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红字中的女性主义

论红字中的女性主义

论红字中的女性主义
论红字中的女性主义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论《红字》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学生姓名赵碧碧

系(部)外语系

专业商务英语

指导老师蒋冬丽

年月日

摘要

《红字》被公认为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他通过对女主人公海斯特悲惨生活的描写,再现了17世纪美国清教社会中妇女的处境。霍桑的小说融入了女性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可追溯到他的生活背景,宗教背景。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促使他在《红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反叛的女性人物形象,他将这种意识融入到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海斯特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流露出的反抗精神。

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通过对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分析,深入探索小说《红字》中的潜在的女性意识,最终揭示小说蕴含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红字》女性主义意识霍桑海斯特

目录

前言………………………………………………………………………………

一、霍桑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一)霍桑的家庭背景………………………………………………………………………(二)霍桑的宗教背景………………………………………………………………………

二、女性主义的概括…………………………………………………………(一)女性主义的含义………………………………………………………………………(二)女性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三、女性主义意识在女主人公海斯特身上的体现……………………………(一)海斯特对基督教道德的反抗…………………………………………………………(二)海斯特对爱情的渴望…………………………………………………………………(三)海斯特积极的生活态度………………………………………………………………(四)海斯特乐观自由的思考………………………………………………………………

四、结语…………………………………………………………………………参考文献…………………………………………………………………………致谢………………………………………………………………………………

前言

《红字》讲述了美国最初移民时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霍桑从当时的社会现状入手.通过感人的爱情悲剧来揭露宗教当局对人们精神、心灵和道德的摧残,抨击了清教徒中的上层分子和那些掌握政治和宗教大权的统治者的伪善和残酷。海丝特-白兰是《红字》中的女主人公,一个被受侮辱的坚强的女性。她年轻美貌,却嫁给了一个身体畸形多病的术士罗杰·齐灵沃斯,夫妻之间谈不上爱与情。后来罗杰在海上被掳失踪,杳无音讯,海丝特孤独地过日子,精神十分痛苦。在寡居生活中,海丝特与英俊的青年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真诚地相爱,并生下一女珠儿。事发后,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即清教)政权将她作为训戒罪恶的一个标本,罚她胸带红A宇(英文通奸Adultery的开头字母)忍辱含垢度过一生.

然而,她并没有屈服,她与腐朽的清教统治进行顽强的抗争,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表新出令人赞叹的勇敢和坚强。她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了她对女性平等地位的追求,对基本人权的追求。

一、霍桑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

(一)霍桑的家庭背景

霍桑的曾高祖虽是萨拉姆镇上的望族。但是,其祖父和父亲与同时代的名门望族相比,却不大成功。霍桑四岁时,父亲便死去。由于经济拮据,母亲迁居娘家。霍桑在缺乏父亲的关照下成长。而他童年及成年后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都表明他是社会边缘性人物。他的这一处境与当时妇女的地位,和法律上的无权继承财产及其父亲的早亡有直接的关系:父亲未给孀妇和幼儿留下什么,而母亲则除了依附于他人便无生存。因此霍桑直接体验了妇女低下、无权和无能的处境带来的生活困苦。应该说,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叶的霍桑,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并为男女平等幻想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霍桑的宗教背景

霍桑出身于清教世家,深受超验主义影响,他的宗教观是矛盾而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清教主义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同时又对清教禁欲和赎罪的教义予以认同。

霍桑创作《红字》时期,正值十九世纪美国女权运动高涨时期。而霍桑作为作家和外交家的生涯中,他结识了十九世纪许多杰出的美国妇女,她们直接或间接地与女权运动、女权斗争、废奴运动有着关系。通过她们,霍桑了解了当时最深刻的女权主义思想。目睹了妇女为了进入一向严禁妇女介入的公众生活领域而进行的努力,这些活动是对十九世纪美国妇女生活模式和无权、依附地位的挑战。《红字》中海斯特是勇敢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先锋,而牧师丁梅斯代尔则是宗教虚伪的代表、宗教之苦的牺牲品。两者的爱情悲剧表明了盛行于17世纪新英格兰的地区的清教伦理对人性的戕害。

