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南方周末》的变革看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发展方向

从《南方周末》的变革看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发展方向

从《南方周末》的变革看中国时政新闻周报

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国的时政新闻周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南方周末》的转型和改革,是最为显著的例子之一。以《南方周末》的变革为切入点,本文将探讨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发展方向。

一、《南方周末》的变革

《南方周末》是中国大陆一家重要的综合性报纸,其主打内容以深度报道为主,涵盖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该报以其独特的办报理念和发行模式,成为中国目前报界的佼佼者。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纸媒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逐渐下降。《南方周末》也不例外,其发行量逐年下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为了摆脱困境,这家传媒巨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改变发行模式

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加读者群体,南方报业集团开始拓展线上业务,推出了数字报刊和电子书,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加强了线下发行渠道的布局,引入了订阅服务和门户网站,提高销售渠道的覆盖率。

2. 调整定位

以前,《南方周末》主要针对知识型和高端人群,但其阅读人群数量较少。为了扩大受众群体,该报在改版后,完善了内容布局,增加了一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例如相关旅游、健康养生、时尚生活等板块。同时,在报道立场上也更加趋于中立客观,不再拘泥于某种固定思想范畴。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也能满足高端知识型人群的需求与期待。

3. 扩大内容

除了深度报道外,该报也加强了对于时政事件、热点话题的报道。记者们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和欠缺传媒关注的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对一

些热点事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跟踪与报道。这样,不仅可以拓宽

报道范围,也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4. 加强互动性

为了更好地与读者互动,该报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互动手段,例

如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推出了网友墙、微访谈等互动形式,更好

地促进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采用了3D立体视觉和AR虚拟现实技术,

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兴趣。

二、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发展方向

以《南方周末》的改革作为案例,可以看出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

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 调整内容与定位

时政新闻周报应当侧重深度报道,同时也应当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一些有意义的背景事件。更好地体现人性关怀,客观中立,不失专

业性和深度性。

除此之外,在推广内容的同时,应当调整自身的定位。时政新闻

周报应该深耕细作、聚焦深度报告,而非仅仅是新闻的简单宣传。除

了知识型读者和高端人群以外,应转化方向,开拓新的市场渠道,吸

引更多的普通读者。

2. 改变传播模式

时政新闻周报应当拓展线上业务,推出数字媒体和电子书形式,

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在线下方面,应当利用杂志学术机构、公共

场所等多种渠道进行发行,以扩大传播范围和增强影响力。

3. 加强互动性

时政新闻周报要加强与读者互动,提高读者的粘性。从建立各种

互动平台,构建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和互动话题,以便更好地倾听读

者的反馈和意见。

4. 保证专业性

为了更好地赢得读者的信任和认可,时政新闻周报应该保持专业性。应该建立精英记者队伍,加强专业培训,推进新闻报道标准制定,

形成其独特的时政新闻报道风格。

综上所述,以《南方周末》的改革为例,时政新闻周报应当适应新的时代需求,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只有这样,时政新闻周报才能脱颖而出,保证自身的生存与繁荣。

南方周末评论版解析

目录 前言 (3) 一、数据分析篇 (4) 分析一:评论在《南方周末》中所在比例 (4) 分析二:评论所反映的内容 (5) 分析三:评论所涉及的国内、国际内容比例 (7) 分析四:评论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8) 小结: (9) 二、评论解析篇 (10) (一)从《南方周末》评论版的发展历程 (10) (二)《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版面设置 (12) (三)从《南方周末》评论版的内容看 (13) (四)从《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特色看 (14) (五)南方周末》评论版发展思路及趋势 (16) 三、结语: (18)

