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腰痹血瘀气滞

腰痹血瘀气滞

腰痹血瘀气滞
腰痹血瘀气滞

入院记录

姓名:阿曼性别:男性

年龄:50岁民族:哈萨克族

婚姻状况:已婚出生地:新疆昭苏县

职业:个体入院日期:2013年02月10日 12:00时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记录日期:2013年02月10日 12:30时

发病节气:立春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 腰部间断疼痛5年余,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患者未行任何诊疗,自行休息及口服止痛药物后缓解。此后每遇劳累或受凉时右膝关节疼痛发作,休息后可缓解。1周前患者受凉后自感腰背部疼痛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伴行走困难。患者为求进一步诊疗及明确诊断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医师根据相关体征与病史,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住我科。入院症见:患者诉腰背部疼痛,腰部屈伸活动不利,伴左下肢疼痛,无乏力,头晕等症状,纳可,夜寐安,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有外伤、手术、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伊宁市,生活及工作环境可,无不良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2个女儿,爱人及孩子体健。

家族史:父亲体健,母亲体健,兄弟姐妹3人,均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以上病史属实_____________________签名:_________________

体格检查

T:36.7℃ P:79次/ 分 R:21次/ 分 Bp:10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可,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动体位,步入病室,诊查合作,对答切题,言语清晰,声音高低适中,呼吸平稳,舌体适中,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圆整、五官端正,双目有神,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通畅,鼻翼无扇动,唇无紫绀,咽无红肿,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双肺叩诊清音,肺下界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未闻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正常,心率79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异常肿块,肠鸣音3-4次/分,双肾区无叩击痛,莫菲氏征阴性。前后二阴未查,脊柱无侧弯及后突畸形,无压痛及叩痛,四肢无畸形,四肢肢体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椎旁叩击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0°,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双下肢肌力Ⅴ级,跟、膝腱放射存在。

辅助检查:腰椎CT:腰4椎间盘向左侧突出,相应神经根略受压,硬脊膜无受压。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腰痹

血瘀气滞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住院医师:

首次病程记录

2013年02月15日20时00分

患者阿曼,男性,42岁,以“腰部间断疼痛5年余,加重伴左下肢麻木疼痛15天”于2013年02月15日 18时00分收住入院。

病例特点:

1、腰部间断疼痛5年余,加重伴左下肢麻木疼痛15天。

2、症见:患者诉腰背部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伴左下肢放射痛,无乏力,头

晕等症状,纳可,夜寐安,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3、体格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尚存在,腰3—

4、腰4—5椎间隙压痛试验(+)、

叩击痛(+),椎旁左侧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左侧50(++),加强试验(++),右侧80°,“4”字实验双侧(—),股神经牵拉试验左侧(+),右侧(+),左小腿外侧

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跟、膝腱反射正常,足踇背伸力正常,双下肢肌力5级。

4、辅助检查:既往外院腰椎MRI:腰3—4、腰4—5椎间盘变性。腰3—4椎间盘突出,腰4—5椎间盘脱出。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中年男性,邪气入里,阻滞经络,脉络不通,气滞血瘀,瘀血长期瘀阻,久病则虚,阻滞气机,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气血濡养关节

组织不利,“不荣则痛”,气滞血瘀,故症见膝部疼痛,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者

结合病史,四诊合参,属中医“腰痹”范筹。

中医鉴别诊断:

1、腰椎结核:少数患者可出现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因此应注意鉴别,但腰椎

结核患者有结核病史,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患部附近

常有寒性脓肿或瘘管,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

2、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卧床休息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或完

全消失,后伸时腰腿痛加重,如为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症,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中医诊断:腰痹

血瘀气滞

西医诊断依据:

1、腰部间断疼痛5年余,加重伴左下肢麻木疼痛15天。

2、症见:患者诉腰部疼痛,活动不利,伴左下肢疼痛,无乏力,头晕等症状,

纳可,夜寐安,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3、体格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尚存在,腰3—

4、腰4—5椎间隙压痛试验(+)、

叩击痛(+),椎旁左侧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左侧50(++),加强试验(++),右侧80°,“4”字实验双侧(—),股神经牵拉试验左侧(+),右侧(+),左小腿外侧

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跟、膝腱反射正常,足踇背伸力正常,双下肢肌力5级。

4、辅助检查:

既往外院腰椎MRI:腰3—4、腰4—5椎间盘变性。腰3—4椎间盘突出,腰4—5

椎间盘脱出。

西医鉴别诊断:

1、腰椎结核;少数患者可出现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因此应注意鉴别,但腰椎

结核患者有结核病史,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患部附近常有寒性脓肿或瘘管,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

2、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卧床休息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后伸时腰腿痛加重,如为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症,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疗计划:

1.骨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

2.完善入院相关检查。

3.中成药治疗: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疏血通注射液 6 mg/静滴,一日一次

4.本病已属急性期发作,中医以“标本兼治”为治则,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治法,口服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如下:

