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城昨夜又春风──谈李六乙的《小城之春》

小城昨夜又春风──谈李六乙的《小城之春》

戏剧与影视评论

前沿剧评 /

041

Stage and Screen Reviews

// 小城昨夜又春风

──谈李六乙的《小城之春》

许仁豪_文 李六乙戏剧工作室_提供剧照

作为北京人艺派的传人导演, 李六乙的导演创新工作是值得关注的。他所继承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焦菊隐便开始的表演身体民族化的文化工程。焦菊隐一辈,在一片荒土上,从戏曲传统,北京民间演艺传统,还有想象的史坦尼系统(史坦尼体系在孙维世从苏联返国之前从未正式进入中国),杂糅实验,多年以后便出现了所谓的北京人艺系统。80年代起,在新的西方戏剧美学进入以后,北京人艺更是努力试图创新出一套新的舞台美学语汇,比如说林兆华,他的《故事新编》可以说是一次集大成。

对李六乙的导演艺术应该放在这个脉络下去认识。在重新演绎《万尼亚舅舅》之后,李在费穆1947年的经典电影《小城之春》里看见了文化素材。有中国文人电影经典之称的《小城之春》,到底哪里具有让李六乙觉得可以将传统现代化的素材?而李六乙又作了何种舞台美学的尝试,接续了他承继人艺的现代化民族美学,还有民族化现代表演系统的文化工程?

20世纪,台湾的金马奖曾经邀集海内外学者以及电影专家对中国百年电影进行投票,结果费穆的《小城之春》成了中国电影第一名。这出有中国《麦迪逊之桥》

称谓的黑白老片为何会获得诸多学者的青睐,成为中国电影第一?

在对早期电影的分类研究里,我们常看见戏人电影、文人电影跟影人电影这样的分类法。这样的分法其实颇耐人寻味。我们都知道中国电影的开端《定军山》是从对戏曲的拍摄开始,这让我们看见,(如同电影在其原生地西方的历史发展一样)早期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媒介,其审美系统的独立地位必须从它与戏剧媒介的来回辨证中取得。从戏人电影进入影人电影的过程经常被认为是电影获得其审美系统独立的历史进程,在技法上,我们看见影人电影开始大量实验蒙太奇技术,透过电影语言的独特性来开发不同于戏剧的叙述结构、情感表达模式,以及演出与观众之间的心理交流路径。而文人电影的出现值得玩味的是,电影作为从戏曲传统衍生出来的俗文化,终究还是要取径高雅的文学性,来获得它的媒介特性以及审美系统的价值及地位。费穆《小城之春》经典地位的取得可以从这个历史脉络来思索。有趣的是,就在电影朝向高雅化的历史过程中,话剧的出现也是站在戏曲俗文化的对立面产生的,从春柳社,到五四运动,到各种现代剧社的成立,民国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