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22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22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标准〔2022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操纵疼痛是患者的根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病症之一,严峻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操纵,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病症,显著影响患者的一般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医治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标准评估和有效地操纵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治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标准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医治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标准化诊疗体系,提高诊治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证诊治质量和诊治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fan、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医治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医治、其他物理医治以及药物医治等抗肿瘤医治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损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损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损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损害感受性疼痛包含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精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布满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精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延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损害感受性疼痛的根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损害感受器过度高兴、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与急性疼痛相比拟,慢性疼痛延续时间长,机制尚不清楚,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别离现象,可以伴有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常规止痛医治往往疗效不佳。

三、癌痛评估

应该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筛查,在此根底上进行详尽的癌痛评估。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医治的前提,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

〔一〕常规评估原则。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性评估疼痛病情,并且及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一般情况下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对于有疼痛病症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进行疼痛常规评估时应当注意鉴别疼痛爆发性发作的原因,例如需要特别处理的病理性骨折、脑转移、合并感染以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

〔二〕量化评估原则。癌痛量化评估是指采纳疼痛程度评估量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的紧密配合。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24小时内患者最严峻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平常情况的疼痛程度。量化评估应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癌痛的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

1.数字分级法(NRS):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见图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理解后选择相应的数字描述疼痛。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

图1. 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

2.面部表情疼痛评重量表法:由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比(面部表情疼痛评重量表)〔见图2〕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自己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存在言语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图2.面部表情疼痛评重量表

3.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主要是依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可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1〕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未受到干扰。

〔2〕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干扰。

〔3〕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严峻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

〔三〕全面评估原则。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的疼痛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含疼痛病因和类型〔躯体性、内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医治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进行第—次评估,并且在24小时内进行全面评估,在医治过程中,应实施及时、动态评估。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见〕,评估疼痛及其对患者情绪、睡眠、活动能力、食欲、一般生活、行走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等生活质量的影响。应当重视和鼓舞患者表达对止痛医治的需求和顾虑,并且依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医治。

〔四〕动态评估原则。癌痛动态评估是指延续性、动态地监测、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病症及变化情况,包含疼痛病

因、部位、性质、程度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减轻和加重因素,止痛医治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响等。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医治中的剂量滴定尤为重要。在止痛医治期间,应当及时记录用药种类、剂量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

四、癌痛医治

〔一〕医治原则。癌痛应当采纳综合医治的原则,依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应用恰当的止痛医治手段,及早、延续、有效地排除疼痛,预防和操纵药物的不良反响,降低疼痛和有关医治带来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医治方法。癌痛的医治方法,包含病因医治、药物医治和非药物医治。

1.病因医治。即针对引起癌痛的病因进行医治。癌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和/或并发症等引起;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抗癌医治,包含手术、放射医治、化学医治、分子靶向医治、免疫医治及中医药等,有可能减轻或解除癌症疼痛。

2.药物医治

〔1〕根本原则。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止痛医治指南)进行改进,癌痛药物止痛医治的五项根本原则如下:

1〕口服给药。口服方便,也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还可以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其他给药途径,包含静脉、皮

下、直肠和经皮给药等。

2〕按阶梯用药。指应当依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性质、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

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冷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③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冷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医治的同时,适当地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如果能到达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峻的不良反响,轻度和中度疼痛时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如果是癌症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应该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溶骨活动。

3〕按时用药。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目前,缓释药物的使用日益广泛,建议以速释阿片类药物进行剂量滴定,以缓释阿片药物作为根底用药的止痛方法;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4〕个体化给药。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明显,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并无标准的用药剂量,应当依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的药物,尽可能使疼痛得到缓解。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的可能。

5〕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强化监护,紧密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响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并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响,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应当依据癌症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正在接受的医治和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地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镇痛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给药频率,积极防治不良反响,以期获得最正确止痛效果,且减少不良反响。

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是癌痛医治的常用药物。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有不良反响,包含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以及心脏毒性等。这些不良反响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延续时间使用相关。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到达肯定水平以