前言 随着当代社会逐步进入后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在传播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报纸等平面媒体已无法回避电视和互联网等以高科技为跳板的电子媒介的强烈冲击。但《南方周末》仍然能近乎创造报纸媒体的“奇迹”。如今的《南方周末》是中国拥有最强的公信力、最大的发行量、最多的版数、最高的影响力的综合性周报。它从创刊以来,以其“深入成就深度”的报道、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评论模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它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现为32版,分为新闻、时局、经济、文化、评论、绿色六大板块, 内容紧扣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时局的热点和关键点,完整、真实的记录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 《南方周末》前所未有的将评论作为一个专栏的形式,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对时下最受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娱乐等不同的事件的评论,形成它独特的多元化的理念形态和话语风格。并且评论版的作者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第一千三百八十八期评论版中,评论版的作者包括村主任、学生、农民工、教师、员工、记者、自由职业者等社会大众,给受众提供了充分的话语权和知情权。

《南方周末》头版时政深度报道研究

《南方周末》头版时政深度报道研究 《南方周末》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报之一,也是中国深度报道的重要代表。它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通过深度报道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事件。本文以《南方周末》头版时政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南方周末》的头版时政深度报道一直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原则。这四个词不仅仅是《南方周末》的办报理念,更是每个深度报道作品所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既传达了政府的声音,也反映了民众的诉求,用客观事实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南方周末》的头版时政深度报道总是从多元化的视角出发,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事件。在深度报道中,每个事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影响,只有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还原事件的真相。《南方周末》的头版时政深度报道不仅事件本身,更深度挖掘事实背后的本质问题。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和思考,揭示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人性矛盾等本质因素。这些深度报道作品不仅让读者对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南方周末》的头版时政深度报道一直注重人文关怀,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这些深度报道作品不仅仅是冰冷的新闻事实的呈现,更是对人类基本价值和尊严的维护。 《南方周末》头版时政深度报道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方周末》以其独特的深度报道方式和理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事件的平台,让读者能够看到事件的本质和真相。《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也彰显了中国新闻界的良心和实力,提高了中国新闻的国际影响力。《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不仅让读者了解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新闻界对社会问题的和热情。 《南方周末》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闻大报之一,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追求。本文旨在探讨《南方周末》民生新闻报道的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南方周末》的民生新闻报道以深度报道见长。其深度报道风格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和全面剖析上,倾向于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实质。例如,对于一些涉及民生利益的重要事件,《南方周末》的报道往往不仅限于事件本身的简单叙述,而是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权力滥用、腐败问题、制度缺陷等深层次原因。这

从《南方周末》的变革看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发展方向

从《南方周末》的变革看中国时政新闻周报 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国的时政新闻周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南方周末》的转型和改革,是最为显著的例子之一。以《南方周末》的变革为切入点,本文将探讨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发展方向。 一、《南方周末》的变革 《南方周末》是中国大陆一家重要的综合性报纸,其主打内容以深度报道为主,涵盖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该报以其独特的办报理念和发行模式,成为中国目前报界的佼佼者。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纸媒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逐渐下降。《南方周末》也不例外,其发行量逐年下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为了摆脱困境,这家传媒巨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改变发行模式 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加读者群体,南方报业集团开始拓展线上业务,推出了数字报刊和电子书,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加强了线下发行渠道的布局,引入了订阅服务和门户网站,提高销售渠道的覆盖率。 2. 调整定位 以前,《南方周末》主要针对知识型和高端人群,但其阅读人群数量较少。为了扩大受众群体,该报在改版后,完善了内容布局,增加了一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例如相关旅游、健康养生、时尚生活等板块。同时,在报道立场上也更加趋于中立客观,不再拘泥于某种固定思想范畴。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也能满足高端知识型人群的需求与期待。 3. 扩大内容