独活9g 桑寄生6g 杜仲6g 牛膝6g

党参6g 当归6g 熟地黄6g 白芍6g

川芍6g 桂枝6g 茯苓6g 细辛3g

防风6g 秦艽6g 蜈蚣2条

×6剂水煎口服

经治医师(值班医师)签名: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2013年2月16日 12:00 黄坚主治医师查房录患者入院后第二天,症见: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椎旁叩击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0°,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双下肢肌力Ⅴ级,跟、膝腱放射存在。

黄坚主治医师查房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检查病人后指示:

(1)患者老年男性,邪气入里,阻滞经络,脉络不通,气滞血瘀,瘀血长期瘀阻,久病则虚,阻滞气机,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气血濡养关节组织不利,“不荣则痛”,气滞血瘀,故症见膝部疼痛,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者结合病史,四诊合参,属中医“腰痹”范筹。

(2)西医诊断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依据如下1.既往患者有腰痛病史,2. 腰椎CT:腰4椎间盘向左侧突出,相应神经根略受压,硬脊膜无受压。体格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椎旁叩击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0°,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双下肢肌力Ⅴ级,跟、膝腱放射存在。

(3)本病临床上主要于以下疾病相鉴别:1、腰椎结核:少数患者可出现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因此应注意鉴别,但腰椎结核患者有结核病史,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患部附近常有寒性脓肿或瘘管,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2、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卧床休息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后伸时腰腿痛加重,如为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症,X线检

查有助于鉴别。

(4)本病已属急性期发作,中医以“标本兼治”为治则,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治法,口服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如下:

独活9g 桑寄生6g 杜仲6g 牛膝6g

党参6g 当归6g 熟地黄6g 白芍6g

川芍6g 桂枝6g 茯苓6g 细辛3g

防风6g 秦艽6g 蜈蚣2条

×6剂水煎口服(5)卧床休息,适当功能锻炼,调情志,忌辛辣。

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2013年2月17日 13:00 康雄副主任医师查房录患者腰部疼痛不适,纳眠一般,大、小便调,体查:T:36.0℃ P:84次/ 分R:21次/ 分。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椎旁叩击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0°,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双下肢肌力Ⅴ级,跟、膝腱放射存在。血常规、风湿四项、肝、肾功、离子系列、血糖均大致正常。ECG:1.窦性心律2.中间型电位。

康雄副主任医师查房后指示:

(1)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中医诊断:腰痹(血瘀气滞)。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2)本病病因病机为患者平素劳累体虚,加之饮食不节,邪气入里,阻滞经络,脉络不通,气滞血瘀,瘀血长期瘀阻,久病则虚,阻滞气机,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气血濡养关节组织不利,“不荣则痛”,气滞血瘀,故症见膝部疼痛,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痹阻为标,患者久病体虚,积极治疗,预后尚可。

(3)本病可与腰椎结核及腰椎管狭窄症相鉴别,均示腰部疼痛及屈伸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腰椎结核常有结核病史,有中毒性反应,腰椎管狭窄症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卧床休息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后伸时腰腿痛加重,如为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症,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局部针刺康复治疗尤为重要。针灸治疗可采用本科协定处方舒筋活血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2天,继续下1个疗程。

普通针刺(21穴/次)×6次

TDP (1照/次)×6次

电针(2组/次)×6次

药罐(3个/次)×6次

医师签名:

2013年2月18日11:30

今日患者入院后第三日,患者神志清,精神尚可,二便通畅,查体:生命体征

平稳,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椎旁叩击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0°,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双下肢肌力Ⅴ级,跟、膝腱放射存在。患者目前诊断明确,继续行中药TDP贴敷、烤电对症治疗,于今日给予痛点局部封闭,给予洛芬待因缓释片口服以止痛对症治疗,继观。

2013年2月21日 11:30 黄坚主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患者神志清,精神尚可,二便通畅,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椎旁叩击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50°,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黄坚主治医师查房后指示:目前患者病情平稳,腰部经局部针刺级中药TDP贴敷、烤电对症治疗后肿痛较前明显缓解,继续对症治疗,继观。

2013年2月18日11:30 江阿古丽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患者神志清,精神尚可,二便通畅,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明

显异常,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椎旁叩击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50°,

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

感觉较对侧减弱,江阿古丽副主任医师查房后指示:继续行中药TDP贴敷、烤电对

症治疗,继观。

2013年2月21日 11:30

今日患者神志清,精神尚可,二便通畅,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明

显异常,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轻微,椎旁叩击痛阴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70°,

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

感觉较对侧减弱,远端末梢血运及感觉可。继续行中药TDP贴敷、烤电对症治疗,

继观。

2013年2月22日 11:00 出院小结

患者阿×,男性,50岁,哈萨克族,以“腰部间断疼痛5年余,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周”为主诉,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2月10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椎旁叩击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0°,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双下肢肌力Ⅴ级,跟、膝腱放射存在。腰椎CT:腰4椎间盘向左侧突出,相应神经根略受压,硬脊膜无受压。

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风湿四项、肝、肾功、离子系列、血糖均

大致正常。ECG:1.窦性心律2.中间型电位。明确诊断后,给予活血止痛对症治疗,

局部针刺及中药贴敷TDP治疗,并指导患者腰背肌功能锻炼。

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一般状况良好,自诉腰部及左下肢疼痛明显好转,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轻微,椎

