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于1951年公布了《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它明确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规定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各年级的教学重点、任务和教学内容。1963年,在全面总结外语教学和教材编辑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建国以来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但1966年以后被迫停用。“十年动乱”期间,各地自行制订大纲,编写教材。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学大纲。

为了适应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原国家教委基教司在其他学科大纲不变的情况下,于1991年单独组织编写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后来,实验初中新大纲和教材的初三毕业生于1993年升入高中,为了解决衔接问题,教委又组织人力制订高中新大纲并送交审查。《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这个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了一个目标和要求。1996年,供试验地区用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根据课时减少这一情况,对教学要求和内容都作了相应的调整。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学生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高中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为选修课。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上不封顶”,即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同一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他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我国高中现行的大纲是2000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它是在1996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基础上修订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速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它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以“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九个部分纲领性地规范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2000年1月至6月,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复审等程序,由数百名专家参加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成立。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2001年3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当地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同时,向几十位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层领导征求意见。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2001年5月,教育部邀请专家对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审议,专家对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给予肯定。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2003年4月,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教育部单独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要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普及高中教育。过去高中英语教学主要考虑的是单一的升学模式。现在教育部把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为素质教育。高中课程应能满足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作为高中的一门学科,具有双重任务:它既能使学生接受符合社会需求的基本素质教育,又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地对高中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中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需要,这一矛盾推动高中外语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其对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旨在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因此,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智力、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作出自己的选择;应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

三、《大纲》到《标准》:继承与发展

《标准》阐述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的思路,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准》还就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教学和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材编写诸方面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作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标准》

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的阐述与过去及现行的英语教学大纲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些内容是在过去和现行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经过修订而提出来的,有些内容则是新提出来的。这些不同不是对立的,而是高中英语教育的实践在新时期的深入和发展。《标准》对《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高中英语教育的要求,指明了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标准》与《大纲》的整体比较

1.《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对比

《大纲》是由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价和附表6个部分构成,而《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5个部分组成。

《标准》与《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在课程目标方面,《标准》对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中,《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

在实施建议中,《标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等方面对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标准》《大纲》

前言课程性质

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与要求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语言技能等五方面具体内容和

标准

教学内容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活动举例和教学案

例)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评价

评价建议(活动举例和教学案

例)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附录语音、语法项目表和词汇表语音、语法项目表和词汇表话题项目表

日常交际用语

功能意念项目表

《标准》首次明确了外语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和社会意义。它提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大发展需要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中,除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要求外,《标准》还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标准》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这是以往的大纲中没有的。这种课程模式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既体现基础教育高级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

《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根据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标准》首次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国家认定的英语分级水平测试,设七、八、九三个级别的考试,并配以相应的证书。

3.《标准》的基本理念

《大纲》没有专门阐述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标准》则对课程的五个基本理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五个基本理念为高中英语新课程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既是我们制订高中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高中英语课程的准则。

(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作为一门学科,高中英语具有双重任务。首先是素质教育的功能,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人才,同时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学生。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高中英语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主张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对学生学习

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主张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标准》与《大纲》课程目标的对比

《大纲》主要是从语言的用途来阐述英语课程的价值,因此,它对英语课程目标的具体规定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技能的角度来描述。在《大纲》中,课程目标是以“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形式出现的。《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加许多新的内容与要求。在对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中,《大纲》一般把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放在首位,而《标准》则把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学习策略等放在了首位。《标准》与《大纲》在课程目标上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标准》明确地把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的核心目标。

在《大纲》中,课程目标的表述大体是围绕学科知识展开的。相比之下,《标准》中表达“课程目标”采取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陈述的方式。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这种呈现课程目标的方式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

《标准》《大纲》发展

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

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

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

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

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

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

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

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

度、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

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

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

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

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

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

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

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1)更加注重建立在语

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

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

识基础上的综合语言运用

能力的培养;(2)强调学生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的培养;(3)情感态度作为

学生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

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归属

于思想品德教育;(4)体现

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

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

化意识五个方面相互依

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关系。

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

保障。

《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大纲》虽然在教学目的的表述中突破了语言教学的目的,提出了思想情感教育、文化意识教育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但在教学内容中没有具体的表现。《大纲》对英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也主要以英语的工具性为基础,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标准》中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描述,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用便于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表达。例如,在知识目标要求中,用得较多的是“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技能目标要求是“能听懂”、“能理解”、“能表达”、“能阅读”、“能写”等方面的具体描述。《大纲》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而《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此同时,《标准》还提出了发展性目标。

