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由于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唯一可能的几何学,所以康德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础之上对时空的看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完全接受了牛顿力学的时间空间观;另一方面,他对时间和空间之绝对性有一种新的哲学说法,他说时间和空间之绝对性,不在于它们独立不依的自身存在,相反,在于它们属于人的先天感性形式.

康德认为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由感性先验提供出来的纯粹直观形式使感觉、直观成为可能的.人的感觉之所以是人的感觉,就在于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感觉,因而总是有时序和方位的感觉.人因有时间这种感性形式,他必定总是打开了一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界,并且总是且不得不在这个时间视界里感觉、直观一切.因此,一切现象物必须以先验的时间表象为前提.时间是先验的,但它不是先验的概念,而是先验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都是感性的直观形式,但是时间具有更根本的地位.因为空间只是外在现象的条件,却不是内在现象的条件,而时间则是一切现象的条件.

康德在时空观上真正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将时间和空间范畴引入认识论.从前的哲学家都视时空问题为自然哲学问题,没有意识到它是知识论问题的基础.康德创造性地将数学作为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问题与时空问题相联系.康德认为纯粹数学是超经验的普遍必然,因而是先天知识,但也是综合知识.所有的综合都基于一个直观,它们就是空间和时间的纯直观.空间直观使几何学得以可能,时间直观使算术得以可能.一句话,全部康德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的阐明的结论就是:时间和空间意识不是从感觉经验中得来的,它是人类的先天的直观形式.

由于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唯一可能的几何学,所以对于当时的人们,它与感性的空间以及牛顿的物理学空间之本质是同一.因此,当康德论证空间之为先天直观的时候,他心中所想的,当然只能是欧氏空间.正是这一点,在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出现后,被一些人用作否定康德时间和空间意识先天论的根据.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了“先验感性”,即 一切知识的形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感性(或习性)相关,称为“直观”。感性代表的是感觉(接受表象)的能力,“习性”是我加上去的,非指“习惯”(habit),而是指“操习”(practice),代表行为(支配对象)能力,行为指令的形式与感觉的感官刺激形式相反,是刺激器官的形式,而这同样是构成知识的直观形式。之所以做这样的补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只有来源而没有结果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没有价值, 也使我们避免“纯粹理性”的问题。 知识的来源与结果终止于“直观”的感觉和行为,感觉与行为 的直观的直接关联构成一些“直观效应”。相信每个人都有这 样的体验,饿了要吃东西,“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体验,这 种感觉体验使我们需求相应的“动作直观”去解决它,概括起 来就是要“吃”,这构成了一个由直观体验建立的直观效应。 但是这种直观效应在人的生存行为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会一有“饿”的感觉就马上吃,因为还有许多形 式上的要求是人们要讲究的,比如食物要弄熟了,而且还要美味;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许多行动步骤才实现这一效应,这需要在一个思考上整体的安排去执行一个复杂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个由原始直观形式构成的并不是直接的

效应,而是一种“理念形式”,一种叫“纯粹”的东西。 “纯粹即表象中无感觉/行为成分的存在者”,也就是说纯粹的东西并不是被感觉到的。比如说我看到前方的一样东西,然后反应道:哪里有匹马。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我的感官——眼睛对前方光现象的一个视觉投影,整个视觉投影画面时间性的大量不同影像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完全一样的,是一组复杂的不断变幻的画面,怎么会发生了一个叫“马”的存 在呢?因此说明“马”是被一种纯粹捕捉到而不是被直观到的,也就是说“马”在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者。当然在康德的定 义中,并没有指出“饿”是非直观的体验,而之所以我们这样 认为,是我们提到或想到这个概念时跟我们是否真有这种直观体验没有必然联系,这种非必然性在直观与纯粹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一个是被感觉直观到的,一个是思考分析到的。由此也让我们发现一个在我看来是十分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在这个非必然性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个“必然”的关联,而这种 情况几乎遍布于我们观念及知识的所有活动中。 我们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之所以是“非必然”是因为直观并不一定导致相应纯粹的发生。再说刚才看到“马”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对影像的纯粹分析并 不仅仅有“马”,那里除了有马,还有草原、围栏、天空等等 存在构成的一个空间性的大规模结构。而我只说看到了马,这是必然吗?是真实的吗?显然都不是,我只是选择性地提