旁叩击痛阴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70°,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远端末梢血运及感觉可。根据《中医药临床诊疗评定标准》证属好转,请示上级医师后同意今日出院。

出院医嘱:1、避风寒,免劳累。2、适当行腰背肌功能锻炼。3、定期门诊随访。

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上多数是气滞血淤型

头痛在中医的观点上多数是气滞血淤型,其治则主要是祛风活血化淤。 散偏汤:川芎30g 白芍15g 白芷15g 郁李仁3g 柴胡15g 白芥子9g 香附6g 甘草3g 水煎服。 祛风活血止痛:川芎30g 白芍30g 白芷12g 细辛6g 葛根40g 柴胡15g 苍术15g 羌活12g 蝉衣6g 地龙30g 水煎服。 活血化淤熄风止痛:桃仁10g 红花9g 川芎30g 白芍15g 生地10g 当归10g 白芷15g 黄芩15g 元胡15g 钩藤15g 生牡蛎30g(先下)生龙骨30g(先下)甘草10g 水煎服. 急性发作的治疗 1、镇吐药和止痛药:灭吐灵、阿斯匹林、消炎痛、颅通定等 2、麦角胺类药:麦角胺咖啡因(头痛开始服2片,半小时后无效再服2片,每日剂量不超过6片) 3、非类固醇抗炎药:萘普生(发作时口服275mg, 根据需要4h后可重复275mg) 4、5-HT受体激动剂:英明格(口服或注射)\ 辨证论治头痛 刘忠伟 头痛是多种疾病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如颅内疾病。五官、心血管疾患及各种急性感染病等。中医认为,不论六腑清阳之气,还是五脏阴经之血,皆朝会于高巅,故称“头为诸阳 之会,清阳之府”。脑为髓海,不任受邪。不论六淫外侵、七情内伤、脏腑虚损或经络郁 塞等,皆可引起头痛。所以对头痛一症,应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四诊,细心辨证,不可粗疏。尤其对病因不明的头痛,更要辅助各种检查,达到明辨病因,然后依症论治,精选方药。现就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简述如下。l 辨治要点1.1 辨经络脏腑治疗头痛,首先要辨明所属经络脏腑,循经用药十分重要,因为头是人之巅顶,要达到巅顶,必须循经而行。 头为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脉均循行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头痛的发生主要是由各 种病因导致头部脉络绌急,脉络失养。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客于经络,或普浊、气滞、血瘀阻于经络,经气不利,经络绌急;或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均可出现头痛。由于受邪经络的不同,头痛的部位亦各异,根据头痛部位,定所属的经络、脏腑。然后循经用药;一是引经药,二是调理所属脏腑用药。 1.2 辨虚实寒热治病知虚实、明寒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散之。补虚泻实是治病的一个要点,治疗头痛尤当注意辨虚实寒热,虚者头部经脉失养,以补养为主。实者头部经气郁滞,以疏泄为主;寒者头部经脉绌急,以温经为主;热者头部经气不利, 以清利为主。 1.3 辨外感内伤头痛有外感与内伤2种。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内伤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因于肝者,多为肝气郁结,化火上扰清空;因于脾者,或为痰浊内生,上蒙清窍,或为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因于肾者,或 为肾虚无以生髓,髓海空虚,或为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空。因此,外 感与内伤,病因病机各异,施治亦不同。治疗头痛当辨明外感内伤,外感者病程短,以祛 邪为主,内伤者病程久,以调理为主。肝阳上亢若以疏风清热为主,则更易导致肾阴亏虚,使病情加重;风热头痛若以镇肝潜阳为法,则易引邪人脏,为生他变。故I艋床上治疗头痛必须辨明外感内伤。 2 辨证论治 症见头痛初起、时轻时重、时作时止,或因情志不遂,、或因外感风寒入侵脑户者,以原 方用之,一般l剂~2剂即可见效。若太阳穴有热感、遇热加重、遇凉减轻、或午后加重、 甚者痛连面齿、舌质红、脉浮数,证属风热或兼肝经风火上攻,去白芥子,加连翘、菊花、