《大纲》往往是根据学段来设定课程目标。也就是说,在同一学段的起始年级,所有学生都从同一起点开始学习;在学段的结束年级,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同一目标。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语言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是保证学生语言学习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标准》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初中英语课程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提出了六到九级的目标。级别课程目标体系有利于保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且有利于解决我国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较高目标。各个级别都从知识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描述性的目标要求。而《大纲》只是简单地从听、说、读、写、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规定一级和二级目标与要求。一级目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的较低水平,二级目标是较高水平。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教学内容相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则不同。

(三)《标准》与《大纲》课程内容的对比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阶段应教学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词汇、语法四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

体目标的要求,《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与《大纲》相比,《标准》的课程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大纲》《标准》

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注重于表达“教什么”的精确性。

对教学内容的解释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要点。

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依赖教学要点。

表达教学内容采取归纳教学要点的单一手段。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注重在能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对教学内容的解释除了“知识与技能”要求,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展现依据能力目标细化。

表达教学内容不仅归纳教学要点,还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作出明确的区分。

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也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

归纳起来,与《大纲》的呈现方式相比较,《标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注重于表达实施目标的规则,而不是单纯地归纳教学内容,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二,它落实了实施内容目标的具体建议,而不只是列出教学要点,因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四)《标准》与《大纲》课程实施建议的对比

《大纲》没有专门的实施建议,只是提出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评价建议。《标准》则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建议四个方面对实施建议作了具体的阐述,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1.《大纲》是从教学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来提出教学建议的。《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包括教学原则、语言技能教学、教学活动类型和教学案例,有些内容是在《大纲》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丰富的,有些内容则是《大纲》中所没有的。从关键词来看,新增加的内容有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中西方文化差异、健康的人生观、终身学习等。《标准》在对英语课程任务的认识上,特别强调人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跨文化意识以及健康的人生观。教学原则中“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是在《大纲》的基础上提出的,内涵更丰富。教师除了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通过合作与研究等多种形式实现共同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标准》中“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

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教学原则中“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则是《大纲》中所没有的。设置选修课是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开设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关于教学建议,《标准》则专门描述了语言技能教学建议,介绍了教学活动类型,提供了教学案例。

表1_4 《标准》与《大纲》教学建议的对比

《大纲》《标准》

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外语教育观。

处理好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听说读写综合运用,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

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利用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教学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语言技能教学建议

听力技能的教学、口语技能的教学

阅读技能的教学、协作技能的教学

教学活动类型(6种)

教学案例(4个)

出“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利用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与《大纲》相比,《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更为全面。《大纲》与《标准》都指出,除了教材,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其他课程资源,并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但《标准》除了开发校本资源外,还建议学校间合作与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大学教育资源。另外,《标准》还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大纲》提出了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形式,阐述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任务及形式。《大纲》明确规定考试既要考查学生的英语知识,更要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明确考试的形式并提出口试与听力测试的要求。《标准》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及案例两个方面表述了评价建议,不但提出了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而且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任务与评价形式描述得更全面、更具体,并指出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评价应体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特点,应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及评价依据。评价建议因而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

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创新之处:评价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关于评价建议,《标准》对《大纲》的发展最突出的体现是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及案例。

4.教材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英语教材是高中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高中英语教材是完成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大纲》中没有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标准》则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这对高中英语教师理解新教材的基本特点、评价和选用教材以及教材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评析

(一)课程目标的结构

新课程目标强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课程目标在设置上,强调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在这五个方面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二)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高中英语课程设计思路,可以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四个级别。

高中英语课程目标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必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必修课程共10个学分,学生要修满10个必修学分,达到七级目标的要求,即达到英语学科的毕业要求。此外,学生在修习必修课程的同时或之后,可以自主选修高中阶段英语其他的选修课程。

英语课程分级目标是根据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而设定,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个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了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它有利于解决以往各学段之间缺乏衔接,教学内容和要求重复、“一刀切”等现象,保证了英语教学的连续性,有利于解决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矛盾,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体现个性化学