康德哲学

康德道德哲学教案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在国内时常会掀起关于道德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从搀扶摔倒老人到小悦悦事件都反映了这一现象。导致出现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的。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的失落。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都有过深入研究。我想试着从西方道德哲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一问题。 我们如何朝向一种善的生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中都有过大量的讨论,而且自古希腊哲学之后,可以说,这一问题成为了西方道德哲学核心命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我用最通俗的表达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 实际上,西方从建立资本主义一直到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历经了好几百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这种变化最为显著。促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因此,假如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也要经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我想,我们应该可以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吸收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当人们一提到康德,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行文晦涩难读、思想抽象难解,对于这一点,甚至连德国人都觉得头疼。但事实上,康德对他的学说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寻常百姓的意义是非常关注的。康德曾明确表示,早年由于受到卢梭的影响,他对哲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认为他的学说应该对寻常百姓有用,否则的话,他的学问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在他的一生中所写的,包括三大批判在内的诸多著作里,他都是处处在为寻常百姓考虑他们的生存根据,立足于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因此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通俗道德。从寻常老百姓那里去发现和寻找道德的先天原理。当然他形成的那些道德原理非常晦涩,但是他认为那些是对寻常百姓非常有用的,对寻常百姓的道德教育、对寻常百姓的日常交往以及对寻常百姓的道德素质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是通俗的道德是不够的,所以他将通俗道德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作为第二个层次,在通俗道德中寻找道德哲学的基础。为什么会有道德哲学呢?康德坚信在人性里面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根基,由此形成的道德哲学原理体系就是道德形而上学。比道德形而上学更高的就是道德哲学中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寻求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对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批判,最终形成了他的第二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现将这三个层次分别讨论。 一,通俗道德 第一个层次是从通俗道德来看,康德认为讲道德首先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出发,人们最日常的道德生活就是议论别人。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是人们非常不喜欢的,但是康德却为这种不好的习惯辩护,他认为对这种行为不要单纯进行道德批评,而是应该客观冷静地去看待。通过这样一些喜欢议论人的现象,透露出人的一种克制不住的本性,就是人们喜欢用一种绝对的道德尺度去衡量别人。这种所谓的议论人的现象,恰好说明了人们心目中有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尺。康德根据这些生活现象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人们总是会对别人做好事的动机提出苛刻的要求。据此康德发现了一个原则,即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感性的现实目的。康德从中提炼出了一些日常的道德规则,并且举了四个例子来加以证明。第一个例子就是“不要骗人”。一个人做生意,童叟无欺,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诚信。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但还不一定是值得敬重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已完成 1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出自: ?A、季羡林 ?B、王国维 ?C、郭沫若 ?D、鲁迅 我的答案:B 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 ?A、康德 ?B、尼采 ?C、叔本华 ?D、黑格尔 我的答案:C 3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费希特 ?D、康德 我的答案:D 4 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是由谁提出的? ?A、哥白尼 ?B、康德 ?C、伽利略 ?D、叔本华 我的答案:B 5 王国维主要采用哪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来研究《红楼梦》的??A、康德 ?B、克罗齐 ?C、叔本华 ?D、尼采 我的答案:C 6

以下关于康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B、他的学说对早年的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C、他是一个生活作息极其规律的人。 ?D、他是现代哲学的创始人。 我的答案:D 7 牛顿和卢梭对康德有很大影响。 我的答案:√ 8 康德曾经去过巴黎求学。 我的答案:× 9 “哲学之说,大多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王国维说的?我的答案:√ 10 王国维没有任何怀疑地接受了康德的学说? 我的答案:× 11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通常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我的答案:√ 12 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很有成就。 我的答案:√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二)已完成 1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可以看作是哪本书的改写本?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C 2 主要讨论审美和崇高两个范畴问题的是: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3 康德的三大批判作品不包括哪一项? ?A、《辩证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A 4 以下关于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充满敬畏说法错误的是?()?A、它由康德所提出 ?B、海德格尔也讨论过畏和怕 ?C、现代人不会遇到类似问题 ?D、“头上的星空”具有一种自然界的必然性 我的答案:C 5 三大批判中哪一部主要探讨的是美学问题?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D 6 以下哪项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 ?A、《实践理性批判》 ?B、《纯粹理性批判》 ?C、《批判哲学的批判》

