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二章+30年代的戏剧(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二章+30年代的戏剧(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十二章+30年代的戏剧(一)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姓名:李华授课时间: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20-40年代戏剧

20年代戏剧 (填空)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 1907.6《黑奴吁天录》,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近代话剧演出。 新文化运动:1918年出版《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为开端。 最早的专门性戏剧性杂志《戏剧》月刊。 郭沫若,是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 “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累》《女神之再生》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历史翻案剧 欧阳予倩《潘金莲》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国剧运动” 熊佛西《洋状元》 余上沅《兵变》 丁西林《压迫》 田汉 创作成绩最丰厚,原名田寿昌,1911改为田汉。 1920年《梵峨璘与蔷薇》处女作。 自署“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灵光》第一个正式公演的剧本,领导南国戏剧运动。 早期代表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田汉20年代戏剧创作特点: 一、内容上,感应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一方面无情揭露当时社会传统势力剥夺人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另一方面表现人们面对黑暗所产生的苦闷思索,和对光明表现出来的追求。 二、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抒情性和戏剧性相融合,表现技巧成熟。 30年代创作类型,一工人运动《梅雨》②抗日爱过《回春之曲》 40年代《秋声赋》,《丽人行》是现代文学期间田汉的创作高峰 30年代戏剧 上海戏剧协社 1927年以后,介绍和排演西洋古典名剧。 辛酉剧社,“难剧运动” 复旦剧社,西洋名剧 南国社,青年学生为观众 上海艺术剧社,“左翼”剧座谈,“无产阶级戏剧”首次提出。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代表作冯乃超和龚冰庐《阿珍》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0.8 以上海艺术剧为核心,联合了辛酉。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第十四章三十年代新诗 第一节三十年代新诗概述(略) 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流派。其后期,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流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30年代的新诗,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略) 1、殷夫(略) (1)生平与创作 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徐文雄,笔名除殷夫外,尚有白莽、文雄、洛夫等,浙江象山人。父亲是医生。两个哥哥均系国民党政权的官吏。长兄徐培根曾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党政府航空署长。 殷夫从小好学,13岁开始创作。1927年4月在浦东中学读书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几乎被杀。1928年在同济大学学习德文时开始给《太阳》月刊投稿,不久即成为太阳社的成员。1929年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工作。同年9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二次被捕。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这期间,殷夫写了许多“红色鼓动诗”,并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1930年春参加“左联”后,勤奋地为“左联”刊物《萌芽》、《拓荒者》等写稿。1931年1月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害,年仅22岁。 殷夫早期的诗作,多是歌唱爱情和抒写自我孤寂的作品,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等;同时也有一些表示向往光明和渴求反抗斗争的作品,如《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诗风忧郁感伤,以《孩儿塔》为代表作。 投身革命后,殷夫直接继承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等;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彻底决裂,如《别了,哥哥》等。诗风也变得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30年代电影特点

论中国“30年代”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的传承关系)(奇爱博士) | [<<][>>] 现实主义(realismo),是文学艺术上最常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创作方法。它一般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把它放在整个艺术电影史的进程中,现实主义这种反映原生态相对简单(就先锋派影片而言)的创作方法却并不想当然的一开始就处于优势地位。究其原因,是由于欧洲——电影的发源地——贵族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贵族们保守的思想传统促使电影无法向大众普及。随着艺术电影道路的分流,代表大众的现实主义逐渐兴起,到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兴盛一时。这种电影美学风格的最终确立对于整个世界电影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电影最终冲破了贵族艺术的桎梏,而为底层大众而接受。 然而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美学特征并非意大利电影大师们的首创,早在十余年前的30年代,在遥远的中国,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已经创作出的一大批具有“新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并取得了很大的反响。从整个世界电影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甚至走在了意大利电影的前面。不仅如此,它与40年代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又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这之间美学风格的传承演变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主义影片的类型——关注对象的选择 笼统的说现实主义,未免范围有些太大,简单的说,凡是世界上发生过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应归入现实题材的范围,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现实是与真实分不开的。现实题材,必须以真实为基础。一件事,