二、女性主义的概述

(一)女性主义的含义

按《布莱克韦尔政治思想百科词典》的说法,“‘女性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词……它关心妇女的地位……现代女性主义的语言和目标出现于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后,它追求妇女的权利、性别平等,并对‘妇女’一词重新定义”(David Miller ed., The Blackwell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Lo ndon: Basil Blackwell Ltd., 1987 ), p.151. )。据女性主义研究专家南希·F ·科特的研究,“女性主义”一词大约是在1910年进入英语词汇的,“女性主义”的

含义是妇女角色的“彻底的社会革命”,早期女性主义“有两个主导思想,即妇女作为人的解放和作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标是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完全发展的一切障碍”(Nancy F.Cott, The Grounding of Modern Feminism (New Haven , Con n. :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chapter 1. )。因此,简单地说,女性主义就是基于天赋人权而产生的、以男女平权或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它指导了实践(女权运动),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批判和发展,并最终成为世界性的政治社会文化思潮。

(二)女性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五四传到中国,定位女权主义。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争取选举权。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的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了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与人们的观念中,仍与男子不平等。女权主义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利的问题,所以女权运动就变为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权力的构架,强调性别的分析。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是认识的加强。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女性主义是跟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相互联系的。妇女解放运动到今天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很早,大概是在19世纪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之间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体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是争取政治权利,往往被称为“女权运动”。

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一般地说,是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人们认为最早起源于美国。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把两性的差别实际上看成是在两性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要求各个领域对公众开放等。受当时的民权运动、青年运动、反战运动影响,这一运动声势浩大,波及全国,影响深远。80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失败(1972年被国会通过,1983年未获得生效所要求的全部各州的2/3 的州批准),女权运动似告终结,但草根性的或单一目的、分散的女权运动至今依然在继续。由女权运动产生出的认同政治仍然存在。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的研究,女性主

义的学术研究兴起。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

三、女性主义意识在女主人公海斯特身上的体现

(一)海斯特对基督教道德的反抗

殖民地时期的社会在严酷的教权统治下,宗教与法律几乎等同,支配人们思想的不是个人的独立判断,而是教权。教权代替了人们的思考,代替了人们的判断。清教徒力图使社会宗教化。在《红字》中,我们始终会感受到这种来自宗教压力的阴郁之气,也更直观地看到海斯特对请教伦理道德的怀疑与不满,对腐朽的的清教统治进行顽强的抗争。海斯特不以宗教道德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她没有将自己的罪过看成是罪大恶极,她坦然面对严厉惩罚。她的罪过是对宗教教条和社会传统的反抗,同时也显示了她大胆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然而世俗的法律不是他心灵上的法律。蔑视教规的海斯特表显出顽强的反叛精神,大胆的面对来自于社会和教会的羞辱和迫害。她对基督教道德的反抗表现在他对待自己象征红字和珠儿的态度上。尽管海斯特接受惩罚,胸前佩戴红字,她并未将红字看作是羞辱的象征。当她从狱中迈步到观众面前时,人们惊奇的发现她不但没有在“灾难的云雾中黯然失色”,反而闪现出非常美丽的光芒。她的脸上现出高傲的微笑,她的目光是从容不迫的,她身上的衣服是十分华美的,就连那象征耻辱的红字都修得异常的精美、妙不可言、熠熠生辉。她用那绝妙的技艺秀出这个字母“A”,她用精巧的镶边和迷人的金线环绕字母,她通过梅花字母来否定它的社会意义,因此海斯特将他的遭遇以及惩罚转变为自我我定义的优雅。海斯特之所以精心的绣出字母“A”,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所爱的人——阿瑟丁梅斯代尔的名字中有这个字母。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证明了她对阿瑟丁梅斯代尔的深沉的爱。红字“A”是海斯特绣制的工艺品,借此表达了她的反叛精神,如同红字一样。小珠儿也是海斯特罪恶的象征,但也是她的无价之宝。为了争取一个做母亲的权利,当贝灵汉的官员间接地表明如果她要保护这个孩子将会进一步证明她的叛逆性,可是她拒绝抛弃珠儿。当统治者的鹰爪伸向她的女儿小珠儿时,海斯特不顾一切的公开反抗,据理力争,终于使母女没有分离。她的行为为显示出她的勇敢坚强的个性,也显示出她的女性主义意识。海斯特对小珠儿狂野的天性感到焦虑,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的罪恶进行反思,为了这个让她受尽苦头的孩子,她情愿放弃一切。她会费尽心思的为小珠儿做出奢华的袍服,将她打扮得更加活泼动人。海斯特通过自己胸口的红字和小珠儿的态度表现了她对基督教道德的反抗。

