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审读意见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

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

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

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

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

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

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

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

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推动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给每一位当代公民

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

展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对自然

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一些基

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形成

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

※审读意见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并为他

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

础性课程

科学素养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

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

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

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

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儿童早期

的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

响。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

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自收集证据,形成对

问题的看法,再经过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

概念;体会到人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

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还能

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

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

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

※审读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

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从而为

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

科学态度。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

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

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

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

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小学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

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

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解决实

际问题的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学科内容的综合

上。小学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

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

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

※审读意见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

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

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

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

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

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

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

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再如,科学和数学学科也有着天

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

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

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可以为初中理科课程的学习

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具有

促进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

※审读意见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

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

民族、性别、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个体条件的不

同,科学课程都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

机会。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

主要方法。以实证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得

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正

是科学研究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式

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组体现学

生科学学习中知识建构过程的有效学习方法,不仅在科学

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

的作用。

探究式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式

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

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

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

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

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

概念。探究式学习需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

※审读意见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

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在小学科学课

程中均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述、示范、观

摩,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

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科学

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

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尊

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

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

发生。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

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逐

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

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

学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发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

意味着降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师、

※审读意见同伴和社区文化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学生

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环境的重要提供者。在

探究式学习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支

持作用,让学生主动而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需

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和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组织学生与学生

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养形成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导

向作用。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课程各项目

标的实现;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评价

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包括

对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并考虑采用多种方式和多个主体的评价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标准制定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

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继

承性和实用性。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和理念,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科

学素养为总目标,并且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从而构

成小学阶段科学学习需要达成的基本要求。科学态度是课

程目标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需要紧密结

※审读意见合日常教学,深入到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持续的科

学学习逐步养成。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课程

的三部分内容实施来达成,包括: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在本标准中以

概念的形式系统呈现。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

间科学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中选取了21个主要概念,

要求学生认识或理解。由于学生建构这21个主要概念需要

经过不同的学习进展过程,标准中进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

成124个比较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概念,称之

为分解概念。这些分解概念为形成不同的学习进展过程的

教学设计提供帮助和依据,但是并不要求每一个分解概念

的内容都必须体现在教学内容中,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本标准对每一个分解概念举例

加以说明,并给出学习目标,以便使用者较容易地把握和

实施。学习目标是对科学概念学习程度的说明,是教材编

写、教学和评价的依据。学习目标中的“参见”则表明这

条分解概念与其他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使用者理解

各领域内和领域间的知识交叉与综合。概念的陈述以叙述

内容为主,即说明“这是什么”,尽量减少过于抽象的名

词定义。这样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并不是空泛的定义,科学

※审读意见来源于生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以保持

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设计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体现科

学与技术的结合。将其包括在本标准的学习内容之内,对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设计

与技术部分包括了3个主要概念,并分解为15个比较小的

分解概念,也给出了相应的举例和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不仅

包括知识,还包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内容中

列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分解和举

例说明,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体验和了解。

※审读意见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学知识

1.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课程设定的目标,特别是在科学知识目标方面不够合理。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知识有了比较明确的限定,主要选自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这三个领域,而且还把它分成了124个比较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分解概念,这在一定程度虽然使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但这些目标的层次性还不够明确。小学阶段应该说是年龄跨度比较大的阶段,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而且三个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综合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那么这些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的科学知识如何来分年级分层次来开展教学工作,是按照不同的科学领域来分还是按照不同的年龄层次来分。如果按照不同的科学领域来分,哪个领域适合那个年龄层次?如果按照不同的年龄层次来分,知识内容是否会出现不断地重复,不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也会浪费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课程标准中也强烈建议恢复一、二年级的科学课程,这又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读意见

3.通过对地球与空间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二)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知道它是科学家通过实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以及交流讨论等方式形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3.知道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

4.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认真完成预定的任务。 于是我们的建议是:1、进一步弱化科学知识目标。课程当中都提到小学科学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注重科学学习的过程,感知科学探究的过程,至于最后探究的科学知识结果,完全可以进一步弱化,只要不出现方向性的完全错误,都可以让它合理存在,而且让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来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正是我们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吗?2、给科学知识目标进行分级。低段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中高段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整个小学阶段达到怎样的目标?大群体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个性化学生进一步可以深化怎样的目标?如果能把科学知识的目标分成基础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并且降低基础性目标的高度,不但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还可以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审读意见

2.依据实证,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们如何运用设计与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并使社会的生产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了解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始考虑有关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知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对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的责任。