除了深度报道外,该报也加强了对于时政事件、热点话题的报道。记者们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和欠缺传媒关注的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对一 些热点事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跟踪与报道。这样,不仅可以拓宽 报道范围,也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4. 加强互动性 为了更好地与读者互动,该报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互动手段,例 如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推出了网友墙、微访谈等互动形式,更好 地促进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采用了3D立体视觉和AR虚拟现实技术, 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兴趣。 二、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发展方向 以《南方周末》的改革作为案例,可以看出中国时政新闻周报的 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 调整内容与定位 时政新闻周报应当侧重深度报道,同时也应当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一些有意义的背景事件。更好地体现人性关怀,客观中立,不失专 业性和深度性。 除此之外,在推广内容的同时,应当调整自身的定位。时政新闻 周报应该深耕细作、聚焦深度报告,而非仅仅是新闻的简单宣传。除 了知识型读者和高端人群以外,应转化方向,开拓新的市场渠道,吸 引更多的普通读者。 2. 改变传播模式 时政新闻周报应当拓展线上业务,推出数字媒体和电子书形式, 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在线下方面,应当利用杂志学术机构、公共 场所等多种渠道进行发行,以扩大传播范围和增强影响力。 3. 加强互动性 时政新闻周报要加强与读者互动,提高读者的粘性。从建立各种 互动平台,构建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和互动话题,以便更好地倾听读 者的反馈和意见。 4. 保证专业性 为了更好地赢得读者的信任和认可,时政新闻周报应该保持专业性。应该建立精英记者队伍,加强专业培训,推进新闻报道标准制定,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向熹

向熹,197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长江商学院,现为武汉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曾任《南方日报》新闻采编中心主任、《南方周末》副主编、主编,南方周末报系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等职务。2001年至2003年,主导《南方周末》转型,提出“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周报”定位,率先实践“瘦报”变革,主导培育“大时政报道”、“中国式特稿”两大新闻品种,其间新闻代表作有“癸未施政”系列报道、“朱镕基专题”等。2003年,领导创办“精英男性杂志”《mangazine?名牌》,提出“精英复兴”的时代判断,该刊创刊3年即获6项国际大奖。2007年提出“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口号,重新诠释《南方周末》的价值;主导《南方周末》的改版,创办“时局”、“评论”板块,提出并领导完成了“第一市场(发行)盈利”的战略,其间新闻代表作有《汶川九歌》等地震系列特刊。 2009年12月初,我与向熹联系专访时,他正在丹麦哥本哈根。中旬一回国,他便抽出时间接受了采访。从侃侃而谈中,我能看出一张大报总编辑的机智与灵敏;从纯朴真诚中,我能看出一名资深新闻人的谦恭与随和。这是职场历练的结果,更是报人品格的彰显。让我们走近向熹,一起聆听他独特的新闻理想与传媒价值观,一道品读他“追求卓越,优雅生活”的人生态度。新闻是少年时追求的梦想 做一名记者是向熹少年时的梦想。读中学时,他就很希望做一名新闻记者。这主要是受到当时一些文艺作品及所受教育中记者形象的影响。在他少年时的记忆中,新闻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职业,做记者可以很好地了解社会,也可以走很多地方,参与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并有机会成为一些重大事件现场的参与者或记录者,而不只是普通的接受者。这也让“做一名记者”成为他后来追求的一个职业方向。 正是为了追逐这个儿时的梦想,他报考大学志愿时选择了新闻专业。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南京大学校园里,向熹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艰辛努力,学会了“一理通百理融”的眼光和方法,努力把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他在新闻领域内发展的营养。 《南方周末》现在的办报理念也与他读书的这段经历有关。1995年,他在唱毕业歌、颂“责任与良心”离开大学校园的时候,“深度”、“责任”、“自由”等理念就已根植心头。后来,他只是通过不同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新闻理想与传媒价值观。 向熹说,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越长,对“新闻”一词的理解会不断走向深入。新闻本身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从它的本质来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历史性,即新闻的累积就会形成一种历史;二、流动性,即新闻是信息流动的一种表现方式;三、真实性,即新闻是对社会变动的一种最真实的记载。这三个方面对于新闻工作者深刻认识新闻职业的责任与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选择新闻,最大的收获是有了一个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角度 在15年的新闻人生路上,很多事情给向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认为,最深刻的经历有三个:第一是无愧于己地做了一些纯粹的新闻工作;第二是有幸见证了中国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第三是正在经历传媒业由于技术革命带来的一次历史空前的重大产业变化。 回顾自己的新闻人生,向熹感慨:“选择新闻就是选择一种人生。就像你选择某一个专业,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可能都是从这个专业角度入手。选择新闻,最大的收获是给了我一个从新闻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角度。”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角度,