上时,再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可是药物毒性反响将明显增加。因此,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对乙酰氨基酚,或日用剂量已到达限制性用量时,应考虑更换为单用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不得增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剂量。

2〕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癌痛医治的首选药物。对于慢性癌痛医治,推举选择阿片受体冲动剂类药物。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汲取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以自控镇痛给药。

①初始剂量滴定。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正确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建议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医治;依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口服,Q4h或按需给药;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中意,应于1小时后依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1〕,紧密观察疼痛程度、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响。第1天医治结束后,计算次日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次日医治时,将计算所得的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

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如果出现不可操纵的药物不良反响,疼痛强度﹤4,应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10-25%,并且重新评价病情。

表1.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

初始用药时选择短效阿片类止痛药,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常,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对于已经使用阿片类药物医治疼痛的患者,可以依据患者的疗效和疼痛强度,参照表1的要求进行滴定。

对于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缓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根底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医治爆发性疼痛。阿片类药物缓释剂的剂量调整参考表1。

②维持用药。在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有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应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用于爆发性疼痛。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缺乏时,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马上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拯救医治及剂量滴定。拯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

阿片拯救用药次数≥3次时,应当考虑将前24小时拯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可参照换算系数表(见表2)。换用另一种阿片类药时,仍旧需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并且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

表2.阿片类药物剂量换算表

般情况下阿片剂量可按照10%-25%/天剂量减少,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30mg口服吗啡的药量,再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

③不良反响防治。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响,包含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以及呼吸抑制等。除了便秘之外,这些不良反响大多是临时性的或可以耐受的。应把预防和处理阿片类止痛药不良反响作为止痛医治方案和患者宣教的重要组成局部。恶心、呕吐、

嗜睡和头晕等不良反响,大多出现在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患者用药的最初几天。初用阿片类药物的数天内,可考虑同时给予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必要时可采纳5-HT3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和抗抑郁药物。便秘病症,通常会延续发生于阿片类药物止痛医治全过程,多数患者需要使用缓泻剂来防治便秘,因此,在应用阿片类药物止痛时宜常规合并应用缓泻剂。如果出现过度冷静、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响,应当注意其他因素的影响,包含肝肾功能不全、高血钙症、代谢异常以及合用精神类药物等;同时,需要减少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甚至停用和更换止痛药。

3〕辅助镇痛用药。辅助镇痛药物,顾名思义能够辅助性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或直接产生肯定的镇痛作用;包含抗惊厥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皮质激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拮抗剂和局部麻醉药等。辅助镇痛药常用于辅助医治神经病理性疼痛、骨痛和内脏痛。辅助用药的种类选择和剂量调整,也需要个体化对待。常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辅助药物:

①抗惊厥类药物:用于神经损伤所致的撕裂痛、放电样疼痛及烧灼痛。

②三环类抗抑郁药:用于中枢性或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麻木样痛、灼痛,该类药物也可以改善心情、改善睡眠。

对于癌痛采纳药物医治期间,应当在病历中及时、详细记录疼痛评分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响,以确保患者的癌痛获得有效、安全、延续操纵或缓解。

3.非药物医治。用于癌痛医治的非药物医治方法,主要有介入医治、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物理医治、认知-行为训练以及社会心理支持医治等。适当地应用非药物疗法,可以作为药物止痛医治的有益补充;而与止痛药物医治联用,可能增加止痛医治的效果。

介入医治是指神经阻滞、神经松解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神经损毁性手术、神经刺激疗法以及射频消融术等干预性医治措施。硬膜外、椎管内或神经丛阻滞等途径给药,可通过单神经阻滞而有效操纵癌痛,有利于减轻阿片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响,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介入医治前,应当综合评估患者的体能状况、预期生存时间、是否存在抗肿瘤医治指征、介入医治适应证、潜在获益和风险等。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常常用于操纵骨转移或者肿瘤压迫引起的癌痛。