康德论人的自由

康德论人的自由 摘要: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自由概念不仅是理解康德哲学的钥匙而且是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自由的提出、先验自由、实践的自由、自由感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的自由思想。 关键字:自由;康德;自由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追求自由,享受自由,自由究竟是什么,很难有统一完整的定义。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康德的自由观是伦理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他律伦理学的种种包围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首次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 康德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由,并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来体现人之为人的本体品格。自由之所以居于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钥匙”它是纯粹的、甚至思辨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 一、自由观的提出: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天生的, 德行不能传授, 只能教一些关于善的知识, 教会人们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分辨善恶。智者派认为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尊敬和正义这些美德。苏格拉底和智者派都想给自由意志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 自由意志要么自发地行善, 要么自发地作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之初, 性本善”和“人之初, 性本恶”的争论。他们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 近代以来, 哲学家们对自由意志又进行了规定: 自由意志作为自由, 并不在于它能为所欲为、不受限制与约束,而在于认识自由意志自身内部的规律问题。经验论者认为自由就是对自由意志的自然欲望的满足, 而唯理论者则认为自由就是一直遵从理性的指导而行动。这一切都为康德的自由理论准备了思想资料。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康德设立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2004)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被人们寄予很高的评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懂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可见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总结经验和理性主义,重新为哲学理出新方向及模式,奠下现代哲学基础。他是公认的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与德国古典唯心哲学的开创者。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了“先验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与“自由意志论”等。 康德所具有的人本精神,源于他的“自由意志”。因此,个人不受知识与欲望所影响的自由意志,乃是康德式人本的重要基石。康德用狭义的实践概念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所说的感觉或情感。对于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而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情,即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经线,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用他的“先验演绎”的形式论证道德存在的问题。他说:“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由,使得道德成为可能,”康德从自由意志推出一种责任,推出一种普适原则下的个人责任。“人的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得人成为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本身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属于人类自我的意志。 康德把自由的伦理意义阐述为“善良意志”。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的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也就不称其为自由了。康德认为的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康德深化了“自由意志”的内涵。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是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约束的个人意志,是一种精神。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等方面的约束。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就要以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的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因为善良意志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叫自律。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我们要全面把握康德的这种区分的关键是要看到,一方面,自由意志不但不取消自由的任意,而且是通过人的自由的任意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自由意志是一个理性的事实,那么自由的任意则是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者有了自由,亦即从肯定的角度被视为基于理性的根据而自我规定的能力的那种自由,他被设想为拥有相应的偏离理性规定的能力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引《康德的自由理论》)康德在他的道德公设中,把道德规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行了归结:人只有是自由的,道德才有立足之地。自由已经作为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 对于康德这个观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体现,就是结交朋友,我们交朋友,都要先看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收稿日期] 2003 12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康德书信百封》,李秋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4页。康德这里所说的“第四个二律背反”,按《纯粹理性批判》 中的排列应为“第三个二律背反”。 ②这种证明实际上与牛顿对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的假设十分相似,但康德却把它放在代表理性派哲学的“正题”中提出来。 他考虑的只是莱布尼茨关于上帝存在的充足理由律证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No.2 2004 ·康德逝世二百周年纪念·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邓晓芒 (武汉大学哲学系,武汉430072) [摘要]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 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 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 freie Willkür)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 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 “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 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关键词] 康德先验自由实践自由自由感自由权 [中图分类号] B5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 0289(2004)02 0024 007 康德在其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 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四个二律背反:‘人 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正是这个二律背反,把我从 独断的迷梦中唤醒,使我转到对理性本身的批判上来,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①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然而,到底什么是自由,它 和必然具有什么意义上的相关性,这却是长期以来康德研究者们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本文试图 给康德所使用的自由概念作一个层次上的基本划分,以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到解决这一难题 的关键。总体上看,康德的自由概念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一、先验的自由(die transzendentale Freiheit)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及其注释中,从理论理性的角度提出了设定一种“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必要性,这就是:机械因果律永远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因此其序列