总结《南方周末》和《羊城晚报》各自在经营管理上的特点

总结《南方周末》和《羊城晚报》各自在经营管理上的特点 篇一 《羊城晚报》是当时全国发行量很大的四大晚报之一,《南方周末》则后来居上,《羊城晚报》以社会、法制、文化、体育等新闻为主,记得当时的五羊杯象棋大赛,记者写得报道很风趣,现场感很强,对我后期的新闻写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面对报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羊城晚报集团审时度势,及时把握时代脉搏,顺势发展,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坚持自身特色,将多年办报形成并坚持的“羊晚人文化”落实到新形势新环境的实践当中,及时调整自身管理运营方面不足,不断提高企业人才素质,走综合传媒发展道路。在报业行业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一片天地”。 1:媒介产品坚持做强做大,建立品牌意识阅读。 2:注重人力资源工作,培养优秀人才队伍 篇二 一个媒体的好坏成败不光取决于它的内容,它的广告、发行和经营运作同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人觉得《南方周末》的成功就是因为其敢写、敢说、敢登。这确实是它成功的很重要一个方面,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南方周末》的成功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事实上这才是其成功最关键的原因。离开了这一点,很可能也就没有后来激起很多人兴趣的《南方周末》。 广告经营 1995年初,我还在为《南方日报》与一广告公司合作创办的专门开发广州市场的南方日报黄页(只记得俗称了,相对当时《羊城晚报》颇有影响的金页而起的一个名字,但不是正式的)拉广告。过完年,黄页突然不办了,《南方周末》在招人,也是做广告。当时《南方周末》广告部只有两三个人,也没什么广告,只比《足球》好一点。这样的报纸能有多大的作为?我们都不敢确定。最后,在一起的同事喻华峰、马书革、潭良懿、李零一四人去了《南方周末》上班。刚开始,少数认可《南方周末》的广告主都被广告部原来的人员所霸占,根本就揽不来什么业务。李零一没多久就做不下去,离开了《南方周末》,潭良懿也差点离开。但变革从此开始了……可以这样说,《南方周末》当初的变革,对于大多数至今仍然想依靠报刊广告的经销商—广告公司的媒体来说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变革之一:尝试了出华南版,发现此路不通之后开始了不断扩版之路。 变革之二:变拉广告为经营广告,开始重视对直接客户的服务,在中国媒体中率先引入直接面向广告主的服务体制。 变革之三:不断细化市场,不断招聘人手细化服务。 正是在广告经营上开始有起色之后,《南方周末》才敢于投入重资到采编之中。这才有了后来越来越好的《南方周末》,直到1999年。