不管它发没发生过,起码要言之成理,使人信服,这才是真实。由此,我们来看看二三十年代电影史上的种种现实题材,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中国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是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 1.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 电影在法国诞生,似乎注定了这个美丽的国度将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至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电影仍然是世界电影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一位位大师们所建立起的电影美学规范是今天习影者不二的样本。20年代的法国,先锋主义电影兴盛一时,饱含着试验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电影艺术家,透过其深邃的思想,留给人无尽的回味。而在30年代的现实主义浪潮中,他们用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像,深刻的哲理性与思辩性勾勒出一幅幅法兰西风景图。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流派更新了“现实”观念,在影像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哪怕仅从形式的表层来看”,换句话说电影不重外而重事物内在最具有特色的运动。把握真实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有克莱尔、卡尔内、让·维果等等,但其真正的领袖当属让·雷诺阿。巴赞说他的影像“从诸多方面预示着后来电影风格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演进”。特别是让·雷诺阿对景深镜头的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其场面调堵现实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但总的来说,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现实主义,但与中国电影相比,似乎又“现实”的不够彻底。 2.美国的好莱坞式现实主义 当今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最强大的一极,代表着电影业最先进的科技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 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 1.左翼诗人。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 (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1926年借《晨报》副刊创办《诗隽》和《剧刊》,提倡新诗格律化,肯定传统戏曲艺术的合理性。1927年,新月社的活动中心移往上海。 新月诗派:中国现代新诗重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26年春夏之际,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新月诗派”主要以《晨报》副刊的《诗隽》为活动园地。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1926年与闻一多创办《诗隽》,新月诗派形成。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新诗发展有重要贡献。其成员除徐志摩、闻一多外,还有朱湘、饶孟侃、刘梦苇、孙大雨等。 后期新月诗派主要是以1928年春创办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1月创办的《诗刊》(季刊)为园地。后期新月与政治保持明确距离,提倡健康、尊严与人性,艺术受欧美格律诗广泛影响。后期诗人除徐志摩、孙大雨等人外,还有邵洵美、陈梦家、林徽音、卞之琳等。 1931年底因徐志摩遇难,《诗刊》停刊,不久,《新月》终刊,新月诗派衰落。 2.现代派诗人群 1.1932年5月,施蜇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被称为“现代派”。 2.现代派诗人主要有:戴望舒(主将)、施蜇存、南星、金克木、何其芳等,他们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诗人群。 3.现代派诗人的代表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等。4.抗战爆发后,现代派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走向衰微,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40年代“九叶诗人”继承和发展。 5.现代派诗人的艺术来源:从外国艺术来看,主要受T。S。艾略特的影响,从中国来看,主要继承和发展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等诗人的传统。 6.艺术手法:反对直抒胸臆,主要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 戴望舒、卞之琳的诗。

30年代新诗

30年代新诗 后期创造社,太阳社 1.政治抒情诗 中国诗歌会(大众诗) 2.唯美诗(后期新月社+现代诗派)“纯诗”诗歌类型 3.乡土诗歌(臧克家)踏实表现现实人生 中国诗歌会 现实主义诗派 臧克家 三大流派后期新月派 现代派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 政治抒情诗 前驱:殷夫,左联五烈士之一。“红色鼓动诗” 取材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善于抓住典型的材料

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深入挖掘。 艺术上:形象性和议论性结合,语言凝练,语调激越。注重真情实感的再现。 代表作:《一百零七个》《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 缺点:强调“力”的美学,比较口号化。 中国诗歌会 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时间:1932年9月于上海成立。 发起人:黄浦芳(蒲风),穆木天(从创造社走向左联,陈方竟研究的好),杨骚,森堡(任钧) 刊物:《新诗歌》 创作纲领:“我们要抓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创作的直接导向是“诗的意识形态化”与“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内容与特点:1.及时迅速反映现实人生,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捉住现实”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强调“自我”

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3.艺术表现上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大众歌调”,创造大众化和通俗化诗歌,大量采用歌谣,小调等民间诗体。 影响: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了强烈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 美。 不足: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忽视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艺术上比较粗糙;抹杀了非重大题 材作品,导致诗歌单化。 代表:蒲风——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诗歌集《茫茫夜》。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工农大众的 生活和斗争。直接描摹的手法,诗歌语言朴实 通俗。 附:中国诗歌会在实践诗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绩,尤其是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叙事诗。 唯美诗 后期新月社:《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诗派进入后期的发展阶段。 代表人:孙大雨,叶公超,卞之琳等人

