舌状大量砾石层,渗透性好,不能形成地表流,渗流,扇体表面的砾石层称筛状沉积。 ④泥石流沉积:特殊物源,泥砂砾混合物源沉积 3.冲积扇体系的沉积特征 二.河流沉积体系 1.河流形成及类型:

三角洲沉积相分类

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三角洲平原沉积的亚环境多种多样,以分流河道,分支河道)为格架,分流河道的两侧有天然堤、决口扇,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湖泊和分流间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积,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流河道微相:是河流体系河床沉积向下延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具 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但它们较中、上游 河流沉积的粒度为细,分选变好。一般底部为中一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 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 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其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 由于分流河道位置较固定,而且较直,所以曲流沙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

在平面上为长形砂体,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 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而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2)陆上天然堤微相:位于分流河道的两旁,向河道方向一侧较陡,向外一侧较缓。 这种天然堤系由洪水期携带泥沙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天然堤在三角洲平原的上部发育较 好,但向下游方向其高度、宽度、粒度和稳固性都逐渐变小。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而 且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发育。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 和潜穴等较常见。有时见有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3)决口扇微相: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 定性较差,故它们较河流中下游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可形成席状砂层。(4)沼泽微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 面积的90%。它们具有一般沼泽所具有的特征。这种沼泽的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 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其水体性质主要为淡水或半咸水。这种沼泽中植物繁茂,均

沉积相的分类

1.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残积相、坡积一一坠积相、沙漠(风成)相、冰川相、冲积扇相、河流像、湖泊相、沼泽相过渡相组: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2.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明显变化的地形和大量沉积物供应一一构造背景、母岩 性质和气候条件 3.冲积扇的类型:冲积扇的类型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Arid Fan)气候干旱扇形清楚主河道或单一河道间歇性水流或洪水以副砾岩为主,分选差,混杂堆积.纵向粒度变化快,常见红层和膏盐类沉积.无煤层,沉积构造类型少,碎屑流发育相带分布清晰 4.湿扇(Wet or Humid Fan)气候潮湿常年流水扇形不清叠加河道,辫状平原,正砾岩发育,无副砾岩,分选好•纵向粒度渐变,无红层或膏盐类沉积. 可见煤层,沉积构造发育缺少碎屑流,可发育泥流相带分布不清 5.冲积扇亚相的划分:扇根,扇中,扇缘 扇根:1泥石流沉积:基质支撑的混杂堆积,块状构造(副砾岩);2河道 沉积:砂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发育不明显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3筛析沉积:砂砾岩,粒度双峰分布。 扇中:1辫状水道沉积:砂砾岩,发育叠瓦状构造和不明显的递变层理、交错层理;2局部片流沉积:平行层理含砾砂岩、粉砂岩,呈透镜状。 扇端:水道不发育,以漫流活动为主,发育平行层理砂岩、粉砂岩,与泛滥平原或湖泊沉积物呈指状交互。 6.冲积扇中主要的沉积类型: 1.泥石流沉积 形成:泥质母岩,植被不发育,地形较陡的地区,遭受阵发性洪水侵蚀,大量泥砂被携带流动。流体性质:密度大粘度高,可呈塑性一一重力流。形态:呈舌状或叶瓣状,具有陡,厚的清晰边界。成分:砾,砂,泥混杂,细粒成分占优势(主要由砂,粉砂,泥组成的泥石流称为泥流)结构:分选极差构造:块状层理粒序层理,一般层理不发育;扁平砾石呈水平或叠瓦状排列 2.漫流沉积 形成: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流速和水深骤减,携带的沉积物呈席状或片状沉积下来,形成席状砂,砾岩堆积体,为浅的坡面径流(漫洪沉积,片流沉积).形态:呈透镜体状,一系列透镜体组合形成席状或片状沉积体.成分:主要由碎屑组成,可含少量粘土和粉砂。结构:分选较差。构造: 块状层理,交错层理,细纹层 3.河道沉积 形成:冲积扇常被间歇性河流切割,当洪水再次来到时,所携带的沉积物在这些 暂时性河道中沉积下来,形成河道沉积(河床充填沉积,槽流沉积)形态: 横切面透镜状,与周围沉积物呈槽形接触。成分:主要由砾,砂组成,粒度粗。结构:分选差。构造:成层性不好,砂层可呈交错层理,具切割一充填构造 4.筛状沉积

海陆相沉积相分析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报告 班级:地质1202 学号:201211030201 姓名:张瑞尧 指导老师:赖生华 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

目录 一:实验内容 (02) 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02)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02) 大型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02) 1.沉积特征及环境 (02) 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 (04) 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07) 4.结论 (09) 5.参考文献 (0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09) 1.地层及岩性特征 (11) 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11) 3.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相展布 (14) 4.结论 (15) 5.参考文献 (15) 四:心得体会 (15)

一:实验内容 该实验内容是研究陆、海相油区岩相古地理,其中分别以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陆相沉积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为例,分析陆海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总结其地层和岩性特征,气候和水体特点,沉积相类型与展布规律,分析环境变化及演化规律等。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油区岩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总结。古环境沉积特征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典型的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综合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积相为例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Donaldon最早将河控三角洲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Postma将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浅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和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条件下形成的。针对中国陆相湖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资源。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分为西部斜坡区、北部倾没区、中央坳陷区、东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和西南隆起区。新立油田是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扶余—新木隆起最西端新立构造上的一个穹隆背斜油田,地层平缓,倾角 2.0°—2.5°。油田北部为新北油田,东部为木头油田和扶余油田(图1)。新立油田的主力产层为扶余油层(白垩系泉头组四段)。泉头组沉积时期是松辽盆地由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变的构造反转过渡期,泉三段晚期水进之后,盆地持续坳陷。前人对松辽盆地北部,以大庆长垣及头台地区油层和南部扶余油田、老爷府油田油层为例进行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泉头组三、四段属于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对南部新立油田在成岩储集相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对沉积特征、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等未进行系统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期湖盆面积大,水体浅,地形缓,湖平面波动频繁,波浪作用带宽且能量弱,泉头组四段时期发育的扶余油层属于独具特色的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观察新立油田20 余口井1830多m的岩心,研究扶余油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1.沉积特征及环境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构造演化表明,松辽盆地属弧后裂谷盆地,先断后坳是盆地形成特点。中晚侏罗世早期断裂经侵蚀夷平,孤立的小盆地在高潮期开始连通,形成统一的沉积背景;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南部基底呈稳定整体沉降的坳陷阶段。扶余油层的地层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为120m,最大厚度为145m,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