五、患者和家属宣教随访

〔一〕患者和家属宣教。癌痛医治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止痛知识宣传教育。重点宣教以下内容:鼓舞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如实描述疼痛的情况;说明止痛医治是肿瘤综合医治的重要局

部,忍痛对患者有害无益;多数癌痛可以通过药物医治有效操纵,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止痛医治,按要求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方案和药物〔种类、用法和剂量等〕;吗啡及其同类药物是癌痛医治的常用药物,在癌痛医治时应用吗啡类药物引起“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应当确保药物妥善放置,保证安全;止痛医治时,要紧密观察、记录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响,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交流,调整医治目标及医治措施;应当定期复诊或遵嘱随访。

〔二〕患者随访。应当建立健全癌痛患者的随访制度。对于接受癌痛标准化医治的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疼痛评估并记录用药情况,开展患者教育和指导,注重以人文关心,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镇痛需要,保证其获得延续、合理、安全、有效的医治。

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患者姓名:病案号:诊断:

评估时间:评估医师:

1.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有过疼痛经历〔如轻微头痛、扭伤后痛、牙痛〕。除这些常见的疼痛外,现在您是否还感到有别的类型的疼痛?⑴是⑵否

2.请您在下列图中标出您的疼痛部位,并在疼痛最剧烈的部位以“X〞标出。

3.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您疼痛最剧烈的程度。

0123456789 10 〔无痛〕〔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

4.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您疼痛最轻微的程度。

0123456789 10 〔无痛〕〔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

5.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您疼痛的平均程度。

0123456789 10 〔无痛〕〔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

6.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您目前的疼痛程度。

0123456789 10 〔无痛〕〔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

7.您期望接受何种药物或医治操纵您的疼痛?

8.在过去的24小时内,由于药物或医治的作用,您的疼痛缓解了多少?请选择下面的一个百分数,以表示疼痛缓解的程度。

〔无缓解〕0 10%20%30%40%50%60%70%80%90%100%〔完全缓解〕

9.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疼痛对您的影响

〔1〕对一般生活的影响

0123456789 10 〔无影响〕〔完全影响〕

〔2〕对情绪的影响

0123456789 10

〔无影响〕〔完全影响〕〔3〕对行走能力的影响

0123456789 10

〔无影响〕〔完全影响〕〔4〕对一般工作的影响〔包含外出工作和家务劳动〕

0123456789 10

〔无影响〕〔完全影响〕〔5〕对与他人关系的影响

0123456789 10

〔无影响〕〔完全影响〕〔6〕对睡眠的影响

0123456789 10 〔无影响〕〔完全影响〕〔7〕对生活兴趣的影响

0123456789 10 〔无影响〕〔完全影响〕

常用癌痛医治药物表

癌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完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完整版) 摘要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3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结直肠癌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2010年,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结直肠癌领域专家撰写并颁布了《结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2010年版)》(简称《规范》\《规范》的发布对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些年,随着对该 《规范》应用的普及和理解的深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3年、2023年先后组织专家对 《规范》进行了4次修订,内容涉及结直肠癌的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和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等方面。2023年版《规范》既参考了国际指南的更新内容,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2023年版《规范》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结直肠癌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造福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庭。 1概述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23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5位,