习的多元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目标内容的性质

如上所示,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其中,结果性目标又包括认知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领域,它明确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表述时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具有明确、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特点。例如,“初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掌握描述时间、地点和方位的常用表达方式”,“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和感情”等。结果性目标的优越性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结果性目标本身存在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性目标趋于强调那些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而忽略了那些相对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内容。此外,结果性目标还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分割成各个独立部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性。

为了弥补结果性目标的不足,《标准》中还包括了体验性目标,主要通过“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目标呈现出来。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经常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它对目标最终的结果一般不作出具体的要求。例如,“有学好英语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等。体验性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四)课程目标的层级

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高中英语课程总体目标、基础性目标和级别目标。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总目标又分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基础方面,基础性目标就是这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在《标准》中,具体的高中英语课程基础性目标是在“六至九”的四个级别上进行分别表述的,因此,级别目标就是指在基础性目标中的各级别的标准。

例如,“语言知识”的基础性目标是:要求高中生学习和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再如,高中英语课程“六级”目标的总体描述是: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策划、组织和实施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能初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三、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陈述

(一)课程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课程目标的表述包括五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

条件、行为对象和行为程度。

例如,“(学生)能有条理地描述个人经验和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想象”(见《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六级“说”的表述)。

行为主体——“学生”

行为动词——“描述”、“表达”

行为对象——“经验、见解和想象”

行为条件——“个人”、“个人的”

行为程度——“有条理地”

在这五个基本要素中,行为动词、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这三个要素在目标表述中一般是必不可少的。行为主体往往被省略,行为程度的有无则视目标的具体内容而定。

例如,“能就一般话题进行讨论”(见《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七级“说”的表述),只具备行为动词(“进行讨论”)、行为对象(“话题”)和行为条件(“一般”)这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课程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

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是国家对未来社会的公民在英语方面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的规定,因此,在检验英语水平是否达到标准时,被检验的对象是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其行为主体必然是学生。

把学生作为目标陈述的主体与以往大纲的表述有所不同。《大纲》的出发点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最终检验的是教师的完成情况。如“(教师)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教师)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这个要求中,省略的行为主体就是教师。

(三)课程目标陈述的行为动词

在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表述中,用来描述六至九级目标的行为动词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形象地反映出新课程理念的变化。

目标总体描述的行为动词

六级能理解、发表、能使用、能策划、组织、实施、能利用、能评价、能体会七级理解、能交流、陈述、能读懂、参与、组织、实施、能扩展、利用、形成

八级能了解、交流、发表、能写出、能策划、组织、实施、能利用、整理、归纳、分析、能评价

九级能规划、能实施、能听懂、能交谈、能做、能利用、能借助、能用、能开拓、能关注

用……”等,使学生对目标的要求理解起来比较清晰,评价起来也比较容易。

(四)课程目标陈述的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行为条件的表述大致有四种类型:

完成行为的途径和手段

提供信息或提示

时间的限制

完成行为的情景

在新课程目标中,“行为的途径和手段”以及“提供信息或提示”这两种行为条件的表述类型得到大量的应用。如表示行为的途径和手段的描述有“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借助词典”,“能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等;关于“提供信息或提示”的描述有“口头或书面材料中”,“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供高中生阅读的”等。

(五)课程目标陈述的行为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行为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它可用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它是目标表述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它对保证目标的完整性和明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目标针对高中生应达到的学习程度进行了许多具体性描述。如在六级目标总体描述中,“能初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在这里,“初步”就是对学生经过前几个级别的英语学习应具有的最低的语言表现程度的要求。

新课程目标的行为程度陈述具体,可操作性强,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培养,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英语课程目标,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从而保障学生的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课程目标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以来受到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心理学的原理及研究成果经常被用来作为各种课程抉择的依据。例如,20世纪60、70年代对课程与教学影响很大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就和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相一致。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人本主义的心理学与先前出现的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学生学习的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它把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完整人的教育。因此,人本主义成为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心理学依据之一。

(一)人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

英语新课程目标中所描述的英语教学和传统的英语教学有明显的不同。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把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完整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其中的积极作用。英语新课程目标除了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更加强调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以及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创立。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教学途径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英语新课程目标强调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为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1.人本主义的产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机械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马斯洛和萨蒂奇(Maslow & Sutich)在1958年创办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1961年公开发表。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成立,由布根塔尔(Bugental)出任第一任主席。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它的研究方向改变了过去心理学只注意人性中消极的方面。它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