3、科学知识目标,应

该更多考虑到地域差

异,考虑到城乡差异。现行的科学知识目标更接近于城市化教育,离农村教育相距较远,虽然课程中已经提到了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但更多的科学知识目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应该说科学课的实践资源农村丰富,课堂教学资料城市丰富,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的时候,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否可以两者兼顾,使得课程教学目标更有操作性。

※审读意见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知识

内容标准中的科学知识选自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的主要领域。从这三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于儿童学习的主要概念,可以为儿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便于使用者了解本标准中所选主要概念的依据,以及和初中科学学习内容的衔接,在表一中列出了三个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但它们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理解的概念层次。

表一 科学知识领域的主题和核心概念 领域 主题 核心概念

物质科学 物质 物质具有不同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

决于它的结构和成分

可以按不同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

物质可以以不同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

能量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

保持总量的不变

※审读意见

领域 主题 核心概念

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

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

可能地避免浪费能源,并把能量保持在人类可用的

形式上

力的作用和运动 物体总以不同形式在运动

运动表现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力的作

用需要能量

生命科学 生命的主要特征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生物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适应环境以维持生存

生物有生命周期,有生有死,通过遗传延续后代

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多样性

动物需要依靠其他生物供给养分

植物能自养,还能提供人和动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

微生物一般不能用肉眼观察到

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人类 人类是进化的产物

人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有一个具有高级功

能的脑,有语言、思想、复杂情感和意志

地球与空

间科学 地球与太阳系 太阳系只是宇宙中很小很小的部分,太阳系中的星

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运动,因此形成了昼夜和季节 自然环境保护 地球以及围绕地球形成的独特圈层构造,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

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审读意见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个,每个序号后的说明是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学生认识或理解。其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主要概念有10个,生命科学领域有7个,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有4个。

学生认识或理解这些主要概念,需要从他们周围熟悉的事实、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开始,先建构一些较为具体的概念。为此本标准中对每个主要概念进行分解,共分解为124个比较小的、和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分解概念,在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对这124个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举例说明与该概念有关的事实和现象;第三列是学习目标,给出对该概念学习程度的简要说明,供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时使用。这些分解概念并不要求安排学生都进行学习,可以根据建构主要概念的不同学习进展的需要和具体条件进行选择。

表二 科学知识内容标准

(一)物质科学领域

1.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分解概念 举例 学习目标

1.1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 识别物体可观察到

的特征,并对它们进

行分类;说明分类的

依据

1.2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

特性硬度、强度、可

渗透性、漂浮的

能力(密度)、

柔软程度、透明

程度、导电性、

磁性

了解常用材料具有

的特性和它们的用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冰、钢材

液态水、酒精

水蒸气、空气

知道固体、液体、气

体的特征和特性;固

体有确定的形状、体

积和质量;液体有确

定的体积和质量,液

态的表面在静止时

一般会保持水平;气

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和体积,只有确定的

质量。识别和说明周

围物体所处的状态

1.4利用物质的一些特性,

可以把混合在一起的

物质分离沙和糖、铁屑和

木屑

探索将混合在一起

的两种物质相互分

离的方法

1.5有些材料的形状或大

小改变以后,它的特

性可以不变泡沫塑料切成

小块、木头锯成

木板、纸撕成小

列举实例,证实有些

材料形状或大小改

变以后,特性没有变

化,因此物质的名称

也不用改变

1.6有些物质改变以后,特

性也改变了;它们变成了另外的物质,但是没有消失烧掉的纸、生锈

的铁

列举实例,证实有些

物质改变以后,特性

变化了,变成了另外

的物质,它们有了另

外的分类和名称

1.7有些物质在某些环境

中容易腐烂,而有些

物质不容易腐烂不再存活的动

植物

岩石

观察生活中物质的

腐烂过程,列举影响

腐烂过程的因素,如

温度、湿度、空气等

2.水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物质

分解概念举例学习目标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

种存在的状态液态水

固态水(冰)

气态水(水蒸

气)

观察和描述一般情况

下,当温度升到100℃,

和冷却到0℃时,水发

生的特征和特性的变

化;认识到虽然状态变

化了,但仍然是同一物

质——水

[参见1.3]

2.2水在任意温度和压力

下都会蒸发成水蒸

气;水蒸气遇冷会凝

结成水晒衣服、雾、

玻璃窗上的水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

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

实例,探索影响这些过

程的某些因素

2.3水凝固成冰的温度是

0℃;温度高于0℃时,

冰融化成水水结冰、冰雪

融化、冰箱里

含水食品的变

观察水结冰和冰融化的

过程,探索什么因素会

影响冰融化的过程;知

道水的结冰温度是0℃

[参见2.1]