北大西方哲学史考研要点

西方哲学史复习参考 希腊哲学部分 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 始基逻各斯种子说四根说奴斯影像说智者理念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四因说《理想国》《物理学》《工具论》《形而上学》悬搁判断太一 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 1、西方哲学史的开端(米利都学派) 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3、思维与存在同一(巴门尼德) 4、飞矢不动(芝诺) 5、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戈拉) 6、“精神接生术”和辩证法(苏格拉底); 7、自知自无知(苏格拉底) 8、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9、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柏拉图) 10、回忆说(柏拉图); 11、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亚里士多德); 12、潜能与现实(亚里士多德): 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会论述。 1、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及伊壁鸠鲁的发展 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及其哲学启示 3、柏拉图“理念论”在哲学史发展上的意义 4、柏拉图《理想图》的政治主张及意义 5、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 6、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7、亚里士多德关于“是者”的学说 8、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 9、新柏拉图主义“太一说” 中世纪哲学部分 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 教父哲学原罪说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唯名论与实在论《上帝之城》《忏悔录》《神学大全》奥卡姆的剃刀 二、下列命题或哲学思想要能理解,会简述 1、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2、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论理性和信仰 3、罗吉尔.培根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4、阿奎那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三、下列问题重点掌握理解,会论述。 1、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2、唯名论与唯实论分歧及其争论的理论意义。 3、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近代哲学部分 一、重点掌握的名词概念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 由于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唯一可能的几何学,所以康德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础之上对时空的看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完全接受了牛顿力学的时间空间观;另一方面,他对时间和空间之绝对性有一种新的哲学说法,他说时间和空间之绝对性,不在于它们独立不依的自身存在,相反,在于它们属于人的先天感性形式. 康德认为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由感性先验提供出来的纯粹直观形式使感觉、直观成为可能的.人的感觉之所以是人的感觉,就在于它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感觉,因而总是有时序和方位的感觉.人因有时间这种感性形式,他必定总是打开了一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界,并且总是且不得不在这个时间视界里感觉、直观一切.因此,一切现象物必须以先验的时间表象为前提.时间是先验的,但它不是先验的概念,而是先验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都是感性的直观形式,但是时间具有更根本的地位.因为空间只是外在现象的条件,却不是内在现象的条件,而时间则是一切现象的条件. 康德在时空观上真正划时代的意义在于将时间和空间范畴引入认识论.从前的哲学家都视时空问题为自然哲学问题,没有意识到它是知识论问题的基础.康德创造性地将数学作为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问题与时空问题相联系.康德认为纯粹数学是超经验的普遍必然,因而是先天知识,但也是综合知识.所有的综合都基于一个直观,它们就是空间和时间的纯直观.空间直观使几何学得以可能,时间直观使算术得以可能.一句话,全部康德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的阐明的结论就是:时间和空间意识不是从感觉经验中得来的,它是人类的先天的直观形式. 由于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唯一可能的几何学,所以对于当时的人们,它与感性的空间以及牛顿的物理学空间之本质是同一.因此,当康德论证空间之为先天直观的时候,他心中所想的,当然只能是欧氏空间.正是这一点,在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出现后,被一些人用作否定康德时间和空间意识先天论的根据.

结合康德的自由观评论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

结合康德的自由观评论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 摘要:自由是我们常谈常新的话题,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的目标。我们一直在为自由而奋斗。康德的自由思想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文化的特色,由经验自由向实践自由迈进,讨论自由意志的实现过程。而经典著作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自由的影子,孙悟空向天法挑战,追求平等尊严,不受束缚。本文我将具体阐述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并就此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关于自由的看法。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自由观反映的是西方人的自由意识和自由理念,而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反天法、秩序,争自由平等则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由思想。当两种自由碰撞时,我们如何用康德的自由观剖析孙悟空的自由与天法呢? 一、康德的自由观 自由,我们的意志体现,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价值和目标。自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他们的观点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规定自由意志的两条道路, 即感性和理性。而到了近代,哲学家们提出自由意志作为自由, 并不在于它能为所欲为、不受限制与约束,而在于认识自由意志自身内部的规律。前人丰富的思想,为康德的自由理论准备了思想资料。 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立足于人的本性,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并且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

中心———自由。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在他看来,自由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的自由选择, 即自由的任意:另一个是指人的意志的自立, 即自由的意志。基于自由概念,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中提出了“自由的先验理念”,此时的自由缺乏实在性。然后他通过自由的任意将先验自由过渡为实践自由,把悬设的先验自由落实到行动中去,自由成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拱心石。他指出“你需要这样行为, 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 总不能把他只当作工具。”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通过道德法则这一事实而认识我们自己的自由时, 自由也就因此具有了实践的实在性。 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是康德发现自由的关键。他指出:“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康德的二律背反通过物的两重性而将必然与自由分属两个不同领域,避免二律背反的自相矛盾,并且挽救自由,从消极的理论理性过渡到积极的实践理性。康德认为自由是应当存在的,也是可能存在的,它就存在于理性世界和理性者的道德活动之中。如果我们把自由因果论和自然因果论看作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规定,那么就能实现二者的统一。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不是单纯的选择力,而是自律,不是孤独的个人的能力,而是本身就有普遍性、社会性的实践理性原则。道德性并非仅仅从经验上保障人的自由,自由也并非仅仅是衡量道德的标准,相反,