斯洛、罗杰斯(Rogers)、罗洛·梅(Rollo May)和布根塔尔。

2.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种需要的理论。他以近似本能的假定来定义基本需要的概念,认为人类需要是由基本需要(deficiency or maintenance needs)和心理需要(being or growth needs)组成的由低到高排列的等级系统。人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五个层次,满足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它们分别是:生存的需要(Basic physiological needs):指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Need for safety and security):指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折磨等的需要。

归属的需要(Need for interpersonal closeness):指个人对伙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

尊重的需要(Need for self esteem):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样,人们会产生自信心,感到自己有价值、有实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体要满足低层次需要时才能发展到高层次需要,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各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强求课程的一致性,不能让人人都读一样的书。人的能力和兴趣都不一样,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在每一门课程上都达到完全相同的水平,面对现代高科技社会知识爆炸的现状,课程应加强选修性,建立终身教育的体制。在这样的理念的支配下,人本主义的课程思潮对课程的框架提出三方面的规划:第一,学术性课程和有计划的课外活动相结合;第二,加强社会实验的课程;第三,加强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课程。

1969年,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目标方面,他倡导学会如何学习、学会适应变化,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这一目标的基本特征是培养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独立自主性、有选择性的自由。它所涉及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培养的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要实现这种教育目标,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行为主体上,罗杰斯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对教师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他提出学习是意义或经验的学习,重视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重视师生关系。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学习要点是: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一种促进学习的良好氛围;学习的决策由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焦点在于促进学习过程的不断发展,学习内容退居第二;课程的安排主要是自由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学习资源中来,而学习资源来自学生的为人、经验、书籍和其他资料,或者来自社区的经验;自律是学生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学生把自律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自律代替外在纪律;学习评估主要是学生自己来做;在这种促进成长的氛围中,学习会更加深入,进度更快,而且会在学生之间普遍产生影响,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观上,罗杰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他还认为,有意

义的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和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主选择的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自我学习(Self-initiated learning)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在这种学习中,不仅包括认识过程,也包括情感过程,涉及学习者个性的发展。罗杰斯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的重要性。因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反对行为主义外部强化论和教师中心论,主张自我教育和学生中心论,从发掘学生自我潜能出发,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有创造力、有自主性、人格健康的自由人。

在师生关系上,罗杰斯用“促进者”(facilitator)一词来代替教师,认为“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Rogers,1969)。他还认为,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有特别需求的顾客,并且应努力去满足“顾客”的要求。这种特殊关系会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友好关系,从而创造融洽的学习气氛。(二)素质教育、人本主义和课程目标的关系

1.素质教育和人本主义的关系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个发展了的广义的概念,可被理解为“人在先天基础上,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的认识与实践的积累,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德等。因此,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杨慧仙,徐远征,1997)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对素质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等,并且提出科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我国的素质教育目标是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从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来看,这两种教育思想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都把学生作为行为主体。无论是人本主义提倡的学习观,还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强调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人本主义重视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国素质教育要革除“应试教育”的倾向,摒弃教育过程中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因素,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第二,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都体现整体教育和学习者的完整人格教育的原则。前面提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强调不同层次需求的相互关联性,体现了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人本主义还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包括认识过程,也包括情感过程。同人本主义观点一样,我国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的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强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重视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

面、可持续发展。

第三,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都注重学习者潜能的开发。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人内在潜能的开发。而素质教育所讲的素质,本身就包括个体的发展潜力部分。素质教育的本身就是要让学生将其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展现出来。

第四,人本主义和我国素质教育都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每一个学习个体的潜能不同。在教学中,不能强求课程的一致性,不能让人人都接受一模一样的教育。人的能力和兴趣都不一样,也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在每一门课程上都达到完全相同的水平。我国素质教育在基本原则方面也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因此,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是相融合的,在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提高的观念。2.素质教育和人本主义在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中的体现

(1)课程理念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中就明确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基本理念上可以看出,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所实施的是以人为本的、充满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

(2)课程目标构成要素

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把教育看作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过程中注重完整的人的培养。因此,在课程目标的构成要素上,除了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外,还增加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并对这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同时,它规定英语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关于“完整人格教育”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3)课程目标的设计模块