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发病率上升明显,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筛查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州等地开展的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证实了筛查的效益。目前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主要是危险度评估和大便潜血检查,阳性者再进行结肠镜检查。大便DNA检测可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大便初筛的效益。国外经验显示,在医疗资源较发达的地区,每3~5年实施一次结肠镜检查也可取得较好的筛查效果。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结果显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可提高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中使用AJCC第8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附录及附表1\为加强本规范的实用性,特绘制相关诊疗流程图(附图12,3,4,5,6,7,8,9,10,11,121 2诊断 2.1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原发性肺癌诊疗标准〔2022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 〔primary lung cancer,PL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病理和治疗角度,肺癌大致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 mall cell lung cancer,NCLC〕和小细胞肺癌〔mall cell lung cancer,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由于小细胞肺癌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治疗上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主要采用化疗和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肺癌指代非小细胞肺癌。 二、筛查和诊断〔一〕肺癌的危险因素由于我国工业化不断开展导致空气污染日益加重,加之烟草流行率全球最高以及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在未来几十年中,肺癌将一直是我国癌症防治的重中之重。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说明,肺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因素。 1.吸烟和被动吸烟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香烟在点燃过程中会形成60余种致癌物。烟草中的亚硝胺、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苯并芘等,是对呼吸系统致癌性很强的物质。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吸烟为肺癌病因。吸烟与肺癌危险度的关系与烟草的种类、开始吸烟的年龄、吸烟的年限、吸烟量有关。欧美国家吸烟者肺癌死亡率约为不吸烟者的10倍以上,亚洲那么较低。 2.室内污染室内污染主要包括室内燃料和烹调油烟所致污染。室内煤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烹调油烟均可产生苯并芘、甲醛、多环芳烃

等多种致癌物。室内燃煤与肺癌的关联首先由我国云南宣威进行的研 究发现,两项病例对照研究报告了燃煤量与肺癌的阳性关联,随后队 列干预研究中显示改炉改灶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当地肺癌发病率。我 国上海、甘肃、香港的研究也说明烹调油烟〔炒、炸〕与肺癌的发病 危险相关。近年来雾霾污染备受关注,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 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需进一步探索其对肺癌发病的影响。 4.室外空气污染室外空气污染物中的致癌物主要包括苯并芘、苯、一些金属、颗粒物质、臭氧等。Chen等系统评价1950年至2007年的 17项队列研究和20项病例对照研究时发现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 每增加10μg/m3,肺癌死亡危险增加15%~21%。 5.职业因素多种特殊职业接触可增加肺癌的发病危险,包括石棉、石英粉尘、镍、砷、铬、二氯乙醚、矿物油、二氯甲醚等。孙统达等 对中国石棉接触人员癌症死亡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说明,石棉与 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Dricoll等估计全球范围内肺癌的职业因素归因比例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0%和5%,我国男性和女性职业因素归因比 例为10.6%和7.0%。 6.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肺癌患者中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这些 发现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对环境致癌物易感的人群和〔或〕个体中起 重要作用。Matakidou等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肺癌家族史与肺癌的RR 为1.84〔95% CI:1.64~2.05〕;林欢等报道了633例的肺癌家系调查,家系中有1个肺癌患者的调整OR为2.11,2个以上的肺癌患者调 整OR到达4.49。在非吸烟者中那么为1.51〔95% CI:1.11~2.06〕。目前认为涉及机体对致癌物代谢、基因组不稳定、DNA修复及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的基因多态均可能是肺癌的遗传易感因素,其中代谢酶基 因和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是其中研究较多的两个方面。 7.其他与肺癌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营养及膳食、社会心理 因素、免疫状态、雌激素水平、感染〔HIV、HPV〕、肺部慢性炎症、 经济文化水平等,但其与肺癌的关联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 美国全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LDCT 筛查可降低高危人群20%的肺 癌死亡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我国目前在少数地区开展

乳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乳腺癌筛查乳腺癌筛查是指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在无症状妇女中识别和发现具有进展潜能的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早期浸润性癌患者,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群体筛查(macreening)和机会性筛查(opportuniticcreening)。群体筛查是指在辖区或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适龄妇女进行筛查;机会性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结合门诊常规工作提供乳腺癌筛查服务。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一)一般风险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策略1.20~39岁(1)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2)每1-3年1次临床检查。 2.40~69岁(1)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 (2)每1~2年1次乳腺某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