(二)海斯特对爱情的渴望

海斯特在美国波士顿的居住生活中,和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产生了爱情。然而这段爱情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宗教法律下是注定要有个悲剧结局,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夫妻。这种爱情只有打破旧的枷锁,推翻旧的宗教体系才能获得重生,可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两个相爱的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然而,海斯特不顾当时的封建礼教和宗教道德限制,毅然决定承担一切,她的做法本身就表现了她对宗教的反抗和对夫权的挑衅。因而遭到了广泛的抨击、嘲讽、不理解和侮辱。面对这些,海斯特从来没有动摇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她勇敢的站出来,为了丁梅斯代尔自己心爱的人不受侮辱,独自承担了所有的痛苦。当她的丈夫罗杰到监狱去逼她交代奸夫,海斯特坚决的说“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了”宁可自己忍辱含垢的生活,也不让心爱的人受一点儿伤害,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为爱情付出自己的全部。她对神圣爱情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尊重使她在强大敌人面前坚定顽强,毫不退缩。对爱情的追求体现了海斯特对社会无言的抗争,也正是这种抗争使海斯特鼓足勇气面对一切压力和世俗的侮辱。

海丝特是一个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真正爱情的先驱。她坚强、有毅力,对爱情忠贞不渝。虽然被统治者认为有罪,但她是清白的、纯洁的。她的人性,她的精神在小说中不断上升。最后成为真、善、美的化身。海丝特不仅具有坚强的毅力,顶住来自统治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在关键时刻也能成为一名向封建宗教政权进行挑战的英雄。她勇敢地鼓励丁梅斯代尔与她一起逃离波士顿,到海外去重建幸福生活,这种大无畏的举动本身就是对封建政权与教权压迫下的爱情、人权和自由的充分肯定。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和女性特有的倔强,海丝特拒绝交待她的同犯,宁愿一个女人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小说的情节就是从海丝特怀抱女儿.来到法院广场的高台上接受讯问和示众铺展开来写的。海丝特在枷刑台上镇静自若,拒绝回答同犯的姓名,而执行审讯的却正是她的情人——牧师丁梅斯代尔!海丝特宁愿独自忍受任何惩罚,为了把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她坚强地挺住了。在小说的第三章有这样一段叙述:“她不肯说!”丁梅斯代尔嗫嚅着,他凭依着薅台,手按着心脏,在等待他规劝的结果。这时他喘了一大口气退回身来“女性的心真是有着惊人的力量和宽大!她不肯说!”受罚带着耻辱的红字A示众以后,海丝特带着珠儿在远离市镇的小屋离群索居。海丝特以她天生的坚强和稀有的才能去洗涮干净她的灵魂,并使之产生出另一种神圣的纯洁来。

(三)海斯特积极的生活态度

海斯特积极的对待生活,勇敢的面对现实。她从监禁中被释放出来之后,并没有出走以逃避自己的罪恶,相反的却在远离镇上的一间小茅屋住下,她能够克服冷酷的环境。海斯特能做出精美的针线活,这种技能使她和珠儿得以生存下去。海斯特用她自己的所作所为表明了她反抗清教社会压制的决心。尽管她们生活的很艰辛,海斯特将很多积蓄都用在了救济他人上面。她会给穷人送去食物和衣服。在别人遇到灾难的时候,她会第一个提供帮助。在瘟疫流行时,她更像是一位天使将温暖舒适送给他人。她的善行将她的通奸标志转变成了能干甚至是天使。人们对她日复一日的偏见也已被转化,海斯特成功的改变了社区的思想体系。海斯特通过她的品行去改变字母“A”的含义,从而反抗清教社会。