2.4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

水里,形成不同的溶液;有些物质在水里不会溶解盐、糖、气体

证实一定量的有些物质

可以溶解于水,有些物

质不能溶解于水;说明

分辨可溶解和不可溶解

的依据

2.5有些物质遇到水会发

生作用而生成其他的物质生石灰、水泥

证实有些物质遇到水发

生变化,生成了其他的

物质

[参见1.6]

2.6所有的生命体中都存

在水,水是维持生命

的必要条件人体——约

70%

白菜——90%

以上

了解人体内水分的大约

含量,知道水是维持所

有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

2.7液态水覆盖了地球表

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江、河、湖、

海、洋

了解地球表面水体的分

布,知道液态水大约覆

盖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

2.8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

中的循环,形成了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各种重要因素雨、雪、冰雹

知道江、河、湖、海等

的水蒸发到空气中,遇

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

晶,形成雨、雪、冰雹;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说

明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参见2.2,2.3]

※审读意见

3.空气是一种由不同气体混合成的重要物质 分解概念 举例 学习目标

3.1氮气、氧气是组成空气

的主要成分,空气中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

氧气、氮气、二

氧化碳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3.2空气有质量,会产生压

力;它能被压缩,产生推动物体的力 气球、轮胎、皮球 证实空气有质量,被压缩以后会产生可以

推动物体的力

3.3空气和水一样,形状随容器而变,但没有固定的体积 空气会充满或

被压入不同形状的容器或空间 气球、空盒子

证实不管容器或空间

的大小与形状如何,空气总是会充满各处

3.4空气流动形成风 扇扇子、台风 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

动而形成的,热空气

上升,导致空气流动

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

原因

3.5风能够产生力的作用,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风具有能量 帆船、风力发电 风车提水、走马

灯 调查风用来作为一种

清洁能源的实例,知

道因为风具有使物体

运动的能力,因此可

以作为一种能量的来

3.6一些微小的颗粒可以

在空气(风)中飘浮沙尘、花粉、炊

观察沙尘、炊烟中微

小颗粒的飘浮现象,

并描述它们与流动空

气的关系

3.7流动的空气可以产生

上升的力风筝、滑翔机

观察并描述风如何影

响风筝等物体的上升

运动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解概念举例学习目标

4.1国际上共同用一些基

本的量和单位来描述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时间(秒)、长

度(米)、质量

(千克)

知道国际上建立的共

同的基本物理量及其

基本单位,以及建立

这些基本量的重要性

4.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

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上下、左右、前

后、方向、距离

测量物体在某个时刻

的位置和方向

4.3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

用时间的长短表示物

体运动的快慢,常用

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

体运动的快慢飞机、火车、汽

车、人相对于地

面有不同的移

动速度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

慢,测量物体或学生

自己运动的速度大

小;了解常用交通工

具的速度范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2011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语言技能二、语言知识三、情感态度四、学习策略五、文化意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第一部分 前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活动方案

