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

小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语文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夹河镇中心小学杨流珍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知识灌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导致学生机械接受、死记硬背。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严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搜集,作好辅垫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开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个社会的回归,才能适应当今飞速的信息时代。新课标也给提出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手段。

搜集的信息,一方面是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另一方面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资料。

(二)小组合作,自读自悟

小学语文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学习是学生的内部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并不只是为了把知识讲明白,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其产生内部需求,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这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模式的第二个流程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这一阶段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谈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或知道了什么,然后筛选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或课文重、难的问题。

2、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3、小组合作讨论,自读自悟:①汇报各自搜集的资料;②在第一环节筛选的问题;③每篇课文的“预习”、“思考?练习”中的问题;④在预习本中或书上写出、画出自己已弄懂的和还不懂的内容。⑤自学课文,自已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可从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或思想教育等方面去思考。

(三)汇报交流,培养创新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后,接着进行堂上汇报交流,整体感悟,赏析品味,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流程分为三个环节:

1、整体感悟,赏析品味

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积累为目标,以言语经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主体感悟为途径。模式注重在整体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完全符合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整体感悟的方法有许多,如:(1)、以读为本,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读、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并且注意培养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2)话题讨论,即以一个涵盖全篇的中心话题贯穿全文,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再次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合作去学习。精彩片断的赏析应与整体把握紧密结合起来。赏析品味既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又可以使学生发现和总结一些语言规律,准备迁移到写作中。赏析要放手,不能牵着学生往前奔,内容不要限制过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语文水平不同,只要他们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能品出其中的美就可以了。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背一背,或摘抄下来,积累语言。赏析品味有两种,可以在精读中穿插,也可在整篇讨论之后,对整篇文章或文章精彩段落进行品味。

2、鼓励质疑,培养创新

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不仅是学生深层学习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教师高效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质疑,是深层阅读的起步,也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模式强调教师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经常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究性的、自主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有的问题甚至可让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进一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注意的是,“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这一环节并不固定安排在“整体感悟,赏析品味”的环节之后,它也可以穿在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有不同意见、有不懂问题

就大胆提出来。

3、课堂总结,畅所欲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总结”这部分总是教师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而我校的教学模式在这部分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谈体会。当然,教师也可适当启发学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

(四)综合实践,大胆探究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办小报,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也可以布置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写读书笔记等,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精读引领课教学策略

精读引领课教学策略 一、精读引领课的意义和目标。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为什么要确定精读引领课这样一种课型呢。他其中的关键词,一个是精读,一个是引领精读我们能够解读为两层意思,一是指我们教材中的精读课例。一个是指利用教材中的精读课例实行深入细致的精心研读。引领我们能够理解为引导领路的意思。单元主题教学下的精读引领课就是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实行精讲精练,挖掘一个或多个语言文字训练点,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得以利物法设计这种课程的意义就是通过精读课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水平,并把学生在本科学习的方法迁移到教材,语文主题丛书或者是语文课外读本以及其他课外阅读的阅读中,从而扩大阅读量提升阅读效益。 二、目标的确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使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种综合素养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精读课中得意、学言、习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们把中年级精读引领课的目标确立为: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领悟总结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会迁移使用。 4.培养大量阅读的兴趣,并主动实行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三、精读引领和基本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学习目标,能够确立为巩固字词书写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操作要领是听写本课字词,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学生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确立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望。 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学习目标,挖掘语言训练点品析重点语段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操作要领,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恰当的语言训练点。大胆取舍教材选择还有语言训练点的语料精品细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揣摩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此环节的设计要注意语言文字训练点的确定需要以课标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为依据在依据文本教材特点,确定出恰当的语言训练点。 1.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方法和作者的表达方法课内拓展阅读主题,丛书等课外读物实现教材与课外读物双主题的融合,达到返三皈依巩固课上习得的方法。 操作要领,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教材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教师通读整个单元的教材和主题丛书的基础上选择含有与课文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料或者是同样表达方法特点的文章,引导学生实行课内阅读实现反三皈依进一步巩固课上习得的方法。 2.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继续推荐课下阅读巩固与用主题渗透内容,情感主题适时练笔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使用水平。 操作要领,在课内拓展阅读之后能够设置说话写话训练能够用上习得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使用水平有时也能够把练笔放到课下实行继续推荐课下阅读主题丛书课外读本以及其他读物中的材料来巩固使用主题渗透内容情感主题。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一、模式结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三)交流表达,点拨提升 (四)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五)拓展,迁移应用 二、模式解读 (一)、整体回顾,导入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容有关,是对教学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二)、深入感知,提出问题 此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异同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异同 双柏妥甸小学:鲁先丽 摘要: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关键的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要使课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应是“教”略而“学”丰。这个“略”度应该介于精读与独立阅读之间,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走,同时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又不失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精略相辅”的幸福之旅!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是彼此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分享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式”阅读教学,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又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读悟模式实践初探 一、模式构建的意义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尤其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大胆破除了“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程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再在悟后反复诵读、赏读,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这样在读通、读懂的过程中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二、模式的教学目标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三、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读中悟,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而这种应用能力之一就是提高和发展阅读能力。 2.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 3.以心理学角度为依据。读是符合少年言语发展特点的。由于少年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读既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的参与,又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四、模式建构的原则 模式操作的基本原则是“读悟式”教学模式思想及本质意义的体现,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准则,是制定教案的依据,从客观上反映了模式的基本规律。“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语思统一的原则。把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认识能力、思维品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做到眼看、口诵、心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授课区别