(四)海斯特自由乐观的思考

在霍桑的笔下,海斯特是一位既有女性特有的的天性和气质,又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与腐朽的清教统治进行顽强的抗争,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表新出令人赞叹的勇敢和坚强。虽然她凭借微薄之力无法抗争到底,但已表现出鲜明的反清教反世俗的女权主义意识。海斯特以他的反抗精神和仁爱之心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同胞,改造了陈规陋俗,推动了社会进步。海斯特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了她对女性平等地位的追求,对基本人权的追求。她凭借微薄之力,通过自己的不懈斗争赢得了自由,成为女性的典范。她的反抗人生给广大女性尤其是不幸女性以很多启示。她告诉女性应该如何在逆境中求的生存,如何赢得自身应该享有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海斯特乐观勇敢,能够自由思考。她可以用自由的精神思考自己的生活。当她为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做出选择时,他都听从内心的声音。海斯特相信她爱丁梅斯代尔的直觉,他脑中的道德观使他拒绝承认她与丁梅斯代尔的相遇是罪孽,也是她能够勇敢的追随追随自己独特的本性去保卫他所爱的人,去抵制世俗的谴责。海斯特思考的问题是普通妇女所无法企及的。而且她不以社会准则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她有自己的一套准则,他居住在城镇的边缘,靠近森林的地方,在这个人类文明和法律触及不到的平静环境中,他能够自由的思考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

四、结语

《红字》中海斯特是一个深受侮辱而又充满反抗精神的的坚强女性形象,作者赋予了她多重身份——犯通奸罪的清教徒、背叛丈夫的妻子、深受爱戴的牧师的情人、

私生子的母亲,并让她承受了社会、宗教、道德的多方面内容。在面对困难和羞辱面前,她非但不低头,反而表现出高傲的微笑,从容不迫的环视她的邻居和同城居民,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威仪和性格的力量。在受到这种奇耻大辱面前,他没有放弃生活,没有退缩,她不卑不亢,“行动上没有一点使人厌恶的媚态,更没有一点叫人可怜的屈从”,正是这一种自我肯定,支撑着海斯特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磨难,在众人的责难中艰难的生存下来并逐渐有了新生活。霍桑借海丝特之口喊出了所有被压抑女性的心声,“世俗的法律并不是她心灵上的法律。于是她采取了一种思想自由的态度去思考全人类的女性。她心里时常会涌现出一个沉重的问题——就连女性中最幸福的人,她的生活果真是有意义的吗,海丝特心中令男性统治者恐慌的设想便是:“首先,就是打倒整个社会体系,重新来建树。其次,男人的本性.或者说男人的已变成本性的、长期遗传的习惯,必须根本改造。那时女人才得有近似公平而合理的地位。”霍桑将海丝特塑造为一个不屈从于旧礼教的、有思想的坚强女性。因此通过海丝特我们似乎感受到了霍桑对男女平等的幻想。《红字》这部作品常被看作是:在传统文学史上男人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表达了妇女的权力。当然,女性主义只是要冲击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而不是要以女性至上代替男性至上,女权代替男权。女性的价值目标是男女真正的平等,是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的价值的全部实现。

参考文献

【1】霍桑《红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

致谢

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解决它。这次毕业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教育和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蒋冬丽老师。蒋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生态女性主义综述 生态女性主义,顾名思义,即是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的有机结合,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蓬勃兴起,90年代后盛行起来。这个名词最早由法国生态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尼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的起因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引起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强烈抗议,是由于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而产生的理论。著名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伊内斯特拉金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结合环境主义、女性主义和关注女性精神世界的运动是一种反抗男权社会中父权制对地球的掠夺和对女性压迫的力量”。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中心论里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本身就包含生态的和女性的两大成分,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有爱好和平、理解并爱护自然的天性,反对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对自然的侵略,生态女性主义号召反对一切压迫,认为解放女性和解放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它主要反对人类中心论,坚持去中心化,积极地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观,追求和谐相处。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以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用生态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这样一种立场,即宇宙万物是没有等级制度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其他生物之间,或者是自然界的其他