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奠基 创立阶段(1896——1912) 1.世界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 放映了《墙》、《婴孩喝汤》、《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 2.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家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3.中国第一部电影:1905年《定军山》,主演:谭鑫培。 初兴阶段(1913——1922) 4.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 A.《难夫难妻》(1913)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创作新剧、面对现实、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B.《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改编旧剧、发挥想象、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C.《劳工之爱情(掷果缘)》:中国电影初兴期最为经典的故事短片。 5.最早的长故事片(1921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兴盛阶段(探索时期)(1923——1931) 6.旧派与新派 A.旧派:⑴构成:①郑正秋、张石川;②“鸳鸯蝴蝶派”;③五四后知识分子。 ⑵代表作品:1923年《孤儿救祖记》 ⑶创作面貌:①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②神怪武侠片:古装片《火烧红莲寺》、神 怪片、武侠片。 B.新派:⑴构成及创作思想: 长城:“移风易俗,针砭社会。” 神州:“宣扬文化,开启民智。” 民新:“普及教育,提倡爱国。” 联华:“复兴国片,改造国片。” 南国:“借胶片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 ⑵创作面貌:①以洪深、侯曜为代表的“人生问题剧”。②欧阳予倩和“神州派”的“人 情剧”。③田汉、孙瑜带有唯美和浪漫倾向的创作。(孙瑜《故都春梦》、《野 草闲花》) ⑶共同特征:①取材:关注小资产阶级;②内容和艺术表现:受外来文艺的影响;人物塑 造的相似性;注重心理刻画。 7.郑正秋: A.主要创作:《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B.电影概念和电影创作概念:①早年从事戏剧评论工作,提倡新剧;②与戏剧舞台相比,电影强调“造意”“造地”“配景”“导演”“演员”。 8.影戏观:⑴提出:1924年《影戏概论》;1926年《影戏剧本作法》。 ⑵特征:①注重社会教化功能(文以载道);②以戏剧情节叙事为核心的表达手段(戏 剧性、情节性、场面性)。 9.该时期电影的总体特征:①电影艺术性屈服于商业性;②电影文化隔绝于新文化潮流之外。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1.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 ㈠联华公司倡导“复兴国片”运动 A.宗旨:改革神怪、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 B.总纲: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抢救影业。 ㈡阶段 A.迅速兴起(1933年):《狂流》、《三个摩登女郎》、《城市之夜》、《母性之光》、《春蚕》、《小玩意》、《铁板红泪录》、《香草美人》、《恶邻》等。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30年代电影(圣才出品)

第2章30年代电影 (1932年~1937年) 2.1 复习笔记 一、电影的变革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变革。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的商业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救国的劝告。与此同时,电影创造人员也产生了在题材和形式上创新以寻求出路的愿望。 2.发展历程 (1)初期的兴起 ①电影公司 1932年夏天,明星公司的老板请进步作家组成了编剧委员会。几乎同时,田汉、阳翰笙等人也参加了艺华、联华等公司。在这些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②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电影小组。1932年至1933年前后,在瞿秋白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和司徒慧敏五人组成的电影小组,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a.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如夏衍、田汉、阳翰笙等党的文艺工作者以

编剧的身分加入电影公司,在创作的同时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拍摄影片。 b.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如组织动员了应云卫、沈西苓、袁牧之、吴印咸等优秀的创作人员。 c.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例如学习了表现革命思想的经验以及蒙太奇的电影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 d.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批判有毒素的影片,宣传进步电影。 (2)曲折的发展历程 ①1932年到1933年,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 左翼电影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受到大众的欢迎,以《姊妹花》、《渔光曲》两部影片为代表。但是部分影片的艺术表现粗糙稚拙和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如《女性的呐喊》,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更加严厉的镇压。 ②1933年后,左翼电影的低潮时期 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艺华影片公司,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一些反动文人鼓吹“软性电影”的主张,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此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坚持左翼电影阵地,代表作有《神女》、《桃李劫》等。 ③“国防电影”的新高潮 a.背景 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出现了“国防电影”新高潮。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第十四章30年代的剧作 一、概况:上海五大剧社 南国社(田汉);复旦剧社(洪深);上海戏剧协社(应云卫);辛酉剧社(朱襄丞);摩登剧社(陈白尘)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与左翼戏剧运动 1、反映人民困苦生活的剧作: 田汉的《洪水》; 2、表现反帝斗争的剧作: 3、初期左翼剧作的局限: 4、三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 (1)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 (2)抗日救亡剧作和“国防戏剧”大量涌现。 (3)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艺术上成就较高。 (4)戏剧艺术趋于成熟。(曹禺、田汉、夏衍为代表) 二、李健吾等作家的剧作: 1.李健吾(1904—1982),笔名刘西渭,山西运城人。1919年开始戏剧活动 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 特点: 时代性不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自己的风格 重人性分析,重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揭示,重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探索; 对话俏皮利落,结构严密紧凑,趣味性较强。 贡献:创造了“善恶共存者”的形象系列。 2、袁牧之的戏剧 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个狗》。 3、白薇的剧作: 白薇(1894-1987),原名黄彰、黄鹂,别号黄素如,湖南资兴人。 《打出幽灵塔》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中,又穿插了两个三角恋爱,情节多奇遇巧合。 三、曹禺的剧作 (一)生平和创作概况: 1、曹禺(1910年—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籍湖北潜江。万德尊 养母薛咏南(家宝) 南开中学 南开大学政治系—— 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处女作《雷雨》。 1935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郭沫若赞扬“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 1935年,在天津写出《日出》。 1936年,创作三幕剧《原野》。 1940年,又在江安写成了《北京人》。