南方日报的简介、历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不变的华南主流媒体 一、简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由《南方日报》及其创办的系列报刊发展而来。《南方日报》1949年10月23日创刊于广州。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南方日报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力和高品质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是广东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权威政经大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前身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于1998年5月18日正式挂牌运作。2005年7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更名后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方面强化了“南方”以文化为脉络,由报刊向多媒体发展,形成品牌集群和人才集群,在创业中持续创新的传统;另一方面确立了“南方”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传媒集团公司,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改革中加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 二、集团成长之路 《南方周末》1984年创刊,最初作为《南方日报》的副刊,以刊登文摘稿件为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产业确立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5大支柱, 并相应办有6个经济实体。集团成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南方日报》从1999年1月1日起自办发行。 90年代中期,《南方周末》迎来了“黄金时代”,开始做深度报道,评点时政、针砭时弊,迎合了广大关心国家大事的外地高端读者。一时间,《南方周末》声誉雀起,所谓“一纸风行”。 朱德付,《南方周末》“第一个记者”的人,开始了南周最初的调查性报道。从1995年开始、前后跨度6年,堪称建国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桩新闻调查报道。 《南方都市报》1997年创刊。朱德付在1998年从《南方周末》出来,参与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并任副主编,《南方都市报》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和非典报道上一举成名。 90年代后期、随着江艺平开始主持编辑工作,南周由此开始了业内公认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持续至21世纪初,发行量稳居百万以上,新闻报道最成熟,广告过亿。 在江艺平领导下,《南方周末》的编辑部主力是沈颢、刘洲伟、孙保罗、陈菊红等人,这些精英主导着当时南周社会、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向。记者,更是人才荟萃。余刘文,方三文,赵世龙,李玉霄,谭军波、刘天时、方迎忠等。当时这批在“南周”旗下聚集的人自称是“雅典公民”式的新闻理想者。其核心就是江艺平,江艺平将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赋予了《南方周末》。 沈颢、刘洲伟在南周日盛之时开创了“新经济”板块。1992年沈颢北大毕业后进入南周。 2001年1月1日问世的《21世纪经济报道》创下了第一年创办、第二年实现盈利的奇迹。 2002年南都广告全面超过羊晚,成为广州地区报业的真正老二。 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在北京联合推出综合都市日报《新京报》。2003年南都全力投入北京《新京报》、接着2004年程益中、喻华峰等高层领导落马,终于让南都功败垂成。 2003年,《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南方报业第四家广告营业额超过亿元的报纸。 同年21世纪报系成立。这是南方报业成立的第一个报系。同样在2003年,21世纪扩为一周出两期,2006年再扩为一周三期,到2008年1月1日,21世纪将完全变为周一至周五的报纸。2004年21世纪报系又成功创办了一份杂志--《21世纪商业评论》。 随着《21世纪经济报道》的成熟和强壮,2007年7月,长期在该报担任编委的夏日担纲的《理财周报》创刊。 2002年5月31日,《21世纪环球报道》出世。凭借《南方周末》众新闻才子的能力和拼劲,惊人爆发,发行量和影响力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窜升。然而,2003年3月终以李锐的一篇访谈文章触线,前进的脚步声嘎然而止。 2001年底,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南方周末》面临高峰后的第一次低谷。这时南方报业

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南方周末》的读者定位和报道风格,进一步探讨其在深度报道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并提出在如今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方向。 关键词:《南方周末》;深度报道;读者定位;报道风格;新媒体冲击 《南方周末》作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能够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独具一格的创办思想和内容风格。其在深度报道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 一.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 1.深度报道 根据《新闻学大词典》的定义,深度报道是指“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在这个解释的引领下,深度报道对于新闻事件是更深层次的剖析,它以其题材重大、报道面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富有思辨色彩,成为各家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同时也因为深度报道在选择题材时往往能紧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针贬时弊,直击要害,起到监督的作用。 近些年来,西方新闻业界往往从操作的角度去理解深度报道,最广为人知的是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的观点“: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明日的意义”,也就是说深度报道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义;也有说深度报道是在“5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 的内涵加以扩大;而美国哈钦斯委员会也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下定义。“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换句话说,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 然而上述几种观点也还并不能够完整地揭示出深度报道的理论本质,它们更多地体现在指导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度报道写作实践上。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深度报道也异军突起,而且在随后的日子里得到长足发展。1986年全国好新闻奖评选首次设立了“深度报道奖”;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在中国的逐步普及,深度报道也开始进入电视领域。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横空出世;19945月1日年中央电视台新闻纪实性栏目《焦点访谈》以极高的收视率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等栏目也先后创立。中国报业市场也一下子开始了“扩版热”,各类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遍布各报纸的重要版面。