哲学中的时空观

物理与哲学时空观 摘要:关于时空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前辈所注意,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在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康德、普里戈金、佛家、《周易》等,中外各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有同也有异。但是,都可以称之为“哲学”的时空观,与现物理学所阐述的“经典时空观”或“相对论时空观”大不同。哲学的博大精深,注定了“哲学中的时空观”会更神秘神奇,更能吸引眼球,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无限遐想,随着对时空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对物理学的时空也有新的理解和猜测。 关键词:哲学、物理、时空观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科学普遍重视,但对哲学,重视程度明显不比对于科学技术。在科学理论上,时间与空间观念大致可分为两种:牛顿的经典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但是在哲学体系中,时空观念就有很多很复杂的学说。 1.物理时空观 1.1 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 一个明显的概念是一个数轴,然而一维空间不是数轴。可以是一条在二维平面上的曲线,只要我们在这条线上找个原点,确定一下量度,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一维空间,身在这个空间上的东西不会察觉到这条曲线其实是处于一个二维空间中。同理,这条曲线可以处于更多维空间,而身在其中的人却一无所知。而我们所处的三维空间可能和那条线遭遇相同,我们对自己所于三维空间深信不疑,但有可能这个三维空间可能扭曲在更多维的空间中,我们能否能理解那个更多维的空间呢? 经典力学时空观指引下的牛顿力学理论有局限性,它只能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对于微观世界和高速运动的物体则无能为力。微观粒子遵从量子力学规律,高速运动遵从相对论力学规律,它是以相对论的时空观为指导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思想本质上是同科学已经显现出来的规律和总趋势相一致的(1)。相对论力学具有更广泛的实际意义,它把经典力学作为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一种特例包括在内,所以相对论力学与经典力学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矛

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

浅析康德的先验逻辑 一、先验逻辑 在《总论》的学习中,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是有关先验的词语,例如“先验的”、“先天的”。要了解什么是先验逻辑,对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是相当重要的。“先天的”可以理解为所有一切先于经验的,它包含了超验的与经验的。“先验的”不仅是先于经验的,并且还要求考虑与经验知识有关的,运用于经验的。而在康德看来,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但是却并非来源于经验。所有的经验知识都包括了两个部分,即先天知识和后天的经验知识,因而就有了对后天经验知识能够进行“先天综合”的能力。而在先天知识的成分中,除了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外,还有先天的知性范畴。而我们所说的先验逻辑,就是研究这种范畴的科学。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德认为所有的人类科学知识都包含“人为自然立法”的成分,也就是人类通过先验逻辑的诸范畴为后天经验知识“立法”,充分的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康德的这种方式,使得人类的科学知识有了可依赖的客观性及普遍性,让人类追求知识的欲望不再是空中楼阁。 二、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康德则称之为“普遍逻辑”,意思是“其逻辑原理对于所有的命题都是普遍适用的,无论这