血瘀证研究进展_郭强中

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 ol. 14 No. 8 Aug .,2012 血瘀证主要是指各类致瘀因素,如气滞、气虚、痰凝、寒凝、血热和外伤等,导致血行不畅、脉道壅塞而引起的病证,临床表现上以舌黯、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唇痿色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痛处固定不移、脉涩等为特征。 1 血瘀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血瘀理论发源于《内经》,经历代不断丰富和发展,至清代形成一门独立、成熟并且系统的学说,再经民国阶段的完善,以及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血瘀理论已经成为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由该理论衍生的活血化瘀治法也在不断的扩大其应用范围,并由此开发出一系列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1.1 血瘀理论的形成阶段 《内经》并无“血瘀证”之称,也没有“血瘀”或 “瘀血”的提法[1] , 其散在提及的“血脉凝泣”(《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血”(《素问?调经》)、“血凝泣”(《素问?调经论》)以及“脉不通”(《素问?举痛论》)可看作是血瘀理论的雏形,书中对于上述所提及的各类术语进行了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详尽论述,堪称是血瘀理论的起源与根基。 《内经》对血瘀证的形成原因概括为两大类[2],一类是外因,即由六淫所致,其中又以风、寒二邪为甚;另一类是内因,主要包括内伤情志(如“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久病血衰(如“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以及跌扑闪挫(如 血瘀证研究进展 郭强中,李云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 广州 510120) 摘 要: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 一。在气滞、气虚、痰凝、阳虚、血热、外伤等致瘀因素作用下,血瘀证患者会产生血液及血管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衍生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仿照病因病机造模和重复病理过程造模两种,但能够全面体现血瘀证四诊要点的复合模型暂时还未出现。舌诊是血瘀证诊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色、舌苔、舌质、舌下络脉等领域,但评价标准和方法尚在摸索当中。 关键词:血瘀证;进展;病理机制;动物模型;肿瘤;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8- 0045- 06 收稿日期:2012-02-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3288)作者简介:郭强中(1980-),男,江西九江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通讯作者:李云英(1958-),女,广东高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咽喉嗓音疾病。 E-mail :docliyuny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664964.html,。 Research Progres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GUO Qiang-zhong,LI Yun-ying (The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 : Blood stasis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classic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 The research 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BSS) has became the most successful area i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agnation of Qi,Deficiency of Qi,Condensation of phlegm,Yang deficiency,blood heat and trauma,which will rous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blood and vessels,ar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BSS. These changes are the basis for tumor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Using herb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is the way of TCM treating tumors and carcinoma. The methods for building animal models of BSS include imitating the etiology and repeating pathological process. Up to now,the composite model embodied all-round four major diagnostic methods points of BSS has still not been found. Tongue diagnosis is the core link for BSS final diagnose,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lor of tongue,the tongue coating,body of tongue,sublingual collaterals and other parts,but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these research are still in exploration. Key words : blood stasis syndrome ;research progress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imal model ;tumor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气滞血瘀吃什么中成药,疏通气血是关键

气滞血瘀吃什么中成药,疏通气血是关键 气滞血瘀很多时候都是长期的抑郁,不良的情绪引起的,特别是现在人的压力都很大,生活的不如意就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气滞血瘀要及时用中药调理,达到疏通气血的目的。 ★一、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 1、气滞瘀血体质宜用行气、活血药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银杏叶等行气、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 2、胃腹胀痛、嗳气、大便不爽或便秘,可用木香、陈皮、砂仁、槟榔、豆蔻、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大黄、神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等,行气、止痛、消食、通便。 3、滞血瘀体质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

肝理气解郁药物,如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八月札等。 ★二、行气活血延年祛病 银杏叶制剂对预防气滞血瘀体质的多发病——中风具有显 著的效果。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亦有一定的作用。法国巴黎大学研究结果,中风后继续服用银杏叶制剂,可以缩短康复的时间,减少中风后遗症的出现,尤其对小中风的疗效更为明显。 ★三、气滞血瘀体质的生活调养 1、研究发现,人体长期处于气滞血瘀状态,组织缺血,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会加快衰老。因此,对气滞血瘀体质而言,行气活血有预防衰老的功效。

2、在生活上,应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避免大怒、惊恐、忧思等不良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坚持体育活动,运动量因人而异。每次运动锻炼应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3、体内的水分通过呼吸、皮肤蒸发和大小便排出。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可使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缓慢。所以,气滞血瘀体质平时宜多饮水,每天摄入量不低于2000毫升约8杯水)。 4、老年人因元气的推动功能减退,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宜坚持“快步走”运动。据测试,“快步走”时所吸入的氧气,是人体安静状态下的8倍,能大大改善“血瘀”状态。 “寒则气滞”、“寒则血凝”,气滞血瘀体质除衣被保暖外,在寒冷环境的时间不宜过久。冬季室温应不低于摄氏20度。夏季使用空调降温,室温也不宜过低,一般宜保持在25~26度左右。每天用热水泡浴,有利于改善全身气血运行,如能定期进行药浴、按摩,则效果更好。气滞血瘀预防与治疗相关

最新气滞血瘀引起原因及如何预防

气滞血瘀引起原因及如何预防? 1 2 气滞血瘀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3 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4 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5 同时形成。 6 1、气滞血瘀应该如何诊断? 7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8 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9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10 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11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12 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13 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14 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15 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 16 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 17 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18 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19 2、气滞血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20 气滞,病证名。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21 结,或体弱气虚不运所致。随所滞之处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22 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

23 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相应的症状。气滞过24 甚可致血瘀。 25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26 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27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28 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29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30 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31 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32 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33 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34 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35 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36 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37 3、气滞血瘀会导致什么疾病? 38 中医上讲气血不通畅可能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39 疾病。那么气滞血瘀导致的疾病会有哪几种呢? 40 3.1、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气血瘀滞,闭阻41 胸阳、血气运行不通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42 3.2、肝硬化: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聚”、“臌胀”病范畴,多因正气亏虚,43 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44 3.3、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多属中经络症。发病机