从课程设计方面来讲,废除了单一的必修课模式,构建了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并且根据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高中部分划分为四个级别,并且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前五个级别相连接。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进行总体描述。高一级别的课程目标均包含其前面级别的要求并进而提出一些更高要求。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保证了英语教学的连续性,同时避免了“一刀切”的教学现象,突出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和人本主义“需求理论”的特点。

(4)课程目标的内容表述

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都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在新课程目标各个级别内容表述中,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从受教育者的角度,阐述课程目标,并且以“能够做……”具体地描述课程目标内容。通过这种表述方式营造了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行为主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知识的“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指导作用,并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

3.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目标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和学会审美)综合能力的人才。从课程内容来看,确立了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为一体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目标。从课程设计看,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必修、选修和活动并存的课程方案。学生在必修课学习期间,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从而促进自身更加完善的发展。从课程管理来讲,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将有利于解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的总体课程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从升学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新、旧知识的更新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学校中所掌握的知识将很快被新的知识所更替。因此,新课程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摆在首位,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有利于“大众教育”目标的实现

英语课程具体内容的实施和各地对英语教育的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要,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关注的是英语课程对未来社会公民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新目标设定了以学生“能够做某事”为具体描述方式的分级教学目标体系,通过高中阶段的“四个级别”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各个级别英语学习中应达到目标的要求,避免教学内容过于繁、难、偏、深等情况,因而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公民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过程中,使英语教育面向大众,真正达到“全民教育”的目的。

(4)有利于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

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即学生自主、灵活的多种学习活动形式,加强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再是“教育的中心”,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新型目标下,根据课程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基本技能教学活动分类

《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第一节教学建议中对新课程教学活动类型进行了分类:

1.调查和采访活动

学生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并设计好采访的方式,采访后将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报告给全班同学。例如:专题采访、民意调查、作出决定或选

择并解释原因。

2.探究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英语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例如:找出两幅图画或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重新给句子或图片排序,提供方位或根据方位指示找到某个位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3.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例如:学生分组自行选择某一专题,并针对该专题收集图片和信息,做成小册子或写出报告,也可以采用展览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展出。

4.即兴发言与讨论

根据某一主题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表个人的见解或意见,当学生的观点或意见都充分发表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分析和选择,必要时允许学生进行论证或辩论。问题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计此类活动。

5.反思活动

学生在学完一课的内容之后,结合自己的能力发展反思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成果。反思可采用两种方式:(1)通过日记的方式用学过的语言写出所学的概念,对学习过程或学习活动以及学习兴趣等作出评论,发表见解,提出问题,并对下一步的学习提出建议等;(2)填写针对所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而设计的问卷,并表达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6.思维训练活动

为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组织信息,表达观点,发表见解,开展阅读和写作活动。

(二)听说读写教学活动技能设计的基本要求

1活动应体现主体与客体的一致

这里的主体指学生,客体指活动内容。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基础、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态度情感,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尽可能使主客体协调一致。明显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活动,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主客体的实际情况,精心考虑活动内容与形式,寻找到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从而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活动应体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活动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活动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适时适量;活动形式既要多种多样,新颖有趣,又要避免形式主义,要讲求实效。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每堂课的每项活动应该直接针对这节课的某一项目标,完成某一项任务。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民主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科学世界观、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活动的巨大教育作用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实践的具体行为。活动教学要求在语

言活动的同时,人的五官四肢都参与活动。要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你动他不动或动而无效的情形。要鼓励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英语。活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成为发展学生智力、情感的纽带,成为学生增进了解、显露能力、展示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3活动应体现阶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将阶段性内容与综合性内容结合起来。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语言项目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活动,以确保规定内容的完成。活动不能脱离所学的内容,但也不必局限于新授的内容,而应前后联系、新旧结合,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的方法,做到既有利于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与扩展,又有利于已学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高。活动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基础后综合,先模仿后运用,先语言活动后交际活动。随着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增强,活动的难度可逐步加大,其综合性和复杂程度可逐渐提高,使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发展。

4活动应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国内外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教师既要注意继承那些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又要吸收现实教育教学法中确有成效的课堂活动组织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新的教学内容以及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教学对象,对某些活动方式加以调整、改进,创造出新的活动形式。

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教师最主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它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不懈的努力,它既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体现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同一内容也可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活动,而不同的活动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活动应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常教常新。好的活动会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会从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会因活动组织有方而倍受学生的爱戴。