个命题的内容是真是假,是否指向某个具体的经验对象。只要在形式上不矛盾,都能被这种逻辑认可”。而康德所说的“先验逻辑”,就是“有关真理的认识内容的逻辑”。当然,分清“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先验逻辑必须以形式逻辑为“线索”,也为此,康德建立了“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表”,即“量、质、关系、模态。形式逻辑处理的是先天分析命题,而先验逻辑处理的才是先天综合命题。 三、先验逻辑的地位 康德将形式逻辑奠基在先验逻辑的认识论基础之上,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一贡献又仅仅只是向古希腊逻辑思想发源的一个回复。古希腊逻辑思想在亚里士多德以前,都没有作为纯粹的形式逻辑思想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中分化出来,而到了康德,他用“先天综合判断”的主体能动性活动上解释逻辑词系“是”,首次通过“能动连接”恢复“是”这个词作为联系词和作为最原本的的认识活动者两种语感的统一。 这位后世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胡塞尔则从另一个方向发展了康德的先验逻辑,即在现象学的“先验还原”的基础上,先讲范畴扩展到包括一切表象,构成一门“纯粹逻辑学”之后再用这种意义上的先验逻辑来为形式逻辑奠基。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高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摘要]“自我意识”概念萌发于普罗泰戈拉经笛卡尔至康德手中形成一个本体论概念。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主体哲学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介绍了笛卡儿、莱布尼茨和休谟在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寻找基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康德对笛卡尔的“我思”和莱布尼兹的“统觉”的批判、继承,阐述了康德“自我意识”的含义,并且分析了这一概念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功能,最后分析了这一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及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自我意识;统觉;我思 我们知道,形而上学在近代受到了休谟怀疑论的严重挑战,特别是他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动摇了经验科学的基础,在知识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康德则坚信我们的确拥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然而,他面临的难题是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有普遍必然的知识。为了理解康德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分析,我们必须把握其《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直观所予的感性杂多如何被知性的统觉本源综合统一性统摄于“我思”的表象之下而形成客观有效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真正领会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乃至康德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 一、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曾说:“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1作为“自我意识”的发端,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7页。

首先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早期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2这句话虽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然而人的问题首先被凸显出来,他认为知识在于人的感觉,于是他把感觉看成知识的来源和判断事物的标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出现,表明了古希腊哲学对象的转移,从研究本原,探索自然,转向探索社会和研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萌芽,然而“自我意识”学说的提出应当主要归功于苏格拉底。 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他根据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3在这里心灵中的原则虽然只是“神谕”,还不具有近代认识论的含义,但这一立场实为康德的“自我意识”开启了先声。 西方哲学发展到中世纪,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人类的“自我”之光在上帝中黯然失色了。直至近代,弗兰西斯.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发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时为新时期的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近代欧洲开启了一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争。康德“自我意识”是在以上两派的争论陷入困境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且继承了笛卡尔、莱布尼茨关于“自我”的学说。 二、康德对笛卡尔、莱布尼茨的批判及其“自我意识”的含义 我们知道,尽管“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甚至康德自认为“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整个范围的最高原理”,但是“我思”和“统觉”这两个如此重要的概念却并不是由康德首先提出。 首先是康德对笛卡尔“我思”的批判和继承。笛卡尔生活在新旧知识交替的时代,他为了证明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合法合理性,对现有的一切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策略。这些知识包括周围世界、我的身体和数学观念。笛卡尔认为,思想可以怀疑思想之外的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因为思想自身是思想的活动,当思想在怀疑时,思想可以怀疑思想的一切对象和内容,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的话怀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3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温纯如/文 提 要:本文从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出发,来探讨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从价值理论看,康德哲学是以人的价值理念为核心来研究人的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理论系统。 关键词:康德哲学;价值;认知;道德;审美 一 关于康德哲学的价值来源问题。从康德三大批判来看,康德先验哲学是关于真、善、美的系统的统一体。康德力图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体现人的全部认识能力,这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康德把这种认识能力归结为人的心灵所具有,这就是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意志能力。那么这种人的心灵能力怎样同他的哲学体系相对应呢?在《判断力批判》导言中,他把全部心灵能力分为: 1.知识的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及欲望的能力;2.认知能力为知性、判断力及理性;3.先验的原理为:规律性、合目的性及最后目的; 4.应用为自然、艺术及自由。实际上,人的心灵三种能力在康德那里是通过哲学体系的三种学说体现的,一是理论哲学,二是实践哲学,三是美学。作为探寻人类认知先天规律性的理论哲学,它的应用对象就是自然界;作为达其最后目的的实践哲学,它应用于自由领域;作为探寻合目的性的美学,它应用于人类艺术之中。这样,康德由人的心灵先验能力出发,剖析出知、情、意,归结出真、善、美的先验哲学体系。 康德不是把他哲学价值的来源归结为经验和神,而是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心灵”。但这种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经验的,而是理性的。理性心灵不是别的,就是人的理性本体,而它就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或“人是人”。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实质问题,马克思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德国理论所证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是从坚决彻底废除宗教出发的,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彻底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废除一切旧关系是关于人的解放问题,而人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马克思所讲的,正是由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实质问题。 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根基就是建立在人的最高本质,即“人是人”(或“人本身”)这一理性本体之上。康德用人的理性本体,也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来取代哲学中的神的最高本体地位,把属于人的东西归还于人,“人是人”占据着哲学中最高地位,实质上这是否定“神”本体在哲学中对人的压抑,这对人是一种莫大的解放。它为实现人的自由、尊严、平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人是人”理论也确立了人的价值来源,它也成为康德“三大批判”探索价值的依据。康德“三大批判”体现了人的真、善、美的价值,也就是认知的科学价值,伦理的道德价值和美学的审美价值诸方面。 康德哲学的价值理论是以先验论的形式表现的。康德认为他在理论理性批判中,发现了认知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发现了意志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判断力批判中发现了审美的先天原则。他在规定这三类知识的原则和范围中,创立了他的三大批判哲学理论体系。而康德认为这种先天原则的基础不在此处,正是在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那里。在康德看来,这种先