关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区别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精读课文的编排占据主体地位。就其涵盖的内容而言,包含了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本功训练项目,范围十分广泛,知识含量极高,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由此可见,精读课文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它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篇幅而言,略读课文在小学中段所占比例较小,但到了高段则是二分之一。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同样不可忽视。下面我就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谈谈区别。 精读。特级教师林润生是这样说的:"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象,课文阅读与资料收集利用,感知内容与领悟感情,理解与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以此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阅读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应采取读几遍的方法。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一读,读对读通,口诵新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略读教学不等于略学。略读课文就是让孩子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要敢于放手,不要将课文"嚼"得过烂再"喂"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适当点拨和引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严的要求,我们要注意讲读与自读的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的衔接,完成"教"向"学"的过渡转化,还要加以充分恰当的引导和适度的调控,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这里所说的"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总之,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紧扣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协调好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略读课文首先是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如叶老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我们应该把"略读"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张课堂,拓展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策略 我们现行使用的这套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把课文分成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这三类,在教学中通常的具体安排是,精读课文两课时,略读课文一课时,选读课文由学生自己阅读,今天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就是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让大家明晰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 一、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教什么。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呈现得非常清楚:“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低年级我们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识字写字教学,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重点,只要学生能够把文章读顺、读懂即可。从中年级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开始有了具体化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解读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看出,中高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阅读”、在“理解”、在“感悟”。 现在我们语文课一周只有五、六节,而语文课文的篇数却并没有减少,课文均在32篇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课,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完成哪些任务呢?通常精读课文的课时目标分配如下:第一课

时,低年级要重点完成识字写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读懂课文(完成朗读指导、进行语言训练);中年级除了要完成识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之外,还要有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解决泡泡里的问题及部分课后问题)、写少量的字(课文长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高年级识字量少,甚至到了六年级没有识字任务,那么在第一课时就是要完成有针对性的预习的检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本的细读感悟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都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遵循整体性,不要断章取义、肢解课文,也就是说,在第一课时就要完成对一篇课文的精读讲解,避免出现第一课时讲一部分、第二课时讲下一部分的情况。第二课时,通读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赏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特别好的地方背下来)、积累运用好词好句、拓展课后问题、较有目的地搞小练笔、还要进行巩固识字、加强写字的训练与指导等。 明确了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也知道了第一课时应该教哪些内容,那么怎么教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使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更有效呢?“十二五”期间,我市语文学科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实施情?知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大连教科所成功立项,在多年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基础上,在宋所长的指导下,我们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建构为核心,博观约取联系实际,尝试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课“五步五学”的基本模式。经过两年的课堂实践,此模式日渐成熟。 “五步”——指的是课堂结构五步曲。即:读,从专题入手,进入新知。测,汇报预学内容,以学定教。议,遵循方法,把握主要内容。悟,品读课文,与文本对话。结,归纳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211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211课堂教学模式”模式的操作流程 该模式呈现的是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铺路架桥,指引方向。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都能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学习语文即享受语文。简化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学什么。同样,也会给教师更多的自主调控,自检反思的空间,使她们明白自己在教什么。 “211教学模式”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20分钟进行精读课文,用10分钟进行拓展阅读,用10分钟进行课堂练笔(该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精读课文(学习课文部分20分钟) 1、检查预习。有检查的预习才会有实效。 关于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有的在课堂上检查,也有的放在上课之前)。课前预习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语的意思,掌握生字的正确写法,能用简练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就能解决。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示标自学。要求: (1)学习目标要少而精。要学会取舍。“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如果四十分钟走的都是“直线”,学生不仅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无获。成功的语文课堂,既要避免把课堂上胖,追求“主线简明”;又决不把课堂上瘦,力求“细节饱满”。在研读教材时,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