(三)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一般来说,基本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Purpose,即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2)Skills,指活动所侧重训练的听说读写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技能;(3)Level,指活动的层次,即该活动适合何种水平层次的学生;

(4)Materials,指活动中要使用的文字、图片、实物和各种相关的资料和教具;

(5)Procedure,指活动的先后程序和具体内容;(6)Number of Players,即活动中的人数控制和分组安排;(7)Variation,指活动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已设计好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和调整。

1.听力基本技能活动设计策略

培养听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对话语(句子或篇章材料等)的理解,以便顺利地交流或完成任务。听力是由具体的技能技巧构成,就听力交际而言,理解有声语言的交际过程应是一种估计、猜测、预期、推断、想象等技能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在设计培养学生听力基本技能活动时,要注重微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有目的、有选择地接受信息,学会抓关键词,捕捉重要信息。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或听一篇短文录音时,并非每个词或每个句子都提供同等价值的信息,能够听懂大意,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掌握主要信息就可以了。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清主次,注重头尾,一边听一边心记话语(或

笔记段文)中的关键词、短语、时间、地点、数据等重要信息。听懂了这些信息,基本就把握了谈话(或文章)的要旨。其次,要培养学生推导和猜测的能力。交流或听音时,难免会遇到生词,有的还可能是关键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仅仅因为生词就“卡壳”,而错过领会大意的机会,致使错过交际的最好时机,或耽搁全篇短文的理解。要教会学生利用前后句或上下文及说话人的语音、语调、语气、用词及声音效果等推导和猜测生词的含义,从而达到理解交流的目的。还要学会根据标识词抓住主题句,再根据主题句推导或预测讲话人的态度和观点,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圆满完成交流的目的。常用的标识词有but, however, instead, actually, as a result, in a word, in other words 等。

除了上述微技能课堂教学训练外,还要指导学生课后恰当运用听力策略,做到精听、泛听、精泛听相结合,逐步增加听力材料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听力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应采取从整体到部分的听力方法,即先听全文后听细节的步骤,先对语篇有整体印象,摆脱那种从部分到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听音习惯,培养学生利用听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

(2)听力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程度,注意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听力材料要真实自然,有交际意义,最好使用英美人士在自然场合下的声音。听力材料力争做到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2.口语基本技能活动设计策略

口语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口语言语活动所必需的潜在个性心理特征。口语提高的关键在于“练”,而在我们这种语言环境十分匮乏、课外有声输入几乎空白的条件下,课堂教学就成了学生学习口语、提高口语水平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注重口语基本技能活动的设计,利用有限的时空提高口语能力。首先,要遵循口语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一开始,起点要低,步子要小,可以从机械的句型训练着手,模仿造句,抓住重点句型反复练习,从单词造句开始,再由短句到长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最后能连句成文,以至达到灵活运用。在语言基础得到一定的提高之后,教师要试着训练学生用所学的短语、句型来创作对话,还要为学生创设相对真实的环境,磨练学生的口语,取得质的进步。其次,要加强朗读和背诵。朗读可以算是“准口语”,是从书本内容到实际表达之间不可缺少的环节。背诵是加强记忆的有效手段,多背诵能促进所读语言内化的输入活动,有助于原来显性的语言知识内化为隐性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言语表达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朗读和背诵的习惯,使学生及早从课堂朗读和背诵的训练过渡到课后定时定量的朗读背诵。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口语训练活动,如:问答、复述、描述、概括文章或篇章的中心、情景对话、看图说话、讲故事、口头作文、现场讨论、辩论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提供了相对真实的口语素材和环境,而且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口语语言训练素材。

在进行口语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口语活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学会“厚着脸皮”讲话,不怕遭人笑话,勇于讲话,乐于讲话,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和恐惧感。帮助学生走过“由强迫自己开口说到敢于说,进而到想说、乐于说”的心历路程。

(2)在口语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口语活动前期以流畅性为主,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期以准确性为主,准确性不仅包括语言意义上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口头表达要符合英美人士说话的习惯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不出现文化冒犯。

(3)要引导学生努力创建口语训练活动的机会,天天练,时时用,熟能生巧,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阅读基本技能活动设计策略

英语阅读是获取外语信息的主要途径。作为最重要的输入途径的阅读是听力理解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的基础。由于阅读有摄取信息和学习语言的双重功能,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能力主要指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是广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

