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审计相关基础知识

审计相关基础知识

审计相关基础知识

1.审计定义和目的: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系统性的、专业性的评价活动,旨在评估组织、系统、流程、程序或财务报表是否准确、可靠、合规。

2. 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的过程。审计程序包括计划审计、收集证据、评估证据、编制报告等步骤。

3.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抽样误差、证据不充分、内部控制缺陷等。

4. 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后所编制的一份书面报告,包括审计意见、审计发现、审计建议等。

5.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设立的审计部门对组织内部的管理、运营、风险管理等进行审计;外部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组织的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

6.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是指组织对可能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的过程;内部控制是组织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包括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内部监控等。

- 1 -

审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于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一)审计定义的相关问题 1 审计的主体是审计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统称为专职机构和人员。 只有专职机构和人员所从事的审查活动才称为审计。 2 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人,包括各级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 3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4 从事审计活动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审计法、财政法规、经济法规、审计法规及其他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 5 审计的总目标是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是审查、确认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6 审计的职能对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 7

审计的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 8 审计的性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三方关系人 审计关系人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的相互有责任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或授权)人。 况,并提出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 济责任进行审计。 人去经营管理时,为了维护其利益,就要委托(或授权)审计人对被审计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以审计监督。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其中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 独立。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对象 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团体;有国有资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全民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

审计相关基础知识

审计相关基础知识 审计是一种评估和验证组织或个人财务状况、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和 合规性的过程。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及确保组织或个人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审计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审计的类型 1.内部审计: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进行的审计,旨在评估和改善组织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 2.外部审计:由独立的审计师或审计公司进行的审计,旨在评估和验证组织或个人的财务报告和合规性。 3.合规审计:旨在评估组织或个人是否遵守相关法规、政策和规定。 二、审计的过程 1.计划阶段:确定审计的目标、范围、时间表和资源需求。 2.评估阶段:评估组织或个人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风险。

3.测试阶段: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以验证财务报告和业务流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发现阶段:汇总审计结果,发现问题和不符合之处,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5.报告阶段:编写审计报告,向组织或个人提供审计结论和建议。 三、审计的标准 1.财务报告准确性:审计师必须验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2.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师必须评估组织或个人的内部控制,以确保业务流程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3.合规性:审计师必须评估组织或个人是否遵守相关法规、政策和规定,以确保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四、审计师的职责 1.独立性:审计师必须保持独立性,不受组织或个人的影响和干扰。

2.专业性:审计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评估和验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合规性。 3.保密性:审计师必须保护组织或个人的机密信息,不得泄露或滥用。 五、审计的意义 1.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和信心。 2.评估和改善组织或个人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提高效率和效益。 3.确保组织或个人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降低风险和损失。 总之,审计是一项重要的评估和验证工作,对于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状况、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和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审计师必须具备专 业知识和技能,保持独立性和保密性,以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基础知识

审计基础知识 审计是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通过评估和验证财务记录的准确 性和合规性,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可靠的财务信息。掌握审计基础知 识是成为一名合格审计师的必备条件。本文将介绍审计的定义、目的、原则、程序和责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审计的核心概念和职责。 一、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对企业或组织的财务记录和相关信息进行审查和验证的过程。它旨在确定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并为利益相关方提 供可信赖的财务报告和信息。审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公正、 客观和职业道德有保障的工作,以确保审计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审计的目的 1. 评估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审计通过检查财务记录和相关的凭证, 核实数字的正确性,并确保财务报表与事实一致。 2. 验证合规性:审计师检查企业或组织的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内部规定。 3. 提供可信赖的财务报告:审计师通过评估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和合 规性,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和信息。 4. 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潜在的 风险和问题,帮助企业或组织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和错误。 三、审计的原则

1. 独立性:审计师应该独立于被审计对象,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避免利益冲突和干扰。 2. 客观性:审计师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被审计对象,不受个人情 感和偏见的影响。 3. 专业知识和技能:审计师应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合 理评估财务记录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保密性:审计师应遵守保密规定,不泄露被审计对象的财务信息。 5. 尽职调查:审计师应尽职地进行调查和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可 靠性和质量。 6. 审计证据:审计师应采集充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审计的程序 1. 规划阶段:审计师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确定审计目标、 范围和时间表,并收集必要的资料和信息。 2. 立案阶段:审计师对收集到的财务记录和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并制定审计计划和程序。 3. 实施阶段:审计师按照审计计划和程序进行现场检查和核实,采 集审计证据,并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沟通和讨论。 4. 结论阶段:审计师整理和分析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 并撰写审计报告。

审计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1 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或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管活动 (1)审计主体:审计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2)审计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领导和相关领导的授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 (3)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4)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企业内部的预算计划、经济合同等 (5)审计目的:社会审计的目的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6)审计本质: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管、评价、鉴证活动 2审计的特征: (1)独立性:机构独立、业务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2)权威性:权威性是审计机构正常发挥作用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其权威性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 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萌芽的思想 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 ②“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③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 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1988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1995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了政府审计地位,为政府审计发展奠定基础(2)国外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隶属于议会(立法机构),由议会直接授权,如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这类型 的审计机构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②隶属于政府(行政机构),由政府直接领导,如罗马尼亚、菲律宾等国家,这类型的审计机构具有一定的 独立性和权威性 ③隶属于财政部,由财政部直接领导,如瑞典,这类型的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小 2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国外内部审计主要范围在现金交易、支付工资和盘点资产方面 (2)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建立“内部审计师协会”,标志着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职业开始确立 (3)国际上常采用的内部审计模式有: ①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由董事会领导,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在这种设置方式下的内部审计具有很高的独 立性和权威性 ②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下面的监事会或类似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的领导,通过监事会向董事会或股东 大会汇报工作,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③内部审计隶属于总经理,接受总经理的领导,并定期向总经理报告工作,可代表总经理对下属各单位部门 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在这种设置方式下的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021注会《审计》必背49个 知识点

知识点1:审计的保证程度 知识点2:审计要素 (1)三方关系人 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人: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责任方)、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 (2)财务报表 (3)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即是标准。 (4)审计证据 (5)审计报告 知识点3: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独立于财务报表审计而单独存在,并且无法降低。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知识点4: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知识点5: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相互关系: 审计风险(可接受)既定的情况下,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反之亦然。换言之,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尽量将检查风险降低,以便将整个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知识点6: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时间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及明显微小错报均在计划审计工作(总体审计策略)时确定。 知识点7:影响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高低的因素 注册会计师可能考虑选择较低的百分比来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情况:(1)首次接受委托的审计项目;(2)连续审计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3)项目总体风险较高;(4)存在或预期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 知识点8:错报的分类 (1)事实错报,毋庸置疑的错报。(2)判断错报,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3)推断错报,通常是指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识别的具体错报。 知识点9:明显微小错报 低于明显微小的错报临界值的错报不需要累积。注册会计师可能将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确定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3%到5%。如果治理层提出希望知悉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所有错报,注册会计师可以将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确定为0。 知识点10: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数量受质量的影响;但质量存在缺陷,仅靠提高数量可能难以弥补。 知识点11: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1)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2)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4)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5)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知识点12: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成本的考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