老中医:漫谈气滞血瘀

摘要 气与血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及其为病又常互为因果。气滞不行可致血脉瘀阻血瘀日久又可反过 来阻碍气机影响升降。故曰:"气滞多胀血瘀多痛。气滞之疼痛多为胀痛痛无定处;血瘀之疼 痛多为刺痛痛处不移。” 放之于现代,如今的人们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缺乏运动,这些因素都导 致了气滞血瘀的发生。这种体制的人群需要调理气血,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气滞血瘀这种体 质呢? 气滞血淤,是指气滞和血淤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气滞血淤证,是由于气滞不行(包括机能 障碍或机能减退),导致血液运行阻滞或障 碍所出现的血液疲滞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血的流动是靠气的推动完成的。当气机阻滞,血的流动就失去了动力,血就 会停滞不前,在某些地方停留下来,形成血 瘀(瘀血)。 气滞血瘀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引起血液的运行淤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淤;另 一方面,也可由离经之血等淤血阻滞,影响 气的运行,这就先有淤血,由淤血导致气滞。当然了,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淤同时 形成。 1、气滞血淤证的形成原因 主要与精神情志和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有关。气能行血,人体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和肝气的疏泄,因此,中医学 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此外,跌仆闪挫等外伤,也可导致机体局部气机阻滞,而 使血行受阻,淤结不行,形成外伤性局 部气滞血淤证。 2、气滞血淤的主要征候 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 3、临床表现 当血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 此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 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位疼痛的困扰,比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男性身上多有淤青, 身上的疼痛症在夜晚加重等等。 4、体质特点

气滞血瘀证的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664964.html, 气滞血瘀证的治疗 作者:何勇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5期 气滞血瘀体质的患者大多具有明显的“不畅通”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了微循环瘀阻,已经成为许多疾病发病的基础,同时更是一些慢性疾病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而就出现了“久病必有瘀”的说法,为了能够解决气滞血瘀证给患者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本文在分析了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的基础上,采取了及时治疗的方法,从而为之后治疗气滞血瘀证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1气滞血瘀证的主要表现 (1)气滞血瘀者经常出现头痛的证状。这种证状主要表现为:头部刺痛,如针扎一样,给患者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就出现了“通则不通、痛则不通”的道理。 (2)气滞血瘀的患者会出现掉发严重的现象,而且从头发的毛躁程度上看,头发越枯燥,治疗起来也就越难。因此当患者出现这种表现后,则需要考虑是否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3)舌头瘀斑。在观看患者的舌头后,如果发现舌头处出现瘀点瘀斑的现象或者患者的下舌头下面的两条血管出现明显的曲张等。如图所示: (4)观看嘴唇的颜色,如果发现有异常的现象,则需要考虑是否为该症状。例如:一般正常人的嘴唇颜色为粉红色,比较湿润和有弹性,如果患者的嘴唇颜色偏暗或者出现偏紫的现象,则需要考虑是否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5)眼睛异常。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眼睛比较清澈明亮,而气滞血瘀患者的眼睛看起来无神,并且比较暗淡、浑浊、夹杂红血丝等。特别是即便患者已经休息了一个晚上,这些症状也不会消失。 (6)记忆力下降和身体日渐消瘦 气滞血瘀患者很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现象,特别是很容易健忘或者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同时,气滞血瘀体质的人一般身体都比较虚弱,不思饮食。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与气滞血瘀所带来的胸肋胀满,从而影响到患者的食欲,因此,在之后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时应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 2气滞血瘀体质的治疗手段 2.1饮食治疗方法

腰痹血瘀气滞

入院记录 姓名:阿曼性别:男性 年龄:50岁民族:哈萨克族 婚姻状况:已婚出生地:新疆昭苏县 职业:个体入院日期:2013年02月10日 12:00时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记录日期:2013年02月10日 12:30时 发病节气:立春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 腰部间断疼痛5年余,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1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患者未行任何诊疗,自行休息及口服止痛药物后缓解。此后每遇劳累或受凉时右膝关节疼痛发作,休息后可缓解。1周前患者受凉后自感腰背部疼痛加重伴左下肢放射痛,伴行走困难。患者为求进一步诊疗及明确诊断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医师根据相关体征与病史,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住我科。入院症见:患者诉腰背部疼痛,腰部屈伸活动不利,伴左下肢疼痛,无乏力,头晕等症状,纳可,夜寐安,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有外伤、手术、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伊宁市,生活及工作环境可,无不良嗜好。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2个女儿,爱人及孩子体健。 家族史:父亲体健,母亲体健,兄弟姐妹3人,均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以上病史属实_____________________签名:_________________ 体格检查 T:36.7℃ P:79次/ 分 R:21次/ 分 Bp:10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可,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动体位,步入病室,诊查合作,对答切题,言语清晰,声音高低适中,呼吸平稳,舌体适中,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圆整、五官端正,双目有神,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通畅,鼻翼无扇动,唇无紫绀,咽无红肿,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双肺叩诊清音,肺下界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未闻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正常,心率79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异常肿块,肠鸣音3-4次/分,双肾区无叩击痛,莫菲氏征阴性。前后二阴未查,脊柱无侧弯及后突畸形,无压痛及叩痛,四肢无畸形,四肢肢体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4—5,腰5骶1椎间隙压痛,椎旁叩击痛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0°,右侧70°,直腿抬高加强实验双侧阳性,“4”字实验双侧阴性,左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较对侧减弱,双下肢肌力Ⅴ级,跟、膝腱放射存在。