论康德的时空观与其综合思想的关系--王奎

8 王 奎,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1、康德时空观与综合思想之间关系的提出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认为客体符合主体,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可以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及其增长。众所周知,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受主客二分思想的影响,在对知识来源的大体上作选言判断式的划分(若非先天的便是经验的),据此建立知识增长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根基,这在康德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认为,既不能简单的将知识归于单纯的经验质料也不能归于先天的天赋观念。康德否定通过选言判断可以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他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也只有此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增长的可能性。 与二值逻辑的选言判断相比,康德的综合判断更具优越性,其主要体现在先验逻辑的方面,“思维的自发性要求的是去将这杂多以某种方式贯通,接受和结合起来,以便从中构成知识,这一行为 叫做综合”[1]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综合思维的特点,即“将杂多以某种方式贯通,接受和结合”。这种综合思维的特点不只存在于先验逻辑内,在其对时间和空间的阐明时,“将杂多以某种方式贯通,接受和结合”已经出现,并起着重要作用。康德在解决直观,对象,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认为,知性三要素要使认识达到知性阶段必须经过三个综合:表象的知觉(把捉的综合);想象力对这种感知的再造(想象作用的再生综合);概念对这种感知的再认识(概念中认定的综合)。 第一个综合与康德的时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且是其它综合的基础;第二个综合是连接表象知觉与概念的关键所在,他甚至指出“想象力按其理智的综合统一来说,依靠知性,按照感知的杂多性来说,依靠感性”,可见这里对时空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康德时空观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如果不考虑时空在知识构成中的作用,那么先天综合判断是无法完成的,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也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康德时空观中所渗透的综合思维对康德哲学的理解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正是在这种综合思维方式下康德才能一气呵成的提出了其哲学基础概念之一的先验逻辑:即有形式逻辑的先天性,又具有工具论对对象的能动综合功能的一种逻辑;正是在这种综合思维方式下先天综合判断才得以可能进行,在科学知识范围内无论是感性认识(人的感性先天认识形式,即时空作用域人所接受物自体对人的刺激)及理性认识(具有先天性的知识范畴作用于后天经验质料)都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一再体现。 2、由时空引发的综合的必然性 康德在其先验感性论中对时空的论述是为论证先天综合判断做铺垫。康德将时空归附划分为两种可能。 可能1:“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时空只能是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 可能2:“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时空只能归之于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 我们可以尝试对时空的归附提出另一种可能。可能3:时空不是单纯的只归附于可能1或可能2,而是既需要有“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又需要有“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 当然这对于康德的“时空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这个结论的客观性而言,并不因论证前假设的多少而改变,若可能3本身就是错的,那便必然会在逻辑论证中将其排除。 康德在“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2] 中的论证,对空间做的结论为:空间不源于经验,空间是使我们外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同样的康德在“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得出时间不源于经验,是使我们内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 对于可能3这种假设来说,(我们且不论其能否得到证明)它有一种优势:即单从时空出发就能做出“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与“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之间的统一性的分析,这可以用时空来作为二者统一性分析的桥梁。而相比与可能3而言,康德将时空作为“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即只是作为先天的形式而言,就面临着这种形式与其所作用的质料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当然从康德对时间与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开始,从康德将时空作为先天的形式开始,康德就面临着这个统一的问题。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时空一开始就是一种不源于经验的,一种先天的形式,就如同康德对范畴做先天的阐述一样,这种先天的形式是进行先天综合判断所必须的。然而就从这种先天形式存在的那一刻开始,就同时存在这种先天形式与其所要作用的经验质料的统一问题,而这种统一问题正是先天综合判断所要面临和解决的,所以康德将时空归之于“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即是为先天综合判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又为先天综合判断提出了其所必须面临的问题,而这问题也可以看做是先天综合判断的一种存在价值。 3、综合中的时空作用康德所要达到的认识,其实就是真理,是既有经验内容又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这就需要将感性与知性相结合,我们的认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不能将认识的感性与认识的知性完全割离,而如何将感性与知性相结合就成了关键问题,时空是形成感性材料的关键,综合作用与知性密切相关,那么处理好时空与综合作用的关系就是理解将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的重中之重,而实际上,在知性的综合作用中时空起着重要作用。 