形式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人类只是地球上无数物种之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生态系统在微妙的平衡中维系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是唯一有理性的物种,为了自身的利益,却成为破坏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 2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1)反对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是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反对的核心观点之一,人类中心论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wwest.achersec.mo评价的依据,它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韦布斯特阐述人类中心论:a.认为人类是中心,在宇宙中至关重要。b.认为人类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即人是目的。c.以人类的价值和经验为准则,人类利益至上,自然是客体,人才是主体。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利用自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开始对自然掠夺和驾驭,贪婪而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世界的野心也不断地扩张,甚至把妇女、孩子和动物一起作为他们炫耀的财富。人类凭借自身的知识把人与自然分割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元论由此在人类世界里蔓延开来,人类高高在上,主宰着这个世界,而作为哺育人类的自然则被人类归类到低级的、不开化的、野蛮的、无思想感情的被主宰的地位。《圣经》宣扬上帝创造人类为万物之主,人类则以权力神授的思想自居,理所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生态女性主义论文:对和谐世界的追寻 【中文摘要】左拉·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眼望上苍》是左拉·赫斯顿的代表作,被当今美国文学界和批评界誉为黑人文学的经典,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赫斯顿的代表作《眼望上苍》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主要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眼望上苍》。生态女性主义着重研究文学、文化、自然和女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生态女性主义从自然和女性双重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以改变自然和女性同被视为他者和边缘的地位,从而促进人们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生态女性主义者视自然为女性的朋友,认为父权制文化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是一致的。它致力于从文学批评视角调查研究环境问题和性别问题,从而改变人们对待自然与女性的观点和态度,推进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和谐发展。《眼望上苍》探索了现今存在的人类与自然及其他物种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它触及生态女性主义所涉及的话题,如性别、父权制等,并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所有组成部分皆处于平等地位,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女性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主义寻找文本中自然和女性的缺场,倡导生态和文化多元化,并主张解构主宰西方社会的二元对立的文化思考模式。在这种思考模式下,黑人女性和自然都是被逻各斯中心文化压迫的对象,即黑人女性的身体同自然一样被视为显示男性权利的客体。

本论文以黑人女性骡子般的命运为出发点,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些 基本观点来分析作品中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和对自然的剥削之间 的相互联系。本文旨在通过主人公珍妮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亲近 自然,追求自我完善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颠覆父权制,并倡导建立 一个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以及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理想世界。 【英文摘要】Zora Hurston is a prominent Afro-American female writer, folklorist, and anthropologist. As her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is considered a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black Americans, the literary classic of feminism and the American literary classic in the 20th century by the American litterateurs and critics.As Hurston’s masterpiece,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can be interpreted in a variety of angle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tudy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based on ecofeminist theory. Ecofeminism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iterature, culture, nature, and female. As a branch of literary criticism, ecofeminism studies on the literary text from the double perspectives of women and nature so as to change the other and marginalized position of women and nature. Finally it devotes to awakening human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 Ecofeminists regard nature as female’s friend. They think that patriarchal culture’s oppressions on women and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论评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论评* 郇庆治 摘要: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女性主义的时代拓展和理论综合,是新一代的女性主义。除了更明确地集中于应对生态环境这一时代性难题,它也同时承认第一代、第二代女性主义议题的现实重要性,并试图辩证地理解与平衡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对女性作为一支平等的政治力量的诉求,激进的—后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关于解构传统政治合法性的男性主义基础的要求,生态女性主义对如何发挥女性天然具有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并引导男性来共同创建一种生态社会的追求。不仅如此,生态女性主义力图成为一种真正全球化的生态主义理论与运动—— —不仅强调一种超越地区、宗教、阶级和语言的跨文化感知特征,而且非常希望能够达成与其他社会运动特别是环境、后殖民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联盟或联合。生态女性主义不仅大大丰富了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与运动的政治内涵,而且清晰展示了人类现代社会绿色变革中的性别化视角与向度。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政治理论;环境政治 中图分类号:C91;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1-0133-07 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人类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构成了对现代主义主流政治理论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传统女权主义的根本性挑战。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要求我们重新解读人类的历史,构建一种关于我们与自然关系的新理解,并考虑如何在实践中践行这种新的感知。①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艾瑞尔·萨勒(Ariel Salleh)、玛丽亚·麦斯(Maria Mies)和范达娜·诗娃(Vandana Shi-va)等为代表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②加以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评论性看法。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继平等或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追求与男性相同的经济与政治权利)、文化或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张父权制文化或资本主义制度是女性受压抑或剥夺的根源)之后的第三代女权主义运动,生态女性主义实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妇女依法挑战大型核电站和印度北部的抱树抗议运动等群众性行动创议中。这些行动的共同之处是,以劳动妇女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普通生态感知为基础,试图将女性利益的表达与我们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养育性、保护性态度的追求结合起来。相应地,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在世界各地开始出现。③ 生态女性主义最早的理论著述是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兹·德奥波纳(Francoise d’Eaubonne)的《女性主义还是毁灭》(1974)和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罗斯玛丽·鲁特尔(Rosemary Ruether)的《新女性、新地球》(1975)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遍及整个西方世界的大规模群众性抗议浪潮中,除了不断涌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报刊,一些学术性论著也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珊·格里芬(Susan Griffin)的《妇女与自然: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1978)、玛丽·戴利(Mary Daly)的《女性生态学》(1978)以及伊丽莎白·格雷(Elizabeth D.Gray)的《失去的绿色伊甸园》(1979)等。这些著作着力阐述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男性自我的自我异化、沉缅于对“其他”的控制、对军事主义和死亡的迷恋及其工具逻辑与思维的认识论基础,强调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绿色左翼政治思潮研究”(项目编号:09YJA710046)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学