南方周末25年的成长历程

南方周末25年的成长历程 内容提要:2009年,《南方周末》诞生25周年。对于《南方周末》25年意义的看法,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没有人会否认《南方周末》坚守“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的韧性,没有人会否认《南方周末》早已成为中国报业历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标志性符号。《南方周末》的发展不仅浓缩了中国当代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折射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即便时至今日,它依然不愧为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历史在赋予《南方周末》标本意义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疑问集中在《南方周末》的25年:是什么力量赋予了这份报纸独特的品格和坚持的勇气?“道德的化身”、“媒体的指针”、“政治的评判符号”,是文本的误读还是它的本意?在新闻专业主义与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之间,哪一个才是一张新闻纸追求的终极价值?时移世易,在媒体竞争愈加残酷的今天,它能否又该怎样延续昔日的辉煌?走进《南方周末》,或许可以求得正解。 关键词:南方周末报纸新闻转型 一、转型三部曲 第一次转型:突破娱乐小报模式 1984年1月21日,《南方周末》试刊号出版,正式命名为《南方周末》。2月11日,《南方周末》创刊号面世,对开4版,每份定价4分。此时的《南方周末》也是一个以刊登文摘稿件以及娱乐八卦新闻为主的报纸,一张靠裁裁剪剪拼凑而成的娱乐小报。但是《南方周末》又不同于一般的周报。据前《南方周末》记者、后来成为国内著名报纸发行人的谭军波回忆,当年三人筹办小组的组长左方,北京大学毕业,骨子里浸润着理想主义、启蒙主义情怀。左方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文明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是要延续“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的启蒙,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素质。这个启蒙是双向的,不仅要对老百姓进行启蒙,而且要让知识分子的精神回归。第二个就是要发展经济,要成为一个强国。因此,报纸必须伴随着改革开放,为它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这种精神基调加之适合当时读者口味的版式设计,使得《南方周末》在众多同质的周报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8年9月2日,《南方周末》头版刊登专稿《一位女研究生被拐卖始末》,引起强烈反响,表明《南方周末》在休闲娱乐的内容之外开始介入对社会问题的解剖。也是在这一年,编辑部将老报人黄文俞的一句话确定为《南方周末》的基本原则:“可以有不说出来的真话,但绝不说假话”,并传承至今。 到90年代初,周报热潮势头更猛,从1991年到1993年短短两年间,全国新增周报15多家。大量休闲、娱乐的周报充斥市场,《南方周末》的优势逐渐消失。1991年,南方日报社编委会决定《南方周末》自次年第一期起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从日报社内部抽调一些年轻人参与扩版,其中包括《南方周末》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记者朱德付。现在身为《中国周刊》总编辑的朱德付回忆,报社当时安排几个年轻人进去,无非是想让其做得更娱乐化一些。谁知这些年轻人不安份,他们觉得在那么如火如荼的改革年代里尽编些家长里短的“八卦新闻”,很没劲。这时,能够全面、深刻表现历史和社会现状的报告文学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是“冷”媒介还是“热”媒介——《南方周末》评论版精神

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 ——看《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精神 一、《南方周末》及其评论版发展简介 《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南方周末》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传阅率高、影响最广泛、公信力强的新闻周报。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南方周末坚持大新闻概念,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广阔的视野,在党的新闻工作要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认真执行“积极、正向、均衡、稳健”的编辑方针。南方周末每期32版,分新闻、经济、文化、时局和评论五版,内容紧扣时代发展得热点与焦点,通过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和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新闻以独家为主,时评以纵深见长,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完整、真实的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 二、《南方周末》新闻评论的蜕变 (1)1984——1996:娱乐沧海中的一粟 (2)1996——2001:创办评论版,针砭时弊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南方周末》曾定位为:时事政治评论性报道为主。这是《南方周末》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南方周末》前十年基本是以"周末文娱副刊"的面目出现,影响有限;这次改革后真正进入社会主流语言,日渐严肃硬朗,获得"敢言"的口碑,但也有"莽撞"之嫌; (3)2001——至今:重视理性思辨和建设性意见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方周末》更加成熟稳重,时政评论更注重理性分析,并结合社会转型期间言论诉求增多的情况,开设更多版面直接用于言论,且评论版面层次分明。她有鲜明的中国情怀。她始终以中国议程, 作为自己的首要议程; 始终以问题意识, 呈现中国社会不断变动的趋势,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读懂中国这个强烈的社会需要。南方周末关注的中国,不是大而化之的中国,而是具体的中国。 三、《南方周末》新闻评论特点与价值 (1)第一版中“方舟评论”唱主角 对媒体来说,话语权就是力量。方舟评论作为《南方周末》每周主打评论,通过对主流声音, 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以其批判与质疑的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形成了别人无法复制的自身的个性特色, 从而受到读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 ①时政声音的传话筒, 舆论监督的尖头兵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政治上: 政府权力在扩张, 政治制度面临着改革的考验; 经济上: 一方面,经济在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 利益差距扩大化等特点。面对这种情势,如何更好地转变政府的职能, 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如何有效遏制转型期间经济发展的不利趋势,防止社会心理普遍失衡,成为方舟评论的思考议题,它担当着时政声音的传话筒, 成为舆论监督的理性力量, 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舆论监督, 这是建设性的监督力量,对正确引导民意,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坚守平民立场,彰显人文关怀 《南方周末》作为作为一份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闻报纸,一直注重新闻的人文价值,方舟评论也始终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发展要求。其评论精神经常指向平常百姓的平常故事