小学语文科组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10月25日 活动地点:五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 活动内容:新课标学习 为了有效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校本期开展新课程标准学习活动。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学习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习活动以《新课标(学科)标准》为具体学习内容,以推动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学习目标 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让广大教师明确学习课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课标的思路,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教研组集中学习讨论,详细解读并全面把握任教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并自觉地将学科课程标准应用于学科教学;通过学习课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并形成案例成果。 : 三、学习内容 1.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2.了解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目标。 3.了解新课标与原课标发生了哪些变化。 4.了解怎样把握新课标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 5.运用新课标来指导本学科课堂教学。 四、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五、学习安排 (一)第一阶段:自主学习阶段(2016年10月) 每位学科教师认真研读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师要重点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核心部分,熟记相关章节,写3000字左右学习笔记。 (二)第二阶段:交流研讨阶段(2016年11月) 教研组组织教师交流讨论: 由组长组织专题学习、教学研讨、交流反思。 1、对比新老课标,找出新理念。新理念大集合:撰写读新课标感受,要有自己鲜明的理念(整理自己的新理念)。 2、如何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转化为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研究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根据自己的新理念,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撰写论文。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心得一: 通过对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要实施英语课程改革,必须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要求,通过系统地、科学地收集、处理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成果给与价值判断的过程。要真正做到注重过程评价,了解学生的英语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改变学生的作业形式,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生活中融入学习。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为学生去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把作业融进生活,走进社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英语。 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与同学、家长之间用英语交流,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5A Unit6*Doing*housework中的电话用语和现在进行时后,让学生尝试着相互打电话,询问家庭成员都在做什么,这样就使英语的学习,时时在身边,刻刻在口中,既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激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丰富、拓展学生的作业内容。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斯说:“教学生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书柜,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在学习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运用所学的语言来完成作业。 例如,在学习了Buying*fruit后,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教室变成水果摊,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句子进行交流。 三、加强学生的个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在课外作业中,学生大部分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新认识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摒弃了过去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观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现代课程价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不仅仅是关注小学生知识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严重的是要使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材选用和教法设计时,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例外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小学英语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听听,说说,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喜悦,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3.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严重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调和的师生关系有时更严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小学生的朋友、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崇每个学生,特别是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的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敏开放 英语课程标准是采用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标准按照能力水平分成9个级别。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又将课程目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也就是每个级别都需要以学生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作为发展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讲义(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贾悦小学曹发梅 各位同行: 上午好!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问题,目的是抛砖引玉。我想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观念到方法的结构来谈点滴的学习体会。其实大家学得一定比我们好、理解得比我们透、探讨得比我们深。我个人认为,这场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改革。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从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系列化改革。所以它是新的。它新就新在理念上,新在与世界课程改革的接轨。是古代教学法,现代教学法后的又一次教法大变革。它必然带来迷失、模糊、甚至阵痛。特别是语文课程,从古代走到今天人们反而不知道语文究竟是什么,该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有人提议语文课不要语文,甚至有人提议初中以后可以不开设语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2年语文,几千个课时,无数孩子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都砸了进去,还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不明确在语文教材上表现得很明显。说白一点,就是做了不该做的事,例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何进行呢?教科书的编写者为了突出“辩证联系”这一观念,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折磨孩子。人教社六年制语文第十册中有托尔斯泰写的《跳水》一篇课文。说的是一条海船上,一个孩子跟一只猴子玩耍、追逐。猴子爬到桅杆上去,孩子也不

甘示弱,爬上桅杆去追猴子。猴子灵巧,爬到桅杆上,把孩子的帽子放到了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气极了,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突然间,情况变得危在旦夕。只要孩子一失足,就会跌到甲板上,粉身碎骨。这时所有的水手都惊呆了。这时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出来了,手上拿着一枝枪,他本来是要打海鸥的,看见孩子,立即把枪瞄准儿子,喊着:“赶快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小孩跳到水里,水手们把他救了上来。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至爱,那种情急之智,很感人。教参上要求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哪些事物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是怎样变化的。--猴子是怎么和小孩发生联系的?于是按照要求,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猴子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怎么也理解不了,老师就不停地挖掘字句,就这样生拉硬扯,彼此痛苦不堪。后来又改为要把船长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一篇好端端的课文,硬是被整得支离破碎。到头来,谁都不明白,学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一位专家说,这样消磨孩子的美好时光,该谁负责?这样一来,老师不明、学生更不明。因此,语文只能算作一个方向不明、方位不定的模糊学科,也是一个学起来很累很难,学不学差距也不大的学科。因此我的发言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从历史的角度谈一谈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改革;第二,从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角度谈一谈出现的问题及目前有哪些对策;第三,如何去迎接这场改革,时间允许的话再介绍两个课例。 纵观语文课程历次改革,我想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语文课的“目的不明、内容不明、教法不行。”这次改革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语言技能 二、语言知识 三、情感态度 四、学习策略 五、文化意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附录 一、语音项目表

二、语法项目表 三、功能意念项目表 四、话题项目表 五、技能教学参考表 六、课堂教学用语 七、词汇表 第一部分前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

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 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师培训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师培训 一、导语 中小学语文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学习新课标的意义、价值 1、坚持改革不动摇,新课标是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肯定和坚持。 2、充分吸纳了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教训。2003课标启动修订, 2005年全面贯彻,确保了充分的总结、调查、分析、论证的时间。对不清、歧义的地方进行清出描述,易产生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说明在教学建议中。 3、回应当前社会关切的热点、焦点。 三、课标修订的缘由 1、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称为“国文” 2、20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称为“国语” 3、1949年4月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 4、1979年张忠公在《说“语文”》中提出“语文课程” 四、新课标强调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新课标与其实验稿的概况对比 1、新课标适当减负、提高学习效率。减负减的主要指作业量,但增加了对阅读 量的要求。 2、新课标更加重视写字和书法的学习。 3、针对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问题,进一步强调改革的新理念。 4、写作教学方面坚持的理念:减少束缚,写真话。 5、关于语文知识和问题 6、关于教材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