生态女性主义

善待自然,善待女性 ----浅析生态女性主义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日益突出的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不断发展充实着的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也结合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女性主义新的观点。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它的主要观点来简要阐述一个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女权主义 Ⅰ、介绍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的世纪,也是一个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世纪。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和自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加以探讨的重要问题,而20世界70年代所产生的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正是一门跨学科来研究人与非人类的自然、男性和女性关系的学科。该论文主要探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和一些主要思想,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和女性相关联研究的视角对于人类善待自然,男性善待女性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从而对人类如何更好的存在和如何建立更美好的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Ⅱ、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 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妇女文学的崛起,旨在消解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文化、消除父权统治,谱写新的女性神话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之产生;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及全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生态文学批评研究也初见端倪,逐渐升温。在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女权主义思想的持续发展、文学与其“外部”研究趋势的推动下,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浪潮也应运而生。(1) 生态女性主义不是传统的、单一的女性主义或生态学流派,它是西方环境保护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的相结合的产物,是各个文学流派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关注生态文明发展的产物。通常认为,这个学术概念首先是在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Francoise d’Esnbonne)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部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和变换》。在作品中,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把女性受到男权压迫的女权主义观点和大自然遭受人类践踏的生态学观点联系在一起,号召女性发动一场生态革命来拯救自己、拯救地球。这位作家指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对于生存最直接的两种威胁是人口过剩和资源破坏,但很少有人认识到男性制度所应承担的责任,因为男性在地球和女人身上播种的能力以及他们在繁殖过程中的参与使得他们在两种威胁中起到作用。她强调,妇女已经被男性统治的社会降至少数种族的地位,尽管她们在人数,特别是在生育中的重要角色应该使她们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但她们长期以来得不到控制自己生育的权利,同样地球遭受了与妇女同样的待遇,受男性统治的城市化技术社会已经削减了地球的繁殖力,而同样也受男性统治的人类正在不断增加人口。人口过剩对于人类与地球都是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妇女必须行动起来,在征求自己的同时也征求地球。”(2)概括地讲,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就是希望妇女乃至全人类能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和生态学的原则来重新构建和谐的人类关系。所以,顾名思义,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将生态学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研究潮流,它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批判男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赞颂女性贴近自然的美好本质,进而呼吁两性之间的相互平等及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错误思想的改变,而在这个潮流中,生态女性主义者要寻求的是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与此同时,一名生态学家也必须是一名女性主义者。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 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范畴。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啊,拓荒者!》中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摘要: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啊,拓荒者!》中的人物形象,从女主人公对待自我女性身份和与其他女性的关系等来分析其女性意识,从她对待土地的态度来分析其自然观,结果表明:女主人公由于受到父权制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缺乏对女性身份及自然的正确认知,因而性格中曾经存在着男权倾向,排斥女性身份并以征服和利用土地来满足自我利益;但随着其认知的深入,主人公逐渐接受自我身份,并产生了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层认知。 薇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以描写西部大草原和拓荒者生活而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她一生共发表了16部中长篇小说,60多篇短篇小说、诗歌及散文。女性和自然是她的拓荒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主题。《啊,拓荒者!》就是薇拉·凯瑟以此为主题的第一部成功作品,多年来从女性主义,浪漫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等角度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解读;其女主人公亚历山大德拉,一直以来被誉为凯瑟笔下最具有拓荒精神的完美女性。