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之碎琴楼

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之碎琴楼岭南儒生宋连璧早年随父亲宋教儒教书谋生。 教儒病重,生性孝顺的连璧典当家中所有为父求医。最后不得已自卖自身于人贩。冰天雪地里,连璧拿着卖身所得赶往邻村退休名医叶陶村家,希望能救父亲脱离危险。身着单衣的连璧敲开叶家大门时,终因体力不支昏倒。陶村知道是寒冻所致,急忙救醒他,听他道明来意,陶村和女儿鹃红被连璧卖身医父深深感动,并送棉衣给他。 连璧带陶村回到家中,见父病情加重,生命垂危。原来人贩在此催他马上出国。陶村目睹此景,毅然解囊为连璧赎身。教儒临终嘱他此恩必报。陶村怜惜连璧,临行留资安葬其父,事后让他来访。 连璧淳朴可靠,陶村留他帮助继室田氏的哥哥广仁照料叶府及清理田租账目。连璧深感陶村恩同再造,对陶村家的事悉力亲为,深得陶村的欢心。鹃红每见连璧昼夜辛劳,也给他递茶送汤。日子久了,两人渐生爱意。鹃红常将心事写成词曲,抚琴低唱。连璧又将家传古琴赠与她,田氏、广仁兄妹觊觎陶村家业已久,只等鹃红出嫁就可为所欲为。谁知陶村收纳连璧优礼相待,心中又妒又恨。现在广仁见鹃红爱慕连璧心中大恨。偷偷地去诱说鹃红的未婚夫江家来迎娶。这本是一个口头婚约,鹃红长大后极力反对,江家也无意坚持,经广仁游说,江家大喜。素重诺言的陶村为江家所迫,履行旧约,答应这门婚事。事成定局,鹃红也无奈。她找连璧商量私奔,约定车站相会。连璧心中矛盾重重,这时,陶村又请连璧商办婚事,并将晚年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深受感动的连璧将鹃红的密约告诉了陶村。广仁等闻讯立即截回鹃红。鹃红悲愤之极,打碎连璧送她的古琴。悲痛欲绝的连璧在鹃红出嫁日只身离去。花轿抵达江家,鹃红以死拒婚。为此双方解除婚约。 鹃红得知连璧负愧出走,知道他深爱自己,心中感到安慰。由于寻找连璧心切,鹃红又中广仁圈套,随他去镇江。结果被骗卖到万花楼为妓。鹃红立志不从,致书家中为她赎身。谁知老仆汤成回信,广仁、田氏骗典产业而逃。陶村一气之下瘫痪在床。万念俱灰的鹃红为了连璧,仍誓保贞洁。鸨母知鹃红生性刚烈,答应她只卖唱不卖身。 连璧到镇江,在同学秦思衍的帮助下经商,不几年便在商界崭露头角。每当夜深人静,连璧面对碎琴思念鹃红。鹃红惨度卖笑生涯,不知其父已病故。一天,应召大酒店,发觉来客竟是一别七年的心上人连璧。连璧见朝思暮想的人是名震镇江的名妓疑惑不解。正欲相问,鹃红已凄然离去。连璧找到鹃红,倾诉相思之苦,当即为鹃红赎身脱离苦海。鹃红恐己名声累及连璧,趁连璧熟睡之际留书明志,黯然坐船离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笔记(1).docx