(3)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超声检查联合。 (4)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5)每年1次临床检查。 3.70岁以上(1)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2)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3)每年1次临床检查。 (二)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策略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乳腺某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乳腺癌高危人群符合以下3个条件,即①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见下段基因检测标准)②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③既往行胸部放疗。 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基因检测标准如下[a,b]。 (1)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2)符合以下1个或多个条件的乳腺癌患者[c]:①发病年龄≤45岁;②发病年龄≤50岁并且有1个及以上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d]也为发病年龄≤50岁的乳腺癌患者,和(或)1个及以上的近亲为任何年龄的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③单个个体患2个原发性乳腺癌[e],并且首次发病年龄≤50岁;④发病年龄不限,同时2个或2个以上具有血缘关系的近亲患有任何发病年龄的乳腺癌和(或)卵巢上皮

2022年肾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肾癌诊疗标准〔2022年版〕 一、概述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癌的组织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透明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以及集合管癌等少见类型的肾细胞癌。肾癌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占泌尿系统肿瘤第三位。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开展,早期肾癌的发觉率逐渐增长,局限性肾癌经过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者保存肾单位的肾脏肿瘤切除术可获得中意的疗效。据统计,目前确诊时既已属晚期的患者已由数年前的30%下降至17%,随着靶向医治的延续开展及新型免疫医治药物的兴起,晚期肾癌的疗效也逐渐得到改善。 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一〕流行病学 在世界范围内,肾癌的发病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美、西欧等西方兴旺国家发病率X,而非洲及亚洲等开展中国家发病率X。全世界范围内,肾癌发病目前排在男性恶性肿瘤第9位〔21.4万例新患者〕及女性第14位〔12.4万例新患者〕,其男女发病率约为2∶1,发病顶峰在60~70岁。依据GLOBOCAN 2022年世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肾癌的全球发病率居恶性肿

瘤第14位,死亡率居第16位。近几十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肾癌的发病率都呈现延续增长趋势,包含北美、局部欧洲、亚洲、大洋洲及局部拉丁美洲,但肾癌的死亡率在兴旺国家中趋于稳定或下降。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资料显示,从1988年至2022年我国肾癌的发病率为上升趋势。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方法西方化及早期筛查的推广可能是发病率增高的原因。2022年至2022年肾癌的发病率分别为3.96/10万、4.44/10万、4.64/10万、5.08/10万、4.5/10万。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了癌症数据,汇总了339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共覆盖中国2.8亿人群。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 4.99/10万,其中男性肾癌发病率为6.09/10万,女性肾癌发病率为3.84/10万。 〔二〕病因学 肾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病与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等有关。吸烟和肥胖是最公认的致肾癌危险因素。 ⒈遗传性因素:大局部肾细胞癌是散发性的,遗传性肾癌占肾癌总数的2%~4%,多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法在家族中遗传,由不同的遗传基因变异造成,这些基因既包含抑癌基因又包含癌基因。已明确的遗传性肾癌包含VHL〔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双侧多发的肾透明细胞癌和肾囊肿〕、MET基因相关的遗传性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延胡索酸水化酶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标准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 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 %-80 %,其中1/3 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 疼痛按病理生 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 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 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 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 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 疼痛按发 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癌痛诊疗规范(2022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 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

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者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

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21版

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标准 〔202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它被认为是继心率、血压、脉搏、呼吸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长期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重构,导致疼痛疾病的进展和愈加难以控制。及早控制疼痛,可以防止或延缓这一过程的开展。 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假如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病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才能、交往才能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标准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标准化诊疗体系,进步医疗机构癌痛诊疗程度,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平安,原卫生部制定并发布了?癌症疼痛诊疗标准?〔2021年版〕。自该文件发布以后,在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癌痛诊疗程度有了较大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现状,进一步标准江苏省癌痛诊疗行为,特参照原卫生部发布的?癌症疼痛诊疗标准?〔2021年版〕制定?江苏省肿瘤科质控中心癌症疼痛诊疗?〔2021年版〕。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进犯压迫部分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组织等所致。 2.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 非肿瘤相关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

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 简介 本文档为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的概述,旨在提供一套简洁且经过验证的指导原则,以帮助医务人员高效地管理癌症患者的疼痛。 目标 - 提供适用于各种癌症类型和疼痛程度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 减少癌症患者疼痛对其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促进癌症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主要内容 1. 病史记录 - 医务人员应准确记录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起始时间、疼痛的程度和性质、疼痛的诱因等。 - 定期对病史进行更新和评估,以便调整治疗计划。 2. 疼痛评估和分类