肝郁气滞血瘀怎么治疗

肝郁气滞血瘀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肝郁气滞血瘀怎么治疗1. 肝郁气滞血瘀可药物治疗2. 肝郁气滞血瘀可按摩治疗3. 肝郁气滞血瘀要在生活中调理*二、肝郁气滞血瘀是什么原因*三、肝郁气滞血瘀吃什么好肝郁气滞血瘀怎么治疗 1、肝郁气滞血瘀可药物治疗 1.1、逍遥丸 逍遥丸是常用于肝气郁结的中成药,主要是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薄荷等组成的。具有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的功效,用于肝气月结的肝脾不和、两胁胀痛等症状。 1.2、柴胡 柴胡疏肝散主要是由陈皮、柴胡、香附、枳壳、赤芍、甘草组成的,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肝气郁结证。 1.3、疏肝丸 疏肝丸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肝气郁结的中成药,是由川楝子、延胡索、片姜黄、白芍、沉香、枳壳、木香、砂仁、陈皮、豆蔻仁、茯苓、厚朴、朱砂组成的 ,具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胀痛,胃脘疼痛等病症。 2、肝郁气滞血瘀可按摩治疗 2.1、角孙穴、风池穴和太阳穴等3大穴位是头上的“撒气穴”

按压这些穴位能起到明目醒脑、舒缓疲劳、焦虑的养生保健作用,可治疗头痛,眩晕等病症。有些人在按摩完角孙穴后会打嗝,说明按摩养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个穴位对于着急生气后两肋胀痛、乳房胀痛的人更有益。 2.2、膻中穴和肩井穴是胸肩部的2个“撒气穴” 前者(位于两乳之间)有宁心神、除闷的养生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5秒,休息3秒。生气时往下捋100下,可以顺气,对岔气也有很好的养生作用。用拳头敲打肩井穴可缓解颈疲劳、使大脑供血充足、治疗头痛。按摩肩井穴位还可以改善乳房胀痛、乳腺增生、乳腺炎。 2.3、太冲穴和足三里是下肢的2个“撒气穴” 按摩太冲穴对爱发火和忧郁的人都有舒缓作用,尤其对高血压、头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养生功效。如果配合着按摩足三里,在舒肝理气的同时,还对便秘、腹泻和胃病等疾病有所改善。太冲穴很好找,在足背上第一、二脚趾缝向上找,大约有两指宽的地方,在两个骨头之间,按下去有很强的酸胀或胀疼感。刺激太冲穴的最佳时间是春季,因为,在五行中,肝属木,而木与春季对应,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肝木之气上升, 这个时候多揉两侧太冲,泻肝火,可以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的 意外发生。 3、肝郁气滞血瘀要在生活中调理 3.1、作息调理

癌症辨证 多为气滞血瘀

癌症辨证多为气滞血瘀 *导读:中医讲究整体论,自身是一个整体,身体与外界也是一个整体,由于上述原因造成自己身体里面的阴阳失衡,就是物质和功能的失衡,会产生一些病理性的产物,比如气滞、血淤、痰饮,日久就可能产生癌变,古代称“积”,或者叫“岩”。……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冯利主任16日做客人民网访谈时介绍:中医对肿瘤认识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早在周朝就认识到恶性肿瘤的一些特点。而“癌”字的记载首见于宋代的《卫济宝书》;“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引起阴阳失衡、脏腑失调,产生气滞、痰饮、血瘀等,留滞于人体,形成积、瘤(留)、癌(岩)。认识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冯主任说:“西医学认为,恶性肿瘤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人体基因突变、免疫失衡等导致组织细胞的异常增生。恶性肿瘤具有侵蚀、远处转移的特点。中医与我们现代西医学在癌症认识方面有很多机理是相同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太一样而已。” 冯主任还介绍,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大概分三种原因:外因、内因,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内不外因。外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部因素,内因主要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内部的情绪因素。另外还有两者之间的不内不外因,比如饮食、劳倦等。

中医讲究整体论,自身是一个整体,身体与外界也是一个整体,由于上述原因造成自己身体里面的阴阳失衡,就是物质和功能的失衡,会产生一些病理性的产物,比如气滞、血淤、痰饮,日久就可能产生癌变,古代称“积”,或者叫“岩”,也认识到癌症的一些特点,如像岩石一样凹凸不平,而且具有侵蚀性。

气滞血瘀诊断详述

气滞血瘀诊断详述 *导读:气滞血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气滞,病证名。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结,或体弱气虚不运所致。随所滞之处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

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相应的症状。气滞过甚可致血瘀。气滞血瘀体质的饮食调养 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 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据报导,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 气滞瘀血体质宜用行气、活血药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银杏叶等行气、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著名的理气、活血化瘀方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失笑散,