绪论: 一、现代性——历史的使然 基于历史要求的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的根本转变,或者说戏剧之启蒙理性与现代意识的强化,是中国戏剧脱离古典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基本标志。 1、中国戏剧向现代化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戏剧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戏剧精神内涵的变化。 第三:舞台任务形象体系的变化。 第四:戏剧艺术生态构成上的变化。 二、中国现代戏剧的崛起 变革先是在旧戏营垒的内部进行,这就是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戏剧改良运动。 首先:杂剧和传奇这种古老的戏剧文学体裁,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实:当时在舞台上处于“霸主”地位的京剧,也惊醒了改革的尝试。 三、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四十年代,便是现代戏剧发展、成熟和繁荣的时期。 二十年代的话剧,在艺术上较文明新戏时期已有长足的发展。首先:剧本文学的创作打开了新局面。其次:对戏剧演出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导演艺术,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在曲折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时期。 左翼戏剧运动成为戏剧运动的主力。首先表现为政治上对战斗性的追求明显加强。艺术发展上呈现相当复杂的局面。主题大于形象,思想和艺术处于不平衡状态。 四十年代是中国人名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的伟大时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扬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第一:在三十年代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向丰富性、多样性方面开拓了新路。 第二:在戏剧艺术的探索上,对五四以来只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忽视中国戏剧传统的偏向进行了拨正,戏剧的民族化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二十年代戏剧以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主题。 三十年代以阶级斗争、社会解放的主题。 四十年代民族解放的总主题,得到深入的表现。 四、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特征 1、反帝反封的土壤诞生,左倾。 2、中国现代戏剧史,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剧变革、发展的历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史的一种解读

MOVIEL ITERATURE /博士论坛 2010年第7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史的一种解读 u 方明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史上,官方、左翼与软性电影鼎足而三,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形成了独特的电影景观。本文通过梳理他们形成的过程,在表面喧嚣的背后,发现他们之间更加复杂的联系。本文抓住竞争这一关键性要素,从而剖析他们实现某种共谋和合流的原因,也希望借此予当代电影以有益的启示。[关键词] 30年代;电影;排斥;竞争;共谋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电影史上,是具有标志性的时期。经过了十数年的积淀,电影到了30年代,从思想到流派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电影运动,在中国电影史上可谓影响深远。与一般的艺术思潮和运动不同,新兴电影运动并不是由电影内部孕育发生,而主要是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一部分,目标是/和整个社会文化运动协力前进01 ,内容表现为/现中国的电影必定是被压迫民众的呼喊0o,由于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国难当头的历史语境的契合,使得这一运动影响迅速扩大。但无疑,它的成功必然对于电影界的另一些声音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与威胁,官方以电影检查甚至暴力手段进行直接打击,软性电影提倡者通过论争来争取一些话语空间。那么应如何认知和评价这一历史时期的电影现象?由于历史原因,新兴电影运动在电影史上被标上了/胜利0/革命0的标签,与之相比,国民党官方电影的/反动0自不必说;软性电影虽然/从单纯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评价,应当说这类影片形式多样,在娱乐电影方面具有一些新的创作元素。0?但是/实质上,这些抽象的娱乐性电影麻痹了人民的斗争意志,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特殊的意识形态意义0?,因此也被贴上/落后0/反革命0的标签。但是/电影站在今天的立场看,以阶级斗争的政治视角对于电影史的叙述,仅仅只被理解为历史的一种叙述0?。本文不欲考辨该时期某类电影主张和实践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而是希望透过表面的喧嚣,透视中国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多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多元格局的特征是什么,以及多元格局为电影发展带来了何种机遇?何种障碍?目的在于抛弃简单的/是0或/否0的斗争思维,从电影的本体出发来把握电影发展的某些规律。 一、多元竞争电影格局的形成 电影甫入中国,曾被认为是/西人蒐集人眼精华之法0,但这恐怕是极少数守旧派的提法。晚清中国,最保守的士大夫,也开始承认中国/器不如人0,严复曾认为,时至今日,仍然反对引进声光电化,/谓不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0者,必是/狂易失心0之人?。由于形式的新颖独特、视觉冲击强烈,电影在中国很快就有了市场。 但作为一种完全异质的文化元素,电影文化产业在中 国的发展经历了双重的水土不服。其一为视觉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培育,/培植这样的新型艺术的最佳土壤也无疑是建立在发达的都市工业、商业、大众传播业基础上的现代大众文化环境、语境)))已形成这种文化环境、语境的在当时只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十里洋场.上海0?,在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甚至是其他的一些大中城市,电影都难以落地生根,只有在上海这一近代半殖民大都市,由于华洋杂处,得风气之先,已经开始有了一批机械文明下的现代观众,这才使得电影能够生存并逐渐发展起来。其二是产业的培育。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一门产业,需要有资金的投入和人员的运作,从先期的市场调研到制片、发行到院线是一条长长的链条,其复杂程度比起工业生产犹有过之,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来说,当然是一场考验。幸运的是,电影克服了初期的不适应,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结合着中国的国情,早期电影已经确立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产业惯性,或者说是电影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和准入操作的保证,虽然时有微调,但总的是保持稳定的。 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形势的混乱,文化领域相对是自由的,而电影由于其新颖,就更加自由一些。较少的外来干涉保证了电影产业能较好地自主运营。1923)1925年间,全国各地就开设了175家电影公司,其中上海就有141家,如此众多的电影公司,当然由于实力的不同,其拍摄水准上有很大差距,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显示了在电影领域存在完全的自由竞争格局。 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是适应市场者生存。各个公司被迫各出奇招,结果便是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快就出现了许多各有特色的电影公司,如当时最著名的三足两翼,即/明星0/大中华百合0/天一0鼎足为三,/长城0/神州0作为两翼,另外还有一些如上海影戏、南国戏剧社等小而有特色的公司,构成了影坛丰富多彩的景观。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如/明星0的/营业主义加一点点良心0的/正剧0/大中华百合0的欧化色彩、/天一0的传统保守形象等,共同丰富了20年代的影坛。 当然,自由竞争一方面促进了电影市场的发展,但是,统一市场干预力量的缺失也导致了市场失范和恶性竞争。其突出表现就是20年代后期古装剧和武侠神话剧的恶性发 012