- 使用经过验证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或数字疼痛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的疼痛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 多学科治疗团队合作 - 建立多学科治疗团队,包括医生、疼痛科专家、心理健康专家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 团队成员应密切合作,定期开展讨论和评估,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和有效的治疗。 4. 药物治疗 - 根据疼痛的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如镇痛药、抗炎药等。 - 医务人员应严格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5. 非药物治疗 - 配合药物治疗,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放松疗法、心理支持等,以增强疼痛管理效果。

6. 定期随访和评估 - 设立定期随访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和治疗 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提供了一套简洁可行的指导 原则,可帮助医务人员有效管理癌症患者的疼痛。实施该方案可以 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有效改善整体康复状况。

癌症诊疗规范(最新版)

癌症诊疗规范(最新版)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版的癌症诊疗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 地诊断和治疗癌症患者。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正确的诊疗方法 和规范的操作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诊断流程 1. 初步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进行初步 风险评估。 2. 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淋巴结、肿块、溃疡等方面。 3.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 X射线、CT、MRI等,以辅助诊断。 4. 活检:对可疑部位进行活组织检查,确定是否为癌症。 5. 分期和分级:确定患者的癌症分期和分级,以指导后续治疗 方案。 治疗方案

1. 手术治疗:对早期癌症患者,手术切除肿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2. 化疗:对于晚期或复发性癌症患者,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杀死癌细胞来控制病情。 3. 放疗:放射治疗可以通过使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适用于 不适合手术或化疗的患者。 4. 靶向治疗:特定基因突变的癌症可以通过靶向治疗药物进行 治疗,有效控制病情。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可以通过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来抑制癌症 的生长和扩散。 随访与康复 1. 随访: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及进 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 2. 康复护理:对于癌症患者,综合护理、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 很重要,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注意事项 1. 本规范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和患 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 不同类型和分期的癌症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医生应根据最新研究和指南更新自己的实践。 3. 病人的知情同意应在治疗之前获得,并向其提供相关的风险和预后信息。 以上是癌症诊疗规范(最新版)的概要内容,希望能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对于具体诊疗方案的制定,请咨询相关专业医生。

医院肿瘤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2022)

第一章肺癌 【概述】 肺癌是原发于支气管一肺的肿瘤,居我国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及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胸痛、胸闷,肿瘤阻塞气道引起气促、喘鸣、局限性肺炎等间接表现,也有些患者是以触及锁骨上、颈部等部位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或体检发现肺部肿块而就诊。 二、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肿瘤标志物(如:CEA、肺癌单抗、CyFRA21、NSE、GRPC等) (二)肺癌相关检查: 1.诊断性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检:中央型肺癌易取材,阳性率较高; 经皮肺穿刺活检:适于近胸壁或近肺野外周的病灶; 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60%~80%,痰液咳出后应于1小时内送检; 转移灶活检(有胸水者胸水送检常规、生化、病理) 2.肿瘤测量性检查: 胸部正侧位片+肺门断层,CT:包括胸部CT、头颅CT、腹部CT(必要时),腹部B超MRI