要将感性与知性相结合,就应该先将直观与概念联系起来,这就不得不提起作为二者桥梁的想象力综合在其中所起的联接作用了,因为对于知性的综合作用而言,我们的时间,空间感性形式自身就需要连接起来,只有在此条件下,对一定现象的首尾连贯起来的再生的综合才是可能的,经验才是可能的,否则没有一个完整的表象而永远是后边的一部分出现,而前面的部分已经消失在思想中,那么综合作用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一种属于想象力的普遍的纯先验的综合是我们的想象力对于一定现象的表象所进行的再生 综合的可能性的条件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3] 这种先验的想象力的综合的特性是在直观中表象出还没有现实出现的对象,康德认为它与直观和知性都有联系,它为知性提供相应的直观,从此看属于感性;想象力可实现对再生的表象的普遍的综合作用,这又属于知性。由此看来想象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直观与概念的联系,因为想象力是介乎直观与概念中的一种主观能力,他可以暂时脱离直接的对象,可以扑捉内感官时间中的序列联系而综合程度比直观高,这就接近概念而为概念的进一步综合提供基础。在此,内感官的时间的序列联系对想象力而言至关重要,想象力为知性提供的直观就是在作为先天形式的时空范围内的直(下转第11页) 王奎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论康德的时空观与其综合思想的关系 [摘要]康德的时空观与其独特的综合思想密切相关。其时空观是综合思想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在综合中起着联 系感性与知性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先验感性论;时间;空间;先天综合判断[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26-0008-01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对关系 政治学理论082200271 郭礼峰在康德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康德所考 虑的自由,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自由,而且是要从哲学本质上来考察人类实践生活中自由所赖以成立的理性的先决条件,考察自由的哲学基础以及人类的天职、希望和未来。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义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经验主义浅薄无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实践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类理性的高度对自由的一种审视。康德对自由的阐述与论证,改变了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方式,把人们从对自由的错误认识中拉出来,使人们认清自由的本质,明确自由的价值,使人们对自由问题的思考达到一种理性的、辩证的高度。 自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个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其内涵也发生着变化。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自由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束理性思维的闪光,也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朵理性之花。在古希腊自由起初是指一种国家生活原则,直到赫拉克立特,自由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自由由一种政治概念发展出独立性和能动性的涵义来。但随着政局的动荡,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切美好而崇高的理想都被罗马统治的冷酷和残暴扫荡殆尽,这使得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逐步转向内心。 人们认为人的自由仅在于超出一切,对一切现实漠不关心,以达到内心安宁。中世纪哲学是唯灵论的哲学,它由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柏罗丁的“太一学说”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自由学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认为人没有意志自由,主要代表是早期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类则认为人是具有意志自由的,其主要代表为托马斯.阿奎那和经院哲学时期的约翰·邓·司各脱派。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中世纪唯名论和经验论的争论以及希腊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要求对宗教进行改革。一种回到古典文化范本,复兴人性,摆脱教会控制的文化和宗教改革运动应运而生。文艺复兴主要复兴的是古希腊哲学,这一时期人们以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对人的意志和情感进行肯定,反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要求信仰自由和肉体自由。 近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反权威、反专制、反集权主义,要求思想自由,行为自由的时代。唯理论坚信理性和知识的能力,认为自由就是对理性的符合和认识;经验论将自由归于意志、情感,认为自由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这样他们的论述在近代就形成了一场围绕着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而展开的混战。对西方自由观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表明,人类对自身自由奥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见解,留下了一大笔优秀的思想成果,这些见解与思想成果无疑是康德自由观的理论前提与思想来源。尽管许多哲学家都对意志自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但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自由观念。这也预示着,随着哲学新变革的到来,自由理论的逻辑进程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从自由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虽然自由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界定不同,但每个过程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人类自由生活的追求。每个时期人们所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