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让学生形成独特感悟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在这些平凡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作者基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对生活的再加工与再创造,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达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心理世界与情感世界,这些差异性正是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资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还原,更为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基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超越文本,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设施再现教学,并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搭建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真正达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升华学生的认知

学习略读课文方法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略读课文,三上的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的32篇课文中有14篇是略读课文,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占到了50%左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辑的用心。但是,很多老师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也存在着略读课文怎么上的问题,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课文可以上成精读课文吗?还有,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略读课文把握的不好。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们,所以,略读课文的专项研讨变得非常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一、明确目标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对略读课的教学要求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因“材”施教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1.根据课文结构因“材”施教。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教学思路,或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对大多数略读课文来讲,教师根据阅读提示组织教学活动,皆可做到“提纲挈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学习。 2.根据课文特点因“材”施教每一篇略读课文,皆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应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展开教学,既遵循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学习。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强行“灌输”,充分信任学生。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思维和阅读体验,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2.重“导”轻“教” 自读课文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略读课要真正达到“略”,教师就必须更加注重引导和调控。为了使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导”,教师应策划好课堂教学方法,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略读课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去快速阅读,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而不是教学生具体的字、词、句等实实在在的考试知识。重“导”轻“教”,不是让教师退居幕后,而是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3.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着更为广泛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要授之以法,“教是为了不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阅读课教学模式(精读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四年级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四年级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 为加强阅读教学改革,摒弃繁冗分析,实现“自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我四年级语文学科组全体成员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做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字、词、句、成语积累贫乏,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外收集不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独立阅读能力不强,而且阅读无目标,缺少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甚至读完一篇文章后毫无感受,或者感受肤浅。),于是提出以下教学建议: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不管是哪层次对话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体-部分-整体。把课文读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需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自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第一个层面:教师自己读懂教材 教师首先要与教材的编者对话,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编排体系、选文的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的设计意图等。接着要钻研每一篇课文。首先通读课文,对全文有整体印象,再细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写的?教师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抛开所有教辅资料,独立深入解读文本。支玉恒说过:“我备课,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先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合上书回想文章的整体内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再细读,看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什么方法描述等”。支玉恒老师四十岁从一名体育教师转成为语文教师,成为语文教学专家,这与他每次教学时都能独立解读文本是分不开的。教师要能独立解读文本,不断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只有深入独立阅读才会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都不能读懂文本,那就谈不上做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了。 独立解读文本,不是完全摈弃教辅资料,只是要求教师必须先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思考,再参考其他资料,使阅读更全面。如果一拿到文本就翻阅各种资料,往往是别人的阅读代替自己的阅读,久而久之,自己的阅读能力就会减退。在自己独立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广泛参考别人的理解,吸取有益的成分,完善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全面深刻。教师只有全面深刻的解读文本,才能把握文本的基本解读,才能合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为个性化解读是基本解读的升华,个性化解读前提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个层面:充分预设 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后体验阅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到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接着要充分预设学生的解读。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可问自己:学生会如何理解课文,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促进学生的理解?文章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如何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中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然后再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区别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区别与教学重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精读课文的编排占据主体地位。就其涵盖的内容而言,包含了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本功训练项目,范围十分广泛,知识含量极高,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由此可见,精读课文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它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篇幅而言,略读课文在小学中段所占比例较小,但到了高段则是五五分成。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同样不可忽视。今天,我就以小学三年级的第一单元的教学为切入点来谈谈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的区别。 一、从教学目标上谈。 本单元文前三篇课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从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我认真阅读了四篇课文,分析了教材说明,确立了: 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加强词、句的训练。 2、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是最经常、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也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3、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句段。

阅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1、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课上,要更注重略读方法的运用,如扫读、跳读等,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 2、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同时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3、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从教学过程上谈。 就精读课文《荷花》而言,可以这样教学: 1、精读。特级教师林润生是这样说的:"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象,课文阅读与资料收集利用,感知内容与领悟感情,理解与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他是这样设计《荷花》这一课的:课始让学生比赛谁对荷花了解的多少,课中通过五读课文(一读整体感知,二读领悟感情,三读再悟情感,四读升化情感,五读积累语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揣摩、体会情感,联系上下文和联系有关资料深入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深刻感受课文情感--大自然的优美。课末让学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9页)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办事不灵活,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呢?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调动、发掘、激发学生个性需要与参与乐趣。那么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如何具体实施呢?