气滞血瘀体质的饮食调养

气滞血瘀体质的饮食调养 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 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据报导,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 气滞瘀血体质宜用行气、活血药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银杏叶等行气、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著名的理气、活血化瘀方剂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应根据气滞血瘀部位不同灵活选用。 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可用于心血管瘀阻初起,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服用。 胃腹胀痛、嗳气、大便不爽或便秘,可用木香、陈皮、砂仁、槟榔、豆蔻、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大黄、神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等,或用保和丸、木香槟榔丸行气、止痛、消食、通便。 气滞血瘀体质如有情绪抑郁,应以心理疏导为主,配合疏肝理气解郁药物,如柴胡、郁金、青皮、香附、川芎、绿萼梅、八月札等。中成药逍遥丸、越鞠丸等,均有较好的解郁作用。 行气活血延年祛病 当代名医颜德馨在《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中详细介绍了行气活血抗衰老的研究成果。实验证明行气活血药能延长动物的寿命,其效果不亚于人参的抗衰老功能。临床观察证实,行气活血药物有改善记忆力和睡眠、消除疲劳、改善大脑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为中医药抗衰老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药学家对银杏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银杏叶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活血化瘀功效。例如银杏叶制剂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增加大脑、心脏血管的血流量,又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银杏叶对大脑的保护作用,体现在它能提高大脑功能和防冶老年性痴呆。银杏叶制剂能改善中度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脑损害症状,银杏叶提取物已成为中老年人抗衰老的保健药物之一。 银杏叶制剂对预防气滞血瘀体质的多发病——中风具有显著的效果。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亦有一定的作用。法国巴黎大学研究结果,中风后继续服用银杏叶制剂,可以缩短康复的时间,减少中风后遗症的出现,尤其对小中风的疗效更为明显。 气滞血瘀体质的生活调养 研究发现,人体长期处于气滞血瘀状态,组织缺血,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会加快衰老。因此,对气滞血瘀体质而言,行气活血有预防衰老的功效。 在生活上,应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避免大怒、惊恐、忧思等不良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 坚持体育活动,运动量因人而异。每次运动锻炼应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体内的水分通过呼吸、皮肤蒸发和大小便排出。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可使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缓慢。所以,气滞血瘀体质平时宜多饮水,每天摄入量不低于2000毫升约8杯水)。 老年人因元气的推动功能减退,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宜坚持“快步走”运动。据测试,“快步走”时所吸入的

中医调理气滞血瘀

中医调理气滞血瘀 上焦火下焦寒就是中医所谓的三焦,是从后背上划分的三部分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顾名思义,上焦火下焦火就是按这个来划分的。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称之为:上焦火。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不足而运行不畅,由于气血不足。肝藏血。无法供养肝血,因为肝血不足,血属阴,阴虚导致阳盛,所以肝火旺盛,所以上焦热,由于脾胃虚弱。脾脏生血虚,气血互化,所以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则气养的功能失调,不能温暖下焦导致下焦虚寒。 上焦火下焦寒从中医角度来讲是心肾不交引起的,心在中医属于阳,肾属于阴,正常的情况下,心里的阳气下行到下焦来中和肾的阴气,肾的阴气上升到上焦来中和心的阳气,这样阴阳平衡,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而心肾不交,则出现下焦阴气过多,出现怕冷,上焦火气较旺,出现脸烫等症状。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 阴虚火旺调理方剂:通经络、喝肉汤、不熬夜 第一、通经络。经络打通绝对是第一要素。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经络通不通,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捏一下身上的肉,只要是感觉很痛的,就是不通,哪痛哪不通。这个理论是基于中医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来的。 第二、喝肉汤。如果你经络通了,多吃点水果、粗粮,尤其是多的肉皮汤,那是最滋阴的食物,很好消化。 第三、不熬夜。就是要早睡早起,让你的身体有时间在夜里造血变现。如果你天天熬夜,你身上的小火老烧着,恐怕,你身体里的水,早晚要被熬干的。 肝主疏泄而藏血,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血淤体质者的病因与气血淤滞有关。气血一旦淤滞,既可能化寒,也可能化热,甚至痰淤相杂为患。养生根本之法在于活血化淤。最好能注意调整自身气血,吃一些活血类型的食物或补药,多做有利于心脏血脉的运动,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可维持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活动,如果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则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而气滞可导致血瘀。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内的气血犹如自然界的河流,"流水不腐"的道理已尽人皆知,人体气血的河流同样也需"流动",即经络通畅。当气血犹如河中之水运行有序,不受阻滞而流速平稳时,才能使血液保持正常的状态。 中医学将人体免疫力即人体的抗病能力称为"正气"。"正气"既能防御"外邪"侵犯。人体免疫力的增强,一靠增强体质,通过日常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跑步、登山等运动,使体质、体力健康旺盛,增强抗病能力;二靠乐观的情绪、积极的生活态度。"气生百病"。不良情绪是致病的根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心情平静,排除烦恼,避免过度的喜悲、惊恐、盛怒等情绪对人体脏腑造成损伤。