首先,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阅读基本技能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如:猜词、略读、找读、分清文章的事实和观点、推理判断、预测下文、理解大意、了解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等。其次,教师还要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阅读基本技能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克服诸如读必出声、逐字阅读、手指引读、转动颈部、纠缠生字、不当返读等不良习惯。再次,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每天安排学生固定的阅读时间(15分钟)和固定的阅读数量(500词左右,外加8~10道练习题),天天如此,养成习惯。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注意以下三点:

阅读材料的选材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读性(难度适合学生的水平)、真实性(尽量阅读外国人士写的文章或经过改写的语言地道的阅读材料),还要注意所选短文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

控制阅读速度,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阅读材料,不断地调整阅读速度,要妥善处理阅读中的难点,既要注意保证阅读的量,也要注意保证阅读的质。

课外阅读要注意猜词和查词典相结合,对那些不影响全篇大意的新词,少查词典,对那些频频出现的某些新词,多查词典,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4.写作基本技能活动设计策略

英语写作一直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是语言质量差是造成文章可读性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设计写作基本技能活动时,应注重语言质量的训练。首先,要设计有益于掌握和灵活运用英语五个基本句型的活动,如:情景造句、看图说话、句型转换等,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学生语言的简洁性和多样性。其次,要设计一些运用复合句的语言活动,如:合并句子、句型转换、扩写句子等,在练习中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再次,要设计一些训练语篇的语言活动,在练习中培养学生活用过渡性词语,注意短文语言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在进行写作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培养学生学会审题和构思,学会用多种句式表达同一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2)学生习作的批改要有针对性,最好能适当地、有选择地做一些面批面改,这样作业的批改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3)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后,教师要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会借鉴范文提高自己习作的档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方法策略只是一些基本要求。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了大量具体的课堂活动形式,如猜测、预测、图表、传话、交流信息、小品、描写与辨认、接龙、辩论、采访、记者招待会等。这些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任何活动都不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微探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微探 发表时间:2014-07-14T10:08:58.76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段运丽[导读] 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我们的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第三中学段运丽摘要:随着新一轮的英语课程和高考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英语是一门语言,情感态度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 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人文素养英语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学科。然而,在英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相的对策。 1.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部分学校,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傲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拔标的问题。虽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列现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生真正蒯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更多的设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3.部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的情。 现在大家都知道globalization(全球化),任何东西都要与国接轨。外语教学更是这样,过去我国实行的科举、应试教育,法是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如果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力和心灵智慧的方法,就必须实行课程改革,而且势在必行。么要课改,也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可能会面临失。因此新课程改革,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我们教育部门应该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应该去学习,去适应。但事实却与此相,许多领导都不愿在教育改革中出风头,不敢“轻举妄动”,果失败谁负这个责任。他们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要不影响教学成绩就行。这样,作为普通教师,如果没有领导大力支持,谁还敢放开手脚去干,这确实束缚了教师新课改的情。 4.教师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教师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握不好,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可有些时候老师们照搬教案,没有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很多,有课堂,教材,及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英语教师迫切要求拥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也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使自己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为此,本人有以下几个观点 1.立足教育实践,为教材编写和评价提供依据。没有任何事物在一诞生时就是完美无缺的,一套新教材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在长期的使用中经历见证、不断完善。由于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使用者不同和认识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一套教材的使用体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是常有的事。况且,基础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编写和教材试验也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强化英语教师的英语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英语教师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效益。 不要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每周两节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依据分工,每位教师精心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查找资料,网上查询,课件的制作集体讨论、分析,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各备课组制定反思教学研究的计划表,包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上课、说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等程序。 总之,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我们的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我们的国情和英国、美国等英语语言国家不一样,我们有我们中国的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的实际。国情和学情的不同直接影响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不同,教法、学法和学习策略也不一样。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四、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高中英语新课改工作阶段性小结