骨扫描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综合治疗 1.局限期: (1)全身化疗+局部放疗 (2)全身化疗+手术 获完全缓解(CR)者作全脑预防性照射 手术:见外科部分 放疗:见放疗部分 2.广泛期:全身化疗或对症支持 3.化疗方案: (1)新辅助化疗:首选:EP(EC)和CAV交替 (2)辅助化疗:首选:EP(EC)和CAV交替,备选VIP、CAE方案,NVB+PDD(CBP)方案 (3)复发、转移病例: 紫杉类+PDD(CBP),TPT+PDD(CBP),GEM+PDD(CBP),CPT-11+PDD(CBP) (二)非小细胞癌症治疗原则:首选手术,根据情况在手术后加其他治疗 1.治疗原则:Ⅰ、Ⅱ期、ⅢA期部分病例:主张手术士放疗士化疗;ⅢA、ⅢB期病例:主张放疗+化疗,争取手术;Ⅳ期病例:主张化疗或对症支持士姑息性放疗;手术:见外科部分;放疗:见放疗部分。 2.化疗方案: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最全版)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最全版) 最新的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是最全面的版本。原 发性肝癌在我国是第四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二个致死的肿瘤病因,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 管癌三种病理学类型,其中肝细胞癌占了75%~85%、肝内胆 管癌占了10%~15%。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肝细胞癌。 筛查和诊断方面,肝脏超声显像联合血清AFP是肝癌早 期筛查的首选方法,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对于血清AFP筛查异常者,动态增强CT和多参数MRI 扫描是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肝癌影像学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肝脏多参数MRI检查是肝 癌临床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PET-CT扫描 有助于对肝癌进行分期及疗效评价。对于血清AFP阴性人群,可借助PIVKAⅡ、miRNA检测试剂盒、AFP-L3和GALAD 模型进行早期诊断。对于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病灶穿刺活检。

在病理学诊断方面,肝癌切除标本的规范化处理和及时送检对保持组织和细胞的完整及获得正确病理学诊断十分重要。肝癌标本取材应遵循“7点”基线取材的规范,有利于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肝癌病理生物学特征信息。肝癌病理学诊断报告内容应规范全面,特别重视对肝癌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MVI 的诊断和病理学分级评估。 最后,结合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影像学特征及血清学分子标志物,依照路线图的步骤对肝癌进行临床诊断。 典型的肝癌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门静脉和(或)延迟期强化下降,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不典型表现则缺乏动脉期病灶强化或门静脉和延迟期强化无下降或下降不明显,甚至强化稍有增加等。诊断肝癌常采用多参数MRI、CT动态增强扫描、超声造影和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等方法。同时,血清甲胎蛋白超过正常值范围也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 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实践积累,中国制定了中国肝癌的分期方

2022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2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最全版) 摘要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41.6万例,死亡病例约11.7万例。在每年新发乳腺癌患者中,约3%~10%的患者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约有3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晚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3年。晚期乳腺癌虽难以治愈,但可通过应用新型治疗药物、优化治疗模式等方法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以期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且因为一、二线解救治疗后缺乏标准治疗方案,中国乳腺癌诊疗专家组根据国内外乳腺癌研究进展、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更新,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总结,对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和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在2020版基础上进行更新,制定了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关键词】乳腺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晚期乳腺癌包括局部晚期乳腺癌和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局部晚期乳腺癌通常包括可行根治性手术的部分ⅡB期(T3N0M0)和ⅢA期(T3N1M0)乳腺癌以及难以行根治性手术的皮肤、胸壁或区域淋巴结受累的ⅢB、ⅢC期乳腺癌。本指南中的局部晚期乳腺癌仅针对初始不可手术、尚未出现远处转移的ⅢB、ⅢC期乳腺癌。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选择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且一、二线治疗后常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故如何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不同。近年来,各个分子亚型中均涌现出一些新型抗肿瘤药物,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 CDK)4/6抑制剂、抗体偶联(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药物等,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及更新。2022年,在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从事乳腺癌内科、外科、放疗、影像、病理等诊断及治疗领域的专家在2020版基础上更新了《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本指南所采用的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指南仅提供在中国范围内的应用诊疗建议,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较为复杂,在此基础上,各级医疗机构可能需要结合当地情况、药物可及性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胰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一、概述 胰腺癌( cancer of pancreas )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 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 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wei)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浮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浮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 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

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 1 )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浮现无法解 释的体重下降>10%。 ( 3 )近期浮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者腰背部疼痛。 ( 4 ) 近期浮现含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 镜检查正常。 ( 5 )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 6 )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 7 )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浮现体征时多为发展期或者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1.B 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殊是胰尾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