中国报纸发展史

中国报纸发展史 一、介绍中国报纸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报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西方传教士。在19世纪末,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增加,西方的报纸传入中国。当时的报纸多以外文为主,主要服务于外国人和中国的西化派。直到1897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标志着中国报纸发展的起步。 二、近代中国报纸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初,中国报纸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报纸成为民主思想传播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如《民报》、《新青年》等相继问世,他们以激进的言论和犀利的笔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中国报纸在革命时期的作用 在中国的革命时期,报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报纸来宣传革命理念和组织力量,如《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这些报纸成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动员民众和组织抗日战争的重要工具。 四、中国报纸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纸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发展。一方面,

新闻传媒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使得报纸竞争更加激烈,一些传统报纸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逐渐衰落。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报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五、中国报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报纸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大报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另一方面,一些新型报刊如《南方周末》、《财经》等涌现出来,以深度报道和独立观点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报纸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报纸需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报纸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报纸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 中国报纸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从起初的西方传教士传入到近代的民主思潮传播,再到革命时期的宣传工具,中国报纸多次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在未来,中国报纸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

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 中文摘要:自20世纪中叶始,报纸这一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就不断面临着来自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的激烈竞争, 这些竞争给报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变化。其中,尤以60年代开始的报纸与电视的竞争对报纸标题制作影响最大。面对电视时效性强、形象性强和善于做现场报道等优势,严肃报纸必须加强深度报道。但是,深度报道往往要出现冗长而抽象的文字和数字,令绝大多数读者望而生畏。没有充分的时间和耐心,读者往往很难读完全篇。聪明的《南方周末》把力气使在了刀刃上,大量使用新闻小标题来应对读者快速获取大量信息的要求,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又提高了新闻的易读性,从而既适应了读者生活的快节奏,又使新闻更具竞争力。本文从新闻小标题的定义和作用出发,就《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色和制作中体现的鲜明的个性特色进行初步地探讨,并结合《南方周末》中的具体题例进行简要地分析,期望能为现代新闻改革提供一点具体的实践方法,为现代新闻标题制作提出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特色;表现形式;制作 On the Features of Subtitles in Nanfang Weekly Abstract: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newspaper as a traditional mass media has been facing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gainst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as well as the Internet, which make a powerfu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s. The deep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television is readily discernible in the 60‟s, and it has sparked great changes in the writing of news titles. So it is essential for serious newspapers to cover the news intensively and extensively because of the superiority of TV programs with immediacy, symbolization on the spot. However, the deep coverage inevitably results in some tedious and abstract words or numbers, which is so boring to most readers that they may not be patient enough to finish the whole report. Nanfang Weekly managed the embossing situation well, large amounts