五年级语文:精读与略读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精读与略读课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须要精读。 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对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要学会略读。 略读就大略的读。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略读又是精读的基础。通过泛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需要精读。 怎样进行泛读呢? 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

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和应用范围。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为了提高读书速度,略读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 当然,泛读也并不是读完了事,每次泛读完毕,也应想一下所读的东西,最好用简炼的语言概括一个读物内容。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英语精读课的构成因素与教学模式

英语精读课的构成因素与教学模式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英语精读课要在我国的历史,指出英语精读课要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必须从综合效率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实施。通过分析英语精读课程中学生、教材及教师三个因素,指出当今英语精读课已经超出了以教材为框架的教学形式,而成为以学生可接受为前提的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其教学活动均要以学生可接受为前提,以课文文本的理解为基础而展开读说听写译的训练。在整个精读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均应以真实语境交流氛围中的参与者出现,逐渐把英语作为学习的对象隐现为进行交际的工具。 [标签]英语精读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教学因素 精读课受到的重视程度不仅仅体现在课时上的倾斜,从教学大纲上看,英语教学的很多内容必须通过精读来完成;从教材上看,精读是所有英语教材(在读说听写译等基本技能方面)中最为完善的;在师资配备上。每个学校都把最好的或者最放心的教师放在精读课上,特别是高年级的精读教学上;从学习者的角度看,除个例外,学生在精读方面的课上与课下投入精力最多,其在英语能力方面受到教师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也最大。例如学生的语音面貌常带有精读教师的特色,而不是听说课教师的特色,其今后的语言发展模式或今后从事语言工作时的思维模式也都带有精读教师的特点。总之,大学生英语能力与学习模式的主要影响来自精读课堂。 一、构成精读课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英语能力所处的阶段与目标 总体上说,第二语言的学习虽然有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但仍属于能力型学习。这种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现有能力为基础逐渐提高的,而语言作为半开放式的能力系统,涉及的能力因素很多,并且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加。与知识型学习相比,能力型学习必须建立在训练与互动而不是灌输的基础之上。今天的教学已经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作为英语课程的主干——精读课必须以学生真实能力为出发点,以符合其学习目标为基础,这样才可能使精读课的教学效率达到最佳。 进入大学的学生已完成了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从高考的试卷上看,达到了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要求。但是,除个别高校外,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较低,听说和写的能力较差,理解与表达能力则更弱,缺乏语言真实感。学习英语的目标也非常复杂,而且学生间在具体的能力上,包括英语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英语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与语言学习能力)分为不同的系统,如语法系统、语音系统、语义系统和文化系统等,而每个系统又可分出不同的子系统或更小的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涉及的系统将逐渐增多,越来越超出狭义的语言教学范畴,学生间能力构成与水平方面的差异也会加大,并变得越来越复杂。进人大学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大都会经历如下的过程:一年级主要是调整英语学习的方法与目标,二年级初步形成自学

精读引领课教学流程

精读引领课 (一)几点解读和建议: 1.精读引领,就是要选择教材上的精读文章做为课例。 2.精读引领,就是要“精准”,准确把握单元的“语用主题”和本节课的语用点。 3.精读引领,就是要“精讲”,也就是少讲,要“瘦”下来,课堂问题设计要“简单”,不能过于琐碎,做到一课一得。 4.精读引领,就是引领“方法”,也就是老师教方法,学生悟方法的过程。 5.精读引领,就是引领“过程”,也就是给学生足够的练法、用法的时间和机会。 6.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习方式”,整个课堂要体现“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7.精读引领:就是引领学生海量阅读,在现阶段实现“1+2”的量,即教材上一篇精读文章+丛书上的两篇文章,整个课堂要体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二)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意图:复习回顾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当然,不同学段依据课标要求、单元要求和课时目标还可以复习生字、词语和其它内容。导入方式不拘一格,尽可能做到简短、有趣,不拖泥带水,以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努力节省课堂时间,为学生课堂上大量阅读留足时间。) 二、精读课内例文,悟法得法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在精读课内例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要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训练到位。语文主题学习强调“一课一得”就是想扎实训练的过程,就是想让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一点一点去落实,课课有收获。(这是在引领过程) (2)要与文本平等对话 精读课例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一语用主题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同喜同悲,真正读懂文本。孩子对母语的兴趣、语感的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依托精读引领课。(这是在引领情感) (3)教会孩子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就不具备自学能力;没有自学能力,语文主题学习在课内、自主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