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现代戏剧发展脉络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概述中国现代戏剧创作发展脉络 萌芽发展阶段(1917-1927)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涌下,20世纪初年的新剧——文明戏产生了。文明戏以写实的对话、动作代替传统戏曲的唱念做工,采用幕表制演出,并衍生出定型化的角色分配制,和为宣传鼓动而派生的“言论老生”演说,令时人耳目一新,但与成熟的话剧还有很大差距。到五四运动前夕,以上海为中心的新剧运动呈全面衰落之势。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者们以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性思维方式和战斗精神,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严厉的审视和批判。同时,他们翻译介绍各种外国戏剧理论和创作,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文学。其中,易卜生的写实主义备受推崇,一批问题剧和写实主义剧作应运而生。1920年演出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爱美剧”运动的产生,“爱美剧”指“非营业”的戏剧,剧作家不受资本家操纵。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形成了现实主义戏剧的理论观点。但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上海戏剧协社。1923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废除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次年,由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大获成功,这是中国首次严格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戏剧。

从爱美剧的倡导到建立正规的导表演制度,中国现代话剧在戏剧的外部关系和艺术本体建设上双管齐下,基本摆脱了文明戏遗风困扰,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艺术形式。 在社会问题剧的模式之外,田汉、郭沫若、丁西林的话剧创作别具一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文学走向戏剧。田汉倡导南国戏剧运动;郭沫若专注于历史题材创作,将具有戏剧性的古代人物融入现代思想框架;丁西林创作具有英国雅致幽默的喜剧。 1925年,一些留美学生试图发起一个爱尔兰文艺复兴式的国剧运动,但由于其主张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潮,因应者寥寥而很快沉寂。知道20世纪80年代,国剧运动及其理论与价值才重新引起戏剧界的认识。 转型阶段(1928-1936) 易卜生式的写实主义和“为人生”的戏剧思想,成为30年代戏剧思想的主流。在此之间,李健吾的戏剧作品追求深入剖析复杂的人性,欧阳予倩主张“为人生”的真戏剧,曹禺的《雷雨》《日出》的杰出成就显示出写实主义戏剧的成熟。 1929年,中共地下党人员成立艺术剧团,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开始了中共对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推动了上海话剧界的向“左”转。1930年,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由于受到极“左”思想影响,艺术剧团和左翼剧联的理论片面强调文艺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强调戏剧为政治斗争服务。后来,政治宣传剧思想,成为中国现当代戏剧的主导思想。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业产业经济学初步分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L!彤要竺!墨熊燕堕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业产业经济学初步分析 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电影史研究来说是一个无法轻视的历史阶段.相关论著已经颇为丰富。但是.有关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角度依旧较少被关注。本文将就这一命题展开讨论。 