《南方周末》评论版特色分析

《南方周末》评论版特色分析【摘要】《南方周末》自2021年创立了单独的评论版面,几经改革后至今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其版面规模宏大、涉及题材广泛都为国内传统媒体之少数。本文尝试通过对2021年9月到11月的评论文章进行内容和题材上的分析研究,侧重对其评论特色进行总结。 关键词《南方周末》评论特色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是中国最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之一。目前报纸分为新闻、时局、经济、文化、评论、绿色六大版块。而评论版块以其批判的精神、冷静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情怀,体现出一个成熟媒体对于社会舆论高端的理性引导。 一、文本选择 本文选择了2021年9月5日至11月28日这三个月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遵从新闻报道的时新性原则,评论也一样,最新最热的评论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所在,才能理性正确引导当下大众的舆论倾向。第二,9月到11月虽然不是传统意义的季度限定,但从时间上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季度,是一个周报相对完整的出版周期,能充分地反映出一家报刊的办报特色。 二、数据分析 1、内容分析 9月5日至11月28日评论内容数量比例,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连续的109天中共刊登了289篇评论,涉猎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关于政治的评论共50篇,在所有评论中首当其冲。评论版的黄金栏目“方舟评论”多为时政评论,比如11月14的《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完成现代国家转型》。其次是社会评论,说明《南方周末》对于当下社会民生是相当重视的,11月28日“周末茶座”的《奢侈的二胎》就是围绕市民生二胎的话题展开评述的。而大众所关心的医疗问题、“三农”问题以及时下热门的环保问题也均有涉及。例如11月21日“三言两语”的《医患关系,来碗鸡汤》、9月12日“乡村乡村”的《农民买房不在城镇落户》以及10月17日的“漫画一针”《节约能源变得更重要了》等评论。 2、版面分析 《南方周末》评论版版面规模宏大,一期四大整版的评论文章为国内传统媒体之少见,从创办改革至今,已经形成很多固定的招牌栏目。(1)评论主版是头条。9月5日至11月28日头版评论栏目数量比例,见表2。 该版主要评论当下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问题。而“方舟评论”作为头版的品牌栏目,其角度之新奇、见解之独到、针砭时弊的理性批判态度、有建设性的思考精神往往深入人心,有时一版一期,有时一版两期。 与“方舟评论”相比,“周末茶座”就显得轻松许多,它用与人聊天的方式与读者一起探讨当下热门话题,例如10月17日刊登的《普通护照免签“喜大普奔”》,题目就直接引用互联网的流行新词“喜

《南方都市报》与《南方周末》的新闻策划

《南方都市报》与《南方周末》的新闻策划(转贴) 《南方都市报》的新闻策划 自1997年创刊以来,《南方都市报》成功的策划作品——“黛安娜专集”“1998世界杯特刊”“一日看百年”“中国财富白皮书”等,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绝无仅有的篇章。其成功运作还强化了报界杂志化、画刊化、公共性、市民性的潮流,成为全国都市报界一份重要的新时代新主流媒体。市场运作和市场冲击力,成为《南方都市报》的一种生存方式;成功的策划,成为《南方都市报》生存方式的基石。作为一家在全国报界占有突出地位的报纸,《南方都市报》的策划是全方位的。这里,我们只研究其新闻报道策划。《南方都市报》策划的特点:以大造势,以深取胜,以独见长,以近切入。新闻性,分析性,前瞻性,创新性,趣味性,时效性,应有尽有。既气势磅礴,激情无限,又先锋新锐,新鲜可读。可称运筹帷幄,高潮迭起。 1.策划特色之一:宏大的气势,创新的胆略 强调大气魄,大手笔,大视野,办大报是《南方都市报》的发展战略。事实上,经过两次扩版,该报不仅成为中国版数最多的日报,而且大气磅礴更成为其主导风格,其宏大气势的灵魂是创新的胆魄。2000年12月29日,该报发行228个版,创下了中国报业之最。而该报此日的意义不仅在于版数的扩张而在于她用120版的空间创造了中国报业年终对中国经济的总体盘点评价———《中国财富白皮书》。这次气势恢宏的新闻策划,大胆借用白皮书这个概念,对中国经济进行宏观分析和把握。它囊括了中国家电、汽车、通信、电脑、药业、食品等各行业,先总结了市场一年的变化,从宏观上得出一个产业发展的整体观感,然后盘点行业具体事件,从而折射整个行业动态。通过国内名家专访,述评分析,图表,照片,新闻背景,资料,使整个专集点深面广,权威科学,气势宏大,通俗易懂,富有保存价值。策划《中国财富白皮书》这样的报道,不仅需要领导的胆略、专业型的经济记者,更需要独特的视觉、创新的意识。《中国财富白皮书》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这充分表明了该报在完成地方性大报创业的历史性阶段后向着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地方大报迈进。 2.策划特色之二:强烈的人文色彩,平易亲民的内涵

南方周末的产品设计分析评价

南方周末的产品设计分析评价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

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 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 《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