高中英语新课改工作阶段性总结 新课改走进我们的视线,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确立了认识课改、研究课改、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我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逐渐到具体、深入。课改为我们展现了新的舞台,新的天地,变革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推动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以下是我的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总结。?一、课改从理论学习入手?要搞好课改,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只要认识到位,转变了观念,就可以将课改顺利推行。学校首先应抓好通识性培训新课改走进我们的视线,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确立了认识课改、研究课改、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我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逐渐到具体、深入。课改为我们展现了新的舞台,新的天地,变革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推动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以下是我的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总结。? 一、课改从理论学习入手? 要搞好课改,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只要认识到位,转变了观念,就可以将课改顺利推行。学校首先应抓好通识性培训,组织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为英语教师购买课程标准,做到人手一册,要求教师提前学习课标、解读课标,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在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课标,做到人人对课标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课改从教研活动中探索? 开展了扎扎实实学科培训学习,做到边学习边实践。坚持间周开展集体备课,研究教材,讨论教法和学法。把通识性学习与学科性研

究有机结合,力求将课改教学做到正确把握,适用有效。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区、市组织的各种课改活动,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做法。? 三、课改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在每学期的课堂教学中,作为英语教师们应认真实践,努力按课改理念去进行教学。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鸦雀无声”课堂状况,英语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师生成为学习的集体,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改善课堂教学气氛,使得学生能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营造良好的师生情和学习氛围。? 四、课改在多彩的活动中深入? 1、开设“英语角”,让学生与同学、老师、外教快乐说英语。? 2、举办英语歌曲欣赏、英语故事会、英语剧表演等诸多令学生兴趣盎然的趣味英语课,让学生快乐学英语。? 3、办英语板报。不仅让学生学会获取英语信息、加工英语信息、交流英语信息,而且让学生学会用笔把美丽英语画出来。? 4、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英语比赛,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品尝成功。?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全新的天地。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际能力。? 五、课改以评价改革促进? 随着课改的开展,学校还探索新的评价方式,通过综合评价展现学生学习情况,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通过学生课堂行为评价表(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英语是高中阶段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根据英语培训学校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培训班课程目标结构 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藁城市第一中学曹春峰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把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指出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全面转变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理念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几乎所有的英语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自主和合作。主要表现在: (1)自主学习无法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在一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有的教师提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堂教学漫无边际,费时低效。从而导致学生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为自主而自主。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和启迪。 (2)合作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如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从而产生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实际上却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 2、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高中英语新课改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许多高中英语教师仍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初中英语课改心得体会_中学英语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英语课改心得体会_中学英语课改心得 体会 初中英语改课堂教学中,课改已经实行了几年了,教师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的完善。下面是带来的初中英语课改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初中英语课改心得体会篇一 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停地进行终身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与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运用多媒体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和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口语水平;尽可能变换教学方式;联系课堂内容,开展小组活动;要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英语教学方法;给予特殊学生以特殊关心;更新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的定位。 通过听课和学习,现在特写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新课改中(一)我认为需要转变的就是观念,教学目的上要转变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但是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二)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英语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英语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这就是新课改精髓所在。 (三)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的英语科学素养是不可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_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2015年第16期英语教师 英语课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新课程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针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本文将分析高中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进而探讨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成绩 自2007年起,高中英语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在这期间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第一,教学目标由掌握语言系统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使学生学习英语不再只为考试服务,而是更注重语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二,教学性质由工具性向工具与人文的统一转变。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 —教材,通过课程的改革,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符合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同时,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英语课堂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及时转换并定位自己的角色,由“教”向“导”进行转变。第四,教学内容由知识点的讲授向技能、知识、策略、情感、文化的综合转变。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五,教学方式由死记硬背向多种教学方式转变。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就要在英语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改变教鞭下出高徒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利用现代化科技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其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最后,教学评价由终结性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结合转变。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通过终结性与形成性教学评价相结合,可以实现教学的一体化,使评价更为客观与全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理念,使得教坛更为百花齐放。但是,在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教师关注教仍然多于关注学;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内容教学呈碎片化状态,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能力;忽视对主题情境的创设和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导致思维培养缺失;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为贴标签;为应试而教和为应试而学导致学科价值的错位。英语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本质上的成功,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以适应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标修订的思路 高中英语课标修订要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王蔷 视角 6ENGLISH TEACHERS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4)回归生活。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

2011高中英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011高中英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并使他们具备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英语素养。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领悟高中英语新课标的理念:(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我们了解到高中课程的总目标:高中英语课程包括五个维度的基本目标,即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它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知识和熟练的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接纳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作者:来源:时间:2004-5-28 11:05:47 阅读次【大中小】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利.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组织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