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应运而生。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西方父权制文化体系在压迫自然和压迫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而导致这种双重压迫的思想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它批判父权制二元认识论,赞美女性本质,强调对女性与自然的重新认知;并倡导在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下建立一个消除性别压迫,缓解生态危机的和谐社会。它以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宗旨,在文学批评中得以初步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传统文学的渗透引发了评论界对以往作家作品的重新解读,薇拉·凯瑟和她的《啊,拓荒者!》就是其中一例。本论文正是尝试采用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重新分析《啊,拓荒者!》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得出不同结论。 一、强烈男权倾向的女性 青年时期,在性别意识和自然观念上,女主人公表现出明显的男权倾向:成长于父权意志为中心的家庭,男权理念的长期内化,使亚历山大德拉能够被认可为父权意志的继承者。从象征意义上讲,父亲临终前对她委以重托在一定程度上使她这一身份地位得以确立。首先,“名”如其人。沙伦·欧伯恩曾指出:“凯瑟对女主人公的名字的刻意选择,强烈暗示了本部作品与前一部作品《亚历山大桥》的相似性,作家赋予了《亚历山大桥》中的男主人公以Alexander Barely的名字,而在《啊,拓荒者!》中赋予女主人公以颇具男性化的Alex—andra Bergeson,意在突出女主人公和前者一样,都陷入了内心迷惘和冲突并导致了严重的自我性格分裂。”[1_j( ?亚历山大德拉的着装颇具男性的特点,“她穿着男式的宽大外套,头戴圆圆的长毛绒帽子,围着厚厚的围巾;她是…分界线?上高大强壮的女孩子,步子矫健,做事坚决果断。-E23~P.安妮·伍德沃斯认为:“这些描述体现出易装癖的某些特征,暗示了人物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人的外表塑造人的身份意识并被这种身份意识所塑造,外表是自我和他者关系的一大信号。”[3j( ”在这种意义上,女主人公的易装癖(cross—dressingor transvestism)可谓是对自我女性审美的放弃及对男性审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其男性化倾向的外在表现。从女主人公与母亲的关系上来分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融洽的母女关系应该成为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敌对力量,因为它在传统的父系家庭谱系里建立了自己的女性空间。”[4j( “”但事实上,女主人公与母亲的关系却不甚亲密。由于父权制世界观的长期内化,母亲虽然不满于父亲做出的诸多决定,但最终只好默默服从。对于母亲的种种困境,女儿从没有表现出怜悯之情;并且从小说文本里,读者很难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女主人公与母亲共持家务、促膝谈心的场面,但却能从病危父亲的回忆和期望中,认识到女主人公更像是令父亲中意的能够支撑家业的男子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疏离的母女关系也体现了女主人公对传统女性气质的拒绝及对男性气质的倾向性。 由于女性话语、女性性别意识的缺失以及对农场事务的全身心投入,主人公不能察觉到异性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摘要: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面对当前生态危机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社会思潮。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现有的“父权”二元制科学思维模式导致了自然和女性受到压迫。如何摆脱这种压迫,构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是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所诉求的。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主要派别;挑战 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与演变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法国女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纳(Francoise d’Eaubonne)在1974年发表的作品《女性主义或死亡》(Le Feminisme ou la Mort)之中。在她的作品中,把女性与自然所受到的压迫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人类开始关注生态环境时,所有人都清楚是由于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几乎没有人从“男性社会”这一角度去思考这种局面的产生。弗朗西丝娃·德奥博纳在其作品中大声疾呼,力争使人们注意到妇女在生态革命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女性身上所存在的巨大潜力与作用。 事实上,生态女性主义最初的产生是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危害相联的。在20世纪的60年代,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明确指出了农药的滥用给自然生态和人类的健康带了极其严重的损害,环境的严重污染使得鸟儿都失去了歌唱。至此,女性主义运动也从传统的范围中超越出来,迅速向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延伸,在生态运动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生态女性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1]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派别及论点 所有的女性主义是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同时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与深层生态学具有相同的观点。但它又不完全认同深层生态学的观点,因为在反人类中心主义这一问题上,深层生态学并没有意识到性别的问题,没有意识到男性中心的问题。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有着比深层生态学更加深刻理解。 在生态女性主义发展的道路上,凯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是最早加入生态女性主义行列的思想家之一。对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她的《自然之死》将女性概念介绍到了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生态平等中,推动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2] 在《自然之死》一书中,麦茜特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自然统治的父权制根源进行了探讨。在她看来,女性和自然的联系是穿插于各种文化、语言和历史之中的,自然的概念和女性的概念在历史和文化建构中产生了关联性。西方文化中,一直有着一个古老而又流传甚广的比喻,那就是把自然比作仁慈的女性、是贞洁

相关文档