20世纪30年代电影业概况 一、制片业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制片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20世纪最初的几年里,电影刚刚引进中国.。洋人拍中国”的影片引起了中国许多实业家的关注.他们开始尝试拍摄电影。从而在事实上进行了对电影产业的初探。 商务印书馆兼营电影业的尝试成为了一批中资独立制片公司成立的催化剂,20世纪20年代私营电影制片公司纷纷成立。他们看到电影业发展的前景,都希望能够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电影公司的数量在1925年曾一度膨胀,1927年则又急剧下降。这之后的几年全国制片公司的具体数目为:1927年32家,1928年23家,1929年31家,1930年26家,1931年20家,基本维持在二三十家左右。‘遂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走向平稳,同时在电影业发展的内部格局也逐渐清晰。在市场的游戏规则当中,这些制 沈莹片公司开始优胜劣汰。在20世纪30年代初最终形成了明星、天一、联华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1937年。七年里,三家电影公司,在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某种程度上说,联华的成立标志着电影业开始了现代企业的规模化进程,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是参照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企业模式建立起来的,系统化的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是它最大的产业优势所在。从1930年一1937年,三大公司的总产量分别是,。明星”132部;。天一”66部;。联华”94部。像艺华影片公司、电通影片公司等小型的制片公司.顽强的生 存下来,在1932 年一1936年问这些 小公司出品了约50 多部影片。 早在20世纪 20年代中期就有电 影的类型化的势头, 但受产业内部资本 和市场环境所限。 类型化发展始终没 有确立起来。20世 淼=

《中国话剧史》期末复习

一、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 1、晚清的戏曲改良 1907年话剧诞生 (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 ●梁启超1902年《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文艺包括戏曲)文学功利论 ●陈独秀1905年《论戏曲》“戏园者,普天下人之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教师也“ ●清末改革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对戏剧的重视 ●出现一批新戏曲《二十世纪大舞台》“案头剧““场上曲” (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 “时尚新戏”——汪笑侬(德克金,正黄旗) 根据时事改变的新剧 《哭祖庙》《受禅官》以古喻今 梨园编剧第一能手 最终没有成功中国封建太强大内容受形式影响 2、早期话剧的诞生 Adc剧团——上海喜人业余剧团 兰心剧院 (1)上海的学生演剧 中国话剧从校园起步,推动发展 张之洞《劝学篇》鼓励出国 教会学校新式学堂 宗教戏剧——自排戏——学生演剧(1899 上海约翰公学《官场丑史》1903 南洋公学《张汶祥利马》汪悠游“文友会” (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 在日本中国留学生建立的学生文艺社团 ●李叔同(弘一法师)看到新派剧演出大为震撼赴日学画1907.6.1《茶花女》 ●“留西洋不如留东洋”张之洞《劝学篇》 ●中国戏曲——文明戏(早期话剧)——话剧——新剧(西方话剧) ●日本歌舞伎——新派剧(生活化)——新剧 ●中国话剧第一部《黑奴吁天录》 ●李叔同曾孝公欧阳予倩“中国未来戏剧的希望”春柳社早期成员演出比国内更正规 ●《黑奴吁天录》5幕契合当时中国地位感情真实 1)按照西方演剧方式分幕不分场中国戏曲分场不分幕 2)采用对话方式写实生活化 3)随意性截取小说第二幕很随意“工厂联欢大会”最不符合剧本舞台效果最好 4)男扮女装 ●春阳社——紧随春柳社成立亦演《黑奴吁天录》失败态度不严肃 ●南欧北梅 ●后期春柳——“新剧同志会”主干陆镜若(在日戏剧全才就读于腾译浅二郎的非优学校) ●当时中国演剧环境差,严肃认真的戏不得人心 ●春柳社宗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以庄严的态度实现艺术的理想”“以营业为宗旨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