气滞血瘀引起原因及如何预防

气滞血瘀引起原因及如何预防? 气滞血瘀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 1、气滞血瘀应该如何诊断?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2、气滞血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气滞,病证名。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结,或体弱气虚不运所致。随所滞之处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相应的症状。气滞过甚可致血瘀。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问、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3、气滞血瘀会导致什么疾病? 中医上讲气血不通畅可能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那么气滞血瘀导致的疾病会有哪几种呢? 3.1、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气血瘀滞,闭阻胸阳、血气运行不通畅,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3.2、肝硬化: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聚”、“臌胀”病范畴,多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3.3、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多属中经络症。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瘀

血瘀气滞 病历模板

患者?,?性,?岁,因"反复腰部酸胀刺痛?年,加重?天",于?年?月?日?时由门诊拟诊"中医:腰痛病(血瘀气滞型)、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本科。步行入科。 病例特点: 1、患者?,?,?岁,因"反复腰部酸胀刺痛?年,加重?天"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年,现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控制情况不详。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可,腰部酸胀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伴左下肢牵拉痛,活动明显受限,胃纳可,二便调,无尿频尿急尿痛,睡眠可,无寒热汗出。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3、专科情况:腰椎生理弯曲变直,无侧弯,腰部肌肉紧张,腰4/5棘间及左侧棘旁压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30度(+),加强试验(+),屈颈试验(+),挺腹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左侧小腿外侧皮肤感觉稍减退,双下肢肌力5级,双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腰痛病 血瘀气滞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四诊摘要:患者?,?性,?岁,神清、精神可,腰部酸胀刺痛,胃纳可,二便调,睡眠可,无寒热汗出。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辨病依据:患者以"腰部酸胀刺痛"为主诉入院,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腰痛病"的范畴。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故证属"血瘀气滞"型。 辨证依据:缘患者腰部因搬抬重物(或跌扑闪挫)起病,致经脉损伤,离经之血瘀阻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则腰痛且固定不移。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本病病因为外伤;病机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起病急,病性为实,气滞血瘀为实;病位在腰部。因该病为急性起病,病程较短,病史明确,若调养得当,则预后可望好转迅速,但调摄失当,则迁延难愈,或好转后易复发。 中医鉴别诊断:本证宜与寒湿型腰痛病相鉴别,寒湿腰痛多因寒湿内阻,腰脊失养,而致腰部疼痛,其痛多为冷痛重着,遇寒加重,得热则舒;而本证则多有劳损或外伤史,其痛多为刺痛,痛有定处。故二者不难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岁,因"反复腰部酸胀刺痛?年,加重?天"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年,现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控制情况不详。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可,腰部酸胀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伴左下肢牵拉痛,活动明显受限,胃纳可,二便调,无尿频尿急尿痛,睡眠可,无寒热汗出。 3、专科情况:腰椎生理弯曲变直,无侧弯,腰部肌肉紧张,腰4/5棘间及左侧棘旁压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30度(+),加强试验(+),屈颈试验(+),挺腹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左侧小腿外侧皮肤感觉稍减退,双下肢肌力5级,双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4、实验室检查:待返。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梨状肌综合症相鉴别,两者均坐骨神经疼痛,但前者为根性坐骨神经痛,有明确的神经根定位症状及体征,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而梨状肌综合症为干性坐骨神经痛,神经根定位症状及体征不明确,但其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故二者不

肝郁血瘀怎么治疗

肝郁血瘀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肝郁血瘀怎么治疗1. 肝郁血瘀怎么治疗2. 肝郁血瘀的病因3. 肝郁血瘀怎么调理*二、肝郁血瘀穴位按摩*三、肝郁血瘀的饮食禁忌 肝郁血瘀怎么治疗 1、肝郁血瘀怎么治疗【处方】延胡索(醋制)63g 白矾(煅)250g 海螵蛸(去壳)187g 【性状】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的片;气微,味涩、微苦。 【炮制】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蜂蜜125g与适量的水,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即得。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制酸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刺痛,吞酸嗳气,脘闷不舒;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见上 述证候者。 2、肝郁血瘀的病因气滞血瘀,是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气滞血瘀多因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致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气的疏泄作用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临床上多见胸胁胀满疼痛,瘕聚、症积等病证。肺主气, 调节全身气机,辅心运血,若邪阻肺气,宣降失司,日久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现。

肝气郁结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扰而发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治宜疏肝解郁,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3、肝郁血瘀怎么调理别生气,怒伤肝。尽可能保持开朗的心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及其他活动,排遣郁闷、松弛心情。 要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日3次按揉血海,太冲,肝腧每次3分钟,同时配合敲打肝经和胆经,几天就能见效。 不要抽烟喝酒吃烧烤,油炸食品。 不能熬夜,在胆经和肝经主运行的11点到3点务必睡觉。 积极给予身体的不适和疾病的对症和对因治疗,避免相互影响和加重病情。 注意加强活血化瘀和补气补血的药物调理,以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功能状态。 肝郁血瘀穴位按摩活血化瘀有2个常用的穴位,大家可以记住,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按一按,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